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中国孩子呼声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板块1
教学内容:通过雷利一家人离别前后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体会雷利父亲的伟大,感受雷利失去父亲的痛楚。
亮点:
1、通过强烈的对比,拨动孩子的心弦,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心中,感受其失去父亲的痛楚。
2、巧妙地运用画外音,引导学生理解“蓝盔”的意思,体会父亲的这种自豪感和光荣感。
3、不断地变化朗读的形式:个别读、齐读、自由读、师生对读,在朗读中,教师带领着孩子走进文本。
板块2
教学内容: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亮点:
1、巧妙地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并引导孩子运用资料来体会和理解:“51年前……和51年后……”
2、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如,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读一读,然后向加利先生赞颂爸爸。培养了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扎实。
3、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捕捉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方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等。
板块3
教学内容:理解“呼声”,并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呼声。
亮点:
1、通过“你想对加利先生说什么?”“你又想对加利先生说什么?”不断的扣问,使得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很自然地转化为全班孩子的呼声,孩子已经完全融入到文本的情感中,和作者的心贴和在一起了。
2、利用两组强烈对比的照片,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真正幻化成了孩子心底的呼声,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达到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语文课堂
教学质量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随着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达到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下册中的第四组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课例,具体阐述合理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对一堂语文课的重要性。
一、结合电教手段,设定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中阅读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注重情感体验。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在教学录音的示范朗读下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战争与和平相关图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在表达和平心愿的歌声中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配乐图片引情入境
电化教学传递信息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它以新颖的形式、和谐的音响、艺术化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了真实的语言意境。”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配乐图片,把同学们引入在和平的环境中对幸福、安宁生活直接感受,从而反问他们可曾想到还有许多人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引入课题,促使他们自愿去倾听一个中国孩子面对战争所发出的呼声。
三、视频资料感受形象
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使教材结构、教师 教学结构和学生思维结构相吻合,变抽象为形象直观,反之,则教学效果差,事倍而功半。教学视频中出示的蓝盔、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员图片,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位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一位爱孩子的好爸爸;妻子等着丈夫,孩子等着爸爸,等来的却是亲人遗体的画面,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这是多么悲痛又难忘的一幕啊!他们不禁感叹:是谁?是谁这么残忍?是战争,是万恶的战争夺去了我们的亲人。此时,课堂正在电教手段的推进下渐入高潮。
四、视觉冲击,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这堂课中学生对于“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两句话的理解在电教手段的合理运用下恰到好处,水到渠成。播放图片或资料,加上老师现场对战争的解说,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忍性以及由此带给人们的灾难,从而让学生真正从心底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让他们感受到和平的可贵,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五、歌声祈祷,拓展升华
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发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祈祷》的歌声中,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与体会,有的留下了沉重的叹息,有的流下了悲痛的眼泪,有的发出了深切的祈盼……和平鸽放飞的画面让同学们感受到这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
综上所述可见,对于一篇和学生实际原本有距离的语文课文,合理利用电教手段对于语文课堂会有很大的帮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网络的优越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在网络时代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了,明显地,传统的 “传道、授业、解惑” 的课堂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适应不了当今的社会。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课堂成为知识融会的地方。
第三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案例
用“心”读书,重视个性阅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
把玉庆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本课属于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展。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很难体会到“战争”这个可怕的代名词意味着什么!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基于此,我特设计了本课的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全球观,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教例一)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a、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b、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c、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d、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评析:
本片段的教学,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但结尾的放飞“和平鸽”(纸做的)这个环节,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具体问题有:第一,课始,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第二,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作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第三,体会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第四,引导实践时,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教例二)
一、创设情境,情感迁移。
课前放录像(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创设情境。
课上导入:课前大家注意到电视中的节目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通过伊拉克战事情况的介绍,联想9年前,引发学生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2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引导读书,深入感悟。
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并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再一次回顾课文,边读边用心去体会,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内容。(1)、失父之痛的感悟
A 读有关的句子,通过读、评议读的情况,体会情感。
B 比赛读,激发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的感悟、理解
