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的音乐教育-论文
和谐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初探
周源
【摘要】当今时代,是经济、文化、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的时代。它要求文化教育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知识结构,都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和谐需求。而音乐教育作为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构建和谐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因此,怎么样才能促使音乐教育的和谐开展,成为全社会乃至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和谐。
【Abstract】The present era, the economy, cultur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new era.It requires education of the thinking ability, creative ability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must be adapted to needs of modern harmony.The music education as a major cultur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music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aesthetic vision and abili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ynthesis with integral positive.So, how can we promote the harmonious music education, is becoming concerned about the whole society as well as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hot topic.【Key words】Music, Education, Harmony.【前言】音乐和人的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和谐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复合型素质人才的有效工具。
【正文】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种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
目的的教育。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去创造生活,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思想教育,帮助他
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
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
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进行艺术想象和思维联想,达到启蒙
智慧的目的,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
平。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数
理化等是用逻辑思维的钥匙来打开孩子们心灵上智慧的大门,而是用艺
术美的甘露来浇开孩子们心灵美的花朵,优美动听的音乐能丰富美化他
们的精神生活,培养、陶冶他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提高他们鉴赏美丑的能力,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
(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
二、和谐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良好的音乐教育,离不开良好而和谐的教育引导。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
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
现代教育理论也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音乐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素
质教育的思想。因此,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与优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
音乐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总之,音乐教学应提高学生的主体
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充分拓展学生的音乐潜能,为学生终身喜
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我们音乐教师应该怎样和谐的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
好呢?
(一)在音乐课堂中发挥教学民主。提倡自主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面向全体
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捕捉学生闪光点,鼓
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对新知识的探讨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学生探求真理的引路人。
(二)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斯坦提出:“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的多,意义也大。”问题是教学课
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无疑提高了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运用多媒体,可
以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音乐形象一
目了然。当学生们融入了一个由声、形、光等凝成的音乐世界,学生心
灵就会受到强烈震撼,情不自禁的萌生了对音乐的热爱。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一旦学生有了基本的知识,就有了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步入音乐的殿堂。
三、和谐的音乐教学环节设计和课堂导入。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音乐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并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导入。首先,教师要针对课堂的特定目标、教学的主观条件、以及学生的客观实际来设计好教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匆必要考虑到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的统一性。优秀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而音乐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优秀的老师总能发现并选择出合适的导入方法,并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完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勇于尝试,勤于总结,精于探究,寻找出更为优化的音乐课堂导入法,不断的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四、和谐的课堂氛围。
音乐教学不但没有固定的模式,而具有灵活多样性,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做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实质是在于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学氛围与效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地认识活动,教学效益也提高不上去。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环节,如何创设这样的教学氛围?从教师的主导作用讲,需要教师把握好“激情度”的调控、“教学语言”的组织和“提问”的技巧三个要素。而要作到以上几点,都必须要有崇高的师德作为其必要的保证。因为,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是无法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贯彻和做到以上几点的。
五、和谐的课堂秩序。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确实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去,但也应该看到,在教学中也有一个需要很好控制课堂秩序的问题,控制不好也容易使课堂活泼有余而有序不足,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每一个教师都希望他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安分守己,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努力学习。然而,好说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加上他们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犯课堂秩序,诸如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小
动作,甚至高声喧哗等等。那么我们教师该怎么维护好课堂秩序呢?我认为,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必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说话要有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
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一般,但在学生面前有较强的亲和力,学生就会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也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惟我独尊,不顾学生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课讲得再好,也不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
(二)管理要有威慑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具有威慑力呢?我认为:首先要坚
守原则,处事果断有力。其次,处理违纪学生要方法灵活,把握好轻重缓急。另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三)讲课要有吸引力。仅仅靠以上两个条件还不够,教师讲课还要有吸引
力。一节课45分钟,学生如果感到你讲课枯燥无味,就会产生厌倦和怠慢情绪,因此,提高教师讲课的吸引力,也是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
六、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只有做到师生和谐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教学上强调“以人为本”,这“人”无外乎就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就恰恰是与老师分不开的。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能不成为我们新一代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为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去爱他的学生。一个教育家说过:“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是这样的人,他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他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是那样的快乐,他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有如温馨的风,又似无声的雨,它能融化冰山雪岭,又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二)在师爱的感召下,用心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做好师生之间的心灵沟
