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时间:2019-05-15 13:3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第一篇: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润泽,内化品德

——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内容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品德课堂中,应从“情”字入手,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课前酝酿情感,在课中开启情感,并通过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情感,从而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达到品德教育的最有效的境界。

关键词:情感激发体验感悟

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处理得当,但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犹如一潭死水,学生毫无兴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情”的源头,在于“照着教法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学缺少“情”便失去了它应有的绚烂本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可见,情感在品德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唤起学生的真情,才能享受充满和谐美的品德课。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感染,让真情演绎精彩的课堂呢?

小学品德教学是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的教学,作为小学品德老师首先要追求“有效德育”,我们要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要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品德教学更是一种浸润教学,而其中情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显得尤为重要。

一、挖掘教材真情,唤醒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一切行为的生命线,作为经验中最亲密的体验,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尤其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对道德知识的传授起着制约性影响,它渗透在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动之中。

翻看一册册小学《品德与社会》及《品德与生活》,走进一节节波澜壮阔的品德课堂,我们会发现,这是情的海洋,美的矿藏,处处都饱含着真善美。教师要做教材的知音,把握教材,挖掘教材,深入浅出,成为“解铃人”。

1.感受语言之情美

品德课本中的语言,明白、准确、形象、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课文开头这样写道:“中华大地人杰地灵,中华民族名人辈出,他们光彩熠熠,恩泽后世,光照环宇„„”这富有韵律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拉开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使学生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如《怎样与人相处》一文就以一段精炼朴实的大白话开头:“你一定喜欢玫瑰吧,它的美丽与芬芳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愉快。你也一定喜欢被夸奖吧,它令我们感到愉快和满足,送人玫瑰手

指留香„„”读来朗朗上口,要求一目了然,这是语言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结合。教师可通过富有情感的描述,唤起学生的认知,再现语言蕴义,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自觉接受道德信息。

2.欣赏图片之精美

品德课本中配有大量的彩图,使课文讲述的道理更为形象、生动,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如《从世界看中国》中有多幅画卷:庄严雄伟的山西云冈石窟、蜿蜒盘旋的黄河、清新浪漫的海南„„在我们眼前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景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欣赏,仔细品味,可做成课件,让学生切实感到美的享受,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从而增强其道德认识,潜移默化为道德行为。

3.塑造形象之壮美

品德教材里塑造了许多品格高尚的人物形象,或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或严谨求实的科学家,或热情澎湃的诗人,或淳朴踏实的劳动者。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塑造他们的高大形象,有的还可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高尚人格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激发学生学习榜样,奋发向上,立志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4.发掘内容之广美

品德课讲述了社会上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心灵美,行为美。如讲述《请到我的家乡来》,让学生走走、访访、看看、听听、写写、查查家乡的巨变,说说自己的理想。如在上《奥林匹克的故乡》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去搜集奥运会有关的材料,在课前就熟悉奥运、了解奥运,教师给了学生看广阔世界的眼睛,课堂上,教师可把学生的资料进行了加工、处理和重构,使学生的课前调查资料更有效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5.实践活动之行美

品德课可以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行为。如教学《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后,或让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办环保壁报,或参加调查访问,或组织绿色主题班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使品德教育进入更高的层次,使道德主体的行为焕发人格的魅力。

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光辉灿烂的崇高美、慎密深邃的科学美、英勇不屈的悲壮美,各种文质兼美的教材,都给予师生丰富的多层面的情感熏陶。美能育情,美能育德,品德教学就要巧妙地利用教材,深入挖掘美的因素,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语言演绎真情,追求情感的和谐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激情。要让学生在课上动之以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以教师激荡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感情的共鸣中实现道德的移情。可以说,教师的感动胜过任何其他教育方法。因为学生在感受教师的情时,是看神色于眼,闻声色于耳,临其境于体。教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营造一个情感场,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能 “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还要有绵绵春雨般的柔情,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讲课时语言要多次锤炼,要准确、清晰、简洁、生动、通俗易懂、逻辑性强、节奏感强。音调抑扬顿挫,该低沉时低沉,该高昂时高昂,该兴奋时兴奋,该悲伤时悲伤。正是因为教师的情才引起学生的情,把学生也带入情境中,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这样才具有感染力,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以自己饱含深情的教学语言,朗诵了短诗《我好恨》和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一段描述,并配以饱含深情的音乐,有效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育真人同样是我们品德教育的追求。当学生看到十几名战士手挽着手,没有一丝牵挂和犹豫跳入汹涌狂啸的洪流,用血肉之躯铸成冲不垮的“钢铁长城”的时候,对英雄的崇敬还会少吗?通过榜样的浸润、美好情境的感染,以美的事物去影响学生,用美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用高大的形象去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如在执教《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比较《两份账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来家庭中付出最多心血的便是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强烈的责任感带给这个家温暖和幸福,让学生深深懂得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也要为家庭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和父母一起,共同创造幸福温暖的家庭生活。

