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环境心理学调研
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计原则探讨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今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于老年人的比重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多,老年人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需求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增加其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公共活动空间
老年活动设施
功能性
安全性
交流性
老年人情感上很容易感到孤独和空虚。他们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情感上更需要关怀和陪伴,生活上更喜欢安静但不希望孤单。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活动能力的退步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更多的时间在家或社区活动,对住宅及社区环境的依赖程度相对更高。本文通过对瑞景社区活动中心、集美区老年活动中心及其旁边的爱欣老年公寓的实地调研来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实地调研地
1、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1)便携性原则: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一般最大步行距离不会超过一公里,因此空间设计的“易达性”很重要,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判别能力较弱,还应主意场所的可识别性设计。
(2)功能性原则:空间设计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应当根据功能的需求安排老人集体活动、安静休息、闲聊等不同的场所,做到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4)安全性原则:老年人的活动能力逐年下降,他们多喜静不喜动,由于行动不便容易受伤,所以场所的无障碍设计尤为重要。
(5)交流性原则: 约见老友或者聊天交流是老年人外出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场地设施的设置,如桌椅的大小、方位和布置形式,花木的种植,亭廊建筑物的设计等,应当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交往的需求。2:调研现状(1)活动设施:
调研发现几个活动中心多为有正常行动能力和身心康健的老年人提供活动设施,对有行动障碍的老人的设施较少,而且经过无障碍设计的地方只有入口的坡道,对于一些活动器材地面的处理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违背了安全性原则。以至于原本为老年人提供的器械使用量稀少。
铺地间的过渡交接不合理
对于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型的器材比较受老年人的欢迎,例如,乒乓球,台球,门球等。
室内活动设施
(2)场地需求
调查老年人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对硬质场地的需求多于绿化场地,因此,对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以及休息场所的合理布置。此外,老年人最普遍的活动内容是散步、赏景、闲聊和坐息,因此这三种空间的设计更有现实意义。活动场地应该环境宜人,因此要合理规划绿地范围。而绿化植物配植这一环节,在保证基本观赏效果的情况下,应更注重植物遮荫的实用功能。
硬地空间
3、存在问题分析
(1)由于过度强调活动场地的美化效果,设计者的忽视了功能的实用性原则,从而导致现有场地内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园路,只有少量比较开阔的场地,不利于集体性活动的进行。老年人进行晨练活动时,不得不进入草地,使绿化受到严重的破坏。
同时周边居民占用场地进行晾晒衣物等,对场地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使得使用功能缩减。
绿化场地被占用
(2)还有户外座椅数量不够,且布局不够合理。如一些座椅安排在园路中间,不仅影响交通,而且就座的人四面都受到来往人群的干扰,老人的虽然渴望交流,但同时又不喜欢暴露在外面。
(3)现有活动场地在环境方面存在光照、卫生、噪音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活动要求,大大降低了户外活动场地的利用率。
(4)老年人活动场所缺少私密性空间 老年人静坐或聊天时,喜欢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会引人注目或影响交通的地方。而现有的场地往往过于开阔和引人注意,老年人难以寻觅更私密的空间。但是,老年人害怕寂寞,喜欢参与群体活动者居多,因此,即使是私密空间的设计,也应是相对的僻静,满足视野的通透性,同时要有合适的空间尺度。(5)活动设施小品不够合理
现有场地在环境空间的可弥补性、可识别性、可交流性、安全性等方面比较欠缺。比如:由于缺少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活动设施,经常见到老年人压腿伸腰不是以树木为器械,就是以坐椅、电线杆为道具,缺少更多人性化的设计。
现有的活动场地绿化基本是常规植物造景,不能满足老年人养生、保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4、设计要点
(1)合理的功能性布局
完善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的设计,应该在规划设计的有效范围内,合理分配活动场地、园路和绿地的比例。在规划面积大小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活动场地、休息场地的布置;为满足集体性活动的进行,设置必要的开阔场地;绿化设计要满足隐私性、观赏性功能性并重的原则。