通。沟通就是情感交融,它是建立在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的纽带,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在为学生创设环境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理解、赞赏学生,和学生交朋友。诚然,尊重、宽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尊重、宽容的同时我们更不能放弃教育的原则。与学生交朋友,尊重、理解、宽容的同时,更应该严格要求学生。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全心全意地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我们的新课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享受和谐的音乐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应享有的权利,让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音乐这朵绚丽芬芳之花开在每个学生的心上,让学生们畅游在和谐的音乐中。
【参考文献】
[1]刘晖.艺术教育的价值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黄铨剑.音乐价值论[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3]张惠芬.中国教育简史[M].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现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第二篇:音乐教育论文2
中小学音乐教育浅析
双堠镇中心小学 赵娟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发展形象思维,启迪创新精神。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 【正文】
音乐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教育现象至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是世界上教育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3000年前的商朝就已经设置了音乐教育机构,单在历代宫廷中的音乐教育都是为统治者的精神享受服务的,而在当代,我们的音乐教育却是“育人”。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同其他的基础学科的教育目的都是一样的——“育人”。而且,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在对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中,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纯理论和高技能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必然是老师教会学生乐理、识谱、唱歌等,但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热爱音乐,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会随着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才会融入作品的情感中,才能和作者一起体会当时的意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好→乐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已经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时,他们才会用心去想象去学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创作热情,引导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创造、表演,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也**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的发展状况却让人喜忧皆感颇深。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种种弊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包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仍不健全;音乐课开课率不平衡,有的还很低,音乐师资缺额大,教师素质以及学历达标率和岗位合格率低,外流情况严重;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投入少,整体上教学设备奇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科学全面;教学水平及教材质量不高等等。显然,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是只有依靠政府行为才有可能得以逐步解决的,而不是科研工作者和一个或几个科研课题所能驾驭和解决得了的。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更多的还是一种量的壮大和硬件上的加强。当然,没有这些量上和硬件上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音乐教育的质的发展和飞跃。但音乐教育的质的提高,或者说要想使音乐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得到量和硬件这些外在条件的保证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身即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在的问题。因此,在20世纪行将结束,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认认真真地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实实在在地回答中小学音乐教育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上模糊的问题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我们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迫切的和不可回避的。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本身存在着两个较为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一个是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的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另一个是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中小学生的特点,以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变成了非中小学的、非音乐的教育。上述问题可以说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内容与形式、原则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露出来。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着下面几种片面偏颇的观点,这些观点或者把专业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理解为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或者把其他非音乐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当作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来理解。一些人往往把教会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的知识技能看作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身,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为高一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因而培养音乐特长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些人则习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饭后的甜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是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还有一些人则喜欢把整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移植成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在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更是喜欢人为地、空洞地拔高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音乐教育当作了医治百病的良方。我们认为,上述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种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足所至。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个别尖子的专业音乐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美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真的教育甚至善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主旨就是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
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外来音乐也大量涌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影响也非常显著。为此,如何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又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学校专业音乐教育和基础音乐教育西化过于严重,要扭转这种局面必然要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民族音乐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努力,音乐教育理念渐趋成熟,传统音乐理论、内容、师资、教学设施等的基本完备,是中小学强化本土音乐教育具有可行性的充分条件。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音乐的范畴并不只局限于流行音乐,纠正学生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树立以审美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正视流行音乐和弘扬民族音乐;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需要在教法上有些改善和提高,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等的一些对策。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以学校为基础,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形成本地、本校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总之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中小学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而不是非艺术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中小学音乐教育具有如下两个质的规定性:
首先,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的本质同样也是审美的,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且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遵循着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实施时,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这就是说,作为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它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突出音乐的、艺术的或审美的特点,它是审美化、艺术化的音乐教育,是音乐化的音乐教育,而主要不是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音乐的教育。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第一个规定性。
其次,顾名思义,中小学音乐教育,它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的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也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教育,而是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这就意味着,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第二个规定性。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上述两个规定性,在确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时,应该既要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又要突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为此,我们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
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要真正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就必须做的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音乐基础。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性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按照中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规律建立音乐知识技能体系。那些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丧失音乐学习自信心的、具有较高难度的、且中小学生又无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第二,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弱智、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音乐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欣赏学生在音乐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第三,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立、教材的编排等方面不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为教学留有足够的接口和创造余地。要加强音乐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及定时间、定地点的分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
第四,中小学音乐课程必须建立能科学地反映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作为普及的、普通的、音乐基本素质教育特点的独立、完整的国民音乐教育的科学体系。要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切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并能很好地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音乐教材形式,不断充实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多种媒体组合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学习音乐。此外,要注意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五,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在美学家看来,音乐是艺术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艺术中的艺术,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类最高精神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从根本上对生命的存在意义加以影响和指导,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符合理性的要求,自觉地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中国音乐教育》、[3]《教育理论与实践》、[4]《新课程学习》
第三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浅谈对音乐教育理念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我个人认为,音乐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关系。
21世纪的音乐课,孩子们要学些什么?新的课程中贯穿始终并特别强调的是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合理地安排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和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二、建立现代的教育理论,钻研现代教学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知识重要,能力更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音乐学科教育来说,尤其有他的优势和重要地位。所有这些迹象表明,音乐教师必须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们音乐教师在致力于现代教学方法运用中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
三、注重音乐课的气氛,理解真正的民主开放式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
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驱音乐的主人。
四、教学观念、方法的创新。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来一辈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能力;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公民。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是我们音乐教育者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重要的,但小学艺术教育这一本质上审美教育,它既能培养德行,也能增进智力,但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这也就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音乐教学应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使其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人。
最后我想说,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未来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学生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
第四篇: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南乡三中邓琼芬
摘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
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并不过多的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歌曲,在欣赏中体会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内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思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
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欣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我们要抓住每个契机,及时给予表扬。不管唱的标准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参与,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语言要自然、真诚,用我们亲切的评价语言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游击队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用肢体语言把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
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五篇:音乐教育论文选题
音乐教育论文选题
1、音乐教育论文选题
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是打开“世界大同”之门的金钥匙
3、教师的曲目积累与舞台经验
4、中小学艺术师资能否来个“一专多能”
5、理想中的学校音乐教育 6、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
7、论“反音乐教育”
8、教师的曲目积累与舞台经验
9、循序渐进学声乐
10、音乐教育要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11、中国摇滚大记事
12、如何利用作曲软件辅助乐队训练
13、让电脑音乐制作服务于教学
14、浅谈中华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15、电脑音乐技术在师范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16、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想平台及研制模型
17、基于身心和谐原理的音乐表演运动机能康复体系——“亚历山大技术”初探
18、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
19、神经音乐学及其研究切入点的动议 20、标题音乐之我见
21、中国通俗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趋向
22、手机“扰课”怎么办?
23、音乐课堂“变废为宝”的意外收获
24、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25、师范生应加强“说课”的基本功
26、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的横向思维
27、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28、教学方法及改革
29、备课的误区
30、艺术教育应成为创新思维的摇篮
31、百万中小学生受益艺术教育
32、我们该期望孩子什么?
33、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34、钢琴教学应规范化
35、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之我见
36、抓好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37、试论音乐元素的掌握
38、确认识音乐课的地位
39、对当前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评析 40、识谱教学的误区及改革
41、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与音乐学习兴趣培养
42、音乐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43、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44、浅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科综合
45、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46、自己也不懂,怎么教别人?
