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9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与行为认识和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与行为认识和看法的调查报告
200905118209心理1班丁蒙媛
【摘要】: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和坎坷是人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素质,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无限的未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与行为认识和看法的调查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心理正常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正常的、公正的主观反应,又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里比健康又包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心里不正常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不正常的、歪曲的主观反应,包括确诊的神经症及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正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肩负责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资质正常进行。3能够是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识人类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的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心理健康将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拥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应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因为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增强,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情感日益丰富但易偏激;交往欲望强而心理闭锁;追求新事物,但缺乏远大的理想;自我意识更加深刻,自控能力还明显不足。而且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流及社会适应等问题。同时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家长的高期望无疑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大学生应该随时随地加强自我心里的调节,以确保心身全面的发展。
调查分析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①环境适应不良造成的心理困惑②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与焦虑问题③人际交往不适导致的烦恼和孤独④恋爱导致的心理困扰⑤经济拮据导致的心理负荷加大⑥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等。
2.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了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也认识到了教育中的局限性。近些年多起大学生杀人案件、大学生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心理问题造成的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严重的是存在安全隐患。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小学就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和相关心理测试和辅导,关于学业、恋爱、工作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之所在,我们
广大父母也应当自我反省。然而学生自身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3.一般外向乐观开朗随和的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多和身边的人沟通,帮助自己纠正偏差。而内向安静敏感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多采取封闭自己以保护自己的自我防御措施。相比较后者更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所以,我们不应该封闭自己,应真正的融入生活。一但消极的情绪沉淀,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发泄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内外向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指向。比较关注内心的人是偏内向,比较关注外部世界的是偏外向的。关注内心的人着重发展自我感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喜欢自己,关注外在的人着力发展能力,主要指被人喜欢及被环境认同。往往那些陷入社交的烦恼,人际关系的紧张的不是那些内向的人而是那些快乐来源于被别人的认同与喜欢的外向的人。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4.大学阶段是一个关键又特殊的时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阶段。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对自己人生目的困惑。为了解决困惑于迷茫不断地去寻找答案,去做出选择。需要我们去面对由此而来的各种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很多心理问题就应运而生了。5.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个体维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结论和建议
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劳逸结合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及时疏泄负面情绪
3.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4.正确评价自己,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各所高校都应开设心理课程,讲座与辅导,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每个班级也应该设立心理委员一职,帮助同学们做到监测与自我检测。
参考文献
邵璀菊,林萌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原子能出版社 2009年出版
第二篇: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与认识
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与认识
在校园里,我们时常能看到的不是手里捧着书本的男男女女,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对的情侣,这些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也可以说这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吧;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这一道道的风景、缩影的看法都因人而已,毕竟我们的思想角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了。
在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并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呵呵,因为我本人在高二时就开始谈恋爱,而且我和我女朋友已经跨4个年头。只不过有点苦逼的是,我并不能感受到大学恋情的疯狂,也不能像其他情侣一样在校园里手牵手、拥抱、接吻,那是因为我们是异地恋。当然,我写这文章的目的不是在说我的恋爱史,该归入正题了。
在上面,我已经摆明了我对大学生恋爱的观点,我并不反对大学生恋爱。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例子中,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经历,可以看出大学生恋爱即有弊也有利,而利弊的权衡也会因人而已,我们总不能说,所有的大学恋爱都是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比如,事物的发展是有特殊性的,既然事物存在特殊性,我们怎么能完全否定某一些观点呢?所以,对大学生恋爱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现在,我就来谈谈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吧。要说大学生恋爱是利还是弊,这还得看情侣们在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了。我首先从利的一面开始谈起吧。其实,大学爱情是一种情感,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大学恋爱是需要正确对待的,同时我想说的是,学习是大学生的生活重心,学业高于爱情,我们应主张以学业为重,所以,如果一些情侣们能在大学里谈恋爱的同时,也能兼顾好自己的学习,比如小两口之间,多去图书馆一起看书学习的,相互鼓励,监督,竞争,我想,这也对学习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大学里的学习也是有点乏味的。我们不能认为爱情是学业的绊脚石,如果处理得当的话,爱情对学业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简单地说,现在的大学生对待恋爱正确的心态主要有,对待恋爱比较认真,认为恋爱应该谨慎,应以感情为基础,这些人一般心理比较成熟,有一定的责任心,彼此了解,恋爱是建立在朋友的基础之上的,互帮互助,日久生情而在一起的。因而这种恋爱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对恋爱双方的学业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事实上,我们只是尚未成熟的学生,恋爱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两个人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体谅、不断帮助才能走得更远。(我和我女朋友就是利的证明哦)。所以说,大学生的恋爱也是有利的一面。
