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学风建设主要靠自律
主席好,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大学学风建设更侧重于学生自律。首先,什么是“自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主动地控制自己,它是人一种内在的、主动的行为;什么是“他律”,他律就是使人去被迫地接受外在束缚,它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行为。
那么,既然自律是内在的,他律是外在的,首先在理论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所以说自律是发展根本,只有充分发挥自律的主导作用,那么其他附属品才能更好地为“自律”这一中心而服务。
第二,从事实上来说,大学学风建设更应该侧重于自律,理由有
三。首先,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是一个“侧重”的问题,我方不否认他律有积极作用,但是今天的辩论主体不是普通的学风建设,而是大学的学风建设。大学学风建设相比于中小学,是一种更开放、更高层次地建设活动,是一种在精神文明层次上的建设。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让学生自觉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控制能力吗?可以这样说,大学学风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和一个最根本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在这所大学学习的学生是否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如果学生自律习惯没有养成,那么一所大学的学风建设就没有成功!第二,我们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只是侧重于他律,而忽略了学生自律的话,我们就远远达不到学风建设在精神文明层次上的目标。侧重他律,我们得到的将只是一种表象。我们能发现,若侧重他律,即便学生被逼到了课堂上,他们有的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课堂
心在外”;即便学生被制度逼到了讲座现场,若忽略自律,结果他们除了综测以外什么也没有得到。像这种低水平的学风建设,这种形式化的东西,难道是我们大学生真正需要的吗?很明显,没有自律,即便有老师监考,同学们也有可能会作弊;但如果有了自律,即便没有老师监考,我们也会认真考出我们的真实成绩。我们只有做到自律,才能建立真正的学风,才能使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发扬,才能使博学笃行的大学使命得到实践与执行。第三,就像康德和马克思所认为的:“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也就是说道德是靠人本身去创造的,换句话说,我们大学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可凭借自律来超越他律,为学校带来一种新的气象,我们可以创造一种新文化,来超过现有的他律范围,我们可以创造一种新境界,来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他律只是要求大学生被学风所束缚,自律则要求我们要主动地去创造好学风,而创造新风尚才是学风建设的实质和精髓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呀,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大学学风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呀。
所以,基于以上论点,我方坚持认为:“大学学风建设更要侧重于自律。”
第二篇:班级学风建设靠自律
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大学里的三纲讲的是明明学、新民、止于至善。明明学就是说人要自觉自律,不能自律何以律人啊!
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具备一种自律能力。这样在某些情况下,人才能“出淤泥而不染”。目前,法律是日益在完善,可犯罪的人依然不见减少,其原因是不言自喻。所以说,自律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先做到自律,才能去约束他人,实现他律,但是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自律,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他律也很重要。但只有大家做到严于律己,社会才会有更多力量去进行他律。反
新加坡人的素质高吧,那并不能说是人的素质原本就高,而是来源于制度的约束,例如新家坡人都不乱扔垃圾,是因为有高额罚款的制度.所以说学校建设也一样
正方紧紧抓住学风主要寄系于个人精神层面,而自律的主动性正合乎其要求,认为“我要学”比“要我学”对学风的形成更有帮助;
反而反方则认为学风主要是通过群体间相互影响产生,并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制度设计来达到学风形成过程中阶段性的目的自律
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唐 张九龄 《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宋 苏辙 《西掖告词》之十五:“朕方以恭俭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静之吏,以督缮治之功。” 明 李东阳 《石公墓志铭》:“虽居官久,家无赢赀,亦以俭自律,不少变。”
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而我们作为在校的学生,处在向迈进社会过度的时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我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但是,如果我们总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我们的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学校在上学期成立了自律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能督促和鼓励我们自觉自律。它并不是一个要一批同学来管理其他同学的组织,而是一个促使大家互相监督,做好自律的一个新的学生团体,只为让我们的学习生活保持良好的秩序。作为自律委员会的一员,我相信每位成员都和我一样,希望自己能够在自律这方面给大家帮助,为大家服务。
要自律,当然要有具体的要求。在配合现在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在学习方面,我们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我想,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加入到自律者这个行列中来,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环境都会大大的不同。自律并不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益,在几年后,当我们陆续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涯走上社会的时候会发现它对于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还是学生时,犯了错误我们还有再来一次,从头开始的机会,可是在社会上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每一次失误或者错误负责,承担后果,这使得自律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让我们互相监督,做到自觉自律,为目前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
主席,评委,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用精彩的言辞告诉我们他律在大学文明养成中的辅助作用,然而,我不得不对对方辩友以偏盖全的论调深表遗憾。首先,从对方的发言及自由辩论中我们不能不为对方的哲学知识感到汗颜。下面,我来总结对方的几个基本错误:
第一:指鹿为马。把内因和外因混为一谈,众所周知,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外因是矛盾次要方面。
第二:李带桃僵。对方用行为代替习惯,把行为和习惯等同起来,以偏盖全。未免太荒谬了!
