第一篇: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
1.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教师要设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唤起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进而点燃他们的音乐表现欲,激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让他们通过学琴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有所为,从而在品味音乐和诠释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琴的真正意义。
2.尊重差异,目标适度。学生的音乐天赋、心理发展、年龄、性格各不相同。教师要注意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选用、教学的进度、授课的方式上灵活安排,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既要做到增强学生达标的信心,又要让学生明白为成功必须作出的努力;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既能在练琴的过程中感觉到一定的压力,又能体会到付出后所带来的快乐。
3.善用激励,着眼发展。弹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练习的结果能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而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并不断激励和鞭策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4.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课堂。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一些四手联弹、双钢琴曲,让他们体会合奏的快乐;可以经常和学生一起欣赏优秀钢琴家的演奏录像、聆听钢琴大师的CD,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还可以定期同学生和家长们进行交流,畅谈学生的学琴经验和心得,或者举办小型的音乐会和汇报会,让学生们体会舞台上的激情。
三、下面就本校现出现的问题阐明我的具体论述:
1.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尊重差异,鼓励后进生,激励先进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幼儿及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 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地逼迫学生硬学,结果有的学生不堪忍受而将钢琴砸烂堵也曾有所闻。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为了开启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幼儿喜欢形象思维,无论教识谱,还是教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标意性乐曲时,教师在范奏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学生。另外家长也可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听磁带、唱片、或多让他们看一些有关钢琴方面的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幼儿多具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 的特点。家长、教师平日可采用打分、奖励等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学生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能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琴。
2、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通过学习音乐,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通过准确的范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形象。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学生技艺的训练,而忽视了创造力的挖掘,忽视了音乐感、节奏感的培养。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学生钢琴考级比赛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有许多考生在演奏技艺方面尚不错,但音乐感、节奏感极差,使乐曲显得空洞、枯燥、乏味,没有一丝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以及音乐感和节律感,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 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另外也可通过一些人的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过来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以音乐形象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好办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发育期,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一律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学生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钢琴教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比如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自尊心特别强,非常敏感。教师略微批评她一下,便会哭闹不止。很显然对这样的孩子不能过分批评,然而也不能对其错误置之不理。每堂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有计划地指出他们弹奏中的错误,且用非常温和的语气讲:此处如能弹 得更优美一些就好了。学生们很乐于接受这种语气,很快就能纠正错误。有的家长看到比自己孩子后学的都已赶在前面,非常着急,不时训斥,甚至打骂和强制学生练琴。有些教师也往往缺乏耐心,动辄对孩子严加训斥,甚至拿根小棍敲击学生的小手。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不仅产生了逆反心理,厌恶学琴,更有甚者一听要上钢琴课,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还怎能学好琴呢?对这样学生只有耐心地启发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轻轻松松地上好每一堂课,并能轻轻松松地完成布置的练习任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做同样也能使学生们在学习钢琴中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4.授课课堂模式安排:
(1)、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
钢琴教学一般都是个别上课,但对于专业程度不一的初学的、程度相仿的及弹四手联弹的学生,也可以配合一定的集体课。特别是初学认谱和刚刚开始弹琴的孩子,教师对他们每个人要讲的课差别不大,而几个还在在一起上课就容易消除拘束感,增加勇气,激发情绪,积极开动脑筋。他们争着举手回答问题,轮流上琴弹奏,一起玩音乐游戏,一起猜音乐谜语,轮流着当“小老师”去帮助别人……在活跃的课堂上气氛中使孩子们去掌握应有的知识。
(2)、个别课要动静结合的方式
“静”是指端端正正的坐在钢琴前弹琴,“动”是指离开钢琴在放大的五线谱表上摆摆音符,跟着教师练练听音,或听着音乐声走走步、拍拍手、敲敲打击乐器、唱唱歌等等,这样既运用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结合,又在一节课中对孩子进
行了听音、节奏、认谱和弹奏的四种训练。随着年龄的增大及程度的加深,逐渐可以增加“静”而减少“动”,而后过渡到以“静”代替“动”。
(3)、课堂安排要劳逸结合的方式
教师应当固定下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为好。有的学生若坐不住,上课中间还可以稍稍歇息一下喝口水、上上厕所或谈谈心,让学生恢复恢复疲劳再接着上课。继续上课时,就不再说与上课无关的话及作与上课无关的事了。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知道学习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一般来说,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容易坐的住一些。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去相应的逐步延长,如开始是十分钟更换一下上课形式或休息,逐渐延至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即使是少数很能做的住的孩子,至多上一小时课也一定要休息并鼓励他去玩耍,以缓和脑力、视力、及肌肉的疲劳。
(4).另有对高中三年中学生授课课堂模式建议如下:
(1)高一:以集体课辅导为主。有个别学生弹奏程度较深的话,可以上单课,或小组课。这样做,一方面,都是钢琴初学者,面对弹奏的方法和识谱的方法需要除课堂以外的时间,课外多多练习,学生之间容易消除拘束感,增加勇气,激发情绪。
(2)高二:分小组,两人或三人以小组进行上课,但必须是进度相差不多的学生在一起,这样做,既可以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同时也不会耽误学生的时间,因为教学内容相同,适当地可以再进行巩固复习,或者有新的更好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但在高二后期逐渐会变为以单课为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之间的专业差异会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需要教师更加认真的去分别对待。
(3)高三:单课为主,偶尔可有集体的理论课让学生在一起上。因为高三这一年很为关键,学生们所弹奏的曲目,无论是从基本功,音乐素质等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必须是单课为主。其主要是因为个性的差异性决定的。
以上是我自己这些年来对钢琴教学模式的一些浅谈。对于钢琴教学来讲,我还需要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提高。选择钢琴教学是我一生的追求,希望
通过“专业的、快乐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音乐路越走越远。钢琴教学并不困难,但是要教好自己的学生,这是需要我们长时间不断的努力的,我坚信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可以做的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范文
信阳市语文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单位:平桥区洋河镇中心校
作者:
焦
长
龙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平桥区洋河镇中心学校 焦长龙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排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因素,才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前提。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实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显然,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作文呢?
