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期中作业
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角度谈谈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决定作用。本文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角度,列举高校学风存在的现象, 论述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及方法。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例如,18世纪法国革命时期属于人民群众的第三等级,是由资产阶级、城市贫民、农民和无产者构成的;我国抗日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解放战争时期,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阶层都是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则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正是劳动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所以,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事实,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实。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来是不承认的,他们知否认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十分荒谬的。事实是:
①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
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要从事精神文化的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物质前提:第一,是要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否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第二,是要有必要的物质设备。例如,搞科研,要有实验器材;观察宇宙空间,要有望远镜;捕捉基本粒子,要有高能加速器,搞文艺创作,也要有文房四宝,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例如,我国古代的名著《本草纲目》,就是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总结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而由李时珍加工整理而成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书,达八百多册,访
问民间医药的土方达300多条,亲自到荒僻的深山里采药,最后将大堆的材料整理编写,前后花了27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医学巨著,记下了1892种药,一万一千多个单方,成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③劳动人民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第一,劳动人民在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原料的同时,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
神财富的珍品,这就是说科学艺术的最早的发明权属于劳动者。
第二,劳动人民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
总之,上述一切都能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实现。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4)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群众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育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总体上讲,当前高校的学风主流是好的, 尤其是重点高校, 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积极上进, 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 充实自我, 提升素质。他们学习刻苦, 诚信为先, 尊重知识, 尊重教师的劳动, 助人为乐, 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健康成长, 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识的朝气和活力。但是,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校学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习兴趣、学习精力旁移
随着高校扩招, 高中毕业生“要考取重点大学不容易, 要考不取大学也难”, 一项对新生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比例只占一半, 认为大学学习、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比例仅占20%左右。说明大一新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深, 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现实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普遍接受着“前途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现实, 从而引发“读书无用论”或“读书实用论”。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乏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 学习心态浮躁, 抄袭、逃课和作弊时有发生。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中间, 从不抄作业的仅占10% , “很少抄”作业的占30% , 有时抄的占45% , 经常抄作业的占10% , 有一位国内著名高校教授这样评价: 如今高校校园内, 抄袭无处不在, 作业、实验和
实习报告、课程论文甚至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部分学生抄都懒得抄, 复制别人的“成品”,只替换名字, 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致。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 高效完成任务。
逃课可以说是大学校园司空见惯的现象, 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 有的学生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与显性逃课比较起来, 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 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在逃课, 上课玩手机、睡觉、听音乐、不作课堂笔记, 白白浪费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有的学生认为, 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 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 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大学生作弊行为五花八门, 作弊方式越来越隐蔽, 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 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 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学习动机功利化日趋明显
在社会向市场经济急骤转型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 虽然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理由取向积极向上, 但源发于国家社会民族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偏少,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学习目标, 自我提高动机强, 学习目的更多的是追求个人实际利益, “为了将来就业”成为他们最关心的焦点。因此, 出现重业务知识轻道德品质,重社会活动轻文化学习, 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 重专业证书轻基础知识, 重实用轻学术。甚至一些学生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向学, 学习动机趋向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三)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缓慢
积极健康的学习品质应包括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自觉主动的过程,但是有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80%;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认真学习的比例仅占一半, 自觉、主动学习的占30%;能与教师、同学主动沟通交流获取大量学习知识和信息的只占30%;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仅占50%;没有逃课、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不到10%;有过作弊经历的占20%;认识到作弊是一种可耻行为的仅占20%;种种结果充分表明: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存在误区, 意志品质薄弱, 心态矛盾加剧, 渴望成功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自我评价高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思辨性。既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 又不愿刻苦学习,考虑实际问题多而落实行动少, 主体意识强而自控、耐挫折能力弱。
