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剖析
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剖析
曾琴
曾琴,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心理系,四川内江市641112
曾琴,女,1966年生,四川省乐至县人,汉族,1990年新疆大学毕业,学士,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Zengqin168@126.com
电话: +86-832-234051
3Analyzing and treating the Self-abasement of Modern Higher School Students Zeng Qin
Zeng Qin,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Department,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Neijiang, SiChuan641112
Zeng Qin, Female, Han Nationality, Born in1966 in Lezhi Country,SiChuan province, China, Graduated from Xinjiang University in 1990, Bachelor, Lecturer.Research direction: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Teaching and Study.E-mail:
Tel: +86-832-2340513
Abstract
AIM: Rid of the Self-abasement of Modern Higher School Students and Improve Psychological Health
METHODS: The materials come from th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works published publicly at home and abroad.Meanwhile the relevant real articles are found on the net of China Periodicals in the database from the first periodical of 1994 to the second one of 2005, using the self-abasement of higher school students as retrieval words withi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Finally the materials are sorted out comprehensively.RESULTS: Modern higher school students live in fierily competitive knowledge and economy times, so the reasons are complex that they are self-abased and as a result in passive harm;the self-abasement of modern higher school students must be treated by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teachers, the instruction of student-serving workers, psychological inquiry activities and self-building good qualities of all kinds at the same time.CONCLUSION: Because the self-abasement can bring many problems in their behaviors to higher school students and also is the main barrier of affecting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it should be treated actively.Key Words: modern higher school students;self-abasement;setbacks reasons;treatment
摘要
目的:消除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资料来源于国内公开出版的心理学专业著作。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大学生自卑心理”,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并 1
对资料进行综合整理。
结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其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带来的危害是消极的;矫治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须通过心理专业教师教学、学生工作者引导、心理咨询活动及大学生自身创建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共同进行。
结论:自卑心理能使大学生出现很多行为问题方面的表现,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心理障碍,应积极进行矫治。
主题词:当代大学生; 自卑心理;挫折归因;矫治
0引言
自卑心理一般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自卑心理是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因此,重视和研究自卑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详细剖析了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探讨了自卑心理矫治的有效策略。
1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1.1社会因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征、需求、利益和文化形态和社会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改革浪潮的冲击,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触动最敏感的社会群体——大学生。较一般青年而言,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和素质,这无疑是值得倡导和庆幸的。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和变化正在直接影响和困扰着当代的大学生,并导致他们中一些人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1]。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急剧扩招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改革,新的政策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面对一大群的硕士、博士,大学本科生在择业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只看见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这种不对等的比较必然会得出“我不行”的结论,产生 自卑心理。在“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充满自信的比例较小。
1.2自我认识中的缺损进入大学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们对自己的生理特别在乎,如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其中,尤以女生最多,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生理缺陷。加之,个人早期家庭生活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在文化素养、智力、气质、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一些自感能力一般又无特长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琴、棋、书、画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自己强,就越发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经常处在自责的叹息之中,自我信息敏感,自我价值取向片面,夸大客观困难。据布瑞德修(Bradshow)的研究,在高中生、大学生和中年人之间,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一致性系数最低,即大学生对实际中的自我评价往往不能满足所期望的理想自我标准。每个人都有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而实际的自我又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观的自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则是一种客观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远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是缺乏自信,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当某种能力与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这种自卑感就会产生,甚至以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2]。
1.3个人的性格特点自卑心理较强的大学生多数伴随有性格内向、胆小、多疑、处事谨慎、优柔寡断、富有想象力、不善社交、应变能力较弱等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而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的学生在其上进心、自尊心受到压抑时,不是变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强烈的自尊,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更大的干劲冲破压抑;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正好相反,经过一番努力后尚无效果,会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当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又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但性格与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为此他们自我烦恼,自卑。
