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私奉献现行高考模式中物理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现行高考模式中物理教学的困惑与对策江苏省大港中学陈治国
2008年我省高考方案总体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简称为“考、测、评”。这项高考的改革是对应新课程的实施的一项改革,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强烈反响,支持者不少,反对者也较多,到目前为止,高考方案的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已经显现,对我们物理教学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作为我们中学第一线的教师对这项高考的改革更应该做一深刻的思考,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新高考”模式迫使你去思考,“新高考”迫使你去重新定位我们自己的角色。在“新高考”模式中我们物理学科怎么办?现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供参考。
一、物理学科教学的现状
2008年的高考改革方案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物理学科从一个普通的高考计分科目转变为“门槛科目”。何为“门槛科目”,作为“门槛科目”要求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呢?所谓的门槛科目,是指物理科目必须达到B级才能录取本科,就好像一道为考生所设的门槛,只有迈过这个门槛才有下一步的进展;倘若迈不过去,则再高超的技艺也只有空叹气的份了。
2009、2010年对高考方案进行了微调,1B1C有了机会上本科,物理学科的“门槛地位”得到削弱。物理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花在物理学科上的时间进一步减少,学校也要求物理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时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物理学科性质的转变,对于其重要性并不能一言以蔽之,应该辨证地看。物理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其成绩按等级评定,区分度降低,多一分少一分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是事实,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摆脱“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应试教育中的黄金定律,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然而,这样并不是说物理就不再重要了,而是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间,尽量保证自己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如果物理已经完全能够达标,那么适当分配一些时间给其他科目,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倘若物理是短腿科目的话,情况就很严峻,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希望从其他科目中给物理拉分的机会已经不存在了,万一物理不能过关,想上好的本科院校就不可能了,每年都有高分因为2C而没有本二上,因为1B1C而没有本一或好一些的本二上。对于教师来说,任务则更加艰巨,因为物理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不同的学生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影响学生的录取。
面对物理这一指定选修科目,学生犹豫着该不该多花时间,教师在应不应该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而犹豫,学校在物理学科上投入多少课时和课后作业时间而费神。
而在我们的教学现状中,上述问题的答案令人担忧。且不讨论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上是否合理,年级部在学生课后作业时间上的安排一般比较吝啬,这是不争的事实。往往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年级部的这种时间上的安排与指导在学生的思想上造成了物理学科的“被边缘化”。
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有的物理教师也不能理直气壮的对学生提出应有的要求。教师在应不应该强化、重视物理教学上犹豫着,徘徊着,我觉得教师可能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想法:有的学生的平时成绩离本二还有一段距离,或者说考本二的希望不大,那对他来说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3门高考计分学科的成绩,物理考的再好也是浪费;有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本二边缘,也就是说我们的临界生,他们的首要任务也是3门高考计分学科,因为只有3门总分达到本科线,才有机会上本二,此时即使有一门C也不影响本二的录取;只有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的物理才要求达B,或者有少部分同学需要达A等级,而往往这些优秀的学生物理成绩要达B等级有困难的也不多。总而言之,就是物理学科的学习不是学生的首要任务,甚至对有的学生而言是无足轻重的。这样的思想可能广泛的存在于一些老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者中。在这样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下,物理学科意识的淡化,边缘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面对物理学科在现行高考模式及教学实际中的尴尬地位,我们物理教师该树立怎样的正确的态度,该对学生提出怎样的要求,这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在实践中摸索。
二、措施与对策
1、物理学科的地位的再认识
对于我们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特别是四星级高中的学生,我们求学的目的还是要上 一所本科院校,那么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的达B将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尽管不达B也有机会上本科,但达2B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选择面。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多数学生是应该要达B,他们也愿意在物理学科上达B。作为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者完全应该有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和促进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的成效。
2、物理学科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不是相互矛盾的,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现在的教学管理者经常不经意间把选修科目的学习与3门学科的学习对立起来,总是 希望选修科目能够让开大道,甚至连小路也不要走。有的学校对学生课余学习时间的安排与引导是课余选修科目不要花时间或规定了一个较短的时间。这无疑是给了学生、教师一个不良的导向。试问:学生在选修科目上不花时间了,他有没有能够把时间都高效的使用到3门学科中呢?往往是两头都不着落。