三、体验感悟真情,促进情感的提升

“只有品尝了橄榄果,才能理解苦涩的滋味;只有喝了蜂蜜水,才知道香甜的美好。” 只有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应把孩子们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原来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促进孩子德性的发展。

1.尊重个体感悟,唤醒理性沉思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而体验,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尤其对于小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感动。学生对道

德知识的掌握必然以自我表现道德讲演为参照系,因为体验是本人亲历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也只有体验才是真实的、主动的。

在《我长大了》一课中,孩子带来自己婴幼儿时穿戴的衣服、裤子、鞋子、袜子、帽子等等,在展示实物时,让孩子们互相看一看,比一比,穿一穿,戴一戴,说一说。孩子们无比激动地试穿、试戴,又说又笑。小袜子只能伸进两个小手指,小帽子只盖住了头顶„„在观察、交流中,体验到成长是快乐的,发现是惊喜的,学习是幸福的。这样的学习,孩子怎能不喜欢?孩子似乎又回到幼儿的日子,这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再现啊!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他们在体验中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促进儿童德性的发展。

2.关注深层体验,激活道德潜能

我们的道德教育比之于学生的道德潜能,犹如种子之于土壤。一粒种子只有深植与土壤,才能在其中吸收养分,积蓄能量,使潜在生命力得到释放。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和超越。如在执教《家人关怀我成长》中,安排了妈妈的来信这样一个环节。妈妈的信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记忆大门缓缓打开,一件件小事,一滴滴母爱,如一股暖流,再现在孩子眼前。孩子在感动之余,情动辞发、情真辞切,真情流露,对父母说出最想说的话,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孩子们真挚的童语中,流露着对父母浓浓的爱意,更加敬爱父母,珍爱生命。这种情感体验的诱发来自于情境的创设,更来自于孩子们在获得强烈的“被爱”体验的基础上。这一内心的情感体验,催化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德性的发展。就这样,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中、情感中,不需教师多余的讲解,心中的情感、体验、感悟在不断深化、成长。

3.多方位体验情感,促使品德内化。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好的方法。可以组织“当一天小农民”、“当一天小交警”、“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例如在教学《做事不拖拉》,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在课堂伊始,安排了一个学生似曾相识的小品表演,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情景,并在课堂上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如“一分钟真情大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识字、写字、口算、剥豆、剪纸、跳绳等,体验一分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感受到时间的珍贵。“真情大比拼”,连点成图,看谁又快又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学习“关爱残疾人”主题时,在一系列的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并适时抛出“此时,如果有人嘲笑、挖苦你,你会

怎么想?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的问题让学生站在残疾人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换位思考,学生明白与他人交往中不仅要推己及人,还要为他人着想,才能善待他人。在学习《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主题时,设计练习:期中考试结束了,你的成绩不理想,请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想像一下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当你向爸爸妈妈提出无理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大发雷霆时,他们的心情如何?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学生体会了父母的唠叨基于爱,感受与父母相处的甜酸苦竦,学会欣赏、理解、谅解父母,进而更加热爱、尊重父母。在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品德课堂是生命与社会的纽带,让师生行走在美丽长卷,畅游于情感海洋。教师要通过品味美、创造美,激起情、焕发情,让学生接受人性光辉的沐浴,让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的关注、感受、体察生活,真正走入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提升思想境界,形成高尚品德。情感是创造奇迹的催化剂,情感是塑造灵魂的润滑剂,情感是挖掘潜力的有效动力,情感发展了,智慧碰撞了,人格砥砺了,那么,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彰显出生命的张力。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第二篇:如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靳小兵)(本站推荐)

如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静宁县灵芝希望小学

靳小兵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新课改的亮点。课堂教学就是培养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实现情知的和谐并进,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解读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挖掘教材中不同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是培养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知识扎实、情感丰富、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是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践行新理念的过程中,我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为切入点,在构建课堂立体结构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从课程标准中挖掘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我们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为了强化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育人意识,我校组织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解读。

