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关注民生 密切联系群众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上周,学校组织党课活动活动,讲到了盼望已久的热销书《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问题,由于该书是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所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对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我从这里也找到了解答。
在书中,讲了七个人们关注的问题的看法: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写写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取得了巨大改善。从《七个怎么看》上看,在关乎广大人民生计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关乎普通百姓的各项基本权利上,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依然存在,如高房价问题。各地房价节节攀升,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同样一套80平米的房子就涨了近十几万。十几万对普通的人来说,至少也要花4、5年的时间才能积攒,可依照这样的趋势,5年后这套房子都不知道涨成什么样了,所以只能是越来越买不起。正如书中所说,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地理环境等状况的差异,衡量房价高低还没有一致认可和普遍适用的标准。
一这本书的问题选得准。这本书选择了七个“怎么看”来展开,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关注关切的问题。据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所说,这七个“怎么看”,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出来的,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从人民群众每日每时的现实生活中,调研梳理出来的。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难题,许多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怎样实事求是地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又怎样切实解决其中突出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两大难题,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要求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其余六个问题,如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也都是如此。没有面向实践、面向群众的理念,没有这番调研梳理的功夫,便不可能像这本书那样,做到理论关切、实践关切与百姓关切的统一。
二是距离拉得近。说理从哪里展开,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选择。理论书往往是从概念展开,历史书常会从史实展开。这本面向大众的通俗理论读物,继续走着特色鲜明的路径,从身边直观的社会现象展开,从时下典型的现实对比展开,从每天遇到的常人小事展开。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理论与百姓的距离,使理论张开了可亲可近可学的笑口,忧百姓所心忧,想百姓所能想,答百姓所要答。如:就业难,该书首先捕捉到一个新情况,即眼下热议的“招工难”。那么,“招工难”又怎么会反映就业难的问题?仔细看下去,原来“招工难”有其特殊的一些原因,而且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并不是就此表明就业难有了根本缓解。相反,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难有大的改变。这样,就把令人一时困惑的谜团一下子解开了。但是,该书并没有就此止步,继续谈了几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中没有群众,心中没有读者,心中没有生活,是不可能像这本书那样,做到同普通百姓近距离的对话、心贴心的交流。
三是道理说得透。理论读物难的是把道理讲透,通俗理论读物要把道理。通俗不等于肤浅,浅显不等于浅薄。该书在面对房价高居不下这个复杂问题时,首
先集中讨论了一个问题,即目前房价到底有多高。随后,又从投资推动、资金推动、地价推动和制度原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导致房价过高的原因。一般来说,追究原因到此也就可以了,但该书并没有止步,而是又进一步指出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本书作者能够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解答如此复杂的问题,又能令人比较信服,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对大量事实的把握,没有对百姓生活的熟悉,是难以做到的。
四是文风显得实。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舒服,因为它有很平和、平实的文风,说话平易近人,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可信,因为它有很朴实、扎实的文风,说话有根有据,不遮掩,不回避,不浮躁,不虚夸。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亲切,因为它看问题用的是老百姓的视角,讲道理用的是老百姓的语言,举例子用的是老百姓熟悉的事情,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所以说,好的文风,可以增进理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七个怎么看》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理论研究宣传方面的生动体现。它的出版对理顺大家的思想非常有帮助的,看过之后还有两个期待,一是期待着中央能出更多这样关注民生的好书,一是期待着在我党正确领导下目前这些问题尽快解决。
总的来说,《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提及的七个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读完该书之后,深感它不仅对于我们认清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帮助,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当前党和国家的大局,充满信心地向前走,更有帮助。
第二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七个怎么看》是2010年由中宣部理论局发表的国内时事评论书籍。该书对近年来在中国备受关注的七个社会焦点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说明。阅读学习了《七个怎么看》之后,我对书中提到的社会焦点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理解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七个怎么看》集中讨论了应怎么看“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这七个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该书通过引用大量事例,对各个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策略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说明。同时该书广泛征集了社会各方面的观点声音,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提问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解答。此外,在每一部分后面还附注了相关知识点和阅读文献,为读者深入理解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领导全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搞建设,促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增长了近4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真正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3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近50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40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越来越好。
第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了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不平衡”的存在范围广泛。如: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生活水平、适用性工作技能水平不平衡,地区间企事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不平衡,地区间政策尤其是福利、保险、教育等政策不平衡,地区间及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福利水平、受教育机会不平衡,生活消费品尤其是住房等大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水平与人们可支付水平间的不平衡,劳动分配不均,社会财富过分集中于少数人与大多数人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的不平衡等。
