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心理学论文
引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论文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撰写过论文,那么要怎样找一份有关环境心理学论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摘要: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校园不再仅仅是一个供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活动、休憩的场所,还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甚至可作为城市的一个新地标。大学校园内存在的多种不同却又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习惯给校园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研究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环境的认知与体验、对人心理活动的捕捉,对现代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校园意象;公共空间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性行为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薛健.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创意空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二篇:环境心理学论文
建筑意象中的环境心理学
摘要:从一个调研结果出发,解释了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当代建筑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找到环境与行为的互相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 城市意象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这是一个统计调查结果,在一个餐厅里,座位位置的不同,对顾客的吸引程度是不同的,在离门口最近的位置是人们最不愿呆的地方,而离门口最远的地方的位置(当然哪里是有对外窗口的),是人们最愿意去的位置。在这个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私密性是有本能的保护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心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设计的一个基础。在今天,如果一个设计师不懂得环境心理学,那当他做设计时就不会做出适宜业主要求的方案。那么什么叫环境心理学呢?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
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齐康在《城市的形态》一文中把城市形态定义为“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特征,这种发展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生产水平的不同,不同的经济结构、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科技、民族、心理和交通等,构成了城市在某一个时期特定的形状特征”。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齐康进一步将城市形态定义为“它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态特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
心理学家与建筑学家们在研究工作中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中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而这一科目的研究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也正需要不同的方法。因此不同层次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夕萎所用的不同方法从文字的寸战违到数据及图形的处理不应当被视为妨碍环境建筑行为研究及应用的矛盾因素,而应当看作是相互配合的互补因素。把这个科目的训练和掌握看作建筑师的基本功,并不是说要用它集代替对建筑师处理形式的能力的训练和掌握,而只是训练建筑师用它来准确掌握人和社会对各个建筑的需求,以使建筑师能更正确地发掐汗也们从另一些科目的训练中掌握到的处理形式的能力,如同现代建筑师除了需要具备赋形的能力外还必须掌握建筑技术的知识一样。但是,尽管环境、建筑、行为学的研究和教学既不能代替建筑美学法则的掌握和建筑形式创造技能的训练,也不能取代对建筑美学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但它对建筑美学法则在建筑创作实践中的正确应用及对建筑美学的正确发展,都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对正确处理当前及未来建筑的“内容一一形式”的相关性和矛盾性将是一付很好的调和剂。西方的以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背景,以其特有的物质经济条件作为基础所作的某些环境一行为学的具体研究,使找国的建筑师感到隔膜,并对其在找国的适用价值感到怀疑,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当我们对于这个科目在西方建筑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目的原则和方法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友在我们的设计中,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怎样反映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以及本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如何适应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本民族内不同层次的用户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对于不同用户群的不同行为,不同心理要求给予了多少考虑三四十年后,我们今天新设计的建筑当仍在有生之年,其时的境况,我们是否也应作些照顾大家都超里怨的千篇于熟,是否仅仅是因为建筑师造型能力缺乏市中心与接近郊区的百货商店敲蒙同即使形式滩可司,内容却仍然如一,问题出在哪里了同一个住宅设计,一部分住户埋怨卧室大客厅小另一部分住户却又宁愿室小厅大,似乎使得建筑师无所适从,问题在哪里了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 ,虽然