1.4别人消极反馈评价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外界环境的消极反馈会影响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特别是对于能力弱者或有缺陷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一个大学生多次受到别人的嘲笑、讽刺、打击、疏远、冷淡、批评或贬抑性的评价等,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他就容易产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的自卑感[3]。比如:“太笨”、“脑瓜不开窍”、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大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产生自卑感。2自卑心理的危害
自卑引起心理压力和紧张,激起逃避或退缩反应,抑制自信,导致焦虑,形成内在阻遏力,这是相当普遍,也是非常有害的压力转换模式。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产生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2.1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自卑心理打击人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其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停止发展自己。不仅如此,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就会造成一种障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4]。如有的同学,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身体的缺陷等,每次走进教室,都感到全班同学都在盯着他,嘲笑他。这些都是自卑带来的错误心理定势,使自卑者形成一种近乎病态的敏感心理。
2.2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状况。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在现实的高等教育中,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心理、情绪、人格和个性等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在交往中,因惧怕出丑、受挫或遭他人耻笑,缺乏自信,自惭形秽,产生
。自卑心理,不能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交往方法,常将交往的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5]。往往
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形成闭锁心理。
2.3心理与行为上出现困扰自卑感强烈的人,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适应力差,性格抑郁沉闷,遇事往往自愧无能、自叹不如;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干、办事胆怯畏惧,或者稍遇困难、挫折就心烦意乱,停止不前、缺少毅力,甚至对那些本来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而半途而废。因此,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6]。
3.自卑心理的矫治
3.1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环境高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强化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教师教学及学生工作者的共同培养,使有自卑感受的学生,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采用心理分析治疗方法,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塑造良好性格,领悟到,一个人之所以有自卑,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所致,从而使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3.2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自己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要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自己挖掘自己的闪光点,才能和潜力,客观地分析自己,作比较正确的自我评价。
3.3学会正确归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在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中了解到,人们具有的许多问题明显地取决于他们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而不在消极事件的本身。在问题出于归因的情况下,归因训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归因训练的一个办法是引导个体改变对失败的知觉,把稳定的、内在的原因改变到外在的、不稳定的原因。因为,对消极事件的内在归因会降底自尊,但外在的归因,把原因置于个人之外,不会消极地影响自尊。另一个办法是引导个体把原因归于可控的、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如自己的努力方面不足等
[7]。遇到失败和挫折后要能够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虽然有时失败、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不可改变、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但有很多时候是由于自己主观本身的因素而造成的。只有正确的归因,才能提高挫折承受能力,不断实现目标,增强自信,矫治自卑心理。
3.4积极与他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通过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起来的,经常交往,有助于逐步加深相互了解,不断提高人际关系水平,也有可能逐步消除猜疑、误会。因此,有自卑感的学生要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通过在与人积极交往过程中,使自己的注意力被别人吸引,心理活动从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正确认识他人的长短处,并进行比较,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
4参考文献
1祁立刚.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疏导与矫治[J].太原新闻网,2005-01-13 17:41:41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蒋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18(6):28-293蒋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18(6):28-29
4林 菁.青春期自卑感的产生、危害及克服[J].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 2000,(5):65—66,87
5吴远,缪志红,施春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南京:2002:240-241
6林 菁.青春期自卑感的产生、危害及克服[J].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 2000,(5):65—66,87
7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19-200
第二篇: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一)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造成自卑心理的产生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学到大学,农村籍大学生在实现身份和命运的转折性改变的同时,也经受着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和震荡。大学校园中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并具有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莘莘学子,农村籍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亲身感受到源自城乡巨大差距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教育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差别,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同学对此体验尤为强烈。他们中的很多人既面临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又因家庭经济的拮据而承受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人才济济的 大学里,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备受老师和家长宠爱以及同龄人羡慕的学习尖子、优秀人才,变成平庸之辈,这与其在中学时期的表现和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生活状况的对比、处境的变化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农村籍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自卑心理。