(二)各种“不平衡”问题影响深远。
以发展不平衡为例,根据现代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会制约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破坏社会和谐,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就是发展不平衡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古人云,安居乐业。有一个稳定的居所,人们才能安心工作,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当“房价”与“无房群体的可支付能力”不平衡时,就会加剧社会矛盾,引发不安定事件,大大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反过来,“乐业”才能“安居”,只有有了一份合适稳定的工作,人们才能安定地生活,否则定会无所事事,四处游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当“就业岗位的数量与要求”和“待就业群体的数量与工作技能”不平衡时产生的种种就业问题就会直接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三)对各种“不平衡”问题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加以调控。
拿发展不平衡来说,落后地区的人们大量流入发达地区寻求生计,这必定会使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充足而更加发达,落后地区建设力量减少而更加落后;同样,以企业为例,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有钱的企业有充足的财力扩大生产,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发展不好而且没有钱的企业则无资本扩大生茶,甚至不断亏损,最终走向破产;受教育水平高的群体往往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后代的发展预期也高,而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体则相反。两个群体的差距将越来越难以拉近。总之,除非得到合理的有效的调控,否则各种不平衡问题的不平衡度将越来越大,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将越来越多,必将严重损害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经过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各种不平衡问题相互关联,它们的的根源相同或相近,而且有共同的规律。
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导致人群的定向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又造成了就业难、教育不公平、看病难、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又如教育不公平问题导致不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又易造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合理有效的调控,否则都会扩大不平衡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
因此,党和国家从各个问题的根源下手,在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调控手段,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以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平衡,为社会稳定、有力地发展创造条件。
例如:
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党和国家先后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形,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后,党还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就业难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分布不均、流动缺乏科学调控以及当前劳动者劳动技能与工作需求不相符等因素综合导致的。党和国家在协调区域发展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加快发展教科文事业,以整体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社会每一分子都能在熟悉的领域内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快乐高效地工作。
针对看病难问题,国家先后公布了一系列医改实施方案,通过践行合理划分“基本”与“非基本”这一主要思路,力争建立一个从医到药,从预防到治疗,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机制,做到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医改方案实施一年以来,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显著的实惠。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那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看病难”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教育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党和政府下达了各种文件规定,以保障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且还在研究制定新的办法,以逐步解决部分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质量低以及“初中后教育”等日益凸显的问题。
“新国十条”等一系列遏制房价上涨的措施的颁布,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度和决心,今后还将继续落实明问责、抑投机、增供给、促保障、严监管等行动,确保促进房价稳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先后提出要注重公平。今年年初,胡总书记又提出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相信通过努力,我国必将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切实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腐败问题威胁国家与政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党历来把反腐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针对这一现状,党中央在深入总结
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控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
看了以上材料和事例,我们可以确信,在党的科学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最终消除各种阻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建设一个公正安定、平稳有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是我在阅读《七个怎么看》后的学习心得,请党组织审阅、批评和指导。
第三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2010年08月09日 星期一 15:39
最近、局里给每个人发了一本书、书名是(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年版)的通俗理论读物,深受大家的欢迎,可以说是理论读物中一个叫得响亮的品牌。读完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贴近百姓生活。
(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该书紧密联系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七个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
一是问题选得准。这本书选择了七个“怎么看”来展开,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关注关切的问题。据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所说,这七个“怎么看”,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出来的,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从人民群众每日每时的现实生活中,调研梳理出来的。
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难题,许多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怎样实事求是地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又怎样切实解决其中突出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两大难题,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要求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其余六个问题,如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也都是如此。没有面向实践、面向群众的理念,没有这番调研梳理的功夫,便不可能像这本书那样,做到理论关切、实践关切与百姓关切的统一。
