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社区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社区志愿者工作的思考
月力叶提·艾尔肯
随着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发展,社区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探索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丰富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努力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水平,是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近几年来,如何做好社区志愿者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强化社区功能、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成为一个关系到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库木代尔瓦扎街道近年来开展志愿服务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1、社区志愿服务有力的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
库木代尔瓦扎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站自年正式成立以来,多层次地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至今已有1个街道服务站和8个社区服务队,我街道广泛开展了“一网四定五联动”,“志愿者路面防控治安巡逻”,“爱心助成长”,“
三、五”学雷锋,帮困助学,禁毒戒毒宣传、结对等志愿活动,每月还定期组织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日”活动,服务人次达1000多人。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区志愿服务有力的增强了社区公共管理功能。
在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社区,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社区志愿者组成了多支“护绿小分队”、“美化家园小分队”,在楼道建设中,很多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美化、绿化楼道,轮流打扫卫生,对楼道实行长效管理,这些志愿者成为美化社区环境的重要力量,有效的整治了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效果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生活,关系到社区公共管理水平,也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建设步伐。
3、社区志愿服务有力的增强了社区稳定功能。
在社区中,活跃着一支维护社会治安志愿者队伍,他们大多由社区内党、团员和责任感强、时间充裕的老年人组成,负责看楼护院、防火防盗,夜间巡逻,为维护社区治安环境,保障居民安居乐业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有着很高的觉悟,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心人,承担了很多的社区稳定工作。通过这些志愿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的生活营造了安全、和谐的环境。
4、社区志愿服务有力的增强了社区文化教育功能。
在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都有社区文艺志愿者的身影,社区拥有秧歌队、扇子舞队等志愿者文艺团体。在社区教育中,志愿者是重要的师资力量。目前,已有200余人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我街的社区建设工作中。
5、社区志愿服务有力的提高了社区社会保障功能。
社区志愿者长年坚持开展“一助一”结对子活动,定期到孤老户、残疾人家中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和辖区内特困学生结成“一帮一”助学对子,免费帮助他们补习功课这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促进了社会保障功能在社区内的延伸。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公众对志愿者了解不深刻,老百姓认可度不高。在社区,居民对志愿者的认可和认知的程度还是相当有限的。在某些居民的思维印象中,志愿者只是学雷锋做好事,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因此有着主观排斥意识,所以,在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关键要赢得百姓的支持和认可。
2、资金短缺。社区志愿活动由于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使得长期化的志愿服务难以延续,往往以单项、短期活动为主,难以将活动做大、做细。
3、志愿者自愿意识不强,发挥作用不够。目前大多志愿活动都靠行政命令来推动,志愿者缺乏内在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服务愿望。而社区服务队还停留在为建队而建队的基本工作思路上,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4、志愿者活动未形成特色和品牌。社区志愿者活动经常在开展,但苦于没有很好的项目和载体。如我街道7个社区每月开展一次志愿活动,做的都是修修补补、打扫卫生等浅层次的服务。
三、对策
1、培植骨干,完善队伍。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的兼职或专职志愿者骨干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向社区公开招募志愿者管理人员的方式,吸引有热心、有责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社区居民来参与对志愿
者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志愿者活动自行管理、良好运转的工作机制。
2、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一是加强理念培训。灌输志愿者工作的全新理念,邀请专业人士或资深志愿者统一授课,树立新型的服务理念,帮助志愿者们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二是注重岗位培训。要根据社区实际,结合社区建设需求,明确志愿者工作岗位职责,确保认领岗位的志愿者明确自己职责,了解服务内容,以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是服务技能培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居民群众素质的不断提高,志愿者自身也应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不同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志愿者开展活动,不是只凭满腔热情就行了,而应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如我街道开展的“爱心助成长”活动,面对的是心理问题儿童,志愿者们经过了两个晚上的培训才上岗。
3、大力拓展志愿者活动项目。社区志愿活动要在原有服务项目上,以服务社区群众为切入点,努力拓展新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在确定新的服务项目时,要根据社区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在服务方式上,将无偿服务与有偿、微偿服务相结合,在社区建设中打出志愿者的品牌。
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充分整合辖区内的单位、机关、企业和学校等共建单位的资源,树立为我所用的大局意识,使辖区单位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利用辖区单位的硬件设施,解决社区志愿服务场地不够的困难,建立社区志愿者培训学校、志愿服务广场等,要最大限度地
