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道”于“文”,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时间:2019-05-13 01:4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寓“道”于“文”,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寓“道”于“文”,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第一篇:寓“道”于“文”,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寓“道”于“文”,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中山市良都中学

陈嫣桃

记得一次上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讲到船长与船一起沉入海底所体现出的品质,大部分的同学都像书中所导向的思想一样,认为船长忠于职守,临死一刻都坚守岗位,船亡人亡,我们应该学习船长这样一种精神(我在备课时也依照这一思路进行),本以为这一思想已深入到学生脑海里,达到教育目的,谁知一位学生大声插了一句:“老师,我觉得船长这样做是傻的!”也许是刚上讲台没多久,教学经验还不够,我的脑海里马上闪过了这样的念头:“这学生故意捣蛋!”(因为该生有几次被我发现上课不大认真),本想板起脸训他一顿,话还没出口,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在某本教育杂志上看过的一句话:“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想!”想到这,我马上改口问到:“为什么呢?”但学生显然是不好意思了,摇头没说。多次鼓励之下,他才腼腆有地说到:“我觉得他可以留下生命做其他有用的事!”多好的回答!我差点就扼杀了一个珍贵的思想,我征求了一下大家的看法,支持这位同学的竟然有一半的学生。我灵机一动,放下了书本,当即宣布剩下的时间作一个辩论,看在这种时刻之下到底是要珍惜生命好好活着,还是忠于职守,坚守到底?学生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甚至连“愚忠”这样的概念也使用上了,让我十分惊喜。

那一次以后,给我一个非常大的警醒,原来,只要挖掘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精神领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想这比单纯的给学生灌输道理,条框要有效的多,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寓道于文”。重新翻了一遍语文书本,我发现,很多地方都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有亲近文学,脱离低级趣味,提高自身修养;有珍惜金色年华,说真话,抒真情;有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以此为发散点,我又想起了我的成长过程,我不是也是通过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明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永远都会记得,我也要把它运用到我的学生身上。于是,我设计了好几个跟语文相关的活动:

1、五分钟课外阅读。这一方法其实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实施了,只不过当 时在选择书目上还没多想什么,现在,我下意识地去找一些关于人生故事、人生哲理的精美散文,放在课堂上朗读,并进行简单讲评,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其中不乏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文章,我都读给学生听,以拓宽他们生活的眼界。我发现,学生每当这一段时间是最安静的,就连平时出了名捣蛋的,也乖乖的听着。我想教育的目的莫过于学生在用心来接受,并且有去思考。

2、设立“小小图书馆”、“读书角”活动。经过调查,有些学生中午的时候老喜欢追逐打闹,或是吃东西闲聊,不少老师也在为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让学生安静下来而伤透了脑筋。我想,让学生静下来,莫过于利用书本的魔力了,一方面参照我们科组老师经验的介绍我鼓励学生每人从家里带一本书过来,大家把书集中到我这里来,做一个“小小图书馆”,利用中午或课下的时间到我这里借书,实现“带一本书过来,可以看到几十本书”,沉迷于书的世界中,让书中的人物来告诉他们人生的道理。另一方面我打算利用中午半个小时的时间集中中午留校的学生读名著,作为一个引路人,把他们带到文学的门前,和他们一起扣开文学之门,去寻找书中的“道”。

3、让语文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其实,学生对着书本上的“大道理”久了,说话、写文章也很容易“大道理”来“大道理”去,从而忽略了他们自身真正的想法,迷失了自我,就像本文开头的所举的事例,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误区。为了让学生有个正确的人生导向,使“道”真正的灌输到学生脑海里(是学生真正体验过的,认同的“道”)在课堂上,我尝试着创设一个又一个跟文章相类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成为其中的主角,从自身出发去想。如在上《幼时记趣》时,我让学生假设他就是文中的主角,一天,你正在玩两只小虫,突然间来了个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你会怎么办呢?这一场景一设出,学生兴趣马上就上来了,尤其是男生,表现了他们真实的想法,有说烧死它的,有说把蛤蟆踢到河里去的,有说把它剖开的,有说把它吊死的„„细想这些残忍的方法就出自我们十三四岁的孩子之口,我没有马上纠正他们的想法,而是询问了班上女生的意见,由她们来进行评价,结果——“血腥、暴力”!当然,由女生来评价,对男生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紧接着,我带着大家来分析了一下作者的行为,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 2 己想法的不对。如果我在当时马上指出学生的不对,恐怕下次再没什么人敢放开来谈,有些话只有双方心领神会了,效果也就出来了,又何必大家非得撕破脸皮来谈呢?剑拔弩张的局面也能减少很多。