二是距离拉得近。说理从哪里展开,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选择。理论书往往是从概念展开,历史书常会从史实展开。这本面向大众的通俗理论读物,继续走着特色鲜明的路径,从身边直观的社会现象展开,从时下典型的现实对比展开,从每天遇到的常人小事展开。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理论与百姓的距离,使理论张开了可亲可近可学的笑口,忧百姓所心忧,想百姓所能想,答百姓所要答。
如:就业难,该书首先捕捉到一个新情况,即眼下热议的“招工难”。那么,“招工难”又怎么会反映就业难的问题?仔细看下去,原来“招工难”有其特殊的一些原因,而且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并不是就此表明就业难有了根本缓解。相反,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难有大的改变。这样,就把令人一时困惑的谜团一下子解开了。但是,该书并没有就此止步,继续谈了几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中没有群众,心中没有读者,心中没有生活,是不可能像这本书那样,做到同普通百姓近距离的对话、心贴心的交流。
三是道理说得透。理论读物难的是把道理讲透,通俗理论读物要把道理。通俗不等于肤浅,浅显不等于浅薄。该书在面对房价高居不下这个复杂问题时,首先集中讨论了一个问题,即目前房价到底有多高。随后,又从投资推动、资金推动、地价推动和制度原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导致房价过高的原因。一般来说,追究原因到此也就可以了,但该书并没有止步,而是又进一步指出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笔者对这个问题没有专门研究,但就所接触过的材料来说,能够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解答如此复杂的问题,又能令人比较信服的,并不多见。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对大量事实的把握,没有对百姓生活的熟悉,是难以做到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成为百姓能看、爱看的书。
四是文风显得实。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舒服,因为它有很平和、平实的文风,说话平易近人,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可信,因为它有很朴实、扎实的文风,说话有根有据,不遮掩,不回避,不浮躁,不虚夸。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亲切,因为它看问题用的是老百姓的视角,讲道理用的是老百姓的语言,举例子用的是老百姓熟悉的事情,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所以说,好的文风,可以增进理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因此、是一本贴近百姓生活的书,集中反映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理论研究宣传方面的生动体现。衷心祝愿这本书能够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喜爱,成为走进人心、打动人心、温暖人心的好书。
第四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关注民生 密切联系群众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前段时间,单位组织读红书活动,读到了盼望已久的热销书《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由于该书是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所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对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我从这里也找到了解答。
本书讲了七个人们关注的问题的看法: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这本书。
一是问题选得准。这本书选择了七个“怎么看”来展开,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关注关切的问题。据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所说,这七个“怎么看”,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出来的,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从人民群众每日每时的现实生活中,调研梳理出来的。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难题,许多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怎样实事求是地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又怎样切实解决其中突出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两大难题,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要求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其余六个问题,如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也都是如此。没有面向实践、面向群众的理念,没有这番调研梳理的功夫,便不可能像这本书那样,做到理论关切、实践关切与百姓关切的统一。
二是距离拉得近。说理从哪里展开,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选择。理论书往往是从概念展开,历史书常会从史实展开。这本面向大众的通俗理论读物,继续走着特色鲜明的路径,从身边直观的社会现象展开,从时下典型的现实对比展开,从每天遇到的常人小事展开。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理论与百姓的距离,使理论张开了可亲可近可学的笑口,忧百姓所心忧,想百姓所能想,答百姓所要答。
如:就业难,该书首先捕捉到一个新情况,即眼下热议的“招工难”。那么,“招工难”又怎么会反映就业难的问题?仔细看下去,原来“招工难”有其特殊的一些原因,而且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并不是就此表明就业难有了根本缓解。相反,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难有大的改变。这样,就把令人一时困惑的谜团一下子解开了。但是,该书并没有就此止步,继续谈了几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中没有群众,心中没有
读者,心中没有生活,是不可能像这本书那样,做到同普通百姓近距离的对话、心贴心的交流。
三是道理说得透。理论读物难的是把道理讲透,通俗理论读物要把道理。通俗不等于肤浅,浅显不等于浅薄。该书在面对房价高居不下这个复杂问题时,首先集中讨论了一个问题,即目前房价到底有多高。随后,又从投资推动、资金推动、地价推动和制度原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导致房价过高的原因。一般来说,追究原因到此也就可以了,但该书并没有止步,而是又进一步指出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本书作者能够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解答如此复杂的问题,又能令人比较信服,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对大量事实的把握,没有对百姓生活的熟悉,是难以做到的。四是文风显得实。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舒服,因为它有很平和、平实的文风,说话平易近人,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可信,因为它有很朴实、扎实的文风,说话有根有据,不遮掩,不回避,不浮躁,不虚夸。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亲切,因为它看问题用的是老百姓的视角,讲道理用的是老百姓的语言,举例子用的是老百姓熟悉的事情,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所以说,好的文风,可以增进理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七个怎么看》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理论研究宣传方面的生动体现。它的出版对理顺大家的思想非常有帮助的,看过之后还有两个期待,一是期待着中央能出更多这样关注民生的好书,一是期待着在我党正确领导下目前这些问题尽快解决。
第五篇:七个怎么看 读后感[范文]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0-09-28浏览量:2999 次
------------近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热遍媒体,热销全国。我在“月读一书”活动中选择了这本书认真阅读。
