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在育人上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优势更为突出,它是医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平台,能够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实践经验,发展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更好的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本文从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特点着手,着重对福建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育人功能实效进行调研,总结了近年来福建省医学院校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肯定了福建省医学院校志愿服务所取得的成绩,分析福建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从强化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医学志愿服务能力、健全医学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打造精品医学志愿服务项目等几个方面来推进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升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1]林中青.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第二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
【摘要】志愿服务是个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利益回报的前提下,为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士,提供服务活动。大学生已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价值观 责任感
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有关精神,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提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经验与取得的成效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是以社会实践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内,建立了观赏鱼兴趣小组,实验室兴趣小组等,面向学生开放校内实训基地,激励引导广大同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提高素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校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家实习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缩短了学生进入社会的磨合期。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组织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志愿服务活动,将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实践,为渔业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
二是以义务劳动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志愿服务,为扶老助残提供志愿服务。在校内,把志愿服务与红十字会工作相结合,98%以上的同学都加入了厦门市红十字会,积极参与义务献血、骨髓捐助及爱心捐献活动。主动承担清扫图书馆和实训基地的工作,在3.12植树节开展植树成就绿色家园、绿色海院植树活动,在校外,参与台湾慈济冬令物资发放,加入到美化翔安义务清扫活动,同时和爱欣老人院、同心儿童院两家公益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定时去帮忙清扫和文艺演出,为老人和儿童带去爱心与关怀。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经验
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有效的志愿服务机制,是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可持续发展、长效发展的基础。
一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是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志愿服务基地活动的重要保证,可以避免因为没有固定的服务基地而引起的志愿服务萎缩的现象,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建立基地可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活动有规模、有成效、健康有序向前发展,也可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教育功能。截止2012年底,学院共建立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类基地80多个,与学院周边的街道、社区、乡村建立义务劳动类基地20多个。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对于调动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跟踪掌握志愿服务的动态,检验志愿服务的质量,推动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放《厦门市志愿者服务手册》,为每位志愿者建档,其中的《志愿服务记录表》记录志愿者在校期间参与志愿活动的日期、时数、内容、服务对象签章、监督员签章等,使学生志愿服务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认可,在评优助学等工作中,重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经历,并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通过规范志愿活动的组织管理,明确活动负责人、抽查活动现场、访问服务对象、设立群众意见箱等形式,加强对志愿服务态度的监督。通过加强志愿服务效果的反馈,对志愿者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议,全面检验志愿活动的效果,使志愿组织及志愿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三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建立网站、论坛,引入短信群发平台、手机集群网等多项交流工具,使志愿者沟通更及时。通过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志愿者可输入登陆帐号和密码进入个人页面,了解院、系两级志愿者协会发布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并能在线完成报名工作,为迅速组织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力量提供保障。
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当问及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时,有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事,所以愿意做。有80%的学生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32%的学生志愿服务工时达到40小时以上。在每年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中,志愿服务主题的实践团队每年都在50支以上。以上数据都表明了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和主动性不断提升。
二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可喜的进步,呈现出积极向上、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在校园,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蔚然成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事迹随处可见,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调查学生参加完志愿服务的收获时,54%的被调查者认为提升了奉献服务的意识,4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和个人成长成熟有很大的帮助和意义。
三是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部分学生认为丰富了生活经验,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还有相当多的认为认识了很多朋友,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提高了活动组织管理的能力,服务了社会和他人,回馈社会,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
当今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导致大学生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社会经验,普遍书本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匮乏。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因此,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奉献爱心、服务他人和社会,提升自我、使人生价值得到升华的公益事业,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是大学生助人与自助的有机统一。让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感,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在解决问题中履行道德行为,使学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眼界,学会如何开展团队合作和独立地思考和处理问题。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大学生认识、处理问题的根本导向,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对大学生个体都非常重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不能仅仅来自于理论灌输,更需要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磨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各项志愿服务、关爱帮扶活动中,树立独立、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奉献、探索、创新等精神,有利于引导其破除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树立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反省自身,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树立自己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感受到个体与社会、自身与他人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息息相关,从而使大学生更客观地评价自我、认识国情、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通过志愿者参加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残之家等多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让大学生及学生干部在通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平台,使在校大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直接感触到社会发展的脉搏,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评价,激发他们对自我发展的定位与反省,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需求来塑造自己。
