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意象对话心理治疗》介绍及读后感
《意象对话心理治疗》介绍及读后感
我个人比较喜欢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于是就在图书馆借了朱建军博士的《意象对话心理治疗》这本书。《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我看来,它不仅让我对心理学方面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的书籍,它也有它自己的完整的一套知识体系。
这本书依次为我们介绍了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的基础心理学知识、意象对话心理治疗心理病理学与心理治疗学、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的操作与心理障碍的治疗、意象对话理论与实践问题。意象对话心理学基础的知识主要是给读者一些知识准备,以便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的整套知识体系。因为,意象对话心理治疗它既简单易学,又深邃开放,既见效快,又疗效持久;它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所以,要想了解整个知识体系还是要花一些功夫的。
我们都知道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并不是认识到世界内容的本身,而是自己身边的现实材料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这些内容在进入到人的心理世界之后还会进行下一步的转化,并且成为一种心理现实,但是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是不确定的。
朱建军博士在这本书中的基础心理学部分的内容中重要强调的词眼有“心理现实”、“心理能量”与“心理意象”等。这些词语的解释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解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读者在读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还面临着一些以往固定思想观念的转变等问题。首先,比较好理解的就是“心理意象”,它所介绍的意象是指一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心理符号,意象在这里就具有象征性。其实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弗洛伊德就在他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里面的“关于梦的解析”中就有谈及到梦的这种象征性,其实,不仅是梦,现实中很多的意象又具有象征性。比如沙漠给人带来的感觉可能就是很燥热、绝望。绿洲就代表着希望、凉爽。但是,尽管是同一意象,反映在不同的人的头脑中,其象征性意义可能也是不同的,而且有些在某些人的头脑中,有些意象还不具有象征性意义。这就给心理咨询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他可能并不了解咨询者的一些心理意象象征性内容是怎样的,就需要和咨询者进行一些交流沟通等。
对“心理现实”,从字面上我们解释为“心理世界中所形成的一些既定的事实”,着重强调“事实”,这种“事实”与现实世界中所说的事实可能含义差不多,但是所描述的内容不太一样。它更侧重于心理方面的事实。打个浅显的比方,一个人认为“骂人”是犯罪的,但是,比较公认的说法却不认为这是犯罪,可是在这个人的心中“骂人”就意味着“犯罪”这个事实是外界无法改变的心理现实,他就认为那是正确的。可能这种解释比较牵强,可是也比较好理解些。我们并不是十分地了解“心理现实”给人带来的一些强大的能量。心理现实并不是和客观环境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处在与其心理现实完全相反的环境中时,心理现实所起到的作用会远远大于环境的作用。例如,当一个人在炎热的太阳底下,催眠师告诉他这里是寒冷的郊外,到处吹着寒风。那么在这个人心里会相应地出现这样的心理现实,这种心理现实的作用会使这个人感到十分的寒冷,而并非炎热。真正的心理现实并不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当一些符号性的联系被人们所接受以
后,这些符号联系便成为了心理现实。
再者,就是“心理能量”。关于“心理能量”,可能这就是心理学里面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了,或者说精神心理学里面离不开心理能量这个词语。
所有的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心理能量引起的。这是心理学中一个公认的事实。心理能量同物理能量一样,都是一种能量形式。鉴于二者解释的角度不同,也并不能够完全等同起来。可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心理能量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弗洛伊德在提到“性的本能”的时候,曾用“力比多”来形容这种能量。可见,这种能量的研究已经很早就出现了。另外,在美国被禁70年的神秘著作,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励志经典,全世界唯一一本因道破创富秘诀被禁的书---《硅谷禁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哈尼尔在道破创富秘诀的同时也在运用心理能量,他说的这种能量源自于我们人类的潜意识,从而,按照他所说的去做,美国的很多的创业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尔.盖茨就是其中的一员。类似的事件有很多,特斯拉是17世纪之后的一个世纪伟人,在他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证实了这种能量的巨大威力,或者说人类潜意识中所蕴含的一种来自于宇宙深处的巨大能量,被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称为“宇宙精神”。当然,很多人不相信这些,因为,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一直是被社会主义国家所排斥的一种哲学。然而,要从深层次的方面来探索心理能量的话,这可能会牵涉到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所以,不再多说,毕竟我没有这样的资格。要是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些有关宇宙精神方面的书籍。
《意象对话心理治疗》这本书主要还是为我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开辟了一种新渠道、新视野。在心理咨询方面,咨询师运用“共情”来与咨询者进行沟通交流,“共情”最先提出者并不是朱建军博士,而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共情”包含三个过程:会心、理解、传达。而共情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因为,换位思考毕竟没有达到与当事人完全相同的状态。或许,也只有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的咨询师才能够做到吧。
