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视觉设计训练(广度与深度)
视觉设计训练--广度与深度
思维的广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问题。假设将问题置于一个立体空间之内,我们可以围绕问题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研究,因此有人称之为“立体思维”。这是非常有效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的方法之一,它让人们学会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观察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各个环节,大胆设想,综合思考,有时还要作突破常规、超越时空的大胆构想,从而抓住重点,形成新的创作思路。视觉艺术思维的广度表现在取材、创意、造型、组合等各个方面的广泛性上。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从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都是我们进行视觉艺术创作所要涉及的内容。在现代视党艺术设计中,思维的广度似乎更加重要。有时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要依靠艺术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还要得到其他学科诸多方面的支持。如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素养,还需要有建筑学、数学、人体工程学、人文、历史、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
思维的深度是指我们考虑问题时,要深人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来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人的思考。我们将其形容为“层层剥笋”法。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要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其他思维形式也如此,但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则更为突出。许多成功的艺术范例都说明了这一点。视觉艺术是以塑造形象达到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要
只罗列现实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而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表现。
思想内涵等多方面的表达,要将这些作为视党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思考内容。具有一定艺术深度的艺术作品,才能让观赏者回味无穷。产生共鸣,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一般说来,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那么就说明作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
第二篇:教学深度与教育广度
教学深度与教育广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具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和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和不足的补充。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习起来越是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上理解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对教师个人而言,对学科知识的专业归属感,远胜于对教育教学的认同感,由此,许多教师容易产生对教育广度追求的误区和障碍。事实上,一个教师真正被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课堂上的具体知识,而是那些理念、观点,甚至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或方法。今天在中小学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学科教师,并不见得学科知识比别人精尖多少,而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上比别人更灵活,更富有生活和教育情趣。
知识可教;但背后传递的,却是人生的智慧。教学有技术;但教学令人难忘的是教育艺术。
我曾观摩过两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比武课,尽管获得第一名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女教师,但我却觉得年轻女教师只是教学技术的胜利。而另一个近四十岁的中年女教师的几个教学细节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有一个细节是:
在讲解课文主体内容结束时,中年女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有一个小女生读得特好,声情并茂。这位女教师听完后,没有如其他老师常做的那样,给予孩子掌声、或给予小文具等的奖励。她什么也没说,脸上带着赞赏的表情走下讲台,走到那个小姑娘身边,微微弯下腰,看着她的眼睛说:“怎么办?你读得这么好,可老师没带奖品来,我抱你一下好不好?”一个意外的举动,小姑娘很害羞地点点头,那种从内心焕发出来的喜悦在小姑娘的脸上花一样地绽放。当时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和听课教师,都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多年来,和我一同观摩这几节公开课的教师,可能都记不起那几堂课教师教了什么,但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在教学技术之外还有教育的艺术。一些在学校或一个区域赢得地位的教师,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教育广度,而他们的学科背景倒是被大家慢慢淡忘了!
第三篇:[服装设计培训]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广度与深度的训练
【服装设计】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广度与深度的训练
思维的广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问题。假设将问题置于一个立体空间之内,我们可以围绕问题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研究,因此有人称之为“立体思维”。这是非常有效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的方法之一,它让人们学会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观察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各个环节,大胆设想,综合思考,有时还要作突破常规、超越时空的大胆构想,从而抓住重点,形成新的创作思路。
视觉艺术思维的广度表现在取材、创意、造型、组合等各个方面的广泛性上。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从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都是我们进行视觉艺术创作所要涉及的内容。在现代视党艺术设计中,思维的广度似乎更加重要。有时服装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要依靠艺术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还要得到其他学科诸多方面的支持。如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素养,还需要有建筑学、数学、人体工程学、人文、历史、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
思维的深度是指我们考虑问题时,要深人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来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人的思考。我们将其形容为“层层剥笋”法。
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服装设计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要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其他思维形式也如此,但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则更为突出。许多成功的艺术范例都说明了这一点。视觉艺术是以塑造形象达到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要只罗列现实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而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表现。思想内涵等多方面的表达,要将这些作为视党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思考内容。具有一定艺术深度的艺术作品,才能让观赏者回味无穷。产生共鸣,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一般说来,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那么就说明作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
第四篇:视觉设计训练(标新立异与独创性)
视觉设计训练--标新立异与独创性
标新立异与独创性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当艺术家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
标新立异法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那些遨游在思维空间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艺术家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人俗套。个性表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清代郑板桥是一位极赋个性的书画家,特别是他的水墨兰竹及板桥体的书法,与众不同,为世人所称道。他在书画创新方面有这样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的个性特征。
人们以不同的思维形式独立地进行思考,在心中建立起不同的审美形象。如画家们面对同一对象进行创作,所绘制出的作品仍会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还可通过视错觉和矛盾空间造型的训练方法获得。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接受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而忽视变异的方法,而艺术作品如果看上去总是一板一眼没有变化,便容易令人生厌。