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丰富大学生阅历、培养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娇惯,书本知识多,实践能力少,人际交往、独立生活、自主判断等能力比较薄弱。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策划,可以使大学生在组织、策划、参与各项活动中扩大视野、激活思维、增长才干、丰富阅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就业、创业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走进群众、深入社会,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能力,丰富和延伸了高校思想教育途径,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一位志愿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在每一次的志愿服务中,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分享的快乐,收获了意志的磨练和能力的提升,如果说课堂的学习让我增长了知识,那么在志愿服务中更加让我感受到了公民的责任和担当。
4、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智力扶贫、环境保护、咨询服务、法律援助、关心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逐步培养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情操。一位学生这样描述自己从事志愿活动的感受:在校期间,我们除了学习外,更希望有机会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光荣、我快乐、我成长。在开展志愿服务中,我们身体力行,希望用我们的所作所为告诉大家,90后是乐于奉献、真挚友爱、互助互利、进步成长的新一代。
第三篇: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和文明校园建设,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着力扩大学雷锋志愿服务覆盖面,着力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为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校园风尚,为显著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作出新的贡献。现就做好2016志愿服务活动和”3.5”学雷锋日集中活动做出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贯穿融入五大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主线,以”文明河南郑州先行”为统领,大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把集中活动和分散活动结合起来,创新内容形式、丰富实践载体、吸引教职工生参与,推动学雷锋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提升教职工生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二、活动安排
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要围绕”文明河南。志愿行动”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开展”3.5”学雷锋日志愿服务集中活动。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将雷锋精神宣传融入到志愿服务中,使广大教职工生在践行中增强认知认同,做到知行合一,大力营造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校园氛围。
3.大力推进送温暖志愿服务。针对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子女等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深入城乡基层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多种渠道为困难家庭提供救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困难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4、大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学校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把党员志愿服务与即将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把共产党员的鲜明身份亮出来,让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响起来,使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树起来。
5、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做好活动后期保障。统筹学校志愿服务资源,搭建学雷锋志愿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的活动,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注册工作,推动志愿服务有序健康发展。
三、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文明校园建设、提升教职工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营造”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氛围。学校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住关键,出实招求实效,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化、常态化。
2.做好推荐宣传。学校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利用宣传栏、微博、微信、微摄影等传播媒体,对涌现出来的学雷锋先进人物、优秀志愿者、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进行记录和宣传报道,传播志愿文化,讲好志愿故事,营造文明校园建设的浓厚氛围。组织参加省、市文明办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3.务求取得实效。坚持从严、从小、从实、从细的标准和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更好地惠及百姓生活。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不盲目求全求大,用”钉钉子”的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要把部署和督导结合起来,注重落实。要善于总结好做法好经验,把集中活动和常年活动结合起来,探索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为文明河南和文明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载体支撑。学校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把活动开展情况及时上报至学校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第四篇:以红十字工作为载体 开展高校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
以红十字工作为载体
开展高校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
同济大学 徐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红十字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内容。2010年上海世博会顺利举办,让“小白菜”、“蓝莓”赋予了志愿者们鲜活的个性和形象。如何在高校通过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并通过志愿者服务,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红十字工作者需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同济大学红十字会从1988年起至今,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以“人道,博爱,奉献”为主题的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初步形成了以传播红十字精神为主体,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志愿服务是红十字精神的体现与传播
志愿者服务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特殊人群、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是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是使他人得到关爱,弱势群体得到帮助,世界变得美好的一种理想和信念。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道、博爱、奉献”。
血病小患者登东方明珠之梦等活动,每年约有近百名志愿者加入到中华骨髓库的行列。志愿者服务队员吴明峰同学2008年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中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成功与广东一名同龄人配对成功,欣然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3、同伴教育志愿服务
同伴教育主持人队伍以预防艾滋病宣传志愿者的身份,通过“同伴教育”的形式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通过游戏、知识问答等活泼的形式传授给其他同学,每年参加同伴教育的同学有三百多人。每年“12•1世界艾滋病日”同伴教育主持人队伍还会举行防艾宣传主题活动。如防艾知识讲座、征集寄语卡、反对歧视,为艾滋病患者祈福,向社区居民发放“防艾”宣传资料等。