生活中很多热点问题在《七个“怎么看”》均有讨论,这也是《七个“怎么看”》倍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在阅读日益个性化、浅层化的今天,一本以“理论”冠名的“小册子”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引人深思。生活中很多热点问题常常让大家感到困惑,比如房价为什么这样高、看病为什么这样难等等。那么对这些热点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呢?《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是“理论热点面对面”品牌的最新作品。人们关注的很多热点问题,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今天,民众的精神需求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他们渴望政治生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希望一些关系民众自身生活发展的如看病、住房、就业等问题能得到更多的改善。《七个“怎么看”》一书是基于民众的这些期盼,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现实发展阶段,用理性的观点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表明了国家的态度和努力,从而使民众对于国情和国家的发展现状有了客观的认识和理性判断。
我国是一个占世界20%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仅有占世界7%的耕地,真正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仅仅60年时间,而且其中还几经曲折。只有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我们国家才真正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发展的同时一些现实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涉及民众的基本生活,与民众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富裕起来的民众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的更高要求。虽然,这是一个处于发展转型阶段的人口大国必经阶段出现的问题,虽然国家也在竭尽所能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依旧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层面上存在着。这给了一些不良用心的海外反华人士和一些妄图分裂国家的人提供诋毁政府的理由。他们借这些问题在各类媒体上大肆宣扬,丑化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愚弄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七个“怎么看”》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注重用事实和事例说话,以专家的视野,百姓的角度,理性地回答了当前广受关注的7个问题,使民众认识到国家发展和成就的来之不易,看到了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
回顾几年来国家的一系列发展战略,我们不难看出,国家一直在致力去解决这7大现实问题。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西南、发展大新疆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当中。教育改革,不断推出国家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城镇医疗、城居医疗覆盖了几乎所有城镇居民,新农合也覆盖绝大多数农民;廉政准则52不准如同52把利剑直刺腐败要害;限制高房价和恶意炒房的一系列政策让老百姓看到国家反对高房价的决心。《七个怎么看?》这本书详细罗列了国家对于解决7个民众关注问题的努力,让民众看到了一个爱民亲民、负责任的政府。
这本书受到热烈的欢迎,因为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其真正为群众喜闻乐见。《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这本书,没有用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而是把严肃的理论话题用通俗清新、富有哲理的语言娓娓道来,用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去说话。通俗不等于肤浅,浅显不等于浅薄。这本书语言平易近人,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说话有根有据,不遮掩,不回避,不浮躁,不虚夸。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亲切,因为它看问题用的是老百姓的视角,讲道理用的是老百姓的语言,举例子用的是老百姓熟悉的事情,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
看完《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我想每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都能够理解这些现实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都能够看到政府为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所作的不懈努力,都能够
以理性的观点客观地对待存在于身边这些问题。
《七个"怎么看"》一书之所以引起使整个社会强烈反响,是因为它反映了时代呼声,解答了时代关注的现实问题,使民众更加理性地去看待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团结,从而使我们的国家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市第一医院输血科 罗晶珠
分配不公怎么办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2010年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看”,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腐败现象等七个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分配不公的问题。正如怎么看分配不公开篇所说,“2010年‘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网开展了‘你最关心的话题’网络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分配不公问题在18个选题中位居第一。”
目前,由于我国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从1997年—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的“危险”状态。
分配不公的形成与原因
分配不公古已有之,中国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劳动产品分配始终是当政者所关心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所在。清朝末年随着外敌的入侵,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外部力量的打击下走到了尽头,中国资本主义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也未能真正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大潮便席卷全球,人类的半数为此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既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为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但是,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并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理论,社会主义只能在探索中前进和发展。
社会主义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不少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易帜变色。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社会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劳动人民的工作积极性问题。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而其实质则是按劳动时间分配,面对劳动者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殊贡献与个别人的消极怠工现象,它的奖罚措施显的苍白无力;在缺少强大的精神动力时,它抹杀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压抑了人们对物质文明追求的欲望,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配置资源的问题。在单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是由国家统一调拨分配的,由于受信息、科技水平的限制和社会调查的局限性,资源配置造成巨大浪费。三是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权力过分集中从而造成权力寻租,进而形成了社会特权阶层,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人们普遍对政府不满。当然还有其他问题,最主要的莫过于这几条。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之初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改革是唯一的选择,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有得就有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渐突出,社会又面临新的重大问题。