说完了利,弊也是要谈谈的。毕竟,事物的两面性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正视这关于弊的问题,反而一味的逃避。现在部分的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整天黏在一起,不顾学习,任意挥洒着自己的学习时间去花前月下的;而且他们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份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就会情绪失控,无法摆脱,对学习不利的影响;还有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并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自身内心的空虚感、孤独感或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甚至于金钱的诱惑。这类学生很少会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近年来的不道德的多角恋爱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的活生生的例子也不时上演着。所以说,所以说,大学生的恋爱也是有利的一面。
大学生恋爱即有利也有弊,这就注定了他们要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懂得权衡利弊,既来之,则安之,不必去强求什么,处理好学业、爱情、生活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大学恋爱中不断成熟不断成长,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100920138
张 * *
2012/10/02
第三篇:6 大学生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前言
企业慈善行为本质上是企业承担某些社会责任。传统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实体,创造利润是企业管理者的唯一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成本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企业慈善是企业利用慈善资源将潜在的利益相关人建构到企业社会网络,进而促进企业价值链的生长。
近年来,中国企业慈善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汶川大地震之后企业的纷纷解囊相助,到青海地震后,企业的慷慨解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在慢慢发展企业慈善的中国社会。从王老吉做慈善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投身公益是凝聚企业文化与价值的最有效方法,是企业做大做强必走的一步。
那么,企业慈善到底是吸引公众眼球、为自身利益打基础,还是真的因为企业希望担负起社会责任?公众有着自己的看法。本调查报告利用已有的调查问卷,以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各大高校论坛发布问卷,进行历时30天的问卷调查,最后收集有效的问卷,分析大学生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看法。
一、大学生对企业公益开展情况的了解程度
问卷首先了解大学生对企业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在被问到“对企业慈善公益的开展情况”以及“所知道的民营企业涉及公益的情况”时,两个问题都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大学生选择“相对不足”的选项。
这个结果似乎和许多企业的宣传极其不符合,说明企业慈善事业并没有得到公众、起码是大学生的认可。造成这样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 先,企业在进行慈善活动的过程中,总带着浓重的商业色彩;其次是企业慈善行为没有相对的连续性,总是在发生重大灾害才会出现引起公众的捐款注意,免不了给人一种吸引眼球,趁机牟取利益的感觉;再者,企业在进行慈善公益活动之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纰漏被曝光,这样不但没法给公众留下好的印象,反而使得公众对民营企业慈善公益的开展失去信心。
对于企业慈善事业涉及的领域,约67%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了“灾后重建”“扶贫基金”,选项占据了约26%,其他只占有不到10%。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企业慈善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基本就是了解重大灾害发生之后的捐款,或者是报纸报道的一些基金,这从侧面说明了企业慈善事业的广度与深度都严重不足。作为群众中认知度相对比较高的大学生对企业慈善事业的认识都如此的局限,更不用说其他阶层的群众。民营企业慈善活动的发展,今后应该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发展,而不是走走过场,昙花一现。
二、大学生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看法
对于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这个问题,接近百分之六十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开展公益活动只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认为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能够惠及公众的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五。而对于问题“公益活动对企业本身的影响”,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这些公益活动有助于打响企业品牌。
这更直接说明企业的公益行为并没有得到大部分群众的认可,企业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更多的应该将注意力投放到开展的公益活动是否真正能够为民众、有需要的人带来好处,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慈善事业能 否给他们带来效益。
在汶川地震中,王老吉集团迅速捐款一亿元并拒绝采访的低调行为深深地震撼了消费者,短时间内,王老吉成就了中国企业营销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名誉与实际利益上实现双丰收。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真正为公众做好事的企业慈善行为,往往可以达到长期的营销推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关于企业公益活动所面临的阻力这个问题,有约百分之五十二的受访者认为是企业内部文化。这说明在公众眼中,企业并不是没有实力进行公益活动,也不是得不到社会与政府的支持。缺乏社会公益活动,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某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高,在做慈善时总是将公益活动与收益挂钩,直接导致了公众对企业慈善行为的不信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如果企业把握好这一个时代的脉动,多做一些负责任的商业行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和关爱员工,贡献更多的公益活动,对于企业的价值认同以及品牌巩固是个不可小觑的力量。
3、企业涉足公益事业的意义与不足
对于企业开展公益活动的意义,受访者基本报以肯定的态度,认为企业开展公益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个人的利益,但是这些活动还是能够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促进社会和谐。
而对于企业开展公益活动的不足,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过于形式化、太过注重表面功夫、透明度不足等是主要的问题。
这实际上也是公众最为关注的几个问题。首先,形式化往往导致慈善活动成为一场走过场的秀,这可能不仅不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部分
第四篇: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了。有的人大热天在办公室吹吹空调看看报纸就可以过得很安逸;有的人不论是寒冬酷暑都要从事着繁杂辛苦但工资却不高的工作,他们整天为了生计奔波,但当他们遇到一些生活上的挫折时还是很难应对,这时候他们就很无奈的成为了乞讨者。无论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还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天桥边,都有着一群人,他们或衣衫褴褛,或身带残疾,或年老体衰,看着他们那被烈日暴晒被寒冬刺骨被虫蚁叮咬被人们践踏的肮脏的身子,他们那常年累月不曾洗过的头发与身体,他们那因被折磨与歧视而迷惘的早已失去了那儿童本该有的快乐与天真的双眼,我们的同情心是否还一如当初?