并不是都已为环境行为学家所解决,但这都已经成为他们正视而且在致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凯文·林奇是环境设计方面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几乎涉猎城市设计中环境特征与人类价值的各个方面,并始终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他不仅生产了庞多的学术著作,而且累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他不仅是环境认知与都市意象等研究的开拓者,而且也是都市设计、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方面指引方向的大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乌托邦体系,拥有鲜明的价值体系,以及完整的方法体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也都在于此。
在林奇的理论论述中,他探寻一条全新的人文角度去观察城市的建成环境,用一种个体的视角来描述物质的城市环境,同时研究这些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及各种活动的,以及人们又是如何去塑造城市形态的。在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线索,就是林奇对人文价值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注。人文主义贯穿了林奇的环境意象、环境感知、城市形态的研究,直至城市设计理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林奇对城市环境的研究就是基于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和人文主义的视角,这也是论文对林奇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研究的一条线索。林奇建立了一个城市的规范性理论,把城市空间和人的价值联系起来。他的理论研究的是人们最直接的场所体验——他称之为感觉质量,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他潜心研究人们在精神层面对环境的感知,研究物质空间及其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努力去描述和认识现代大都市的形态。林奇不仅建立了城市设计的人文价值(目标)体系,而且构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法,用以联系主观的人类感知与客观的物质环境。林奇的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公平的、正义的,满足人类情感与价值的理想聚居形态,也许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历史环境,或者说是超越了现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但是,林奇对城市设计的观点对我们的实践可能仍然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
这是在看完《城市意象》和几个北京大学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视频后所做的一点我之浅见,于是就急了下来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001.4
[2]朱冰.环境行为的发生和发展[A],新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萨伦·沙顿著 杨光 中等译 “应该把行为研究结合到建筑教学中去吗厂 《新建筑 》1985年第二期。
第三篇: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论建筑环境发展
摘要:通过这个学期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我学到了既有意思又很实用的建筑环境心理学知识,并试着通过对生活与设计中的点点滴滴来感悟一下自己掌握不多的环境心理学知识。由此联系实际,对建筑环境的发展略作了解,思考人-建筑-环境如何做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建筑环境环境心理学建筑环境心理学
前言: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而我们探索的则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所以说,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正文:建筑环境心理学,仅从它的学科名称来看,似乎已经透露出其内在的一些线索,即人与建筑,环境所发生的某种复杂关系。引用一位日本专家的专业阐释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边缘性学科,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物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感知、评价、刺激和行为以及个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利用科学手段,系统说明人与环境关系的领域,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使人类能适应和改造环境”。
在这学期所上的环境心理学课程,听起来就感觉很有意思,比如:格式塔,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等等,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不能完全讲清楚各个理论的本质,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原则,还是能够掌握的。
环境心理学,不应该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它的真实性,我也试着通过对生活与设计中的点点滴滴来感悟一下自己掌握不多的环境心理学知识。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先天有一套心理规律,“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对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语音译。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方面。在自己做设计的过程中,均能感悟格式塔学派的三大原则。
1.图底关系
在一定的场合里,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的对象都明显感知到,而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如著名的两可图形,杯形和两侧的人脸不可能同时被人眼感知。而是人选择看杯形的时候,人脸就退居为相对的背景,反之亦然。图底关系式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规律。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
合人的视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视觉冲击。建筑小品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是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关系的环境容易造成主次混乱和相对消极的视觉效果。
一个雕塑可以让人驻足观赏而获得美的感受,一块树种说明牌可以让人阅读而获取信息,动感的水流可以让人兴奋而快乐,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显示就是图——底关系。例如摩尔的雕塑在相对统一的色调的绿色背景衬托下,成为景观的焦点和视觉的焦点,是典型的图底关系的杰作。
