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对马哲的看法(定稿)
大学生对马哲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3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熔炉,为了活跃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更为了让高校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全国各个高校都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的变化,部分非专业课的学生没有对这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为了使这门课的实际作用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
一、课前准备资料
1、老师可以在课前调查学生关心的话题、时事新闻,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准备资料,尽量多一些切实的例子,用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料来讲解理论知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兴趣。
2、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资料,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理论知识,并用熟悉的事例
用各种形式将理论知识生动化,这样不仅会增加课堂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
二、课堂形式
1、课堂形式并不只是局限于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可以将课件做成动画,短小的新闻形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最后与教材上的理论对比,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印象深刻课堂效率提高,也能增强师生的互动,培养师生感情。
2、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讲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学生作为主讲人的身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讲可以让理论知识不那么枯燥乏味,并且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以及讲课的水平给学生打分,记在平时成绩之内,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提高积极性。
3、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准备资料,并推选出主讲人讲课,并用同一课堂内容进行比赛,并且也以此记录平时成绩。这样也能提高积极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更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多赢的好处,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4、平时老师可以多加入学生的活动以及讨论中,了解学生心理的想法和对社会的看法,并将这些运用到课堂中,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死板枯燥的理论知识,也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5、由于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并不止局限于从书中或老师的讲课中,信息的来
源逐渐趋于多元化,例如报纸,书籍,新闻,网络等。老师可以让学生订阅一些有意义的报刊杂志,增加学生新闻敏锐程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周围的有革命历史的景点参观,学习革命精神,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不仅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能通过中国革命的成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
三、考试形式
1、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的环境,相对于高中初中来说,不仅学习知识的形式丰富多样,考试的形式也是。所以考试并不一定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老师出的试卷为准。老师可以布置论文,让学生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加以自身事例说明,也可以指定学生读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书籍写出读书笔记。
2、老师可以指定学生阅读一本理论书籍,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做出课件,老师根据课件的完善程度、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平时课堂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打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能力。
3、老师在平时搜集学生对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出一套试题,考察学生平时对细节的掌握。也可以让学生转换为老师的角色,通过对教材的熟悉自己出一套题,老师通过对这些题的总结,抽取一些题作为考察学生的试题。
近年来,国家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可见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并且国家在高校设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士硕士点,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哪怕是曾经认为是正确的,现在被证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时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何种形式都不重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不应当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社会制度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则无往而不胜。高校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一项非常正确的举措,这不仅能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神能够传承使学生领会到其重要性,也能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并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提高对自身和对社会的认识,与时俱进,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二篇:马哲报告——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王凌睿:确定选题分析事例;统计大三大四学生问题,记录人数,对其问卷进行整理,讨论和设计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研报告 题 目: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 学 院: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电气1104 小组成员: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大学校园一直存在不和谐因素,因而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不和谐因素以及不和谐现象的存在,校园内屡屡发生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呈现逐年严重的趋势,必须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才能确保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稳定安全。因此,通过调查校园内存在的不和谐现象,进而推论出产生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法,促进校园和谐。为此,我们开展了这项调查,旨在推进校园和谐,共建和谐校园。
二、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包括纸质问卷以及网上问卷)
四、调查内容
经过观察,发现在校园中诸多不和谐现象,因此我们决定针对这些不和谐现象深入调查阻碍校园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而去顶顶了主题。在开展调查前,首先确定小组成员;然后,确定调查主题,设计问卷;再次,分发问卷,包括校内分发问卷以及网上调查;最后,交流心得体会,分析问卷,得出分析结果解决方案。