C 引读,激起全体学生与小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 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像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全班再读)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2)、世界并不太平。(抓住重点词句的感悟)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 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B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C小结,和平需要全世界人们去维护。(3)、渴望和平。
体会读。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对朗读的情况的评议,尤其是读的语气。从 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内容,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比赛读,深入体会情感。达到与小作者的又一次共鸣。
3、阅读小结,激发情感:
这篇文章,小雷利以书信的形式,向我们倾诉了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的强烈呼声。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放录像,通过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痛苦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定格在“和平的烛光闪动”)
三、联系生活,导向实践。
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都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我们爱好和平的心声。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1、指名展示。
2、师生点评
四、借助板书,升华主题。
世界需要和平。这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唤。评析:
这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用“心”读书,重视个性阅读也有所体现。第一,个性阅读,琢磨品味。教学描写“世界并不太平”这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个性阅读,琢磨品味,自已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特别是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两句,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战争资料,进行交流讨论,认识当今世界和平环境。课堂上,他们从不同渠道得到信息的能力,令我惊叹!于是,我又趁势让学生当场把自已此时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他们畅所欲言,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第二,激情朗读,呼吁和平。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 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第三,拓展延伸,自主综合实践。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第四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堂教学案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案例
吕河中心校 孙宝群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简介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以情入境,和作者心灵直接对话,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2.积极开发利用文本资源,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结合,培养学生感悟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缅怀父亲,渴望和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表达能力的训练。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
(1)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2)有关课件。
教学方法 :
朗读法 谈话法 情境教学法 读写结合法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战争场面的视频。
2、学生看后交流战争带给的感受。
3、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师: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呢?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
三、布置自学任务
1、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把描写爸爸的句子用横线勾画下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2、当今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用~~~~画出。
四、品读感悟 〈1〉体会‚痛失父亲‛
1、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汇报交流)读相关语句,谈认识。[文中关于爸爸的描写仅仅是只言片语,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零碎的语词里去感悟爸爸的形象,依托层次分明的朗读,爸爸 的多维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也跃然于学生心间。]
2、出示遗体,播放丧乐,学生交流要对父亲说的话。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4、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2〉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1、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适时地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五、诵读: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6)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7)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六、课外延伸(写写自己能为和平做那些事)
第二部分 精彩教学段落实录
将体会‚痛失父亲‛部分的教学实录如下 师:谁来说说雷利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爸爸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师: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我是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的。师:好,他读了,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如果再读得自豪、骄傲一点就更好了。师:你能不能试试?(生读)
师:有点自豪了,还有谁想读?(生读)
师:你读出了对爸爸的无比自豪之情!生:他是一个维护和平的人。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文中‚两年以前……壮烈牺牲‛知道的。
师:你从这儿知道了雷利的爸爸是一个维护和平的人。所以,联合国的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
(生齐读 ‚卓越的观察员,在……‛)师:还有谁有不同的体会?
生:我觉得爸爸是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孩子的人。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读文中句子)‚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 师:还有谁和他有相同的体会,也可以来读读这段。
(生读)
师:你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还可以,但还缺少依依不舍的味道。师:那你能来读读吗?
(生有感情地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一片掌声)我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爸爸临行前非常舍不得离开我们,爸爸临行前只是‚舍不得‛吗?
生:我觉得爸爸临行前说的话要读得肯定些。
师:肯定些,也就是坚定的语气。你很会体会,你能不能读一读?(生读爸爸的话)
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爸爸还是一个无私奉献和信守诺言的人。(孩子们很惊疑)
师:(我先有点惊疑,而后明白,我向他投去欣赏的目光,鼓励他说下去。)生(接着说):爸爸临行前答应送我蓝盔,蓝盔代表和平,就是希望我也做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人,真是有献青春献子孙的情怀。另外,最后蓝盔终于回来,说明爸爸很信守诺言。(教室想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惊呆了,这是我预设所没想到的)
师:多有智慧的孩子呀!多有独特见解的孩子呀!多会思考的孩子呀!(我只能用我这贫乏的语言形容他,但我看到了他的激动,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袭上他的心头。)
师:爸爸对这次出行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有这样一位好爸爸怎能不让雷利感到自豪和骄傲?他是多么热切地盼望着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亲手戴在自己头上啊!
(出示课件,师配乐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 我抓住学生感情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学生情动于中,必形于言。] 生: 爸爸,您是为维护和平而倒下的,您的死是光荣的,我为你自豪!生:爸爸,您真勇敢,您是我的榜样,将来我长大了,也要去维护世界和平!生;爸爸,您真是英雄!
师(孩子们有点悲伤,但或许受到教育影响,只想表现很坚强,我对他们的回答不十分满意,伤痛乃人之常情,于是引导):孩子们,你们是英雄的儿女,你们有泪不轻弹,你们化悲痛为力量,爸爸在九泉之下,一定为有你们这样的儿女而自豪!不过,伤痛是人之常情,听雷利再哭(师动情述说)爸爸,您不是答应我和妈妈一定安全回来吗?您不是答应送我蓝盔吗?您怎么说话不算数呢?(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更动情了,有的泪花点点)
师:你们不仅有伤心,还有对战争的痛恨,是吗? 生:对!师:还有谁想说?