最近网上热炒的“犀利哥”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流浪乞讨群体的广泛关注。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乞丐者的行列,他们行走于繁华的街头,晃荡在大学校园周围。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是因为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只能通过乞讨的方式向社会求助,但被人操控的职业乞讨者和一些好逸恶劳的人也同样存在。后者的存在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的问题,同样也削弱了社会大众对那些真正的乞讨人的同情心,使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如今人们对那些乞丐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避而远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样难堪的局面?很多职业乞讨者就是利用社会的同情心对大众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欺骗。态度决定行动,对乞讨者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大家不同的行动,是冷眼旁观是无动于衷还是热忱相助?因此研究大众对这些街头乞讨人员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对乞丐的态度不仅代表着先锋群体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和价值导向。而且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大众的态度。因此,我们小组成员就以自己周围的同学为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并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为改变这些社会问题稍作一些努力。
二、数据分析及原因解析:
(1)大学生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看法层面分析:
1.你觉得其成为流浪乞讨者的原因是?()
A.先天或意外,身体残疾 B.家庭变故,短期内无力承担正常开支 C.职业行骗,以谋生
D.其他___
分析:从总体上看,大家对行乞者的原因判断为“A.先天或意外,身体残疾”和“C.职业行骗,以谋生”这两个方面。但是不排除B、C两项。数据大约分布为A:B:C:D=2:1:2:1。在性别方面,男女选项分布基本一致,出入不是很大。如下图表(1)。男生和女生在A、B、C、D各项中的比例为2:1:2:1。这与总体的选项分布是一致的。从大学生的各年级来看,各年级的各有特色。大三(2007级)学生与总体的选项分布保持一致。大二学生认为四个选项基本持平,各种可能性都是有的。没有特别偏向于哪个方面。因为我们是的调查问卷发放的数量的局限性,根据已有的数据显示,大一学生也是比较符合总体状况的。而大四学生观点应该是与大二学生基本一致。从统计的文理科类看,文理科学生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科类学生为A:B:C:D=2:2:2:1。理科类学生比较符合总体结构答案分布。艺术类学生,因为调查问卷的数量有限,在此不能做出判断。从户口所在地来看,观点又有些不同。城镇户口认为A:B:C:D=4:1:3:2。农村人口认为A:B:C=2:2:3。从各方面的数据显示,户口所在地的数据差异性比较大,城镇学生比较偏于A选项,而农村学生对事情的认识度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一些,B选项与A选项持平,体现了农村孩子对贫穷的认识比城镇孩子要深刻一些。但是总体来说,面对社会上纵多的流浪行乞者,大学生们对这种流浪行乞原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050男女总计ABCD图表(1)
2.请问你对街边流浪乞讨行为是怎样看待的?()A.值得同情,作为大学生能帮就帮 B.不必同情,通过其努力可以改变现状 C.政府、社会应给予更多帮助
D.漠不关心 E.其他___
分析:从总体数据分析来看,A:B:C:D:E=1:4:12:2:1。学生基本都偏向于,流浪行乞这个社会问题,政府、社会应给与更多的帮助。但是有些学生也怒其不争,选择“B.不必同情,通过其努力可以改变现状”,或者干脆选择“D.漠不关心”。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生观点基本一致,如图(2),与总体状况基本符合。从大学生各年级来看,大
二、大三也都基本符合总体观点。大一和大四因为数据局限性,不能妄下断言,从有限的数据情况来看,应该也是符合总体观点的。从专业文理科方面来看,文理科学生之间基本观点一致,没有特别大的专业分歧,且都符合于总体主流观点。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在这道题中,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观点也是大约一致的,并归于总体主流观点。
第二题条形图E男DC女BA0%20%男男男男40%60%男女女女女80%100%女
百分比 A 男 女
B
C
D
E 60.00% 47.62% 55.88% 33.33% 57.14% 40.00% 52.38% 44.12% 66.67% 42.86%
如图
(二)3.面对越来越多的乞讨者在街头行骗,你是如何看待?()
A.职业的行乞者是少数,他们不会影响公众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B.真假难辨,想献上一份爱心,又恐受骗。C.现在有很多的职业行乞者,不可大意相信。D.视而不见
分析:从总体数据分布来看。学生们在富有同情爱心之时,面对越来越多的乞讨者在街头行骗,开始怀疑这些行为的真实性。“B.真假难辨,想献上一份爱心,又恐受骗。”和“C.现在有很多的职业行乞者,不可大意相信”选项的比重相当的大。这样的怀疑也说明了社会上确实存在以乞讨为职业利用人们同情心的害虫,导致了人们对流浪行乞者的怀疑,最终对其冷漠化处理。从性别方面来看,如图(3),男女生的观点基本符合总体观点。大二和大三的观点也基本符合总体观点。因为调查问卷数量的局限性,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看,大一和大四的观点也应该符合主流。在这道题中,文理科没有太大出入,符合主题观点,在此,就不做更多分析了。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学生符合大众主流看法,而农村学生显得要更加富有同情心一些,A:B:C:D=2:5:3:1。农村学生对弱者的怜悯心更加强烈些,即使已经对行乞者的行为产生怀疑。
第三题条状图100%80%60%40%20%0%AB男C女DE男男男女女女女女男男
E 百分比 A 男
B C D 58.33% 59.57% 46.67% 27.27% 40.00% 女 41.67% 40.43% 53.33% 72.73% 60.00% 如图
