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全球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经济全球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常海燕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号0918301001)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经济全球化时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十分重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与时俱进。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经济全球化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经济全球化以生产全球化为主要特点。
它包含生产、金融、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从而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体系。比如,波音飞机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600多家公司生产零部件,然后总装而成。可口可乐饮料在世界各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样就加深了国际分工与专业协作。许多行业,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单靠本国力量来完成生产的全过程,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合算的。
2、对外投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
过去垄断资本家搞商品输出,后来发现商品输出成本太高,而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在国外办厂、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近销售则成本低廉,利润更大。于是,投资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贸易的重要性。从国际直接投资来看,1983一1995年十二年中,年均增长17.2%,约为国际贸易年增长的一倍。比如,美国1994年外贸出口只有2350亿美元,而海外投资形成的总销售额该年即高达一万亿美元。
3、各国经济的依存关系进一步加深。
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导力量。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万4千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附属企业,他们控制了世界生产的三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掌握了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70%,控制了全世界专利技术的70%„„由于资本的自由跨国流动,各国经济联系十分紧密,以至一处发生金融危机便会危及四邻。“一人感冒,大家伤风”。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可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影响具有双重性。
㈠从带来的机遇看,主要是:
l、全球化中,由于市场国际化,有利于我们
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我国主动融入全球化,加人WTO,制定“十五”规划时,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为的是发挥比较优势,更多地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增强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愈多,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也愈快;而“分工的程度和市场的规模成正比”。发挥比较优势,也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还会为我们形成更多、更大的税种、税源。
2、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
可以吸取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一方面尽量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力争高起点,如现在西部大开发所采取的正确方针;另一方面,尽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即尽快进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前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十五”规划提出:用信息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是发挥后发优势的体现。否则,不可能同时完成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追赶知识经济的双重历史任务。社会信息化浪潮发展快,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3、可以促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
外资进人、跨国公司进人,我们进人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都能促进我们加快经济、政治等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比如,增值电信业务是我国入世承诺首先开放的电信领域,定了两年过渡期,两年后即将取消外资进人的限制。为了搞好过渡,现在已开始主动打破垄断,鼓励国内各类投资主体进人增值电信市场,深化电信竞争领域的改革,形成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这就使我们得以利用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两个资金、两种资源,来加快自己的发展,迅速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它有利于我国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物质财富得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也会得到更快的改善。
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也是严峻的,其主要表现是:
1、由于基础落后,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将面对着西方发达国家巨大的科技、经济、军事优势的压力。西方在经济全球化中推行“西方中心主义”,“美国中心主义”的战略,使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加剧,从而导致一些人离心倾向浓重!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的“红利”,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之苦。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人之比为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资本主义扩张导致一些人的信仰严重失落!中国要想不沦为边缘、半边缘国家,就必须勇敢地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同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 育。
2、资本主义市场固有的制度性矛盾可能扩散到全球,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面广。又如2001.9.11,美国所受的恐怖袭击,导致一些国家股市暴跌、经济衰退,失业人数迅即增多,震动面也不小。
3、随着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加剧,在政治格局中,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将会出现新形式。即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科技、经济渠道加紧“西化”、“分化”活动。他们推广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价值观。就是在“经济全球化”中,他们也是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妄图建立单极世界连在一起的,并大加炒作。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变得空前复杂化,被渗人和掩盖在经济、外交、文化、社会、政治交往各方面。如炒作“全球意识”、夸大媒体作用等等。鼓吹“用全球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和放任主义”,鼓吹“媒介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唯一标准”等等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
三、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与时俱进。
1、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定位。在阶级社会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只不过不同的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不同罢了。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人以为“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主观臆测、误解„„江