实际上,有效而适当的物理学科的学习不会冲击3门学科的学习。各门学科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物理学科的很多内容的学习是对数学学科的一个直接应用,如正交分解对数学坐标系的应用,运用数学函数表达式解决物理图象问题等。物理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之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各门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通的而又是各有侧重点的,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物理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其他学科能够完全代替的。
最关键的是各门学科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系统知识外,更主要的是使学生 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受到应有的思维的训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因此不管是哪门学科的学习,要高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都是
必不可少的。我们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有效的物理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保证物理学科的得B,也对学生3门学科的学习及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说,物理学科的教学及必要学习时间的投入不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冲击,相反,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总的来说,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前途,为了学校的荣誉,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抓好学生的物理学科的学习,这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检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的训练。
3、物理教学应立足于课堂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鉴于当前的高考模式,我认为从态度上我们应该要理直气壮的抓好学生物理学科的 教学,对学生提出达B的要求,但也不能占用太多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了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内要引导好学生复习巩固当天的教学内容,并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学生课后的学习应该要为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相信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包括在课后花一定的时间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展开,我们的物理教学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头。在提倡创新、实践、合作、交流的理念下,在提倡试题要开放性、主观性、条件不确定的背景下,我们迎来了新课程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难适应和把握住现在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好象不多但很难按课时完成,新课教学一课时,练习要讲二三节。习题做了一大堆,讲评花了大量时间,但实际很难说有什么效果。希望谁能给我们明确每个知识点教学要求,应用该知识点解题应达到的难易程度。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多的学生活动(也就是以前的实验),但所需要的器材却很难配齐。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点是对的,但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再者说,有多少学生能在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啊。还有交流、讨论实验中的得失及对实验的改进等等。这样的要求是通过上几节物理课能做到的吗?
三、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出现了比较多的阅读题、设计题、联想题、探究题。这样的题目对一些语文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来说是不可逾越的。有很多题目我估计连教师也很难完整的表达完成,有些题目的长度让不少的学生望而生畏,虽然设计的试题比较简单。但让将题目看完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去做显然是勉为其难啊。
虽然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迷茫,但我会努力的。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闻德中学
唐龙
教学过程中,体会人人会有,教的时间越长,感受往往会越多,体会往往也会越丰富;当然,教学过程中,困惑也是人人会有,不过教的时间越长,困惑往往会越少,这与我们每个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不断进取密切相关,下面我以我们学校初三老师提出的共性问题,说说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解决的方法。
一、教学中的困惑
1、使用教材过程中的困惑 新教材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胆扬弃。我们感觉新教材确实分散了难点、降低了难度,但是有些章节编排较乱,使得一些内容在根据教材顺序学习时,显得突兀,学生不易接受,有些知识点顺序安排也欠妥。比如,初三化学课本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节: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就把分子原子元素做了一些叙述,导致学生一学到这就觉得云里雾里的,虽然设计了一些图示,但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接受。还有,在使用新教材时,老师反映某些实验效果不理想或不易完成,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在按照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装臵、药品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实验了数次,效果不好,出现的问题是:两个针筒和中间玻璃管的固定;玻璃管的粗细,玻璃管太粗,不易与针筒连接;铜丝的多少,铜丝过多,玻璃管内不易装入,铜丝过少,氧气消耗不尽等。
另外,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如果没有中考这根指挥棒,我们感觉往往像在穿新鞋走老路,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节,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微粒的直径、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以及能量变化,新课标中只提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那么到底应该落实到什么程度呢?
