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学考试 自考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家思想总结
周公“明德慎罚”思想?1明德慎罚2区别对待,罪止一身。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罪杀无辜;刑罚适中。
管仲对改良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2作内政而寄军令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
管子对周礼改造的主要内容?1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2强调用礼度教导民众,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3主张用人贤能,打破礼“亲亲”的宗法原则4主张公布法令,福鼎礼“行不可知”论,要求重视法度的作用
子产立法救世的思想?1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1仁学与仁政说2为国以礼的礼治论3德主刑辅4论法与刑5为民制产,轻徭薄赋6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仁者,爱人2为国以礼的礼治论3德治论与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为政以德,德主刑辅;重义轻利的价值观}4宽刑慎杀,反对冤狱{宽刑慎杀;赦小过;反对冤狱;无讼思想}5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孔子的礼治论主要内容?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3礼乐兴,刑罚“中”4“礼用之,和为贵”
孟子以“仁政”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王道仁政,道德教化2减省刑罚,“罪人不孥”3“为民制产”,轻徭薄赋4民贵君轻,“暴君放伐”5“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
荀子“隆礼”重法论?1“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2“隆礼而王”,贵贱有等3重法论{法以礼为本;论法的作用;先礼后法;罚当其罪}4有治人无治法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的法律思想?1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与功利价值论2以天为法的自然法思想3法律起源与法制统一论4刑赏论{对赏罚的处理要及时准确;赏罚应与舆论道德相一致;赏罚要公正无私}5维护劳动权益的主张6尚贤说
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2无为而治论3废弃仁义圣智说4否定人定法5君人南面之术
《老子》中的法律思想?1道法自然的自然学说2顺因自然,无为而治{抨击统治者骄奢淫逸;反对苛政暴敛;发对战争;不尚贤}3绝仁弃义,绝圣弃智4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庄子》自然主义的法律思想?1自然法思想2毁法论3反仁义圣智论
法家的法律思想?1法的起源于变法论2依法治国论{法的公正,公开,平等,规范}3法的纲要——赏与刑4势治论5术治论6文化专制论
商鞅的“法治”理论?1法的起源与变法论{法的起源;变法论;好恶者赏罚之本也}2任法而治的“法治”论{法的作用——定纷止争,兴功禁暴;任法而治;法的特征——公开,公正,平等,规范;君主专制论}3赏罚并用,重刑止奸{赏刑并用;重刑少赏;禁奸止过,莫若重刑}4“燔《诗》《书》而明法令”{“一教论”; “燔《诗》《书》而明法令”}
慎到的“势治”理论?1立公弃私,“事断于法”2维护君权的“势治”论{权重为尊;权势以“下”为基础;“立天子以为天下”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1变法论{法与时转则治;“好利恶害,之所有也”2“依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本;法、势结合论;法、术结合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1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2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3严刑峻法,深督轻罪4以法为教文化专制思想
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2文武并用,德行相济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废除连坐收孥法;废除诽谤妖言法;废除肉刑}4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贾谊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1以秦为鉴,以民为本2{国家的兴亡,决定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
护;民多势重不可欺侮;统治者必须爱民}2立经陈纪,刑不上大夫3礼义为先,礼法结合4主张削藩,维持中央集权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1皇权至上,法自君出2应经合义,礼法融合3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4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1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春秋》大一统思想;更化论;罢黜百家,统一思想}2君权神授,法自君出3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4阳德阴刑,德主刑辅5《春秋》绝狱原心论罪 拓跋宏政治改革中的法律思想?1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主张加重对不孝罪的刑罚;创制存留养亲制度;严格区分斩、绞两种死刑等级,废除裸形处斩的行刑方式}2法为治要,慎刑恤刑3教随时设,政因事改
杨坚除削烦苛的立法和司法主张?1抑制兼并,轻徭薄赋2更定新律,以轻代重{以轻代重,废除苛惨之法;慎断死刑;行罚不避亲贵;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3喜怒无常,用法益
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1以隋为鉴,安人宁国2立法公平,务求宽简{既治礼又立刑;立法必须公平;国家法令,惟须简约;法须稳定,不可数变}3慎狱恤刑,务求其实{慎狱恤刑;创立九卿议刑制度;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反对严讯,务求其实}4明正赏罚,一断以律5纳谏与执法相结合{求谏纳谏,以成治道;各尽其言,群策群力;纳谏与执法相结合,君臣共同守法}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1德礼为本,政教为用2封建纲常的法律化3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
韩愈的道统论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1君权至上与道统论2圣人制刑与天刑说3德礼为先,辅以政刑
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势”和赏罚及时说?1天人不相预和赏罚及时说2法律起源于势3刑、礼其本则和,其用则异
白居易的崇礼重法论?1刑、礼、道迭相为用2法令贵一,自上行之3正确运用法律,慎选司法官吏{理大罪,赦小过;消除犯罪止狱措刑;肉刑可废不可复;慎选司法官吏}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存天理灭人欲与三纲五常说2德、礼、政刑关系论{德礼为本,政教为末,以德为本,以礼为末,刑辅以政}3刑罚以严为本的主张{主张复肉刑,限制赎刑,严惩奸凶}4恤民说{以口数占田;奖励农业生产;推行社仓制度}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存天理灭人欲与三纲五常说2德、礼、政、刑关系论{德礼为先;政刑为末;以德为本;以礼为末;刑辅于政}3刑罚以严为本的主张{主张复肉刑;限制赎刑;严惩奸凶}4恤民说{以口数占田;奖励农业生产;推行社仓制度} 丘睿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和发挥?1德礼政刑王道之治具论{德、礼、政、刑四政,王道之治具也;德礼、政刑的作用毕竟不同;刑罚的目的是保障德礼的贯彻实行}2以公理而灭私情说3应经合义,顺情便民{省刑罚,薄税敛;维护土地私有制,限制兼并;保护工商,反对与民争利}4慎刑恤狱的司法原则{原情定罪;注重证据;限制赎刑;控制复仇;慎刑赦宥}
范仲淹“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1改革官制,革故鼎新2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克服独断偏听,重宰相谏官御史之职;舍一己之私,执法公正}3审刑名的司法原则{审刑名,谨慎适用罪名;行纠察,加强司法监督;习法律,提高业务素质
王安石变法思想?1三不足的变法理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2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立法离不开贤人;执法离不开贤人(久其任而代之以考绩之法;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3有司议罪,惟当守法{君主应当知法守法;执法应刑公而平;有司议罪,惟当守法}
张居正“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1主张高度集权,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2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3整饬吏治,慎用刑罚4法在必行奸无所赦
完颜雍(金世忠)严格治吏的法律思想?1慎行议亲、议贤,确立君主的最高权威{明确后族的议亲范围;缩小宗室议亲的范围;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严格掌握议贤的条件}2赏罚不滥,即是宽政{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3慎守令之选,严廉查之责{严惩贪官污吏;厉行监察执法;改革官吏人面旧制,破格选录人才
金世宗破格录用人才的主张和措施?1举贤才不私亲故,不以亲疏为规避2用人试之以事,不以一时独见定取舍3不循资历,取用壮年4注重选拔基层下僚5取一技之长,不待全才6改革官吏终身制
耶律楚材的法律思想及其实践1建立封建法制以取代落后的习惯法{定朝仪,明君臣上下之分;开文治,任用汉族儒臣;统一司法,禁止滥杀}2因地制宜,建立封建赋税制度3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黄宗羲的启蒙法律思想?1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的批判{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的剥夺与残害;集中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2具有民主因素的法治理论{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立法必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证万民平等的权利;君主、宰相、大臣共同掌握立法、司法权力;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
王夫之“趋势更新”的封建法律思想?1趋势更新的法律时变制度观点2同条共贯、相扶成治的法律体系说3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立法必循天下之公;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制}4任法与任人结合、宽与严结合的司法主张{任法与任人结合;严以治吏与宽以养民结合}
龚自珍的“更法改图”思想?1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2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3不拘一格降人才4禁绝鸦片,宜用重典
魏源的“因势变法”理论?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赞赏西方政治法律制度2变古愈尽,变民愈甚3民主议政,广开言路4广收人才,治法在人
洪秀全反对封建法制的法律思想?1斩邪留正,除妖安良2人无私财,逆者议罪3男女平等,婚姻自由4严刑峻法,轻罪重刑
曾国藩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1维护纲常名教,一秉于礼2严刑以致メ安3屈从外国,损害中国主权
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3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4宽猛相济,刚柔结合康有为的变法唯心论?1时移法亦移,倡变法维新2变法全在定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行三权分立}3坚持保皇立宪,鼓吹复古4太平之世不立刑 梁启超的变法图存思想?1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契约2变法时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3三权之体皆莞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4法治、人治并重,法律、道德相须为用
沈家本“会同中外”的法律思想?1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论法的性质和作用;法随时变,会通中外;法须统一平等;教化为先,以刑辅之}2平恕为审断之本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4法学盛衰说
第二篇: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主旨是()A.尊尊亲亲 B.恭行天罚 C.以德配天 D.明刑弼教 2.下列说法,与“明德慎罚”原则不相吻合的是()....A.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奸宄杀人,历人宥
B.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D.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3.下列说法中,周公所反对的是()A.明德慎罚
B.罪人以族 C.刑罚适中
D.平易近民 4.邓析私自制定的法律被称为()A.禹刑
B.吕刑 C.竹刑
D.汤刑 5.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是指()A.仪礼 B.周礼 C.刑法
D.民法 6.“行仁政而王”的主张出自()A.孔子
B.王夫之
C.韩非 D.孟子 7.“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说法出自()A.墨子 B.孔子 C.荀子 D.孟子 8.墨子和墨家学派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主要是()A.奴隶主 B.奴隶 C.地主 D.小生产者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杂家
10.“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的说法出自()A.《老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荀子》 11.“法者,国之权衡”的说法,体现了法的()A.公开性 B.规范性 C.变化性
D.自然性
12.汉初黄老学说发展的顶峰之作是()A.《吕氏春秋》 B.《白虎通义》 C.《南华经》 D.《淮南子》
13.“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的说法,反映了贾谊主张(A.专任刑罚
B.无为而治
C.礼法兼用 D.以礼治国
14.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本质是(A.君主立宪 B.天下一统 C.天道循环
D.君权神授
15.提出“理直刑正”法律主张的晋代思想家是()A.张斐 B.杜预)1)
C.阮籍
16.隋文帝杨坚早期的立法思想是()
D.拓跋宏
A.以轻代重 B.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C.一秉于礼 D.轻罪重刑 17.宣扬“天刑”说的唐代思想家是()A.柳宗元 C.朱熹
18.在柳宗元看来,法律起源于()A.良知 C.圣人
B.王夫之 D.韩愈 B.势 D.契约
19.下列人物中,反对恢复肉刑的是()A.白居易 B.朱熹 C.刘颂 D.章太炎 20.《大学衍义补》的指导思想是()A.经世致用
C.等贵贱,均贫富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更法改图
21.宋明时期,提出“审刑名”司法原则的思想家是()A.张居正 B.丘濬 C.范仲淹 D.王安石 22.明代主张“法在必行,奸无所赦”,严于行法的思想家是()A.范仲淹 B.张居正 C.张之洞 D.丘濬 23.黄宗羲提出立法要“以天下为主”,其中“天下”是指()A.个人 B.官吏 C.皇帝 D.人民 24.明清之际,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思想家是()A.黄遵素 B.王夫之 C.顾炎武
25.清代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是()A.《律表》
D.沈家本 B.《春秋繁露》
C.《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26.曾国藩认为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在于()A.诚 C.义
B.忠 D.信
27.根据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君主专制、民主、立宪 B.民主、立宪、君主专制 C.君主专制、立宪、民主
28.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是()A.民族主义
D.君主专制、民主、共和 B.民生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权主义
29.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中,属于“治权”范畴的是()A.选举权 B.考试权 C.罢免权 D.创制权
30.近代提出“恢廓民权,限制元首”观点的思想家是()A.孙中山 B.宋教仁 C.章炳麟
D.沈家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
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A.管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E.董仲舒
32.为了贯彻赏罚,韩非提出的原则和方法有()A.信赏必罚 B.合于形名 C.赏罚有度 D.德主刑辅
E.厚赏重罚
33.下列属于李世民法律思想的内容有()
A.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B.国家法令,惟须简约 C.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D.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E.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34.太平天国法制建设实践中,所包含的思想成分有()A.农民平等、平均观念 B.皇权主义 C.宗教迷信
D.向西方学习
E.君主立宪
35.下列主张,属于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法律思想的有()A.君主专制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 B.修改法律就必须反对纲常名教 C.废科举,兴学校 D.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E.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令顺民心” 37.“燔《诗》《书》而明法令” 38.“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39.“一秉于礼”
40.《孔子改制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子产公布成文法的意义。42.简述朱熹的法律思想。
43.简述张之洞“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法律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45.试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商朝的宗教迷信中,主宰一切的至上神是()
A.玄鸟 B.祖先 C.上帝
D.黄帝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描绘的土地制度性质是()A.土地公有制 B.土地王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土地自由买卖制 3.西周时期的过失犯罪当时被称为()
A.眚 B.非眚 C.惟终 D.非终 4.春秋时期批判“刑不可知”,主张公开法律的思想家是()A.周公 B.管仲 C.商鞅 5.先秦儒家中曾吸收法家霸道思想的是()
D.韩非
A.孔子 B.孟子 C.子思 D.荀子 6.《庄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是()
A.刑 B.法 C.礼
D.道 7.“法与时移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的说法,体现了法的()
A.可变性 B.公正性 C.公开性 D.规范性 8.“贤不足以屈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的说法出自()A.《韩非子》 B.《慎子》 C.《商君书》 D.《管子》 9.下列法家主张中,与现代财产权利学说最为接近的是()A.兴功禁暴 B.一断于法 C.严刑重罚 D.定分止争 10.东汉末年,主张恢复肉刑的著名思想家是()A.曹参 B.萧何 C.仲长统 D.刘秀 11.提出“名教出于自然”法哲学观的晋代思想家是()A.王弼 B.张斐 C.嵇康
D.刘颂
12.“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一语的出处是()
A.《九朝律考》
B.《唐律疏议序》
C.《大学衍义补》
D.《重刻唐律疏议序》
13.丘濬以“应经合义”作为“百世定律之至言要道”的思想来源于()
A.陈宠 B.贾谊 C.朱熹 D.韩愈 14.王安石主张“刑平而公”,关键在于严厉制裁违法犯罪的()
A.权贵 B.皇帝 C.百姓 D.商人
15.金世宗“官爵拟注,虽由卿辈,予夺之权,当出于联”的说法,体现了“八议”的最高决定者是(A.百官 B.百姓 C.宦官 D.皇帝 16.在明末清初思想家中,主张地方分治的是()
A.顾炎武 B.张之洞 C.张居正 D.黄宗羲 17.《读通鉴论》的作者是()
A.贾谊 B.沈家本 C.王夫之 D.黄宗羲 18.“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出自()
A.魏源 B.龚自珍 C.洪仁玕 D.梁启超 19.“天下婚姻不论财”的说法,反映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反对
A.自由恋爱 B.劫富济贫 C.买卖婚姻 D.纳妾蓄婢 20.近代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著名人物是()A.梁启超 B.张之洞 C.魏源
D.曾国藩
21.近代中国洋务派中,认为《大清律例》具有十大“仁政”的是()A.左宗棠 B.张之洞 C.沈家本 D.李鸿章 22.康有为将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其目的在于()A.维护祖制 B.中体西用 C.走向共和 D.变法维新
23.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A.神意 B.良知、契约 C.战争
D.自由意志 24.谭嗣同认为“仁”的第一标准是()
A.平等 B.自由 C.民主 D.纲常
25.《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一文的作者是()
A.沈家本 B.劳乃宣 C.杨度 D.张之洞 26.清末提出“法学之盛衰,与政之治忽,实息息相通”的思想家是()
A.沈家本 B.孙中山 C.伍廷芳 D.张之洞 27.孙中山将“三民主义”的一贯精神概括为()
A.独立、自由、民主
B.自由、平等、博爱
C.民有、民治、民享 D.自由、民主、法治
2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 C.《天坛宪草》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9.章太炎的“四权分立”方案中,最具特色的是()A.纠察权 B.监察权 C.教育权 D.考试权 30.认为中国远古“未有礼乐刑法与礼乐刑法之差”的近代思想家是()A.沈家本 B.章太炎 C.龚自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D.王夫之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能够反映贾谊政治法律思想的文章主要有()
A.《过秦论》
C.《治安策》
B.《论积
疏》
D.《大政》
E.《天人三策》
32.下列反映“德主刑辅”的说法有()
A.天之任德不任刑 C.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B.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D.明刑弼教
E.孝者,天之经也
33.主张按照时代需要立法,反对祖宗之法不可变革的思想家有()
A.司马光
B.苏东坡
C.张居正
D.王安石
E.朱熹 34.下列人物中,曾经表达迫切要向西方学习观点的有()
A.龚自珍
B.洪仁玕
C.康有为
D.魏源
E.梁启超 35.清末礼法之争中,礼教派的代表人物有()
A.刘廷琛
B.张之洞
C.曾国藩 D.劳乃宣
E.冈田朝太郎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铸刑书 37.“原心论罪” 38.“君臣共理天下”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大清新刑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周公的“中罚”思想。
42.简述唐律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43.简述《资政新篇》的法律思想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比较分析儒、墨两家的“尚贤”思想。
45.试评述沈家本“有其法,尤贵有其人”的法律思想。
2012年4月真题答案另见文件夹PDF文本
全国2010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朝的刑法总称是()
A.禹刑 B.吕刑 C.汤刑 D.五刑
2.“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A.神权法B.自然法 C.制定法 D.习惯法
3.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A.族诛连坐 B.罪上一身
C.尊尊亲亲 D.以德配天
4.管仲“国之四维”的思想本质在于强调礼义的()A.教化作用 B.宗教作用
C.社交作用 D.强制作用
5.认为礼是“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的先秦思想家是()A.子产 B.叔向 C.慎到 D.商鞅
6.晋代杜预所言“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的先秦人物是()A.邓析 B.公孙侨
C.申不害 D.管仲
7.孔子“无讼”的法律思想,不仅将断狱作为制裁手段,还将之当成(A.刑罚手段 B.禁制手段
C.教育手段 D.惩罚手段
8.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人性论根据是()A.性善论B.性恶论 C.双性论 D.无性论
9.先秦法家兴起以前,同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A.名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0.下列思想家中,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的是()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孙子
1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性法规的作者是()A.李悝 B.子产 C.邓析 D.商鞅
12.商鞅的“变法论”可以归结为()A.“法者,国之权衡”B.“不法古,不修今”
C.“抱法处势则治” D.“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1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商鞅 B.李斯
C.韩非 D.申不害
14.汉代将谶纬神学与儒家经典结合起来的著作是()A.《新书》 B.《论衡》
C.《新序》 D.《白虎通义》
15.下列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A.“廉耻节礼以治君子” B.“治国以礼义为先”
C.“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D.“振举纪纲,一遵正法” 16.西汉初期治国的主导思想是()A.儒家学说 B.黄老学说
C.墨家学说 D.法家学说
17.下列说法中,与王充“寒温非政治所为”观点针锋相对的是())8
A.德主刑辅 B.以人为本 C.天命天罚 D.无为而治
18.中国古代的律学原从属于()A.医宗 B.律宗 C.法学 D.儒学
19.与晋代刘颂“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主张较为接近的是()A.援引比附 B.罪刑法定
C.引经决狱 D.德主刑辅