(三)9.请问你对对父母带着小孩出来乞讨的现状看法如何?()A.小孩很无辜,他们不该承受这么多,对小孩成长不利 B.父母也是受现状所迫,没办法,能理解
C.这是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博取同情行骗的方式 D.其他___
分析: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们都认识到“A.小孩很无辜,他们不该承受这么多,对小孩成长不利”。但是同时也觉得“C.这是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博取同情行骗的方式”。这成为了基本的主流看法。所以总体答案的分布大约为A:B:C:=5:1:3。从性别方面来看,女生选项分布为A:B:C=7:1:4,男生为A:B:C=2:1:2。女生基本符合总体观点,男生在各选项上更加平衡一些。
从各年级和文理科学生来看,可比性不是很大,基本符合总体看法。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观点有些出入,但是又有别于主流观点,城镇学生各选项分布大约为A:B:C:D=5:2:4:0,而农村学生为5:3:3:1。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接近于主流看法,农村学生更加理解这些行为一些。
(2)大学生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做法层面分析:
4.通常情况下,你更倾向于帮助下列哪一群体?()
A.残疾病人 B.老人幼童 C.受骗人士 D.街头卖艺乞讨人士 E.其他___
分析:从总体数据来看,各选项比例为A:B:C:D=6:5:1:9。这样的答案,深深体现了大学生是一群富有同情和爱心的群体。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生观点基本一致,选项分布为A:B:C:D=3:2:1:4,这基本归附与主流观点。这道题从各年级和文理科来看,每个年级的观点基本符合主流观点。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户口选项分布为A:B:C:D=2:3:1:1,与主流观点有些差异,城镇学生对“B.老人幼童”更加要富有爱心一些。而农村学生为A:B:C:D=4:2:1:4,显示了农村学生对“A.残疾病人”和“D.街头卖艺乞讨人士”更加要有同情心一些。
5.如有流浪行乞者向你行乞,你会()A.给钱 B.给食物
C.和他们交流,了解具体情况而定 D.不理睬,毕竟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 E.送他们去政府相关管理部门
分析:从总体方面看,学生偏向于选择两个极端,“A.给钱”和“D.不理睬,毕竟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也有一部分选择“E.送他们去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以选项分布为A:B:C:D:E=17:2:4:24:7。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学生观点基本符合主流观点,如图(5)。因为问卷数量的局限性,从各年级来看,只可以判断大三的学生观点符合主流看法。大
一、大四的观点从已有的数据中显示基本相同,大约为A:C:D=1:1:3,大二的选项分布大约为A:B:C:D:E=5:2:2:8:3。这三个年级的观点与主流有些出入。文理科类和户口所在地与总体基本看法大致相符。
第五题圆柱条形图EDCBA0%男男20%40%男60%女男男女女80%100%男女女女
D
E 百分比 A 男 女
B C 47.06% 25.00% 62.50% 50.00% 92.86% 52.94% 75.00% 37.50% 50.00% 7.14% 如图
(五)6.你一般会给街头流浪乞讨者多少钱?()
A不给 B给1元或以下 C给1元以上5元以下 D给5元以上
分析:从总体上来看,选项分布约为A:B:C=4:7:8。一般没有“D给5元以上”,“ B给1元或以下”和“C给1元以上5元以下”居多,“A不给”也占了一部分。从性别和各年级方面来分析,基本符合总体观点。文理科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文科选项分布约为A:B:C=2:4:3,理科约为A:B:C=6:7:9,这样的分布有别于主流观点。从户口所在地来看,与主流观点也有差异,城镇学生为A:B:C=1:3:2,农村学生为A:B:C=4:3:4。
7.你有遇到过流浪乞讨者向你强行要钱的情况没?()A.偶尔一两次 B.经常有 C.没有
分析:从总体数据来看,A:B:C=2:1:1。从性别和户口所在地来看,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总体观点看法。从各年级来看,如图(7),各年级与主流观点有些出入,因为问卷数量的局限性,不能判断大一和大四的数据分布情况,但是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大一和大四的观点还是归附于总体观点的,大二的分布约为A:B:C=3:2:4,大三约为A:B:C=3:1:1,这与主流观点有些差异。从文理科来看,文科约为A:B:C=4:3:1,理科约为A:B:C=4:2:3,文理科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且有别于总体看法。总而言之,不管从哪方面来分析,学生都偏向于“A.偶尔一两次”。
第七题环状图大一大二大三大四C, 大三B, 大三A, 大三A, 大二C, 大二B, 大二C, 大四C, 大一B, 大四B, 大一A, 大四A, 大一
百分比 A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B
C 16.98% 18.18% 0.00% 16.98% 27.27% 54.55% 58.49% 50.00% 45.45% 7.55% 4.55% 0.00% 如图
(七)8.你有被流浪乞讨者欺骗过的经历没?如果有,你以后还会帮助流浪乞讨者吗?()
A.有,会 B.有,不会
C.有,看情况 D.没有
分析:从总体上来看,个选项分布约为A:B:C:D=7:4:8:9,从比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有被骗的经历,面对这样的状况,学生对流浪乞讨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不管学生对乞讨者的态度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说学生冷漠,因为这个社会问题本就众说纷纭。从性别和文理科方面来看,基本符合主流观点。从各年级来看,因为数据局限性,大一和大四不能判断,大二约为A:B:C:D=2:1:3:3,大三约为A:B:C:D=7:4:10:4。与主流观点有些差异。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学生约为A:B:C:D=2:1:2:2,农村学生A:B:C:D=1:1:2:2,与总体看法有些差异。
(3)关于流浪乞讨行为的社会环境的数据分析
一、社会原因
14.你觉得社会上出现的流浪乞讨现象是谁的责任?(可多选)()A.政府 B.自身 C.社会环境 D.其他___