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思想。视错觉又称错视,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感觉上的错觉。如我们在停着的火车上看到另一列刚刚开动的列时,一时间会误认为是自己所乘的列车开动了,这是人们感觉上的瞬间错觉现象。缪勒·莱依尔错视图中是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段,在线段的两端各加上方向相反的引导线,将人的视觉向不同的方向引导,会使人产生上线短下线长的错觉。
同样,原本是完全平行的宜线,分别用不同方向的线段进行分割交叉排列,由于重复排列的线条导致视觉引导力,使人产生了线条排列的方向错位感、不平行感甚至线段的弯曲感。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尝试一下错视思维法,在人们看惯了的视觉形象中有意识地将局部进行错视处理,如利用线条的方向、线条的穿插、图形大小的对比、图地反转以及无理图形等方法,使人产生非自然的视错觉,达到一种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矛盾空间造型训练是更为复杂的形式之一。矛盾空间是在平面空间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幻觉空间。人们观察这种图形时,初看是完全合理的形象,经过仔细观看后却发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矛盾空间形态。如边洛斯三角形、矛盾形、斜线交叉不合理形等,都是矛盾空间的典型作品。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矛盾空间形式的应用非常广泛。矛盾空间造型训练的方法,能够培养艺术设计师在理性思考中具有趣味性、个性和标新立异的特征。
第五篇:对新教材深度与广度的理解
对新教材深度与广度的理解
肖村中学
李贺然
增加内容:
1、增加提示性边框栏
新版教材增加“方法导引”栏目,如“观察方法(实验)、”“数据处理”“配平方法(技巧)”“分类方法”等。
2、内容顺序调整
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顺序调整、整合,尽早介绍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概念。强调利用微观粒子的概念和有关原理,提高对化学物质(水)、单质、化合物等的理解水平,强化化学用语、符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3、规定了至少应该完成的学生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燃烧的条件
(4)金属的物理性质与某些化学性质(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6)酸、碱的化学性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
强化安全规范操作,如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改为描述、老师演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增加“连接仪器装置”。
删除内容:
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删去了5个难度较大的实验活动:
①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②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③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④用实验证明: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的物质;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对于新课标和教材修订版,我个人有以下肤浅的见解: 降低要求内容: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5个实验活动降低了要求:
①“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降低为“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的差异”。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降低为“„„检验„„”;
③“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降低为“常用铵态氮肥的鉴别”。
④“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降低为“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
⑤“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降低为“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不设“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物质的分类。个人对新教材的一些认识:
新人教课本中明显的优化点有:多增加了化学史、方法导引、化学.技术.社会、实验提示、资料卡片等信息;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意识,正确看待环境问题 ;把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燃烧条件的探究这三个重点实验放在单元末单列为“实验活动”,显得更突出详细;调整了部分探究实验的步骤,修订了分子运动现象等实验;更换了更好看的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单元图片如第六、七单元;新增加了生活用水水费单、污泥处理,家庭燃气燃烧、可燃冰等照片。特别是全书在留用了旧版课本中的部分图片外,对更多的实验等图片进行了更换,新换的图片更为清晰、美观、真实。
人教版上册将“碳和碳的氧化物”设为一个单元,把跟碳有关的单质、化合物的相关内容都有详细介绍,其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及温室效应等内容都在其中,内容上有很好的关联性,便于学生的学习。
在某些教学点上的要求也不同。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 降低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降低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
重视第一节化学课,并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重要性,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极大地提升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兴趣,解决低分率这一难题。
在教学中还原化学面目,突出正面教育,让学生知道即使是污染等诸多问题最终还是要依赖化学来解决,正是因为化学的功远远大于过,才使得我们的人类社会得以如此快速地不断向前发展。同时教学中要向学生传达“资源危机意识和能源危机意识”,从化学角度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注重实验探究的层次性,了解探究实验教学的困惑和问题,初中阶段要做就做“有探有究”的实验。
课程内容加强探究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新教材更贴近普通学生,对于探究性问题是在有条件的、引导下的,探究是适度、有目的的。而以前的课本,就非常的笼统,只有成绩很好的学生才能领悟,打击了大多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进行探究是要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突出基础性和时代性。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如PM2.5的引入,可燃冰的照片等。
在标准中特别强高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通过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新教材的编写确确实实落实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教育理念。新教材相对实验教材更符合教学逻辑,知识相对跳跃不大,特别是第三和第四单元的编排,新教材按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循序渐进,促建学生的微粒观。对于初三学生,他在已有的知识上已经知道分子、原子,但对于微粒的特性不了解,只知道很小很小,而上版教材将这条线打断,打乱,先出现了元素,再让学生使用分子、原子,中间还插进去水的知识,几种知识,几条线混在一起,要让学生将知识理顺,理解,掌握,难度太大,往往打击了许多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只是觉得好难,好乱。以前老是纠结要不要将原子分子元素化学式先挑出来讲,讲嘛学生在课本上翻来翻去,脑子都翻乱了、不讲嘛,上课中老是留一些学生疑惑的问题。学生糊涂,自己也不甘心。
教材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删减了其它学科中学生学会了和知识内容。如密度、天平的使用等。
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1、重视化学学科的“正面”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如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在弊之外还有其利的一面。
2、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意义在对学生科学思维及精神上的积极影响。
3、重视化学在社会、生活、科学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4、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八个必做实验。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意识。
5、重视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以此指导实际教学。吃透课标、教材,灵活实施教学。
6、用心上好每一节化学课,勤写教学反思、心得,大胆写教学论文。
7、“让思绪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多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多听、多接触,才有可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从无序到有序。
8、拓宽视野,用好资源,防止自己知识的矮化和老化,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9、重视精选习题,力争做题高效。在试题讲解时也要挖掘题目本身可能存在的情感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10、发现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记录、研究、处理自己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