学习能力下降也十分令人担忧, 有调查结果显示, 能在各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的不到五分之一, 经常去图书馆的只占一半, 每天能坚持自习两小时以上的不到三分之一。大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普遍, 其中许多人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 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 从而出现学习中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严谨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
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处于迷茫和无计划状态。另外, 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养尊处优, 唯我独尊意识较浓, 进入大学后, 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出现种种不适, 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
(四)学习氛围不浓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学生学习氛围包含硬环境(校园内环境、校园外环境、教学设备设施等)和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教风、风尚、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品位等), 学习氛围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 一般院校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学风现状好和较好, 所在班级课堂到课率平均在90%以上的仅占三分之一, 对所在学校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和很满意的不
到一半。从前只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现在却出现了师生双向不满意。学生认为教师课堂课程内容陈旧、枯燥、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大, 普遍认为影响学风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没有学习、学术气氛。林静华先生在《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 在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背景下, 面对
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 使得学风呈现出二元化, 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刻苦钻研, 发奋努力, 这种情况在综合优势明显、笃学尚行之风盛行的重点高校尤其突出。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 学习纪律松懈, 不思进取, 意志消沉, 学习懈怠, 成绩下降, 学业失败, 种种迹象表明, 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刻不容缓。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此报以漠视。试想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 那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 因此, 加强大学生学习教育、诚信教育, 以促进学风好转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1. 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的综合反映。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要研究学风建设规律, 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风建设主体是学生, 优良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高度的学习自觉性。优美的校园环境, 高水平的学校管理, 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高质量的教学, 优质的服务,都只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外因, 而潜在的学习动力, 求学精神才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校不良学风状况, 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才观、成才观、价值观,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 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将社会外部需要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机, 形成学习原动力。要利用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意识, 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密切相关, 更离不开自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认识到自己既是优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优良学风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优良学风建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让他们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2. 区别对待细化学风建设的对象
大量的研究表明,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看, 人的行为习惯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 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 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有时学校对学生的不良学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受到接受能力强弱, 学习基础优劣,学习自觉性高低等因素影响, 使大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特点, 因此区别对待, 深入细致地研究不同年级, 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从新生入学始业教育开始, 就抓好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适应性教育、学长指导和诚信教育。通过校级层面、院系层面、班级层面开展系列教育讲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不断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始终坚持区别对待, 分层引导, 分级教育管理,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有提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习知识, 提高素质, 锤炼能力结合起来, 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优良学风的创建活动中来。
3. 综合性特点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学风建设的内核
学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 需要教学部门, 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有机配合。要从优化整体结构入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以教师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工作热情和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学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新的教学思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刻苦学习,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采取多种有效形式, 积极开展融教育性、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有一定品位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区活动, 以第一课堂———教室为主阵地, 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辅助, 第三课堂———宿舍社区为有效补充的良好学风建设场所为载体, 深入扎实的抓好学风建设, 把学生的精力引向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意识, 建立全员、上下齐抓共管的机制, 搭建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一体的优良学风建设平台,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4. 灵活性特点要求不断创新学风建设的方法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 从总体上讲, 应该是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学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学风的综合效应是要在较长的时间里才能逐步形成的,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不断通过教师、学生和高校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在新形势下,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我们抓学风建设同样也存在许多难题, 但是不论困难再多, 问题再复杂, 高校都要贯彻“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育人观念, 以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为宗旨, 育人模式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 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高等学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生力军, 高校学生应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素质教育主张教育要把人培养成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公民, 这样的公民应该具有健全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具体而言,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 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本科教育而, “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路子, 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 结合学校实际和毕业生就业状况, 大力推进因材施教, 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要, 建设品牌专业, 形成优势和特色, 力争成为同类高校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学校。”