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
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
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
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能只见课文不顾其他。要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丰满。例如,于漪老师上“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广度上的开拓: 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
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由“晋”字作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山西省部分查到; 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
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入,“槐树”的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位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引《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满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槐”有“隋槐”、“唐槐”两种说法,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说皆可。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则。所谓“深度”,绝不是离开课文和学生实际故作高深,它是严格遵循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所做的不止一次的反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才会螺旋式地从表面进入深层;所谓“深度”,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着眼于“引”,着眼于“点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提高分析事理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向教材深处挖掘,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于漪老师在上“友邦惊诧论”一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如: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成“略有知识”行不行?这样咬文嚼字,帮助学生在深入消化课文的同时,也深入进行了思维的严格训练,有助于学生表达思想感情时做到准确、严密、传神。
第二篇:从教材编写意图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从教材编写意图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东杨小学刘艳红
课改以来,教材内容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特别是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深钻细研,尽管如此,然而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很难把握,不知各位同仁是否也有同感?
第三篇: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五论认真学习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完善体制和优化环境为重点,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统筹内外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对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途径。3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关键是靠改革开放;我们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发展路子,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开放。当前,各地都在加速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先机,竞争日趋激烈,哪里的体制活、环境好、开放度高,生产要素就会向哪里聚集。而要做到“体制活、环境好、开放度高”,就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把我们的资源、区位优势以及难得机遇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空间。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破解矛盾和问题,开拓发展新天地的必然要求。目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扩大开放就抓不住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对我省来说,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用开放的思路谋划和推动工作,特别是要善于抄近道、迈大步,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实现“三级跳”,使河北发展的活力更足、步伐更快。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改革要有新突破。在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同时,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投资、社会事业、非行政许可三个重点领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审批程序,精简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消除阻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门槛,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同时深入推进农村领域改革。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开放要有新进展。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大力度地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发挥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及各类园区的作用,推动招商引资的聚集发展。要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质量,增强招商实效。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发展民营经济要有新成效。要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降低民营经济的“进入”门槛,最大程度地放开放宽放活。建立完善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科技信息、创业辅导等服务平台,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等实际问题,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深入推动全民创业,激发各方面的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环境要有新改善。围绕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廉洁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全方位做好各项工作,增强河北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抓经济、上项目,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充分考虑投资者合法利益。要采取坚决措施,严厉打击在重大工程建设和开发项目中设置障碍、百般刁难、敲竹杠等恶劣行为。
深化改革开放,事关发展全局。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着眼于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提高河北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扎实深入地做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四篇:追求教育的温度、广度和深度
追求教育的温度、广度和深度
------上海、南京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3月24日—— 29日,在区教委及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随队参加了赴上海、南京的学习考察行列。以“听课+听校长专题报告”模式先后实地考查了上海闸北八中、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江苏省天一中学、南京莲花实验学校、南京市第50中学五所名校。近距离亲密接触新课改前沿,虽短短四天,但对所考察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无不记忆犹新、萦绕心怀。