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场地的平面和空间的布局过程,也就是“图形”与“背景”的创造过程,其中的各个设计要素均可充当“图形”或者“背景”。如当一个场地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绿化时,相对面积较小的建筑小品,道路,铺装便是图形。反之也可以成为背景。这是一组相对又相辅相成的概念。在场地的平面布置中,为使布局与场地的功能性质一致,首要的任务是空间的分配,即确定哪些设计要素是图形,哪些是背景。一旦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出现混淆,则可能导致整个设计意义的丧失。
2.群化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人为,当我们自然而然观察的时候,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是他们成为有机整体的倾向。主要理论如下:
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元素,但是建筑物与环境要素并不是越近越好,相互间距不仅要考虑到通风,采光,日照,防火等需要,也要考虑到心里因素的影响。
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容易被感知为整体,物以类聚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概念,无论是色彩,形状或者质感方面的相似,在一定范围内均可以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
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如被排列成直线的点背看做是一条直线而不是断断续续的点。
封闭原则,一个倾向于完成而未封闭的图形被看做是一个整体的图形,在城市环境中相互有围合倾向的建筑,被围合的空间往往有较强的领域感,给人以强烈的场所精神。就拿居住区为例,其中的居民就会因此而加强交往,减少陌生人流量,有利于建立居民的控制感,安全感和责任感。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创造此类空间,形成聚会场所,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同时有利于场所精神的形成。
3.简化原则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感知对象的直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那个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越大。人们在对视觉刺激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简化和减少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目前,不少城市的景观(如广场)中,设置玻璃铺地,其下为灯光,水景等,一部分行人在上面行走上面,总会觉得玻璃会被踩坏而心里不够踏实,所以宁可绕道而行。这种现象我觉得可以用生态知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是吉布森提出来的,强调人的生存适应。这个理论包括两个基本观点:环境的提供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环境的提供是指人感知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人的有效刺激时,一定会引起个人的相应反应,这些反应和利用客体的有用功能密切相关。通俗来讲,就是适当的环境可以诱导人们活动的发生。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是指人的感知觉是在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比如对四季、昼夜的感知,是不需要学习或者
不需要花很多的努力就能学会的感知。
从环境与行为的角度来说,环境的提供包含三重含义:首先,环境对象要为它的使用群体提供便捷性,即让需要它的人能够方便的达到它所在的位置;其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脱离功能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来的,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在某一公园内的一个小广场中,我发现广场是自发的成为了儿童旱冰练习对的练习场地,圆形的场地很自然的成为循环的练习道,周边的座椅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家长们观看孩子练习的座椅。环境的“提供”一旦符合生态知觉,现场又别无选择,就有被兼做他用的可能性。我想设计人员应该从中得到启示:鼓励合理的“兼做他用”的功能。但是无用功能就是兼做他用的一种负产品了。例如某步行街的方形树池,经常被人当成是垃圾桶使用,垃圾被随处扔在里面,很方便又恨隐蔽。同时这也提醒我们,相对于树池景观而言,这里更需要垃圾桶。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环境心理学,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每一个物理环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环境。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恰恰揭示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内在规律性 ,其重点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人类的心理活动是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就曾强调指出:“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负责为城市提供美观的外貌和能设计出能为人们接受的空间。”我们要注意人们的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因为创造环境的意义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显示出来的。建筑创造了新环境,它不但是人在生理物质上,而且更应是人在心理上、感情上的体现,建筑师所创造的环境已包含了尽可能广泛的心理学的范畴。
我们所做的一切建筑,抛却它本身的价值功能,无不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也许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到,但它的的确确影响着周围的很多人,这就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中最简单的体现。许多建筑大师很早就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格罗皮乌斯:“建筑是表现人们崇高思想、热情、人性、信仰、宗教的结晶。”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建筑是语言,作为语言,是不能没有符号而存在的。建筑文化具有符号性及相关的许多符号特征。它是具有视觉因素,能够被人感知,通过视觉信息传达给人以语言意义。正如Louis I•Kahn所说:“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就是你的创造。”建筑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的理想与意志的外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人-建筑-环境间存在一种渗透性与认同感 ,因此要揭示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