在解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门课程都有它们独特的学科素养要求。以语文、数学、科学三门学科为例,语文课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数学课要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科学课则培养学生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重证据,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尽管各学科有着独特的培养目标,但他们都注重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以学科教学健全学生的人格。如在生活态度方面,语文学科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他人友好相处。数学学科要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科学学科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语文学科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数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科学学科则引导学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师们在解读课标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学科教学育人的重要性,对“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那种将教学与思想教育分割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努力做到“以情促知,情知并进”。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材是人化了的物,它本身就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特别是经过课改后的教材,更是增加了大量的富有人文性、情感性的教学内容,这一点,语文学科更为突出一些。为了很好地感悟教材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我们将情感因素分为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对不同的情感因素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面以语文课为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显性情感因素,就是指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象材料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表现的是亲情;《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表现的是友情;《狼牙山五壮士》、《怀念母亲》表现的则是爱国之情。这些情感因素,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得到,教师无需做更多的解释。我们通常采取“利用情境营造情感气氛”、“灵活运用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传递情感”、“让学生富有表情地朗读”等策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效果。有些教材内容主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然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所隐含的情感,我们称之为隐性情感因素。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中只字未提对侵略者的愤恨,但却从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描述中,从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的所作所为中,流露出了作者对侵略者行为的一腔愤恨。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介,启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教师注意到了教材的情感因素,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敏锐感受,从而使学生达到与文本、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使学生动情。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生动有趣的故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这些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象性。因此,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非常善于运用音乐、美术甚至自然科学的手段来再现形象,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如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时,用恢弘豪迈有力的配乐朗诵来表达作者的豪情,学生虽然对那段岁月没有一点感性的认识,但在音乐的渲染下一定也能深切体会《七律·长征》的思想感情。我们就更应充分利用音乐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艺术都是相通的,一张挂图,一幅简笔画,一整套的幻灯图片,这些美术手段也常被我们用来创设情境,引情激情。音像结合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更是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为创设课堂教学的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使学生动情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不管是新课标的明确提出,还是各种版本新教材的内容变革,其实都已十分明显地向语文教育工作者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师要重视并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学生自身情感体验为基础,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全人格,健康情操的真正人文意义上的人才。

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目标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明确将“情感”纳入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是一种双向联系的过程。知识传授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一般而言,教师都会明确将其定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加以重视。而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很容易被教师忽略。有的教师即使把“情感”定在了教学目标中,一般也是形式上以灌输为主、内容上以严肃正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很少渗透富有人文意趣的情感因素。因此,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首先需要教师明确将之定为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润物细无声”似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渗透和熏陶。

结论:在对教材情感因素挖掘的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现在的教师们对新课改提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我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将情感因素的挖掘做为分析教材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所挖掘出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设计。在语文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已开始对其它学科的教材进行情感因素的挖掘。相信,对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将极大地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三篇:挖掘文本情感因素 (黄红军)

挖掘文本情感因素

充分实施情感激发 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五邑碧桂园学校小学部

黄红军

摘要:

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激发,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其次,教师还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努力吃透课文,仔细挖掘每篇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课要灵活机动,积极探索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

情感因素

情感激发

情感体验

有效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深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克•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受到激动,与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然而,有时候我们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结果却往往事倍功半。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种原因:第一,情感把握不到位。有时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或者仓促上阵,本身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准,就不可能把作者寓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来,因而始终无法引起学生的心灵的共鸣。第二,单纯依赖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诱发学生体会情感、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有的教师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不是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去深刻理解、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和蕴含的情感,而是单纯依赖朗读技巧,致使情感领悟与有感情朗读完全脱节。第三,情感不协调。

在教学中,有时教师无意中忽略的一些细枝末节,会破坏本来很不错的教学情境。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能给学生以语文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要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执教者的情感投入是关键一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这种情感的激发呢?