(二)社会环境引发自卑心理的普遍存在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对自身的认识或判定与外部社会环境对其态度和判定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社会正在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困扰和影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凸显。而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人为地制造了两个身份群体,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社会声望,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社会资源,农民都低于市民,城市社会对农民的歧视普遍存在。城市生源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在各方面流露出较强的优越感,而农村籍大学生却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家庭环境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而长久影响的关键因素。每个人自幼所受的家庭教育对个体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影响其一生。而家庭教育方式又是与父母的文化层次、当地习俗、文化氛围以及家庭经济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受父母教育水平的限制和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农村籍大学生表现出审慎、沉默、内省、保守等心理特点。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卑心理的产生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关。气质抑郁和性格内向者不善于言语,在公共场所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他们大多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扩放趋向,且不容易将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出去,产生自卑心理的可能性相应增大。因此,农村籍大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所产生的个体心理特质容易诱发自卑心理。(四)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自我概
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需要通过修正理想自我或改变现实自我来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但是农村籍大学生对现实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满足其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由于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走向社会的准备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显得极为重要。与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的状态完全不同,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个人技能比较注重和敏感,并十分关注自身性格以及外在相貌、气质等的完善和完美。然而,受家庭条件、教育背景及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在上述各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导致农村籍大学生自我评价失调,突出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评价过低,从而丧失达到理想自我的信心,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
二、自卑心理是一柄双刃剑(一)自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由于自卑,农村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虽然内心非常渴望能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对和谐美好的友情、爱情十分向往,但自觉土气,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深感自己在家庭背景、个人才能、综
合素质、性格气质等方面的欠缺,他们或者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自负,自视清高,对社会现象冷嘲热讽。(二)自卑心理限制着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自卑心理容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人的自信心的正常发挥,使个体的思维停留在狭窄的认识层面上,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有自卑心理的农村籍大学生会认为自己能力差、被人瞧不起,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认识和评价自己时使用不正确的社会比较,即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从而发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的偏差,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其精神生活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因此受到影响,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其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三)自卑心理对农村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农村籍大学生,因自卑而自闭,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反应,这就会使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调动,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会因此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分泌随之增多,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可见,自卑使其身心俱损。不过,自卑心理是一柄双刃剑。它
可以成为成就的动因,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巨大动力。克服和超越自卑感可以使人完善自我,是走向成功的起点和桥梁,也是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因此,有自卑心理的农村籍大学生不应使自己长时间地沉浸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摆脱不良心理的方法,克服和超越自卑。
三、克服和超越自卑(一)正视自卑,积极补偿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必须正视自卑,承认自卑心理的存在。但要懂得自卑心理并非病态,每个人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自卑感,关键在于个人能否正确对待。自卑既不可耻也不可怕,相反,具有自卑感的人往往比较谦虚谨慎、细心体贴,一般不热衷于争名逐利,加之农村籍大学生多具有纯朴、勤奋、诚实的优良品格,比起那些优越感强且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受欢迎和信任。农村籍大学生能考取大学改变命运,就是因为具有自卑感,便力图克服之以求达到理想目标。而在大学校园里,农村籍大学生也应该继续努力进取,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不断取得学业的进步和提高综合能力来弥补生活中的缺憾。(二)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卑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和他人比较中得出的结论,与他人的差距容易导致对自身评价降低。因此,有自卑心理的农村籍大学生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自我与他人,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真实的人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从而辩证地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时时存在却又不可名状的自卑感。(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做自己的心理按摩师一般来说,农村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属于心理困扰,是其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成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自我调适就能顺利摆脱。因此,农村籍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自我调适的一般方法和技巧。首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利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逐渐习得自信,树立起自信心;其次,当心中烦闷、感到心理压力时,要及时倾诉,可以向要好的同学、朋友或老师倾诉,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老师或心理医生的疏导;第三,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烦恼;最后,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要了解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问题,摆脱自怨自艾、抱怨人生社会的消极心理状态,树立用自身所学回报于家乡、造福于一方的事业理想,使人生不断得到升