下面我将对我方观点进行总结陈词。
第一:自律是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制度,法规,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虽然他律作为外因起到了辅助作用,然而,自律作为内因不断自我约束则更为重要。外因通过内因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而自律的地位无可厚非。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自律而依赖他律的人将怎样步入社会,要知道没有人会因为他律而当上将军,但绝对要相信,最好的将军是最自觉最自律的人。不要把他律看做万能的上帝,世上没有救世主,大学色怀念感要养成文明习惯关键还是在自律。
第二:文明行为不等于文明习惯。
他律可以促使文明行为的发生,但在文明行为转变为文明习惯的过程中,自律是第一位的。众所周知,习惯可以称为行为,但行为决不能等同与习惯。您不能说一次两次的文明行为就是一个文明习惯吧?!显然是不和逻辑的。而既然是文明习惯,他就是理所应当的室,有没有他律都是次要的。
第三:他律必须内化成自律之后,才能使文明行为变成文明习惯。他律可能会导致文明行为的发生,但若我们本身不接受这种规范,是不可能形成一个习惯的,以为我们会想方设法逃脱这个规范的限制。只有我们自身接受了他律,把他律内化成自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那些法律,规范,不过只一纸空文!
因此,只有充分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靠自我约束,才能更顺利的养成一个文明习惯。
第四:他律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若如对方辩友所说他律能够加强文明习惯的样成,为什么不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规定一个规章制度来使大家养成文明习惯呢?很显然他律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制定什么规章制度来促使大家养成文明习惯!
最后,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我方也多次强调,承认自律并不等于否认他律在文明习惯养成中的辅助作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同样重视他律对少数自律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的规制作用,促使他们作出文明行为进而养成文明习惯。
文明的花朵要靠自律的饿灌溉,文明的朝阳终将冲破他律的地平线,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终将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相信,在自律的天空下,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你们好。我先阐述一下我方观点:自律重于他律。中国连逢众多喜事之后,中国人将通过自身努力,在2008年奥运会以崭新的面孔来出现在世人面前。北京人更是担负着代表国人的重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自身素质被提到日程上来。而这一切必须通过纪律来体现。纪律又分为自律和他律。我方认为自律重于他律。领导干部需要自律,当代大学生要自律,民族素质提高更需要自律。
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具备一种自律能力。这样在某些情况下,人才能“出淤泥而不染”。目前,法律是日益在完善,可犯罪的人依然不见减少,其原因是不言自喻。所以说,自律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每个人有很高的自律能力,那国家的各种机器将不需存在,人人都将和平相处。反之,即使是在严格的法律监督下,人们也将是我行我素。因此,自律重于他律。
刘少奇同志曾深刻的给自律下过一个定义,那就是即使在个人独立,无人监督的,有做任何坏事可能性的情况下,应该是“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自律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总依赖于他人是不切实际的。他人的监督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随时随地跟着你。所以,一个人的品质、道德修养究竟如何,关键还是他的自律能力。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现在不少高校都提出要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断的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这不是有利的说明了自律的重要性吗?所以说:凡事都要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我更加肯定地重申我方观点:自律重于他律。
二辩:
2001年7月13日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它圆了中国人百年的梦想。那么要想在奥运会展我国人风采,如何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社会道德素质,变成了国家考虑的第一件大事,这也符合我国“以德治国”的战略目标。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谈到这儿,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自律与他律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一些?
首先提出我方观点:自律重于他律。一个人首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然后才是融入社会的。所以,人应该具
有自主性。其实,人的素质并不是要到紧急关头才表现出来,而是无时不在的。这样的话,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总想让别人作用于你的意识,来约束你,万一在只有自己的危险时刻,你将做出什么选择?