性与环境语义 ,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公共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 ,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 ,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是人对环境刺激加以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新建构的过程,并由于人们需调动几种感觉进行环境体验 ,环境刺激则复杂多变 ,为一主动探测与选择的过程 ,其中含有大量的个人主观成份 ,对知觉到的环境信息难以与实际环境直接融合 ,因此 ,由此产生的环境知觉是有关人们审美经验,认同感,需求与目的的综合过程。
后现代隐喻主义在建筑及其内外环境的整体统一,以及其对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上的关注也是非常突出的。20世纪50年代丹麦建筑师伍重很重视建筑本体与城市环境客体双重作用下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手法坦然而直露。他在谈及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意图时曾讲到:“悉尼歌剧院是以屋顶取胜的建筑之一。因为它完全暴露于来自各方面的视野,人们可以来自空中或泛舟于其四周的水面。它是坐落在突出于一既美丽又活动频繁的港口的海岬上,这个海岬正位于悉尼市的中心点。而该市的地形则是从海岬两侧缓缓地斜升起来的,故而悉尼歌剧院很自然地成为其视觉焦点。”诺伯格•舒尔茨评论时说,伍重对悉尼歌剧院的构想表达时,注意到建筑及其环境表达其内涵是体现出建筑与大地的结合如何巍然耸立,在空中收放自如。所有这些都界定出其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造就了一个供人类活动的场所。屋顶再度真实地显示出人们是如何傲然屹立于天下的心理效应,其不仅仅界定了人类活动的空间,更是创造出一种环境特质——使人类活动存在价值的社会心理效应。
环境认知的心理体验过程可转换为人们对环境空间的体验、认知过程 ,并解决建筑与环境间互渗关系和人对建筑环境的认同感问题 ,从中寻找彼此间融契的钥匙 ,并研究设计者为实现自己的设计目标 ,设计意图应如何努力。共享的环境公共空间提供了象征与集体记忆等因素 ,并以社会沟通为基础 ,以不同层面的群体意识的审美经验为条件 ,其公共的意象包括整个环境中所对外映射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综上所述,可见环境建筑的环境渗透与认同 ,是以人的认知判断为标准 ,建立相应的认知模式 ,成为人们组织记忆、信念、情感、幻想以及环境行为的构架 ,并与环境这一容纳体对其建筑本身拥有的造型、结构、体量、质感、装饰、色彩等产生认同 ,而不致导致对其的排斥 ,出现彼此关系间的分离状态.当然,以具体个人来说,在对建筑环境进行评价时难免带有个人的角色倾向,或受当时心境影响,作出一些带有角色投射的评价。人类创造一个环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能够健康、快乐、舒适而又安全地生活。环境调节着人们情绪与情感,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对人又以潜移默化和暗示的心理效应的作用而又反施于人,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建筑环境应该对人进行作用,使人从环境中得到有益的启迪而从中获得满足。
结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好,还是在我们做设计的过程中也好,建筑环境心理学其实无处不在,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它,导致一些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尽可能的去认识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对这门学科有足够的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让设计更接近于人性化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苏)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4.(德)威廉•克劳泽尔.建筑与环境的关联.世界建筑,2001
第四篇:环境心理学论文 周
浅析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建设
——以肇庆学院为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由此可见人所处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在这个浓缩的小社会里。大学校园环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形象,还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处理环境才能符合人的心愿。以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来进行校园环境设计,将学生的行为模式与校园环境的互动关系最为研究对象,将有利于塑造出尺度适宜、环境适宜、变化丰富的多层次室外空间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校园绿化环境。本文将以肇庆学院为例,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评价校园绿化建设。
对于校园环境设计,首先要明确学校的职能,不能把学校功能的理解偏重于对学生的管制、管理,学生相对处于被动和受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没得到足够重视。学校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娱乐。校园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服务师生,为师创造优美的环境。
从心理学中的唤醒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校园的特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刺激,它会提高师生的唤醒水平,使其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正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首期建筑完工及开学典礼上,首任校长大卫·乔月·况说:“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池池的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实实在在的教育作用,就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教育。”例如我们学校在主入口处开辟较宽阔的广场,广场居中有喷水池,后面以飞机外形的行政楼为背景,它以自己明确的主题性和强烈的标识性使每一位学生难以忘怀,这几乎成了我学校的标志。
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校园的特色还可以增加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因为校园环境的与众不同,使身在其中的师生从内心里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其情感的归属。肇庆学院有着先天优越的自然环境,坐落于著名七星岩风景区内,背靠北岭山,面对西江,校园里有很多大树,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同那些百年老校相比,肇庆学院虽然没那么浓厚的文化特色,但在肇庆市来说,肇庆学院还是很有文化特色的,市内一些文化研究单位就设在肇庆学院内,例如位于文笔峰上新建的西江文化研究所,那白皑皑的建筑将会成为肇庆学院的又一个标志。