一、巧借做游戏唤起写作兴趣
游戏的方法能够提高孩子们的作文能力,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作文中的游戏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系统性。具体步骤可概括为“玩玩、说说、写写”三步。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在适当时期,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再口述游戏的内容及个人感受。最后把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章。这种方法学生兴趣高涨,游戏本身又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游戏是手段,作文是目的。不能为游戏而游戏,把作文课变成了游戏课,但游戏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设计。譬如进行成语接龙,如果是单纯的一个接一个地请学生出来回答接龙的成语,那只是简单的重复,是没有任何游戏性质的。但是,我们只要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说一个,看哪个小组最先词穷,就算输!”立刻,游戏的意味产生了。这里的成败输赢的刺激,使学生感到了游戏的紧张、小组的荣誉,一种竞争并且希望获得胜利的心理,马上达成,而这种心理活动的出现,正是搞好这次游戏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又如:写四分钟的“随笔”,老师一旦命令开始,学生就必须开始伏案写作,不得停笔,哪个停笔,就被开除出局!同样,竞赛的出现,使学生忘却了这是在写文章,而是它错误地当成了一个游戏。游戏就是玩,玩是轻松而愉快的。于是,作文的艰苦和困难在游戏的外衣下变得温和起来,变得被学生接受了。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就被唤醒了吗?
二、深入社会生活实践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兴趣的影响,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生活作文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感到最难的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没材料可写,不仅是因为缺乏兴趣,还缺少生活体验。教师就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这是写作客观规律决定的,没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学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春游活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没有老套的按习作要求去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春游前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小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设计了这样的春游作文教学方案,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既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采取有效方法积累素材培养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实现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学习与运用结合。“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三有新鲜感的词句。”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从阅读中积累、从生活中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素材。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去阅读,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强调学生对所读内容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善于从社会中汲取素材,提醒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进行积累既是学习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头脑中的语言材料增多了,具有丰厚的语言积淀,说话时就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就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四、教给学生作文方法,提高写作兴趣
学生初学作文,都觉得作文无规律可循,困难重重,从而影响了学作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总结经验,寻找化难为易的途径,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知道,作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小学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写记叙文注重“六要素”,但“六要素”不一定要求齐全;写说明文注重有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写童话、寓言必须能说明一个道理等。二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则后,为了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简洁、更具有感染力,要运用一些“锦上添花”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作文的兴趣。例:在要求学生完整、通顺、具体、生动地“记一件事”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要教给学生“基本规则”,要求学生审清题意后,明确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然后要求学生想想,自己写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有哪些人参与?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通过师生讨论,学生就能完整地说出这件事的六要素。第二步教给学生用“分解事物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件事一步一步分解开来。如:写“种树”这件事,可把它分成挖树坑,放苗,填土,提苗和浇水等几步,使之通顺、有条理。第三步教给学生用“步步联想法”把种树过程中的环境,种树的每一步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碰到的困难和怎么克服困难等有关细节加以细致描绘,达到写具体的要求。第四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修辞和精彩优美的词、句,给文章中的语言加以修饰,达到生动的目的。这样指导,学生都能写出比较完整、通顺、具体、生动的叙事文,都觉得先依据文章的基本规则,再恰当地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来写作文,易写并写得好。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是记叙文的顺叙法,还有倒叙法、插叙法、散叙法、概括细叙法等等,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文章的中心,写出更多的创新作文。这样学生会觉得在学到写作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写作世界的无穷乐趣。同时,因精彩的范文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应精心挑选范文,引导和点拨学生分析和理解范文内容,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懂得写作文有章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简单、有趣,从而提高写作文的兴趣。
五、创新评改作文,增强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学生积极作文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有兴趣就有写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写作文的潜力。精心评改学生的作文,也是培养学生爱作文的重要一环。在这里强调两种评改方法:教师评改和学生自改。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儿童的写作愿望。在孩子看来,花力气写了,已达到了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评改,指望有所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启示。因此学生的作文交给老师之后,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得到信心。评语便是教师的观点,这观点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有影响力的。因而,我们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方法等,要看到他们的突出成绩或个性。我们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作文,把握他们的知、情、意、行的脉搏跳动,才能有分寸有说服力地批改他们的作文。在批改作文时,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带着一种“找宝”的心情,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绪去“读”学生作文,用心去体会。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使学生在对作文评析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不断得到赞许,这些都会使他们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需要。