2、课时紧张的困惑
初三化学老师上了一个学期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课时很紧。新学科,学生比较陌生,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学快了后进生跟不上,学慢了进度跟不上,老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直接归纳,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时间分配出现困难。而且我校实施了教学改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如新授课型,第一环节教师活动,引入新课及展示学习目标,大约五分钟;第二环节,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大约十分钟;第三环节,教师精讲,归纳分析重要知识点,大约十五分钟;第四环节,当堂训练,教师点拨,大约十分钟。这样的方案实施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但是也许是因为模式的运用并不完全成熟,所以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觉得课时很紧,教师精讲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所以即使选重点讲,进度还是会偏慢一些。特别是有些涉及到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的课题,更是难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课堂模式从理论上确实对学生有益,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3、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初三化学课时紧张,做实验费时费力,所以有时会感觉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不如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来得简单,既省时又有针对性,因此老师偏重理论教学,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忽略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现在的教材,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引导学生广泛的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和周围的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如在煤炉中煤球的燃烧、水垢的清除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有趣,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机会。
4、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困惑 元素化合物课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常见课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再加上不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而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把精力用在机械记忆上、死背硬记化学反应。
5、学生管理上的困惑 初中三年,我认为初三的学生是叛逆的重要时期。老师普遍反映,初三的学生真得很难管,叛逆心理较强的学生,上课不听老师的话,不能遵守课堂纪律,爱出风头,好逞强,女生爱漂亮,男生爱帅气,甚至有极其个别的学生偶尔顶撞老师,有时还会发生聚众斗殴等恶性事件。这样的学生最令年轻的老师头疼,因为年轻的老师有时缺乏耐心,更多地是缺乏经验。二.教学中解决困惑的具体措施
1、使用教材的改进方法:初三化学课本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节: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对分子原子元素的内容,老师可以少讲或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觉得挺有意思,并且只记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元素就不用细学,一带而过就可以了,学习第二单元时,学生就不会受第一单元模糊混乱知识的影响,在老师的带领下,就会清楚地把原子分子元素的知识理清理顺,学会学好。对于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般采用先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进行测定,为了少污染一般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现象明显,说明问题。而后再做用铜丝加热的方法测定氧气的含量,也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只是可视度很差,两者结合来做,比只做用铜丝加热的方法要好一些。
2、课时紧张的解决方法。解决教学时间还需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联系起来。毋庸臵疑,新课程需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按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验探索和改进中较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新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通常一节课下来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1.教师活动:提出教学目标2.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解决简单常见练习3.教师活动:精讲教学内容,不带入过多的重复罗嗦性的语言文字。4.学生活动:完成课后典型练习。5.教师点评。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取组长组织讨论学习,课堂上生帮生的学习形式,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实验教学的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臵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解惑”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绪言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空杯生牛奶”、“清水变果汁”、“烧不坏的手帕”,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动口,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无疑,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这一新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高的求知欲和较大的学习热情,关键是教师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涨,我认为做好实验是关键。常言道:眼见为实。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初三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分别让学生亲自向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改进方法
教学时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还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因此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还必须让学生明确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身体系。因此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理论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5、学生管理上的解决方法
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不要将叛逆学生视为异类,用爱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形成叛逆的原因,分析自身在教育学生上的不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同时老师也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长处,对不足之处用适当的方法指出,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老师还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言,正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快感,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进。避免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小结:我们老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活力的学生,而不是一按电钮就会动的机器,我们不要总是一味的寻找学生身上的缺点,而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应该树立起“客户观”,即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客户”,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客户就是上帝”,一旦“上帝”不愿意听、不会做,或“上帝”的作业出现了问题,不要去责怪“上帝”,因为“上帝”无过错,而要进行自我反思,看看自己的服务质量是否出了问题。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能这样去做,我们的教育质量就会有大幅度的提
第四篇: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中心小学