从环境知觉的角度看,肇庆学院在视觉方面是一个色彩柔和丰富的校园,远望有北岭山的绿色背景,近看有行政楼、第一教学楼、实验大楼等近代建筑,音乐楼、美术楼、图书馆等现代建筑,红砖绿顶掩映在重重绿荫中,显得十分好看。在触觉方面,虽然校园里不乏绿色,但可以感觉得到,可触摸可停留的空间不够,比较单调,有些还设计不够合理,例如信息中心前的休闲绿地,道路设计不够合理,学校应考虑多开放可停留绿色、灰色空间,并对现有的不合理空间进行改造。
从私密和公共空间的角度还看,大学校园环境应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景观空间,以满足其不同活动的需求,同时也要注意景观空间的尺度和比例。肇庆学院是一个既缺少私密空间又缺少公共空间的地方,校园内大部分都是个人感知的空间。一些地方的私密性和公共性不强。例如第二饭堂侧面的那片小绿地,虽然面积不大,但作为路口的交汇点,人流量比较大,应充分利用设计为一个可停留的公共空间。目前这片绿地上没一个坐凳,灌木把草皮围了个严严实实,根本不能进去更不可能做停留,使整块绿地丧失了功能性、公共性和私密性。这样的设计是失败的。但学校的一些地方处理的还是不错的,例如学校的情人湖的空间私密性比较强,它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达到来遮挡视线的效果,还利用湖边的绿篱、树木造成视觉遮挡,营造出良好的私密空间。
从校园的不同功能来看,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应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分为行政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等。不同区域的环境景观要求不同。如入口景观区,它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功能,也是校园内外的过渡空间,同时还是一所大学的门面,所以它的环境设计要能满足功能要求,同时突显高校特色。我们学校的入口处,先是一个标志性牌坊,提高了学校的领域性,入口处的小广场简洁大方,满足了交通功能。教学区的建筑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尺度合理,教学楼集中分布,领域性强,但不足的是室外空间缺乏设计,停留性低。学生宿舍区分布不够集中,某些宿舍区到教学楼距离过远,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宿舍区内可供停留的绿地不足,例如厚德书院,内部庭院休憩设施不足,应改善。
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密切关系,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人心理的意义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对环境建设的重视也体现了设计者及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化关爱。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应该从环境的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环境,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第五篇:环境心理学
幼 儿 对 色 彩 和造型的心里 感 受
10级建筑学一班
姓名:王云
学号:20100910120
一、幼儿对色彩的心理感受
色彩: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每一个物品都有它本身的颜色,正是因为色彩我们的世界才会五颜六色。那么在孩子的眼中色彩是什么,色彩又对幼儿有哪些影响呢?接下来我讲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说一下人类的认知系统的特点:
•一般来说,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当作图案来识别;
•从上下关系来看,上面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位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相比,倾斜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宽度不规则的,有一定宽度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此外,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左右不对称的相比,对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冷色,暖色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具体而言,红色的最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接下来是橙色和黄色。此外,亮色比暗色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此外,人类的认知系统还有以下五个特性:
1.人类有优先左视野的倾向。当左视野与右视野接收到的信息不同时,人容易受到左视野信息的影响。
2.在识别图案与背景时,我们的认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比如“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3.人类对颜色、文字等的认知速度是不同的。当这些信息一起出现时,会相互造成干扰。
4.人类的视觉具有恒定性的特性。即使环境的变化会使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大小等发生变化,但在我们印象中,物体的各种特征始终保持不变。
5.即使文字、图案等处于不完整的状态,只要有前后文,我们也可以根据脉络理解其含义。
其次我说一下幼儿的视觉特点:
1、婴儿属于色型人,婴儿大多具有较强的色型倾向,与形状相比,他们首先会对颜色作出反应。出生后的一到三个月里,婴儿对颜色和形状组合的判断力,也迅速提高。其实,人类在胎儿时期就能感受到“光亮”了。出生后,其认知功能的发展按照“颜色”、“大小/长短”、“平面形状”、“立体形状”的顺序进行。
2、以前人们认为色彩感是与生俱来的,但现在普遍认为人的色彩感主要是通过婴幼儿时期的视觉体验获得的。因此,在婴幼儿时期给孩子看尽量多的颜色,对其色彩感的培养有很的帮助。
最能吸引婴儿目光的颜色依序是:红色>黄色>白色。如果是印刷品或者靶子之类带有图案的,婴儿会更感兴趣。由此可见,婴儿喜欢彩色大过无色,喜欢图案多过空白。
然后我说一下不同年龄幼儿对色彩的感受与表现的特点:
小班:
幼儿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和爱使用的颜色不一样,认知颜色依赖于直观、具体的事物;选用色彩的创作较随意、单调,常会根据颜色来判断事物;个别幼儿能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中班:
幼儿喜欢和认为漂亮的颜色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能理解颜色的冷暖和深浅对比,能用色彩表现较特别的味觉、触觉、温度觉的感受;选用颜色从无意识的多样化到有意识的联想发展,能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心境和情绪;使用色彩的创作比小班幼儿要丰富。
大班:
幼儿喜欢的和认为漂亮的颜色比较一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氛围,喜欢尝试使用多彩的颜色,有选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构思和美感的意识;喜欢色彩的联想活动,使用色彩创作向重内容或重色彩的丰富分化。
那么不同的颜色又代表什么呢?