生: ‚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好吗?(课件出示)
(配乐,师领读第一句,生跟读)
师:我看到了同学们眼里闪着的泪花,我知道,这眼泪是对战争的痛诉,是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爸爸就这样牺牲了,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
生:他还有个心愿,就是思念家人,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师:是的,爸爸还有未了的心愿,让我们和雷利的爸爸一起呼唤好吗? 生:和平和平和平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语文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说过:‚语文课要追求扎实而空灵‛,‚空灵‛一词我的理解是:语文课是充满灵气的,是充满诗意的,是充满生命的。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这篇书信情感强烈,包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缅怀,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以情动情,激活思维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奔流的河,课文蕴藏的思想感情,教师必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教师丰富的情感,饱含激情的话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号角。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这堂课,我一句句悲壮的话语,一声声深情的呼唤,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蓝盔回来了,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引读时,声音不禁颤抖,在情绪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绪
一位才华横溢的,爱国爱家的父亲被无情的战争夺去了生命,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激发爱与恨的情绪,我视频出示维和人员抬爸爸的灵柩的情景,顺势播放丧礼音乐,引导学生读文中的句子。看着凄惨的场面,听着哀婉的音乐,读着如诉如泣的语句,怎能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荡?然后,再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此时,雷利会怎么做?怎么说?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此时‚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世界的不太平,激发对战争的恨我让学生看课件,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硝烟滚滚,炮声隆隆,哭声喊声呻吟声连成一片,一幕幕惨状展现在学生眼前,怎能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荡?另外教学这一板块,我通过语言情景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吐为快,我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
三、放手学习,珍视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放手让学生去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如在交流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时,我给学生留了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充分的读悟,学生能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尤其郭汉江同学对送蓝盔的理解,从而看出爸爸的人品,给我很大的惊喜,这是我没预设到的。通过这点,让我深切体会到让学生多读多悟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我们一定要珍视这种解读。
四、评价激励,增加自信
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对郭汉江的评价:多有智慧的孩子呀!多有独特见解的孩子呀!多会思考的孩子呀!也许我的语言有点贫乏,但我给了他鼓励,给了他肯定,给了他表现的机会,给了他体验成功的乐趣,所以 我看到了他的激动,看到了她的自信,更让我见识了他从未有过的认真。再比如为了激发孩子们表达对父亲之死的悲痛我说:‚孩子们,你们是英雄的儿女,你们有泪不轻撢,你们化悲痛为力量,爸爸在九泉之下,一定会为有你们这样的儿女而自豪!不过,伤痛是人之常情,听雷历在哭(师动情述说)爸爸,您不是答应我和妈妈一定安全回来吗?您不是答应送我蓝盔吗?您怎么说话不算数呢?‛我这话既是对孩子们回答的肯定,没有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是在暗示,在激发他们的情感,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更动情了,达到了我要的效果。
诚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在播放父亲的灵柩时,课件出现点问题,没有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后,对于课件我要多试,多熟悉,多检查。
二、没有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激活基础稍差学生的思维。
虽然这只是一节课,但是带给我的意义决不仅仅是这些,我想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让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让我的课堂也充满激情与灵动,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充分发挥,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尽情张扬!
第五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
[教材解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持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学习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1、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战争与和平方面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积累,但本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没有因战争失去亲人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在把握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上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时我通过抓关键词句,利用多媒体菅造课堂氯围,注意创设激发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引领孩子们走进文中,去感受场景,见识人物,对学生进行感情上的陶治,使之与课文的情境融为一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设计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的幸福中,然而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大家请看:
2、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师:令人心惊胆战的炮声中,一座座高楼大厦变成了废墟,惊慌失措的人们四处逃窜,躲避着随时可能飞来的炮弹。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死伤无数,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大声地哭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啊?师:看到这些情景,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战争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痛苦、残忍、憎恨、悲痛 ……(教学设计意图: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激起学生的情感。)
师: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点什么?