第三篇: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及分析.doc
案例:
李某和小况是大学同窗好友,毕业后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聚餐。小况家境、工作都比李某好,每次吃饭都抢着付钱,李某竟认为小况是在故意炫富。于是,心理失衡的他起了杀心。因为贫困,李某从小就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境。小况(化名),李某的大学同学兼好友。每次一起吃饭,条件较好的小况总是抢着埋单。谁能想到,李某会在意这件事,并由此心生嫉妒、心理失衡。最终,李某残忍地杀害了小况,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1989年,李某出生在重庆市梁平县的一个乡镇。父母都是农民,靠务农维系一家四口的生计。李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他从小就很懂事,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由于是家中长子,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为减轻家庭负担,李某的妹妹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和支付哥哥的学费。长得一表人才,对人彬彬有礼的李某,因自尊心很强,除了几个好朋友外,很少也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庭情况。小况也是1989年出生,和李某就读于重庆某高校的同一个专业,是李某大学时最要好的同学。小况的家在重庆市主城区,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家庭条件还算不错。读大学时,小况就经常请李某吃饭。2010年6月,李某与小况大学毕业。毕业后,李某在重庆市的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并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小况在一家事业单位找了一份有正式编制的工作,薪资比李某要高一些。第一次发工资,小况就打电话约李某吃饭。在饭桌上,小况向李某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提到了自己的薪水和待遇。李某则向小况抱怨自己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好。饭后,李某主动提出埋单,却被小况拦住了:“你不要跟我争,听同事说,三个月试用期过后,我还要涨工资,这顿我请你。”就这样,那回吃饭还是小况埋单,而且之后每次吃饭,他都抢着埋单。小况的热情让李某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据李某后来交代,其实,他也想埋单,但总被小况拒绝。而且每次吃饭时,小况都会讲自己最近工作如何、单位又发了什么福利。“我一直自愧不如,看着自己工作一般、待遇一般,还租房住,就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李某说。更为严重的是,李某认为小况每次抢着埋单,是在炫富、故意刺激他。于是,原本就深感自卑的李某在这不良心态的驱使下,走向了极端。。
案例分析: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出现原因:自我认识不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的不好。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大学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的。
家庭经济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这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大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成长经历有关
人的一生不能说漫长也不能说太短,但真正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就那么几个,其中童年经历的影响尤深。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
个人性格特点
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尚无效果,便会泄气,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变得自卑起来。会对社会 产生恐惧感。无法正常的接触社会上的人。
大学生自卑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主要为:
1.敏感
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弱体群体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2.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负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3.情绪化
他们表面上好象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恰恰积聚了随时爆发的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失业、离异、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认为别人睢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
案例处理:
李某的性格有两面性,平时比较阳光,和同学、同事关系都不错,也很喜欢运动。但每当他独处时却深陷自卑,无法自拔,而且自尊心很强,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如此,就很容易走向极端。“仅仅因同学过得比自己好,就要了同学的命,太不可思议了!”李某的心理路程就是典型的羡慕嫉妒恨。作为一名大学生,李某的行为让人感到意外,也很让人痛心。这是他心理不健康,一直将内心的阴暗面隐藏起来、过分压抑导致心理失衡而造成的结果。
此案反映出当前一些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有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高校虽然开设有德育课,但很少将这门课纳入重要科目。因此,呼吁学校开设并重视心理教育课,使在校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要深入学生内心,找问题,谈问题,让学生有畅通的渠道释放和发泄情绪,帮助心理不健康者尽快摆脱心理魔咒,防患于未然。
对于个人而言应该克服自卑,如:
1、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成绩,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为由于自己某些缺点的存在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2、善于自我满足 消除自卑心理
有此心理的人,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生活、工作或学习,目标都不要定得过高,这样,就容易达到目标,避免挫折的发生。
3、坦然面对挫折 加强心理平衡
自卑的人心理防御机制多数是不健全的,自我评价认知系统多数比较偏低。因此,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轻视自我,要客观地分析环境与自身条件,这样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发现人生处处是机会。
4、广泛社会交往 增强生活勇气
自卑者如能多参与社会交往,可以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丰富生活体验;通过交往,可以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潭还可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情感,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自信心得到恢复。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摘要: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着手,较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 犯罪特征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现各类媒体,且犯罪案件及人数逐年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步走向多样化和智能化。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却因触犯刑律而锒铛入狱,应该说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二)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