总书记于2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他的讲话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重新明确的全面定位。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思 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努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在经济全球化和“四个多样化”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一是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参与全球化的主体是各个主权国家,各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融人经济全球化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的民族工业、民族经济。因此,我们反对“国家主权无能论”,反对鼓吹抽 象的普遍性,反对西方中心主义,我们主张共同发展,主张双赢,在重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管理经验和有益文化的同时,又注意保护民族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只有民族化,才能更好地融人全球化。二是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矛盾。在融人经济全球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深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但是,又始终坚持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总之,要做到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统一。三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社会信息化浪潮迅速发展,“新经济”也发展很快。在网络上,虚拟企业、虚拟学校、虚拟社区等不断增加。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组织只是网络世界的特殊组织形式,它总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我们主张虚拟与现实的统一,反对和防止虚假、欺骗、造谣、泡沫经济等。在经济活动中,要处理好上述关系。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则应宜传和坚持上述原则。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更新,增强时代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比如:
①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就要着重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教育,“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教育,唤起人们的紧迫感、优患意识。进行改革开放教育,就要具体进行融人经济全球化,加人WTO利大于弊、趋利避害的教育;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就要进行增强阵地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教育,引导人们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如“趋同论”:、“主权无能论”等等)。
②经济全球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又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现在,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甚至认识不清。要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江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把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具体化了,集中化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搞好这方面的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学好理论,发扬优良传统。要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既要使人们懂得不借鉴资本主义就不能赶上资本主义,又要使人们懂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四个如何认识”教育就是理想信念教育,要把它作为核心教育内容来抓。
③既要进行适应世界市场需要的教育,培养“国际人”,又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教育。要弘扬主旋律,搞好三个主义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4、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它符合新形势的需要。
①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手段创新。江总书记看了《泰坦尼克号》后说:这部片子把金钱与爱情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在危难当中每一种人的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切不可以为我们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由此看来,学习外国的经验相当必要。我们要努力创作好的作品,塑造优秀的人物形象,以此来教育人、感染人。十四大要求我们搞好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建设,这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决策和举措。对于一切外国先进管理理论和各种有益文化,我们都要认真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借鉴,比如,学习型组织、人本管理等理论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知识经济到来所需要的,应当学习、借鉴,并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②增强多媒体意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积极发展,充分利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的正确方针。我们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开辟新空间和新渠道,大力弘扬主旋律,占领新阵地。网络所提供的形式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各种思想、动态、著作、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站点或网页。这些形式与内容是人们必须首先考虑利用的。不依托这些形式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很完整地与网络结合起来,而一旦我们主动去利用网络提供的条件,就会很快创造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抵御消极意识形态侵蚀,激浊扬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竞争力。当因特网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精神带人千家万户的时候,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也会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并使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混乱,消解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精神支柱。面对这种“网络侵蚀”,我们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快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人网络,并在网络上发挥强大的作用,就会自动放弃思 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针对性和竞争力。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抓住网络的服务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文件、政策、条例和动态以及个人相关的工作、学习、生活、就业等信息提供给大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全”“新”“近”等特点,把网上内容与大家身边发生的人与事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和爱国热情,达到主动受到教化的目的。
我们必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辟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教育互联网平台,要有一定的硬件设备,并加大教育软件开发的力度,这样才能不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先进性,并努力营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规范网络道德,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①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5)、②加入WTO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盼与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2).③全球化与爱国主义〔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6).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经济全球化〔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12).