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对人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红色容易使人兴奋,蓝色容易使人安静,绿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色彩有其固定的意义。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角色;爱好蓝色的孩子则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较为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宽容的胸怀以及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有点粗枝大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爱紫、黑、墨蓝等颜色时,就要探究其心理背景了。
一、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影响
这是一个色彩的世界,世界中的色彩处处影响幼儿的心理、甚至生理的发展„„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属于敏感的,最富表情的要素,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等给人以暖和感;而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等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暖色和冷色的对比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红色、黄色等的搭配给人热烈、向前、温暖的感觉,而蓝色、绿色等的搭配给人冷漠、向后、寒冷的感觉。人类具有偏爱色彩的倾向,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喜欢在他们的周围环境中饰以色彩。同样对幼儿来说他们对色彩的敏感程度更强,特别是那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色彩及色彩组合。比如说暖色、给人产生依赖感觉的色彩等都是幼儿所喜爱的,适当的运用这些色彩能给幼儿产生一种温暖、和谐、亲切的心理感受。
造型生动有趣的、色彩明快鲜艳的建筑是孩子所喜爱的。教室是孩子接受知识的地方,所以教室在色彩设计方面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黑板与浅色墙形成强烈对比,会增加孩子的视觉疲劳。目前,有很多国外教室选用淡墨绿色,后面的墙涂成暗绿色,其他墙刷成浅绿色,效果很好。一般来说,教室室内的各表面宜采用高明度,低彩度、反射系数低的色彩,这样有利于提高室内的亮度,降低幼儿的视觉疲劳。
色彩表现的气氛与基调色有很大关系。基调色反映出了色彩表达的基本倾向。基调色的选择可以是单色的,突出表现某种色彩的表现力,如红色让人感觉热烈奔放、蓝色让人感觉宁静纯洁等等。一般来说儿童喜欢黄色和红色等给人感觉温暖的颜色。也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对比和配合以表现在各种色彩相互衬托情况下多姿多彩的效果。色彩诱人的魅力是在相互比较和衬托之中显现的。尤其是对比色的应用,可以使色彩生动鲜明。幼儿园的色彩应用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可以通过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对比来达到色彩鲜明、清晰、爽朗的效果。今天,建筑师们找到了更多的装点幼儿园建筑的办法。色彩可以像化妆美容一样为建筑增光添彩,也可以像产品包装一样使建筑形象翻新。色彩对建筑的美化不是无条件的,色彩使用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幼儿园的色彩换成纯度较低的灰色调的话,那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压抑的感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由于色彩对人产生的视觉作用关系到人的现实生活,甚至影响到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要处好与色彩的关系,与色彩为邻,与色彩为友,并主动的来支配色彩使其促进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色彩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具有强调作用。对特别的部位施加与其余部分不同的色彩,可以使该部分得到有力地强调。”[1]色彩的强调作用可以针对任何的建筑内容和建筑形式,一般用以强调重要的或美观的部位。如某一主要的功能部分或某一有表现力的部分、图案等等;反之则进行减弱。比如说在幼儿园的外围墙上那些画有的可爱的动物图案的色彩,它们和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主要画面表现突出,起到了强调作用,而背景则进行了减弱。
色彩具有调节作用,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重点色一般是小面积的。立面上的小型构件、图案或小块色彩与大面积墙面的任何色彩差异都可以使其从墙面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得到突出的表现。幼儿园建筑的形体造型由于受到实用、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实现人们的审美理想。色彩具有从多方面调节建筑造型效果的功能。用色彩对比的方法可以在平板单调的形体上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形状,使建筑造型丰富起来。在幼儿园建筑中,可以用色彩对比的方式对门窗洞的边框用色彩加以粉饰,能突出建筑内轮廓的作用,可以使幼儿园建筑面目清晰,给人以爽快,舒适的感觉。冷色波长较短,会产生视觉上的后退感和收缩感。由于心理作用与社会活动的参与,不同色彩会对人产生兴奋、愉快和压抑等不同感觉。正是由于不同的色彩有着各自的作用,人们利用色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幼儿园采用活泼的黄与象征生命的绿色搭配给人以向前的,活泼的,生命的感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阶段、不同宗教文化等色彩具有不同的作用。运用适合幼儿发展的色彩对其有促进作用。幼儿对鲜艳的颜色比较喜好,针对幼儿好动而且需要关怀的特点,我们应该多运用红、黄等让人产生温暖感觉的颜色,多用暖色,但也不要过度的使用,因为过度的使用会让人产生腻烦的心理感觉,色彩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幼儿园建筑中的色彩搭配