挖掘社区资源为志愿者活动服务。
5、实施激励机制。志愿者活动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调动群众自愿参与的内在积极性。要加大对志愿者的宣传报道力度,扩大影响,塑造志愿者良好的社会形象,激发志愿者自主意识和发自内心的参与热情。要保护志愿者的利益和需求,在设计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受助对象利益,同时要考虑志愿者在参与活动中自身的锻炼和提高,使志愿者通过服务,认识自我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才干。同时要争取党政支持,每年对优秀志愿者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6、强化考核机制。要通过完善志愿者考核体系,加强对注册志愿者参加活动时间严格管理,建立“时间银行”,定期考核。对不合格的注册志愿者要进行注销。区志愿服务总队监察支队进行督查,应根据每个社区不同实际情况,而不应千篇一律。考核活动时应考虑长期性,而不应只注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志愿服务保持旺盛生命力。社区志愿者工作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应社会多层保障体制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才能赶上社会化运作,规范化建设的轨道,成为一项深入持久的社会事业。
第二篇:推进社区生育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社区生育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倡导生育文明构建和谐社区
近年来,随着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生育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十二部委对第三阶段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规定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生育文明”的任务。由此可见,生育文明已成为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试从中心城区的实际出发,对生育文明建设在社区层面的实践和构想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生育文明
所谓生育文明,就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在生育方面的社会文明形式。本文所说的生育文明是在长期推行计划生育、发展新型生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时代精神和进步特征的、能够代表生育文化发展方向的有关人们生育成果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前进方向。建设生育文明,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生育文明在社区层面的具体内涵应包括以下四方面:
1、生育观念文明:是指人们对于生育及相关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文明的行为准则,高尚的道德情操,代表了新型生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包括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观念。
2、生育管理文明: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贯彻人性化的人口计生政策,实施科学的人口发展规划,采取宣传引导、奖励扶助为主的工作措施。包括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障生育权利、避孕节育措施知情权和选择权,建设文明家庭等。
3、生育服务文明:是指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提供人们有需求的针对性服务,提供尊重人们意愿的人性化,提供平等互动的亲近化、个性化服务,提供形式生动的群众参与式服务。包括科技知识,生理卫生、避孕节育知识,优生优育知识,性知识及艾滋病预防知识,计生技术服务等。
4、生育行为文明:是指人们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把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依照法定的时间和数量,负责任地生育子女。包括依法婚育,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提高素质,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等。
二、生育文明在社区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1、建设生育文明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区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和谐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作保证。而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又必须通过发展生育文明来实现。构建和谐社区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人口问题和社会事业的重视程度,增强了全社会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识,为建设生育文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生育文明能够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由重数量、轻质量向轻数量、重质量转变,促进生育行为由认为生育是家庭的无计划行为向生育是社会的有计划行为转变,从而为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另外,生育文明所形成的关爱女孩、救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社区居民自治等工作措施实际上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内容之一。
2、建设生育文明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文明是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的目标,体现的是广大居民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文化素质。从哲学角度看,生育文明同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属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建设生育文明使广大群众在计划生育的观念、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并在提高妇女地位,优化人口环境和提升社区精神文明程度上发挥积极作用,这正是文明社区要求的具体规范。另外,在建设生育文明过程中开展的新婚育新风进万家、五好家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载体都是通过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实现的,已经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生育文明是社区计生工作服务大局的工作目标
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时期,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众对计划生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建设生育文明适应了计划生育工作趋势和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将对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建设生育文明将成为社区计生工作服务大局的工作目标。就计生队伍而言,建设生育文明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先进性的体现,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举措,也是锤炼社区计