(整理学生发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2、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交流: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这个中国孩子是谁?(雷利)他在信中发出了怎样的呼吁?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出雷利发出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4.那么,雷利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吁?(因为他爸爸是因战争而牺牲的••••••
声
(设计意图:我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再通过交流理解雷利发出呼声的原因。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细读;深入探究
1、感受爸爸的形象。
(1)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小组一起体会。(2)大家交流,请同学起来说自己的看法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3)夸夸爸爸
如果你就是这个中国孩子,有这样一位爸爸,你会感到自豪吗?谁能把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连成一句话,自豪的说一说?
(教学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有关爸爸的描写,通过指导朗诵,让学生领会爸爸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素质。只有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我”对爸爸的死悲痛欲绝的情感。)
2、体会”“丧父之痛”
过渡:这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怎么不让这位中国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他又是多么热切的盼望爸爸能够早日回来,把那顶蓝盔带在自己的头上!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爸爸胜利归来,一家人在机场幸福团聚的场面。①学生想象
生1: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
生2: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
生3: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他们一家人幸福地拥抱着。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②CAI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教师的旁白:现在日夜思念的爸爸回来了,我和妈妈捧着鲜花来到机场,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爸爸啊,您不是答应亲手给我带上蓝盔的吗?如果您有信用的话,您为什么离我和妈妈而去,你听到我和妈妈的哭声了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你会对着爸爸的遗体说些什么?
生:爸爸,你怎么说走就走啦,您不要走,不要走……爸爸,您回来,回来…… 生:雷利一定是一边使劲地摇晃爸爸的身体一边哭喊着:“爸爸,你醒醒呀,你不是答应送我的贝雷帽吗?你为什么不说话呀?为什么?” 生:他会扑在爸爸的灵柩上失声痛哭。生:他会和妈妈抱在一起号啕大哭。……
师:再也看不到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再也听不到爸爸那坚定的话语,再也不能让爸爸亲手把蓝盔戴在头上,此时雷利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悲痛。生:肝肠寸断。
生:悲痛欲绝。……
出示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雷利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③配乐朗读。
让学生在意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悲痛世界,读懂爸爸呼唤的深刻含义,自己配乐读一读,迸发情感。
(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爸爸凯旋和牺牲后回来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感情随着文本跌宕起伏。学生置身其境,引发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悲痛之情。此环节意在为呼唤和平蓄势。)④指导朗读:
a、师生合作读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感。(【师读】:两年前,我亲爱的爸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生读】: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师读】:两年来,我至今都忘不了……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b、引读:爸爸临死前,嘴还张着,他到底在呼唤什么呢?师:爸爸呼唤的是— 生:和平!和平!和平!
师:啊!我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和平!和平!和平!
师: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和平!和平!和平!
师: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它呼唤的是…… 生:和平!和平!和平!
师:全世界都听见了,它呼唤的是……
生:和平!和平!和平!学生读整句话。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合作朗读、引读,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悲伤。)
过渡:仅仅就因为雷利失去了父亲吗?
3、感悟战争的可恨 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亲爱的爸爸的生命,那么世界是不是因此就太平了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①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 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②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意图: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学生很难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课前让学生收集了有关信息资料,并精心编辑了课件,将一些不同时代的战争画面以及战火中无辜百姓惨遭涂炭的照片、图片展示给学生,意在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感受战争的残暴以及和平的“脆弱”。】
师: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甚至生命。为此,我们禁不住跟这个中国孩子一起发出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4、感悟作者发出的呼吁
自读最后一段,跟作者一起激情呼吁!
①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小作者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
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过渡:同学们,有战争,就有牺牲,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因此,雷利大声呼吁,学生齐读: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他们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出示语段五,齐读: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此时,本课进入高潮阶段,点燃学生的激情,发出内心的呼唤!采取想象读,比赛读,引读,齐读等各种方法来朗读。)
四、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充满温情的歌声,观看这带着美好祝愿的画面。(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课尾自然回归文章主题,学生在歌声中升华认识、深化体验。】
五、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1.摘录课文中感人的句子,用心记住,并自己设计“和平“标语。
2、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3、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任选一题做。
【读写结合。充分的利用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走入文本,走进雷利的内心,与他同悲、同恨、同渴求、同呼吁呢?针对本课的特点,决定引导学生运用“情感体验”的方式学习本文。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于漪老师说:“阅读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就象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因此,我们努力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始,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扯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
哀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
三、拓宽文本,释放情感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的唯一学习资料,课堂也不是学生学语文的唯一渠道。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和平并没有永驻人间。”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感知大量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数据、图片等事实资料,他们与作者的真挚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感情朗读 体味情感
课堂中,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配以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了情感上共鸣,从而获得真挚情感。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阳下小学
四年乙班
吴木演
20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