绿地硬地布局
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动态活动空间和静态活动空间。动态活动空间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球类、武术和跳舞等活动,在活动区外围应有相应的休息场地,以便于活动后休息。静态活动空间主要供老年人晒太阳、下棋、聊天和学习等,应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阴凉,冬季有充足的阳光。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应有适当的距离分割,避免相互干扰,但还需满足相互观望的需要。
动静分区
由于老年人的体质原因静态的休息空间的需求较大,所以休息场地空间可以设在大树下、公共建筑的廊檐下等,或邻近儿童活动场地,以便老人们照看孙辈玩耍,同时要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阳光。里面的座椅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如利用花坛、矮墙、建筑物的基座等。坐息空间中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比较私密的空间,避开主要人流聚集的地方,并有树木、花草等遮掩视线,以方便不喜热闹的老人静坐。
休息空间
散步和慢跑也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方式,因此,步行空间的设计也很重要,应注意以下关键点:第一,步行道的设计,要把握好道路的尺度,以便安全地集散人流。步行道的宽度应在1.5米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和步行者可并排通行。第二,步行道在设计时应蜿蜒且富于变化,力求避免漫长而笔直的路线,为老年人步行活动增添趣味性,而且弯曲的道路对于减少风力的干扰也有帮助。第三,步行道竖向设计应避免高差变化过大,坡度宜控制在1/25以下。第四,步行道铺地要求坚实、平整,表面应选用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或损坏的材料,铺装地面应尽量避免有接缝或凹凸不平。第五,老年人的舒适行走距离是150米,在超出这个范围的路线上,应设置休息处,布置一些座椅,以便于老年人路边聊天和观望。第六,在道路转折处与终点处应设置标志物,增强导向性。老年人大多身体比较虚弱,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为敏感,因此他们对绿化的需求比普通人要多。老年人往往喜欢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健身、休憩。(2)注重交往空间设计
老年人的生活中常伴有孤独感始,因而渴望与人交流并且得到理解,这也是老年人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他们希望通过见面或交谈获得一种参与感,能使自己感到并没有被社会遗弃。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坐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也是一种参与的方式。因而,在休闲环境中提供适当的交往性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交往空间主要包括两种:小规模交往空间,即只有两三个少数老年人交流的空间,这种空间大多只要求提供桌椅,供老年人闲聊、下棋等活动;还有就是群体交往空间,老年人有在聚集一起进行跳舞、打拳、跳健身操、吹拉弹唱等群体娱乐健身活动的要求,在设计时应提供这种交往空间,可以是小型广场或是凉亭等空间。
亭子小品
(3)重视安全无障碍设计
调研发现除了建筑入口处有无障碍坡道设计外,其他一些有高差地段的都没有进行无障碍设计,地面高差所导致的坡度及踏步,是影响老年人安全活动的不利因素。特别是靠助行器活动者,这将是独自不可逾越的障碍。
室外无障碍设计
设计中应尽量消除台阶,使各区域畅通无阻。并应采用适合轮椅通行、高差不大于0.4m的带扶手坡道,或缓坡台阶和坡道相结合的方式。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可采用弧形和螺旋形,以免轮椅倾覆。坡道不应太长,一般L≤12000mm(L≥9m时,设休息平台)。坡度要缓和,以1/12为佳。当有适宜的坡度和有效防滑时,会节省老年使用人群体力。在台阶与坡道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坡道的转弯处,要留有1500×1500mm的休息平台。台阶与坡道两侧皆设连贯栏杆扶手,高度为800mm—900mm,在起点与终点处水平延伸300mm以上。当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栏杆下端宜设高度不小于50mm的安全挡台;室外坡道最好加设隔离墩,防止车辆进入,保证行人畅通无阻。同时为方便拄杖者和靠轮椅行动者通行,在人行道与道路交叉位置断开路缘,设置坡道。可采用单坡、双坡或三面坡式。坡道过渡平缓,材料以毛石为主,并辅以不同色彩进行提示,以增加安全。注意建筑环境的地面用材,既要美观,又要安全,易于清洁,方便维护,有较好的防滑性。老年人行动不便、骨质较脆,任何摔跌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材料表面过于光滑,在雨雪天气中易产生滑擦。
5、结语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身心都会不适应,关爱老年人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建筑师的责任,只有真正符合老年人心理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无视以人为本的设计必将给人造成伤害,我们也有衰老的时候,因此,建设适合老年人的环境,实际上也是建设适合所有人的环境。
6、参考文献: 【1】《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休闲环境设计》——张明伟邹晓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2】《城市设计—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讨》——梁芳 崔凌霞 【3】《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作者:Qnr.Cn 时间:2009/12/10 [青年人网] 【4】《老年人住宅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庞峰