20.“存留养亲”制度主要体现的是()A.儒家孝养承祀思想 B.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C.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D.法家严刑重罚思想
21.集中体现隋文帝杨坚“以轻代重”立法思想的法律文本是()A.《永徽律》B.《泰始律》 C.《开皇律》 D.《九章律》
22.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A.礼B.乐
C.兵 D.势
23.朱熹在法律上主张刑罚应该()A.以宽为本 B.以严为本
C.大肆赦宥 D.以私去公
24.明清之际,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启蒙思想家是()A.黄宗羲B.张居正 C.顾炎武 D.王夫之
25.“治法在人”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A.王安石B.王夫之
C.张居正 D.魏源
26.洪仁玕“凡一切制度考文,无不革故鼎新”的主张出自()A.《英杰归真》 B.《立法制喧谕》 C.《诛妖檄文》 D.《原道觉世训》
27.曾国藩总结子产、诸葛亮等人的治国经验,提出的法律主张是()A.一秉于礼 B.严刑以致义安 C.国家以法制为先 D.礼让为国
28.戊戌变法时期,将“变法”视作“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A.梁启超B.康有为
C.谭嗣同 D.严复
29.沈家本确定清末修律的基本原则是()A.罪刑法定 B.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C.冲决封建网罗 D.收回领事裁判权 30.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A.间接民权 B.民生主义 C.直接民权 D.民族独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属于先秦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或产物的有()A.嫡长继承制B.王位世袭制 C.世卿世禄制 D.九品中正制 E.君主立宪制
32.西汉初年,为恢复社会秩序,鼓励生产,采取的措施有()A.“以有功劳行田宅”B.“复从军吏卒” C.招抚流亡 D.解放奴婢 E.存留养亲
3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因素包括()A.儒家思想 B.阴阳五行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天命神权思想
E.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34.反映黄宗羲法律思想的文章主要有()A.《原君》 B.《原法》 C.《原臣》 D.《原道》 E.《宋论》
35.下列能够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民主性的有()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 C.宣传和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D.要求收回治外法权 E.建立保障人民主权和民主自由的新法制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无为而治” 37.“立天子以为天下” 38.《春秋》决狱
39.“以礼率律” 40.《资政新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
42.简述范仲淹“君臣共理天下”的法律思想。43.简述章太炎“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评述先秦儒法两家思想的对立与得失。45.试评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全国2010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A 6.A 7.C 8.B 9.D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B 17.C 18.D 19.B 20.A 21.C 22.D 23.B 24.D 25.D 26.A 27.A 28.A 29.B 30.C
二、多项选择题
31.AC(B?)32.ABCD 33.ABCD 34.ABC 35.BCE
三、名词解释
36、“无为而治”:“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37、“立天子以为天下”:所谓“立天子以为天下”,就是说人君应该为天下掌权,而不要借权吞并天下。慎到这种设立天子、国君是为了服务于天下国家的说法,和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秋以来出现的“民贵君轻”思想。
38、《春秋》决狱:指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审理案件时,根据犯罪的事实,考察行为者的动机,只要有犯罪动机,就应当惩罚,不必待其成为行为对首犯要从重惩罚,如果只有犯罪没有犯罪动机就应当从轻处罚。---实际上是一种原心论罪,一种动机论,在判断一种行为时候,看行为人的动机而不是看结果。
39、“以礼率律”:这是张斐在《律表》中的法律观点,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礼乐”是贯穿晋律各篇的基本精神,所有的律条都必须折中于“礼乐”,与“礼乐”相符合。这就是他所主张的以礼率律。张斐的这一解释弘扬和推进了封建正统法理思想所坚持的礼法合一、纳礼入律的立法原则。
40、《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主要著作,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简答题
41.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答: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要有:
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
3)礼乐兴,刑罚中;④礼之用,和为贵。42.简述范仲淹“君臣共理天下”的法律思想。
答:范仲淹作为较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试图对中央集权进行扼制,以维护封建王朝的欠安长治。其具体办法是劝说皇帝明晓“君臣共理天下”的道理,重用贤臣,遵守法制。
(一)克服“独断”、“偏听”
(二)重宰相谏官御史之职
(三)“舍一心之私”,执法公正
43.简述章太炎“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
答:具体地说,是要像五朝法律那样做到“重生命”、“恤无告”、“平吏民”、“抑富人”。出于“抑强辅微”的需要,章太炎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主张,如:①“轻盗贼之罪”,并反对“以赃论罪”;②“轻谋反之罪”,“重叛逆之罪”;③宽平省刑。
五、论述题
44.试评述先秦儒法两家思想的对立与得失。
答: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的对立:法治是法家的基本观点,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者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对立。
1)此对立是两种制度的对立。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宗法为核心的法律观。而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有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规定,法家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
2)此对立表现了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和德治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家主张以力服人,认为法治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
3)两者的对立还表现在对君主作用的不同看法上。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上。法家则认为,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45.试评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第一、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中的首要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朝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精髓,是要以亲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代替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它贯穿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精神,在调解、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以反帝、“扶倾济弱”为主旨的国际关系方面,为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其具体主张包括: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领事裁判权,恢复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和失地等。
第二、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中心内容是“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领。民生主义关系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是有关土地法、财税法、劳动法、企业法、外资法等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
全国2009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A.世卿世禄制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A.公正性B.公开性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A.实行郡县制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A.汉文帝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l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l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A.鲍敬言B.白居易 C.柳宗元 D.王安石
l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高祖
C.汉武帝 D.孝文帝
2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A.李世民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2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A.范仲淹B.朱熹 C.王安石 D.魏征
2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A.海瑞 B.张居正 C.顾炎武 D.黄宗羲
2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A.工B.商
C.兵 D.农
2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A.《元史新编》 B.《圣武记》 C.《海国图志》 D.《夷氛纪闻》 25.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A.《十款天条》 B.《太平刑律》 C.《天朝田亩制度》 D.《太平救世歌》
26.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A.曾国藩B.张之洞)))
C.谭嗣同 D.洪仁玕
2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A.司法机构 B.行政机构 C.立法机构 D.监察机构
2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A.谭嗣同B.沈家本 C.张之洞 D.梁启超
2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A.秋审制度 B.援引比附 C.家族主义 D.国家主义
3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A.代议制民主共和国 B.总统制民主共和国
C.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 D.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A.子张 B.子思 C.孟子 D.荀子
E.漆雕氏
32.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
A.王充 B.刘秀 C.刘预 D.仲长统 E.刘颂
33.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A.王安石B.范仲淹 C.张居正 D.丘濬
E.朱熹
34.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A.“严刑以致又安”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D.“一秉于礼” 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35.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A.故杀子孙 B.妻殴夫 C.存留养亲 D.无夫奸 E.子孙违犯教令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有治人,无治法” 37.“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38.“以公理而灭私情”
39.“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40.“废君统,倡民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商鞅的法律起源论。
42.简述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念。
43.简述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学说。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45.试论章太炎的“四权”思想。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一.单选题 1-5 6-10 B 11-15 16-20 21-25 26-30 D B C A A A C B C D B C A C A A D D D B A D D B B B C C C
二.多选题 31 ABCE 32 AD 33 ABC 34 ABCDE 35 DE
三.名词解释
36.“有治人,无治法”:荀子的主张观点,他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即仍然取决于“人”。荀子继承和发挥了儒家人治论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国家的治乱决定于有没有“治人”,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
37.“德礼为本,政教为用”:《唐律疏议》总结了历代关于德刑关系的理论,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集中系统的体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集中系统的体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的德主刑辅观。
38.“以公理而灭私情”:这是丘濬思想主张,他认为,法律一经制定颁行,朝野上下“必守之以信”,“朝廷所当世守,法司所当遵守”,无论最高统治者还是一般司法官吏,都“不可不守国家之法”,而恪守法制的关键是秉公而去私,“一惟以公理而灭私情”,故曰应执法上以公去私。
39.“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是魏源的变法思想。即变法愈彻底,对老百姓愈有利。他列举历代关于赋税、选举、劳役、兵役等制度不断变革的事实,说明法令制度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
40.“废君统,倡民主”:谭嗣同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应当废除君主统治的封建制度,而兴民权,提倡人民当家作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四、简答题
41.简述商鞅的法律起源论。
答:商鞅提出“定法”、“立禁”的法律起源论。商鞅首次将法律起源问题与确认土地问题、货财的所有权联系起来。商鞅法的起源论,以进化历史观为根据,社会经过上中下三世,下世圣人制定各种制度(法律产生的具体过程为:定分、立禁、、立官、立君)
42.简述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念。答: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 1.王夫之认为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王夫之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
3.王夫之揭示出“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深刻讨论了改革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超时更新”的前景。
43.简述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学说。
答:孙中山提出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治权”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国。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把“政权”交给人民管理,但又认为人民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应由有能力的人来组成政府,治理国家事务。
五、论述题
44.试论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答: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主张用儒家的仁德去代替法家的严刑,系统地论述了德主刑辅说。“大德而小刑”的要旨是治国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相互为用;其理论根据是“阳德阴刑”论。
董仲舒的这一法律思想是指用儒家的仁和德去教化人民,而刑罚只是作为仁和德的辅助手段来为国家服务,以通过这种法律思想治理国家。
45.试论章太炎的“四权”思想。
答:章太炎主张在政治上以行政、立法、司法、教育四权分立为基础,进一步制定旨在“抑官吏,伸齐民”的行政立法,以保护民权,人人得享受平等政治权利。
具体内容包括:总统、百官与人民一体守法;各级官吏须惟才是举,依法任免;总统与百官犯读职、受贿罪,人人可诉于法吏,由法吏惩治;学官牵制司法,若上司对下级的“司法枉挠”加以包庇,“民得请于学官”,由学官“集法学者共治之”,以制止“独断”;国家有外交、宣战等急务,临时由各县选出一人与政府议定大政方针,然后交政府执行,政府不得更改。
全国2009年4月自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礼治最重要的原则是()A.男女有别 B.长长
C.德主刑辅 D.亲亲尊尊
2.提出“为民制产”经济立法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A.孟子 B.墨子
C.管子 D.荀子
3.战国时期主张“术治”的思想家是()A.商鞅 B.申不害
C.韩非 D.李悝
4.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始自()A.制竹刑 C.修旧法 B.诛邓析 D.铸刑书
5.崇尚无为,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慎到
6.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学术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的思想家是()A.慎到 B.李悝
C.韩非 D.董仲舒
7.在法家兴起以前,与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 C.阴阳家 D.杂家
8.与荀子“性恶论”相对的理论是()A.老庄的无为论 B.慎到的势治论 C.墨子的兼爱论 D.孟子的性善论
9.“事皆决于法”,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坚持()A.法家的法治思想 B.法家的势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D.儒家的人治思想
10.西汉董仲舒“德主刑辅”的主张,所赖以引申的理论是()A.天人合一 B.天气
C.人情 D.国法
11.被誉为“汉代孔子”的著名思想家是()A.董仲舒 B.王充 C.仲长统 D.贾谊
12.东汉对“天刑”论提出激烈批判的思想家是()A.刘秀 B.刘安
C.王充 D.郑玄
13.西晋律学家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A.刑 B.理
C.实 D.礼 14.《唐律疏议》的根本精神在于()A.崇尚轻刑 B.良贱异法 C.崇尚重刑 D.礼法结合
15.主张“理大罪,赦小过”的唐代思想家是()A.白居易 B.王安石
C.范仲淹 D.李世民
16.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说的思想家是()A.丘濬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张居正
17.把儒家经典哲理化,使儒家思想真正牢固地获得了独尊地位的思想家是(A.王安石 B.朱熹 C.张居正 D.董仲舒
18.反映王夫之“趋时更新”法律思想的著作是()A.《明夷待访录》 B.《读通鉴论》
C.《大学衍义补》 D.《四书章句集注》
19.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物属于()A.资产阶级革命派 B.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
C.太平天国领袖 D.资产阶级改良派
2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大同世界即是“公羊三世”里的()A.升平世 B.据乱世 C.太平世 D.小康世
21.戊戌维新派政治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实行()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地方分治
22.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核心是()A.一秉于礼 B.趋时更新
C.因势变法 D.中体西用
23.太平天国时期,提出“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命题的是())
A.杨秀清 C.李秀成 B.洪仁玕 D.洪秀全
24.太平天国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纲领之作是()A.《立法制喧谕》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英杰归真》 25.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将变法的重点着眼于建立()A.立法机构 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 D.宪法机构
26.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A.良知和良心 B.良知和契约
C.心情和态度 D.良法和契约
27.清末主张“平恕”为审断之本的思想家是()A.沈家本 C.李鸿章 B.张之洞 D.梁启超
28.在礼法之争中,为支持法理派的主张,杨度撰写了()A.《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 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 C.《法学盛衰说》 D.《删除律例内重法折》
29.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于()A.《代议然否论》 B.《五朝法律索引》 C.《排满评议》 D.《非黄》
30.孙中山“五权宪法”所发展的西方政治学说是()A.五权分立 B.权能分治 C.三权分立 D.天赋人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不属于荀子法律思想的是()A.暴君放伐 B.明分使群
C.民贵君轻 D.有治人,无治法 E.有治法,然后有治人
32.下列先秦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中含有“黄老”成分的有()A.慎到 B.申不害 C.韩非 D.墨子 E.陆贾
33.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的性分为()A.圣人之性 B.中民之性 C.贤人之性 D.斗筲之性
E.君子之性
34.下列内容,属于魏源思想主张的有()A.君主立宪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太平之世不立刑 D.不拘一格降人才 E.民主议政,广开言路
35.反映孙中山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A.《三民主义》 B.《建国方略》 C.《建国大纲》 D.《革命军》 E.《论立法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天志
37.无为而治 38.杜预
39.严刑以致乂安 40.罢黜百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孔子有关“以礼治国”的主张。
42.简述丘濬法律思想中关于司法的基本观点。
43.简述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性观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异同。45.试论述孙中山对西方宪政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全国2009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D C A A C B A B C D D A C D D B D A C A D B B A B C A C A C
二.多选题 31 ACE 32 ABCE 33 ABD 34 BE 35 ABC
三.名词解释 36.天志:“天志”是墨翟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而提出的表现形式。“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天志”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天志”是法律的来源,“天志”是最好的法律,“天志”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37.无为而治:“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38.杜预:杜预,字元凯,西晋军事家、政治家,学者,精通经学。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畿,魏尚书仆射;父亲恕,幽州刺史。从小博学多通,有立功、立言的志向。杜预不有生知,用之则习,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
39.严刑以致乂安:曾国藩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曾国藩进而论证对人民群众实行重刑镇压的必要性。曾国藩还主张用“严刑重责”来强迫人民交粮纳税。
40.罢黜百家: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主张。即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使儒家的仁义礼乐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四.简答题
41.简述孔子有关“以礼治国”的主张内容。答: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要有: 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
3.礼乐兴,刑罚中;④礼之用,和为贵。
42.简述丘濬法律思想中关于司法的基本观点。
答:丘濬重视法律的作用,维护法律尊严的思想在司法问题上的反映就是慎刑恤狱,刑罚适中。主张观点内容: 1.原情定罪; 2.注重证据; 3.限制赎刑;
4.控制复仇;慎行赦宥。
43.简述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性观点。答:《仁学》是谭嗣同的名著。书中提出了“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激进口号。在这一口号下,他吸取和运用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论,以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重民轻君思想,深刻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暴虐,并从正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这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从反对变法维新到积极参与变法维新。
