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时间:2019-05-14 06:3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一篇: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论建筑环境发展

摘要:通过这个学期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我学到了既有意思又很实用的建筑环境心理学知识,并试着通过对生活与设计中的点点滴滴来感悟一下自己掌握不多的环境心理学知识。由此联系实际,对建筑环境的发展略作了解,思考人-建筑-环境如何做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建筑环境环境心理学建筑环境心理学

前言: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而我们探索的则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所以说,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正文:建筑环境心理学,仅从它的学科名称来看,似乎已经透露出其内在的一些线索,即人与建筑,环境所发生的某种复杂关系。引用一位日本专家的专业阐释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边缘性学科,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物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感知、评价、刺激和行为以及个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利用科学手段,系统说明人与环境关系的领域,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使人类能适应和改造环境”。

在这学期所上的环境心理学课程,听起来就感觉很有意思,比如:格式塔,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等等,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不能完全讲清楚各个理论的本质,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原则,还是能够掌握的。

环境心理学,不应该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它的真实性,我也试着通过对生活与设计中的点点滴滴来感悟一下自己掌握不多的环境心理学知识。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先天有一套心理规律,“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对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语音译。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方面。在自己做设计的过程中,均能感悟格式塔学派的三大原则。

1.图底关系

在一定的场合里,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的对象都明显感知到,而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如著名的两可图形,杯形和两侧的人脸不可能同时被人眼感知。而是人选择看杯形的时候,人脸就退居为相对的背景,反之亦然。图底关系式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规律。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

合人的视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视觉冲击。建筑小品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是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关系的环境容易造成主次混乱和相对消极的视觉效果。

一个雕塑可以让人驻足观赏而获得美的感受,一块树种说明牌可以让人阅读而获取信息,动感的水流可以让人兴奋而快乐,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显示就是图——底关系。例如摩尔的雕塑在相对统一的色调的绿色背景衬托下,成为景观的焦点和视觉的焦点,是典型的图底关系的杰作。

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场地的平面和空间的布局过程,也就是“图形”与“背景”的创造过程,其中的各个设计要素均可充当“图形”或者“背景”。如当一个场地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绿化时,相对面积较小的建筑小品,道路,铺装便是图形。反之也可以成为背景。这是一组相对又相辅相成的概念。在场地的平面布置中,为使布局与场地的功能性质一致,首要的任务是空间的分配,即确定哪些设计要素是图形,哪些是背景。一旦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出现混淆,则可能导致整个设计意义的丧失。

2.群化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人为,当我们自然而然观察的时候,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是他们成为有机整体的倾向。主要理论如下:

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元素,但是建筑物与环境要素并不是越近越好,相互间距不仅要考虑到通风,采光,日照,防火等需要,也要考虑到心里因素的影响。

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容易被感知为整体,物以类聚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概念,无论是色彩,形状或者质感方面的相似,在一定范围内均可以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

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如被排列成直线的点背看做是一条直线而不是断断续续的点。

封闭原则,一个倾向于完成而未封闭的图形被看做是一个整体的图形,在城市环境中相互有围合倾向的建筑,被围合的空间往往有较强的领域感,给人以强烈的场所精神。就拿居住区为例,其中的居民就会因此而加强交往,减少陌生人流量,有利于建立居民的控制感,安全感和责任感。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创造此类空间,形成聚会场所,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同时有利于场所精神的形成。

3.简化原则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感知对象的直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那个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越大。人们在对视觉刺激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简化和减少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目前,不少城市的景观(如广场)中,设置玻璃铺地,其下为灯光,水景等,一部分行人在上面行走上面,总会觉得玻璃会被踩坏而心里不够踏实,所以宁可绕道而行。这种现象我觉得可以用生态知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是吉布森提出来的,强调人的生存适应。这个理论包括两个基本观点:环境的提供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环境的提供是指人感知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人的有效刺激时,一定会引起个人的相应反应,这些反应和利用客体的有用功能密切相关。通俗来讲,就是适当的环境可以诱导人们活动的发生。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是指人的感知觉是在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比如对四季、昼夜的感知,是不需要学习或者