生队伍的有效形式。建设生育文明,不仅可以让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生殖保健意识明显增强,生育权利、避孕节育措施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保障,从而使广大妇女获得身心健康发展,赢得居民群众的拥护,而且可以增强社区计生队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社区建设中找准位置,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生育文明建设在社区建设中的实践与效应
1、倡导生育观念文明,弘扬观念文明之风。
弘扬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是生育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型生育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社区中进一步树立了人口科学发展观念。在坚持传统人口理论、国情国策宣传教育基础上,依托社区教育阵地,运用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宣传人口安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理论知识和科普保健知识,使社区计生工作者及居民树立人口科学发展观念。进一步树立了性别平等观念。全面开展了关爱女孩行动,加大了性别平等宣传力度,营造出有利于女性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树立了负责任生育观念。开展公民依法生育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依法生育,引导居民主动参加婚检,使人们树立起生儿育女要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家庭子女负责的思想。进一步树立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观念。在开展科学避孕节育知识宣传同时,加大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出生缺陷干预等知识的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倡导生育服务文明,弘扬服务文明之风。
我们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在服务上求实,在方法上求新、求活、求变,积极提供有需求的针对性服务和尊重人们意愿的人性化服务,即“青年进入婚育期上门,宣传晚婚晚育,育龄青年结婚时上门,宣传计生政策和生殖保健知识,已婚妇女怀孕上门,宣传优生优育知识,并送上VCD,育龄妇女落实节育措施上门,做好术后随访,育龄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上门,帮助排忧解难”。提供形式生动的群众参与式服务,将计生工作有机地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性文化生活之中,融入到社区重大主题宣传日、节假日等活动中去。走进家门,开展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深入开展以道德、文化、科学、计划生育、法律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家庭”活动,倡导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书画角、戏迷角、英语角等文化角,在居民中逐渐形成了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打开家门,开展健康有益的楼道文化。在特色楼道内设立板报或宣传板,根据居民多方位的需求,向他们传授自我保健、自娱自乐、琴棋书画等方面的知识,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迈出家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根据社区的文艺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丰富多彩的生育文明主题活动,陶冶居民情操,提升居民素质。
3、倡导生育管理文明,弘扬制度文明之风。
全面推行了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使社区的生育文明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修订《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章程》时,我们结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合乎法律和社情民情,必须既约“民”又约“官”,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相统一,必须使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必须坚持以利益导向为主,使之充分体现合法性、民主性、互约性、服务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居民议事规则、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群众需求调查分析等制度,完善了“社区两委负总责、计生协会当骨干、居民群众作主人、育龄人员广参与”的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制运行机制。对居民如何管理计划生育事务和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享受计划生育权益,作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在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还把征求意见稿下发到群众代表、协会理事、会员小组长,同时在社区宣传窗张贴,广泛征求意见,使章程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育龄群众的意愿,做到体现民意,依法建章、依章立约、依约定规、依规理事,努力实现群众在生育文明管理方面“四三二一”这一总体目标。即落实四项民主: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三个自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行使两项“基本权利”:依法生育、知情选择;达到一个目的:使居民真正成为生育文明建设的主人。
4、倡导生育行为文明,弘扬行为文明之风。
试点开展了家庭婚育指导师项目,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与新婚家庭签订家庭生育计划全程免费服务协议,为新婚家庭提供婚后孕前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指导服务;孕后产前、围孕围产期保健咨询指导服务;产后婴儿保健及避孕措施选择咨询指导服务。依托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项目,坚持“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街校互动、社区延伸”的原则,全面深入开展了青少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用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领未来目标人群。树立对流动人口要同管理、同服务的思想,在各社区建立了外来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充分看到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上的特殊性,以送知识、送健康的形式及时向他们提供在生育节育、生殖健康上的各种宣传服务,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推进生育文化园区建设,先后创建了“天一家园婚育文化示范社区”,“南雅社区婚育文化园”以及“婚育新风示范街道”,还计划筹建“镇明路婚育文明一条街”,因地制宜地运用雕塑、画廊、展馆、景观造型等多种形式,优化生育文化环境宣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育观念,营造出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配置的文化理念,使科学的人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