一、教师要优化性格,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情感具有传染性,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上课时,我们绝不能只是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其次,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人曾说过: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拘束,那么,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二、备课要吃透文本,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新大纲》反复强调,教学课文时一定要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也为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功能,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师只有在备课时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被深深感染。此外,在教学中,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课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教师只有在认真备课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严格依托文本,准确渲染一种情境,或愉快,或悲哀有效地引领学生顺着这种情境去深入地学习课文,让教师的情、学生的情、作者的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这就告诉我们美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做到读者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这种美感,只有情感的投入,尽情的美读,品味语言来感知。在教《秋天的雨》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三、上课要机动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发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鲜活、灵动的学习的平台,绝不能一成不变地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语文知识。只有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1.运用语言激发感情

首先是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将文字表达的情感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声音。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进一步满怀感情地范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达成情感的契合。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凡是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每每读来无不为之垂泪,浮想联翩。然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则感到比较陌生。因此让他们了解作者的感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身临其境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呢?在范读时,可配用哀伤的背景音乐,当读到:“多少回„„多少回„„多少回„„”时,配以紧扣主题的视频画面,深沉的音调,声情并茂。如果执教者全身心的溶于作者的情感之中,就会为之而哽咽,这样,学生被教师的范读带到了作者创设的意境之中,拨动了孩子们的心扉。

又如范读《荷花》一文,教师应以柔美的音韵,绘形、绘声、绘色,使学生在听读时不知不觉进入意境,唤起内心的视象,仿佛置身于荷塘边,感受着荷香、荷色、花姿,并从中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因此教师在范读时的情感投入,能

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其次是用体态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运用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2.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相声、小品、话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拿过来,运用于语文教学,使得课文描写的形象变成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的形象,就能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

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在情感的体验上得到很好的满足。尤其是某些特色课文,比如童话故事,可以运用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而发:有的音量适度,快慢适中,如滔滔激流震撼心弦;有的又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通过朗读,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3.运用多谋体手段激发情感

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尤其是涉及风景和风土人情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课件制作,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在加深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我上《荷花》一课时,充分运用多谋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环节: 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一曲优美的《出水莲》,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又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清风徐徐,微波粼粼,满池荷花在大自然的沐浴下轻轻摇曳,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思!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

3、荷花,齐读课题)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课件播放荷花录象)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更加能唤起孩子们无穷的乐趣,读起课文来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情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催化剂,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罗曼•罗兰也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语文教师要把真挚的情感传到学生身上,自己必须先有情。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应是一根贯穿于始终的红线。要真正达到这种投入也并非易事。作为教师应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学素养,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产生激情;其次,要有一定的语言素养,才能将你的激情传给学生,将你的真知灼见有效地授予学生;同时,还应有适当的方法,教师只有刻苦自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情感的畅快投入,做到有张有弛,恰到好处。只要我们以孜孜以求的态度去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就能在语文教学投入情感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萍《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自强

《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尤克•巴班斯基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

作者:苑秀英 任教学科:小学语文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水曲柳镇中心小学校

论文摘要: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语文教者应充分挖掘课文的拓展功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作文教学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那么该如何挖掘阅读中的习作因素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我的做法:

1、抓课题学习拟题

2、抓结构合理谋篇

3、抓补白拓展创新

4、抓经典练习仿写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必将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因素 写作水平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但是小学生语文功底差,组织驾驭语言的能力弱,作文经常是拼凑组合起来的文字,显得松散而空洞,缺少写作的素材,语言贫乏。不是假话、空话,就是无话可说。而每周的语文课课时有限,要想拿出时间来单独指导习作知识也不现实。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精美之作,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有典型的文章,只要用好了就可以起到一课两用的目的。

因此,我确立的教研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

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我已经看到了这个课题研究带来的小惊喜:学习《林海》时,学生接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扩写出了:各种各样的野花五颜六色,有红的、黄的、水粉的、淡紫的……色彩缤纷,美丽极了!学完了《三峡之秋》,学生就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家乡的景色。学习《跌倒》时,学生就能仿照第一诗节写出精美的“小诗”来:雨跌倒了,才有了绚丽的彩虹:山泉跌倒了,才有了宽广的河流;月亮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黎明……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语文教者应充分挖掘课文的拓展功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作文教学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那么该如何挖掘阅读中的习作因素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我的做法:

1、抓课题学习拟题

一个好的文章题目,就像一双明慧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使文章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作为小学生如果能够学会理解文章题目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自己拟定文题时也就不会再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

从小学的语文教材来看,文章的题目拟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表示事物的具体名称,如《林海》、《九寨沟》、《燕子》;可以是人物名字或职业,如《小抄写员》、《凡卡》;也可以是具体的时间或空间地点,如《三峡之秋》、《黄昏》;有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如《高尚的行为》;有归纳主要内容的,如《窃读记》《两小儿辨日》;有的题目则是贯穿全篇的主要线索,如《风》《月光启蒙》;有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两者兼顾,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课题,再让学生这对课题提问或是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最后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拟题方法,并且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在学习《林海》一课时,学生齐读题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用林海做题目呢?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原来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这样的题目既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又写出了大兴安岭像海洋一样的特点。比《大兴安岭》的题目更吸引人,进而也学会了用比喻手法命题的方法。