不需要花很多的努力就能学会的感知。

从环境与行为的角度来说,环境的提供包含三重含义:首先,环境对象要为它的使用群体提供便捷性,即让需要它的人能够方便的达到它所在的位置;其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脱离功能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来的,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在某一公园内的一个小广场中,我发现广场是自发的成为了儿童旱冰练习对的练习场地,圆形的场地很自然的成为循环的练习道,周边的座椅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家长们观看孩子练习的座椅。环境的“提供”一旦符合生态知觉,现场又别无选择,就有被兼做他用的可能性。我想设计人员应该从中得到启示:鼓励合理的“兼做他用”的功能。但是无用功能就是兼做他用的一种负产品了。例如某步行街的方形树池,经常被人当成是垃圾桶使用,垃圾被随处扔在里面,很方便又恨隐蔽。同时这也提醒我们,相对于树池景观而言,这里更需要垃圾桶。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环境心理学,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每一个物理环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环境。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恰恰揭示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内在规律性 ,其重点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人类的心理活动是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就曾强调指出:“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负责为城市提供美观的外貌和能设计出能为人们接受的空间。”我们要注意人们的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因为创造环境的意义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显示出来的。建筑创造了新环境,它不但是人在生理物质上,而且更应是人在心理上、感情上的体现,建筑师所创造的环境已包含了尽可能广泛的心理学的范畴。

我们所做的一切建筑,抛却它本身的价值功能,无不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也许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到,但它的的确确影响着周围的很多人,这就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中最简单的体现。许多建筑大师很早就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格罗皮乌斯:“建筑是表现人们崇高思想、热情、人性、信仰、宗教的结晶。”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建筑是语言,作为语言,是不能没有符号而存在的。建筑文化具有符号性及相关的许多符号特征。它是具有视觉因素,能够被人感知,通过视觉信息传达给人以语言意义。正如Louis I•Kahn所说:“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就是你的创造。”建筑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的理想与意志的外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人-建筑-环境间存在一种渗透性与认同感 ,因此要揭示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

性与环境语义 ,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公共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 ,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 ,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是人对环境刺激加以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新建构的过程,并由于人们需调动几种感觉进行环境体验 ,环境刺激则复杂多变 ,为一主动探测与选择的过程 ,其中含有大量的个人主观成份 ,对知觉到的环境信息难以与实际环境直接融合 ,因此 ,由此产生的环境知觉是有关人们审美经验,认同感,需求与目的的综合过程。

后现代隐喻主义在建筑及其内外环境的整体统一,以及其对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上的关注也是非常突出的。20世纪50年代丹麦建筑师伍重很重视建筑本体与城市环境客体双重作用下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手法坦然而直露。他在谈及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意图时曾讲到:“悉尼歌剧院是以屋顶取胜的建筑之一。因为它完全暴露于来自各方面的视野,人们可以来自空中或泛舟于其四周的水面。它是坐落在突出于一既美丽又活动频繁的港口的海岬上,这个海岬正位于悉尼市的中心点。而该市的地形则是从海岬两侧缓缓地斜升起来的,故而悉尼歌剧院很自然地成为其视觉焦点。”诺伯格•舒尔茨评论时说,伍重对悉尼歌剧院的构想表达时,注意到建筑及其环境表达其内涵是体现出建筑与大地的结合如何巍然耸立,在空中收放自如。所有这些都界定出其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造就了一个供人类活动的场所。屋顶再度真实地显示出人们是如何傲然屹立于天下的心理效应,其不仅仅界定了人类活动的空间,更是创造出一种环境特质——使人类活动存在价值的社会心理效应。

环境认知的心理体验过程可转换为人们对环境空间的体验、认知过程 ,并解决建筑与环境间互渗关系和人对建筑环境的认同感问题 ,从中寻找彼此间融契的钥匙 ,并研究设计者为实现自己的设计目标 ,设计意图应如何努力。共享的环境公共空间提供了象征与集体记忆等因素 ,并以社会沟通为基础 ,以不同层面的群体意识的审美经验为条件 ,其公共的意象包括整个环境中所对外映射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综上所述,可见环境建筑的环境渗透与认同 ,是以人的认知判断为标准 ,建立相应的认知模式 ,成为人们组织记忆、信念、情感、幻想以及环境行为的构架 ,并与环境这一容纳体对其建筑本身拥有的造型、结构、体量、质感、装饰、色彩等产生认同 ,而不致导致对其的排斥 ,出现彼此关系间的分离状态.当然,以具体个人来说,在对建筑环境进行评价时难免带有个人的角色倾向,或受当时心境影响,作出一些带有角色投射的评价。人类创造一个环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能够健康、快乐、舒适而又安全地生活。环境调节着人们情绪与情感,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对人又以潜移默化和暗示的心理效应的作用而又反施于人,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建筑环境应该对人进行作用,使人从环境中得到有益的启迪而从中获得满足。

结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好,还是在我们做设计的过程中也好,建筑环境心理学其实无处不在,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它,导致一些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尽可能的去认识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对这门学科有足够的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让设计更接近于人性化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苏)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4.(德)威廉•克劳泽尔.建筑与环境的关联.世界建筑,2001