五、论述题
44.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异同
答: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的对立:法治是法家的基本观点,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者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对立。
1.此对立是两种制度的对立。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宗法为核心的法律观。而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有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规定,法家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
2.此对立表现了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和德治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家主张以力服人,认为法治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
3.两者的对立还表现在对君主作用的不同看法上。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上。法家则认为,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45.试论述孙中山对西方宪政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答: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既“承续了西方民主政体中合理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模式中有效部分;既是对中外政治制度批判吸收,又是对中外宪政学说和基本模。
它是在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一种既超出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又带有鲜明中国特色宪政理论。五权宪法学说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法律思想上重大发展。当然,五权宪法学说也含有许多欠科学,甚至自相冲突方面。然而,瑕不掩瑜,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积极意义。孙中山对中西方政治文化所采取这种实事求是态度以及在理论探索中所体现出来这种精神和勇气,都是非常可贵,很值得我们在今天改革开放时期加以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全国2008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五德终始”说源自哪个先秦思想流派?()A.名家 B.阴阳家 C.风水家 D.道家
2.提出“势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是()A.慎到 B.申不害
C.管子 D.韩非
3.较为接近老子自然主义法律思想的思想家是()A.孟子 B.申不害
C.慎到 D.庄子
4.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思想实质是()A.君权神授 B.君主专制 C.天赋人权 D.君主立宪 5.儒家的“人治”是倡导()A.贤明君主制 B.寡头政治 C.君主立宪制 D.哲学王
6.提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思想家是(A.韩非 B.商鞅
C.慎到 D.申不害
7.孔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A.绝圣弃智 B.无讼 C.斗讼 D.健讼
8.春秋时期,子产所铸刑书本质上属于()A.自然法 B.教会法 C.成文法 D.习惯法
9.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命题的是()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10.秦汉时期,下诏废除“挟书律”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惠帝 D.汉武帝
11.西汉下令废除肉刑的皇帝是()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高祖 D.汉景帝
12.晋代思想家中,主张“复肉刑”的是()A.刘颂 B.嵇康
C.王弼 D.鲍敬言
13.唐代柳宗元所著,反对复仇的作品是()A.《复仇议》 B.《复仇论》 C.《驳复仇议》 D.《驳复仇说》
14.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并最终完成的学说是(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诸子学
15.元朝初年,在立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家是(A.耶律大石 B.成吉思汗
C.耶律楚材 D.耶律阿保机 16.《淮南子》一书的政治法律思想基调是()A.以德服人 B.轻罪重罚 C.天下一统 D.无为而治
17.宋明时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A.王安石 B.范仲淹 C.朱熹 D.张居正)
21)))
18.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出自()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读通鉴论》 D.《黄书》 19.提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力主变法的近代改革派思想家是()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龚自珍 20.“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出自()A.龚自珍 C.曾国藩 B.林则徐 D.魏源
21.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大明法度” B.“三不足” C.“太平之世不立刑” D.“君臣共理天下” 22.在康有为看来,《公羊春秋》的核心是()A.三世说 B.伪经说
C.改制说 D.创教说
23.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前提是()
A.西体中用 B.不违反纲常名教 C.全盘西化 D.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24.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经济纲领,《资政新篇》的作者是()A.洪秀全 C.李秀成 B.洪仁玕 D.冯云山
25.下列属于洋务派法律思想代表人物的是()A.魏源 B.张之万
C.章太炎 D.李鸿章
26.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张是()A.君主立宪 B.五权分立 C.权能分立 D.君主专制
27.清末法律改革中法理派的代表是()A.张之洞 B.劳乃宣 C.沈家本 D.章炳麟
28.下列主张中不属于沈家本的是()A.平恕为审断之本 B.变法图强
C.会通中外 D.比附援引
29.下列属于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是()A.民族主义 B.民众主义 C.民生主义 D.五权宪法
30.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实质在于()A.反对设立议院 B.实行间接民权 C.实行直接民权 D.反对民主人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说法中,符合西周“礼治”原则的有()A.男女有别 B.礼不下庶人 C.亲亲` D.刑不上大夫 E.尊尊
32.春秋时期,对子产的革新措施持批评态度的有()A.周公 B.管仲
C.申不害 E.邓析 D.叔向
33.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有()A.荀子 B.孟子 C.韩非 D.朱熹
E.商鞅 34.《大清新刑律草案》公布后,支持派的代表人物有()A.张之洞 C.沈家本 E.劳乃宣
35.下列属于章太炎“抑强辅微”刑法主张的有()A.轻盗贼之罪 B.发展工商业 C.轻谋反之罪 E.宽平省刑 D.均配土地 B.伍廷芳 D.杨度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37.术治论 38.《大学衍义补》 39.“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40.礼教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主张。
42.简述曹魏时期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学观。43.简述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先秦法家对于法律的制定、施行都有独到的见解,试述其要点,并加以评论。45.沈家本是近代中国法律变革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试论述其法律思想。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五德终始”说源自哪个先秦思想流派?(B)
A.名家
B.阴阳家
C.风水家
D.道家 2.提出“势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是(A)A.慎到
B.申不害
C.管子
D.韩非
3.较为接近老子自然主义法律思想的思想家是(D)A.孟子
B.申不害
C.慎到
D.庄子 4.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思想实质是(A)
A.君权神授
B.君主专制
C.天赋人权
D.君主立宪 5.儒家的“人治”是倡导(A)
A.贤明君主制
B.寡头政治
C.君主立宪制
D.哲学王 6.提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思想家是(A)
A.韩非
B.商鞅
C.慎到
D.申不害 7.孔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B)A.绝圣弃智
B.无讼
C.斗讼
D.健讼 8.春秋时期,子产所铸刑书本质上属于(C)
A.自然法
B.教会法吗
C.成文法
D.习惯法 9.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命题的是(B)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10.秦汉时期,下诏废除“挟书律”的皇帝是(B)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惠帝
D.汉武帝 11.西汉下令废除肉刑的皇帝是(B)
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高祖
D.汉景帝 12.晋代思想家中,主张“复肉刑”的是(A)A.刘颂
B.嵇康
C.王弼
D.鲍敬言 13.唐代柳宗元所著,反对复仇的作品是(C)A.《复仇议》
B.《复仇论》
C.《驳复仇议》
D.《驳复仇说》 14.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并最终完成的学说是(A)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诸子学
15.元朝初年,在立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家是(C)
A.耶律大石
B.成吉思汗
C.耶律楚材
D.耶律阿保机 16.《淮南子》一书的政治法律思想基调是(D)
A.以德服人
B.轻罪重罚
C.天下一统
D.无为而治 17.宋明时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C)A.王安石
B.范仲淹
C.朱熹
D.张居正 18.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出自(B)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读通鉴论》
D.《黄书》 19.提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力主变法的近代改革派思想家是(D)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龚自珍 20.“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出自(D)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曾国藩
D.魏源 21.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是(A)A.“大明法度”
B.“三不足”
C.“太平之世不立刑”
D.“君臣共理天下”22.在康有为看来,《公羊春秋》的核心是(A)
A.三世说
B.伪经说
C.改制说
D.创教说 23.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前提是(B)
A.西体中用
B.不违反纲常名教
C.全盘西化
D.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24.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经济纲领,《资政新篇》的作者是(B)A.洪秀全
B.洪仁玕
C.李秀成D.冯云山 25.下列属于洋务派法律思想代表人物的是(D)
A.魏源
B.张之万
C.章太炎
D.李鸿章 26.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张是(A)
A.君主立宪
B.五权分立
C.权能分立
D.君主专制 27.清末法律改革中法理派的代表是(C)A.张之洞 B.劳乃宣
C.沈家本
D.章炳麟 28.下列主张中不属于...沈家本的是(D)A.平恕为审断之本
B.变法图强
C.会通中外
D.比附援引 29.下列属于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是(D)
A.民族主义
B.民众主义
C.民生主义
D.五权宪法 30.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实质在于(C)
A.反对设立议院
B.实行间接民权
C.实行直接民权
D.反对民主人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说法中,符合西周“礼治”原则的有(A CE)
A.男女有别
B.礼不下庶人
C.亲亲`
D.刑不上大夫
E.尊尊 32.春秋时期,对子产的革新措施持批评态度的有(DE)A.周公
B.管仲
C.申不害 D.叔向
E.邓析 33.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有(ACDE)A.荀子
B.孟子
C.韩非 D.朱熹
E.商鞅 34.《大清新刑律草案》公布后,支持派的代表人物有(CB)A.张之洞
B.伍廷芳
C.沈家本 D.杨度
E.劳乃宣 35.下列属于章太炎“抑强辅微”刑法主张的有(ACE)
A.轻盗贼之罪
B.发展工商业
C.轻谋反之罪
D.均配土地
E.宽平省刑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商鞅主张对人民轻微的触犯封建法律的行为,也要实行重刑,“刑用于将过”,“细过不失”,族刑连坐,主张轻罪重罪同罚,达到“去刑”的目的。
37.术治论:法家的“术”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即指人君公开任免、考核、赏罚官吏的方法和手段。前期法家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后期法家韩非将法、势、术结合为一体,成为更加系统的法治理论。38.《大学衍义补》:丘濬著,此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主张,在广泛汇辑整理前代关于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丰富资料的基础上,阐发和总结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39.“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提出的“法治”论,是指与“一家之法”对立的“天下之法”,即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平等的法律,它不仅要求君臣上下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强调法律的目的在于为“天下之人”和法律的平等。这种法治观已超出了讨论法律作用的范围,深入到了法律本质的领域,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特征。
40.礼教派: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曾先后向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发起攻击,他们攻击沈家本所编新律“蔑弃礼教”,违背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原则,要求恢复旧律有关礼教的条文。结果以沈家本的退让而告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主张。
答:1.荀子主张“隆礼”的根据是“性恶论”。认为人生而有好利、恶疾、好耳目之欲、好声色等天性,只有隆礼才能消灭隐患,治理好国家。
2.礼起源于人的社会性和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统治者应“平政爱民”,节用裕民。3.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是通过严格划分政治等级来实现的“度量分界”。
4.法以礼为本。荀子认识到治国的重要性,认为法必须以礼为本,人们能够明礼则自然知法,如果仅仅知法而不明礼,那么执行法律难免失当,所以,礼是法的根本。
5.论法的作用。强调统治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赏功罚罪。认为法律起奖励、禁止、矫正、防范的作用。
6.先礼后法。认为人性虽恶,但通过礼义教化是可以改恶从善的。因此,在礼义教化和刑罚的关系上,只有先礼后法,先教后诛,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7.罚当其罪。主张执法要公平,刑罚要相称,定罪量刑要宽猛相当,恰如其分,否则会导致社会混乱,不能充分发挥刑罚的作用。
42.简述曹魏时期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学观。答:1.认为世界“以无为本”,具体事物以“有”为存在,而“有”皆始于“无”,“无”是“有”的本源。
2.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就是无,无就是道;自然为母,名教为子,为名教提供了新的哲学论
证。
3.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治理应崇尚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包括君主无为,反对法烦刑酷。43.简述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
答:1.设议院开国会。他断言这种政体优越于专制政体,因为立宪政体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并且“立宪以同受其治,有国会合其意,有司法保护其民,有责任政府以推行其政”。2.制定宪法。康有为仿照日本明治维新,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认为“各国之一切大政皆奉宪法之圭皋”。
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先秦法家对于法律的制定、施行都有独到的见解,试述其要点,并加以评论。答:1.法的起源与变法论。法家认为,为了“定分”(确定事物的所有权)、“止争”,需要“立禁”(法律禁令)、“立官”、“立君”,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同时提倡变法论,实行变法是历史的必然。2.“以法治国论”。法家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使赏罚的原则深入人心,奖赏给予谨慎守法的人,而刑法则加于违法犯罪的人。强调“事断于法”,以法作为治国的惟一工具和判断是非功过的惟一标准。在法家看来,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具有“定分止争”、“兴功禁暴”的作用。
3.法的纲要—赏与刑。赏与刑是法的纲要,治国必须赏刑并用,力求做到“信赏必罚”,“重赏少罚”。其实质在于重刑。4.“势治”论。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5.“术治”论。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法家强调要把法和术结合起来。6.文化专治论。法家极力反对儒书儒术,商鞅把儒家作为打击的重点,主张“燔《诗》《书》明法令”。韩非甚至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得所有学术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45.沈家本是近代中国法律变革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试论述其法律思想。
答:1.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具体包括:法律是“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的作用在于治民和治国;法随时变,“会通中外”;法须统一、平等;教化为先,以刑辅之等。2.“平恕”为审判之本。沈家本十分重视用法“平恕”,执法“得中”,反对比附。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废除比附援引旧制,这是功不可抹的。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他认为有了好的法律,还要有好的执法之人,才能推行资产阶级法治。主张国家官吏“皆宜知法”;司法官吏应有专门学识;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4.法学盛衰说。他指出: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法学之盛衰,同政治息息相关,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是民主的、科学的,具有一定人民性的,特别是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
全国200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汉朝
2.主张“令顺民心”的先秦思想家是()A.韩非 B.邓析
C.公孙侨 D.管仲
3.春秋时期,否定和抛弃周礼的是()A.邓析 B.管仲 C.商鞅 D.子产
4.先秦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是()A.秦始皇 B.韩非 C.李斯 D.商鞅
5.“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思想命题出自()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商君书》
6.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一无讼思想的提出者是(A.周公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8.管仲立法思想的明显特征表现为()A.重农主义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重商抑农 9.春秋决狱始于()A.秦 B.西汉中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中期
10.汉初提出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国理论的著作是(A.《春秋繁露》 B.《淮南子》 C.《新书》 D.《新语》 11.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A.北魏 B.辽
C.唐 D.金
12.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
A.其用则合,其本则异 B.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C.完全不同 D.完全相同
13.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A.南宋 B.北宋 C.元 D.明
14.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15.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梁启超
16.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A.完颜雍 B.朱棣 C.朱元璋 D.张居正
17.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A.惟齐非齐 B.哀矜忽喜 C.明刑弼教 D.杀无赦
18.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
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 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27)
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
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A.左宗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曾国荃
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A.大一统 B.严刑重法 C.天下一家 D.一秉于礼
21.将“私”看成是人们犯罪致刑之由的思想家是()A.康有为 B.魏源 C.梁启超 D.张之洞
22.康有为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必须()A.去“九界” B.轻刑
C.讲文明 D.用严刑 23.“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是()A.李鸿章、张之洞 B.张之洞、袁世凯 C.康有为、黄遵宪
D.康有为、梁启超
24.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高等法律学校是()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法律学堂 D.京师法政学堂
25.在政治法律思想上,魏源比龚自珍更倾向于()A.因势变法 B.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
C.对封建专制的抨击 D.广收人才
26.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二者()A.“体”完全相同 B.“用”完全相同 C.“体”部分不同 D.“体”、“用”皆同 27.与比附类推原则最为接近的说法是()A.“徒法不足以自行” B.“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C.“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D.“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28.荀子思想中,与沈家本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主张较为接近的是()A.明分使群 B.兼相爱,交相利
C.暴君放伐 D.有治人,无治法
29.近代中国反对代议制的法律思想家是()A.沈家本 C.孙中山 B.梁启超 D.章太炎
30.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首要反对的是()A.满族人 B.帝国主义 C.封建主义 D.清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
32.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
33.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
34.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A.曾国藩 C.章太炎 B.谭嗣同 D.张之洞
E.沈家本
35.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 E.强调“主权在民”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道法自然” 37.定分止争
38.原心论罪 39.“国家以法制为先” 40.《新学伪经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荀子的重法论。
42.简述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43.简述章太炎“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及其在立法、司法活动中的表现。
45.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草案》曾引发一场激烈的论争,试述其中各派之观点,并加以评论。
全国200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B 5.B 6.C 7.B 8.C 9.B 10.D 11.A 12.B 13.A 14.C 15.C 16.D 17.C 18.C 19.B 20.D 21.A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D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
31.ACD 32.ACDE 33.ACD 34.AD(C?)35.BE
三、名词解释题
