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环境心理学结业论文要求
环境心理学结业论文要求
1、认真思考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感三者的关系,思考他们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实地调研厦门住宅或机构养老设施,运用建筑心理学和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其公共活动空间如何在规划和设计上改善和提高环境品质,增加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求:题目自定
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论述清晰,具有逻辑性;
论证可靠,结论扎实可信,科学性强;
图文并茂,2000字左右。
另:ppt老师还没给我,我拿到自然会分享大家,所以大家就别再催我了。
第二篇:环境心理学论文
建筑意象中的环境心理学
摘要:从一个调研结果出发,解释了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当代建筑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找到环境与行为的互相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 城市意象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这是一个统计调查结果,在一个餐厅里,座位位置的不同,对顾客的吸引程度是不同的,在离门口最近的位置是人们最不愿呆的地方,而离门口最远的地方的位置(当然哪里是有对外窗口的),是人们最愿意去的位置。在这个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私密性是有本能的保护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心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设计的一个基础。在今天,如果一个设计师不懂得环境心理学,那当他做设计时就不会做出适宜业主要求的方案。那么什么叫环境心理学呢?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
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齐康在《城市的形态》一文中把城市形态定义为“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特征,这种发展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生产水平的不同,不同的经济结构、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科技、民族、心理和交通等,构成了城市在某一个时期特定的形状特征”。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齐康进一步将城市形态定义为“它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态特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
心理学家与建筑学家们在研究工作中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中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而这一科目的研究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也正需要不同的方法。因此不同层次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夕萎所用的不同方法从文字的寸战违到数据及图形的处理不应当被视为妨碍环境建筑行为研究及应用的矛盾因素,而应当看作是相互配合的互补因素。把这个科目的训练和掌握看作建筑师的基本功,并不是说要用它集代替对建筑师处理形式的能力的训练和掌握,而只是训练建筑师用它来准确掌握人和社会对各个建筑的需求,以使建筑师能更正确地发掐汗也们从另一些科目的训练中掌握到的处理形式的能力,如同现代建筑师除了需要具备赋形的能力外还必须掌握建筑技术的知识一样。但是,尽管环境、建筑、行为学的研究和教学既不能代替建筑美学法则的掌握和建筑形式创造技能的训练,也不能取代对建筑美学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但它对建筑美学法则在建筑创作实践中的正确应用及对建筑美学的正确发展,都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对正确处理当前及未来建筑的“内容一一形式”的相关性和矛盾性将是一付很好的调和剂。西方的以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背景,以其特有的物质经济条件作为基础所作的某些环境一行为学的具体研究,使找国的建筑师感到隔膜,并对其在找国的适用价值感到怀疑,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当我们对于这个科目在西方建筑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目的原则和方法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友在我们的设计中,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怎样反映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以及本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如何适应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本民族内不同层次的用户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对于不同用户群的不同行为,不同心理要求给予了多少考虑三四十年后,我们今天新设计的建筑当仍在有生之年,其时的境况,我们是否也应作些照顾大家都超里怨的千篇于熟,是否仅仅是因为建筑师造型能力缺乏市中心与接近郊区的百货商店敲蒙同即使形式滩可司,内容却仍然如一,问题出在哪里了同一个住宅设计,一部分住户埋怨卧室大客厅小另一部分住户却又宁愿室小厅大,似乎使得建筑师无所适从,问题在哪里了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 ,虽然
并不是都已为环境行为学家所解决,但这都已经成为他们正视而且在致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凯文·林奇是环境设计方面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几乎涉猎城市设计中环境特征与人类价值的各个方面,并始终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他不仅生产了庞多的学术著作,而且累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他不仅是环境认知与都市意象等研究的开拓者,而且也是都市设计、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方面指引方向的大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乌托邦体系,拥有鲜明的价值体系,以及完整的方法体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也都在于此。