我认为,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好,目的都有一个,就是想要学生在校园里不但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做人的道理,那也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目标之一。

2004年10月3日

第二篇: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

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

以 “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寓德育于生活之中、寓德育于情境之中”这一总体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了学生的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作为工作重点,重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重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情感成长,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在新课导入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

教师授课,首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生动的爱国教育。

如在教《升旗》时,我先将事先录制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象投放到大屏幕上,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问学生:“谁能说出我国国旗的颜色和图案?”学生边回答,我边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高高飘扬的国旗,我接着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认识我们的国旗,热爱我们的国旗,每个星期一早上,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校园的上空。那同学们想不想变成一朵小红云飞上蓝天去亲亲国旗呢?”“想”,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时我便在国旗旁边画上了一朵人物化了的云朵,将新课导入。

二、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每幅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河北版美术教材中画定州的宝塔、河北的长城、家乡的水果、河北民居、我家一角、民间花灯、剪纸、工艺美术等等,都是进行爱家乡、爱河北、爱祖国教育的好内容;教材还通过《入队》、《我们爱劳动》、《植树》、《给母校画一张画》等命题创作,培养学生爱国旗、爱集体、爱劳动、爱学校、热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教育。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

三、抓住美术教育的情感调节功能,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美术教育也属于情感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

如在欣赏革命题材的雕塑作品《鉴湖三杰》时,我先给学生介绍雕塑的背景,然后给学生讲革命志士生平小故事,让学生受到了气氛熏陶,随后放幻灯欣赏时,我又适时地放上音乐,很多学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欣赏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同学说:“一定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好好学习。”还有的同学说:“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紧时间学习。”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较好地完成德育的渗透。

四、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五、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学期我以生活德育、情境德育总体思路为指导,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突破,用美术的形式切实开展了各种德育活动,收到了一定的育人效果。

第三篇: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作者:刘俊彪

单位:西吉县将台中学

【论文提要】当今艺术教育的现状而引发笔者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思考。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备课中挖掘德育。

2、在音乐艺术美中感悟德育。

3、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

4、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体现德育。

5、于音乐课外活动中突现德育。

6、教师的自身形象中显现德育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音乐情境 德育

国家的兴旺离不开教育,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阵地,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德育也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为此,作为音乐学科,音乐教学更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艺术性与思想性应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向来有“礼乐教化”的传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从来都是无可替代的。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今天,时代赋予了音乐教学以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指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 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 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祖国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12月19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文联第五次中国作协代表大会的闭幕联欢会上,热情洋溢地演唱了一首优秀历史歌曲《祖国歌》,词曲优美,如诉如说,抒发了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感情。给与会的文艺界代表和电视前的观众留下了难忘的一幕,使我们了解到总书记深厚的音乐素养。并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这首创编于本世纪初的歌曲《祖国歌》,经总书记少年时代的学唱,在其心灵上所留下的深长记忆。使我们看到了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中学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在美的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实施德育呢?