36、“道法自然”:是指《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顺应自然,遵照自然法则办事。“道”是宇宙万物的主体。除人定法以外,还有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它广大无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它永恒存在,“天长地久”。
37、定分止争:所谓“定分”,就是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其实质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商鞅认为,没有法以前,人人争夺,毫无限制,于是造成了混乱的局面。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定分”,权利名分定了,就可以止争,法就是“定分止争”的工具。这是法家对法的作用的论述,即法律具有确认和保护财产私有等级地位的作用,是法的等级性的表现。
38、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主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做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看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凡是符合《春秋》之义者就是“志善”,即使犯法,也不定罪;反之,如果违反《春秋》的精神就是“志恶”,即使犯罪未成,也要定罪。
这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的弊端,它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39、“国家以法制为先”:洪仁玕借鉴中外历史经验,将“立法制”作为治国之本,洪仁玕认为整顿法制,为“万不容缓之急务”,治国应“以法制为先”。主张“方法当”、“立法善”。一切制度应革故鼎新,因时制宜,“度势行法”。洪仁玕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提出了二十八条改革措施(①政治方面。他要求“权归于一”,加强中央的领导,王侯不得各自为政;②经济方面。发展交通,发展金融事业,发展工矿业,邮政事业既可公办,也可私办。③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设学堂,办报纸,开医院奖励慈善事业,办育婴堂、养老院。④对外关系方面。国与国之间自由通,平等往来。),试图在农民革命的基础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40、《新学伪经考》: 把西汉末年刘歆的著作及当时社会崇奉的《左传》等古文经典视为“伪经”,湮没了孔子的“改制之圣法”。旨在破除士大夫对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四、简答题
41、简述荀子的重法论。P61 答: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重法,其根据还是“性恶论”。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较重视法的,他对法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1)法以礼为本。荀子生当乱世,认识到以法治国的重要,但他认为法必须以礼为本。(2)论法的作用。荀子重视法的作用,强调统治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赏功罚罪。(3)先礼后法。荀子在强调法律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儒家重礼义教化的传统。只有先礼后法,先教后诛,才能使“民归之于流水”,得到人民的支持。(4)罚当其罪。荀子主张,执法要公平,刑罚要相称,“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42、简述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P328 答:黄宗羲总结了前代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打破了正统儒学的“人治”传统,站在新的立场上给予“法治”以新的解释。他的“治法”,是指与“一家之法”对立的“天下之法”,即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平等的法律。黄宗羲的“法治”论,不仅要求君臣上下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强调法律的目的在于“天下之人”和法律的平等。正因为“天下之法”主张人人平等,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恪守法制,任何人也没有凌驾于法制之上的特权。显然,这种“法治”观点,已经超出了讨论法律作用的范围,深入到了法律本质的领域,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特征。
43、简述章太炎“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P443 答:章太炎为了“恢廓民权,限制元首”,曾提出“置四法”。这四法是:均配土地;官办工厂;限制继承;公散议虽。公散议员就是解散议会,属政治方面,其余之法都是民事和经济方面的,加上他在其他地方论及的民事和经济立法主张,总合起来,其宗旨是“抑富强,振贫弱”具体内容为:(1)“均配土地”。它含有土地国有之意。(2)“官办工厂”。
(3)限制继承权,即上述的“限囊产之数”。(4)统一货币。(5)稳定赋税。
五、论述题
44、试论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及其在立法、司法活动中的表现。P224 答::(1)以隋为鉴,“安人宁国”
李世民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的政策,重视法制,力戒奢靡,从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2)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李世民君臣深深懂得,要维护封建统治,巩固政权,必须重视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安民立政,莫此为先”。他们对法律发表了许多看法,形成一种以“宽简”为核心的法律思想。①既制礼,又立刑;②立法必须公平;③‘‘国家法令,惟须简约”;(蓟法须稳定,“不可数变”。(3)慎狱恤刑,务求其“实”
李世民君臣不仅在立法方面强调宽简,而且在司法方面注重慎狱恤刑,务求其“实”。①慎狱恤刑;②创立九卿议刑制度;③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④反对严讯,务求共“实”。(4)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李世民说:赏与罚是国家的大事,必须十分慎重。“赏当其功。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成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
(5)纳谏与执法相结合
李世民从谏如流,这在封建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①求谏纳谏,“以成治道”;②各尽其言,群策群力;③纳谏与执法相结合,君臣共同守法。
李世民及其集团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并将它们发展为更加缜密和精巧,使之更能适应时势的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45、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草案》曾引发一场激烈的论争,试述其中各派之观点,并加以评论。P410 答: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由宪政编查馆咨交各省签注意见,从而触发了“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前者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后者以沈家本为代表。
沈家本在《陈修订大旨折》中,明确地说明了“旧律之宜变通者”的五个方面,即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惟
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对旧律例作了全面的修改。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
当《新刑律草案》遭到张之洞和各省督府反对之后,清政府将它发回法部,要求重新修订。结果,在新刑律之后加《附则》五条,规定犯“十恶”、“亲属相隐”、“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奸”、“亲属相盗”等罪,应按旧律惩办;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无夫奸”要处刑;等等。这实际上是肯定传统的封建法制原则,否定了新刑律中的资产阶级刑法原则。
礼法两派争论的实质,即要不要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良中国的封建法律,要不要用国家主义取代家族主义的问题。
这场礼法两派的论争,最后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不但新刑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而且沈家本也不得不辞去修订法律大臣的职务。然而,这场论争对于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理派所提出的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革中国封建法律,尽管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但两千多年来以封建法制为中心的“中华法系”,终因大陆法系
全国2007年7月自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A.亲亲、尊尊 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 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A.东汉 B.西周
C.三国 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A.好利恶害 B.性善论 C.仁义 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A.隆礼重法 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 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天命 B.天志
C.天心 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A.第一部成文法 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D.官方文件 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A.心 B.法 C.情 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A.《天刑》 B.《天志》 C.《天论》 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A.《时令论》 B.《与孟尚书书》 C.《策林》 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A.韩愈 B.李世民
C.白居易 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A.朱熹 B.丘濬
C.王夫之 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A.范仲淹 B.王安石 C.张居正 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A.孙中山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A.《原君》 B.《原臣》 C.《原法》 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A.梁启超 B.谭嗣同 C.沈家本 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A.平恕 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 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A.考试独立 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 D.外交独立
21.太平天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A.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B.斩邪留正,除妖安良
C.人无私财 D.严刑峻罚,轻罪重刑 22.曾国藩“隆礼”思想的核心是()
A.维护封建宗法 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 C.提倡仁学 D.以刑辅礼
23.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在正式设立议院之前先在宫中建立()A.秘书处 C.制度局 B.学士院 D.军机处
24.《饮冰室文集》的作者是()A.康有为 B.谭嗣同 C.梁启超 D.章太炎
25.在清末法律改革中,杨度的立场属于()A.法理派 B.革命派
C.家族主义派 D.洋务派 26.《寄簃文存》的作者是()A.黄宗羲 C.劳乃宣 B.顾炎武 D.沈家本
27.孙中山新民族主义的对外任务是()A.建立民族新秩序 B.五族共和
C.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28.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观点的思想家是()A.魏源 B.洪仁玕
C.龚自珍 D.谭嗣同
29.下列文章中,集中体现了章太炎反对改良派君主立宪主张的是()A.《代议然否论》 B.《五朝法律索引》 C.《排满评议》 D.《非黄》 30.康有为替戊戌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是()A.《孔子改制考》 B.《仁学》
C.《上清帝第六书》 D.《劝学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管仲的法律思想包括()
A.“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B.“作内政而寄军令” C.“大德而小刑” D.“令顺民心” E.“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32.汉魏以后,中国法律的儒家化突出体现在()A.以礼率法 B.无为而治 C.专任刑罚 D.纳礼入律 E.德主刑辅
33.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作品有()A.《明夷待访录》 B.《读通鉴论》
C.《黄书》 D.《四书集注》 E.《宋论》
34.1902年清政府为变法修律,任命的修律大臣是()A.董康 B.张之洞 C.沈家本 D.杨度
E.伍廷芳
35.章太炎所设计的“中华民国”方案,从宪法思想上看,具有的特点是()
A.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C.否定代议制 B.注重民生
D.实行责任内阁制
E.主张直接民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亲亲尊尊 37.定分止争 38.《大学衍义补》 39.礼教派 40.《天朝田亩制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商鞅的“重刑”理论。42.简述白居易的崇礼重法论。
43.简述康有为关于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先秦儒家有关法律的基本观点。45.试论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A 5.C 6.B 7.C 8.A 9.D 10.D 11.C 12.A 13.D 14.B l5.B 16.B 17.B 18.C 19.A 20.C 21.B 22.B 23.C 24.C 25.A 26.D 27.C 28.C 29.A 30.A
二、多项选择题
31.ABD 32.AE 33.ABCE 34.CE 35.ACE
三、名词解释
36.亲亲尊尊:是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所谓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则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
37.定分止争P94是商鞅的观点,商鞅认为,法具有定分止争的作用,所谓定分,就是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其实质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定分,权利名分定下,就可以止争,法就是定分止争的工具。38.《大学衍义补》:是丘濬作品,此书以“经世致用”作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主张,在广泛汇辑整理前代关于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丰富的资料基础上,阐述和总结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他上承孔孟,博引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在理学的立场上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和发挥。39.礼教派:(1)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2)是指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理论争执,二派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最后以法理派退让和妥协告终。
40.《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主要内容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2)、农村兵农合一乡官制度。3)、废除封建买卖婚姻。4)、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空想,实际上没有实行。
四、简答题
41.简述商鞅的“重刑”理论。P97 答:商鞅刑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极力推崇重刑。重刑,在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刑事立法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商鞅在总结前人的重刑思想和重刑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刑罚是禁奸之本,治国之道。他对重刑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重刑理论。他主张采用严刑峻罚,惩治犯罪,警戒民众,可以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重刑理论对中国封建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商鞅则是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在中国古代刑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赏刑并用。
(二)、“重刑少赏”
(三)、“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42.简述白居易的崇礼重法论。P254 答:白居易的思想体系以儒为主,兼采道、法诸家思想,特别是在解决具体的现实社会问题时,往往表现出崇儒尚法、援法附儒的倾向。他的思想也是这样,明显地表现出其以儒为主、调和儒法的特点。
一、刑、礼、道“迭相为用”
二、法令贵一,自上行之
三、正确运用法律,慎选司法官吏
43.简述康有为关于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P390 答:康有为认为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就必须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了建立代议机构即立法机构的问题。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 1)、设议院开国会 2)、制定宪法 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五、论述题
44.试论先秦儒家有关法律的基本观点。P39 答:
一、仁学与仁政学
二、“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三、德主刑辅论
四、论法与刑
五、“为民制产”,轻徭薄赋
六、“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45.试论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内容和实质。P377 答: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以纲常名教为本,在中国原有的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采用若干西法,变形不变质,变表不变里,以适应镇压农民革命和办洋务的需要。
一、曾国藩“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1)、维护纲常名教,“一秉于礼”;(2)、“严刑以致乂安”;(3)、屈从外国,损害中国主权。
二、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①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②采用西法;(3)、“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4)、宽猛相济,刚柔结合。
全国2007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是()
A.天命无常
B.致天之罚
C.以德配天
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级制完备的核心是()
A.嫡长继承制 B.世卿世禄制
C.分封制
D.君权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是()
A.韩非
B.邓析
C.公孙侨
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是()
A.法
B.仁
C.政
D.德
5.墨家创始人的法律思想部分来源于()
A.阴阳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6.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纵横家
7.法家将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
A.法
B.术
C.势
D.道
8.东汉第一个对谶纬神学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清算和批判的思想家是()
A.仲长统
B.刘秀
C.王充
D.董仲舒
9.在唐代,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论的思想家是()
A.韩愈
B.白居易
C.魏征
D.柳宗元
10.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有治人,无治法
B.无为而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德礼政刑
11.在丘濬看来,“明刑弼教”是刑罚的()
A.一般价值
B.普通价值
C.特殊价值
D.根本价值
12.“圣王杀以止杀,刑期无刑,不闻纵释有罪以为仁也”,认为宽容犯罪是()
A.王者之政
B.圣王之仁
C.姑息之爱
D.明刑弼教
13.元朝初年的立法指导原则主要是耶律楚材起草的()
A.《大扎撒》和《便宜一十八事》 B.《陈时务十策》和《大扎撒》
C.《元史刑法志》和《大扎撒》
D.《便宜一十八事》和《陈时务十策》
14.黄宗羲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主张的核心是()
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治 B.学校议政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工商皆本
15.提出“君臣共理天下”的宋代思想家是()
A.王安石
B.鲍敬言
C.范仲淹
D.司马光
16.提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主张的思想家是()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张居正
17.近代思想家中,曾对幕僚专擅司法权力的现象作了深刻揭露和批评的是()
A.林则徐
B.龚自珍
C.曾国藩
D.洪仁玕
18.“天下为天下之天下”的主张出自()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曾国藩
D.魏源
19.太平天国时期,最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纲领性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原道救世歌》
C.《资政新篇》
D.《十款天条》
20.在张之洞看来,经术中之“最著者”是()
A.尊尊、亲亲
B.亲亲之义、男女之别
C.尊尊、亲亲、男女有别
D.刑罚平,结民心
21.“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求强求富
B.改革旧律
C.共和革命
D.救亡图存
22.“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说法直接体现的法律思想是(36)
A.三权分立
B.民主政治
C.君主立宪
D.变法维新
23.曾国藩从维护纲常名教立场出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合点是()
A.忠信笃敬
B.严刑重法
C.修齐治平
D.一秉于礼
24.《大同书》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
A.去九界
B.开国会
C.设议院
D.行立宪
25.在梁启超的观点中,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部分不同
D.部分相同
26.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问题是建立()
A.代议机构
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
D.宪法机构
27.清末法律改革中,针对《大清新刑律草案》展开激烈论争的两派是()
A.改良派与礼教派
B.革命派与礼教派
C.礼教派与法理派
D.洋务派与法理派
28.清末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是()
A.孙中山
B.梁启超
C.张之洞
D.沈家本
29.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两大问题是()
A.土地和人力 B.资本和土地 C.人力和物力
D.资本和物力
30.章太炎为了阐述对代议制的否定意见,撰写的文章是()
A.《革命之道德》
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代议然否论》
D.《与马良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礼治”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其基本原则有()
A.男女有别
B.亲亲
C.长长
D.友友
E.尊尊
32.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包括()
A.义
B.信
C.耻
D.廉
E.礼
33.东汉王充系统批判的学说是()
A.天刑论
B.文武张设
C.礼法兼用
D.天生圣人
E.帝王受命
34.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内容包括()
A.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
B.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
C.确立君主最高权威
D.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
E.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
35.清末法律改革过程中,沈家本撰写的文章有()
A.《陈修订大旨折》
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
C.《答戴尚书书》
D.《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
E.《法学盛衰说》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令顺民心
37.兴功禁暴
38.律学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三权之体皆筦于君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简述神权法思想在夏、商、西周的变化及其意义。
42.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
43.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45.试述沈家本的资产阶级法治主张及其意义。
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本质是()A.天下一统 B.君权神授
C.民本主义 D.主权在民
2.荀子有关国家与法律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A.明德慎罚 B.人性本恶 C.以法治国 D.明分使群