5、社区生育文明建设的效应
社区生育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给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是群众的新型婚育观念深入人心。1991年以来,**区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符合率在99.4以上,晚婚率达到90以上,出生性别比始终保持在106以内,许多夫妇自愿放弃二胎声誉,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生男生女一样好等新的婚育新风尚逐步树立起来。二是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05年大到98以上,群众基础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育龄人群参与率达到95以上,三是生育文明的宣教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宽。新型生育文化融入和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科教的各个领域,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区先进文化前进的重要力量。
四、社区生育文明建设的系统构想
我们认为,生育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德政工程。它主要包括建设理念、资源、视觉环境、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
1、理念系统,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要从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层面来考虑,根据群众的文化品位,结合群众自我发展意识,自身权益维护等,确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满足群众在生育、生活、生命质量等方面的共同愿望为目标的工作理念,充分体现出“人为关怀”,使群众成为生育文明建设的主角。在工作目标上,由单纯追求人口数量控制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满足育龄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转变;在工作理念上,由“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在工作方法上,由“封闭式运行”向“开放式运行”转变;在工作手段上,由“围着政府转”向“围着群众转”转变;在工作机制上,由“统一施教”向“按需施教”转变;在宣传方式上,由“被动接受”向“参与互动”转变。
2、资源系统:解决“我有什么”的问题。一是生育文化园区资源,充分发挥各示范点主题新颖,特色突出的优势,以其独有的文化渗透功能,在思想源头上转变群众旧的生育观念和风俗;二是群众性活动资源,每年组织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艺晚会,以及举办征文、摄影、书画比赛等活动,使生育文明建设成果体现在方方面面,吹遍社区每个角落;三是主题活动资源,开展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活动,特别加强对二胎生育的全过程监督。开展关爱女孩活动,在外人口集中地区建立“外来人口联谊会”,通过组织活动,维护女孩的合法权益,在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以女生为对象的健康讲座、主题演讲、捐资助学等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亲情关怀,树立起婚育新风。四是项目资源,设立“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家庭生育计划咨询指导介入”、以及“流动人口以房定人”等多个宣传服务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生育文明建设融入其中。
3、视觉系统:解决“我怎样让世人知道我是谁”的问题。要坚持“创意领先,温馨高雅”的原则,努力营造出温馨化、高品位为主要特征的生育文明环境,在内容上,以文化品位高、人文气息浓,富有亲和力、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特征为标准的、用情理交融、人情亲善取代警示性宣传,达到情理结合。在宣传景观的布局上,把“随处可见“与”精雕细琢“结合起来,在设计布局时,与城市亮化、社区美化相协调,提高展示牌、灯箱、公益广告的艺术性和制作档次,在宣传氛围的营造上,既重视户外醒目位置大环境建设,也注重楼道、小区、公共场所等小环境建设,做到大小结合,在宣传对象人群的选择上,既做好常住人口的宣传,又根据外来人口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宣传服务,既做好普通住宅区的社区居民的宣传,又做好高档涉外公寓楼住户的生育文明宣传,在宣传资源的利用上,既要利用纸质媒介进行宣传,又要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居住环境,运用“楼道速递”专栏、建立社区人口计生网站等,满足群众个性化的宣传服务需求;从而使生育文明宣传环境充分迎合现代人求知、求美、求乐的共同追求,体现强烈的现代城区气息,成为城市社区一道道亮丽的景观。
4、运行系统:解决“我如何建设”的问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家庭幸福为切入点,推动生育文明建设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发展。具体是坚持“五个融入”,建立社区生育文明建设新的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基础设施建设融入社区阵地建设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社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阵地。依托社区教育培训室、图书室、老人活动室,建立“会员之家”和“人口学校”;依托社区宣传栏、公示栏,开辟计划生育宣传栏目和政务公开窗口。二是建立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社区计生、卫生服务室,具备避孕药具存放、环孕情检查、生殖保健服务的设施和场所,落实专人负责。三是建立社区计划生育信访工作阵地。依托社区信访调解室,开设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咨询点,受理来信来访,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建立计生队伍建设融入社区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在社区居委会中,优化计划生育队伍的组织结构,按照“民主自治、议行分开”的原则,建立“一个核心、二个机构、三支队伍”,即社区党组织是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权力机构,社区居委会下设的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是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办事机构;计划生育协会、计划生育志愿者、社区计划生育专干是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网络队伍,使社区生育文明建设奠定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