在林奇的理论论述中,他探寻一条全新的人文角度去观察城市的建成环境,用一种个体的视角来描述物质的城市环境,同时研究这些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及各种活动的,以及人们又是如何去塑造城市形态的。在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线索,就是林奇对人文价值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注。人文主义贯穿了林奇的环境意象、环境感知、城市形态的研究,直至城市设计理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林奇对城市环境的研究就是基于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和人文主义的视角,这也是论文对林奇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研究的一条线索。林奇建立了一个城市的规范性理论,把城市空间和人的价值联系起来。他的理论研究的是人们最直接的场所体验——他称之为感觉质量,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他潜心研究人们在精神层面对环境的感知,研究物质空间及其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努力去描述和认识现代大都市的形态。林奇不仅建立了城市设计的人文价值(目标)体系,而且构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法,用以联系主观的人类感知与客观的物质环境。林奇的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公平的、正义的,满足人类情感与价值的理想聚居形态,也许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历史环境,或者说是超越了现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但是,林奇对城市设计的观点对我们的实践可能仍然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
这是在看完《城市意象》和几个北京大学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视频后所做的一点我之浅见,于是就急了下来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001.4
[2]朱冰.环境行为的发生和发展[A],新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萨伦·沙顿著 杨光 中等译 “应该把行为研究结合到建筑教学中去吗厂 《新建筑 》1985年第二期。
第三篇:环境心理学论文
引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论文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撰写过论文,那么要怎样找一份有关环境心理学论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摘要: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校园不再仅仅是一个供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活动、休憩的场所,还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甚至可作为城市的一个新地标。大学校园内存在的多种不同却又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习惯给校园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研究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环境的认知与体验、对人心理活动的捕捉,对现代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校园意象;公共空间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性行为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薛健.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创意空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四篇:建筑环境心理学调研
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计原则探讨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今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于老年人的比重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多,老年人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需求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增加其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公共活动空间
老年活动设施
功能性
安全性
交流性
老年人情感上很容易感到孤独和空虚。他们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情感上更需要关怀和陪伴,生活上更喜欢安静但不希望孤单。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活动能力的退步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更多的时间在家或社区活动,对住宅及社区环境的依赖程度相对更高。本文通过对瑞景社区活动中心、集美区老年活动中心及其旁边的爱欣老年公寓的实地调研来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实地调研地
1、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1)便携性原则: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一般最大步行距离不会超过一公里,因此空间设计的“易达性”很重要,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判别能力较弱,还应主意场所的可识别性设计。
(2)功能性原则:空间设计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应当根据功能的需求安排老人集体活动、安静休息、闲聊等不同的场所,做到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4)安全性原则:老年人的活动能力逐年下降,他们多喜静不喜动,由于行动不便容易受伤,所以场所的无障碍设计尤为重要。
(5)交流性原则: 约见老友或者聊天交流是老年人外出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场地设施的设置,如桌椅的大小、方位和布置形式,花木的种植,亭廊建筑物的设计等,应当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交往的需求。2:调研现状(1)活动设施:
调研发现几个活动中心多为有正常行动能力和身心康健的老年人提供活动设施,对有行动障碍的老人的设施较少,而且经过无障碍设计的地方只有入口的坡道,对于一些活动器材地面的处理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违背了安全性原则。以至于原本为老年人提供的器械使用量稀少。
铺地间的过渡交接不合理
对于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型的器材比较受老年人的欢迎,例如,乒乓球,台球,门球等。
室内活动设施
(2)场地需求
调查老年人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对硬质场地的需求多于绿化场地,因此,对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以及休息场所的合理布置。此外,老年人最普遍的活动内容是散步、赏景、闲聊和坐息,因此这三种空间的设计更有现实意义。活动场地应该环境宜人,因此要合理规划绿地范围。而绿化植物配植这一环节,在保证基本观赏效果的情况下,应更注重植物遮荫的实用功能。
硬地空间
3、存在问题分析
(1)由于过度强调活动场地的美化效果,设计者的忽视了功能的实用性原则,从而导致现有场地内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园路,只有少量比较开阔的场地,不利于集体性活动的进行。老年人进行晨练活动时,不得不进入草地,使绿化受到严重的破坏。