第二篇: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政工作者需正确认识,合理引导。本文通过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人们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挑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32-02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深刻改变。现阶段,新媒体主要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其对应的终端分别是:电视新媒体、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及时性和便捷性、虚拟性和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的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巨型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改变了传统媒介主要依靠信息发布方将信息通过载体单向传递给信息接收方的单一形式,形成了信息发布方和接收方之间可以双向传递信息的形式。如此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参与到信息建设中去,促使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个体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最全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地点以及图书馆现有资源等的限制,运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随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从新媒体海量的信息资源库中搜寻出最新的思政理论成果,并以图文并茂结合音视频的形式更大范围及时传递给学生,这种方式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又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更加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
(二)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微博、网络论坛、贴吧等正以灵活便捷的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异时异地的开展成为了可能,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显现出其全时、灵活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手机等途径及时获取所需的知识,避免了因知识获取不及时而打击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影响学习效果等情况的发生。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获取的方式,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自主选取需要的信息,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作为新的信息源补充到信息库中,这样使得信息库资料愈加丰富,为他人的信息获取提供了帮助。这种双向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变为主动参与学习资料的建设者,更加提高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积极性,使学习在一种既可以异时异地,又可以实时交互的环境中进行。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期刊等注重信息通过何种途径单向传递,而智能手机、微博、网络论坛、贴吧等新媒体则更加注重如何实现信息的互动交流并不断丰富更新。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灵活,同时交互性又强,有利的改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新的交互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信息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这种虚拟的环境主要借助文字、图形图像、音视频等实时异地传递信息。新媒体的虚拟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交互方式,在足不出户的状态下可以方便快捷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因具有虚拟性和平等性,使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烈辩驳而不必过多顾及外界的约束,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通过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有利于围绕热点话题展开探讨,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传统的教育关系中,师生之间因为特殊的师生关系致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客体地位,更多的倾向于倾听,这样思政工作者要想如实了解学生内心状况是比较困难的。如今,在虚拟环境中,交流双方可以隐蔽彼此的身份,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这样容易消除人际交往间的心理障碍,使得交流更加深入真实,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今,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获取的虚拟化等因素,决定了新媒体在给人类交流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由于大量不良信息的干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新媒体的开放性为人们获取海量信息提供了保障,多元性为人们了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现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认清开放性和多元性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进行及时干预,合理引导。一方面,开放的信息来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满足了他们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开放性,很多不良信息在未经过过滤和筛选的情况下便直接进入了大学生的眼帘,外加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对思政工作带来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外来的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涌入,一些“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奢靡主义”等侵蚀着大学生的头脑,他们还没来得及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这些价值观念就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提供了平台,为学生与信息之间的随时互动提供了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不受现实伦理道德的约束,也不会过多的留意纪律制度的存在,是他们情绪宣泄的理想场所。对于长期沉迷于虚拟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虽然虚拟性拉近了他们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实质上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和谐性。也有的大学生过渡依赖新媒体的虚拟性,造成了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无法正常区分,无法自由转换的情况,以至于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这样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即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所以思政工作者应做到面对新媒体采用新方式,理性面对机遇与挑战。笔者对现阶段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增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首先,高等学校要做好媒介知识和素养的普及教育工作。在学生一升入高校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教育活动,采用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采用宣传栏、宣传海报的形式使教育进宿舍,进饭堂,也可以采用校园网的形式使教育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其次,高等学校要加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速度,提高校园信息管理能力,在学校范围内对不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进行及时干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质疑能力,避免不良信息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同时要不断丰富校园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合理获取优质资源的习惯。
(二)拓展教育路径
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丰富了教育途径,高等学校和思政工作者要主动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首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师主要采用文本和说教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如今,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新的传播媒体,用图文并茂结合音视频的形式传播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更符合大学生的喜好。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地位,进而采用设置不同话题开展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网站内容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内容为依托,通过设立与学生密切的栏目引导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如开展十佳励志青年的评选栏目,在栏目中对历届励志青年的事迹进行报道等。最后,加强对手机和网络新媒体工具的合理使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手机、网络等途径开展深度交流与指导,这样给平时不愿袒露心声的学生提供了平台。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彼此身份的隐蔽性,要求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其他特性,对学生的现实身份做出大概判断,然后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中该学生的特点进行沟通交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2]沈德立.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3]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06).责任编辑:武聪