第三、建立新型生育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把新型生育文化纳入社区文化,结合“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生育文明建设,使社区生育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围绕“资源”做文章。依托企业文化、场馆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构建社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网络系统。二是围绕“载体”做文章。利用互联网、电视台、报刊、广告牌等媒体,增强社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渗透力。三是围绕“形式”做文章。举办知识讲座、文化沙龙、家庭报告会、广场文艺表演等,扩大社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四是围绕“途径”做文章。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街巷、进楼道、进家庭,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促进社区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
第四、建立优质服务融入社区综合服务的工作机制。综合利用社区服务资源,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广泛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系列工程工作。依托社区计生、卫生服务室,运用“育龄妇女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围绕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深入家庭,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与社区便民服务、就业服务、志愿者服务、老年保健服务、独生子女教育相结合,重点帮扶实行计划生育的困难家庭。在广泛传播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同时,利用“计卫二合一”服务平台,开展社区生殖健康服务,满足群众对生殖健康的服务需求;开展“男性健康”教育,促进男性参与计划生育、促进男女平等等观念深入人心;开展新婚家庭婚育指导,进行生育文明倡导引入宣传;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工程,加大婚检的宣传力度,做好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采取参与、开放、互动式(PLA)的教育形式,开展青少年性和青春健康教育。
第五、建立流动人口管理融入社区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按照《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暂行标准》,加强组织协调,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综治委员会,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统一管理。一是在查验暂住证、务工证的同时,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无证发出催办通知,限期回原籍补办。二是与房屋出租户签订流动人口综合管理责任书,落实房主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三是坚持巡查巡访,发现计划生育问题,通报社区居委会,并协助街道做好处理工作。四是综合开展服务,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5、保障系统,解决“我如何为建设提供动力的问题”。要把生育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移风易俗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全区现代化建设事业,纳入区文化发展规划及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纳入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中,形成大联合工作格局。
首先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把社区作为生育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联动的社区网络体系,纵向形成政府决策、社区搭台、群众唱戏的三级网络,把优质的服务和有效的管理延伸到社区、融入到社区,落实到社区。各社区通过实施居民自治,建立不同类型的文艺团队和庞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居民群众参加社区生育文明建设提供舞台,横向形成宣传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具体指导、相关部门支持配合、辖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组织贯彻实施的运行体系,为开展社区生育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障,促进社区生育文明建设和社区事业的同步发展。
其次是建立部门联合机制。由区委宣传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优势,将生育文明宣传列入全区性重大宣传活动之中,共同开展有利于生育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影响大,氛危弄,弘扬了婚育新风、唱响主旋律。此外,人口计生部门主动与相关部门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生育文明建设系列活动。与卫生部门联手,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工作;与民政部门联手,为新婚夫妇提供婚育新风宣传服务;与工商部门联手,为个私经营户提供婚育知识服务;与教育部门联手,开展青少年青春期健康系列教育活动;与文化部门联手,组织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与新闻单位联手,组织人口计生宣传报道活动;与共青团联手,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妇联联手,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共建活动;与科协联手,进行生育文明的科学知识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的联手,实现人口计生与相关部门的”双赢,也推动生育文明建设走上大合唱,大联合之路。
再次是建立融入渗透机制。把生育文化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采取多种途径,开展生育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楼道活动,从厂企报刊到学校专栏,从社区活动到楼道文化,充分透视生育文明的浓浓氛围,使生育文化同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在结合中融入,在融入中发展,同时,积极整合社区资源,组建计生志愿者队伍,依托社区文化教育阵地,使社区成为生育文明建设的平台和桥梁。另外,把生育文化融合渗透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中,与生殖健康服务相结合,与生产生活服务相结合,使群众在情感的交融中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接受新观念,树立新风尚。
第三篇:推进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作为劳动就业总体中的特殊部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残疾人就业由计划向市场导向机制转轨,就业方式从集中就业为主向多样化发展,促进就业手段从单纯依靠政策向法律、行政、经济、道义、教育等手段多元化发展,就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市经过多年的改革,残疾人就业形成了集中就业(主要是福利企业
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及个体就业并存的就业形式。