1、寓德育于教材内容之中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音乐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教师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渗透德育。在教唱《国歌》时,可以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山河沦陷,《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背景介绍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首歌曲的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感受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共和国的华诞之日,神州欢腾,普天同庆,节日的礼花撒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国庆的欢歌飞出亿万人民的心田。在“十·一”前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七子之歌》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德育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也不动摇。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教师还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

在欣赏教学中,不单是放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教材中斯梅塔那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在观赏前,先请一位学生合着音乐来朗读作曲家写的一段说明“……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组合起来成为沃尔塔瓦河……”学生们听着走进了音乐之中,再让他们从整体—分段—整体反复聆听,让学生自己在音乐中畅游捷克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象,领悟到音乐热情地歌颂了美丽的祖国。在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又如,圣·桑斯的大提琴独奏《天鹅》,乐曲一开始,大提琴在小行板上奏出温婉舒展的旋律,表现了天鹅在荡漾的碧波上浮游的神态,端庄而高雅;当大提琴奏出结束长音时,钢琴轻轻地自高音区蜿蜒下行,柔和的级和级和弦交替进行,描绘天鹅渐渐远去。天鹅在湖面上悠然漫游的情景,是对天鹅端庄、高雅形象的歌颂,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症状好、崇高境界的深切追求。教师可以从听觉、视觉入手,分析乐曲结构、乐曲风格、乐曲形象以及乐曲情绪,引导学生理解旋律音响所产生的音乐形象和真挚情感。学生在这美好的画面中引起无限遐想,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不用任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人格的塑造、情操的升华,并提升了鉴赏美的能力。

3、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诸多环节,让德育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等等,通过这些使学生逐 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联系实际,切忌生硬说教。

4、寓德育于各种课型和课堂之中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开,音乐课的形式越来越显的灵活了,但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在这些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展开德育的渗透。歌唱教学中,教材上有很多好的歌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旋律优美,还有一些精心选择的优秀的流行音乐,这些歌曲都有很好的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例如《好大一棵树》、《水手》、《朋友》、《天堂》、《红旗飘飘》等等,这些歌曲通过学唱培养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种热爱及在生活中需要的那种顽强的毅力。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音乐创作教学中,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一种参与、合作及团队的精神。例如在编创舞蹈或表演音乐课本剧时,要求同学们动作的一致性及协调性,课本剧表演时的投入程度等等,都需要同学的共同努力,不能因为某个人而影响整体的效果。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及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锻炼及加强。

音乐的情感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方面。音乐可直接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使情感得到调节,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情操变得高尚。如学校班会课活动,让同学们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如何遵守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同学们自己去编小品,再用唱的形式点评。在班会课中,还可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旋律等音乐知识,让同学为班级创作班歌,使班队活动活泼而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教育形式中相互感染接受了教育。学校的班会课活动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音乐的参与更使班会课取得特有的教育效果。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 感,激发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5、寓德育于音乐课外活动之中

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合唱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统一音色,调节音准,均衡音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音乐课外活动很重要,教师必须占领这块阵地。生活离不开音乐,学生也要天天唱歌、听音乐。但是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心灵容易受到低级庸俗的音乐作品的污染,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去唱、去听健康向上的优美歌曲。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如合唱队、器乐兴趣小组、晚会、比赛、游戏、卡拉OK等等,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比如,合唱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学校合唱队作为音乐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而且通过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

6、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

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音乐教育中,发扬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艺术的根源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音乐教学除了本身的艺术性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我们清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作用,努力做到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以上仅是本人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提出供大家参考。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今后还要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探索,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把握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极强的学科,把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用音乐去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让德育之花开遍整个校园。

参考资料:

1、《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主编:朱则平廖应文

ISBN7-5622-2576-1/G.·1339

2、《中学音乐教学法》 主编:邵祖亮

ISBN7-80553-409-8/J.·352

3、人教版音乐教材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 ISBN7-107-18233-1/G.·11322

4、《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编

ISBN7-80553-003-5 5.《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主编: 郁文武