第二篇:建筑环境心理学中期作业
建筑环境心理学
《建筑环境心理学——城市意象之要素表达》实验课程内
容、要求及时间安排
一、南京城市意象(可以运用文字、图形、图片、影像、录音、描述等手法)。
主题例如:
A、城市印象之幽怨南京——从时间、事件角度着手,在建筑相关知识的平台上描述。
B、足下的记忆——用特定的,具有特色的路径来描述、记录南京的城市印象。
C、菲林中的南京——用图片定格南京的印象,以插图的形式描述南京城市印象,要求图片有特定内涵,辅以文字说明,能前后连贯成文。
D、…………
二、特定环境的意象(如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城市开敞空间、城市街头绿地,但是必须是一系列的特定环境,寻找他们的共性,归纳他们的公共意象;可以运用文字、图形、图片、影像、录音、描述等系列手法)。
三、要 求:
1、从凯文林奇的五要素角度来展开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学习实地调研的方法,努力提高调研的效率。
3、实地考察研究对象,积累数据,为后面课程选题做好准备。
4、个人可依据自己较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5、以3~8人组成小组调研为宜,调研的成果要求有一定人员数量体现。
6、即日开始调研,第七周、第八周的课时用于自由调研,第九周(11月1日)课上收取实地调研报告,请将组员的姓名、班级、学号注明于报告封面或者扉页。
四、成果考核:
要求与授课内容相结合,选择合适的研究切入点,了解相关研究进程,为课程考察积累数据和相关周边知识。实验课程成绩占课程最终考核30%。
2012-10-11实验课程内容(浦建筑4个课时)
第三篇:环境心理学调研任务书
环境心理学调研任务书
调研地点:姚江江厦街至解放北路滨江区域,江夏公园
调研人员:沈丽芳 张陆青 郑梦圆 张佳梅
调研理由:
《环境心理学》教科书绪论说:“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周围与环境。”人活在社会,必定要与环境发生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不可回避,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问题。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更多的目光聚集在环境上,这也就意味着环境研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城市环境不单单只体现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上,也可以从城市绿化设计、城市建筑环境等方面考虑。其实可以从城市绿化设计方面部分反应一个城市环境的好坏。比如一个城市的公园,到达目的地交通方便与否就体现了这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公园环境舒适度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总体设计规划水平;公园整洁程度可反映这个城市整体保洁„„可以从每一个小的地方看到大方面。
考虑到宁波市地理位置特点等,选择姚江江厦街至解放北路滨江区域和江夏公园为调研地点。
调研方法: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调研内容:1.调研地点地理位置特点(包括交通)
2.调研地点所服务人群
3.调研地点设施植物调查a 座椅布置、座椅设计,座椅间距,座椅尺寸,花坛沿
兼具座椅作用
b 隔离带设计:灌木丛、临时围合带;并测量高度,判
断效果。
c 植被种类选择
d 道路宽度,与周边道路的分离,道路宽度的变化从而
引起视觉差异,达到不一样的感受
e 路灯设计,色彩、外形、间距、高度,景观灯与路灯f 垃圾桶设计,间距、外形、色彩、高度
g 景观小品主要通过外形、色彩、高度达到目的4.人使用调研地点的情况,认知、评价
5.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如何使用等方面)
6.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契合程度,产生的相互影响
8.总结
7.设计改进
第四篇:建筑环境心理学结业论文要求
环境心理学结业论文要求
1、认真思考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感三者的关系,思考他们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实地调研厦门住宅或机构养老设施,运用建筑心理学和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其公共活动空间如何在规划和设计上改善和提高环境品质,增加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求:题目自定
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论述清晰,具有逻辑性;
论证可靠,结论扎实可信,科学性强;
图文并茂,2000字左右。
另:ppt老师还没给我,我拿到自然会分享大家,所以大家就别再催我了。
第五篇:环境心理学】
心理行为与人居环境浅析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迅猛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居住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开始追求更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而我国的很多环境设计并没有真正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人居环境的设计建设出现了种种问题。
本文通过对普通心理学、环境认知和环境行为等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居住区居民行为心理的设计策略,包括满足居民安全感、舒适感、私密性、领域性设计策略。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环境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更意识到居住环境的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行为 人居环境 环境设计