同时周边居民占用场地进行晾晒衣物等,对场地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使得使用功能缩减。
绿化场地被占用
(2)还有户外座椅数量不够,且布局不够合理。如一些座椅安排在园路中间,不仅影响交通,而且就座的人四面都受到来往人群的干扰,老人的虽然渴望交流,但同时又不喜欢暴露在外面。
(3)现有活动场地在环境方面存在光照、卫生、噪音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活动要求,大大降低了户外活动场地的利用率。
(4)老年人活动场所缺少私密性空间 老年人静坐或聊天时,喜欢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会引人注目或影响交通的地方。而现有的场地往往过于开阔和引人注意,老年人难以寻觅更私密的空间。但是,老年人害怕寂寞,喜欢参与群体活动者居多,因此,即使是私密空间的设计,也应是相对的僻静,满足视野的通透性,同时要有合适的空间尺度。(5)活动设施小品不够合理
现有场地在环境空间的可弥补性、可识别性、可交流性、安全性等方面比较欠缺。比如:由于缺少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活动设施,经常见到老年人压腿伸腰不是以树木为器械,就是以坐椅、电线杆为道具,缺少更多人性化的设计。
现有的活动场地绿化基本是常规植物造景,不能满足老年人养生、保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4、设计要点
(1)合理的功能性布局
完善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的设计,应该在规划设计的有效范围内,合理分配活动场地、园路和绿地的比例。在规划面积大小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活动场地、休息场地的布置;为满足集体性活动的进行,设置必要的开阔场地;绿化设计要满足隐私性、观赏性功能性并重的原则。
绿地硬地布局
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动态活动空间和静态活动空间。动态活动空间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球类、武术和跳舞等活动,在活动区外围应有相应的休息场地,以便于活动后休息。静态活动空间主要供老年人晒太阳、下棋、聊天和学习等,应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阴凉,冬季有充足的阳光。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应有适当的距离分割,避免相互干扰,但还需满足相互观望的需要。
动静分区
由于老年人的体质原因静态的休息空间的需求较大,所以休息场地空间可以设在大树下、公共建筑的廊檐下等,或邻近儿童活动场地,以便老人们照看孙辈玩耍,同时要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阳光。里面的座椅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如利用花坛、矮墙、建筑物的基座等。坐息空间中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比较私密的空间,避开主要人流聚集的地方,并有树木、花草等遮掩视线,以方便不喜热闹的老人静坐。
休息空间
散步和慢跑也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方式,因此,步行空间的设计也很重要,应注意以下关键点:第一,步行道的设计,要把握好道路的尺度,以便安全地集散人流。步行道的宽度应在1.5米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和步行者可并排通行。第二,步行道在设计时应蜿蜒且富于变化,力求避免漫长而笔直的路线,为老年人步行活动增添趣味性,而且弯曲的道路对于减少风力的干扰也有帮助。第三,步行道竖向设计应避免高差变化过大,坡度宜控制在1/25以下。第四,步行道铺地要求坚实、平整,表面应选用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或损坏的材料,铺装地面应尽量避免有接缝或凹凸不平。第五,老年人的舒适行走距离是150米,在超出这个范围的路线上,应设置休息处,布置一些座椅,以便于老年人路边聊天和观望。第六,在道路转折处与终点处应设置标志物,增强导向性。老年人大多身体比较虚弱,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为敏感,因此他们对绿化的需求比普通人要多。老年人往往喜欢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健身、休憩。(2)注重交往空间设计
老年人的生活中常伴有孤独感始,因而渴望与人交流并且得到理解,这也是老年人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他们希望通过见面或交谈获得一种参与感,能使自己感到并没有被社会遗弃。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坐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也是一种参与的方式。因而,在休闲环境中提供适当的交往性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交往空间主要包括两种:小规模交往空间,即只有两三个少数老年人交流的空间,这种空间大多只要求提供桌椅,供老年人闲聊、下棋等活动;还有就是群体交往空间,老年人有在聚集一起进行跳舞、打拳、跳健身操、吹拉弹唱等群体娱乐健身活动的要求,在设计时应提供这种交往空间,可以是小型广场或是凉亭等空间。
亭子小品
(3)重视安全无障碍设计
调研发现除了建筑入口处有无障碍坡道设计外,其他一些有高差地段的都没有进行无障碍设计,地面高差所导致的坡度及踏步,是影响老年人安全活动的不利因素。特别是靠助行器活动者,这将是独自不可逾越的障碍。
室外无障碍设计
设计中应尽量消除台阶,使各区域畅通无阻。并应采用适合轮椅通行、高差不大于0.4m的带扶手坡道,或缓坡台阶和坡道相结合的方式。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可采用弧形和螺旋形,以免轮椅倾覆。坡道不应太长,一般L≤12000mm(L≥9m时,设休息平台)。坡度要缓和,以1/12为佳。当有适宜的坡度和有效防滑时,会节省老年使用人群体力。在台阶与坡道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坡道的转弯处,要留有1500×1500mm的休息平台。台阶与坡道两侧皆设连贯栏杆扶手,高度为800mm—900mm,在起点与终点处水平延伸300mm以上。当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栏杆下端宜设高度不小于50mm的安全挡台;室外坡道最好加设隔离墩,防止车辆进入,保证行人畅通无阻。同时为方便拄杖者和靠轮椅行动者通行,在人行道与道路交叉位置断开路缘,设置坡道。可采用单坡、双坡或三面坡式。坡道过渡平缓,材料以毛石为主,并辅以不同色彩进行提示,以增加安全。注意建筑环境的地面用材,既要美观,又要安全,易于清洁,方便维护,有较好的防滑性。老年人行动不便、骨质较脆,任何摔跌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材料表面过于光滑,在雨雪天气中易产生滑擦。
5、结语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身心都会不适应,关爱老年人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建筑师的责任,只有真正符合老年人心理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无视以人为本的设计必将给人造成伤害,我们也有衰老的时候,因此,建设适合老年人的环境,实际上也是建设适合所有人的环境。