幼儿园建筑中的色彩和谐与绘画中的色彩和谐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独特性,建筑形象、室内陈设造型、空间环境、墙饰、色彩及户外绿化、活动区域、设施景点等都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趣味性,了解幼儿的心理和审美语言环境给幼儿展现自我的舞台;艺术性,设计中考虑他的合理性、安全性等;环保安全性,坚持功能第一,美观第二的原则;创造性,着重考虑幼儿 的参与因素。一般情况下,幼儿园的色彩比较明亮鲜艳,在建筑群中能脱颖而出,综合运用色彩构成,植物组合及结构与色彩的搭配等表现出色彩所特有的优势。幼儿园采用线状鲜艳的黄色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根据幼儿园建筑特点确定色彩造型的图式,有利于表现建筑性格。幼儿园用清新艳丽的点状色块、点状造型等作装饰,适合儿童纯真活泼的性格。点状色块与醒目的颜色搭配,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另外幼儿园室内门窗框等部件做了与背景墙不同的色彩搭配处理,运用和谐!在这方面也是幼儿园色彩中的一个典范。
幼儿园建筑的色彩组成主要包括屋顶墙面和局部构件、门窗、地面等几部分。幼儿园建筑配色主要是考虑各个组成部分的色彩关系。屋顶是建筑上部的边界,是观看者视线集中的地方。所以屋顶的色彩在幼儿园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幼儿园屋顶色彩时,应注意屋顶与天空的色彩及屋顶与墙面的色彩关系,比如说屋顶采用暖色调时与天空颜色形成色彩对比,可以增加色彩的鲜明感。还应注意屋顶对墙面的衬托作用,使二者相映成趣,以有利于立面整体效果的表达。墙面在幼儿园建筑立面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墙面色很自然的成为幼儿园建筑的主色调。墙面色的选择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衬托关系。幼儿园建筑采用某些明快的单纯色、容易获得儿童的喜爱,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大面积色块对色彩和谐的影响。在墙面上大面积采用高纯度色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色彩种类过多,容易产生杂乱、花哨等不和谐感。只有合理搭配色彩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门窗的色彩包括玻璃的色彩和门窗框油漆两部分。玻璃由于具有反光和透明的特点,颜色是富有变化的。”[2]白天的时候,玻璃通常呈暗色调,墙面与玻璃窗自然形成明暗色的对比,墙面上门窗洞的分布构成建筑立面的基本图形。门窗框油漆色彩在建筑中虽然所占面积比例较小,但是色彩灵活性大,可以根据需要调成多种多样的颜色。由于门窗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当墙面与局部构件的色彩关系确定后,常利用对局部色彩的粉饰来达到对整个立面色彩效果的调节,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地面是建筑下部的边界,在一般情况下地面的色彩不引人注目,它通常自然的与建筑物区分,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园建筑色彩的表达。
色彩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搭配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灵活处理色彩与幼儿的关系,重视色彩的搭配,使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幼儿园建筑色彩的发展趋势
首先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可持续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几个因素也是在不断发展、更新、进步的。在现代社会中大力提倡绿色设计,把大自然引入现代建筑空间中,创造清静、安宁的舒适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主色调绿色植物和绿色图形被作为许多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寓有与绿色生态协调、回归自然的深刻内涵。”另外室内环境室外化,室外环境室内化。把绿色植物引入到室内,实现室内室外的沟通。校园环境设计要善于把握植物这个因素,对于围栏植物的高度和排列方式等都要考虑,这样才能满足建筑、植物、人的和谐相处。在这方面我觉得幼儿园的园内绿化不够充分,绿化面积需进一步扩大,适当运用点、线、面的形状和色彩等的搭配来进一步完善幼儿
园的教育基础设施。
在幼儿的学习娱乐空间中,不同时期变换不同的色彩,不断的给幼儿以新鲜感。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样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生活的情趣,激发幼儿脑力智力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幼儿园建筑色彩发展的一个趋势。
最后,幼儿园主要是二至六岁的幼儿,在进行设计时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色彩设计方面做不同的调整。比如说对二至三岁儿童来说较多的运用鲜艳的色彩,多运用暖色,多运用能给人产生依赖感觉的色彩,这样有利于创造出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三至四岁儿童在建筑色彩设计方面相对二至三岁儿童应稍显淡色,但要有度。依次类推四至五岁、五至六岁的儿童在建筑设计用色上也要依次渐淡,这是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对幼儿心理活动的一个控制,同样也是幼儿与外界联系、走向社会所需要的。
总结
以上不难看出,色彩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服从整体建筑的构成关系,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幼儿园色彩设计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改进的。其中也有国家和种族.宗教和信仰的不同,以及生活的地理位置、文化修养的差异等,但我们应该在差异中有共鸣,在差异中有进步,提高幼儿的学习娱乐环境质量。幼儿园的小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关注、关心他们的成长。不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还是周围的环境方面都应该关怀有佳,无微不至。做好幼儿园色彩的设计对儿童及家庭乃至社会是很重要的。对幼儿园建筑色彩的设计有利于幼儿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四有新人而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
