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小论文
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摘要: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
对父母的意见不再是简单地服从、照办,而是要分辩是与非。他们希望自主地安排生活,不希望、也不愿意父母干涉。但父母仍然用昔日对待儿童的教育方法,这就产生家庭矛盾,也慢慢演变成为代沟。
关键词:代沟孩子的独立意识家长缺乏了解
“孩子少了,不好管了”,这是许多当了家长的委屈话。现在的孩子是90后,90后的孩子个性足,独立意识强。而家长的思想却还是停留在他们的那个年代,再加上现在的父母都忙于事业,与孩子交流少。因此,孩子和家长间就形成了“代沟” 代沟的定义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代沟往往的因为年龄或时代的较大差异而形成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代沟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初中阶段的孩子有着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特点。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初中的孩子普遍进入青春发育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一个个长成了健壮的小伙子和漂亮的大姑娘。这时他们除了生理上发生急剧的变化,心理上也在迅速地向成人过渡,这些都促使他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因此形成了代沟。
二.客观原因
现在的青少年都为90后,而家长大多是60后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两代的社会背景已迥然不同,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因此,他们对生活、工作以及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孩子与家长的谈话中,孩子会感觉到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就会有“既然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那下次有关的事还是不说了”的想法。这样一来,孩子与家长间就开始形成了代沟。此外,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忙于操劳生活,忙于交际应酬,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交流,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活动和情绪,更少于考虑如何教育孩子,两代人很少接触,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太少。因此,这条鸿沟会由于两代人时间的差异和交流的缺乏而越来越大。
代沟的危害
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出现障碍,形成代沟,对两代人都是痛苦的,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由于“代沟”的存在,家长的教育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以失败告终。缺少家长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就难免出现缺失和偏差,人们常说一些缺乏良好行为习惯,品行不端的孩子“没有家教”,就跟代沟的消极作用有关系。代沟的另一个严重后果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会乘虚而入,家庭中与长辈找不到共同语言,就有可能到社会上另觅知音,就有可能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邪路。
如何较小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我认为代沟主要的责任在于父母。就代沟的产生而言,本身就是由于不平等、不理解和不尊重,尽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旧观念早被人否定,但它在那些为人父母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张爱玲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孩子不像大人这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子女和青年的特点,时健忘,才使我们流过了儿童时代,便把儿童时代的心理忘得干干净净。”张爱玲的话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心理的不理解。父母是那代沟的制造者,让这世界最伟大的爱在代沟中扭曲,是父母让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在代沟中徘徊。
因此在减小代沟时,家长起关键作用。家长要多和跟孩子谈心交流。此外家长对自己要有个适当定位,要有个恰当的心态,还要有个恰当的切入点,更要想方设法营造温馨、自由和谐的家庭氛围。
(1)要给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引以为自豪。这就给父母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同时也让孩子做做当父母的角色,让他体验一下做父母的难处,角色的互换就很容易赢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3)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坦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平等地交谈。给孩子营造一自由和谐的气氛,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家里也有一定的权利,同时引导他履行一定的义务。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什么都告诉你的,父母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4)学会设计启发式问题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很贫乏。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5)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