6、参考文献: 【1】《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休闲环境设计》——张明伟邹晓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2】《城市设计—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讨》——梁芳 崔凌霞 【3】《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作者:Qnr.Cn 时间:2009/12/10 [青年人网] 【4】《老年人住宅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庞峰
第五篇:党课结业论文要求及
大学生业余党校第二十一期优秀学员
结业论文题目推荐
1、党的宗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是做合格党员的必由之路;
3、端正入党动机,做合格党员;
4、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5、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6、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思考;
7、其他自拟题目。相关要求
1、内容要求:论文的内容要求围绕以上其中一个题目展开论述,需有自己的观点,严禁整篇抄袭。
2、格式要求: a)论文结尾无落款 b)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cm c)封皮无页码,论文正文要有页码,且页码居中 d)行间距1.5倍行距
e)封皮必须严格按照所给模板,下划线须等长
f)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之间空1行;“摘要”居中写,两字之间不空格;“关键词”三字左端不缩进;“正文部分”四个字不用写;正文中段于段之间不空行; g)装订时为左侧竖向两个书钉
注:文中不得有错别字,纸质版不得有涂改痕迹
题目(黑体2号加粗)
姓 名: 宋体3号加粗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班 级: 11工商管理1班 日 期: XXXX年X月X日
题目(黑体3号加粗)
摘要(宋体小4加粗)
100—200字左右,宋体小四(不加粗)
关键词(宋体小4加粗):3—5个,宋体小四(不加粗)
正文部分(3000字以上,宋体小四(不加粗))
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思考
姓 名: 李斯托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班 级: 10英语 2班 日 期: 2012年4月22 日
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思考
摘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社会也在发生重大转型。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关键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开展的第十九期业余党校里,我很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参加党课的培训学习,并且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党小组讨论会。五位讲课老师运用生动的事例和详实的数据,为我们讲解了当今国内外的重大变革形势和党的知识。这几次党课让我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我们党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科学发展观论述一下我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党校科社部副主任王怀超分析说: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其次,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求实的发展观,主张从实际出发谋划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社会规律和人类思维规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观,不但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且强调要用系统辩证和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而不能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和方法去处理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一是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协调发展,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
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四是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的永续发展。概括地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最后,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围绕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第二,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正确看待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的关系问题。从当前的情况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当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第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二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和我们党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间是什么关系?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用新的语言进一步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而且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点紧密地统一在一起。如果不及时、而且不是清醒地强调和落实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这个本质性、核心性的问题,发展的趋向就有可能偏离党的根本宗旨,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决定了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所以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第五,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把研究问题与总结经验结合起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研究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问题,深入研究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推进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问题,进一步来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认真总结实践当中的经验,特别是要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最后,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