第二篇:环境心理学论文

建筑意象中的环境心理学

摘要:从一个调研结果出发,解释了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当代建筑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找到环境与行为的互相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 城市意象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这是一个统计调查结果,在一个餐厅里,座位位置的不同,对顾客的吸引程度是不同的,在离门口最近的位置是人们最不愿呆的地方,而离门口最远的地方的位置(当然哪里是有对外窗口的),是人们最愿意去的位置。在这个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私密性是有本能的保护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心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设计的一个基础。在今天,如果一个设计师不懂得环境心理学,那当他做设计时就不会做出适宜业主要求的方案。那么什么叫环境心理学呢?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

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齐康在《城市的形态》一文中把城市形态定义为“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特征,这种发展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生产水平的不同,不同的经济结构、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科技、民族、心理和交通等,构成了城市在某一个时期特定的形状特征”。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齐康进一步将城市形态定义为“它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态特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

心理学家与建筑学家们在研究工作中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中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而这一科目的研究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也正需要不同的方法。因此不同层次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夕萎所用的不同方法从文字的寸战违到数据及图形的处理不应当被视为妨碍环境建筑行为研究及应用的矛盾因素,而应当看作是相互配合的互补因素。把这个科目的训练和掌握看作建筑师的基本功,并不是说要用它集代替对建筑师处理形式的能力的训练和掌握,而只是训练建筑师用它来准确掌握人和社会对各个建筑的需求,以使建筑师能更正确地发掐汗也们从另一些科目的训练中掌握到的处理形式的能力,如同现代建筑师除了需要具备赋形的能力外还必须掌握建筑技术的知识一样。但是,尽管环境、建筑、行为学的研究和教学既不能代替建筑美学法则的掌握和建筑形式创造技能的训练,也不能取代对建筑美学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但它对建筑美学法则在建筑创作实践中的正确应用及对建筑美学的正确发展,都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对正确处理当前及未来建筑的“内容一一形式”的相关性和矛盾性将是一付很好的调和剂。西方的以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背景,以其特有的物质经济条件作为基础所作的某些环境一行为学的具体研究,使找国的建筑师感到隔膜,并对其在找国的适用价值感到怀疑,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当我们对于这个科目在西方建筑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目的原则和方法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友在我们的设计中,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怎样反映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以及本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如何适应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本民族内不同层次的用户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对于不同用户群的不同行为,不同心理要求给予了多少考虑三四十年后,我们今天新设计的建筑当仍在有生之年,其时的境况,我们是否也应作些照顾大家都超里怨的千篇于熟,是否仅仅是因为建筑师造型能力缺乏市中心与接近郊区的百货商店敲蒙同即使形式滩可司,内容却仍然如一,问题出在哪里了同一个住宅设计,一部分住户埋怨卧室大客厅小另一部分住户却又宁愿室小厅大,似乎使得建筑师无所适从,问题在哪里了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 ,虽然

并不是都已为环境行为学家所解决,但这都已经成为他们正视而且在致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凯文·林奇是环境设计方面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几乎涉猎城市设计中环境特征与人类价值的各个方面,并始终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他不仅生产了庞多的学术著作,而且累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他不仅是环境认知与都市意象等研究的开拓者,而且也是都市设计、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方面指引方向的大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乌托邦体系,拥有鲜明的价值体系,以及完整的方法体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也都在于此。

在林奇的理论论述中,他探寻一条全新的人文角度去观察城市的建成环境,用一种个体的视角来描述物质的城市环境,同时研究这些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及各种活动的,以及人们又是如何去塑造城市形态的。在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线索,就是林奇对人文价值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注。人文主义贯穿了林奇的环境意象、环境感知、城市形态的研究,直至城市设计理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林奇对城市环境的研究就是基于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和人文主义的视角,这也是论文对林奇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研究的一条线索。林奇建立了一个城市的规范性理论,把城市空间和人的价值联系起来。他的理论研究的是人们最直接的场所体验——他称之为感觉质量,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他潜心研究人们在精神层面对环境的感知,研究物质空间及其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努力去描述和认识现代大都市的形态。林奇不仅建立了城市设计的人文价值(目标)体系,而且构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法,用以联系主观的人类感知与客观的物质环境。林奇的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公平的、正义的,满足人类情感与价值的理想聚居形态,也许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历史环境,或者说是超越了现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但是,林奇对城市设计的观点对我们的实践可能仍然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

这是在看完《城市意象》和几个北京大学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视频后所做的一点我之浅见,于是就急了下来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001.4