只有这样,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站稳脚跟, 立于不败。总之, 学风建设是一项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复杂、系统的工作,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积极、有效的各种因素, 把学风建设常抓不懈,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马哲作业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自从被搬上银幕,他的形象更为我所感知。我几乎被他折服:一句“儿子打老子”,竟消除他那么多烦恼,给他带来那么多的满足,不过有时我也为他惋惜。他不曾革命,却成了“替罪羊”被嚓的一下砍掉了头。以后不久,他便在我心中渐渐销声匿迹。
不知什么原因,很久以后,我突然又想起了阿Q。也许是因为我长大了几岁,也长了些见识,他在我心目中已不止是个滑稽小丑,他那句口头禅再也不令我一味地觉得好笑,对他于的死,我也不光去诅骂那“满头剃得精光”手握生死牌的“老头子”了。只感觉说不出的悲哀与沉重。
一方面,《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创作中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阿Q因为地位低受到别人的剥削和愚弄,最后还是被迫害而死。
阿Q是旧中国末庄的一个贫苦农民,这个末庄是赵太爷、钱太爷的天下,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称作为阿Q。他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一个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的小D。他常为生计发愁,而且关心婚姻和妇女的问题,他还要“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
野蛮的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深的愚弄更使他愚昧麻木地革命了。革命造反的对象是举人、老爷。“造反只能使劳动者失去枷锁,不可能与一无所有的人为难”,这“意见”显然是赵太爷在愚弄阿Q的。但阿Q毕竟不愿受这种欺负他想改变处境于是“神往”革命。但是他在土谷祠里的革命思想却是这样:“„„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不宜当秀才,有假洋鬼子„„王胡„„也不要了。直走进打开箱子来:元宝、洋装、洋纱衫„„”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对象、革命目的等的认识都是极其模糊的。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的表现。
阿Q这个形象人物,刻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国民,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物质上的绝望,精神上的弥补,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阿Q精神。
另一方面,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
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觉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也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政府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阿Q正传》体现出以下观念: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丽人似的玩物,要
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彩”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藐视,一面是追求,连辱没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贱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穷联想并呈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素来如斯,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但凡分歧未庄老例的,他都以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按部就班,反对变更,排斥异己。凡有变更的,他都要加以排挤。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天然也是异端,因此成为他最讨厌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足;对革命他一贯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髓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子幼,文化礼貌,艰难朴实,节约节俭,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挥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切实是有弊无利。
二、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猫和老鼠,是他对革命的懂得,也是他憧憬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利、女人、金钱)的寻求反映了农夫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公道请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幻想。因而,我们能够想见:即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引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中心从新树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夫起义的成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力弱点批判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情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本人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凸起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示出空前的脆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眼前,阿Q固然不甚信服,并试图取得成功,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正人动口不着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进程中的心理抚慰,猫和老鼠。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立场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述了神色麻痹不觉悟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局面时,“一堆人”“极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愿》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非常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自得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怅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很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巨大的作品,老是超出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咱们民族公民性的自我批评,是对人道弱点的大裸露,是事实生涯中人们自我审阅的一面明镜。
阿Q,我倒要感谢你,因为你终归给了我些知识。在你身上,我仿佛第二次领略到了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统一,我还从没见过一个和你一样的人。然而,你又多么具有普遍意义呀!从你身上,我看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众,看到了那时的中华民族,甚至现在,我也能在周围的人中找到你的身影。他们在改革之初,禁不住惴惴的,以为改革要改掉“大锅饭”,就是与他们作对;可一旦听说可以多拿两个钱,就不免欣欣然向往起来;但是一调整物价,就又忿忿的诅咒起“革命”来。每每见到这样的人,我不禁想到你,想到那个对革命先是深恶痛绝之,继而又神往起来,最后又痛恨起来,继而又神往起来,最后又痛恨起来的你。
由此看来,阿Q,你没有死去,你还活着,别来无恙否?
第三篇:马哲作业
试验111 郭紫航(1102050105)
《摩登时代》观后感
这或许是卓别林最具“里程碑”性质的一部电影,不仅因为这是他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也不仅是因为这部电影拍的有多么成功,而是它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甚至是被当时美国政治家认为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