陈克伦
科学课程是一门观察,探究,记录,总结相结合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科学在科学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抓好实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也符合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会让我们遇到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又如何应对?有哪些相应的对策呢?以下就谈谈我的看法。
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课堂无序。实验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堂,有些学生不听老师就把实验材料在手上玩,在实验时急于动手,不注意和同学协作。有时由于教师组织不严密,出现实验混乱,你搞你的、他搞他的,看上去,不是在实验,而是在玩玩具。
实验项目深浅度把握不准。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能力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点涉及到方方面面,如《神奇的水》,学生们在实验中只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压力、浮力这些现象就可以了,但我们会无意识地让学生说出这些现象的大小,这就将实验的要求提高了会让学生越来越糊涂,实验过后没有明白什么。
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是有一些安全因素问题,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尽管在实验前进行安全说明,但有部分学生习惯于自己的动手习惯,我行我素。酒精灯使用完后直接吹灭类似的行为就存在安全隐患。忽视学生心理感受。有的学生虽然表现不好,但动手能力强,我们往往会将他们直接排在一边,剥夺他们实验的权利,导致与教师的对立情绪。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容易被小组的其它同学所忽视或遗忘,老师也忽视,不给动手做和发言的机会,两种做法,使实验教学无法进行,生怕出现大乱,让教师出现实验恐惧心理。
知识面狭窄。科学课实验教学要求教师知识面广,但我们往往就觉得小学科学上的知识太简单了,我随便教,根本不去深究,实验时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错误。
实验教学中的低效性问题。尽管实验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实验,但是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往往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现象,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希望学生在家种一些植物的种子,由家长陪同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毅力,最终没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认识层面问题;当前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实验教学工作,但是我们家长和部分教师都认为实验教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主科,那是孩子升学的命根,造成家长不重视,学校部分教师挤兑实验教学的现象,使实验教学无法正常进行。面对这些困惑,要如何应对,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认识自己,提高素养,提升经实验教学技能。实验教师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求异思维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能力……。其次应该认识自己的的知识结构:即自己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比如力学、光学、热学、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分子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航天学或者基本的生活常识……哪方面知识还欠缺或者一无所知,我该怎么办?再次,要认识自己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
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应仔细研究研究实验教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及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研活动和理论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方方面面的素养,做好每一个下水实验,为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既要注意教师的实验活动设计,又注意学生实验活动的设计。
1、教师的实验活动设计
教师要考虑到利用哪些投影、实物、标本、什么仪器、媒体文件等实验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⑴指导观察,分组实验。以《形状与结构》这单元为例,可以利用媒体文件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初步方法为学生分组实验做好铺垫。⑵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用什么材料来证明那个实验结果
⑶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⑴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⑵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⑶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4)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突破难点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电子白板有许多作用。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而电教手段能变抽象 为直观,化虚为实,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如讲《斜坡的启示》一课,学生掌握了斜坡的概念以后,能否在众多的机械运动中判断出哪些运用了斜坡的原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以轮轴为例,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明白轮轴的原理。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实验和和生产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通过一组幻灯片,学生能很快识辨别机器生产中那部分运用了轮轴。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烘托了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运用电子白板,强化教学的立体感
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电教手段具有较强的作用。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研究《植物怎样喝水》 一课时,在画有植物茎和叶脉画面上装一片可抽动的胶片,只要轻轻抽动胶片,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的 水(红色)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红色)缓缓流动的情景。教师连续演示两次,在重点处点拨,植物 “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三、巧用电子白板,培养能力,提高质量
电子白板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增大教学容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研究《我是怎样出生的》时,媒体文件和幻灯片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自己生长、发育、出生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尊重妈妈,爱护关心的心理,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电子白板,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艺术
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使教材结构、教师 教学结构和学生思维结构相吻合,反之,则教学效果差,事倍而功半。在研究《食物的消化》时,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了食物消化的全过程,全体学生都亲眼目睹,顺利地突破了一堂课 的教学难点。教师变口授为演示,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实验教学中要不发现问题,不断探究,才会有所提高。
第五篇: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兰西二中王萍
转眼间,我市初中全面推广使用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新教材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为此,我把自己以及同事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批评.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
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
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的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困惑之五:教学方法在改,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会不会随之而改?