五、实践安排
时间:2012年11月(学期第十四、五周)地点: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以及网络调查 方式:1.调查我校大学生对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认识 2.以问卷调查我校学生心中不和谐现象的种类和认识。3.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进行总结。
六、报告概要
我们的主题是关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是为了帮助同学了解校园内存在哪些不和谐现象,帮助他们自省,以及他们认为的和谐校园时怎么样的。现在我国正在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进而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学习、工作,干事业、求发展,进而促使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教科研秩序呈现出一种平稳、持续、连贯的运行态势,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与不断发展。
一、关于本次调查的优点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了纸上调查与网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调查人数的多样性。纸上问卷针对的是本校的学生,而网上问卷针对的是其他高校大学生,因而比较真实可靠,反映当今大学校园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这样使我们的调查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大学的特点,因而能够反映大学校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增设了许多多项选择题。纸上问卷由于答卷时需要花正字,比较麻烦,因而有些人会产生厌倦心理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在网上问卷中,只需要点击选项就可以,真实性较强,弥补了纸上问卷的缺陷。
二、关于我们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我们看到,问卷的题目大部分是多选题,这样的设置最初的目的是希望答卷人可以有多个选择,并且我们集思广益,分析可能产生不和谐现象的成因,供答卷人选择。一方面,答卷人的选择多了,不是单一的拘泥于某一个选项。但是另一方面,随之而来也带了一些问题。由于选项比较多,在做问卷的时候就会缺少耐心,有的人甚至是随意填写,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调查结果准确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我们分两种方式分发问卷:纸上问卷以及网上问卷。这两种综合来看,大一的同学居多。大一的同学比较积极,而大二的同学产生了一种懈怠心理,因此不愿意答卷,此外,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居多。这可能与我们学校的现状有关,我们学校女生较多。但由于男女思路不同,所选择的也就会有所差异。
三、我们的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找到了本次调查中存在的缺陷不足,同时也肯定了我们的优点。因而,在以后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会以此为鉴。调查对象多元化,可以各个年级的都涉及,这些在纸上问卷或许无法做到,但是在网上问卷却可以实现。男女比例尽可能的均衡,男女生由于自身特点不同,思想观点也不尽相同,女生的想法更加细腻,而与之相对男生的想法比较大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相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在确定小组成员的时候要加入男生的原因。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细腻的想法加上大胆的构想,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更臻完美的结果。针对问卷的设计,可以说这次我们的调查事件是比较充裕的,因此我们才会设计比较多的多选题。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答卷人的心情,这是我们的疏忽。在以后的问卷中,我们会做到换位思考,以答卷人的心态来设计问卷。问卷题目不需要过多,也要反应主要问题就可以了。多选的题目可以采取,但是不能太多,这类题目的目的在于增加题目的灵活性,但是要适度,否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问题总结与反思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团队合作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需要的是团结以及一个领导者来组织,保证活动的圆满完成。其中我体会最多的是团队的合作。大学生的任务不只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锻炼自我。
在新经济时代学生应当具备掌握成熟技术的能力,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要有严密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这次实践,同时也暴露了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了我们调查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给我们调查访问带来了很大阻力。因此,我们急需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束语
中共十八大之后,更加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目前建设和谐社会多大学生来说有些遥远,我们并没有接触到社会,但是,由于我们处在大学校园中,接触到各种现象都在大学校园中,因此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建设和谐校园更具实践性。
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要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
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 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 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 会。
关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问卷
第三篇:大学生必备:马哲论文 原创~
关于大学生成才之路的思考
摘要:已是大学生的我,离实现自己的理想已经进了一步,而即将面临的是在社会上找到一属于自己的位置。在逐渐学习专业课并参与实践的同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对于我来说,就是告诉我怎么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帮助我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自己的理想,指导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关键词:理论指导 认识 实践 自身努力
我相信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每个人的愿望。在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后,我也对如何成才,或者说如何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在这门课的启发下我找到自己的方法,确定自己的目标,相信能通过这样的指导,成为有价值的人。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传媒策划人,但现在作为大学生,要做的除了在专业学科知识扎实和非专业领域充实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是要知道怎么做人。也就是说要做到成为有用之才的基础就:认识与实践。
1.认识
我坚信“认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在我们这样“初出茅庐”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即将做出决定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认识是根本办不好的。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后,我理解到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问题,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变的成熟,从而工作的出众,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得以精彩。