一、我市残疾人就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我市现有残疾人3万余人,经市残联鉴定登记持证残疾人1114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3%,其中有劳动能力且在就业年龄范围内的持证残疾人7575人,占68%,已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有4782人,占63.13%,其中43家福利企业安置1935人,1012家企事业单位分散安置2847人。办厂、开店、从事家庭加工业的有867人,占11.45%,其余残疾人有的在家务农,从事种养殖业,还有的迫于生计不规范经营或成为无业人员,这些残疾人除了依靠家庭、亲戚供养外,大多数依靠政府、社会各界的救助。因此,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残疾人就业工作面临困境,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应对策,切实解决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
二、目前我市残疾人就业存在困境
1、社会就业形势竞争处于劣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决定了供大于求将在我市长期存在。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当前以及相当一段时期的社会就业问题难以解决,残疾人由于受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到残疾人的就业,残疾人就业竞争明显处于劣势。
2、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热心不够。一些企业和单位对残疾人有歧视,不了解残疾人能干什么,对残疾人就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健全人尚未解决吃饭问题,更何况残疾人呢?致使残疾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有些单位宁可缴纳保障金也不肯录用残疾职工,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3、就业要求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与全球化接轨,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企业来说,同站一个平台,做大做强做优是唯一选择,所以健全人、多面手和高精尖者成为首选,残疾人就成了遗忘群体。
4、残疾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也是残疾人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家庭、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年龄较大的残疾人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自身综合素质状况的相对低弱,使残疾人群体在追求效率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弱者,被迫退出竞争行列。同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有的残疾人眼高手低,能从事的工作不愿做,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影响了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
三、推进残疾人就业若干对策和方向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改变残疾人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得先转变认识,要通过广泛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做好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市残联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现代信息网络,闹市区的固定电子宣传屏幕、宣传横幅,广泛宣传残疾人就业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专门编制了残疾人工作《政策汇编》读本,通过残疾人“十佳自强模范”巡回演讲、“残疾人在我心中”征文、残疾人事业公益广告作品征集、“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法律咨询、“爱心·助残·和谐”专场文艺等多种形式,宣传残疾人事业,让全社会都了解残疾人劳动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推进的必要性。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部门单位的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和用人单位的理解,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氛围,并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按比例就业工作规定了各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5年浙江省政府颁布《关于推行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的通知》(浙政发〔1995〕175号)以来,我市全面推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不断深入,我们始终坚持以安排残疾人就业为目的,以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手段,向那些未达比例单位积极推荐残疾人就业。对一些单位录用残疾人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要求单位予以补办;对有些单位长期让残疾职工待岗居休或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及时指出给予纠正,切实维护残疾职工合法权益。近5年来,我市新安置分散就业954名,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7%以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已成为我市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2007年,我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平湖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更扎实的政策依据,为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铺平了道路。
3、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竟争力。第一,开展教育培训。教育是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是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因此,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
第四篇:推进社区治理思考工作建议
推进社区治理思考工作建议
(一)坚持强基固本,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继续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或五年行动计划,常态化推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全覆盖和开展“两委”班子、屯组干部全员轮训,将基层党组织真正打造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通过抓点带面,示范先行,探索推行党员责任岗、党员积分制,将村规民约分解为若干责任岗,考评结果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公示,并与兑换实物、评先评优、列入村(村区)“两委”班子后备人选等相挂钩,让无职党员主动认领责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辐射和带动更多的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农村事务管理治理。
(二)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明和谐乡风。