谢嘉幸

ISBN7-04-003523-5

第四篇: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兴华小学

王欣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音乐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当今小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课,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革命理想、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感染性和模仿力特别强,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现在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心得,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课堂主阵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歌曲的学习到乐理知识、视唱、律动、节奏训练、欣赏教学、器乐学习等等,随时都可进现出德育的火花,因此,我们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版面新颖鲜活,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咱们从小讲礼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我们的田野》„„我们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其思想精髓。还有些教材其思想性、教育性不是十分明显,如《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等,属隐性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产生了五彩缤纷的情感波涛。”在欣赏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我通过讲述刘天华在演奏会上精彩的二胡表演,引出赞不绝口的小故事和介绍民族乐器二胡,启发学生热爱和珍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分析乐曲时,启发学生从激情而富有动感的旋律中,附点节奏的不断运用,抖弓、连弓的不断变化中,想象出人们那种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体会到人们渴望光明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以及对生活及前途的乐观自信,使学生懂得少年儿童就像初升的太阳,生机勃勃,应该从小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迷恋。

2、巧设教法,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材料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的音乐名家传记、名人与音乐的趣闻故事、作品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说,都会在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我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最终献出了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既能够有激情地进行演唱,也便于歌词的记忆。

把握教材新旧知识的连贯与衔接,进行铺垫与对比,更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时,可以让学生先唱《卖报歌》,再现旧社会贫困儿童吃不饱、穿不暖的情景,通过鲜明对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新中国给我们带来了甜蜜的生活,体会我们在温暖的怀抱里学习的幸福,让学生带着由衷的自豪,用甜美的歌声来歌唱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最后,教育学生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珍惜时光,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造福。

对于低年级儿童可结合教材进行律动表演、做游戏,恰当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单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各地普遍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特长培训等不同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它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训练、舞蹈训练和器乐训练三大类,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学习之前首先要制订出严明的学习纪律,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因为该项活动需要一段周期方能见成效,所以要教育学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图新鲜,要学习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制订阶段学习目标,养成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合唱教学中,特别要求自我和集体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为合唱讲究的是整体艺术效果,而不是突出某个人的声音或某一部分,因此,队员要树立全局观念,要有整体意识,应把自己的歌声作为整体音响组成因素,注意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等的统一、和谐、均衡和饱满的和声效果。

三、在比赛评比中进行德育教育。

为了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我们学校要求每天课前预备时间“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每周一节班会时间进行节目表演,形式不限,要有记录;重大节日学校组织节目汇演,每学期举行一次合唱比赛,并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合唱、合奏、舞蹈比赛,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艺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外出活动时,告诫学生要注意言谈举止,维护学校形象,在比赛中要发扬风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每当捧上奖牌的时刻,学生们欢呼雀跃,尽情地品味着成功的愉悦,那种集体主义荣誉感更是溢于言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精神。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发现、挖掘并加以引导,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第五篇: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茶陵县尧水学校 杨艳芳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德育教育是一面具有伟大的号召力的旗帜,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当恰当地把握时机,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德育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取德良好的效果。

一、要注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时,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金色的鱼钓》,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我在教这段话时,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又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二、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我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如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准确把握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我就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事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挽回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要注意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各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我在教《桂林山水》时,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使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要把语文课文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以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同时,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外,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一定要争气》后,要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建设社国的本领,学习了《列宁与卫兵》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学习了《寒号鸟》则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办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这些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提高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教学创新》沈晓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语文出版社 叶存铃

下载寓“道”于“文”,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寓“道”于“文”,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合集5篇]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快二十年了,常常听到老师们概叹:我们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学生的素质越来越低,学生的行为越来越难以理解。学生当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骄横......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5篇范文)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 王娟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例如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仁厚良善、艰苦朴素、遵纪守法、敬业乐群、英勇顽强等优......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麻池小学谢必武 我所任教的科目是语文,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科目。它注重的是文道结合,所以,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我可以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达......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幻想的时期,对于未来,对于这个广褒的世界,他们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追求,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

    寓德育于专业课的教学中

    寓德育于专业课的教学中 夏绍学 德育是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搞好,就应准确的理解把握德育的内涵。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

    寓德育于初中物理教学中

    寓德育于初中物理教学中 莲花乡真武小学何龙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论述了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挖掘了物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应采用的主要渗透渠道,并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