我的专业是传媒设计与公关艺术,要作为一个好的时尚传播者,一个成功的传媒人,人际关系是最关键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我们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就是说人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也只有人的关系复杂,单一个认识便引发了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需要人去认识,认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所以我的成功,离不开广泛的人际关系,更离不开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
只有认识到社会,认识到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才能扮演好自己的一生!大学,也是一个认识重要的过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能更好的帮助我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是我成才之路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逐步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提高自己,以便更深入的认识呢?我想这就需要马哲课上老师讲的“实践”部分来解决了。2.实践
通过课上我们了解到,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通过的来的认识知道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应该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
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属于间接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前人认识而实践出来的。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实践,又如何发展呢?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直接经验根本无法认识到根本。认识到了根本,又有了直接经验,那就是能力,就是素质了。不去实践,认识得再彻底,最多是学校的高才生,但在社会中却是无用之人。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深入认识的同时去参与实践,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才是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
人生就是一个实现理想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后去实践,去进步的过程。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也应该去实践一下。实践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认识完整,让自己进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让我们的认识进步并在在实践中轮回。我们应该用书上理论为指导,好好理解认识,运用实践。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理想,把握人生!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认为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我们从自身角度还应该做的到: 1.全面的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应为在人的结构中,素质是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的动力因素和导向因素。也是在社会中其他人对你的层次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学生,应做一个思想道德尚的人,有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会与人交往,会表达,有好的创新思维,也应该有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学识有教养,才能让人尊重。为了达到多方面的学习和扩充知识面,我计划大学期间更深入的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成功,也学习当今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应该培养多的能力,拓宽知识面,为将来走上社会打牢基础。
2.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在学校,接触社会和新鲜事物也是考验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时期。要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善于总结,能自我批评,并能学以致用,才适应当今时代知识不断更新,以及优胜劣汰的要求与社会现状。作为学艺术的学生,我觉得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也至关重要。社会的飞速发展,要跟上发展的脚步,创造力也是一个决定因素。在社会中,人是主体,无论是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单位,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也很关键。“朋友多了路好走”,我们只有拥有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与周围的人融洽的相处,创造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与人合作,交流。自己也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的到更多的帮助。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原理指导下,通过在老师课上的学习与自己的理解,我相信我一定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我能充分与深入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多方面素质,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成功的传媒策划人,实现理想,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引用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学术界》 2000年第4期
3.《实践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理解》,《理论学刊》2000年第4期
第四篇:大学生对学习马原的看法
大学生对学习马原看法
调查报告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科目之一。学习马原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即是针对大学生对学习马原的看法做的一个报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十个题目,发给各学院正在学习马原或者已经学完马原了的部分同学做,然后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得出相关数据结论,以此相对了解大学生对学习马原的看法,同时加上自己对马原的理解作出此份调查报告,希望能有助于对马原的理解与学习,也希望能有助于此类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看法
一、附:
大学生对学习马原的看法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我们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请大家认真填写!
1.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A.文科生
B.理科生
2.通过这么长时间对马原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对它了解多少? A.不了解
B.了解一些,不深
C.非常了解 3.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
A.教材
B.课外书籍
C.网络或者其他媒体 4.学习马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喜欢马原吗?
A.太抽象了,不喜欢 B.觉得还行,一般喜欢
C.特别崇拜马克思,特别的喜欢
5.学校开设马原课后,你逃课的次数多不多?
A.一次都没有
B.偶尔逃课
C.基本不去 6.如果马原逃课的话,你一般会干什么?
A.参加其他活动
B自习其他课程
C上网逛街之类
不逃课的话,你会在马原课上干什么?
A.认真看马原书,听讲做笔记
B.看其他书籍,学习其他科目
C.睡觉玩手机之类
7.你觉得大学有没有必要开设马原这门课程?
A.没有必要,这课太无趣
B.有必要,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思想
C.无所谓
8.你觉得马原的内容有没有必要改善一下?