4、帮困助学志愿服务
同济大学红十字会一直关注学校来自老,少,边,西部地区的困难同学,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先后与定西、凯里等学校结对,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09年5月,我校红会开展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家园书屋”支援灾区重建爱心义捐活动,在都江堰灾区幸福家园安置点建立了同济书屋,全校师生共募捐书籍3000余册,丰富了灾区人民的文化生活。09年暑期,志愿者们赴都江堰灾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关心灾区儿童爱心行动,将同济师生的爱心善款和学习用品捐赠给了5位家庭特别困难小学生。
5、急救培训志愿服务
为迎接2010上海世博会,我校红会成立了急救培训志愿者服务队,连续四年结合学校军训,对近二万名同学进行了现场初级急救技术的普及培训,让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救互救技能。08年起,急救培训志愿者服务队与世博社会实践基地——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世博轴实践基地开展共建,定期组织大学生、研究生和医务青年奔赴世博会建设工地一线,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宣传演示急救知识,为世博会基层建设工人送去服务和关心。
6、抗震救灾志愿服务 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红十字会志愿者率先向全体师生员工发出倡议书,倡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行全校性大型募捐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心系、灾区慷慨解囊,累计捐款470多万元。志愿者们还参与了亲情陪护接送灾区伤员等活动,我校两名研究生成为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赴都江堰志愿服务一年,帮助灾区人民共建家园。2010年玉树地震,在志愿者们的号召下,全校师生共捐款107万元。
三、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与理想信念教育
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所弘扬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其精髓是弘扬助人为乐、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大学生具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建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唤起社会公众的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亲身经历帮助他人的过程,体会被帮助者的感受,品味人生的价值,在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过程中,培养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品德,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志愿者服务中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比在课堂上空洞的灌输其效果要好得多。
2、志愿服务与生命教育
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开展的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预防艾滋病宣传、急救知识培训、禁毒禁烟宣传等活动,不仅帮助大学生们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巧,提高了他们自救互救能力,也教会大学生爱惜自己、尊重生命。大学生身在校园,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中长大,往往缺乏挫折感,遇到困难就消极沉沦,甚至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回避问题的方法。在当前大学生自杀案例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生命教育的命题已迫切需要解决,而红十字会的这些活动无疑是活生生的生命课堂教育,通过学生切身的体会和亲身感受来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培养其珍惜生命、爱护他人的思想。
3、志愿服务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志愿者服务,需要学生独立尝试走向社会,与人沟通,从设计活动方案到撰写工作总结,从经费落实到人员部署,都需要大学生走出校园,到实践中感知生活,从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亲自参与、亲身体验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志愿服务的过程和艰辛,还可以使他们开拓思路,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学以致用,应用社会,服务社会,这样即能够活学活用,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又能够在实践中总结不足,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动手等创新能力。
第五篇: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23年来在共青团组织领导下,广大高校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例,我院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依托,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形成“引领朝阳 与爱同行”李楼乡爱心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 天使不孤单”湖光小学支教活动、四点半“阳光课堂 伴爱同行”活动、“至白首 伴同行”敬老活动、“筑爱夕阳”老年人修养院活动、龙子湖区残联“援手之行”活动、禹会区残联“益起来”爱心助残活动、业余团校活动和戒毒中心讲解员等多项长期活动。无数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奉献社会、促进自身发展。
尽管如此,目前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志愿服务基地建设的缺失
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缺乏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大量志愿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志愿服务阵地,所有志愿服务信息都要通过协会的渠道获得,活动的组织和人员的安排都要经过协会的统一协调。这些因素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僵化,不利于志愿者自发性活动的开展。
(二)志愿服务领域单一化
志愿服务的领域主要停留在支教活动、敬老互动、助残活动等社区服务领域,缺乏环境保护、扶贫助困、大型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的自身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志愿服务领域的单一化不利于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结合。
(三)志愿服务地点路程较远
大部分支教、敬老和助残地点距离高校较远,志愿者们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可能多于他们志愿服务的时间。由于一路颠簸,志愿者们到达服务地点时已耗费大量精力,甚至有的志愿者因晕车呕吐等不良反应无法参与志愿服务,如此一来志愿服务的质量便大打折扣。
(四)志愿活动中被服务者配合度低
以支教活动为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一开始把志愿者当成是孩子们免费的家教老师,两三次活动后觉得志愿者的支教对孩子成绩没有实质性帮助便不再愿意让孩子参与支教活动。被服务者的配合度低下打击了志愿者服务的热情,缺少被服务者的配合与支持,志愿服务活动也难以为继。
(五)志愿者的服务主体意识较低
许多志愿者没有理解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缺乏自己作为服务主体的意识,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视为参与普通的校园课余活动,无法长期坚持下来。不少志愿者一开始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社会声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发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建设志愿服务基地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以志愿服务基地为平台,推动志愿服务的阵地化。志愿者可以从基地获取各种志愿服务信息,组织各种自发自觉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再依赖于学校行政和志愿者协会的力量。将较为消极被动的、听从协会号令安排的普通志愿者变成自我志愿服务意识强烈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人翁。
(二)志愿服务领域多元化
扩大志愿服务领域,使原本停留于社区服务领域的志愿服务扩大到环境保护、扶贫助困、大型活动等领域。尊重高校志愿者的个性差异,为不同的志愿者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结合。
(三)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寻找距离高校近的志愿服务地点可以减少志愿者在路途上的精力损耗,使他们更专注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在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发展。当然,想要实现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还需要志愿者们与各方面人员的沟通与协调。
(四)提高志愿活动中被服务者配合度
以支教活动为例,高校应教育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家长们对支教活动的错误看法,让家长们明白支教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长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与被服务者的良好沟通,提高被服务者的配合度,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五)增强志愿者服务主体意识
高校应组织志愿者学习志愿服务精神,使他们充分理解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增强自己作为服务主体的意识,提高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避免志愿者随着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新鲜感淡化而大量退出该类活动的现象。
总之,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也日益重要。我们要不断加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