二.当代大学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体行为都要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新的变化,价值取向呈文化多元、选择多样、思想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一些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就诱发了个别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拜金主义,盲目追求高消费,对物质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党内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对大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诱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冲击传统的文化载体,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其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感受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欠缺考虑,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没有一个健康的处世心态,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三)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学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某些高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品德、情操、心理、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往往忽视思想政治的教育与学习,学生学习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流于形式,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调查、心理咨询工作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怠于对各种心理异常加以及时发现和正确的引导。虽然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但教学效果欠佳,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另外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强调学生自立、自觉,尊重学生的个性,这
虽然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使许多本应及时发现的问题未能发现。
(四)家庭教育的缺陷
一个人出生以后便置身于家庭环境之中,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环境。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大学生有父无母,有母无父或继父继母,这样的家庭一旦失控,便会使大学生的成长缺乏相应的支持,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家庭内父母关系不好,无休止的打骂吵闹,必然给子女心灵造成阴影,给孩子心理带来极大创伤,甚至带来变态的心理。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途径
(一)、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
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四)、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五)、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结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 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吴子民20114053005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
当今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原本大学生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可是狭隘的,盲目的“普及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下,造成整体大学生素质明显下降。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迷失了方向,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逐渐下降,倘若我们大学生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我们将为社会所淘汰,连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都无法找到!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评价大学生的声音,“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低”,“大学生难就业”,“大学生蚁居”等等。这种种现象表明了我们的处境或即将面临的处境将是多么困难。那是不是所有大学生的水平在退步呢?显然不是,我们仍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有出色表现的大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展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可为什么会有如此对大学生的一些评价呢?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上大学真是自己的理想吗?自己真是热爱大学的专业学习吗?能为其倾注足够的汗水,坚信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吗?将来能孜孜不倦地继续从事有关的工作么?也许我们中,大多说答案会惊人相似。我们从小都有一个共同“伟大的志向”,为考上名牌大学而读书。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或许已经让你“深恶痛绝”,但你没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机会,只是给家长老师牵着鼻子,和其他人一样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拼得你死我活。等到考上了,你也迷茫了。选专业要不就是凭对专业名称的直觉碰运气,要不就是哪个热门或就业好就哪个。我们丝毫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没有想想自己是否对它有兴趣,是否能为其投入饱满热情,是否有能力学好它将来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永远那么被动,没有资格向往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似乎念大学是实现家长的期望,完成老师的任务。带有这样的动机来到大学,也许有的人能继续埋头苦学,一心为考试,但是有天毕业了却发现自己除了考试,啥都不会。找工作到处碰壁,学的东西工作怎么都用不上,时常还被身边也许学历低于自己的同事看不起,这种滋味绝对不好受!
学术钻研,理论研究在一个社会上只是少数人能从事的,这与诸如性格,兴趣,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况且想物理学这种高度完善的学科,近一步的研究新的理论是相当困难的事,我们固然需要一些热衷物理学,具有完备理论知识的人才去研究,但如果让太多人继续去钻,只会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我们或许天生有自己擅长热爱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去坚持呢?非要念大学才是成功吗?也许我们的父母因为没有念大学,因此希望我们念大学,这样才能过上更宽裕的生活。可是如今的大学生规模过于庞大,分配制度的取消,让大学生的工作并不再好找。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经验,而并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而已。没有谁想可见只有能学到真真有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关键,念大学绝不是衡量年轻人才华的标准!那有这么多的人去从事科学研究,理论研究呢?我们更多的学生将来应该从事广泛的普通职业,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必备的职业技能。这无论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合理的人才培养!正因为中国教育曲解人才的概念,才造成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工作难。例如,一个擅长绘画的孩子偏要逼他学化工,到头来不仅什么都没学会,自己的兴趣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几年大学出来找个工作,还与化工无关!倘若他能选择美术学习,说不准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成为真正的人才。这种现象在当今绝对不在少数,又如现在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本科毕业,研究生还是博士,甚至很多学理工科的,都挤破头地考公务员,这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了~~~~这绝对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浪费。诸如大学生卖猪肉,做擦鞋匠,掏粪工,环卫工人的例子真是枚不胜举。这些难道是普及教育带来的好处吗?绝对不是,那绝对是教育制度造成的悲剧!今天无数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念大学不等于你的明天更精彩,不等于你就是社会精英。但是,学习是不可少的,没有知识的注入,没有人天生就是人才。念大学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因为它片面的看待了人才的养成。发达国家大学阶段人才培养中将培养方向分为两类,一小部分从事学术研究,更多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两者地位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而中国的教育的模式是盲目强调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重理轻文,通过选拔考试,去念职业学校的是被淘汰的考场失利者。甚至到高中选专业,选美术,体育等等的都被歧视,认为他们是文化成绩无法过关的“差生”!其实这种观念极其荒谬,在教育阶段就把学生三六九等的进行分类,用不合理的标准严格区分什么才是好的学生。这种观念侧面反映的是封建思想在中国的延续,自然也是职业无法平等,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包容性,平等性应该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人才,不同学科的学习者、深造者都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关键的是否能成才因素在于自己的是否肯为之努力,不是能否按期完成老师的任务,能否念上好大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你有兴趣去从事某事时,你才能以饱满热情投入,才为你成才更好地创造条件!