以往,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几乎成了传统作文教学天经地义的事。我认为,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自改过程中得到炼意、炼句、炼字的反复训练,通过自评自改,让学生在具体材料面前,根据教学目标,在修改的实践中去认识正误,分辨优劣,得到习作的审美感悟,达到提高认识和写作能力的目的。这一作文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只重教师批改的单边教学模式,将评改放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把批阅、修改、讲评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每次习作后,要求学生把文中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多余的词句删除,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过来,把错乱的段落与层次整理过来。要求学生做到:评---评出主要问题;改---改的有方法,懂门道。当学生看到自己修改的作文通顺了,流畅生动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有了满足感,也就增强了写作兴趣。
另外,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要侧重于评改方法的推介,如符号圈点、批注、谈看法、查反馈等,快捷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评改的方法。评价活动中,问题的发现、解决的办法、成功的经验、内心的感受都融汇到了一起,有启发,有支持,也有批评。通过师评、生评、师生共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的运用,唤醒了学生自写、自改、自评和自悟的意识。这为再创造提供了鲜活、动态的写作环境。
六、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调动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以满腔的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开展作文竞赛和评选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巩固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竞赛、评选中学习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荣誉感,磨炼学生的意志。针对作文方面存在的审题不清、重点不突出、中心不明确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让学生都有获得胜利和成功的机会。具体做法:一是仿效电视台举办知识竞赛的方式,以笔答、必答、抢答、抽签回答等形式,每两周举行一次“作文知识竞赛”;每月举行一次“命题作文竞赛”;二是,为使每个学生均有获奖机会和参与整个活动的始终,评委由任教老师和学生轮流组成。个人评优分三个等级,设“最佳”、“优秀”、“进步”奖。在公布个人竞赛结果时,重视鼓励暂时成绩稍差的学生,使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在某一个方面写好一点就能超过对方,同样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从而变过去“要我写、厌恶写、惧怕写”为“我要写、愿意写、喜爱写”的喜人局面。三是集体评优将全班分为四组,按小组累计成绩,得出竞赛结果。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会使学生不甘落后,思维活跃,竞争异常激烈。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朱熹云:“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作文教学教师要摸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地教给写作方法,并挖掘其闪光点去赞赏和评价,多种途径培养其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第三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初探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初探
一天朝读时,我见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书吗?”没料到一个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文章开始读时觉得很有味,可是,现在我们已经会背了,您还要我们读,真没劲。”是啊!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学生读课文,却不知学生在反复地读中,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对预习课文比再读课文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自读自悟,乐在其中
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常常强调某个地方要重读,某个地方要轻读,哪些句子和段落要用高亢的语气去读,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没有感悟,没有真情实感。
课标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和提问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享受阅读乐趣。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营造民主宽松的阅读氛围,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倡导自己选择阅读方式,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如,我在教《开国大典》时,就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了解课文内容。课前,我没有做任何指导,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部分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抢着读,从同学们的神态中,我早已看出同学们被开国大典那热闹而充满激情的场面陶醉了,我感到了同学们在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欢呼而自豪,此时,我无需再多言,学生对朗读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自读自悟中,学生的阅读升华了课文,释放了孩子们的灵性,再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灵阅读课文。
二、体验情境,乐在课堂
语文中常有许多情感等待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这些内容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分析远远不够的,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巧设情境,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阅读仿说仿写去感悟。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学会课文,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让同学们细细品味课文中对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的描写。那天,我们里恰好有大雾,我就出这样的练习题让学习练习:今天的雾真大啊,;今天的雾真美啊,;今天的雾时间真长啊。学生看着窗外的雾,想着课文中对山水描写的句子,都情不自禁地诵读起课文来。
三、拓展阅读,乐在课外
一本语文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要求同学们每天每人身上都要有一本课外书,交换着阅读,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一本课外书,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谈体会。同时,我还布置同学们课外阅读收集资料、编手抄报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时,我安排学生上网或去图书室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知识,学生们以极大的兴趣了解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懂得了计算机的发展史,认识到多媒体确实“神乎其神”,有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感到学好科学知识非常重要,不然我们会成为未来的文盲。”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兴趣。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摘要】:本文从学生学习需要兴趣才能学好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教会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实践。通过实践证明,只有使全体学生真正的树立起学习的兴趣,用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字】: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教学方法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会孜孜以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探究、最后获得成功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化学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