A.没有必要,学的都是同样的内容
B.有必要,内容设置得不合理
C.无所谓
9.你觉得马原最合适的考核方式是什么?
A.开卷
B.闭卷
C.写论文
10.你觉得学习马原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吗?
A.不大,根本没学到什么
B.很大,帮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C.不清楚,没深究过
谢谢你对本次调查的支持!
二:问卷结果及分析
1、本次调查参与者文科生占总人数82.5%,理科生占总人数17.5%。从人数上来说文科生居多,考虑到马原偏带文科性质,文理科生见解可能不同,并且文科生学过的课程有一些跟马原也有些联系,所以本次调查也从两方入手,了解两方的想法,希望得出相对有代表性的结果。
2、第二题中,选择A选项的占3.5%,B选项91%,C选项5.5%。从总体来说,大家对马原很多都有了简单的理解,但是仍有少部分同学对马原毫不了解,其中文科生占大概1%,理科生占了99%,从中也可以看出高中分科遗留的痕迹,文科生因为高中学习政治多少对马克思有所了解,而理科生则因为偏科相对较严重,对马原毫不了解,这就需要平时我们在上马原课的时候,老师能多考虑到一些理科生,我记得第一堂课就有理科生提出,学习马原压力相对较大,有点像去年他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应该尽量讲些能让大家都接受的,不能刚开始就抽象。
从调查中也发现,大概5.5%的同学对马原还是非常了解,其中也包括理科生,对马原非常了解的同学里面,理科生是占了大概19%,这又说明思想的博大精深不受考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发展观,方法论,它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我们对马原的学习就是希望能多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规范自己,有助于自己发展。
而从整个调查的情况看,大概有3.5%的同学是对马原一点都不了解,其中还包括一定数目的文科生,而从后来的了解中得知,他们觉得自己对马原一点都不了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马原太过抽象,与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他们完全不明白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在说什么,只是听到名字就觉得很难了解。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理论思想,然而如何与生活联系,与大家相对较熟的东西联系让大家能实在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也是一个问题。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了解新知识的方法不断在增加,在此次问卷中我们则是主要提出三种方法,通过教材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占了总人数的92.5%,通过课外书籍的则是4%,剩下的3.5%则是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
从当前信息爆炸的角度说,了解知识的途径增多,通过教材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同学还是占绝大多数,从中也可以看出,将马原作为专业知识学习也有其必要性,让大家能够更系统更深层次的了解马原,继而培养兴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通过网络了解知识也十分普遍。大学在课堂上的时间相对较短,大家通过网络探讨知识,学习东西相对反而还要方便一点。所以除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和老师下课后网上交流。
4.这一个题目的设置,是想知道大家对马原是否感兴趣,只有真正对一门课程感兴趣才能学好它。而从调查结果中得知,不喜欢马原的人是占了61%,一般的是31%,还有8%的同学是特别喜欢马原。
总体而言,不喜欢马原的同学还是占了大多数,因为马原的确是太过抽象,而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领域方面的培养不断被淡化,这也是大家所说的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问题。
所有调查的人里面只有8%的同学特别喜欢马原,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然而只有8%的同学喜欢马原也体现了一种普遍的信仰缺失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先辈们一直坚持,并且用于实践,希望以此找出新的适合的道路的世界观,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则鲜有关心此类学术的,大家在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很多只想多赚些证书,多结交些有分量的朋友,社会上也有普遍言论,认为当代大学生急功近利,这一切都成为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征兆。
而在另一方面,从调查中得知,不喜欢马原的同学里面有64%的同学是文科生,文科生接触马克思主义较多时间也较长,然而不喜欢马原的同学里面文科生反而居多这也是一种教育的弊端,对于马克思的教育反而让大家对马克思感到反感,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的不得当,要将这种事实改变还需要很长得时间,马原成为必修课之一其实很有必要了,让大家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有助于为以后的发展指明道路。
5.进入大学,逃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没有了更多的束缚,大家更自由,一点点
事业可以是逃课的理由。在本次调查中,以此都不逃的占了20%,偶尔逃课的是74%,基本上没去上课的是6%。从我们的了解中,很多修完了马原的师兄师姐也会跟我们说,马原课不用去上,去了也是浪费时间之类的话。其实逃马原如此普遍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首先,对马原感兴趣的人还是不是很多,而马原过于抽象,不感兴趣要听几课的确是有点困难。从调查时的了解来看,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现在许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什么用处。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大阻碍了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和理论思维的培养。其次,从客观上来看,则是很多同学认为马原课讲得很无聊,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讲课的方式也是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且有些模糊的问题,老师自己也很难将清楚,马原授课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其中,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一味地戴理论高帽。空话、套话多,其结果往往使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学风不够端正,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另外,对于逃课现象不应该以点名的方式强制大家到场,因为这样也难以看出大家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对于学习马原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6.此题是针对上一题而出,更深一步调查,同学们对马原的接受程度。