47、音乐为何应成为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48、音乐教育与教学必须改革
49、谁来为少儿写好歌 50、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音乐
51、交响音乐进校园难在哪里
52、高雅音乐难进校园
53、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艺术教育在清华
54、昂扬旋律陶冶一代新人
55、我们的艺术教育少了什么
56、谈谈键盘即兴伴奏教材的设想
57、让京剧艺术教育进课堂
58、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亟待加强
59、打开儿童艺术潜质的钥匙 60、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61、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 62、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63、管窥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 64、重视音乐教育 培养美好心灵 65、关于音乐特长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66、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 67、关于音乐脱盲的初步探索 68、给音乐教师以选择教材的权利 69、歌唱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70、音乐成就测量与评价的认知主义方向 71、音乐心理测量和统计的两种新技术
72、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识 73、科研音乐教育发展的生产力 74、音乐教育与智力开放时差异 75、在英语环境中学乐理 76、如何唱高音
77、新型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及建构略论 78、音乐与创新
79、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研究(方案)80、谈声乐有效教学-音乐教育研究 81、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82、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83、解读音乐教学风格 84、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何方
85、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乐坊”现象 86、论歌唱语言与歌唱发声状态的关系 87、浅析歌唱形象思维
88、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 89、从中学生心理谈中学歌唱教学 90、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91、歌唱艺术表现探析
92、如何发展学生的器乐学习能力 93、浅谈器乐学习“内心听觉”的培养 94、浅谈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 95、如何提高少儿学习器乐的兴趣
96、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97、谈音乐和舞蹈的关系 98、浅谈幼儿舞蹈启蒙教育
99、谈创作舞蹈时如何能“境由情生,随心而舞” 100、如何以舞蹈艺术弘扬人间的真、善、美 101、广西省中小学音乐课教材教法研究 102、广西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养之分析 103、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如何提高钢琴伴奏能力 104、成人钢琴学习之我见
105、谈素质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渗透 106、青少年钢琴学习的基本特点与训练 107、儿童歌曲伴奏艺术特点初探
108、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研究 109、新课程背景下,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相关问题的探讨
110、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怎样贯彻“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课程理念。111、音乐新课程的性质、理念、价值研究
112、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作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113、取比较的视角,谈谈中学、小学、高中音乐新课程与原课程有何不同。114、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怎样选择和运用音乐教学方法。115、研究型学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16、发现式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117、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评价问题研究(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等)
118、与中小学:唱歌教学、乐理教学、欣赏教学、乐器教学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119、国外音乐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在国内的传播及其应用研究
120、国外音乐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在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结合及其运用 121、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122、歌唱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123、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启蒙与发展 124、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流变 125、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126、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127、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法规研究
128、与音乐专业高考学生培养相关的几个问题研究 129、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哪些教学能力 130、在歌唱中如何运用气息几点之我见 131、小学音乐欣赏的趋势
132、论贝多芬与柴科夫斯基"的悲怆“对比研究
133、浅谈方土音乐进课堂的几点尝试——以广西地区为例 134、挖掘音乐教育资源 拓展合作创作空间 135、论笛子进农村中学音乐课堂 136、浅谈如何让学生遨游在开放式的音乐课堂中 137、在中小学合唱教学中巧妙运用的心理学应 138、超级女生现象对声乐教育的影响 139、评价体系对新课改音乐课堂的影响
140、相同的音乐题材不同的作品鉴赏鉴别--关于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 141、如何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欣赏 142、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整合
143、钢琴即兴伴奏中音乐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144、论老歌翻歌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 145、中学生第二课堂中的民族唱法教学 146、浅谈辅助教学——音乐课件的重要作用 147、浅谈课改中的小学音乐教育
148、从“二泉映月”赏析浅谈提高高中学生民族意识的教学策略 149、在音乐欣赏中实施美育
150、浅谈吉尔达咏调《亲爱的名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 151、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教学 152、浅谈音乐的民族性 153、广西戏曲现状及其发展 154、广西农村中学音乐课的几点思考 155、如何培养学生对闽南语歌曲的兴趣 156、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声乐艺术 157、幼儿音乐素质调整
158、关于城乡高中生音乐素质现状的调查 159、民间歌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60、音乐课堂中如何寓教于乐 161、试论网络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162、校园合唱团教法教学 163、音乐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
164、如何让乡土音乐融入中学课堂教学——以闽曲客家文化为例 165、钢琴触键的技巧 166、论情商在表演中的作用 167、通俗音乐与中学音乐 168、高中音乐鉴赏之我见
169、浅谈农村视唱教学——以XX中学为例 170、幼儿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的渗透 171、论城市与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差异性 172、泉州市南音进入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173、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174、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
175、如何理解声乐歌唱中的气息位置共鸣——以祖国慈祥的母亲为例 176、论小学音乐教学中评价与教师评价的融合 178、浅谈泉州拍胸舞与音乐教学相融合 179、音乐课堂的沟通障碍与对策 180、浅谈如何把彩调剧引入校园 181、浅谈南宁地区农村音乐教学现状 182、小学生歌唱心理分析 183、通过新课程看音乐课堂的几个转变 184、声乐课教学如何与时俱进 185、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186、校园歌曲的昨天、今天、明天 187、简谱与五线谱在音乐普及中的作用 188、心理因素对演唱的影响和作用
189、充分发掘当地的音乐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190、课件在音乐课中的妙用 191、民歌与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