社会上的不少犯罪青年,自甘堕落,毫无追求。尽管有家长的管制,法律的管制,国家的管制,但他们屡次犯罪不悔改,这都是由于他们自身没有严格的律己精神决定的。再讲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吧。现在,我们面临着六科会考,成功与否不取决于考试制度的压力,家长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而是取决于你的自身压力,对学习的正确态度,和自我的约束能力。学会自我管理,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的去探索,你怎能不成功呢?假如天天连作业都不完成,而依赖于教师与家长的监督,学习中没有严格的律己精神,那失败将属于你。
一个人,如果他活着,每天都在依*着别人对他的管理,那他的思想是不健康的。有人说:“如果全民的素质都提高了,那个别人想不提高都难。”你们不觉得这句话说的很缺乏理智吗?这句话只适合于个别人想想,假设中国十多亿人都这样想:等大家素质都提高了,我再做也不迟。那领路的人又是谁呢?谁又有这样大的本事,凭一己之力,调动起整个全民去提高个人素质,那他真神了!
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自我严格要求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方认为:自律重于他律。
三辩 :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科学、文化、艺术等多方面也在不断地向前跃进。为了与丰富多彩、高速发展的社会相融合,为了在2008年奥运会时把一个崭新的中国展示给世界,为了迎接来自世界各方面的挑战,我们应以高素质和高道德去迎接它。
如何去有效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呢?我方认为自律重于他律。自律是文明社会做文明人的需要,它要求我们在没有外在的监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刘少奇同志讲,在思想上、言行上严格约束自己,最好连小节也注意到。我们提高道德修养,格守自律,也应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对细节思想不放松,细小事情不放过,以求防微杜渐。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苹果是从真孔般的小黑点开始溃烂的;铁锅是从一斑锈蚀开始穿洞的;一个人的失足,往往是在“小恶”上不慎而逐渐酿成的。因此,我们需要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名言。不要等发展大了再使别人采取他律。自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素质修养的一种自我约束力。
在很多情况下,他律不可能处处约束人的行为。而我们更需要自律。在大街上捡到钱包,是应该放入自己的兜里还是交给警察?在商店被多找了零钱,是假装不知道还是还回去?这些现象反映出:他律和自律哪个更重要。试想,法律规定着人们行为的限度。他制约着你,监督着你,使你不做出犯罪的行为。但如果人缺乏自律能力,他律只能是一纸空文。衡量人品质是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他将做出什么选择,这是自律的表现,这比别人评价我们更有效。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律,使我们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乔叟曾说过一句话:“一个将法律施用于他人的人,他自己当然应该服从这一法律。”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言而喻。国家为什么提出以德治国,其原因很明了嘛。自律对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律。我们自律能力提高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脚步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辩: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你们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了加速公民道德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而实现这个素质的基础,必须要以“五爱、四有”为基础。四有中纪律这一项更重要。
纪律分为他律和自律。那么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呢?根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哲学观点。他律总是要通过自律来实现的。自律是他律的载体,没有了自律,他律就没有了对象,就推动了原有的意义。就如警察和小偷,有了警察,小偷还是存在呀!而小偷这个主体,不去通过自律去实现,还是无计可施,他律显然没有了意义。社会主义的有些犯罪者,自甘堕落,知法犯法,尽管有法律的严格管理,还是滑向犯罪的深渊。“莲出于淤泥而不染”完全是由于自身的约束力使其不改变高贵的情操。
如果完全依赖于他律,当他律这个外界环境一旦消失,自己将失去约束,就会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可见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律呀!
文天祥被敌人抓获,视死如归。没有人给他以外界压力,而凭借的正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就是这种自律精神,才留下了“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句。
朋友,你希望整天生活在他人的监督之下吗?那样的人生是真正的人生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如何独立生存?为了避免完全依赖与外界的约束,让我们自己来把握生命的风帆,去搏击风中的海浪吧!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他律是为自律服务的。综上所述,自律比他律更重要。
辩论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十)缓兵之计
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施谋 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总之,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慢” 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学风建设必须要做到“静”与“动”的有机结合。“静”? 就是整洁、安静、文明的学习环境,是感观上的静,是硬件。“动”?就是动脑、动口、动手,形成好学、乐学、竞学的学习氛围,是主观上的动,是软件。软件必须依附在相应的硬件上才能运转。如果硬件不符合软件的要求,就无法充分利用软件;当然,如果软件不符合硬件的要求,硬件再好也是枉然。
自律的作用就是为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和丰富软件内容提供保障,也就是在营造一个整洁、安静、文明的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自律以人为本。每人应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确立做人的准则。在公共场合自己的言行应如何?独处时又该如何?必须时时刻刻意识到。
但人非生而如此,自律也需要引导。一方面可开设一些社会道德、养成教育、人文教育的系列讲座?给同学们讲解这种理念,渐而付诸行动,并形成一种风气。另一方面,可倡导大家每周或每月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可考虑公布结果,周末或月末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心得;同时也可由老师指导学生对某一专业著作或某一学术观点提出疑问,并由学生自己写文论证,并推荐发表。
人人行为文明,学习环境自然整洁、安静而舒适。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人人必然静下心来致力于做学问。人人争做学问,学习氛围自然浓厚,当然也不会有兴趣或精力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人人做到自律的过程,也就是学风建设的过程,人人都严格自律,必将会有优良的学风。
第三篇:学风建设靠自律问的问题
首次上传,关于自律与他律的辩题 学风建设靠自律
对方辩友,就算学生迫于宁所说的他律威慑不再逃课了,那学生在课堂上会不会听课啊?难道依靠他律的强制力把学生按在教室里就是您追求的学风建设了吗?恐怕会让很多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吧!