从调查中得出,在逃课的同学中,31%是因为要参加其他活动,38%用来自习其他课程,还有31%的同学是用来上网逛街,而在上课的同学里面,只有27%的同学在认真听讲做笔记之类,有44%是在上马原课的时候看其他书,还有29%的同学是睡觉和玩手机。
相对而言,上课真正有认真听讲学习的则是少之又少了,这也是大家对理论教育的一种不重视,同时也影响了开马原课的意义。一方面也是大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说明教学方式需要改善。
7.在调查的同学中,有11%的同学认为马原课太无聊没有必要开设马原课程,27%的同学认为马原课很重要,有必要开设马原课程而有6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认为开不开马原无所谓的同学占多数,也说明大家并不关心对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学习,也是一种凡是从功利方面考虑,信仰缺失的问题。这也说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因为教育的原因,大家并不是真的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只是学到皮毛,而学到的皮毛让大家觉得没有学到什么,因此很多同学都对开马原课呈一种无所谓或者干脆希望不开课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是让人担心的。
8.关于第八题的设置,则是以希望改善马原的学习状况为出发点而提出的一个调查,这个问题的目的只是希望能知道大家关于教材的看法,但是具体有什么问题,需要怎么做,作为学生,我们也不能提出相应的东西。有67%的同学觉得马原的教材内容没有必要改,觉得反正内容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必要改,9%的同学认为不是很合理,需要改内容,而觉得无所谓的同学则是占了24%。从这个数据看来,大多数同学并没有深层次去探究马原,部分同学是认为马原的内容过于大过于空,而且贪全贪多不贪精,很多东西都是很空范的不够细致,也不是很利于了解及学习。
9.这一题的设置也是针对马原的学习提的,是通过对马原考核方式的调查希望能改善马原的学习,从调查结果来看,64%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开卷的方式考核,31%的同学是认为应该以闭卷的方式考核,还有5%的同学同意以论文的方式考核。
作为一种理论的考核,闭卷显然是不够明智,闭卷太过于死板,而理论是活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闭卷又的确是考核同学们的学习情况的一个不错的选择,从中可以知道同学们到底上课有没有听,有没有领悟到学习的知识。而开卷的方式是支持率最高的,在今天考试成绩至上,闭卷盛行的时候,也难怪大家都希望马原能开卷,开卷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通过开卷大家自己查找东西,反而可以通过考试对马原相对更了解。写论文的方式则是可以更多的看出大家自己的理解,然而写论文相对而言又太过专业,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很少有同学希望以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也是教学的一部分,考核的合理也有助于同学们对马原的学习。
10.学习马原是希望能对大学生以后的生活有一定指导作用,而从调查中得知,13%的同学认为没有学到什么,对以后的生活影响不大,58%的同学认为影响很大,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有29%的同学是认为不清楚,开设马原的原因是希望有助于大学生以后的发展,而从调查中看来,还是有很多同学感到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三.调查总结及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不难发现,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的确比较严重,总得来说,大家对于上马原课没有特别大的热情。不能完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意义。从大环境来看,当下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在中国对外开放后,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其中高科技人才又是重中之重。部分大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这一切都导致了大学生信仰与思想的侵蚀。因此马原的学习是必要的,通过对马原的学习,让同学们树立新的信仰与正确的思想,不管是对各人还是对国家都是有帮助的。
而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也不难看出马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此,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同学们对马原的学习。
1)除了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平时也应该多进行相关的宣传与教育,让大家能通过平时对马克思主义有相关的了解,这样也能有助于马原的学习,让大家学起来相对轻松。
2)另外,不一定用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平时可以让大家自己多探讨相关知识,培养兴趣,得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培养大家的兴趣;
3)老师平时授课可以不用完全照书本来,应该尽量就是讲的能让大家接受一点,联系一些实际,以大家感兴趣的一些东西开头,这样也能提高大家听讲的积极性;
4)学校可以把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工作状况,及时发现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制定有效改进措施。学校的上级领导机关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检查指导,应制定更加科学、客观和可测量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完全靠期末的闭卷考试; 5马原的教育是不是可以针对文科理科生分别教学,因为毕竟基础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不同,这样大家一起上,反而不利于接受马原这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能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本次的调查以及对马原授课的一些建议能够对以后大家更好地学习马原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篇:马哲论文,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 