第14题(多选题)是针对与流浪乞讨现象的背景和原因的调查,77%认为是当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特别是现今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54%和%65同学选择了“自身”和“政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都选了这三项,认为这都是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来自城市的同学多认为是政府的责任,而来自农村的同学却大多数选择的是“社会环境”。如下图(图表数据按人数显示)
二、社会影响
10.你认为流浪乞讨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A.影响社会形象与治安 B.削弱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 C.传染疾病 D.其他___
在对流浪乞讨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上(第10题),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削弱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占到了总数的66%,其次是“影响社会治安”,比例为17%,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这种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本是帮助弱者的展现,结果却削弱了社会同情心,所以多数大学生对这种流浪乞讨行为存在不信任感,社会信任存在危机。
三、治理环节——在对治理方法的法律和制度认知上 12.请问你听说过2003年生效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吗?()
A.知道 B.不知道 C.听说过但不了解 D与我无关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方法》(第12题),而55%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23%选择了“听说过但不了解”,可见大学生们对流浪行为的法律认知上很模糊,没有太关注于法律的治理。可能是由于学科范围的原因,文史类的学生在认知上要略强于理工类的学生,有14%的文史类学生选择“知道”,而理工类只有6%。(如下图,数据按人数显示)
13.请问你是否知道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A.知道 B.听说过,但不了解 C.不知道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是临时性的社会救助场所(第13题),其职责包括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在我们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的途径中,送去救助站是一重要的解决方法,但是却只有11%的大学生比较了解救助站,选择“知道”,47%的学生回答是“不知道”其中男生占据的比例较大,53%男生不知道,而女生50%的女生的回答是“听说过但不了解”,女生在对救助站的认知上要略强于男生。(如下图,图中数据按人数显示)
11.你觉得应该杜绝取缔流浪乞讨行为吗?()A.不应该 B.应该 C.加强管理才是关键 D.与我无关
第11题是关于大学生对的是否应该取缔流浪乞讨行为的态度问题,58%的大学生的答案是“加强管理才是关键”选择应该取缔只有29%,说明多数大学生认为简单取缔这一行为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而在这一问题的上,大二的学生选择“应该”的比例较高,占到了大二学生总数的40%,远高于大一大四的学生,而大三的的选择则较为均衡。(如下图,图中数据按人数显示)
15.你觉得政府如何对流浪乞讨者进行管理?(可多选)()A.制定法相关律法规
B.规范管理,取缔乞讨行为
C.向流浪乞讨者无偿提供技能培训 D.其他___
第15题是一多选题,是大学生对于政府应该如何对流浪乞讨者进行管理的看法,66%和53%的大学生选择了“向流浪乞讨者无偿提供技能培训”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由此而见,大学生对这种问题的看法是比较理性而有建设性的,单靠取缔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的,这也印证了11题的回答。
三、特别关注:热点案例分析
“犀利哥”源自在网上风行的一组照片,后于2010年2月23日,因某论坛一篇帖子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之后,被网友广为追捧,甚至“火”到了海外。网友对其加以“人肉搜索”,以探求其真实身份。经过网络和其他媒体的努力,“犀利哥”的真实身份终于查清,最终被家人接回家中。犀利哥热潮掀起了在以网络为平台的大量讨论,并迅速走红。针对于此,本实践小组在调查问卷中设置有关犀利哥一案的选题,以考察大学生对犀利哥热潮的看法,并探讨从中反映的问题。以下是被调查者对犀利哥事件的看法:
A.这是一场全体网民的无聊活动,损害了流浪者的尊严。B.虽然一开始的目的很无聊,但是它引起了社会对流浪者的关注。C.了解不多,看看热闹。
D.一个流浪者而已,没什么好关注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25%的大学生认为犀利哥走红事件损害了流浪者的尊严;49%以辩证的态度看待此事件,认为该过程引起了社会对流浪乞讨群体的关注;19%了解较少,关注不多;6%以默然态度对待此事件,并声称无需关注。
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同情以犀利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虽刚开始有以网络为媒介的炒作因子在作祟,部分网名受众是旁观者漠然视之的姿态看待犀利哥网络照片,甚者有部分群体借以犀利哥而谋取个人物质利益,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犀利哥一案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流浪乞讨人员,从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为数不少的同学以道德层面出发,声称要维护犀利哥的尊严,认为网民的起哄跟风之举损害了流浪者的人格,当采访话筒、摄像头强势地对着,不顾犀利哥是否愿意接受救助站的温暖,肆意将犀利哥的照片上传网络,并任加PS,我们是该考虑犀利哥作为当事人的个人感受。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此次事件是有所关注的,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对此事不甚了解,甚至有漠然视之的想象。这反映出城市中大量的流浪乞讨想象潜移默化中削弱了大众对该群体的同情心,而并非全是由于道德观念的丧失。
与此同时,犀利哥一案反映出政府行政救助政策需完善。出名前的“犀利哥”无人问津,但如今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不是每一个流浪者都有“犀利哥”这样的幸运,我们不得不思考现行的制度应该尽量完善能让这种幸运成为一种“正常”?