二、幼儿园建筑的造型设计
幼儿园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幼儿园建筑的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环境的和建筑空间。
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公共建筑造型的共同规律及幼儿建筑自身所特有的环境特征及空间特征。它是通过各种造型相关的要素,如体量的组合、虚实的排列、色彩的处理、光影的变化及材料、质地效果等来创造幼儿建筑所特有的心理感觉与个性特征。
(1)幼儿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1)幼儿建筑造型应满足幼儿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要求。
2)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新、奇、趣、美”的幼教建筑个性风格,并应处理好建筑内涵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3)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形式美的法则,即遵守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视觉与视差等构图法则。
4)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与园、所所在居住小区或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统一、协调。
(2)幼儿建筑造型特征
1)体量不大,尺度小巧。
2)错落有致,虚实变幻。
3)布局活泼,造型生动。
4)新奇、童稚,直观、鲜明。
(3)托、幼建筑造型设计
1)主从式造型
·托、幼建筑主体是幼儿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是其配体。托、幼建筑的平面布局已确定了这种关系,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应突出主体建筑鲜明的个性。而且儿童活动单元因其数量多且反映幼筑个性,常组合成富有韵律感的建筑群,形成托幼建筑的主体,起主导支配地位。音体活动室因其功能要求及体量较大,常独立设置,从而形式了儿童活动单元组群与音体活动室之间的主从关系。在建筑形体组合时应突出主体富有韵律感的形态,强调某一建筑符号的重复运用,强调形成整体组合群,并考虑活动单元群与其化体部之间的均衡。
·在造型设计时,应注意儿童活动单元这一群体的整体感,不应追求过多的变化,从而削弱其整体感。在具体处理时,应从建筑形体组合、色彩的明度、材料质感等方面加强对比,强调其主导地位。
2)“母题”式造型
母题造型即运用同一要素做主题,在建筑造型上反复运用,并以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使“母题”产生一定的相异性,以达到幼儿建筑的活泼、生动之感。
幼儿建筑的儿童活动单元因其形状、大小,色、质等相同或类同,而且数量多,应强调并重复使用某种要素如体形、屋面、门窗等构成“母题”强烈的韵律感。
“母题”有多种形式,幼儿建筑的形体一般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形、矩形、六边形、圆形及圆弧与直线相结合的复合形作为建筑外形的基本要素;幼儿建筑母题的内容还包括了门、窗、屋面、墙面及某些装饰等均可作为幼儿建筑母题的基本要素。
“母题”的相异性即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下产生基本要素的某些部分的不同(相异),如圆与圆弧,直线与圆弧等等,变化不宜太多、太大,否则会破坏“母题”感。
3)积木式造型
幼儿建筑的造型特色在于它与幼儿生理、心理的内在联系,积木这种游戏器具不仅被幼儿所认知,而且其形体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的特征,常被用作幼儿建筑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积木式造型的基本要素是方、圆、三角形等几何形体。积木造型并不是简单地积木堆砌,而是要经过加工、提炼并在幼儿建筑的重点部位大胆使用。
积木式造型常采用模拟手法表达“童话”意境,如有的似城堡、钟楼,有的似林中营寨,有的似大自然中的动物等,形象生动活泼,静中求动,多姿多彩,颇有童稚之气和新奇之感。
4)文脉式造型
托、幼建筑常位于居住小区或居住区内,为使其与周围建筑造型协调、统一也常采用民族传统的文脉式造型。
细部处理
1、立面构图上要增加曲直对比,圆方对比,以及单一几何图形的重复序列。重复是幼儿认知的最有效途径。
2、再比如弧形,圆形的应用,例如阳台,外窗等甚至外墙都可以做成这种形状来强调幼儿园特征。另外幼儿园设计规范也要求幼儿常用到空间的阳角要做成弧形。
3、园门和围墙是幼儿园形象标志之一,是孩子们走进幼儿园前的第一印象,是幼儿园赢得幼儿喜爱的首要形象。因此,它们的造型设计应具有鲜明的儿童化、艺术化的特点,要重视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征在造型中的体现,把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融入其中,注重童心与童趣,运用比拟和联想的创意,充分展现幼儿园的特色风采。围墙的设计,要强调节奏的韵律和动态变化,墙身应有起伏变化,墙顶的造型要尽量避免单调,宜采用折线或波浪线等形式,要注意园门、主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可通透、可半封闭或全封闭,主要视其周围环境而定。若周围环境好、无噪声,可采用通透形式,把幼儿园和周边环境连在一起。如果周围环境不太理想,又毗邻交通要道,就适合封闭型设计。不管采用何种设计形式,墙体都不宜太高,墙身不宜太薄。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围墙,可以在墙身上用材料拼贴或绘制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壁画。通透式的铁衣或不锈钢的组合构成,形式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几何图形。通透式园门的间距不要太大,以免孩子爬出发生意外。
我的幼儿园设计
1、整体由四十五度的体块组成,利用本身的夹角维和空间
2、立面由大玻璃构成,增加采光的同时可以看到维和成的植物角。
3、北侧两层,南侧一层,利用高差使在二楼的小朋友可以利用一楼的屋顶。同时一楼的屋顶与地面相连,增加了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