吴丘林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互联网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互联网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措施主要有:科学构建互联网主体思想道德培育目标;规范互联网行为,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成长环境;努力促进互联网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思想道德 ;影响;措施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不遗余力地在互联网中扩大其思想文化渗透,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致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侵蚀和消磨,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是一种高科技手段,不仅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不法分子。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道德冲突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因此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社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更容易展现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共享资源,因此互联网社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更容易展现。同时,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只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进行交流,在这个交流期间,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更容易展现出来。互联网加快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速度和频率,大幅度拓宽了伦理道德活动的范围,也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
2、互联网交往拓展了思想道德的空间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它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拓宽了他们的社会认定范围和程度。互联网化交往具有开放性、全球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它在人类进程中的价值和对伦理道德主题的塑造是前所未有的。平等、和谐和自由的互联网交往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其心理、人格和意志品质将得到磨练和升华。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不良影响
1、互联网给大学生产生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有时不但不能提高我们的知识,反而会退化,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人们因为无法处理过量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虑”等精神病。由于互联网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沉溺于互联网,从而患上“互联网上瘾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大学生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因此互联网社会对大学生已有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冲击。
2、互联网更容易是大学生产生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既包括行为人运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也包括行为人利用软件指令、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在网络内外交互实施的犯罪,还包括行为人借助于其居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系统实施的犯罪。互联网的快速、便利和虚拟的特点易于诱发大学生犯罪,甚至成为直接实施犯罪的工具,一方面,快速传递的大量乃至泛滥的信息中混杂着许多不道德、反道德的内容,侵犯着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心理,导致大学生个体伦理道德和群体伦理道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互联网犯罪猖獗,毒化社会风气。目前一些黑客危害国家、社会和公共安全,妨碍社会秩序管理,肆意传播计算机病毒、蠕虫等,许多大学生甚至将黑客视为自己祟拜的英雄或偶像,这不但严重地制约着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而且毒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风气。
3、互联网技术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知识匾乏及伦理道德素质下降
网络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识爆炸,放弃书本阅读和亲身实践,过度依赖电子媒介,就必然造成文化退步、知识匾乏,而且网上阅读材料的多媒体化会导致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退步。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将大大减少,具有社会温情效应、家庭温情效应的人际传播机会过多的被剥夺,这有可能使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心理趋向封闭。虚拟的网络生活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如果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互联网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与陨
落在互联网内容之中不能自拔,将会导致个人产生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等问题。
三、互联网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措施
1、以思想道德培育为目标
网络道德是一项不同于传统道德要求的新课题,在互联网空间中,最终决定互联网主体道德言行的是大学生自己的道德选择。具体来说,互联网主体思想道德培育的目标主要包括:①培养互联网主体的自律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②培养互联网主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③培养互联网主体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这些目标通过互联网更好的实现。