积极梳理出本村(社区)历代先贤、名人名士、优秀军人等先进典型开展多形式宣传,有条件的可依托老旧房屋等修缮打造村情村史馆,讲好先贤故事、先进典型故事,凝聚村民感情。经常性组织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道德之花在老百姓心间常开常盛。*县山歌、侬垌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可充分借助这一传承载体,积极转变侬垌节大吃大喝、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严重变味方式,引导其回归组织开展山歌对唱、斗鸡比赛、篮球比赛、抢花炮、举办文艺演出等传统习俗,以文化体育活动搭台,增进情感和文化交流,营造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倡导和实践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优良传统,以建设慈善联谊会为纽带,凝聚乡贤能人、社会热心人士等力量,组织开展长者集体生日会、慰问困境儿童、慰问困难群众、资助贫困子女上学等系列爱心公益活动,让爱充满村间、心间。
(三)完善机制建设,推行“1+2+N”模式。
一是着力打造“1”个党群服务综合体。加强部门联动,统筹整合,从便民利民和一窗口办理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党群服务、行政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及其他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改造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完善服务大厅设施设备及人员,提升整体服务功能,让群众少跑腿、一窗口办成事。二是增创“N项”特色服务项目。在“1+2”的基础上可增设“街长制”、志愿楼长、夏令营、农民夜校等“N项”特色服务项目,不断满足村(居)民的日常需求。三是成立议事委员会和志愿服务委员会。制定《议事委员会章程》,依章程将村里有较高威望能人、退休老干部、乡贤、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选入议事委员会,日常工作生活中广泛沟通村民、整合意见,及时召开议事会,快速高效地提出解决办法或向上级提交建议,办理结果进行公示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志愿服务委员会要充分整合德天益工、山歌队、舞蹈队、篮球队、村医、党员义工、亲子义工队等各类志愿服务力量,实施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壮大村(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有效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村居、奉献多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模式,工作开展情况形成积分,可兑换相应实物、服务、洗车卷、早餐卷等,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四)引入社工组织,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社工组织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服务机构,其招聘的人员经过专门的审核和面试,根据不同的服务需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近几年来,江海区各街道、村(社区)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的方式深度参与开展积分制管理、村民议事会、收集社情民意、社区事务办理等,社工组织几个人可兼管几个甚至十几个村(社区)的工作,其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和良好的工作成效赢得了各级的充分肯定,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由于*县财政较为困难,建议优先考虑以各乡(镇)zf所在地社区作为试点先行,总结完善经验后视县本级财力再逐步在面上推广。让专业的人专心干专业的事,既能腾出“两委”班子成员的时间抓党w、zf布置的面上工作,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可信赖。
第五篇: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中共金坪镇委员会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金坪镇以加强基层党建为主线,以产业带动为抓手,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努力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金坪镇农村社区基本情况
按照区委的安排部署和全镇的实际情况,金坪镇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坚持按照“健全自治组织、加强阵地建设、配强社区班子、改善人居环境、增强服务功能、完善配套政策”的思路,在青叶村推行了以“村改社区、城乡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挂牌成立了青叶社区村党支部和青叶社区村民委员会,现有农村社区1个。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改革组织设置,科学制定规划。金坪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利于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按照“一村一社区”的模式,改革组织设置,科学规划试点,突出以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方案为重点,首先把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的青叶村改建为农村社区。制定了9个配套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即: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农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规划方案、全村危房户、无房户、草房户改造规划方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方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规划方案、普及农业科技和传递致富信息实施方案,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农村社区所需资金投入计划方案。
二是强化目标定位,创新工作内容。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定性为社区村民自治,定位为发展、建设、管理、服务,将行政村党支部改为社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实施了以“三基础三支撑三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即:搞好阵地、住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集体经济、科技和信息为支撑点,建立城乡互助扶持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始终坚持以反映民生和体现民意为出发点,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重把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是健全社区组织,完善配套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规范化、制度化,在农村社区全部建立健全了社区村支部委员会和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团支部、社区妇代会等组织,并按照“五好村党支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社区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完善了村级组织相关制度。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功能发挥。