[2]朱冰.环境行为的发生和发展[A],新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萨伦·沙顿著 杨光 中等译 “应该把行为研究结合到建筑教学中去吗厂 《新建筑 》1985年第二期。

第三篇:环境心理学论文

引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论文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撰写过论文,那么要怎样找一份有关环境心理学论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摘要: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校园不再仅仅是一个供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活动、休憩的场所,还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甚至可作为城市的一个新地标。大学校园内存在的多种不同却又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习惯给校园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研究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环境的认知与体验、对人心理活动的捕捉,对现代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校园意象;公共空间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性行为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薛健.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创意空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四篇:环境心理学论文 周

浅析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建设

——以肇庆学院为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由此可见人所处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在这个浓缩的小社会里。大学校园环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形象,还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处理环境才能符合人的心愿。以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来进行校园环境设计,将学生的行为模式与校园环境的互动关系最为研究对象,将有利于塑造出尺度适宜、环境适宜、变化丰富的多层次室外空间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校园绿化环境。本文将以肇庆学院为例,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评价校园绿化建设。

对于校园环境设计,首先要明确学校的职能,不能把学校功能的理解偏重于对学生的管制、管理,学生相对处于被动和受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没得到足够重视。学校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娱乐。校园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服务师生,为师创造优美的环境。

从心理学中的唤醒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校园的特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刺激,它会提高师生的唤醒水平,使其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正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首期建筑完工及开学典礼上,首任校长大卫·乔月·况说:“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池池的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实实在在的教育作用,就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教育。”例如我们学校在主入口处开辟较宽阔的广场,广场居中有喷水池,后面以飞机外形的行政楼为背景,它以自己明确的主题性和强烈的标识性使每一位学生难以忘怀,这几乎成了我学校的标志。

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校园的特色还可以增加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因为校园环境的与众不同,使身在其中的师生从内心里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其情感的归属。肇庆学院有着先天优越的自然环境,坐落于著名七星岩风景区内,背靠北岭山,面对西江,校园里有很多大树,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同那些百年老校相比,肇庆学院虽然没那么浓厚的文化特色,但在肇庆市来说,肇庆学院还是很有文化特色的,市内一些文化研究单位就设在肇庆学院内,例如位于文笔峰上新建的西江文化研究所,那白皑皑的建筑将会成为肇庆学院的又一个标志。

从环境知觉的角度看,肇庆学院在视觉方面是一个色彩柔和丰富的校园,远望有北岭山的绿色背景,近看有行政楼、第一教学楼、实验大楼等近代建筑,音乐楼、美术楼、图书馆等现代建筑,红砖绿顶掩映在重重绿荫中,显得十分好看。在触觉方面,虽然校园里不乏绿色,但可以感觉得到,可触摸可停留的空间不够,比较单调,有些还设计不够合理,例如信息中心前的休闲绿地,道路设计不够合理,学校应考虑多开放可停留绿色、灰色空间,并对现有的不合理空间进行改造。

从私密和公共空间的角度还看,大学校园环境应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景观空间,以满足其不同活动的需求,同时也要注意景观空间的尺度和比例。肇庆学院是一个既缺少私密空间又缺少公共空间的地方,校园内大部分都是个人感知的空间。一些地方的私密性和公共性不强。例如第二饭堂侧面的那片小绿地,虽然面积不大,但作为路口的交汇点,人流量比较大,应充分利用设计为一个可停留的公共空间。目前这片绿地上没一个坐凳,灌木把草皮围了个严严实实,根本不能进去更不可能做停留,使整块绿地丧失了功能性、公共性和私密性。这样的设计是失败的。但学校的一些地方处理的还是不错的,例如学校的情人湖的空间私密性比较强,它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达到来遮挡视线的效果,还利用湖边的绿篱、树木造成视觉遮挡,营造出良好的私密空间。

从校园的不同功能来看,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应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分为行政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等。不同区域的环境景观要求不同。如入口景观区,它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功能,也是校园内外的过渡空间,同时还是一所大学的门面,所以它的环境设计要能满足功能要求,同时突显高校特色。我们学校的入口处,先是一个标志性牌坊,提高了学校的领域性,入口处的小广场简洁大方,满足了交通功能。教学区的建筑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尺度合理,教学楼集中分布,领域性强,但不足的是室外空间缺乏设计,停留性低。学生宿舍区分布不够集中,某些宿舍区到教学楼距离过远,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宿舍区内可供停留的绿地不足,例如厚德书院,内部庭院休憩设施不足,应改善。