对于流浪人员的救助问题,必须由政府为主导,完善行政救助法律体系、拓宽行政救助的范围、改变行政救助的方式单一状况、完善行政救助程序、健全行政救助救济制度。此外,与民间力量进行配合,如各类电视、网络媒体等,加强对以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以共同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再者,需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精神利益和人格利益的关注,不可在没有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肆意宣传照片等,多以仁义之姿审视网络文化。
四、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建议与措施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1982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随后,国家于2003年7月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流浪乞讨人员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显得与城市面貌格格不入。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本实践小组就政府、社会大众、行乞者自身三方面提出加强对流浪行乞人员管理的建议和措施。政府方面
第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众所周知,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均平富的体制,此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社会保障体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落后于老百姓的需要,教育、医疗和住房被认为新三座“大山”。政府应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尤其是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扶助,让广大的弱势群体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应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投入比例。地方应针对本地区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提供基本的生活、卫生和教育保障以及其他生活补助。实行养老、疾病、事故、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通过提高救济金、养老金,实施家庭补助、住房补助等措施,解决他们生活困难,减少预防步入流浪乞讨群体。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很多问题需要发展来解决,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蛋糕”做大,只有“蛋糕”大了,政府才有基础解决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此外,需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基本的工作和收入维系,才能让很多行乞者不需要被迫去行乞。
第三,实现救助路径多样化,而不仅限于政府的救助站 政府救助站在解决流浪乞讨问题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先撇开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就认定救助对象这一条法规就使许多流浪乞讨人员望而却步,所以才会出现网络红人“犀利哥”,而拓宽救助渠道是能最大效率地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行乞者,减轻政府的压力,而且还能够弥补政府某些方面的不足。
第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教育乞讨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
根据小组成员实地与街头乞讨人员进行访谈,发现很多乞讨人员存在不劳而获的观念,以流浪乞讨作为谋生的方式。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要加强宣传教育,如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劳动公益宣传、加强在中小学课本劳动价值观念培养的比重,引导公众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凭借劳动衍生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五,健全相关法律建设,建立对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法律基础,实现文明执法。
通过地方性立法,颁布管理包括拒绝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地方性规定。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虽确定县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但因救助是以自愿为前提,不能强制救助,实际上民政部门的管理工作仅局限于自愿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而对那些拒绝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民政部门则无权过问,那么这些流浪乞讨人员的流浪乞讨行为实际上处于是无人管理状态,因此,通过地方立法,使我区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第六,加强对职业行乞群体进行惩治,维系社会诚信体系。据调查,组织、欺骗、胁迫未成年人或者残疾人来乞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频繁可见的街头乞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公众对乞讨群体的同情心与关注,大量存在的职业乞讨者无形中令公众避而远之。因此,需加强对职业行乞群体的惩治,教唆和操纵利用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孕妇强行乞讨获取不义之财的组织、操作者,应重点依法打击,对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依法从严从重处罚,以整顿社会风气。