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
总结:
沟通要讲究方法,沟通也要随着时间及两代人的心理变化而不断改变。
减小代沟,父母应该要努力学习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
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不要过于浮躁,要有耐心,慢慢地学会去理解与关怀。而作为子女,要体谅,关心父母,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不要因为父母的一些观点跟不上潮流,就做出一些不当的举动,要学会理解。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多了,代沟自然也就小了。
参考文献
1,《跨越代沟》 作 者:刘亚军等著出版项: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89
2,《读懂孩子的心(教子宝典12-16岁)——青少年常见问题心理解析》
作者:邓琼芳 著出 版 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3-1
3,《青春期,这样和孩子沟通最有效》作者:吕云龙,赵红艳 编著
出 版 社:朝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1
第二篇: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
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传统的伦理道德告诉我,长辈永远是对的!架子
代沟形成的原因:①不同环境中长大,在各自特定的环境里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基本行为模式;②两代人生理心理上的发展水平不同。——《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因此代沟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具有时代性。差异无法避免,但冲突可以避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避免代沟表现为冲突这一形式。由此得出代沟主要责任在谁的标准:谁在代沟激化成冲突、以及解决代沟激化成的冲突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方可能观点】
1、长辈的思维定势,不能跟上晚辈的进步思维,所以由此出现的代沟主要责任在长辈。预计反驳:长辈的思维定势,是由于长辈本身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晚辈是一个容易接受新鲜思想的时期,可塑性强,在与长辈出现代际冲突之后更应该起主导作用,积极引导长辈接受新事物,从而达到观念上的统一。
2、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的现象,给子女过重的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由代际差异向代际冲突的转变。
预计反驳: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本身并没有错。如果因为这种期望而给子女带来了额外的心理负担,父母确实有不小的责任。但是子女将这种负担埋在心里,不信任父母,不与父母主动沟通才是使这种压力变为代际冲突动力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苛求父母放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
3、长辈在家庭中是经济支柱,也在平时生活中起了一个主导性作用。所以在长辈和晚辈之间出现的冲突需要由长辈来承担主要责任。
预计反驳:家庭教育方式由长辈灌输、晚辈模仿的方式转向为互相交流。在这样一个互相平等交流的过程,并不存在所谓的权威。
4、长辈好心办坏事
预计反驳:长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行事方法不当,这更需要晚辈积极与长辈沟通,让长辈清楚晚辈需要什么形式、什么程度的帮助。
5、长辈对于自己认为的社会上不好的思想,采取一种不让青春期子女接触的态度而发展为冲突。
预计反驳:现代社会的特点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各种思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长辈有多年为人处事的经验,他们会在对晚辈教育的过程中,对那些他们认为不应该或不适合被晚辈接受的观点采取一种过滤的方式,不让晚辈接受这些思想。而青春期的个体心理特点其中之一是好奇心强、求知欲重,对于各种新鲜的事物都想尝试一下。对于长辈的过滤作用,晚辈觉得是对他们自由的一种限制,乃至由此而与长辈发生冲突。这种情况实际是晚辈对长辈教育的一种误解。
6.晚辈一旦不接受长辈的“强灌输型思维”,就会遭到类似“我吃过的盐比你的米还多”的状况,无法平等的对谈,更无法交换彼此立场,正是这份“霸道”,阻隔了彼此的理解,加剧了冲突,恶化了代沟。
第三篇:我和妈妈之间的代沟(模版)
我和妈妈之间的代沟
在学校举行的“四爱”教育演讲会上,邹老师说:“在麦当劳里,当你们吃着汉堡,啃着鸡翅时,你们的父母只是坐在一旁看你们吃,他们说:‘我们不吃。’孩子们,你们真的以为是他们不爱吃吗?他们是让给你们吃啊!你们想想看,你们都喜欢吃的东西,父母怎么会不爱吃呢?”老师说得的确属实,但在我妈身上却是个例外。我笑着问坐在身边的妈:“你爱吃麦当劳吗?”妈说:“呵,我可没骗你,我真的不爱吃那东西,那股味道我可受不了。你知道的,我只喜欢吃麦当劳里的脆皮甜筒。”我笑了,我当然知道。其实我真的很了解她。
她不吃糖,不碰牛肉、羊肉等味重的东西,喜欢吃生黄瓜、生西红柿、胡萝卜、生地瓜和类似虾、螃蟹、扇贝这类的海鲜。她受我的影响极爱吃肉串,有时还会抿两口啤酒。她从不喝牛奶,说那有种令她恶心的味道,她宁愿用豆浆取代牛奶。她骗不了我,我太了解她。
我和妈妈之间似乎不存在代沟。我不喜欢听歌,不追求时尚,我是个被“流行”一脚踹开的落伍之人,单凭这一点,代沟就难以形成。妈妈喜欢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于是,在她的熏陶下,我知道了彭丽媛喜欢把头发高高挽起,殷秀梅喜欢穿袖口极大的蓬蓬裙,戴玉强喜欢“唱不露齿”„„
妈妈从不搽脂抹粉,对此,我曾感不满,为什么人家妈妈都花枝招展,只有我妈妈素面朝天?渐渐,我明白了,我要的妈妈不是模特,我要的是爱。现在想想,朴实、自然的妈妈才会令人倍感温暖与亲切。看看我左边那位厚粉浓妆,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王室贵族”,再看我右边和蔼可亲,正与别人谈笑风生的妈,我不禁释然许多。
妈说:“我喜欢银色的小轿车。”我说:“行!我以后给你买。”“你还得给我买套房子。”“没问题,你喜欢住哪儿?北京?还是上海?”“城市倒无所谓,只要靠湖就行。别忘了,一定要别墅,不是别墅我可不住哦!”我笑了,说:“好,以后一定让你每天从自家别墅的车库里开出银色轿车,把全市的湖看个遍!”