第三篇:“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路径探析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契机的各行各业都掀起创新升级的潮流。处于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改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抓时代特征,将“互联网+”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载体。“互联网+”载体的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建构网络育人平台、主动掌握网络话语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一个新的课题。
一、“互联网+”与教育
(一)“互联网+”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正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拉开了万物互联时代的序幕。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不仅涉猎广、程度深,而且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指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互联网技术作支撑,实现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甚至创造出一种行业新形态。人们把“互联网+”跟火、电的发明相提并论,亦可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作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互联网可以“+”所有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要根据传统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取长补短,完成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互联网+零售”产生了淘宝,“互联网+餐饮、酒店等”产生了美团,“互联网+通信”产生了QQ。凭借自身“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诠释着“互联网+”时代的独特性:1.“跨界融合”,“+”本身意味着跨界、变革、开放,通过跨界创新,实现重塑融合;2.“创新驱动”,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唯一出路便是创新;3.“重塑结构”,网络信息化、全球化打破原有社会结构,借助“互联网+”重塑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4.“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也是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地尊重;5.“开放生态”,将孤岛式的创新相链接,实现以人性为导向,开放的价值生态;6.“连接一切”,实现互联网与其他事物有层次、有差别连接。
(二)“互联网+教育”
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简言之,“互联网+教育”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界如何顺应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趋势,转变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思维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入驻教育领域,其先进的思维和技术是教育发展创新的动力和养料。目前,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主题明确,短小精练,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空间渗透知识理论;慕课,课程丰富,门槛较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育效果最优化;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地颠覆,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新趋势,线上课堂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究,线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研讨、交流,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讲授,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以此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弹幕教学,问题及时反馈,课程应时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等等。“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糊时间空间概念,跨越传统教育物理空间限制,通过“寓教于乐”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力求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顺应时代潮流,高校与时俱进,直面挑战,改革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契机
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趋于开放共享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和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为补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然而受发展背景、地理位置、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的影响,各大高校所拥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却不平衡。“互联网+”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壁垒,“思政大咖”、前沿观点、优质资源不再是某一高校的“镇校之宝”。名师讲堂的网络化,赋予大学生平等享受优质课程的机会,不仅能够进行跨越“校域”的思想碰撞,更能实现学生与“思政大咖”的平等对话,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把握。同时依托“互联网+”不仅突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倒逼其更新教育理念。“互联网+”的开放性大大拉近了各大高校的距离,优质教育理念的共享,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借鉴,从而形成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自主学习
当今大学生朝气蓬勃、个性突出、思想多元,追求标新立异,但同时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塑造尚未形成,在文化价值观碰撞激烈的社会思潮中,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迷失方向。“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流水线式教育模式,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差异,自主选择网络课程教育,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线上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体验,以生动的教育内容、立体逼真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实现在无外力监督的情况下自主探究学习,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思想觉悟和人文素养。
3.加速思政教育自我净化能力,丰富思政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理论层面高,但实际上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效率低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易与社会脱节。“互联网+”打开了思政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强调知识信息的人人参与,与时俱进,关注热点,加强思政教育领域的自我净化能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为教育领域注入新元素,引发教学模式巨大变革。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模式成为初探,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不仅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主体愿望,还提供了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画面,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化。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并为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思想启迪,结合思政课程的特殊性,探索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思政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高高校思政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1.学生学习深度下降,信息甄别能力有限