2、规范互联网行为,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成长环境
利用技术和法律手段来规范互联网行为,优化和净化互联网环境,把自由市场化的互联网空间现状改变为有一定秩序且能够管理、监控的互联网环境。第一,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审查、选择、监督,构筑互联网“防火墙”。第二,加强法律控制,用法律手段震慑互联网犯罪行为,鼓励规范的互联网行为,净化互联网环境。第三,在互联网社会中形成扬善除恶、扶正驱邪的社会舆论氛围。然而,目前由于国际社会舆论对互联网犯罪案件的大肆宣扬,使不少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认为互联网犯罪是一种智慧、能力与胆识的体现。因此,政府应大力倡导正确的互联网社会舆论,促进良好的互联网文化、道德环境的形成。
3、互联网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协调统一
现代社会讲究和谐社会,和谐发展。互联网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当计算机互联网成为人们不可摆脱的一种生活方式时,人们就有权利要求它必须具备适应人性、满足人性和关怀人性的品质,给互联网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互联网技术造成了人受制于技术,成为工具的奴隶,精神境界的追求变成了对物质的贪欲,人与人心灵的畅通就变成了个体自我心灵的封闭。人类在享受互联网科学技术恩惠的同时,也要付出文化退步、知识匾乏的代价,因此,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素质,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意识地调整自我发展的契机,实现大学生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以思想道德培育为目标的措施,不断规范互联网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成长环境,使互联网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协调统一,才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
摘要:对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观念有着较高的认知水平,对于社会诚信度评价较低;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出现背离的现象,反映出对于诚信的认知与诚信观念的信奉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笔者对强化诚信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 大学生 诚信道德 诚信品质 诚信问题 诚信教育
诚信,概言之即诚实和信用。诚信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是否具备诚信品质成了判定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准则。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现状如何呢?笔者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21份,有效问卷611份。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社会诚信状况的看法、学业诚信、日常生活方面的诚信等。
一、调查结果
1、关于考试作弊问题:
(1)你在各种考试中有没有作弊:经常作弊的占5%;偶尔作弊的占48%;心动但未行动的28占%;没想过的占19%。(2)关于作弊的原因:考差了没有面子的占15%;题目不会做时心慌占21%;为了考试及格占47%;为了得到更高的成绩以获得奖学金的占17%。(3)据了解,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外语类大学、外语院系、法律院系,替考“枪手”已经成为一些学生的兼职。另外有一些学生则经营起校园“中介”来,针对不同的需求轻易找到合适的人选。对于一些学校里出现的“枪手”、“枪手中介”,您认为:有需要就有供给,这很自然,符合市场规律占10%;这也是“靠能力吃饭”,可以接受,很正常占27%;这涉及到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应该大力禁止38%;无所谓,反正我既不会充当“枪手”,也不会请“枪手”占25%。(4)据报载,武汉大学为严肃考风、考纪,规定考场作弊者一经发现即留校察看,严重者开除学籍。此项规定引发同学们的不少非议,一些同学认为此举过重,认为考试作弊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28%;校方只是吓唬学生而已,此举乃形式,只要作弊时聪明点,不会有事占8%;严肃考场纪律不仅关系到校风、学风,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道德,应该提倡这种做法占58%;反正我又不作弊,无所谓占6%。
2.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诚信问题:
(1)、在学校你请假时,确实有事的占75%;不想上课,找理由请假的占25%。(2)、当一个人说他有紧急情况向你借手机时,同意借,但有防备的占74%;坚决不借的占26%。(3)、在图书馆借书我们发现一些同学延期不还或借书不还,还有一些同学在所借的书上批注、涂改、撕毁。对于这种现象,你认为这完全是由于图书馆管理制度不严格造成的占8%;认为这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占有知识的一种体现,可以理解的占25%;我向来都是按期归还,爱护书籍,其他人就不管了占16%;只为自己方便,而不考虑别人,不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不可取的占60%;(4)当您拾到别人的东西时,您的态度:想方设法找失主 占43%; 交给警察27% ; 捡来的不拿白不拿30%(5)您是否愿意建立诚信档案:愿意占27%; 不愿意 占13%; 如果大家都愿意,我也愿意18%; 愿意,但要保证隐私42%。
3、关于人际交往中的诚信问题:
(1)据报载,在一些大学,对同宿舍同学留宿异性,对学生宿舍连续失窃,毕业生求职简历篡改成绩和随意粉饰等不当行为反应冷漠,你对此的态度:“知情不报”当然不好,可也不想为这些小事“撕破脸”27%;心中异常愤怒,可表面上还得当什么也没有发生14%;没什么,见怪不怪!哪有功夫管这事24%;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揭举”,“团结就是力量”占29%;我当然会指出这种错误行为的,这关乎一个人的素质问题6%。(2)在网上你会不会填写自己的真实的个人资料:不会占44%;会占13%;有时会的占43%。(3)如果你的同学做了使你遭到损失的事,你会选择:自己不与他往来占62%;叫大家不与他往来的占14%;以牙反牙的占24%。(4)当别人的不诚信使你陷入不利时,你的选择是:揭露真相占46%;向有关部门反映但不抱希望31%;也采取相同的行为占23%。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互相利用”这一观点您:同意占16%;不同意60%;难以判断24%。
二、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是诱发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