影片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人公查理,像当时大部分的工人一样,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尽管他很尽力地工作,最后还是逃不掉失去工作的命运„„他发现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地方是监狱。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所以为了进监狱,或者说是为了生存,查理不惜主动替人顶罪。
而影片最突出表现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们却是机器的奴隶,而机器又都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资本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调节机器运转的速度,不需考虑生产线上的工人是否承受得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又或者他们把工人也只不过当作廉价的“机器”来对待,只是冷冰冰的“机器”,不会累,也不会有什么所谓“感受”。更可怕的是,工人的一举一动都在资本家的监视之下,就连洗手间也不例外。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也同时引发了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甚至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他的表演或许夸张,但其实是当时千百万工人或失业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当今社会,资本主义依旧存在,其本质依旧没变。片中查理发疯的一幕从形式上的确引人发笑,但实质上却暴露出是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在如今的中国,很多人无力承受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例如我们都曾关注过的“富士康跳楼事件”。这的确是一个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这或许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令我们发笑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深思考: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在资本主义之下还能兼顾到广大工人的基本利益和权利,甚至是基本的生存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马哲作业
《摩登时代》观后感
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第五篇:马哲作业
寓言
102091020810广告二班 徐琳琳最初看《小王子》是因为帮我弟弟借书,结果他没看。闲来无事就翻了一遍。并没有很认真的去看。听说这本书是写给大人的童话书,我现在算大人了吧!虽然又是我并不承认。
也许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看到很慢。本身这本书也不长。它是一名法国作家圣德克旭贝里(Alex Fan)写的一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书本开始有段小诗我很喜欢,就把它记在了随笔本上。“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
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大人总是需要解释的。在这里请允许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写。也许我应该承担起“大人”这个身份,但是这个但子太沉重了。我想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令人尴尬的是我已经不是那时单纯的小孩了,没有烦恼,很有想象。当然我这儿指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像小王子那样的丝毫不像是迷失在旷无人烟的沙漠的孩子。其实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小王子已经不纯粹是一个六七岁的孩童了,他很孤独,懂得忧伤,了解寂寞,分享幸福,追友谊求。它是一种高度,生命的高度。就如同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它的密度一样。坚强的灵魂自然有他的理由就像小王子,最后他让他的朋友小蛇咬他,于是他离开了地球。我猜这是他最后的选择,舍弃沉重的躯壳,让灵魂回家,回到行李归属的地方----小小的却很温暖很安全,那里有他的朋友爱人,让他牵挂的地方。
话题貌似跳开了,那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大人们。大人们总是用他们的视角来评论我们孩子的突发奇想,总喜欢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左右我们的人生道路。这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不能说大人是错的小孩是对的,但大人和小孩也是需要在平等的条件下交流沟通的。为什么会有代沟。仅仅是因为阅历和年龄吗?当然不是。只是大人小看了我们,而我们也高看了他们。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为什么我们与动物不同,应为我们有语言。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语言去交流沟通。而不是站在土地上只是为了谈生意,或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行小王子在旅行时遇到的爱慕虚荣的人,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富裕的,服饰是不是最华丽的······人有时在无知中变得愚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即使不愿意接受也无力抵抗。这个世界一直都不是由孩子主导。也许是从人类出现,部落兴起,家庭形成就开始有他的领导者,渐渐的也开始丧失了完全的自由。思想与肉体。至于“自由”这个概念对我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他,他便有一番他的哲理。这这个话题就此止住。
大人们喜欢数字,具体的,有对比,参照物的东西。当你对大人们讲起你新交的一个朋友时,他们从来不会向你提问一些实质的问题。打比方说,“我看见一幢玫瑰色砖盖成的漂亮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房子有多么好。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会惊叫道“多漂亮的房子啊!”这是久而久之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一
种价值观。形而上学,这也是一种想当有意思的知识。又或许你向别人说起小王子,说他是一个住在和他身体差不多大的星球上远没有说他来自小行星B612来得有说服力。如果像王子是存在的,在这里它存在的证据是:他很漂亮,有一头金色的头发,笑着想要一头小羊。这就证明了它的存在,并不一定要指出在哪颗已经被发现命名的星球上。这也许就是孩子和大人的思维区别吧。书中说懂得生活的人,是不会在乎那些编号的。当我们长大了,渐渐的忘记了联想,不屑于幻想,认为那是幼稚的。我们只相信科学,相信数据。那样的我们认为自己是智慧的,其实那也只是与无知在一线之隔。
这本书中的小王子是孤独寂寞的。就如同成长,把寂寞留给大地,如同樱花簌簌飘落又是一个夏天。白天旁逸斜出的茉莉花香都停止了她的眉笔,影子缠上墙,上演着凄美的舞台剧。我并不适合舞文弄墨,这句话也是我摘记本上的。这句话很诗意也很寂寞。我们学校今年夏天应该不会太寂寥。因为绿色在翻动,我我们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在成长寂寞又迷惘的路上,我们孩子大多丢失了幻想和理想。这里我想起了巴金《随想录》里的一段话:“但理想从未在我眼前隐去,尽管有时它离我很远,有时 它又似乎近在眼前,要抓住它却又两手空空。有时我竭尽全力向它奔,有时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时候在我面前的或近或远,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他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就永远给我指路。”
有时我们似乎懂很多道理,但当我们身陷其中时,它似乎不曾来过。而大人们呢!他们总把道理挂在嘴边,摆在我们面前。束缚我们的身,捆绑我们的心。搭理不应该是用来束缚我们的。他是约束我们的行为,端正我们的生活态度。就是今天,我在网上看了一段视频,叫《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就在母亲节这一天。很感人。其中最主要提到了一本书《弟子规》当即我就把它下下来了。这本书加我们怎么做“人”。我个人认为这书应该在我们就要成为大人之前看。那几时才算长大成人呢?说实话我也不清楚。也许是当我们生日不再只想要蛋糕。只想到自己;也许我们开始学会低头;也许我们懂得自己要有方向······
《小王子》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其中有一个酒鬼,他说喝酒是为了忘却,忘却羞愧,羞愧喝酒。如此恶性循环。比照现实,此类数不胜数。还有一名实业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严肃的人。他有哦一个有趣的理论,关于统治与占有。在他看来,只要他将准确的星星的数字写在一张纸上,存在银行里那这些就全部归他占有。很荒诞,不是吗?我们都知道他是错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有着和他一样的思维逻辑。这里可以谈谈欲望。这个我还不是很明晰。以后再看《小王子》时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小王子》应该是一本和《孙子兵法》《老子》等可以看一辈子的书。
里面有一只狐狸很聪明。他提到了---建立关系。我们现在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人类在改造自然,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大人们以为在统治自然,人类可以改变一切。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永远都不会灭亡。当我们随手扔个垃圾不也是“建立联系”吗?我们回过头来谈谈狐狸。是她让小王子懂得当一个东西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时,那他就是独一无二的。如同他小小星球上的那朵骄傲的玫瑰。小王子珍惜她,爱护她,是她如亲人,朋友。那一大片玫瑰之于他也只不过是普通的过客。生活中我没有太多的东西想要珍惜,最终却将它放弃了。因为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重视它。我们对它并没有益处。换言之,它没有被我加之特殊的意义,对我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换个人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狐狸说他有一个秘密:用心才能看得清,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就像这花对小王子的意义一样。他抬头仰望星空时,他能知道花在对他微笑。人呐!不需要具体知道哪颗星,只要知道我在其中一颗,我笑了,那么所有星星都在微笑。
以上是我所读到的一些关于生活与生命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