对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学习内容相对固定,信息量较少,复杂性也不高。而随着“互联网+”入生活、进课堂,学习门槛降低,海量化的信息资源无不充斥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模糊时间空间的特性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取时政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广度。然而学习时间、内容严重碎片化,加之学生面对大部分零散、唾手可得的信息通常只是浮光掠影、浏览而过,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把握,甚至造成学生对信息的片面理解或者彻底曲解,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同时网络信息是一个思想的“大染缸”,如何保障大学生有效获取有用信息、科学思想,拒绝各种落后、消极、反动的消息文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冲击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并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面对面”的教育。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传统教育方式实效性逐渐减弱。首先,“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平等性与扁平化,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自由平等的网络空间表达观点,参与互动,依赖感倍增,思想更加多元;其次,“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获取渠道,海量的信息源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动摇了思政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再次,“互联网+”强调用户体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多种网络课堂和网站信息的交互教育,由此突破了思政教育“一间教室”的传统模式。
3.课堂师生情感交互减弱,传统育人功能弱化
情感交互是情感教学的核心,具体指教师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技能课程教育,主要实施对大学生“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魅力更能调动学生情绪,引导课堂氛围,加强教师情感传达的熏陶感染力,激發大学生政治认同,引发大学生共鸣。而“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更加凸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音像并存,吸引眼球,师生分离的状态相对减弱了线上课堂的现实感染力、亲和力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减少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机会,弱化了传统思政课堂情感育人功能,对于铸魂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互联网+”视域下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不仅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更是对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变革。怎么利用好“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于怎么运用“+”思维更新思政教育理念。
(一)树立课堂联网的开放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集聚浓厚时代气息的课程,然而有些高校关闭教学楼的无线网络,有些思政教师拒绝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因为他们讲的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甚至网上课程更加生动、富有吸引力。面对此种状况一味采用“堵”的形式是无济于事的,进而倒逼高校思政教师要有终身学习意识和时代意识,关注网络热点,熟用网络话语,善用网络平台,主动将互联网引入思政课堂,针对学生兴趣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也加深了学校与社会技术发展的进一步联系。
(二)梳理网络时代的学生观
尽管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但与教育领域的融合相对滞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书本、重实践,网络应用却相对浅显化。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拒绝网络参与的误区,旨在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树立学生理想信念,完善学生人格,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网络信息,科学对待互联网络,将互联网发展成为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三)构建碎片知识的重塑观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开发网络课程和网络平台为主渠道,运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短小精炼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但大学生个体政治理论知识和信息甄别能力有限,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网络信息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辨别、重组,形成正确的政治知识理论体系,这将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碎片化知识的重构,形成完整的政治理论知识体系。
四、“互联网+”视域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运用“+”思维,为“互联网+”视域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纵观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尚浅,把握先进网络技术的意识淡薄。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需多管齐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进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一)搭建“互联网+”育人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当前,互联网成为集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互联网搭建教育平台,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渗透教育。一方面,高校要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主动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定时推送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正能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开设各类主题教育网站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构建高品质“校媒群”,利用互联网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特点,进行有效信息的选择、加工、重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平台的建设,运用互联网构建预警反馈平台。建立思政教师的博客、微信群、在线心理资讯等互动平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大数据可变性与真实性的特点,实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心理健康,并做好积极引导与干预。
(二)占领“互联网+”网络阵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代大学生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一代,移动互联网络如影随形,“低头族”“手指族”随处可见,成为“无网不欢”群体的主力。“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的特点,深得主体意识较强大学生的青睐,手指间的拨动就能轻松实现信息浏览、思想传播,方便快捷获取资源的同时也极易在网络舆论中沉溺其中。“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的教育功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其中,突出历史英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校园之星等中华精神的感染力,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思政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成为思政教育平台网络舆情的引导者,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制高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高校需要建立网络监控系统,通过网络监控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弘扬传播正能量,及时过滤失真、消极的网络信息,做到对突发事件的澄清与舆论引导,牢牢占据网络教育阵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使大学生在网络教育中也能不断完善人格。
(三)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彻底摒弃传统课堂教育,而是取长补短,通过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联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互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互动,借鉴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各自优势,优化思政教育手段,实施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课前自学。思政教师根据热点提前布置多个学习主题,学生可根据兴趣差异选择其中之一,通过网络资源库或者各大教育网站,获得相关信息资料、各大高校名师讲解,从而形成知识的初步理解;第二,课堂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选择相同主题的同学分为一组每个组内通过交流、沟通、协作、整合等学习环节,形成本组课题观点,并与全班同学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聆听并记录学生主题学习的困惑与难点,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观察学生的总体表现,并作个性化指导。同时每个同学可以对别组课题发表看法,提出疑问,并用移动网络设备即时解决,也可以构成课下再探索问题。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根据探讨内容进行及时地引导与解答;第三,课后提升。课后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网站、手机APP等形式上传拓展资料,进行网上讨论及训练成果的评价,通过大数据记录分析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况,方便教师个体关注与指导。同时开展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运用实践经历巩固理论认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标。