3.先秦诸子中,明确反对人定法的是()A.管子 B.老子 C.慎到 D.韩非
4.“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提出者是()A.王夫之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安石
5.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暴君放伐 B.性恶论 C.定分止争 D.性善论
6.比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更为彻底的主张是()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兼爱非攻 C.“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D.绝仁弃义
7.提出“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汉代思想家是()A.萧何 B.晁错 C.陆贾 D.贾谊
8.唐代明确反对“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思想家是()A.白居易B.韩退之 C.李世民 D.柳宗元
9.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建议的唐代思想家是(A.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D.长孙无忌
10.以下哪本书是董仲舒的著作?()A.《春秋决狱》 B.《春秋经》
C.《春秋繁露》 D.《春秋》
l1.对东汉谶纬神学第一个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批判的是()A.仲长统B.王弼 C.王充 D.刘颂
12.两晋时期,主张“类推定罪”的律学家是()A.阮籍 B.嵇康 C.鲍敬言 D.张斐
l3.汉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的突出体现为()A.世轻世重 B.轻徭薄赋
C.纳礼入律 D.法不阿贵
14.主张刑罚以严为本的南宋思想家是()A.邵雍 B.朱熹 C.王阳明 D.范仲淹
15.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是()A.周敦颐B.司马光 C.苏轼 D.王安石
41)
16.“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的主张出自()A.张居正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l7.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A.《劝学篇》B.《农宗篇》
C.《资政新篇》 D.《天朝田亩制度》
18.“天下无兴利之法,去其弊则利自兴矣”出自魏源的()A.《治篇》 B.《筹鹾篇》
C.《筹海篇》 D.《海国图志序》
19.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清代思想家是()A.林则徐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
20.坚持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改良派思想家是()A.谭嗣同B.黄遵宪
C.康有为 D.梁启超
21.“收回领事裁判权”是清末法律改革的()A.最终目的 B.根本目的 C.直接目的 D.权宜之计
22.张之洞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A.暴力 B.契约 C.幻想 D.狡诈
23.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是()A.废君统,倡民主B.中体西用
C.三权分立,权利制衡 D.太平之世不立刑 24.《大清新刑律》颁布于()A.1908年 C.1910年 B.1909年 D.1911年
25.“先王之世,以教为先,而刑其后焉者也”的提出者是()A.戴鸿慈B.沈家本 C.劳乃宣 D.伍廷芳
26.“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一革命纲领的提出者是()A.兴中会B.光复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
27.“五权宪法”的核心是()A.财权和事权分开B.皇权与相权分开 C.政权和治权分开 D.集权专制
28.认为宪法是“中华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的近现代思想家是()A.章太炎B.孙中山 C.龚自珍 D.梁启超
29.视“法律为专门之学”的清末思想家是()A.沈家本B.杨度
C.洪仁不王干 D.黄兴
30.章太炎对直接民权的态度是()A.极力反对 B.认同
C.模糊含混 D.一般反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A.折衷礼法 B.首铸刑书
C.宽猛并用 D.以情断狱 E.改造周礼
32.先秦墨家法律思想上的命题有()A.兼爱非攻 B.天命天志 C.道法自然 D.尚贤使能
E.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33.反映王夫之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A.《读通鉴论》 B.《黄书》 C.《读四书大全说》 D.《宋论》 E.《明夷待访录》
34.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之目的主要有()A.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B.信而好古,陶冶性情 C.破除士大夫对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 D.为变法维新扫除障碍 E.维护封建正统思想
35.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纳为解决()A.技术问题 B.劳动力问题 C.资本问题 D.土地问题
E.市场问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l5分)36.为国以礼 37.罪人不孥 38.理直刑正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治法在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西周“礼治”的内涵。
42.简述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含义。43.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说。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先秦法家的“赏罚”理论。45.试述黄宗羲对“一家之法”的批判。
2006年7月全国统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C 5.D 6.A
7.D 8.D 9.C 10.A/C 11.C 12.D 13.C 14.B 15.D 16.A
17.C 18.B 19.B 20.C 21.C 22.B 23.A
24.D 25.B 26.A
27.C 28.B 29.A
30.B
二、多项选择题
31.ABCDE 32.ABDE 33.ABCD 34.ACD 35.CD
三、名词解释
36.为国以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以礼让为国”,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后来的孟子、荀子等人,也坚持了“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37.罪人不孥:孟子反对族刑连坐,主张“罪人不孥”,即刑罚只应加于犯罪者本人,而不应株连其妻室儿女。38.理直刑正:晋代张斐以礼率律的法律观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理直刑正”的主张上。他的“理”就是“礼乐”,也即儒家所阐扬的封建纲常名教。所谓“理直”,就是法律要明确体现纲常名教。他说的“刑正”,是指适用法律要做到准确,宽严适中,轻重得当,有罪必罚,罪刑相符。在张斐看来,“理”是法的灵魂,只有“理直”才能“刑正”,最后实现“尊卑叙,仁义明,九族亲,王道平”的社会理想。39.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公羊三世”里的“太平
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在那里,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40.治法在人:魏源的思想深受儒家“有治人无治法”、“治法本于治人”观念的影响。他认为法律如同弓箭一样,是一种工具,怎样掌握和运用法律这种工具来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人。这就是他提出的用人唯贤、治法在人的主张。
四、简答题
4l.简述西周“礼治”的内涵。
答案: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在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同时,相传“周公制礼”,实行礼治。(1)礼治的基本原则 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它严格维护着奴隶主贵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及其内部上下等级之间的秩序。它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周公倡导“亲亲”和“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2)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周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和平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又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贵族阶级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以上“亲亲”、“尊尊”、“礼不下庶入,刑不上大夫”等原则和特征,实际上都是西周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它们对西周社会和政治生活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42.简述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含义。
答案:张之洞是洋务派首领之一,也是洋务运动理论的集大成者。19世纪90年代,为了调和封建地主阶级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在法律主张上的重要表现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1)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恤相验”、“省刑责”、“重众证”、“该罚锾”、“修监羁”等九条措施。这些改革主张虽然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性质,但毕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东西。
(2)采用西法。张之洞建议清政府聘请西方的名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法律等。43.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说。
答案:梁启超认为,中国要“救亡”、“自强”,实行变法,必须从改革中国社会本身入手,即改革中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制度以至国家的政体。
为此,他对孟德斯鸠的“政体论”推崇备至,并依照英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方案:第一、设立民选议会。第二、制定宪法。第三、实行“三权分立”。
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并且,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五.论述题
44.试论先秦法家的“赏罚”理论。
答案:法家非常重视赏罚,并提出了一些运用赏罚的原则。
(1)“信赏必罚”
法家主张,按照法令的规定,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一定要罚。认为这样做,才能取信于民。
(2)“厚赏重罚”
商鞅认为,只有“厚赏”和“刑重”,才能使民众相信君主和法今。
(3)“赏功刑罪”、“赏勇罚怯”、“赏富刑贫”
商鞅指出:“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他所讲的功、罪,是专指对待农战而言。他要求用厚赏鼓励人民积极从事农战,用重罚去惩治不努力从事农战的人。
为了富国强兵,就必须“赏勇罚怯”、“赏富刑贫”。“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罚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
(4)“赏誉同轨,非(诽)诛俱行”
这是指社会舆论要与赏罚相一致。法家主张,把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统一到法令上来,实行“壹赏”,“壹刑”,“壹教”。人们的认识应与法令相一致,“赏不当则民疑”,“有重罚者必有恶名”,这就叫做“赏誉同轨,非(诽)诛俱行”。
(5)少赏多罚,轻罪重罚
商鞅认为,重刑是禁奸止邪的根本,可以导致“无刑”。他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这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商鞅的重刑思想。他认为,重刑和实行连坐法,人民就不敢以身试法,自然也就用不着刑罚了。刑罚的作用在于禁奸、止过,要禁奸、止过,没有比用重刑再好的方法了。
韩非也坚持这种重刑论,认为刑轻人民容易犯法,不处罚等于鼓励他们犯罪;处罚了则等于为民众设下陷阱,所以说轻刑伤民。唯有重刑才能止奸,才能治理好国家。45.试述黄宗羲对“一家之法”的批判。
答案:黄宗羲经历了家、国之变,深感君主专制不仅是明代倾覆的直接原因,而且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他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义正辞严的声讨。
首先,黄宗羲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他深刻地指出,从“人生之初”起,“天下”便是属于天下所有人的,但是君主却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力,将“天下”据为私有,作为自己的“家”产,并传之子孙,这是极不合理,无法容忍的。
其次,黄宗羲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的剥夺和残害。他以历史事实为据,指出君主制度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
第三,黄宗羲集中地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他指出,君主集大权于一身,颠倒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这样不仅使天下百姓深受其害,而且也给君主自己及其家族带来覆灭性的灾难。同时也指出,君主集大权于一身,往往也使官吏成为君主独裁的附属物,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选官任职方面的“任人唯私”,以君主个人的好恶为标准;另一方面导致“奄臣之祸”,即宦官专权。第四,黄宗羲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一方面他认为“后世之法”只体现了君主及其家族的利益,是为了延长其“祚命”、“保育”其“子孙”而设置的。因此,这样的法律只能是“非法之法”。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这样的“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带来了很多弊端和危害:一是使法令繁密;二是造成了有法不依;三是压抑了贤才,束缚了天下人民才能的发挥;四是造成了狱吏残害人民。
综上所述,黄宗羲列举了君主专制及其法律的谋取私利、敲剥人民、独断专行、凶残暴酷等罪恶,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因此必须推倒和废除。需要强调的是,黄宗羲不是对某个君主的抨击,而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揭露;他也不是仅对明王朝的批判,而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黄宗羲的揭露和批判,清算了封建专制主义“法治”的罪恶,吹响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号角。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分。
1.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
A.西周 B.夏 C.东周 D.商
2.先秦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的思想家是()A.荀子 B.孟子 C.管子 D.孔子
3.先秦诸家流派中,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是()A.农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4.最早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先秦思想家是()A.秦始皇 B.李斯 C.韩非 D.商鞅
5.被秦始皇利用的“五德终始”说出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
6.东汉时期,将“谶纬”之说基本确定为“国宪”地位的著作是()A.《白虎通德论》 B.《论衡》 C.《大戴礼记》 D.《仲长子》 7.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要符合()A.心 B.法 C.情 D.理 8.《武德律》所体现的立法原则是()
A.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B.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C.无为而治 D.务在宽简,取便于时 9.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建议的唐代思想家是()A.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D.长孙无忌 10.“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提出者是()A.朱熹 B.王安石 C.陈亮 D.王夫之 11.“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入”所反映的是()A.有治人无治法 B.有治法无治人 C.人治、法治统一论 D.有治法然后有治人 12.辽、金、元时期,对“八议”制度提出批评的皇帝是()A.金熙宗 B.耶律楚材 C.耶律阿保机 D.金世宗
13.黄宗羲国家法律起源论的核心是()A.私利说 B.功利说 C.公利说 D.托古说
14.清朝后期,曾相当深刻批判幕僚专擅司法权力的思想家是()A.林则徐 B.龚自珍 C.曾国藩 D.洪仁玕
15.提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的思想家是()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龚自珍 16.《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曾国藩 D.龚自珍 17.“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反映了洪秀全的()
A.众生平等观念 B.轻罪重刑观念 C.等级特权观念 D.男女平等观念 18.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曾国藩提出的政纲是()A.严刑致安 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 C.国家以法制为先
D.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19.《劝学篇》所体现的法律思想派别是()
A.维新派 B.礼教派 C.革命派 D.洋务派
20.下列哪个社会演进次序符合戊戌维新派的“公羊三世说”理论?()A.君主专制、民主、君主立宪 B.民主、君主专制、君主立宪 C.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 D.君主立宪、君主专制、民主 21.清末法律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A.自强求富 B.改革大清律 C.共和革命 D.收回领事裁判权
22.曾国藩从维护纲常名教的立场出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合点是(46)
A.忠信笃敬 B.严刑重法 C.修齐治平D.一秉于礼
23.清末曾直截了当提出“废君统,倡民主”主张的是()A.谭嗣同 B.康有为 C.黄遵宪 D.洪仁玕
24.康有为《大同书》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A.设议院 B.开国会 C.去九界 D.行立宪 25.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部分不同 D.部分相同
26.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是建立()A.代议机构 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 D.宪法机构 27.“法律之设,所以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提出者是()
A.左宗棠 B.曾国藩 C.张之洞 D.曾国荃 28.“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的主张反映了沈家本当时()A.提倡援引比附 B.反对比附援引 C.反对罪刑法定 D.主张教化为先 29.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
A.直接民权 B.社会契约 C.天赋人权 D.权力制衡 30.章太炎“限袭产之数”主张的实质是限制()
A.人身权 B.继承权 C.契约权 D.房产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先秦慎到是()
A.前期法家中的重要理论家 B.后期法家中的重要理论家 C.道家中分化出来的法家 D.法家中分化出来的道家 E.“势治”派的理论家
32.下列哪些人物的法律思想中含有“黄老”的成分?()A.慎到 C.韩非 B.申不害 D.墨子
E.陆贾
33.在晋代,标志律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的两部著作是()A.杜预《律表》 B.张斐《律本》 C.张斐《律表》 E.《泰始律》 D.杜预《律本》
34.宋明时期改革家中,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有()A.王安石
B.范仲淹 C.张居正 E.朱熹 D.丘濬
35.下列内容,哪些属于魏源的主张?()A.人君治天下,法也;害天下,亦法也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D.民主议政,广开言路 E.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无讼
37.定分止争
38.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39.中体西用 40.礼法之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42.简述丘濬慎刑恤狱的司法原则。
43.简述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恢廓民权,限制元首”思想的基本含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
45.试论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思想。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时期,使神权法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思想命题是()A.天命无常
B.致天之罚 C.以德配天
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是()A.分封制
B.世卿世禄制
C.嫡长继承制
D.君权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是晋国的()A.韩非
B.邓析 C.公孙侨
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是()A.礼
B.仁 C.政
D.德
5.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天志
B.尚贤 C.功利
D.兼爱 6.下列各项,不属于道家法律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
B.道法自然 C.提倡人定法
D.绝圣弃智
7.法家将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A.法
B.术 C.势
D.道 8.东汉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清算和批判谶纬神学的思想家是()A.仲长统
B.刘秀
C.王充
D.董仲舒
9.最早提出“礼法名教和君臣制度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的魏晋玄学家是()A.阮籍
B.嵇康 C.王弼
D.鲍敬言
10.在唐代,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论的思想家是()A.韩愈
B.白居易 C.魏征
D.柳宗元
11.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有治人,无治法
B.无为而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德礼政刑 12.在丘濬看来,“明刑弼教”是刑罚的()A.一般价值
B.普通价值 C.特殊价值
D.根本价值
13.张居正提出“圣王杀以止杀,刑期无刑,不闻纵释有罪以为仁也,”因此宽容犯罪是(A.王者之政
B.圣王之仁
50)
第三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
1.对自然法理论持否定态度的思想家是()A.斯宾诺莎
B.格老秀斯
C.梅因
D.康德
2.反映约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著作是()A.《自由主义》
B.《反对自由主义》
C.《论自由》
D.《论言论自由》 3.阿奎那认为,支配宇宙的根本大法是()A.永恒法
B.自然法
C.神法
D.人法 4.《神学大全》的作者是()A.阿奎那
B.奥古斯丁
C.马基雅弗利
D.格雷戈里 5.德沃金将他的法律概念称为()A.因袭主义的法律概念
B.实用主义的法律概念
C.个体性的法律概念
D.整体性的法律概念
6.从西方哲学的角度系统研究法律和法学的一般原理是()A.西方法律思想史
B.西方政治思想史
C.西方法哲学
D.西方法理学
7.哈特认为,消除法律规则静态性的规则是()A.承认规则
B.改变规则
C.审判规则
D.举证规则 8.庞德将法律发展史的最初阶段定为()A.严格法阶段
B.法律社会化阶段
C.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
D.原始法阶段 9.《立宪政治教程》的作者是()A.洛克
B.斯宾塞
C.孔斯坦
D.孔德 10.罗马法律思想渊源于()A.古希腊
B.罗马本土
C.意大利
D.法国 11.提出“原子论”的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德谟克利特
D.亚里士多德 12.把立法权比作“国家心脏”的人是()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狄德罗
13.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是()A.斯宾诺莎
B.奥斯丁
C.凯尔森
D.富勒
14.提出“各民族全部权利的最终目的是永久和平”的思想家是(A.庞德
B.路德
C.康德
D.达维德 15.《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
B.卢梭
C.罗伯斯比尔
D.马布利 16.《道德的形而上学》的作者是()A.黑格尔
B.费希特
C.康德
D.边沁
17.提出“君主势力、贵族势力和民主势力互相牵制与制衡”的思想家是()A.西塞罗
B.塞涅卡
C.波里比阿
D.乌尔比安 18.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是()A.庞德
B.狄骥
C.弗兰克
D.霍姆斯 19.凯尔森对正义的态度是()A.深信不疑
B.深表怀疑
C.从未涉及
D.不置可否
20.提出“法律乃是人类理性的法则或内在的公正(即正义)”的思想家是()A.马基雅弗利
B.马西利
C.阿奎那
D.布丹 21.“公意”理论的倡导者是()A.卢梭
B.伏尔泰
C.狄德罗
D.爱尔维修
22.斯宾诺莎认为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
C.两利相权取其轻,两害相权取其大
D.已所不欲,必施于人
23.《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除了汉密尔顿、麦迪逊以外,还有()A.潘恩
B.杰弗逊
C.杰伊
D.华盛顿 24.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A.和平状态
B.美好状态
C.灾难状态
D.战争状态
25.明确提出“以权力约束权力”的思想家是()A.洛克
B.卢梭
C.孟德斯鸠
D.霍布斯 26.耶林的法学是()A.目的法学
B.历史法学
C.概念法学
D.功利主义法学 27.洛克认为战争状态是自然状态中的一种()A.正常状态
B.确定状态
C.反常状态
D.法定状态
28.《用唯物史观观点看经济和法律》的作者是()A.施塔姆勒
B.耶林
C.萨维尼
D.康德
29.提出“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的思想家是()