绪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任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人们所处环境的质量。
一、心理 行为 人居环境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居住心理则是研究对住宅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满意感、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
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是指用于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各种外在活动。
居住环境是一种既定的物质空间,它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生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有机构成,并与共同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相互作用。
居住的环境
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住宅及其周围的居住环境中度过。住宅、小区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室内外环境布局对居住者心理及作为往往产生刺激和影响,人居环境首先要使居住者生活方便、安全,感觉舒适而具有美好的情趣。
满足居民安全性的设计方法
创造积极的空间
有活力、吸引人的空间利于居民开展各种丰富的户外活动,环境充满生气,这也是加强居住区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居民对空间的反应是积极的,那么他们对空间的利用率是高的,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占有和控制感。而创造积极空间的方法一是赋予空间鲜明的功能定义,另外,就是利用视线或交通的通透性形成中性空间,加强空间的流动性,将分散的空间连贯成片。
满足居民舒适性的设计方法
居住区中,能够对居民需要提供的物质支持越多,人的舒适感也就越强,所以,户外空间中足够数量的座椅、垃圾桶、照明设施等对于满足居民的舒适感十分重要,让这些设施的性能也会影响到舒适性。比如提供舒适的座位有利于居民交流活动的开展,木质座椅的自然质感和
满足居民领域性的设计方法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领域的建立首先依赖于领域界限,良好的小区应该为其居民划分明确的空间,从向每个居民开放的公共空间,如社区中心和小区内的主干道,到仅有部分居民共享的半私密空间。一个清晰地领域界限有助于形成完整的领域感。
而心理性边界是指由于居民经常性的活动形成对某一场所的占领,它是一种无形的边界。心理边界主要受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但心理边界为了更好的发挥领域性作用,需要得到物质边界的支持。
满足居民私密性的设计方法
私密性即个人(或家庭)在某些情况下要求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心理范围和领域,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扰,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在目前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居环境的私密性体现在具体的居住者行为中有生活性行为、社会性行为、家务性行为和文化性行为。故在居住设计中应设为每个居住者提供不受干扰和侵犯的个人空间。人居环境的私密性可以归结为居住者的某种自由度,他可以从视觉上或者听觉上象征性实质性的开放或者关闭外界对居住者的影响。
人们居住的环境中要保障个人与家庭的私密性即排除噪音和外界视线干扰。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私密空间。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对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涉及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的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心理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人居环境的私密性是现在生活方式的一项要求,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设计中提供一些隐蔽的围合空间是必要的。
将有形的物体围合与心理感觉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具有归属感的私密性空间。在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墙这种边界实体来界定出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便能围合出一块舒适的私密性景观空间。也可以运用植物,比如在地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垂直面上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结语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就像是人们情绪与情感的调节器,充满设计感和乐趣感的室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潜移默化的对人起到了暗示的心理作用,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核心是人,从整体居
住区的规划,到每个细部尺寸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居住区的空间环境不光是向人展示的,它是一个供人分享、交流、观赏的场所,这样才能设计出更符合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