大学生再也不应该消极地虚度光阴或盲目的为考试而学习,应该好好为自己将来想想,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为此努力。倘若你所学的专业极其不对胃口,你应当适当在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一些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帮助的技能,加强实践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不要把所有精力浪费在一门你根本没兴趣,将来根本不可能从事与之相关职业的专业上,这样你不仅自己过得痛苦,而且没有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将来进入社会等待自己的是万丈深渊。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和兴趣,那你是幸运的,这将会为你的未来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你应该为此付出足够的汗水,但切勿陷入只追求考试成绩的漩涡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无法立足社会的主要原因。应试制度弯曲了学习知识的目的,造成我们思维的定势,我们一定要分清事实,领悟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国家的教育制度我们无法左右,但我们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1、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1.1 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康德说:“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道德理想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我国的德育目标规定,当代大学生最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它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然而,当前大学生中道德理想功利化,低俗化的现象却相当普遍。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的低俗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扩张蔓延,这种庸俗的处世哲学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2 缺乏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提倡每一位公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发扬奉献和牺牲精神。然而,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缺乏科学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人生理想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务实。比如,在入党动机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 为了个人利益,有利于毕业时找个好工作。认为入党是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在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考虑最多的是经济收入,升迁的机会等因素,很少有人认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就业考虑的主要问题。1.3 诚信缺失。诚信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求。然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却十分令人担忧。比如,考试作弊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最集中的领域。根据对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作弊无所谓,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其他人作弊我不作弊就是对我就不公平”。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考试不作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苏荣作序:青少年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苏荣在序言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有利于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既是一项光荣使命,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苏荣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
苏荣表示,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精心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一书,归纳了理想信念、民主法治等12个方面的内容,并用100个生动的小故事,配以名言点评,形式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厚实,既深刻又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读书教育活动将覆盖每一位学生
就全省如何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14日进行了部署,并提了具体的要求。
他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工夫:把握基本内容,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工夫;丰富活动载体,在培育道德养成上下工夫;培植先进典型,在形成文明风尚上下工夫。各地要切实抓好这个读本的征订发行工作,在坚持学生自愿购买的前提下,学校也要用公用经费购买一定数量的读本发放给贫困学生,并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学习读本,力争使主题读书教育活动覆盖到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我省暑期将开展学习教育夏令营活动
据悉,参加此次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中学生、中职生以及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在具体活动安排上,内容也十分丰富。4月,我省将组织省直文明单位开展向贫困地区中小学和119个全国和省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重点联系点捐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读本活动;4月至9月,举办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网上征文比赛;5月至8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宣讲团到大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7月至8月,分别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夏令营活动;8月,举办全省青少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讲故事比赛;11月,进行总结表彰。
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结构的背景及意义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不可能形成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
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地引导。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人格是人们的自我意识、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主体理念的内在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换言之,人格集中地体现着个人对自我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感悟,凝缩着个人对社会、对周围环境和外在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所以,不同的人格演绎各异的行为方式,决定个人的活动走向、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决定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智商群体,有着文化底蕴深厚、知识水平较高、智能潜力大的群体优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所以,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对新型人才的期待是全社会的共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经济的转轨、社会结构重新调整、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重建、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再塑等,这一切把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置于全新的环境和氛围中。
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人格如何修炼,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质量,选择符合大学生实际的人格培养对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实践意义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