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社区的功能发挥,农村社区将工作重点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设置了多功能服务室、卫生服务站、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幼儿园等服务设施,为农村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还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民兵志愿者服务队等服务队;组建了腰鼓队、秧歌队、篮球队和文艺宣传队,经常开展健身活动,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不断丰富了农村社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干部群众认为农村社区就应该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医疗卫生、养老失业等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有很多群众反映:“社区农民是否可以在社保购买养老保险”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社区与村其实差不多,只是把名称改了一下,班子人员和工作方式、方法没有变化,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就是农村党支部的简单的翻版,没有任何实质的区别,对社区的概念和主要功能不清楚。
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农村社区村党支部的党员结构与村党支部完全相同,以“
六、七十年代”入党党员居多,多数党员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大部分党员都较为困难。近年来,上级党组织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帮扶政策措施(比如:党员双向培养、党员一帮
一、建立党内帮扶基金等),但由于力度不够,最终没能治贫治本,难以真正脱贫,更难在农村群众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致富作用。
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社区经济基础薄弱,村上无集体经济收入,年底没有现金结余,工作经费不足。以青叶社区为例,每年上级拔工作经费6800元,扣除800元报刊费后还剩余6000元,应付一般性工作勉强可以支撑,如果要求发展,真正推行全村各项工作开展和发挥好群团组织作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现在的青叶社区在推进叶家坝小集镇建设上,要长期开会,与群众研究建设方案等,必定要产生大量的工作经费。
四是待遇仍然偏低。虽然农村社区干部的待遇比以前有了提高,但农村社区干部的待遇仍然较低,比城镇社区干部的待遇低。现在的农村社区村干部的待遇,每月扣养老保险金、绩效工资,除去交通费、电话费等,全月工资在全村仍处于低收入的状况。
五是群众增收致富难。农村社区是典型的农业村,经济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产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不多。同时,农村社区村级公路较差,道路硬化较差,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一是公选。在农村社区干部出缺或增补时,原则上要采取公推直选或公开招考的形式产生。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要积极扩大开展公推直选党组织书记试点,切实把党员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二是下派。要从区级机关和乡镇机关选拔优秀干部到村(社区)任职,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激励。三是返聘。积极动员和引导素质过硬、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自愿为群众服务的乡镇退休(返乡)党员教师、干部和退役军人到后进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促进后进村(社区)面貌的改变。
(二)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党员发展。要坚持
把提高党员的“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化“双向培养”和“升级培养”工作。二是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全面推行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出(流入)登记、定期联系、返回报告和民主评议制度,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日常的教育管理,促进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正常化。三是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继续深化 “党员先锋工程”和 “党员凝聚工程”,大力推行党员设岗定责、量化考评制度,积极探索和拓展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渠道和平台。
(三)推动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以 “改水、改厕、改路、改房,建家、建园、建村级组织活动室”为主要内容的改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推行文明新风,推进农村水利、道路、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大力开展“党员农贷快车”、“党员互助基金”等党内帮扶活动,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努力解决农村党员致富无项目、发展缺资金等问题,帮扶他们发挥致富表率作用。
(四)改善基层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环境。一要用好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要切实规范管理党组织活动阵地,发挥好阵地的辐射带动和服务作用,使活动阵地成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二要落实基层干部激励机制。要严格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好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逐步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要多形式解决和保障村社区党组织的工作经费,进一步理顺村财乡管体制,乡镇党委重点对村(社区)党组织办公经费的合理化使用进行监管,切实杜绝个别地方“村钱乡用”的现象。
(五)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一要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程序、体现竞争,特别是在竞选过程中,放手让2名以上实力相当、群众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竞争,允许候选人依法、公开、有序开展竞职宣传活动。二要大力推进社会评价工作。大力推进乡村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评议,明确评价对象,要坚持以评价班子为主,评价干部个人为辅;明确评价重点,坚持“多对事少对人”,侧重于评价工作实绩及现实表现;明确评价方法,要结合班子和干部考核工作进行,注意节约评价工作成本;逗硬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特别是干部述职测评结果,要及时采取会议、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对测评不满意票率超过30%的,经组织考察核实,要按照有关规定免职,真正取信于民。
五、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提高农村社区干部待遇。
二是增加农村社区工作经费。
三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上,农村社区农民与城镇社区居民享有同样的待遇。
四是在项目上向农村社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