你认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哪个更好呢?
文明行为不等同于文明习惯啊
一个终日靠他人监督的人,那样的人生是真正的人生吗?
一个靠他律的人如何赢得他人尊重呢?
他律在生活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啊,难道没有老师班委的监督,我们就不学习吗? 一个人想成功,他是靠自己呢还是靠他人呢?
当今世界都说“打假打假”,可是为什么越打越假呢?
对方辩友对他律依赖性如此之强,没有他律,我们就要胡作非为了呢? 对方辩友如何理解双胞胎有人为善有人为恶呢?
如何看待高校中的逃课问题?
如何看待高校里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古人目不窥园是因为有他律吗?
一个人捡了五百万主动上交,明明是发自内心的自律行为,难道您说这是因为害怕不上交受罚而上交吗?对方辩友您将人类善良之心置于何地? 为何社会上有这么多人,舍得一身剐,敢把毒品扶上马呢? 学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谁?学生啊!凭自己去建设良好习惯啊!
第四篇:大学学风建设主要靠自律—辩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的学风建设主要靠自律。首先,什么是“自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主动地控制自己,它是人一种内在的、主动的行为;什么是“他律”,他律就是使人去被迫地接受外在束缚,它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行为。
那么,既然自律是内在的,他律是外在的,首先在理论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所以说自律是发展根本,只有充分发挥自律的主导作用,那么其他附属品才能更好地为“自律”这一中心而服务。
第二,从事实上来说,大学学风建设更应该侧重于自律,理由有三。首先,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是一个“侧重”的问题,我方不否认他律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同样必须看到他律作用的局限性。例如,他律缺乏变通性,不灵活,虽然它一直在完善,但是始终滞后于学风建设的要求。他律还使人产生依赖感,《中庸》有云:“君子慎其独也”,是要人通过自律约束自己而不是依赖于他律。此外,他律的强制性,虽然可以维持秩序,但是无法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行为,甚至可能会使人产生一种抵触、逆反情绪,古人也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且今天的辩论主体不是普通的学风建设,而是大学的学风建设。大学学风建设相比于中小学,是一种更开放、更高层次地建设活动,是一种在精神文明层次上的建设。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引导学生自觉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我控制能力吗?可以这样说,大学学风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和一个最根本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在这所大学学习的学生是否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如果学生自律习惯没有养成,那么一所大学的学风建设就没有成功!第二,我们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只是侧重于他律,而忽略了学生自律的话,我们就远远达不到学风建设在精神文明层次上的目标。侧重他律,我们得到的将只是一种表象。我们能发现,若侧重他律,即便学生被逼到了课堂上,他们有的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课堂心在外”;即便学生被制度逼到了讲座现场,若忽略自律,结果他们除了学分以外什么也没有得到。很明显,没有自律,即便有老师监考,同学们也有可能会作弊;但如果有了自律,即便没有老师监考,我们也会认真考出我们的真实成绩。我们只有做到自律,才能建立真正的学风,才能使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发扬,才能使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大学使命得到实践与执行。
所以,基于以上论点,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的学风建设主要靠自律。”
第五篇:浅议大学学风建设
浅议大学学风
摘要:
学风,特别是大学的学风,近些年来,一直为社会所诟诘。何谓“学风”?我的理解,狭义讲,是指学生的“学习之风”,教师的“学术之风”;广义说,乃为学校的“为学之风”,国家的“办学之风”。俗话曰:“无穴不来风”,哲学家说:“存在决定意识”,而毛主席则更是早有高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所以,我觉得,“学风”问题,应是“办学之风”所为,“为学之风”所致,整肃学风的板子要往办学制度上打,治理学风的根子要从为学思想上挖。关键词:大学学风 学术道德 监督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环节,这些年来,由于大学急速扩张后的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师生比”大大提高,加之追求公司式的办学规模效应,大学的“班”名义上还是原来的那种“班”,但上课却不是,而多是多班集合,大班授课。拼班上大课的弊端,主要有三:首先,稀薄了教与学的互动。大课堂学生多,师生之间如何交流?就算是最优秀的教师,面对熙熙攘攘的学生,他又怎能面面俱到?怎能细心地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基础、心理、特长、能力等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如何能集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提问、讨论的机会?学生之间又如何去开展研讨、沟通与相互启发?其次,加大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我的授课理念从来是,要用“激情、思想、幽默”去自然吸引,而不是用点名去强制约束学生,但有一次我试着以点名去记住学生的名字,结果是点名一遍,足足占用了一节课的1/3时间,点名后,为了完成上课进度,就只好对着教材读,依照PPT念,没有讲课的抑扬顿挫,没有简单明快的板书,焉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精力提上来?再次,降低了教师的备课要求。大学的课程本来是讲究学术性和前沿性的,要有深度和信息量,要有不同观点和思考的碰撞,可现在,不少教师特别是有些年轻教师是不管是什么课,拿起来都敢讲。反正是大课,反正是学生提不了问,反正上课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承,因此,就备课不认真,不严谨。