那么,分配不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除了“七个怎么看”怎么看“分配不公”所总结的四个原因外(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有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分配不公的形成还有以下几点,一是个人素质能力大小、收入高低,形成的分配不公;二是企业改革人事重组、权益划分,形成的分配不公;三是非法经营偷税漏税、走私贩毒,形成的分配不公;四是权力寻租以权谋私、非法所得,形成的分配不公;五是合法继承资本出租、投资入股,形成的分配不公;六是行业垄断谋求暴利、限制进入,形成的分配不公。
如何解决分配不公实现共同富裕
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分配不公由来已久,只能控制不能杜绝。要逐步实现劳动产品分配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既能保障社会公平又能保证经济效率。一方面分配制度要注重公平,使社会财富分配合理化,避免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又要保障经济效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和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首先,保持适度的公有制经济份额,兼顾公平与效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有制解决了公平问题,但却压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了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解决了劳动积极性问题,但周期的经济危机同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就必须保证有一定比重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与参股企业,确保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工业、军事工业掌握在国家手中。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再次证明,私有制有其无法克服弊端;行业垄断,追求剩余价值是本质之所在;而由此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和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其自身无法克服和避免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有资本现代监管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是确保社会公平基础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动力之所在。
其次,改变企业工会职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提高工资收入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途径。西方国家普通劳动者的提高工资,主要是通过工会达成的;而中国企业工会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工会的作用很难发挥,普通员工想要提高工资很难实现。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工会主席不愿意或者说不想为员工说话。因为企业工会主席一般享受企业副职级管理人员相应的待遇(《企业工会主席产生办法》试行),工会主席与普通员工有一定距离,员工也不相信工会主席,利益所使,工会席不愿意为员工说话;二是工会主席和工会成员不敢为员工说话。由于退路得不到可靠保障,企业工会主席和工会成员一旦被企业辞退(正常情况下不能辞退,换届后则很难说)或者意外事情发生,其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员工个人与企业谈判提高工资不具有经济基础,也不具有劳动资源的优势,很难达到提高工资的目的。
要想真正发挥企业工会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就必须改变企业工会职能。一是建立企业工会基金。将原来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四条工会的经费和财产),改为向当地总工会缴纳,缴纳到一定数额后则停止缴纳,建立企业工会基金账号。二是工会主席和工会成员普通化、群众化。企业工会主席不再享受企业副职级管理人员待遇,由普通员工产生,原则上不得兼职,使员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建立企业工会主席和工会成员保障机制。凡是企业工会主席和工会成员,在其任职或者退出工会若干年内被企业辞退或发生意外事故的,由当地总工会发放较大数额的失业金或抚恤金,解除企业工会主席和成员后顾之忧,从而大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时,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绩效挂钩制度,职工工资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协商决定,并将企业生产效益与员工工资增长相结合,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再次,倡导法礼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有助于解决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安定团结社会环境反过来也有助于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倡导法礼社会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法治社会是人类社会较为完善的理想社会,其实法治社会也存在很多不足,法律不可能涉及到社会的每个细节,而道德和礼义确无时无地不在。当今社会由于道德和礼义的缺失,“公序良俗”屡遭践踏,拾金不昧,反成被告;助人为乐,反赔巨款;富人可以为富不仁,穷人则会穷凶极恶;民不惧法,法之奈何。法不尽事,以礼贯之;以法为纲,以礼为目;纲举目张,才能盛世辉煌。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治体系,吸收和采纳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公序良俗和道德建设,重塑礼义廉耻伦理道德体系。
在关注以上几点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做好劳动产品的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工作。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征收高额的所得税,如遗产税、房产税等加大二次分配力度;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伦理道德,加强社会慈善事业建设,通过募捐提高三次分配份额,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逐渐缩小地区差和城乡差,重点解决好国计民生大事,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共同发展,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一口气读完2010年版《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是一本写给普通群众读的好书。
一本理论书籍要受到普通群众的欢迎,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它关注的问题必须回应群众的期待和关切;二是它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适合群众的阅读水平。只有这样,群众才读得懂、愿意读。《七个“怎么看”》,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让人拿起来不愿放下,读起来不愿歇气,放下后还想重读。
拿它所关注的问题来说,无论是就业难还是看病难,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房价过高、分配不公等等,都是群众关心的事,都是群众每天要面对的事,也都是群众想弄明白但还没完全弄明白的事。这些问题,谁不关注?这样的书,谁不爱读?
理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理论读物能不能让普通群众看得懂,一直
是很多人疑虑的问题。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节奏快捷,理论书籍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习惯,做到通俗化、大众化。《七个“怎么看”》就是一个范本。它没有空洞无物的大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而是言之有物、事例鲜活、数据详实,句句说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它放下身段,心平气和地与群众对话和交流。有一些理论读物,往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居高临下发表意见、灌输观点,很少顾及群众的感受。因此,常常是作者自我感觉良好,读者却一点不感兴趣。《七个“怎么看”》注重与群众“面对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和接受它的观点,从而形成思想上的共识。因此,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它充满了人文关怀,使人有春风拂面之感。
或许有人认为,理论离自己很远,看过《七个“怎么看”》这本书,就会发现,理论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正是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