第七,对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必要的无偿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渔。真正的流浪乞讨者是不得已而落入无奈之境,面对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乞讨者身无所长而得生存,因此以行乞流浪而谋生。因此,政府在设置救助站的同时,不妨向该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使流浪乞讨人员有能力自食其力,而无需乞讨漂泊度日。
社会环境方面
第一,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该弱势群体其自力更生。社会慈善组织、社区和私人团体在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乞丐获得及时救助,从而放弃行乞的选择。社会慈善组织需要发挥自身力量,为那些濒临行乞的人员提供部分救助,使他们度过难关。社区要形成互帮互助意识,帮助社区困难人员,为他们提供部分救济,以免使他们沦为乞丐。如可举办各种免费的技能培训班,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就业单位,帮助他们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二,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关注流浪乞讨人员。维系全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公民要发挥乐善好施的精神,帮助自己的同胞,善待乞丐。如可在城区繁华地段、人口密集区设立救助站指示牌,并采取向市民发放救助管理宣传资料、公布救助电话、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发放救助卡、在城区人口集中场所设置救助管理站引导牌等方式进行宣传。
第三,加强网络建设,广泛发动群众予以举报监督。
网络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方面,加强在网络方面的建设宣传,引导群众关注街头流浪乞讨现象,并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政府救助管理不善的现象,可让社会工总进行监督并及时举报,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行乞者自身方面
个人因素对于个人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极为重要的,哲学上说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无论社会环境怎么样,是不是行乞,怎么样行乞,在哪里行乞,这都是而且只能是乞丐本身所能决定的。最根本的在于观念,行乞者应该应该树立一种以靠自己本领生存为荣,以不以他人施舍二谋生的这样一种观念,积极学习各种自我生存的技能,积极面对人生,进取生活。
总结: 从我们的数据分析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在遇到乞讨人员时还是会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这些城市乞讨者还是充满了悲悯和同情之心,积极地关注他们。但这些偶尔的援助行为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城市乞讨者中存在着许多乞讨欺诈行为,他们充分利用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来骗取广大人民的钱财。近几年,我们也从各种媒体的相关报道中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乞讨欺诈行为,甚至还有不法分子或者犯罪集团利用城市流浪儿童的乞讨谋取暴利。这也难怪大学生对这些乞讨人员越来越漠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中有国家制度方面的也有乞讨者个人的因素。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社会出现大量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40.3%,已经接近国际警戒线,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贫富差距较大而且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且贫富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城市居民得到的工资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补贴也较多。而广大农民的年收入与城市相差甚远,享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补贴又少之又少。广大的农民本身没有固定的工作,如果自己因伤失去劳动力而残疾,或者遭受天灾或者家人出现重大疾病等等,而他们又享受不到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沿街乞讨必然成为他们的一种可供选择。还有乞讨人员本身素质不高,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等原因也导致社会中这种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对社会治安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治标要治本,为了削弱乞讨群体,国家要从基本保障制度上着手,同时也要完善教育制度,尽量提高每一个公民特别是那些贫困山区的人们的文化素养。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一方面希望引起广大大学生对乞讨行为和现象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呼吁作为时代先锋的当代大学生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肩负起自己的社会使命,尽量帮助政府或其他社会团体解决这些乞讨问题,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第五篇:大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与看法问卷调查
大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与看法问卷调查
历史篇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B A、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
2、屈原投 而死。D A、珠江 B、金沙江 C、长江 D、汨罗江
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就有了。B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4.端午节的意义是纪念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诗人,他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请问这位伟大的诗人是谁?B A.顾城B.屈原C.赵丽华D.曹植