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密切关系,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人心理的意义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对环境建设的重视也体现了设计者及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化关爱。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应该从环境的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环境,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第五篇:环境心理学】

心理行为与人居环境浅析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迅猛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居住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开始追求更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而我国的很多环境设计并没有真正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人居环境的设计建设出现了种种问题。

本文通过对普通心理学、环境认知和环境行为等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居住区居民行为心理的设计策略,包括满足居民安全感、舒适感、私密性、领域性设计策略。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环境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更意识到居住环境的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行为 人居环境 环境设计

绪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任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人们所处环境的质量。

一、心理 行为 人居环境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居住心理则是研究对住宅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满意感、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

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是指用于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各种外在活动。

居住环境是一种既定的物质空间,它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生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有机构成,并与共同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相互作用。

居住的环境

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住宅及其周围的居住环境中度过。住宅、小区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室内外环境布局对居住者心理及作为往往产生刺激和影响,人居环境首先要使居住者生活方便、安全,感觉舒适而具有美好的情趣。

满足居民安全性的设计方法

创造积极的空间

有活力、吸引人的空间利于居民开展各种丰富的户外活动,环境充满生气,这也是加强居住区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居民对空间的反应是积极的,那么他们对空间的利用率是高的,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占有和控制感。而创造积极空间的方法一是赋予空间鲜明的功能定义,另外,就是利用视线或交通的通透性形成中性空间,加强空间的流动性,将分散的空间连贯成片。

满足居民舒适性的设计方法

居住区中,能够对居民需要提供的物质支持越多,人的舒适感也就越强,所以,户外空间中足够数量的座椅、垃圾桶、照明设施等对于满足居民的舒适感十分重要,让这些设施的性能也会影响到舒适性。比如提供舒适的座位有利于居民交流活动的开展,木质座椅的自然质感和

满足居民领域性的设计方法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领域的建立首先依赖于领域界限,良好的小区应该为其居民划分明确的空间,从向每个居民开放的公共空间,如社区中心和小区内的主干道,到仅有部分居民共享的半私密空间。一个清晰地领域界限有助于形成完整的领域感。

而心理性边界是指由于居民经常性的活动形成对某一场所的占领,它是一种无形的边界。心理边界主要受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但心理边界为了更好的发挥领域性作用,需要得到物质边界的支持。

满足居民私密性的设计方法

私密性即个人(或家庭)在某些情况下要求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心理范围和领域,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扰,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在目前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居环境的私密性体现在具体的居住者行为中有生活性行为、社会性行为、家务性行为和文化性行为。故在居住设计中应设为每个居住者提供不受干扰和侵犯的个人空间。人居环境的私密性可以归结为居住者的某种自由度,他可以从视觉上或者听觉上象征性实质性的开放或者关闭外界对居住者的影响。

人们居住的环境中要保障个人与家庭的私密性即排除噪音和外界视线干扰。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私密空间。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对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涉及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的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心理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人居环境的私密性是现在生活方式的一项要求,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设计中提供一些隐蔽的围合空间是必要的。

将有形的物体围合与心理感觉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具有归属感的私密性空间。在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墙这种边界实体来界定出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便能围合出一块舒适的私密性景观空间。也可以运用植物,比如在地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垂直面上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结语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就像是人们情绪与情感的调节器,充满设计感和乐趣感的室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潜移默化的对人起到了暗示的心理作用,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核心是人,从整体居

住区的规划,到每个细部尺寸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居住区的空间环境不光是向人展示的,它是一个供人分享、交流、观赏的场所,这样才能设计出更符合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下载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心理学专题

    绪言 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答案:A A 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B环境与行为 C环境研究国际协会 D环境研究协会 2、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幼 儿 对 色 彩 和造型的心里 感 受 10级建筑学一班 姓名:王云 学号:20100910120 一、幼儿对色彩的心理感受 色彩: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每一个物品都有它本身的颜色,正是因为......

    建筑环境心理学结业论文要求

    环境心理学结业论文要求1、认真思考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感三者的关系,思考他们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实地调研厦门住宅或机构养老设施,运用建筑心理学和其他相关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任务书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作业指导书 行为记录:从“环境行为心理”角度观察记录生活场景中人的行为 一、 内容与目的: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是设计师必须具备......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

    环境心理学任务书2014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作业指导书 行为记录:从“环境行为心理”角度观察记录生活场景中人的行为 一、 内容与目的: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是设计师必须具备......

    环境心理学 总结

                    绪论 第一章感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

    大纲-环境心理学

    辽宁何氏医学院教学大纲 环境设计系 环境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 前言 《环境心理学》共计24学时,均为理论课程。环境心理学课程是本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