疏理了自己的思绪之后,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教育。下面我就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次考察学习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教育的温度
教育首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的温度直抵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科学发展,教育才有温度。这样的教育将能滋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觉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对成功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顺应天性、发展潜能、培养特长”。在“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模式中,看不到急功近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孩子个性,多维度、多途径、多层次发掘孩子潜能,提供适应每个孩子较好发展的教育。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
教育的温度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南京莲花实验学校是一面旗帜。“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故事的背后是老师的点滴倾心付出,是学生广阔的体验展示成长,是学校管理的细节关怀。“8:30校长电话” “百分百家访”拉近家校距离; 勇于认错的学生吃到了校长的巧克力;旅行课程让学生丈量城市的宽度与厚度;阅读梦工场点燃孩子们的自信;学生餐桌配备了餐巾纸,排队打饭的脚下设立了“一米线”;学校还为所有的卫生间配备了手纸和穿衣镜。学校开设了校园吉尼斯、新年达人秀、莲花好声音、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平台。校长李建华说得精道:“老师应该是温暖的符号,学校应该是温暖的田园,教育应该是温暖的等待和唤醒。我们为学生做的,就是不断给他们的心里多储藏些阳光,让他们在冬天不感觉寒冷。”
二、教育的广度
教育更需要广度,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人才的要求。人是环境的产物,教育既要立足服务学生现在差异成长,更要着眼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广度要以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为高度;以全体学生及其生活,学校全面全程育人为宽度;以多元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构建为着力点。
中国的教育有这样一种怪现象;那些读书时代学业顶尖的学生,往往因为过于专注学业而知识面窄,忽视了德体美劳的历炼,进入社会后,面对宽广复杂的世界,反而无法找到自身的位置;反而那些读书时代精力不那么集中的学生,却因为尝试体验不同的东西,增加了人生的广度,在宽广复杂的生活中如鱼得水。
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统一的太多,禁锢的太多,偏执于智育,导致学校特色发展不足,学生个性发展压抑、实践能力、创造性缺失,路越走越窄。
反思这样的现象,不由再次想到南京市第50中学,着力学校文化打造的,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彰显,个性飞扬。不由再次想到江苏天一中学关于对课程的理解和设置。他们不断丰富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强调多元化的人才标准、培养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和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长、自然成功。
教育的广度要求给学生以闲暇、自由和选择,在各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中,触动兴趣的开关,发现自身的潜能,确定未来的目标,实现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天一中学“优化气候,改良土壤”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对教育广度的追求和实践。
二、教育的深度
教育更应该追求深度。教育的深度从质上说,教育要触及学生的灵魂,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辨力、行动力;对学校来说,教育及管理要精细化,精细化到具体的每个学生,精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从培育目标来说,让学生“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雅斯贝尔斯把人类的教育分为三类:一类是师徒制,学生只能重复老师的言行,这种教育其实就是“奴役”。第二类是课程制,教育者把对学生的要求具体化为各种课程,当学生学完一定的课程并通过了考试后,便万事大吉。这种教育更像是“训练”;第三类是苏格拉底的方式,即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对话,对各种既有观念提出质疑,因而你不得不进行更进一步的反省,为你的观念寻求依据。这样,人的心智被充分调动起来,渐渐地懂得了如何从事物的表面进入它的核心。
“师徒制”的教育显然属于浅层的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教育。老师完全不顾学生的天性,忽视学生的个性,不遵循教育的规律,只按照既定的目标,机械死板地培养整齐划一的学生,只重视学生表面的言行,看不到学生内在的改变。
“课程制”的教育看似全面,但存在唯分数,轻能力的弊端。在课程体制下的教育,学生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自主学习机会,但仍然被禁锢在课程设置的范围之内。而且,考试和分数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对课程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正因为如此,高分低能的人才在会在现在的中国比比皆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终生教育的基础,即 4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如果“师徒制”属于浅层的教育,“课程制”属于中度的教育,那么,让学生“学会”的教育,就是深度的教育。只有让学生自主参与、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感知事物、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谈得上“学会”,也才算得上是深度的教育。
把握好教育的“温度”,设计好教育的“广度”,不断追求教育的“深度”,才是真正的教育,更是我对教育的终身追求。
东温泉镇中心学校:蔡洪
二0一五年四月
第五篇:教学深度与教育广度
教学深度与教育广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具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和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和不足的补充。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习起来越是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上理解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对教师个人而言,对学科知识的专业归属感,远胜于对教育教学的认同感,由此,许多教师容易产生对教育广度追求的误区和障碍。事实上,一个教师真正被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课堂上的具体知识,而是那些理念、观点,甚至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或方法。今天在中小学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学科教师,并不见得学科知识比别人精尖多少,而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上比别人更灵活,更富有生活和教育情趣。
知识可教;但背后传递的,却是人生的智慧。教学有技术;但教学令人难忘的是教育艺术。
我曾观摩过两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比武课,尽管获得第一名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女教师,但我却觉得年轻女教师只是教学技术的胜利。而另一个近四十岁的中年女教师的几个教学细节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有一个细节是:
在讲解课文主体内容结束时,中年女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有一个小女生读得特好,声情并茂。这位女教师听完后,没有如其他老师常做的那样,给予孩子掌声、或给予小文具等的奖励。她什么也没说,脸上带着赞赏的表情走下讲台,走到那个小姑娘身边,微微弯下腰,看着她的眼睛说:“怎么办?你读得这么好,可老师没带奖品来,我抱你一下好不好?”一个意外的举动,小姑娘很害羞地点点头,那种从内心焕发出来的喜悦在小姑娘的脸上花一样地绽放。当时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和听课教师,都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多年来,和我一同观摩这几节公开课的教师,可能都记不起那几堂课教师教了什么,但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在教学技术之外还有教育的艺术。一些在学校或一个区域赢得地位的教师,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教育广度,而他们的学科背景倒是被大家慢慢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