社会大环境是促成大学生诚信形成、维持和改变的基本依据。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和法律的漏洞,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都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虚假广告眼花缭乱等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道德危机”。这些负面因素不仅损害着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且也危及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
2、高校教育的偏颇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部原因
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只把追求高升学率、及格率当作根本任务。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则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往往是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不能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德育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和原则化,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道德实践教育相当薄弱,缺乏对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这样的教育环境,在严重降低道德教化效果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3、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开放性强的特点,同时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又相对较弱。因此,容易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原则,甚至做出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同时,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没有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由此也造成其诚信意识淡薄。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新时期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事关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l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出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1、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氛围
诚信这一美德的弘扬以及对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在诚信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优势,但必须整合资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只有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正气,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各种形式表现的诚信品德,批判各种不诚信行为和错误的观念,使“诚信是为人做事之根本”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追求“真、善、美”,打击“假、恶、丑”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2.全面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第一,努力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成为一种实际的行为,诚信观念的深入人心是首要前提。“诚信是依靠社会舆论,各种形式的教育、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内心信念的支持起作用”。因此,学校诚信教育要从小事抓起,将诚信教育有效纳入到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利用“两课”这一主渠道,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信用意识,深刻理解良好社会信誉的现实意义,珍惜自己的信誉,认真履行承诺。
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高目标、低起点,从日常行为抓起,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之中,采取多种多样并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为此,我校学生工作处、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针对教育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升学生诚信度的某些重点环节,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了诚信教育活动月活动;“诚信·责任·奉献”系列活动:名人论坛、辩论赛、DV宣传短片创意征集、团支部组织生活主题讨论会;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协议”签字仪式;科技文化节之“心灵呼唤诚信”演讲比赛;“诚信、成人、成才”大学生网上主题征文比赛;聘请成功企业家来做“企业家论人生素质”讲座等。
第三,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个人诚信档案直观真实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各方面情况,并与评优、贷款、毕业、就业等直接挂钩。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有了一个信用记录。这是大学生的一份宝贵资源,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学生会自觉的去珍惜维护它,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3.努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教育
提高诚信教育的时效性,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之中,运用诚信原则切身观察和分析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在不断提升自身理性思辩与分析选择能力的同时,以自己诚信的行为影响周边的人。在诚信教育中,大学生既需要学校进行积极的引导,但又不是被动的接受,由此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通过诚信自律教育,将诚信培养成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