A.塞涅卡
B.西塞罗
C.波里比阿
D.索尔兹伯里
30.二战后放弃了原来相对主义法律思想,并转向自然法学的思想家是()A.拉德勃鲁赫
B.罗尔斯
C.马里旦
D.富勒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奥斯丁的法学著作有()A.《法理学大纲》
B.《道德与立法原理》
C.《法理学讲义》
D.《论自由》
E.《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32.英国古典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洛克
B.杰弗逊
C.卢梭
D.霍布斯
E.边沁
33.马里旦的主要著作有()A.《人和国家》
B.《真正的人道主义》
C.《人权和自然法》
D.《法律的道德性》
E.《社会秩序的原则》
34.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有()A.埃利希
B.庞德
C.弗兰克
D.凯尔森
E.哈特
35.罗伯斯比尔的司法原则有()A.民主司法原则
B.法律平等原则
C.罪责自负原则
D.注重证据原则
E.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36.西方法律思想史 37.客观法
38.“整体性法律” 39.自然状态(洛克)40.《国家六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汉密尔顿的联邦制思想。42.简述哈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4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立法原则。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分析黑格尔法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理论。45.试论马里旦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C
2.C
3.A
4.A
5.D 6.C
7.B
8.D
9.C
10.A 11.C
12.C
13.B
14.C
15.A 16.C
17.C
18.B
19.B
20.B 21.A
22.B
23.C
24.D
25.C 26.A
27.C
28.A
29.B
3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AC
32.AD
33.ABC
34.DE
35.ABCD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研究西方历史上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以及他们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沿革规律为对象的独立的法律理论史学学科。37.(1)客观法是法国社会法学家狄骥提出的法律概念
(2)客观法基于社会连带关系而存在,它是社会的最高准则,人们只有服从客观法的义务,而无违反客观法的权利,客观法是社会事实的表述。
38.德沃金将法律定义为“整体性法律”;他认为,法律不仅包括规则,而且包括原则,甚至包括政策;法律是根据政治道德的要求,基于原则,以前后一致的方式对待社会所有成员的整体。
39.(1)自然状态是古典自然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为完备无缺的状态,但也存在着三种缺陷,即没有立法者、执行法律机关和裁判者。
40.(1)《国家六论》是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的著作。
(2)《国家六论》主要内容是提出君主主权思想,包括宗教自由、国家的起源和定义、主权及对主权的限制等内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1)汉密尔顿主张联邦制,反对邦联制。
(2)他认为,联邦制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避免分裂;保证美国安全,避免外来入侵;防止内乱;集中优秀人材,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军事专制主义,减少军队数量;防止国内党争,镇压叛乱。
42.(1)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
(2)哈特提出了“最低限度内容自然法”5条公理,即人的脆弱性,大体上的平等,有限利他主义,有限资源,人类有限的理解力。(5分)4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并论述的立法原则主要有
(1)注意国境的大小;
(2)城邦居民人数的多少;
(3)财产的限额和各家庭子女人数;
(4)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应慎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1)同客观精神发展阶段相适应,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构成。
(2)抽象法阶段:抽象法是客观法,包括所有权、契约和不法三部分内容。
(3)道德阶段:道德是主观法,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包括解决故意和责任、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等问题。(3分)
(4)伦理阶段:伦理是主观法与客观法相统一的法,主要解决家庭、社会和国家方面的问题。
45.(1)马里旦人权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法。
(2)他强调人所享有的每一项权利都来自上帝的权利,即纯粹正义。
(3)马里旦将权利分为三类,即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和劳动者的权利。
(4)马里旦区分“新”“老”人权。“老”权利强调个人自由,“新”权利强调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
(5)马里旦反对国家主权,提倡世界主义。
(6)马里旦强调人权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和参与制定《世界人权宣言》。
第四篇:2011年7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个人材料自述
张肃光,男,中共党员,张家川县恭门中心卫生院防疫专干,中药师,1979年参加工作,1990年起从事防保工作,曾被评为县先进防疫专干。在二十年的防疫工作中,把自己的一颗赤诚的心始终放在专业上,放在群众心坎上,放在平
凡的工作岗位上。
爱专业,知识上求上进。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医院从事临床检验工作,而且干得很出色。1981年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要他担任镇防疫专干,从事防疫这一专业。当时,有人叫我不要傻,说当专干不如当医生。“当医生是人求我,当专干是我求人”,没有前途。但我认为:要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必须防治结合,而且当时的农村贫困落后,防是前提,防和治一样重要。于是,我愉快接受任务。接手防疫工作的第一天,就下乡到付川村。在那里,碰到有人问我:小孩出生已8个月了,需要打哪些防疫针?当时,我还真不熟悉儿童免疫程序,便要别人去问乡村医生。过后,深感不安,心想工作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从此,他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来专业书籍,白天晚上、节假日都抓紧业务知识自学,还积极报名参加了中国预防科学院举办的卫生防疫函授班。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就系统掌握了《传染病学》、《流行病学》、《计划免疫学》、《公共卫生学》、《食品卫生学》等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1989年参加全市防疫专干业务统考,名列全市第二。就这样,终于成长为农村卫生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群众信赖的健康保护者。
我爱岗位、工作上求上进。
我是农民的儿子,秉承了劳动人民的美德。做为一名防保工作者,我明白,保证每一个儿童都按规定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是他最大的责任。农村卫生防疫工作线长面广,又有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稍不仔细,就有可能出现错卡、漏卡、免疫月龄不足和超龄接种现象。他一方面除了安排专门时间下村入户,认真核对姓名、性别、年龄和免疫情况,做到建卡、发证、接种不漏人。另一方面,还加强资料整理,分类归档,按时清理,做到应种、已种情况一清二楚,主动掌握预接种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经过他的努力,历年的预防接种登记、儿童花名册井井有序。他参加防疫工作20年来,经手免疫接种各类生物制品30多万人次,无一例接种差错事故发生,计划免疫人、卡、证符合率达100%,常规基础免疫达98%以上,连续18年来在县级业务考核中名列1、2名。
爱群众,服务上求贴心。
在工作中,他积极改进服务态度和环境,在接种室购买了饮水机,增添了候诊沙发,还安排了休息室,推行微笑服务和首问负责制,尽量满足接种儿童的需要,让接种儿童及家长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实行以镇为单位集中预防接种模式后,冬天里他看到儿童脱掉厚棉衣后打预防针,家长特别担心小儿感冒,他便在接待室和接种室安装上空调。这一改变,由于再不用担心小孩感冒了,儿童家长非常高兴。他还针对农村预防接种和卫生健康知识相对缺乏,群众渴望卫生知识宣教的,一方面采取广泛宣传方式,在全镇建立27个固定宣传栏,每月更新一次宣教知识,让卫生知识更加贴近群众。另一方面采取“一对一”宣传,每本预防接种证他都加印了预防接种常识以及联系电话,并在预防接种时当面对接种儿童家长进行宣传,进一步普及了接种和卫生健康知识。
1995年,消灭麻风病,我带头走在前面;1998年消灭碘缺乏病、消灭疟疾达标工作他差点失明。2003年“非典”时期,我主动在集镇中心地段设立了“非典”防治宣传台,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份,接受咨询近4000人次,广泛地宣传了健康知识,增强了群众抗击“非典”的决心。他还组织全镇的乡村医生编织了一张强有力的监控网,落实了全镇多名返乡人员严密监控,无一遗漏,保证了无一例非典在合口镇发生、流行。2003年特大历史高洪过后,我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一支防病机动队,携带消毒药品和预防药物,下到受灾村免费进行消毒指导和预防
服药,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古谚说:一滴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辉。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着他认为平凡的事,用宝贵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执着信念,谱写了一首防疫工作者追求的赞歌,用忠诚奉献上对祖国、对人
民卫生防疫事业的赤诚。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事迹材料——记西河口乡卫生院防疫员黄修明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386 更新时间:2010-9-12
他叫黄修明,今年52岁,在西河口乡卫生院从事防疫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35年,在防疫工作中主要和群众以及慢性病人、地方病人打交道,所遇到的一些贫困家庭情况实在太多,他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得到了安慰和照顾,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为创建和谐社会增添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裕安区西河口乡郝集村田二组村民田维文患矽肺病十余年,三年前,他经常下午低热伴咳嗽,来医院看一看,门诊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初步诊断为“肺结核”,建议他到裕安区疾控中心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他一句话没有说,情绪非常低落,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缓了一会说了一句他不治了他实在拿不出钱。因为他是慢性病人,黄修明对他家里的情况有一些了解,由于长期患病,失去了基本劳动能力,平时的生活都靠接济。黄医生告诉田维文肺结核是免费治疗的,并决定第二天带田维文去治疗,经过裕安区疾控中心医生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带回各种药品规范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黄医生经常到他家里去询问病情、督导用药,帮他挑水,劈一些木柴,带他到理发店理发,给他买一些营养品,病人本身心情就不好,他两种病缠身,心理更承受不起,脾气暴躁,思想消极,家人难以理解,黄医生救不厌其烦的给他家人做思想工作,同时做他的思想工作,给他讲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让他有个愉悦的心情配合医生治疗。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黄医生坚持每周去一次,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在黄医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规范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田维文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18个月后他的肺结核病基本痊愈。现在逢人就说黄医生是好人。
在卫生院里经常会碰到一些因车祸引起的外伤病人,去年,一位年轻人骑摩托车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在郝集村九家村组的路上撞在路边的石头上,由于当时车速太快,年轻人当场就昏迷了,孩子摔在地上哇哇大哭,正好黄医生路过那里,当时,他拿出手机就打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这时四周围满了乡里乡亲,没有一个人认识受伤的两个人,也没有办法通知他们的家人,黄医生立即抱起孩子向乡卫生院去,经过医师详细检查,孩子的身体状况良好,只是受了一点惊吓,这时黄医生就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同事照看,赶紧赶到出事现场,120救护车已经把年轻人抬到了车上,送往医院抢救。大约4个小时后,受伤者的家人来了,了解情况后,对黄医生是千恩万谢,当时拿出几百元钱来酬谢他,他拒绝了,他告诉他们助人为乐是他心甘情愿,并不是为了金钱,他们被他的一番话深深地感动了。
在平时,不论是同事邻居或不认识的人,在他们需要帮助时,黄医生都会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力而为,助人为乐让他精神百倍,他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得到了照顾,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为创建和谐社会增添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五篇:中国法律思想史简答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简答题
1.简述西周“明德慎罚”思想。
答: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说。“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慎罚”就是:对犯人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刑罚适中。这些思想虽然只是适应初周政治形势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简述法家的“法”的性质。
答:法家从不同的角度阐明法本身的属性。
(1)法律是客观、普遍、公正的行为准则。(2)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3)法律不是社会一部分人局部利益“私”的体现,相反法律是社会整体利益“公”的体现。这几个方面表明法家之法是依靠君主的权势,按照民情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求,既客观公正又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3.简述《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答:《唐律疏议》总结了历代关于德刑关系的理论,形成了完整的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体系。
它强调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制度化、法律化,即“一准于礼”;它将人们分为良人与贱民两大类,在政治、经济、诉讼、社会生活上“良贱异法”,等级地位各不相同;为维护等级特权制定了整套关于“议、请、减、赎、官当”的法律措施。4.简述丘濬关于立法原则的主张。
丘濬对前代立法中的经验教训,做了分析后提出“本天之理,制事之义,为民之利,因事立法,宜时处中”的立法原则。即:(1)“应经合义”与“便民”的立法原则。(2)“法有定制”与“随时制宜”的原则。(3)“听民自便”与“与民争利”的原则。其在“因时”与“稳定”上皆有兼顾,固而这种立法思想比较全面。简评题(要求有自己的评价)1.简评“无为而治”。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出现。其理论代表《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其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对其既有反对暴政、反对剥削的一面,又有法律虚无主义的因素进行评价 „„ 2.简评“父子相隐”。
孔子最先提出的。这是“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判断是非与犯罪问题上的反映。孔子认为,父子之间应该相互隐满犯罪,而不是相互告发。这一主张,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在司法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后来封建法律允许亲属相隐的来源。
对古代与“父子相隐”的对立是“大义灭亲”,进行评价 „„ 你认为是否与古代法治精神相悖„„ 3.简评商鞅“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商鞅是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理论的思想家。商鞅的重刑理论,建立在“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基础上,强调法的作用,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以刑去刑”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刑罚与赏赐的内部关系上,他强调刑主赏辅,赏赐仅仅是刑罚的辅助。第二,“刑不善而不赏善”。第三,轻罪重刑。我认为„„ 1.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荀子继承孔孟人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大于法律。他认为:(1)“有治人,无治法“,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有了良法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没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国家和混乱的情况。所以治乱的关键是人,即统治者,而不是法。只有善于治国的人,没有 善于治国的法。(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3)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4)法律不能随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弥补法律的不足。
2.简述法家关于法的性质的论述。
(1)法具有强制力和制裁力(2)法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3)法具有等级性(4)法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3.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①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3分)
②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3分)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1分)4.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①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②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③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④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5.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2分〕(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2分〕(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1分〕(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1分〕(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1分〕--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6.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董仲舒的出现,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1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这是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分〕②应经合义,礼法融合。(2分〕③”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④德主刑辅,先教后刑。(2分〕
7.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
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3分)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4分)8.简评慎到“立公”“弃私”的法律思想。
答.(1)为了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张“立公”“弃私”。(2)“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君主的权势应当通过推行“法治”来体现,而不能随自己的好恶(即“行私”)来表现。(3)它在当时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和约束统治者个人独断专横的作用。
9.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答.(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5)这一思想主张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
10.简述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2)“时移法亦移”,“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使中国救亡图存。(3)制定新的“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设议院、开国会、建法院等。(4)以“公羊三世”说作为君主立宪和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5)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改良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障碍。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㈠神权法思想:是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以宗教迷信为特征,用来束缚、统治人民的一种思想武器。它以“天命”“天罚”观念为主要内容。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㈡⑴夏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首创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力图神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权力,并把反映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⑵殷商时代,天命、天罚思想有很大发展,突出表现在:①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上帝是商王的祖先;②商王豢养了一批神职人员;③占卜的形式固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④商王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⑶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西周统治者在思想上仍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基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⑷周公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有重大意义:①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②它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
1、夏、商神权法思想有哪些表现?
相传夏朝奴隶主已开始编造“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神化夏王的统治。《尚书召诰篇》说:“有夏服(受)天命”。《尚书甘誓》说: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可见,夏代奴隶主贵族已有“天命”、“天罚”思想。神权法思想发展到商代进入高峰。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
1、奴隶主编造了许多“帝(主宰一切的至上神)立商”的神话,《诗经》、《史记》中都有上帝立商的记载。
2、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卜”、“巫”、“祝”,专门做所谓沟通神人的工作。他们负责向上帝请示,传达上帝的旨意。所以,商代占卜之风极盛。所有国家大事,包括年成丰歉、战争胜负、下雨打雷、定罪量刑等等,都要占卜。甲骨文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其实,“敬鬼神”的目的是为了使民“畏法令”。占卜的实质也不过是用上帝意志的形式来表现商王的意志,以欺骗和威慑人民。
2、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何意义?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重大的修改,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即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命不于常”。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天命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过去,殷的先王有德,其德可以配天,所以天命归殷,殷王成了天子。现在殷已失德,所以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能够自圆,但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周灭商是上天的意志,周人统治天下是上天给予的权力,从而为西周政权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所以,“以德配天”说也是欺骗人民的精神武器。但“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比夏、商的“天命”、“天罚”思想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加强自我克制,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二、它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和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第三、它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3、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是什么?