在心理治疗方面,作者还是侧重于运用心理能量的转化来消除心理障碍,帮助病人康复。因为,心理能量同物理能量一样,是会转化的,并且会转化为各种各样的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会保持着能量的守恒定律,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从无中创生。而是会从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心理能量源于压抑,人对某种现实或心理动机的压抑会导致心理能量的产生,倘若压抑的能量不能够转化的话,就会累积起来,从而总有一天这种能量会爆发的,这个人要么是患了个精神分裂或者抑郁症等。具体的心理能量的内容还有很多,要想了解其所有内容并不容易。
我对《意象对话心理治疗》这本书还是比较喜欢的。主要是它的作者是中国的。要是外国作品翻译过来的,读起来会很艰涩难懂,翻译来的有些词语并不是十分清晰明确,会影响我对这些知识的兴趣。而这本书主要还是为我接下来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作了一个引子,我会接着看完朱建军的一系列书籍的。毕竟他的书籍还有《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梦的心理解析》、《你有几个灵魂—心理咨询与人格意象分解》。
2013年5月7星期二
第二篇:意象对话练习手册
意象对话练习参考手册
安阳洹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赵昆明
意象对话是本土四大心理咨询技术之一,以其快速、持久、深入、实用的特点在心理咨询领域独树一帜。尤其适合个人成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象。
意象对话练习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更清楚的了解他人,了解社会,完善人格,促进内在和谐,人际和谐。洹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在学习、应用过程中整理出以下初级意象对话练习技术,个别为新创。供爱好者参考。
一、意象练习科目:意象之门。
1、看房子;
2、看山洞;
3、看动物;
4、看坑;
5、看磨盘;
6、领养动物;
7、花和昆虫;
8、恐惧的盒子;
9、看镜子;
10、照妖镜;
11、背包;
12、三个小人;
13、掌中的小人;
14、照片上的全家福;
15、孩子盒子里的秘密;
16、观想本尊;
17、开车的意象;
18、我的守护神;
19、挑武器;20、胡同中的恐惧;
21、困住你的人;22;权威的情节;
23、临街的店铺;
24、过河和过桥;
25、情绪辨别练习;
26、生活事件;
27、宽恕的意象;
28、双人意象;
29、上外星。。
二、释梦练习:
三、消除沾染联系:内心和外界的沾染、过去和现在的沾染、记忆和当下的沾染、幻想和当下的沾染
四、共情练习:
五、躯体意象练习:
六、人格分解和整合
第三篇:《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
《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
樱桃
很开心参与这次受益匪浅的读书会,让我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罗杰斯心理治疗》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编者从罗杰斯一生的临床实践中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十例个案文字记录,了解罗杰斯的理论观点和临床实践情况,感受大师风范的高度共情以及“以来访者为中心”人本主义原则的实际应用。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来自各个不同学派的心理治疗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讨论及点评,让我们能在各个视觉层面去看待每个个案处理得好与不足的地方。
罗杰斯最具深远影响意义的是他“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和以这种理念为基础的治疗方式。他打破了传统“指导式”的心理治疗,他不同意治疗师通过干预指导来提高来访者对自己内在心理的认识,而是认为最能改变自己的人是自己,不是别人。因此,他首度称前来咨询的人为“来访者”或“当事人”,而非“患者”.罗杰斯由此发展出一套非指导的、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更加平等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而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来访者的“个人成长”.罗杰斯创新地提出“人是可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从案例中我发现,如果来访者能够感受到治疗师是在真挚地、诚恳地与自己谈话,设身处地理解自己内心隐秘的世界,而不是在掩盖自己和扮演“医生的角色”时,他们会打心底认为即使自己说出一些“不可被他人接受”的观念或行为,也能得到治疗师的包容和积极关注。此时来访者就会感到一种完全安全的谈话氛围,此时再在治疗师鼓励下进行进行自我探索,通过这个过程,来访者就能启动“促进个性改变、形成自我成长”的“自然过程”.其余学派中有很多具体的技术和方法,相比下,来访者中心疗法并没有过多的技术和方法,但其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感觉自己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如果有一个人能认真地倾听你的表达、一直和颜悦色地关心你、向你询问以保证能准确理解你,那么你会体验到一种感人的真情。在治疗师坦诚的态度、及时的反映、准确的表达下,这些都可以使你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来访者能够真正重新开始认识自己。
事实上,罗杰斯是一位情感投入的倾听者。从罗杰斯的个案中可以看出,不论对象是有一般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还是严重障碍的患者,他总是那样真诚和恭敬地倾听来访者的倾诉,全神贯注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思想、恐惧和内心冲突。在罗杰斯的共情反应中,包含了对来访者在智力、情绪和精神方面的理解,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来访者。尽管罗杰斯使用的词语总是非常简单,但他对来访者的情绪状态极为关注并异常敏感。