化学是初三学生的一门新课程,刚开始学习化学时,许多学生对化学认识不够,总感到化学比较抽象、难以学好。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现象,本人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本的第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创造出几个具体鲜明的有趣实验奉献给学生。实验(1):课前先在一张白纸上先用无色氢氧化钠溶写好:“欢迎您到化学世界来”九个字,稍凉干,上课时用自制喷雾器喷无色酚酞试液,白纸上立即出现“欢迎您到化学世界来”的大红字就显示在学生的面前,一会儿,又用另一个自制喷雾器喷稀盐酸溶液,大红字又逐渐褪色到最好完全消失,实验(2):用含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在白纸上,一会儿,白纸着火燃烧;实验(3):在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杯中的石灰水很快就变浑浊了,已浑浊的石灰水很像是一杯纯牛奶,往已变浑浊的石灰水继续通二氧化碳气体,一会儿,石灰水又变为原来澄清的样子。这三个实验很吸引学生,在实验中,学生像看“变魔法”一样,如痴如醉.通过几个实验的观察和操作确实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好奇心,于是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就油然而生。此时,作为教师的我结合现行教材的特点,进一步阐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学习化学的方法,特别强调学习化学本身是抽象的,但可以借助于实验,把问题简单化和形象化,这样学习起来就感觉比较轻松.通过这一节课的精密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很好,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很乐意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都对化学科及科任老师产生浓厚的感情。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
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考察本乡镇的水污染情况,有无浪费水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等。要求学生通过访谈、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设计好方案并实验,最后写一份“我所认识的水“的科学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全体学生得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而且不同的学习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产生各自的体验和认识,好奇心得以满足,探求自然奥秘,追求科学真理的情感得到培养,在活动中学习兴趣变得稳定、持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五、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主动性强,知识接受快,教学效果好,还可以为扩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机会.特别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中,我只要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生活、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化学现象和本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第三单元课题《水的净化》一课中播放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和一些贫困农村用明矾净化的录像,能激发学生探究净水方法的热情;在第一单元课题《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中播放形声兼备的录像片,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沉浸在奇妙的化学世界中,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突破难点。教学中的难点,有些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讲清楚,若用电脑模拟,往往能取得很好效果。例如,在第二单元课题《分子
和原子》中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和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用电脑设计flash动画模拟,可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分离、组合、聚集、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探究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等。例如,在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分成五个小组,每一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最关心的酸雨的形成或酸雨的危害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参与、探究、讨论、交流、表述、汇报的过程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并自主建构了知识,也尝到了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成功感觉,于是他们对信息技术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想彻底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使得兴趣能陪伴学生的中学时代,从而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除按上述方法操作以外,还需深入学生当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同时多鼓励后进生,表扬进步的学生,使得同学们每天都能愉快的投入学习之中,最后取得不断的进步,成绩才能越来越好。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作为一名高一的历史教师,在高一的教学中,我认为,由于高中的历史学习还是和初中的学习是有一定差别的,而作为学生,他们刚刚成为一名高中生,对于高中的学习还是比较陌生,高中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也不像初中的教学,具有故事性,学生对历史故事具有巨大的兴趣,而在高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有必要,也是我认为在高一阶段的难点。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尤其的重要,学生有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这对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将带来极大的便利。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当属用多媒体创设。多媒体教学以其逼真的画面、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找到有关鸦片战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鸦片战争的危害性,直观的体现鸦片战争为什么能够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
多媒体的直观性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多媒体情境创设中也存在某些误区,如,五花八门的图片和振奋人心的视频短时间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但他们往往只顾于图片或视频的乐趣、热闹,之后头脑却一片空白,对于历史真谛的探索越来越肤浅。
因此,多媒体只是创设情境的手段,而真正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寻找教材与资料的切合点,创设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到《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开放城市的标志建筑,让学生猜城市名称。有同学很快便能猜出,我顺势再引导他们谈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于是许多同学争着介绍城市变化,加入到积极探究历史的行列中来。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忽略本质。创设的核心是教师能结合教材提出新颖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思维活动。
三、组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深入了解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就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
活动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而言,开展辩论、抢答、模拟角色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让学生成为历史角色的扮演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充分地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从历史的海洋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历史课堂不断响起笑声,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