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所谓“亲亲”,就是必须亲自己的亲属,尤其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可见,“亲亲”和“尊尊”的实质就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指礼和刑所适用的对象各有侧重。所谓“礼不下庶人”,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的规定享有的特权,庶人(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而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主要是针对庶人的,一般不对奴隶主贵族使用刑罚。奴隶主贵族只有在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才处以刑罚,且用刑享受各种特殊照顾。可见,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作为一个原则,只是相对的。
4、“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明德慎罚”思想与“以德配天”说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主张德刑并用,崇尚德政,谨慎地使用刑罚,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所谓“明德”,就是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不可贪图安逸,要严于律己,勤政修德,绝不可骄奢淫逸。当然,周公提出“明德”,并不是由于心地仁慈,而是为了长久地维持其统治,是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所谓“慎罚”,是指统治者要谨慎用刑,不得滥杀无辜。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罪犯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要求区分“”(过失)和“非”(故意);“终”(惯犯)和“非终”(偶犯)。对于故意犯和惯犯,小罪也应处重刑;对于过失犯和偶犯,大罪也可以减刑。第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殷商的“罪人以族”和滥施族刑,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只惩罚本人。第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第四、刑罚要适中。主张用“中罚”,就是用刑“不过”,又无“不及”,要刑当其罪。这些思想,在当时世界刑法史上是罕见的,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国之四维
是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政治法律主张。他把礼义廉耻视为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绳索断了,国家就会倾斜、危险、**甚至灭亡。因此,只有整顿、推行礼义廉耻,君主政令才会通行无阻。四民分居定业论:四民指士、农、工、商。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三国五鄙”制度。管仲在沿袭“国鄙”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实行“三国”,即把国分成二十多个乡。五鄙是指将“鄙”即农村分为分为五个行政区域,分别由五个士大夫统管。
管仲对周礼进行改革的思想内容和特点
①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②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以礼教化和引导民众;③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④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民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管仲的法律思想
管仲作为春秋时期开明革新人士的代表,在法律思想方面主张天道与法律相结合,改革旧礼与创立新法并举依法统政、礼法并用,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以及商业政策,促进富国强兵。①“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对过去的法治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这是管仲的法治改良思想。②“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③“令顺民心”,“与民分货”。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经济制度,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尤其是在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
6、子产的立法救世主张:子产是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他的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征,即一方面强调礼治的重要,要求贵族必须遵守礼义;另一方面又削弱了礼治思想的天命神权色彩及其习俗性,使礼治趋于自然化、社会化和规则化。他的刑法思想则带有后来法家思想的色彩。⑴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子产论礼,一方面把礼与仪区别开来,一方面又把礼视为自然的总秩序和总规律,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强调礼应适应民心。这就使礼自然化、社会化,为沟通礼与法创造了条件。⑵改革内政,创立新制。具体措施为:①改革行政编制和土地制度;②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奖赏忠于职守和奉公节俭的贵族与官吏,打击骄奢淫逸的不法之徒;③作丘赋,确认土地私有制;④铸刑书。⑶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晋国叔向写信批评,引起一场争论。这实质上反映了奴隶主贵族与封建贵族之间两种礼刑观的矛盾。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的意义在于:①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②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⑷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在统治方法上,子产主张“德政”,要求统治者执法宽容,但在缺少“有德者”的情况下,不如执法严厉,即宽猛结合,以猛为主。在运用刑罚方面,子产强调罪刑相当,以情断狱。子产铸刑书的有关争论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即将刑法铸于鼎上,予以公布,从而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子产铸刑书受到了保守派贵族的指责和非难。晋国叔向写信批评,认为刑法的公布违背了传统,既不合时宜,又破坏了周代的统一法度,断言此举必然造成家破国亡的后果。针对叔向的责难,子产回信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其一,铸刑书是为了救世,巩固各方面改革的成果,为郑国的生存和富强提供保障。其二,新刑法的公布并没有违背礼的原则,而是对传统礼治的改良 子产铸刑书在中国法制史上有什么意义?
子产铸刑书在中国法制史上至少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理合法”。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局面,也限制了贵族的独断专行。刑书的公布可以使“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而且使定罪量刑有了一个公开的、统一的标准。因此,子产铸刑书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
2、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刑法的公布,从形式上确认了“刑上大夫”,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7、儒家学派是怎么回事?
先秦儒家,是一个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孟子、荀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中的两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虽然孔、孟、荀同属儒家,但因生活的时代各不相同,他们的思想主张也有很大的差异。孔子生产的春秋末期,正是奴隶制分崩离皙、封建制逐渐兴起的时期。当时“礼坏乐崩”,但孔子仍然维持礼治,从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许多保守思想,但他又觉察到时代潮流的不可抗拒,要求改革周礼,以缓和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主张。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新兴的封建制已在各诸侯国建立,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变化,提出了“仁政”学说。但所代表的是由奴隶主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所以其思想体系中充满着新旧矛盾。荀子生活的战国后期,正是由封建割据走向“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的前夜。他适应时代的要求,抛弃了儒家学说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批判地吸收各家的精华,特别是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
8、先秦儒家“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一)以“五伦”为中心,强调“正名分”所谓“五伦”是指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种关系的伦理准则。儒家对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名分是很重视的,尤其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正名分”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主张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名分,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儒家的这种以“五伦”为中心的“正名分”理论,在秦汉以后逐渐演变成了指导封建立法的“三纲五常”。
(二)以家族为本位,强调“孝”和“忠”儒家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所以他们特别推崇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和族长特权的宗法原则。他们认为,处理家族内部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国家政治和法律的出发点,所以特别强调“孝”和“忠”。“孝”和“忠”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主要思想表现。“孝”即对父系家长的绝对遵从。“忠”即对君主的忠诚和服从,是孝的延伸和扩大。这样一来,家族被政治化、国家化了,而国家又被伦理化、家族化了。
(三)以等级差别为基础,强调“别贵贱”儒家认为,确立等级制度是立国的基础,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别贵贱”。所以,“天下有道,大德役小德,大贤役小贤。”
9、先秦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在法律思想上,儒家进一步发展了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提高了德的地位和作用,主张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一)德刑并用,以刑辅德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教的辅助。因为刑罚手段虽然可以让民众不敢犯罪,但却无法消除内心的犯罪动机;而用德和礼进行教化,就能达到自觉地遵守法制和消除犯罪动机的目的。儒家虽然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当教化不起作用时仍主张使用刑罚。
(二)注重教化,以德去刑儒家所谓的教化,是指向人们灌输宗法伦理和等级观念。孔、孟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只要通过教化就能使人们保持和发扬善。荀况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为了使人改恶从善,就必须通过礼义教育来防止恶性发作。在儒家看来,教化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即“以德去刑”。
(三)恤刑慎杀,先教后刑“恤刑慎杀”与儒家提倡的“仁政”是一致的。儒家认为,执政者不能先教后刑,致使民众因为无知而犯罪,是产生犯罪的原因,“不教而杀谓之虐”。所以,儒家主张先教后刑,而且对刑罚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
10、先秦儒家“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一)圣贤决定礼法儒家认为,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取决于统治者,特别是君主个人的品德。孔子说,君主“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孟子说“一正君而国定矣”。荀况则提出“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认为只有善于治国的人,没有离开人能治好国家的法律,因为法是靠人来制定,也是靠人来执行的。有了善于治国的人,就会制定好的法律并执行好法律;如果没有善于治国的人,就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即使有了好的法律,给不会治国的人也执行不好。
(二)“身正”则“令行”儒家认为,“人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要能够用礼法来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去感化民众。因此,从儒家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的观点来看,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他在思想上对君主是一种制约,同时又是批评暴君的武器。
(三)法先王,顺人情孟轲借古喻今,明确地提出“法先王”,一方面借先王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也对现实的君主及其法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荀况虽然主张“法后王”,但在维护周礼的宗法等级制度方面,与孟轲是完全一致的。荀况“法后王”的观点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强调“一制度”,即效法古代圣贤的政治必须为确立新的封建制度服务。二是强调“顺人情”。
11、儒家的仁学与仁政说的内容是什么?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他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抨击暴政,反对人殉。孟子、荀子适应时代的变化,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更为完整的王道仁政学。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生来就有所谓的“不忍认之心”,诸侯国君也不例外。如果“扩而充之,推而广之”,在政治上就是王者或仁政。他主张用仁政统一天下,其具体办法是“省刑罚,薄税敛”,为民制产“,”申之以孝悌之义“,等等。荀子继承了儒家王道仁政主张,又吸收了法家行之有效的霸道思想,提出“仁眇(高远)天下,威眇天下”的主张,即采用以仁义为主,以兵威为辅的方法统一天下。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仁学与仁政说。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主张仁者爱人,抨击暴政,反对人殉。孟子、荀子适应时代的变化,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更为完整的王道仁政说。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用仁政统一天下。荀子继承了儒家王道仁政主张,即主张采用以仁义为主、以兵威为辅的方法统一天下。②“为国以礼”的礼治论。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使“君子”和“小人”各自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孟子主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守其礼。荀子认为人们都须严格按照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分享权利和物质利益。③德主刑辅论。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提倡教化,注重道德的感化作用,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但不反对刑罚。④论法与刑。孔子要求统治者应关心法度。认为只有遵循礼的原则,使用刑罚才能适当。孟子则要求统治者“省刑罚”,主张“罪人不孥”,即只惩罚罪犯本人,而不株连妻室儿女。荀子是先秦儒家中最重视法律的人,要求统治者做到“进退有律”,主张慎刑慎杀。⑤为民制产,轻瑶薄赋。孔子反对准求财利,主张富民、足食。要求统治者减轻剥削,使劳动者得以安心生产。孟子和荀子都主张给农民以私有土地,以保证农民有起码的生存条件。⑥“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儒家主张“为政在人”,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的好坏。荀子更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即仍然取决于“人”。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经过西汉董仲舒的改造,使其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⑴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他的“爱人”思想是我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人道主义的萌芽。⑵“为国以礼”的礼治论。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看,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要有:①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③礼乐兴,刑罚中;④礼之用,和为贵。⑶德治论与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孔子强调道德教化,刑罚只是作为教化的辅助手段。还强调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反对追求个人私利。⑷宽刑慎杀,反对冤狱。主要内容:①宽刑慎杀;②赦小过;③反对冤狱;④无讼思想。⑸“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子认为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品行至关重要,他把国家政事的兴废,完全寄托在统治者个人身上。孔子法律思想的影响
①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包括法律思想在内的孔子思想,给中华民族以深远的影响,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及儒学闪烁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智慧和美德,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②孔子的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扬,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西汉董仲舒的改造后,而成为封建时代的官方统治思想,其对法制的影响也至为深刻。今天,我们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和法制的过程中,也要深入研究其法律思想以及它的演变发展的历史,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孟子的“仁政”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①王道仁政,道德教化。孟子的仁政,也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以德服人”的王道,统治者应该依靠礼义道德教化进行统治。②减省刑罚,罪人不孥。孟子认为,对待死刑,要持慎重态度,反对繁法苛刑,主张罪人不孥。③为民制产,轻瑶薄赋。孟子主张分给农民土地,使他们有必要的生产资料;对人民实行“薄税敛”的政策。④民贵君轻,暴君放伐。孟子认为,对于那些危害社稷的国君可以变置,对于暴君、昏君可以放逐,甚至诛杀。在孟子的思想中,人民被置于重要的地位。⑤“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孟子特别重视尊贤、用贤,还特别强调仁者个人的作用,把实行“仁政”的希望寄托在身居高位的仁者身上。荀子隆礼重法论的思想
⑴“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这是荀子提出的一种新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荀子把分作为群的基础,把礼义作为维持分的手段。所以,人类为了“明分使群”以战胜自然,制止争夺,就必须确立和维护人类分工合作的礼义法度,以及掌握礼义法度的君主。⑵隆礼而王,贵贱有等。荀子是第一个全面继承改造和发展儒家礼治学说的思想家。主要内容:①礼的起源;②礼是政治的指导思想;③严格划分政治等级;④平政爱民,节用裕民。⑶重法论。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重法,其根据是“性恶论”。①法以礼为标准;②论法的作用;③先礼后法;④罚当其罪。⑷有治人,无治法。荀子继承和发挥了儒家人治论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国家的治乱决定于有没有“治人”,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
12、为什么说没有儒家的“礼治”,也就没有法家的“法治”?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在与其他学派尤其是在与儒家进行争论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法治”是针对“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而提出的。它反对分封世袭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族宗法的法律观,而法家则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二者的不同表现为分封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对立。因此,法家提出“法治”的目的是为了用地主阶级的新“法”取代封建贵族的旧“礼”,实际上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2、“法治”是针对“礼治”重视“德治”和教化的观点提出的。它反对“务德”而主张“务法”。儒家主张“以德服人”,比较轻视法律的作用,而法家则针锋相对,主张“法治”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两者的分歧表现了“务德”与“务法”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
3、“法治”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的观点提出的。它反对重视“君智”而主张重视“君法”。儒家把治国的希望放在“圣贤”及其个人道德才能上;法家则认为治国的关键在“法”,只要有了好的法令,即使能力一般甚至能力较差的庸才也能治理好国家。两者的分歧在于对发挥君主作用的看法不同,表现为重视“君智”还是“君法”的对立。综上所述,法家在制度上是反对分封世袭制而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在统治方法上是反对“务德”而主张“务法”的;在对君主作用的认识上是反对重视“君智”而强调“君法”的。这三点也是“法治”论的主要内容。法家学派形成的历史过程
春秋时期,法家先驱管仲、子产、邓析等人都是一些政治或法制改革家,他们虽然都有一些“法治”思想,但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反映其意志和利益的法家学说也逐渐发展起来,战国初期的李悝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纂成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战国中期的商鞅,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他是法家思想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同时,主张“势治”的慎到和主张“术治”的申不害都对法家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国末期的韩非,继承和发展了李悝、商鞅等人的思想,形成了更完整的法治理论,成为先秦法学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的对立
法治是法家的基本观点,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者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对立。①此对立是两种制度的对立。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宗法为核心的法律观。而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有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规定,法家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②此对立表现了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和德治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家主张以力服人,认为法治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③两者的对立还表现在对君主作用的不同看法上。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上。法家则认为,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13、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根据
法家是以人性论和进化观作为“法治”的理论基础的。
1、“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好利恶害”和“趋利避害”的本性,这种本性不仅表现在家庭、政治、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在“好利恶害”和“趋利避害”的人性面前,仁义道德教化都是不起作用的,只有用法令来进行惩罚和奖励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应该实行“法治”。
2、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法家除了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证德教的不可取和“法治”的有效性以外,还通过对历史演进的叙述和古今社会的对比,论证了实行“法治”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比如,商鞅把人类社会分为“上世”、“中世”、“下世”和“今世”四个阶段。他说:“上世”是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既喜欢自己的亲人但又贪图私利,因此可以用“亲亲”这种方法来统治;到“中世”出现了抢夺和争执,人们尊重贤人、喜好仁慈,因此只能用“仁义”这种方法来统治;而“下世”有了私有制、君主和刑法,人们尊重的是官吏和贵人,因此“亲亲”和“仁义”就都行不通了;而“今世”的特征是“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而且民众又很奸诈,因此就更不能用“亲亲”和“仁义”这些旧的方法来进行统治了,必须要根据新的情况调整统治方法,实行“法治”。
14、法家是如何推行“法治”主张的?