从书中可以看出,罗杰斯在治疗中以人为本,根据每位来访者的独特需要进行灵活反应,因势导利,从而使来访者的状况发生了好的变化。或许罗杰斯的做法也不全是“教科书式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展现了一个大师应有的风貌,他能够真正坦诚且诚挚地与每一位来访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一点令我十分敬佩。这是一种深刻的关怀,也是人本主义所提倡的,更是世人应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参加此次读书会,也让我体验到在这个团体中组织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成长与提升。很开心能够参与这次受益匪浅的读书会,希望下次还能再次参加。
樱桃
2018.01.16上午
第四篇:《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是一本在建筑学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以波士顿、洛杉矶和新泽西城为例,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并且首次把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城市的设计,其作者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h),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
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什么是“城市意象”呢?
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城市本身包含的要素就丰富,意象的概念更加抽象深远,所以在此我只能一个个解读书中所提及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呢?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公共意象”,它指: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正是因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所以意象的概念成为观察者主观概念。而城市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城市的程度层次不齐,每一个观察者形成自己的城市意象也就大不相同。城市规划设计所探索的就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于是得出“公共意象”概念。
初步了解城市意象概念之后,分析形成城市意象的内容和因素到底是什么。
城市意象的内含:城市个性、城市结构、城市意蕴。城市个性:城市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惟一的意义。城市结构:城市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城市意蕴:城市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城市意象的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不同元素之间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互相矛盾,甚至互相破坏。大多数观察者把意象中的元素归类成一种中间组织,也就是一种复合形式。其中,道路是主导因素,边界是线性因素,区域是二维平面,节点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
城市意象的特点:实用性、安全性、传递性。实用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并具有可实施的特性。安全性:要求城市意象具备基本的现实使用安全保障。传递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在某一层面将自身意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城市个体。
同时,通过三个例证的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拥有各自在城市意象上的明显优劣之处外,同时也反映出了共同的主题。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①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②开敞景观产生感情上的愉悦。③未经加工的或是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十分显眼。④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⑤社会经济阶层对城市区域意象影响。⑥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⑦环境的巨变和那些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失让人又心兴又烦恼。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关于城市意象的结论:
“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我们必须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
“不好的地方”混乱、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虽然人们对美好的城市意象的追求各有不同,但是似乎人们对不另人满意的城市意象的特点大同小异。这些基本特征正是我们以往设计所忽略或者因为设计者的臆断所造成的。
第五篇: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社会学课程作业
城社
课
程
作
业
1市会学
读《城市意象》有感
《城市意象》作者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学期的城市社会学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和领会报告如下。
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美国的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环境形象等问题。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是介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部分。
本文意在借助林奇的观点,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其观点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下能否成立,更多的是对其观点的一种检验。