坦率地讲,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已有多年,然而,在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和升学、就业的社会环境重压下,应试教育还是客观存在的,个别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回潮之势.就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究竟是应该以从国家和民许的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呢,还是从个人和学校的短期利益和目标出发,以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行动指针?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疑问说:“难道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二者就不能结合起来吗?”的确,既能在考场上得到高分同时又能在生活中熟练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聪明学生是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种虽然在考场上对答如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见了生人不敢说话,上了台面手足无措,写封书信辞不达意的孩子更是屡见不鲜.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在某些僵化甚至已变成错误的高(中)考题型误导下,在一些教师的题山题海重压和浸泡下,他们早已从原本聪明伶俐的儿童变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标准答案”的打击下,早已失去了那颗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可贵童心,而变成了一个个只知盲从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两脚书橱”.再说说教师们,其实他们又何尝不知道那种狂轰滥炸式的题海训练对孩子们损害很大呢,但面对动辄教学实效(实际就是升学率)与职称工资、评先表模等个人待遇挂钩的压力,他们又能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正如中药之与西药:面对药效缓慢却治本的中成草药和虽有副作用却药效很快的西药,只想早是解除病痛的你会作出什么样的的选择?于是乎,你就不难
看到这样种种此类的怪现象:公开课上,大家争着谈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们也争抢着讨论回答教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好一幅红红火火探索新课程教学法的热闹景象.而其余时间呢,大家却是毫不相让的大比内功——你给你的学生做《名题精练》,我就让我的弟子啃《黄冈宝典》,一本不够?那就来两本.时间不够?那就加班补课呗!你中考不是总要考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么,那我就把各册教材中的名篇名段一一点明划出 ,让学生们天天去背诵、默写,直到形成条件反射才算过关;你中考不是总要考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为主的阅读题么,那我就专门找一些历届中考中的精典文段来反反复复的练,还怕他们学不会如何对付这类问题?你中考不是以话题作文为时髦吗,那我就我的弟子们多买几本《话题作文大全》回来读读背背吧,说不定就能碰到原样的话题呢……至于其他方面嘛,那就管不了啦,只要学生们能考个好成绩就行了.如此以来,学生的语文素质怎能真正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又怎能落到实处?这种现状和不明朗的中考命题改革方向,给我们一些准备以更大步伐推动教改深入的一线教师们深深的顾虑和疑惑.毕竟相对于已属纯熟的旧教法来说,新课程的教法探索面临的是更多的未知甚至是失败的风险啊!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感受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就不在班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探索解决的呢?主要的措施如下: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而言,我们始终不能忘了这一点:我们老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前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是此理.在阅读课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叶圣陶语),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想法很荒唐,也许他们的的表达很笨拙,远没有我们心中期望的那样完美,但只要是孩子们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真情实感流露,我们为什么不为他们的真实、坦率和勇敢的精神而喝彩呢?因为我们大人们再多的感受也取代不了他们的自己的体验,终究有那么一天,这些可爱的孩子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还有嘴巴去独立的观察、思考和说话啊!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个什么“标准答案”去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和自由,而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其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由于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上的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教学中“一刀切”造成基础稍好的学生因要求太低”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要求相对太高又”吃不了”的不利局面,我在进行有关基础知识方面训练时,都会把这些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则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我就要求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词语的读音和写法,还要求他们掌握这些词语的各种常见意思及用法,比如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等.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会在读会写并知道这些词语的基本含意就行了,在学习文言文时也是如此.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地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我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精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常会有意识地针对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会给出不同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为照顾全体学生而句句翻译费时又费力的问题.其三,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对于综合性学习中涉及到的脱离了农村实际的问题,我们首先统一对新课标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认识,认为这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它科学和合理的意义的,应该积极地实施.而对于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内容不能全面适用问题,我们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学生们的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或增或删,或加以适当变通.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原为“黄河,母亲河!”,考虑到我们襄樊地处秦岭秦岭以南,距黄河相当遥远,学生对之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盲目照搬肯定难以进行.于是,我根据我校地处汉江边的实际情况,将此次活动的主题改为“保护母亲河——关注身边的汉江”,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汉江江水流量与水质的变化,和调查对汉江水造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等具体措施,从自己的身边去观察去发现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使这项活动得以顺利且比较深入的开展了下来.使孩子们在锻炼了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 增强了“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主人翁责任感.其四,奋勇当先,敢立潮头.面对势不可当的课程改革潮流,我和同事们不甘落人后,积极地进行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如力求把原本气氛沉闷,严肃的“讲”堂变成轻松欢快的“学”堂;变“我写作文是为了完成任务”为”我要写好作文显示我的风采”;把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课堂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想说、敢说;把多媒体带进课堂以有声有色、有形有貌的课件帮助学生达成对课文重点情节和场景的理解等等.同时,在摸索中,我们也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们教学指挥棒的中考考试内容及命题方式有作一些适当改变的必要,如能否进一步增加主观题的比重而磋少那些客观题的比重(如文言文选段由课内改为课外的,现代文阅读题目设计更偏重于学生主观感悟及创新表达而不是像现有的按图索骥)?能否在平时组织一些大型的市、区(县)级规模的作文、演讲或书法大赛,并将其获奖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以大大激发学生们写好作文和练好书法的兴趣呢?
虽然,我们在摸索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经受过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不断进取,永不言败,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新课程新教学改革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