(四)紧抓“互联网+”时代契机,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互联网+”能否真正嵌入高校思政课堂,关键在于思政教师对“互联网+”时代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能力。第一,高校思政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主动认可并学习现代通信技术,通过多种网络媒介更新、重塑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避免与大学生之间不必要的“数字鸿沟”,保证双方获取信息元素的同步性;第二,“互联网+”是一个思想的“大染缸”,消极、反动、暴力等负面信息不在少数。所谓正人先正己,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提高自身“免疫力”,加深专业知识底蕴,同时提高媒介素养,对当下时政热点做出及时有力的分析,引导大学生筛选正能量,抵制消极负影响;第三,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互联网+”注重用户体验的特性决定了“互联网+”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始终以学生动态为指南,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第四,熟练互联网络技术,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研发力。“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网络技术,通过大数据记录分析,快捷准确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况,并作定时追踪。甚者思政教师还可依据一线教育教学经验,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网络技术开发思政网络教育产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主流意识形态。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体现了各国民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是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千百年来,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道德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它给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对爱国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科学技术、资本、信息跨国界的流动、共享,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前所未有地加强。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很可能对别国产生感情。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人员的跨国流动必然会弱化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爱国主义教育也多此一举。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并且永远不会过时,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其必要性:
首先,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中活动的独立主体。经济全球化在为各民族国家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借机控制世界、控制他国,窃取别国的利益创造了机会和条件。目前,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本国利益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这种权威力量是任何其他组织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而且经济的全球化并不代表经济利益的全球化,各国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世界各国对于民族、国家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的共识,并没有抹杀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界限,而是出于对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
再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以美为首的西方为了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目的,曾针对中国青少年制订了《十条戒令》,其中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 神。”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分裂、分化我们的目的表露无疑,它们利用资本、技术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试图将他们的价值观、文明观、生活方式强加于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弘扬爱国主义,大力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粉碎西方国家的企图,维护国家的利益,进而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环节。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研究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可以发现虽然其社会背景、治国之策各不相同,但每篇都有唤起美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名言警句。肯尼迪曾号召全美国人民:“请不要问你们的祖国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应问一问你们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克林顿的就职演说也不例外:“我们必须像抚育其子女一样为我们的国家做出奉献”,世界各国充分利用和挖掘国旗、国歌、传统文化、历史人物、自然景观等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见,不同意识
形态的国家都在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更应如此。只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青少年广泛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才能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才能在全社会树立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良好风尚。也只有将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民族和谐团结,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间文化竞争的软实力。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在校内,笔者认为,高校的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教育学生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一国公民到另一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难免受到他国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受到误解、责难。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觉维护中国的国格,在祖国还不够富裕强大的时候,增强自信,努力奋斗,绝不妄自菲薄;面对金钱、地位的引诱,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只有我们自尊、自立、自强、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爱国还体现在自觉维护国家和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对于大学生来说,起码不说不利于民族统一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统一的事,要同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的事情做斗争。
(二)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技术,手段越来越隐蔽,企图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于我国来说,在引进外资时,要处理好资金引入和自力更生的关系,自力更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自力更生地发展民族工业才是真正爱国的表现。只有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才能够自觉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时,教师还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要让低年级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奉献祖国,服务社会的理想,培养其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高年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毕业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引导学生增强国防观念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已经日渐严峻,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也势在必行。大学校园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国防教育:如抓住新生入学军训的机会,采用国防知识竞赛、演讲、军事小游戏等多种形式,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意识,军训是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学校应开设国防教育课程,课程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应落到实处。除正规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军事科技成果展、瞻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让学生了解我军的优良传统,了解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献身国防的崇高志向;校园内可开设军事网站,定期开展国防讲座(武器装备、世界军事变革、军事题材电影)等。