人们常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在大师。为什么要“大师”?大师道德高尚,学富五车。正是有了大师,有了大师带领下的一大批学者,大学才能成为思想圣地、学术高地,才能守正义之门,创科技之新,涤官场之浊,领社会之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学风建设的主体。在我们学校,老师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学生学习的任务则不仅要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火炬。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仅仅在知识的层面,我们更要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大学学风形成并且世代相传的一个基础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中教授学风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学风的优劣。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学风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者积累起来,一所大学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求大学中的教师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教授,或者即将成为教授的各位老师中倡导一种怎么的学风呢?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学者要以学术为志业。作为一个学者,他应该以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己任,他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并以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搞学术、做学问,不仅仅是学者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我们毕业追求的事业,对待这个事业,我们要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许多杰出的学者,他们用毕生的努力告诉我们,什么是神圣的学术,也正是他们,为我们奠定了中山大学今天的地位,在我们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
针对学校教师中个别的学风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就更应该提倡优良的学风。学风,决不能仅仅要求我们的老师不抄袭、不剽窃,讲真话、不说假话,对学术道德的倡导,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批判或者惩处上,层次也未免太低了些。我们所倡导的学风应该是富于道德感与责任心的。对于一个学者而言,学术应该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要有一种为了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信念。不作假,不抄袭,只是他作为一个学者的道德底线,这就象我们要求一个文明人不能随地吐痰一样。学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发明,是发现,是发展,王国维先生就曾经说过,所谓学术,就是要觉前人之所未觉。
目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不是学术道德的失范,而是学术研究的平庸。对于一流的大学而言,对老师的要求就是要创造知识,要以学术为志业,以严谨的态度去追求真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昌盛作出贡献。如果只是低水平的重复,搞泡沫学术,这样的所谓学术除了创造了一堆垃圾以外,什么也没有创造
看一个老师的学风是否正,我想至少有一条标准是必须要拿来衡量的,就是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作为大学教师,教书是他的天职,一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学者,必须同时也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严谨的学风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如果在教学上马马虎虎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是老师,就应该满腔热忱地对待学生,去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无条件的,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读书,研究型大学与一般教学型大学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里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创新的理念,学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的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火炬。
在学生中似乎也有一种浮躁的空气,许多学生读书只是为了谋职,或急于成名,或急于获利,这些都是学风不正的表现。一所大学优良学风的形成是要经过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的,在学生中倡导一种好的学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学风问题,很多时候涉及到学术道德,于是学术道德的失范,就存在着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做学问的目的,上者是为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下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一旦作假,一切皆空。做学问本身就是一项很神圣的令人向往的事业,因而读书人的自律当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中最有知识的一群,他们也应该最具有廉耻之心。我们也不能排除寡廉鲜耻之徒的出现,因而他律也是必须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督,明确各种惩戒措施。不断地加强各方面的监督机制,让学术上的不道德者在大学校园没有立足之地,不再逍遥自在。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物欲的追求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即使整个社会都被横流的物欲所主宰,大学,仍应该是这个社会最后的一块净土。大学的品格,大学的学风,就是抵挡物欲社会的坚强之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