林奇认为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同样重要。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零打碎敲的,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形象是留存在人的内心里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城市形象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属于同一群体,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个体形成的城市形象才是部分相同的,有共通的一面。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林奇认为构成形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双向过程。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观察城市,需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同时被观察物形成的是易于被我们所掌握的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建立有关于城市的形象。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一个有效的形象首要的是目标的可识别性,这就称为“识别”。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这就形成了“结构”。最后这一目标应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情的,即“意义”。三者总是一齐出现的。书中通过对“出入口”的解释,来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结构和识别共同形成了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整齐有序的城市结构越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也不是越混乱的城市越不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对于同一标志的形象看法会各有不同,对于城市特征的意义也是常常变化的,因此林奇建议:把精力集中到形象的清晰性方面,而让“意义”自由的发展是很有明智的。
在《城市意象》这本书的第三章,林奇主要分析的是与城市形象的形成有关的五个物质方面的因素。分别对每一种因素的定义及对城市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以三个美国城市为例。林奇的结论是,意象的形成依赖于城市意象得 以构成的五个基本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这种意向活动的构成机制,带有强烈的现象学意 味。“认知地
图”就是这样一种意向性行为依据五个基本要素构造出来的意向对象和认知结果。现象学备受批判的观点——认识(甚至包括认识对象)都是人类主动地“构建”出来的——在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意象是人们依据城市形态基本线索投射出去而得到的“图象”,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而不同认知者的被动或主动认知方式都具有一种当场“构成”的意味。在谈及城市形象的变换问题时,林奇列举了人们画地图的五种不同方式。
下面是我对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城市意象地图。从中可以看出,我更倾向于沿着熟悉的路线向外发展。路线的起点为华中农业大学。作为我生活的地方,是我所最熟悉的。在画图时我一直在犹豫是否应该从荟园开始画,但是感觉画出来的不成比例,对于学校内部过于详细且深刻的印象使我很难想象到学校与外界的比例,所以在起笔话的时候有些迷茫,最后决定将学校以一个点来表示。
从学校向外拓展,主要是按照公路来行进。由于出行主要是靠公共汽车,所以对于道路的了解也大体限于公交线路的了解,当我试图回忆公交车在那一段路向哪个方向行进时,有点不知所措,只能是依靠几个标记或大概记得位置的几个重要地点进行比较,进而大致连接出它们之间的公路走向。在地图上我标明了武汉几所著名的大学,对于他们的位置我是比较了解的,相当于是作为一种标志。光谷广场和街道口至亚贸作为两个繁华的商业地带,是我经常去购物的地方,这里就相当于林奇所说的城市区域。武昌火车站独特的建筑式样以及出行的作用,也成为我描述武汉的重要标志。而长江作为区域的边沿,将武昌区与其他地方分割,形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城市地图的描述,并不是完全按照林
奇所说的用一种方式持续的走下去。在沿着城市道路向外拓展的过程中,遇到印象模糊的地方时,我们习惯于先将自己所熟悉的标志或者区域的大概位置在地图上标明,然后再将其与所熟悉的印象通过道路连接起来。在这里只能是大致描述对于公路的走向的印象,对我来说是很难记清楚道路在哪个位置发生转向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用地图描绘我们对于城市印象的看法时,我们通常并不是仅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式的结合,这样有助于我们将城市各个区域的印象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对于城市的总体意象。
当然,在画图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公交车没有经过的地方完全不了解,那些地方属于完全的空白,对于一些道路我不清楚它们最后的终点在哪里,地图上大片的空白地段我不知道其中都有些什么,结构是怎样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填充的。对于武汉的了解仅限于那几条出行经常经过的道路两侧的建筑的了解,而且还是断断续续、模糊的记忆。
武汉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但是在这里生活了接近三年的时间,对于它还是很缺乏了解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意象,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记忆组成的。对于一个城市如果缺乏有效的意象,就会对该城市产生生疏感,总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只是城市中一个匆匆的过客。武汉的繁华、灯火通明不过是本地人生活的一种体现,作为一个外来者,始终感觉无法融入其中,游离在这种表象之外。身边的很多人都说自己不喜欢武汉,毕业之后肯定要离开,大家对于武汉的城市印象完全称不上美好,没有很强的归属感,只是将这里作为一个学习的载体,一种跳板。
以上内容就是我对于《城市意象》这本书的一个简单的理解。文中谈及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林奇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大师,重点研究城市意象,为城市规划、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
2010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