2、抓结构合理谋篇

儿童作文应该是“自己的话,别人的结构”,现实的情形却是“别人的话,没有结构”。儿童作文缺的不是语言,而是结构。儿童作文的结构,几乎处于“原生态”,因而,教师要格外注意挖掘教材的结构因素,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比如:《三峡之秋》就是一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典型范例。这篇课文的时间线索非常明显,分别用“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些词语交待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本文的结构模式,并且适时练笔。在学完《三峡之秋》以后,学生就按早上、中午、下午的顺序写出了《校园秋色》。

3、抓补白拓展创新

什么是补白呢?网络上有很多种说法,我比较倾向于这种解释:补白是指通过想象或者联想补充课文中的“空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小练笔提供支点。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补白拓展创新,实现阅读写作的紧密结合呢?

(1)联系实际补白。

联系实际补白就是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练习。例如:在学习《燕子》第三自然段燕子飞行图的时候,在学生读出燕子的飞行是快速中带有自由轻盈的柔美的时候,我引导说:这是柳树枝头的燕子、这是横掠过湖面的燕子、这是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的燕子,飞翔的小燕子还会飞到哪呢?请同学们尝试用关联词“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一说吧。因为有了生活实际做铺垫,所以学生说得是异常的精彩。

(2)结合情境补白。

结合情景补白就是根据课文情境中的空白,进行合理的想象。例如:《高尚的行为》一课的结尾是:卡罗纳趁机站起来,在老师耳边低语了几句,谁也听不清楚说的是什么?老师转过身来,用严肃的语气对那几个肇事者说:“这次我宽恕了你们!”这里最能体现卡罗纳的高尚,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卡罗纳会对老师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围绕卡罗纳的善良、宽容等美好的品质说了起来。

(3)拓展延伸补白。

拓展延伸补白就是在文章的结尾,进行补白练习。在《燕子》结尾处:蓝蓝的天空中,几痕细线连在电杆之间,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燕子演奏的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曲谱?”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4)体验情感补白。

在很多的课文中都会有作者表达情感却没有写出来的,这些地方正是练笔的极好切入点,既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情感,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补白: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会想……

4、抓经典学习仿写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最初的语言就是通过模仿开始的。在我看来,仿写是阅读写作结合的最有效的办法。那具体要怎样引导仿写呢?我以《燕子》一课为例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是抓典型段落进行仿写。课文的第一部分燕子外形图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抓动物特点写小动物外形的方法。我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处理,通过填空,指读,自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小动物的方法。学习是为了运用,为了把这种方法落得更实,紧接着我就设计了仿写一种小动物,在出示几种小动物的PPT之后,我以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描绘了小花猫的外形图,这样降低了难度,也给了不同层次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拓展积累环节我设计了列出一个写一种小动物的习作提纲的练习。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学生仿写全篇。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没有抓手,我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了了《小花猫》的写作提纲,接着鼓励学生可以结合老师的例子来写,也可以自己写。降低了难度,培养了习作的兴趣。有了提纲和写作的方法,完成作业:把小动物习作提纲写成一篇完整的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写日记也变得轻松了,习作兴趣也提高了,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将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育网

3、小学语文资源网

4、《寻找阅读的专业属性》——管建刚

第五篇:如何挖掘和利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如何挖掘和利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内容提要: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关键词:小学英语 德育因素 语言学习纯我本色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新编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learn how to learn(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know(学会求知).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讲文明、讲礼貌 ──“sorry”,“ thank you”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多多少少的渗透着德育因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更好的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形

成。如教学“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由于这个短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出现率较高,所以对于它的读音、意思教师都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而如何正确的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成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我创设了以下几个不同的情境进行了表演。情境一:下课的时候,Mike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Sarah,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说呢?情境二:Tom和Cathy约好8:00 去动物园,可是Cathy等到8:30了Tom才来,他该说什么呢?学生们在可爱的头饰面前,争相扮演角色,并进行极为生动的表演。---I’m sorry.---that’s all right.(——对不起。——没关系。)„.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知道应用的场合极多,并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做错事时的抱歉心理。由此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的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