5.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B A.268 B.278 C.288 D.287 6.端午节是国家法定的传统节日,今年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哪一天?B A.5月28日 B.5月5日 C.6月8日 D.5月15日
7、古人称五月为 B A、红五月 B、恶五月 C、毒五月 D、百毒之月
8、一下不属于端午节来源典故的是 C A.纪念曹娥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楚庄王 D.纪念屈原 9.最早出现的端午节的食物是什么? B A.粽子 B.枭羹 C.“龟”
10、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 B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11、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A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12、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被称为 C A、粽子 B、米果 C、角黍 D、香黍
13、民间有许多关于端午的诗词,其中《南分子·端午》的作者是谁?D A、陆游 B、梅尧臣 C、刘禹锡 D、李之仪
14、“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哪首诗? C A、边贡的《午日观竞渡》 B、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C、殷尧藩的《端午日》 D、张耒的《和端午》
15、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 B A、榴花忽已繁 B、艾束著危冠 C、一笑向杯盘 D、重五山村好
16、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 B A、榴花忽已繁
B、艾束著危冠
C、一笑向杯盘
D、重五山村好
17、端午节又叫()节?(多选)BCDE A、午日节
B、重五节
C、浴兰节
D、女儿节
E、天中节
F、龙日
18、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不同地方还有着不同的寓意。请问赛龙舟还有哪些意义?()(多选)ABC A、纪念秋瑾
B、庆祝插秧胜利 C、预祝五谷丰登
D、纪念古代英雄岩红
19、.端午节是个驱邪防灾的节日,主要活动围绕除五毒、驱病灾而产生的。请问除五毒中的五毒指哪五毒?()(多选)ABCDF A、蛇
B、蝎
C、蜈蚣
D、蟾蜍
E、眼镜蛇
F、蜥蜴
20、下列属于每年的五月初五各地开展的活动是:()。(多选)ABC A、龙舟竞渡
B、吃粽子 C、喝雄黄酒 D、吃包子
48、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的意义。()(多选)ACD A、以祭祀屈原
B、喂鱼
C、风俗习惯
D、为了保护屈原
风俗篇
1、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 C A、幸福吉祥 B、祛温解毒 C、避邪驱瘟 D、纪念白蛇
2、端午节有为小孩配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
A A、避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3、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A A、象征牛 祭祖 B、象征剑 勇猛 C、象征果实 丰收 D、象征塔 健康
4、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还表示
C A、幸福吉祥 B、治病防身 C、避邪驱瘟 D、阴阳相合
5、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 D A、踏春 B、遍游 C、郊游 D、远郊
6、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地区不同,意义不同。东北人插艾蒿是为了 B A、防病 B、避邪 C、幸福 D、健康
7、踏青的习俗不仅仅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是 节日的习俗。B A、中秋 B、清明 C、春节 D、重阳
8、一些地区端午节的风俗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祛毒? C A 香草 B 苇叶 C 菖蒲 D 荷叶
9、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悬钟馗像,这是为什么?B A 纪念屈原 B 驱邪捉鬼 C 驱除疾病 D 求财祈福
10、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 地区的端午习俗。A
A、贵州 B、四川 C、云南 D、湖南
11、在我国端午节除了流传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外,成语 也是源自端午节。A A、以毒攻毒 B、以恶制恶 C、夏日可畏 D、长虺成蛇
现代人对端午节看法
1.你对端午节的来临抱有怎样的心态? A.不喜欢 B.无所谓 C.很期待
2、端午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特别习俗 B.三天假期 C.家人聚会
3、在学校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庆祝端午节? A、看端午节的相关节目 B、聚会 C、外出旅游 D、其他
4、在你心目中,端午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
A.拥有悠久历史和特色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B.跟家人朋友聚会的一个理由
C.已经淡化的普通节日,过不过都无所谓
5、对于韩国申请端午节你有什么看法? A、愤怒 B、担忧 C、无所谓 D、其他
6、您现在过的端午节与小时候过的有什么区别吗 A、没什么区别,小时候有的习俗现在都还在
B、有很大区别,很多小时候有的习俗,现在正在慢慢消失 C、7、(多选)你认为大学生对端午节了解不足的原因(多选)A、宣传力度不足 B、民族意识不强 C、自身不感兴趣 D、与自己无关
8、(多选题)有些西方节日在中国比端午节还受欢迎,原因是什么? A、西方节日能给人新鲜感
B、很多人在赶潮流,觉得不庆祝这些新来的西方节日自己就old了 C、世界全球化的结果
D、有些西方节日比较有文化魅力
9、你觉得端午节放假有什么意义呢? ____________
10、简答:关于对像端午节这样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弘扬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