第四篇:如何解决父母之间的代沟
如何解决父母之间的代沟
--------架起两代人理解和沟通桥梁
解决“代沟”关键在父母
首先,要走出现代家庭的教育误区。有的父母特别苛求孩子,一不满意就体罚孩子,造成孩子暴躁、憎恨的心理;有的父母放纵孩子,家庭中孩子的行为没有可以遵守的规则,这样的孩子很任性,又特别依赖他人;还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这些孩子外表很坚强,内心很软弱。因为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才觉得孩子难以管束,无法沟通。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做民主的父母,尊重孩子,这样才可能构筑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父母要通过学习跟上时代
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聊天是好的,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与孩子说话的关键是“说什么”,有的父母与孩子谈话一说就崩,以后孩子就再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了,这说明找孩子说话的形式不能解决父母与孩子的冲突。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只是“代沟”的表面现象,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一位女大学生爱上了修房工人,父母坚决反对。父母反对的原因是这种爱情不符合传统社会价值观,而女儿认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这是一种现代爱情价值观。两种价值观碰撞,仅仅靠多说话、多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孩子是在变迁了的社会中建立了新的价值观,如果父母用旧的价值观与孩子去沟通,孩子是听不进去的。惟一的办法是父母不断去学习,跟上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在发展。过去的文化传递方式主要是父辈模范文化,孩子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父辈的言传身教。现代社会的文化传递是“平辈模范文化”,孩子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平辈。而将来的文化传递方式是“子女模范文化”,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全社会进入一个学习的时代。
要让孩子找到幸福感
与孩子沟通父母首先应该称职。比如要喜欢孩子,经常与孩子亲近;与孩子一起解决困难;考虑孩子的感受,善于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按照孩子的能力为孩子设计目标,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快乐;家庭中有确定的行为规范准则,让孩子有所遵循。
此外,父母还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现代社会孩子面临的压力很大,有学习的压力、发展的压力、与父母冲突的压力、与同学交往的困惑等。现在全社会都有成功焦虑,成功的标准又很单一,对孩子来说,考试成绩好、能上好大学成了成功惟一的标准。而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标准不是惟一的,人最大的满足是精神满足,片面强调考上好大学,孩子自己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寻不到幸福感。社会在转型期价值观混乱,孩子自我选择价值观出现困难。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才能沟通好。
作为家长,要对孩子宽容。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对孩子的不安、不满和不同观念不要紧张,要善于接纳。孩子有很多行为的背后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父母没有发现。比如孩子们喜欢看《大话西游》,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是个没有本领、喜欢说教、胆小怕事的人物,孩子们不喜欢。《大话西游》中,唐僧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人物的对白跳跃,孩子们看了觉得刺激。这从传统观念看,是对经典的亵渎,但从另一方面看,青少年的创造力又多是在打破权威后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话西游》并非一无是处。
家庭教育要实话实说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对父母的管教不能分辨是非的时候,父亲一种说法,母亲又是一种说法,孩子感觉父母的教育可能都是口是心非,父母管教态度一致了,孩子才不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怀疑。此外,许多孩子常常抱怨,父母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却做不到。这里就有一个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另一个原则问题———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实话实说,否则沟通是无效的。
别有意无意地给高三孩子施加压力
解决的办法是放松孩子的心情,最好让孩子与朋友、家人等聊聊心里话,倾诉对她很重要。同时,家长不要说些诸如你必须得好好学、考不上大学会如何如何之类的对孩子不起任何作用的话,再不要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增加压力了。”高三阶段基本没有新知识了,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很重要。
对学龄前儿童要立规则
家长之间必须要统一规则,且规则制定后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认同哪些?反对哪些?什么原因反对?最初的规则可以简单一些,让孩子容易接受。比如: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晚上几点入睡、一天可以吃几个冰淇淋等。家长可以做些奖励承诺:孩子按规则坚持一周会获得什么好处,坚持两个月会得到什么奖励。如果实行下来,孩子会慢慢觉得与大人们达成协议很有意思,规则会顺其自然演变成良好的习惯
想让孩子听话,家长需要注意的是:
1、积极倾听,而不用下命令、警告或谎骗的方式。
2、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多说“我”,少说“你”。用叙述自己的感受和对孩子的希望来代替对孩子的指责。
3、了解孩子的思维规则和考虑问题的规则。
4、对孩子所说的话要负责,不要使用不能实现的诺言和威胁。
5、把话说得越清楚越好。
6、两代人之间要有一段固定的谈话时间,家里要有一段轻松的时间。
给青春期的孩子找个成长伙伴
给十四五岁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找一个亲属或是朋友的大学生,作为孩子的成长伙伴 成长伙伴的作用不是看着孩子学习,而是让青春期的孩子参与大学生的学习及社会活动。比如,遇到休息日,大学生可带着初中生到校园、到寝室去一块活动,还可旁听大学生们的辩论会,初中生会在大学生们的相互交流中学会成长.要让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与人交流成长的快乐与痛苦。社区也可以组织同龄人成长小组,让这些孩子有聚在一起互相倾诉的时间,这些对青春期的孩子很重要。
第五篇: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
[摘要]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由于不理解学生的信息行为而不能进行有针对幽的相关教育,这种情况普遍存在。随着社会信息化日益推进,人类文化日益彰显“前象征文化”的特征;基础教育领域中年长的教育者与年轻的受教育者相比,在信息技术素养上处于相对劣势,这就导致了“信息代沟”的存在。“信息代沟”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特别是信息伦理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克服“信息代沟”所带来的负面教育影响,需要从教师自身、教育管理者等层面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网络世代”
在理想的教育图景中,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如果不能熟稔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就无法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沉溺于网吧和网络游戏等电子娱乐方式,就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文化却越来越陌生了,这一问题对年长的教师尤为突出。那么,这种师生间的文化“沟壑”日益凸显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走出这一教育困境呢?