同样对于“thank you”(谢谢你)这一更为常用的礼貌用语,在教学上,教师也应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的确,只有“爱使世界运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 Day!”(教师节愉快!);在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I love you, Mom./ You are the best father in the world!”(我爱你,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情境表演,排演儿童剧目等。

在北师大版第四册 “Unint2 My schoolbag” 中,我们学了20以内数字的表达,以及各种书本、文具的名称。有一个情境对话:“For hope school”,学完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并向我询问第二天是否可以真的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考虑到孩子们还是一个消费者,不宜捐款或刻意买东西来捐,面对孩子的美好的愿望,这不正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良好时机吗?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于是我决定举行一次校英语跳蚤市场活动。让孩子们捐出自己部分心爱的书籍、玩具或者文具用品,然后贴上价格标签,写上一句祝福语,放上学校的货架进行出售。并由热心捐物的同学担任销售员,销售过程中他们必须和“顾客”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后将销售所得的钱款以学校的名义捐给希望工程。如此种种,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还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使他们真正懂得因为有爱,世界才会运转。

三、遵守规章制度,讲公共道德——“Be quiet in the library.”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如学完北师大版第三册 unit5 “Our school”,借助VCR,我请学生们看了这样几个片段,请他们判断正误:library.(图书馆里要保持安静)

(2)drink and eat in the computer room.(在电脑室里吃东西)

(3)walk on the grass in the garden.(在花园的草坪上走路)

(4)push in the hallway.(在门厅里拥挤而过)

(5)waste food in the canteen.(浪费食物)

答案是很明显的:(1)是良好的习惯,而(2)、(3)、(4)、(5)是不良习惯。孩子们用他们那稚嫩、响亮而又坚决的声音向我递交了一份完美的公德答卷。虽然这并不能保证今后在面对这样的人生考题时,他们仍能做出如此一致的回答,但至少在他们幼小而又洁白如雪的心灵上印着最初的,美好的人性品质。这也是为人师者所应给予的。

四、爱护动物,保护环境——“I love animals and environment”

在学习北师大版第十册“Unit9 Life in the year 2050” 时,文中展现了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There is a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there is a clean river through the forest;the sky is so blue;the mountain is so green;the birds are singing;the fish is dancing;flowers are blooming here and there.(在国家公园里有一个森林。一条清澈的小河流淌过这个森林,天空是那么蓝,大山是那么绿;鸟儿在唱歌,鱼儿在跳舞;到处开满了鲜花.)根据课文,我挖掘教材中渗透着的德育因素,制作了一个动画——地球在哭泣。一转眼刚刚还是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山,清澈的小溪流淌的是黑色的浓液,鸟儿的歌声不再有,鱼儿也不见了踪影,还有一幅幅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的图片,激起了学生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我请同学用英语简单的说一说两幅图片之间的不同,并提问 :What can you do as a student to protect our earth mother?(为保护地球妈妈作为一名学生你能做什么?)这样既创设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做到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最后用本单元的一首英文歌 “the panda”(熊猫)唱出了人类和大熊猫的共同心愿。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受到了美的陶冶。

五、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I can do it ”

“What can you do? Are you helpful at home?”

(你会干什么?你在家里是个小帮手吗?)

“Sure.I can cook the meals;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lean the bedroom;I can water the flowers ”(当然,我会做饭;我会拖地;我会整理卧室;我会浇花。)„„4人小组正在热烈的进行着讨论,大家都惟恐落后了似的完成我发给他们的一张能力调查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着成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可谓一举三得。所以让我们将语言植入生活,将情感植入语言学习的最深层次吧,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热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6—17.

[2]乐晓松.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与学,2007,(1):38—39.

[3]李碧霞.英语学习要与生活结合[N].教师报,2007,2,4.

[4]刘晓玉.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2005、5、1

注:

时光小学 李海燕

***

100079

丰台区石榴园北里20号

下载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情感因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情感因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仁里集镇大王中心小学王琳琳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当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产生喜爱、愉快、满足的情感;反之则产生不......

    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如何挖掘、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我们教师都知道,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中,也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对文......

    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同时进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互动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探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探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时间:组织者:参与者:本校全体教师 一、教学与情感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

    浅谈情感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情感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给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

    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虽然对浩瀚的文海来讲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凝聚许多编者的血汗,它能较好反映人类优秀文化与先进思......

    2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中期报告

    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何春英 一、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

    高三语文学会从教材中挖掘高考作文素材

    教案下载站 http://www.xiexiebang.com/ja/ 精品教学资源, 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欢迎各位网友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 中学作文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