三、爱国主义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除了搭建有效的两课教学平台,爱国主义教育还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特点,着重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教育学生理性爱国,不断提升自身爱国素质。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遇事头脑不够冷静,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2005 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热血青年烧日货、砸日车、围攻领事馆。2008年,针对法国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奥运圣火传递的失实报道,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又喊出了“ 抵制法货”的口号。其实,爱国诉求每个人都有,表达方式却因人而异。爱国诉求之差异,反映出不同的爱国观。爱国观的核心是隐含在言论和行为背后的价值判 断。这种专指的价值判断通常与每个人家庭教养、教育程度、民族文化、生活遇境、生存环境、个人遭际、认知能力、生活经历、思维积淀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审慎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应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思考两个事件的利弊得失,不管是抵制日货还是抵制法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爱国主义诉求的非理性表达,是一种盲目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要使人们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经验和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的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爱国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要讲原则,懂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诉求,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既要爱国,又要体现出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不断提升自己的爱国素质。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结合。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由此带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青年一代的观念中日益淡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度偏低。笔者认为,只有在全球化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才是真正爱国主义的表现。应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同时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样。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大学生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培养出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对列宁关于“ 爱国主义” 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N].人民日报,1985—10 —13.[2]袁贺,谈火生编译.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全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75.[3]鲁宁.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考[N].法制日报,2008—04 —22.[4]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40~141.[5]鄢姿.全球化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1~92.On Patriotic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bstract:Patriotism is facing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How to strengthen patriotic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new patriotic educa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it in three aspects: the necessity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effective ways of patriotic education;the issues that need attention in the progress of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Key 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college students;patriotism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下如何发扬爱国精神
爱国这个话题,永远是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在以悠久文明著称的的中华文明中,爱国一直是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历代典籍无不闪耀着爱国的光辉:《尚书》有言,“以公灭私,民允其怀”,胸怀天下是历代仁人一生追求的信条;贾谊也说,“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国家的发展中,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
爱国是一种天生神圣的职责,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美德,更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需。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普通大众的生活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生产的关系越发的密切。作为在校大学生,那在不远的将来,建设好祖国的重任我们必定当仁不让。这也要求我们立足时代发展的特点,紧随国际发展潮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促进民族健康前行的发展落脚点。
在我看来,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考虑爱国主义十分必要,我们应至少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选择。
第一,潜心学习,不忘奋斗。能历经高考的磨练来到大学,至少证明我们比别人付出了他们没有付出的东西。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素质很低,爱国意识不强,很多是被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扰乱心境。大学是我们人生已经为数不多的用来学习记忆的黄金时期。每一所高等学府中,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储备。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各国的学习资源,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
第二,关注国际形势,紧盯发展潮头。也许这世上再也很少有人可以像大学生一样即时获取全球资讯,关注国际时事。一方面,我们拥有其它阶段的人没有的激情,精力与思维,我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接纳新观点,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我们正走向社会,拥有日渐成熟的头脑,有拥有大量供自我选择的时间,这些都为我们关注国际形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作为大学生,面对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学会抵制诱惑也显得必不可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各种各样消极,颓废,甚至违反道德法律的信息也四散开来。关注经济全球化,作为大学生,就必须保持一份内心的纯洁,一旦把握不好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极有可能毁掉自己经十几年苦心经验的所得,更就无从谈起爱国之志了。
第四,新时期下,伴随经济全球化这一浪潮,爱国主义热情更要保持理性。在亦真亦假的报道和旁人恶意鼓吹下,大学生爱国必须考虑后果。前日的钓鱼岛事件中,许多大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表示抗议,这就是理性爱国。但少数不明智的大学生看到不法分子砸“日系车”,打开车司机,也一哄而上。最后才明白自己所追随的“爱国者”大多在公安机关备过案,但这时悔之晚矣!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性情易冲动,而国际社会上少数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和险恶用心何其叵测。如果我们不厘清事实,那我们的爱国热情就会为其所用。
爱国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五十六个民族如同手之五指,强烈的爱国热情将我们结成一个拳头,使我们不受外辱。一个国家,如果躯干,强烈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协调一致,愈来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