一、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
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Tapscott,D.)提出了“网络世代”的概念,他的这一概念指的是在1999年这一年正处在2-22岁年龄之间的青少年。我们当前的中小学生也大多属于此年龄区间,所以也可以称他们为“网络世代”。关于“网络世代”所持有的价值观,泰普斯科特的观点明显过于乐观,他认为:“他们是年轻的领航员……比任何长辈拥有更多的知识……他们不会有个人主义,相反地,他们在紧密的人际互动网络中成长茁壮,并展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从总体上讲,以上这种论调显然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情况不相符。相反,在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中有许多人信奉伦理相对主义,他们不想让伦理法律作为他们信息活动的“羁绊”,总是希望在BBS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总是想往网上传什么视频就传什么视频,他们使用BT疯狂下载电影而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侵权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是基本认同“网络世代”“比任何长辈拥有更多的知识”的观点的;更为准确地,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上,“网络世代”整体性地超越了他们的长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在受教育者面前丧失了应有的权威。网络成瘾的中小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资格干涉我们的信息生活,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的文化。
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向往和热衷于信息生活方式,音乐手机、MP5、电脑甚至网吧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和使用新兴的信息技术,这是信息社会的一种常态,本身并无可厚非。其问题在于:基础教育的实践中,“网络世代”中小学生的这种特性会在教育中造成某种困境。
二、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的学理分析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代与代之间的差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ead,M.)对“代沟”进行了如下描述:“……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对于丰富多彩的信息活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有些班主任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学生会网络成瘾,对电脑这一“铁疙瘩”如此着迷。这类现象就是代沟在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表现,我们可以明确地称其为“信息代沟”。具体到教育语境中,“信息代沟”涉及到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一代及作为受教育者的中小学生一代。
在社会快速信息化的进程中,年长一代教师与“网络世代”一样,都要面对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入侵”,但是这两代人对社会生存环境变化的反应并不一样。未来学家托夫勒(Toffler,A.)等人认为,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提高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要面临一种大规模的未来冲击;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年轻人凭借着他们能够作出自由选择等优势,在某些方面比年长者更容易适应变化,他们更有优势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年轻人不需要再把年长者当作学习的榜样,这就逐渐改变了过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长辈总是充当知识与生活各个方面引路人的传统模式。这种长辈向年轻一代学习的情形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种类型理论”:她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当谈到“未来重复过去”这一类型时,称之谓“后象征文化”;当谈到“现在是未来的指导”这种类型时,称之谓“互象征文化”;当论及年纪长的一代不得不向年轻的孩子学习他们没有的经验这一文化类型时,称之谓“前象征文化”。
基础教育实践中,年长一辈中小学教师与年轻一代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拥有两个活动和生存的空间:一是现实空间,另一是虚拟空间。这一情形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一次。在现实空间中,无论是年长的教师一代还是年轻的“网络世代”学生,他们当前正在体验的文化是工业文化、农业文化与信息文化的共同体。在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中,年长的教育者与年轻的“网络世代”体验的文化主要是“后象征文化”;而在信息文化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两代人体验的文化又主要是“前象征文化”和“互象征文化”,而且相比较而言,“前象征文化”的成份更多。因为在新的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前,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网络世代”都有可能是一个新手,这些信息技术对他们两代人而言都是第一次遭遇,所以在年长的教育者愿意学习的情形之下,他们两代人其实是在相互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互象征文化”。另外一种情形是,教育者作为年长一代,他们与年轻的“网络世代”相比,学习新兴的而且是在快速发展着的信息技术的意愿并不强烈,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也不及后者。在这种情形下,年长的教育者是要向年轻的“网络世代”学习的,这就是所谓的“前象征文化”。
在现实空间中,年长的教育者一代与年轻的受教育者是同时“在场”的。而在虚拟空间中,情形则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年轻的受教育者,即“网络世代”“在场”,而年长的教育者并没有“进场”,也就是“不在场”。在这种情形下,就只存在着受教育者“网络世代”一代在场,如此则年长的教育者并不能理解年轻的受教育者的虚拟生活,这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信息代沟”。出现这种情形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年长者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事实存在着的年长者在接受和掌握新兴事物能力上的相对劣势,他们可能干脆就不能或事实上没有进入虚拟空间开展生活。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形是,对于虚拟空间而言,年长的教育者虽然进入意愿不强、能力不够,但是他们还是“进场”了,也就是说在虚拟空间里,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受教育者两代都是“在场”的。但也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年长的教育者虽然“进场”了,但是他们“进场”的时间比年轻的受教育者晚,而且他们对虚拟空间开展生活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并不高,意愿也不强。在以上两种情形里,年长的教育者都不能为年轻的受教育者树立应有权威和行为典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年长的教育者需要向年轻的受教育者学习,如此就是所谓的“前象征文化”。
无论是在现实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只要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受教育者是处于“前象征文化”之中——在社会快速信息化的今天,“前象征文化”统治力的日益彰显是客观事实—-教育者就会对受教育者“网络世代”的行为方式不能理解,两代之间就会在信息活动方面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代沟”的具体体现。
三、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的影响
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信息代沟”指的是,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年轻的中小学生在信息活动方面的差异。首先在这里肯定的是,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所谓的“信息代沟”,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并不能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应有权威。也就是说,“信息代沟”一方面导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代人之间在信息活动方面沟通的困难。例如,现在许多教育者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即有许多青少年网络成瘾,而且网络成瘾导致的后果是这些“网络世代”学业荒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能正常地与人相处,在社会意识、社会感情和社会技能上得不到应有发展。更为严重的是,面对这些上网成瘾的“网络世代”,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影响,其效果都不佳。因为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影响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面对有这种“问题”的“网络世代”,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对“网络世代”的网络生活了解不够,他们要么是对有这些“问题”的中小学生不管不问,要么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他们接触网络。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对这些网络成瘾中小学生的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本人熟悉和理解年轻人的信息生活,而“信息代沟”的存在使这种对年轻人信息生活的熟悉和理解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如果追究基础教育中教育者合理权威丧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信息知识与能力的缺乏,就是“信息代沟”的存在。对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信息伦理教育)而言,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需要具有合理的权威。合理权威的存在是教育中一些场合所需要的“令行禁止”的前提,合理的权威也是开展榜样教育的成功要素。而在信息时代,教育者获得合理的信息生活方面的权威就需要他们克服事实存在的“信息代沟”。
四、基础教育中“信息代沟”的克服
怎样克服基础教育实践中年长的教师与年轻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代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总体上讲,我们需要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与受教育者“网络世代”同步,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计算机技能上并不比自己的学生熟练,他们不能屈服于这种无助的感觉,也不能认为这没有关系,而是需要重新认识到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属于他们自己职业责任范围之内的事。”但是在现实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不是教授信息技术的,所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对他们而言不重要,是可有可无的。当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所有学科都要渗透信息伦理教育,信息伦理教育不只是德育学科的职责,而应该是所有教育者的义务;又因为填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代沟”是提高信息伦理教育效率的前提条件之一,而要填平这种“信息代沟”就需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之外,其他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必须对年轻的学生所共享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他们之间新兴的信息文化。总之,提高中小学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克服教育实践中“信息代沟”的关键,教师需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另外存在一个问题是,学校管理层一般总是花许多钱来购买大量的信息技术硬件,而对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却是不重视的。这种做法一方面使这些教育经费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培训,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不到切实提高,使得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与“网络世代”学生仍然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不能够相互理解,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教师在“网络世代”学生面前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如此使教育的效能得不到提高。所以,学校管理层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强调软件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填平教师与“网络世代”学生之间的“信息代沟”。这样就可以重新树立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有的合理权威,使其与“网络世代”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沟通顺畅,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