法家从立法,执法,运用赏罚(即奖惩)处理法与权势、法与策略手段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立法原则法家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主要有五个: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
(二)执法主张为了推行“法治”,法家认为必须使法令成为君主治国、官吏尽职和判断所有人言行是非、以及决定赏罚的唯一准则,从而提出了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主张。法家认为,如果真正做到了“明法、任法、壹法、从法”,也就实现了“大治”。(三)运用赏罚法家非常重视赏罚,并提出了运用赏罚的主要方法:
1、“信赏必罚”。一是赏罚要兑现,二是赏罚要公平,三是反对“宥过”和“赦刑”。
2、“厚赏重罚”。
3、“赏功罚罪”、“赏勇罚怯”与“赏富罚贫”。
4、“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5、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四)法、势、术的结合 “法”指法令,“势”指权力或者权势,“术”指统治策略和手段,这三种政治现象是密切联系的。前期法家人物在论法时各有侧重,因而各成一派,如商秧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集前期法家思想之大成,强调“以法为本”,法、势、术紧密结合。
1、以法为本。韩非认为:没有权力,就无法推行法和术;没有权术,虽有政权和法令也制止不了“奸臣”;而没有法令,便无法进行管理和制裁。因此,法、势、术都是君主不可离开的工具。但三者之中,法令是最为重要的,必须以法为本而兼顾势、术。
2、法与势的结合。第一,法、势结合。如果无“势”,既不能发号施令,又不能施行赏罚,便无所谓“法治”;如果有“势”而无“法”,又只能形成“人治”。第二,“势”由君主“独制”,而法由“君臣共操”。因为权势是君与臣的主要区别,为了维护君主的至尊地位,也为了避免“政出多门”,必须由君主独掌大权。但法律必须由君臣共同掌管。第三,以法令加强权势。
3、法与术的结合,即以权术加强和实现“法治”。法、势、术的结合,是法家思想的总结和归宿,在法家思想中是很重要的。
15、如何理解商鞅的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商鞅关于法的起源及其变化发展的理论,是他进行社会改革的和变法的理论根据。(1)商鞅变法是以其进化的历史观为为理论根据的。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经历了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他说:“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宫。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尚)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在上世阶段,“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时“上贤而说仁”,即以道德观念的“仁”来维持社会秩序,没有强制手段。到了“贵贵而尊官”的下世,情况就不同了。“人们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社会混乱,争夺激烈。于是出现了“圣人”制定出各种制度以“定分”、“止乱”。首先是“定分”,“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这实际是上确认土地的其它财产的所有权,规定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次是“立禁”,即制定侵犯私有财产等行为的法律、禁令最后是“立官”、“立君”,即设立官吏以及统辖官吏的国君。商鞅所讲的“定分”、“立禁”、“立官”、“立君”,就是国家和法律产生、建立的具体过程。显然,商鞅对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不科学的,把国家和法律看成是“圣人”为了救乱而创造也是毫无根据的。但这种法的起源论摆脱了天命神权观念,认为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力图从财产关系上来探讨法的起因,这是难能可贵的。(2)变法论。为了推行变法,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变法论。变法前夕,商鞅同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进行了一次是否要变法的论争,《商君书·更法篇》生动记录了这次论争的内容。甘龙、杜挚等竭力反对变法,公然提出了“法礼无过,循礼无邪”的口号。商鞅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认为治民的礼与法不应一成不变,如果不适合形式的需要,就应该加以改变。“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所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古代先进的帝王常常是“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商鞅不但反对复古倒退,而且反对保持现状,固步自封,明确提出“不法古,不修(循)今”的主张。“法古则后于世,修今则塞于势”,统治者制定政治和法律,必须从实际出发,“明世俗之变”。只有“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才能治理好国家。显然这是一种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1
6、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以传说中的黄帝、老子为祖师而得名。据《汉书·艺文志》介绍,这个学派喜用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阐发老子“我无为,而民自正”的所谓“君人南面之术”。这一学说,正适合汉初经济凋敝,君臣上下要求安定,发展生产,渡过难关的想法。汉初统治者将这种学说运用实践中,收到达了显著成效。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计艰难,“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汉初君臣都从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出发,严历批判了“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陆贾的《新语》为汉初黄老无为之治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理论。他认为“无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敬谨”。并建议汉高祖实行轻徭、薄赋、缓刑的政策。《汉书·刑法志》颂扬萧何、曹参时说:“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轻徭薄赋”,“平狱缓刑”,移风易俗,以致“政宽人和”,天下“富实”。由此可见,“无为而治”是汉初统治者在战乱之后,为了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方针策略。(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同时,也重视儒家德刑相济的思想。陆贾向高祖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所谓文武并用,也就是德刑兼施,二者相济为用。特别是在秦朝恃武尚力、严刑峻法之后,更应当以德治为本、刑罚为末,即所罚“积礼义”而不“积刑罚”。文帝在位期间,“专务以德化民,”“兴于礼义”,同时也重视发挥法律的作用。可见汉初统治者看到了儒家仁义德教的作用,认识到只有运用文武两手的统治方法,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与秦朝的“专任刑罚”相比,无疑要高明一些。汉初统治者主张“罚不患薄”,约法省刑,减轻对人们的压迫。刘邦入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陆贾劝告高祖:“设刑者不厌轻,行罚者不患薄”。惠帝、吕后时“除三族罪,妖言令”。特别是文帝,即位后废除连坐收孥法和诽谤妖言令,尤其是命令废除肉刑,常为后人所称颂。(3)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对农民的剥削。陆贾向高祖说:“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惠帝、吕后时期,“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贾谊向文帝建议,“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文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文帝的大臣晁错认为,以粟为赏可以促进农业的以展,“万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指官府)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予以施行。
1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从秦始皇开始,“皇权至上、法自君出”一直是历代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了神化皇权,新儒学进一步对法自君出从神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所以,君主的言论和命令体现了天的意志,全体臣民必须服从,否则就是违反“天意”。为了维护皇权的至上权威,从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规定了所谓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罪名,并规定了严厉的刑罚。(二)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儒家思想主要源于西周的礼治。把礼法融合起来的第一人是荀子,新儒学正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因此具有以儒为主、儒(礼)法合流的特点。但新儒学将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实践,以《春秋》断案,则是前所未有的。(三)“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简称。儒家非常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新儒学则在这一基础上用阴阳学说对“三纲”作了新的解释。他们说“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而“天亲阳而疏阴”,所以,阳尊阴卑,阳贵阴贱。因此,君王、父亲、丈夫永远是臣子、儿子、妻子的绝对统治者。这就给“三纲”学说蒙上了一层神学色彩。在“三纲”中,“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三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正是由于“三纲”说特别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三纲”说从两汉到明清,一直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两千多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四)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儒家的德主刑辅主张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先秦儒家都是主张“德主刑辅”的;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派也主张把仁义道德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新儒学则用阴阳学说对德主刑辅进行论证,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他们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而天亲阳而疏阴,所以,天的意志是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自新儒学产生以后,历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主刑辅的思想。德主刑辅的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18、董仲舒“性三品”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董仲舒认为:少数统治者是上等之性,天生性善,因此不需要教化更不需要刑罚;而大多数贫穷的“斗筲之民”是下等之性,天生性恶,是教化不好的,即使教化也不能为善,所以只能用刑罚来制裁;只有“有善质而未能为善”的“中民”才可以名性。“中民”们虽然有“善质”,但既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必须经过教化之后才能为善。所以对这部分人应该主要用德教,只是在教化不成时才用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论有其非常反动的一面。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⑴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他特别推崇《春秋》,把它看成治国理民的法典。①《春秋》大一统思想;②更化论;③罢黜百家,统一思想;⑵君权神授,法自君出。董仲舒创造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系统论证了君权神授的问题,完全适应和满足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①天人感应与天罚论;②君权神授,法自君出。⑶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董仲舒根据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⑷阳德阴刑,德主刑辅。董仲舒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提出“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则,用儒家的仁德去代替法家的严刑,系统地论述了德主刑辅说。⑸春秋决狱,原心论罪。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势力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将儒家的经义应用到法律中去,从而把儒家的经典法律化。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主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作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如果没有犯罪动机,即使有犯罪行为,也应当从轻发落。
19、什么是“张杜律”?
“张杜律”是张斐的《律表》和杜预的《律本》的合称。张斐的《律表》和杜预的《律本》都是注释晋代《泰始律》的专门著作,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从而与晋律视为一体,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被后世称为“张杜律”。张斐《律表》和杜预《律本》作为注释晋律的专门著作的出现,表明律学已经发展成为依据经义原则研究具体法律问题的独立学科。20、杜预《律本》中的法律观
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律学家,曾参与《泰始律》的修订,后又著《律本》对《泰始律》进行注释。从《律本》来看,他的法律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纳礼入律,礼法合一。杜预“崇礼”而又“变礼”的思想对他的法律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在上《律本》的奏章中说:“今所注,皆网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但法律所体现的名分是指名分中的“大理”,而不是琐碎的“小理”,所以,法律既应该符合名分但又不能拘泥于“小理”。(二)“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即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烦密。杜预认为,“去密就简,则简而易从也。”所以,“简直”应当成为立法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简直”的法律观是杜预律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对律学的一项重要贡献。(三)区分律、令的界限。杜预认为,只有将律和令区别开来,才能真正做到立法“简直”。区分律、令的标准是,“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杜预对律、令界限所下的定义是我国法律史上第一个区分律和令的标准。
21、张裴《律表》中的法律观
张裴是西晋时与杜预齐名的律学家。从他注释《泰始律》的专门著作《律表》来看,他对法律理论,特别是刑法原理有独到的见解,对立法和审判的研究也比较全面和深刻。具体来说,张斐在法律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礼率律。张斐同杜预一样,也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他认为,《泰始律》的体例结构体现了“礼乐抚于中”的原则。(二)《刑名》的性质和作用。《刑名》是《泰始律》的第一篇,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相似。将《刑名》置于篇首是从魏律开始的,它表明了封建立法技术的成熟。晋律继承了这一改革成果。首先对这一改革成果作出理论说明的是张斐。张斐说,《刑名》之所以置于篇首,是由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的,因为它是整部法典的“纲领”。这一解释对魏晋以后的立法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后各朝的立法都将《刑名》放在篇首,再没有异议。(三)“理直刑正”。“理直”就是法律要体现纲常名教;“刑正”是指适用法律要做到宽严适中,轻重得当,有罪必罚,罪刑相符。张斐认为,“理”是法律的灵魂,只有“理直”才能“刑正”,所以“理直刑正”应该成为立法和司法的总原则。张斐在注释《泰始律》时也充分贯彻了这一原则。
1、明确区分和规定了各种犯罪概念。张斐认为,区分和规定各种犯罪概念是“理直刑正”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对《泰始律》中的“故意”、“过失”等法律用语和“恶逆”、“不敬”等有关的具体罪名作了解释,既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理”,也具有刑法理论上的普遍意义,有一定的科学性。
2、提出了“随事取法”、“临时观衅”的司法原则。张斐认为,“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体现“理”,不能机械地死守一成不变的法律条文,应该“随事取法”、“临时观衅”。张斐主张实行类推定罪和“以例求其名”(即以判例定罪),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理”,以达到“理直刑正”。
3、提出了“刑”、“理”、“心”、“情”、“事”综合的审讯原则。张斐认为,在具体案件的审讯中做到“理直刑正”,必须遵循“刑”、“理”、“心”、“情”、“事”综合的审讯原则。即依据刑法,以“理”为指导,在查清犯罪人的动机、心理状态和犯罪事实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决。
22、什么是《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唐《永徽律》和注解《永徽律》的“律疏”的合称。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命令长孙无忌等人以《武德律》、《贞观律》为基础,编纂了《永徽律》。为了阐明《永徽律》的精神实质,便于《永徽律》的适用和实施,唐高宗又命令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逐条逐句作出注解,叫做“律疏”。该“律疏”经皇帝批准,于永徽四年颁行,附于律文之后,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律与疏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
23、《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唐律疏议》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集以往封建法律之大成,而且也是唐以后各代立法的蓝本,在法制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礼法结合、维护“三纲”和等级特权三个方面。
一、“德礼为本,政教为用”《唐律疏议序》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了法律和礼义道德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不可缺少的手段,两者共同构成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从《唐律疏议》中的许多规定和解释来看礼的精神的确已经完全融化在法律条文之中了,礼法结合在《唐律疏议》中已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经接近完成。
二、封建纲常的法律化唐律“一准于礼”,凡是反对“三纲”的,都被认为是触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作为刑罚打击的重点。(一)“君为臣纲”在唐律中的反映为了确保皇帝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唐律严格规定:凡是违反“君为臣纲”及危害皇帝的犯罪,都属于罪大恶极,要处以最严厉的刑罚。这些犯罪主要有谋反、谋大逆、危害皇帝安全、大不敬等。(二)“父为子纲”在法律上的反映依唐律规定,凡是侍奉父母不“善”的,都构成不孝罪而给予处罚。象违反教令、闻父母丧而不举哀等违反“善事父母”的行为都是犯罪。就连父母在世而子孙攒私房钱或者要求分家的,也要处以三年徒刑。
(三)“夫为妻纲”在法律上的反映“夫为妻纲”是唐代立法根本原则之一,唐律中有不少维护夫权、歧视和压迫妇女的法律规定。如:“妻妾擅去者,徒二年;因而改嫁者,加二等。”、“妻殴夫徒一年;若殴伤重者,加三等;死者,斩。”,“闻夫丧不举哀”、“居夫丧而嫁”和“七出”等。
三、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一)贵族、官吏有罪无刑唐律依照人们的社会身份、地位、职业等把人分成皇帝、贵族、官吏、平民、贱民几个等级,而且还制定了一整套关于“议、请、减、赎、当”的法律制度,使绝大多数贵族和官吏免受刑罚。
(二)良贱异法
1、在婚姻方面,禁止良贱通婚。否则处以刑罚。
2、在刑罚方面,良贱同罪异罚。以杀伤罪为例:主人谋杀奴婢,至多处徒刑一年;而奴婢谋杀主人,不论是首犯还是从犯,都一律处以斩刑。如果主人过失杀奴婢,没有罪;而奴婢过失杀主人,则仍然要处以绞刑。
3、在诉讼方面,平民与贱民也是不平等的。尤其是奴婢和部曲,他们是不能告发主人的,否则就要处以绞刑。
24、理学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哪些影响?
理学的产生,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首先,理学的产生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在“理”的理论外衣下面,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弥补了理论上粗浅直观和体系不够完整的缺欠,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更缜密、更系统,也更具思辨的色彩。其次,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也直接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一方面,由于刑罚被说成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正义手段,使得封建统治者不再像以往那样忌讳严刑重罚。为了强化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统治者认为没有必要受传统的“德主刑辅”、“恤刑慎罚”学说的限制,于是对违法和犯罪的人施行严厉的制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另一方面,封建伦理道德披上理学的理论外衣后,大大增加了迷惑性和欺骗性,加上统治阶级的极力提倡,使封建伦理道德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压抑了劳动人民的权利观念,而且理学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也扼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5、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刑法主张。
在刑罚宽严的问题上,朱熹力主“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第一,主张恢复肉刑,“今徒、流之法,既不足以止穿窬淫放之奸,而其过于重者则又有不当死而死,如强暴脏满之类者”。如果恢复肉刑,虽然摧残了人的肢体,却保全了他的性命,且又不能继续作恶。这是“仰合先王之意而不适当之宜”的办法。第二,限制赎刑。他认为,原来规定的赎刑,只适用于轻罪。“罪之极轻,虽入鞭扑之刑而情法犹有可方议者。”后世出现的“赎五刑法,非圣人意也。”如果重罪仍适用赎刑,结果是有财者杀人伤人而可幸免刑狱之苦,无幸者又何其不幸。因此,对赎刑的使用必须严加限制。第三,严惩“奸凶”。朱熹主张,对于危害封建统治的“奸凶”要迅速加以惩处,决不宽贷。他说:“早正典刑,使奸凶之人,不得以迁延幸免。以“以严为本”为原则,朱熹还要求维护封建等级制,审理案件须分清尊卑、上下、长幼、亲疏的区别,然后才判断其是非曲直。他向皇帝建议:“臣伏愿陛下深诏中外司政典狱之官: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其不幸至于杀人者,虽有疑虑可悯,而至天奏谳,亦不许辄用拟贷之例。”由此可见,朱熹的“以严为本”,最终是以维护纲纪伦常为其根本原则的。为了维护纲纪伦常,他不惜抛弃“直”与“不直”的是非界限,混淆罪与非罪的区分。
26、宋明时期改革家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宋明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人民反抗斗争的加剧,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促使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分化,产生了一批锐意革新的政治改革家和理学反对派。在政治改革方面,有以北宋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变法以及张居正的改革等。在批判方面,有南宋陈亮反“存天理,灭人欲”的功利主义思想和明代李贽反理学的法律观等。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宋明两代改革家都主张在不角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变法改革,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侵略;要求“立善法”“以法绳天下”;整顿吏治,慎选良吏,擢用服务于变法改革的人才。
27、黄宗羲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的批判
首先,黄宗羲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他说,从有人类开始,“天下”就是属于所有天下人的,但是君主却凭借自自己掌握的权力,将“天下”据为“私”有,作为自己的家产;君主不仅自己终身享用“天下”,而且还“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次,黄宗羲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的剥夺和残害。他用有人类以来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事实作为根据,指出君主制度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君主无论在上台之前还是登基之后,一直都在祸害人民。在他们还末当君主之前,大肆兴兵征战,造成天下混乱和亲属离散;一旦当上皇帝,又变本加厉地剥削人民,以满足他一个人的淫逸和快乐。他说,这样的君主,应该是全天下百姓不共戴天的“仇寇”。第三,黄宗羲集中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他说,君主将天下据为己有,集大权于一身,颠倒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不仅使天下百姓深受其害,而且也会给君主自己及其家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君主集大权于一身,不仅造成选拔官吏“任人唯私”,而且导致“奄臣之祸”。第四,黄宗羲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他认为,秦朝以来的整个封建专制主义时期的法律,所体现的都只是君主及其家族的利益,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他进一步分析说,这样的“一家之法”和“非法之法”有很多弊端和危害:一是法令繁密,二是有法不依,三是压抑贤才,四是造成了官吏残害人民,使人民受到双重的残害和压迫。因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
28、黄宗羲具有民主因素的“法治”理论
(一)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释其害。”黄宗羲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而这种“公利”是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的,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所以,国家和法律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他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和重赋政策,用“授田于民”、用减轻赋税等办法来保障人民的财产权利;主张“工商皆本”,而不能仅仅以农为本,以体现人民尤其是工商市民阶层的经济权益;主张不分贫富,实行全民性的普及教育;主张兵源来自于民,而兵权又属于人民。(二)立法必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他认为,法律与国家政权一样,都是为天下,而不是为皇帝一个人或者一家人设立的,因此应该将“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作为立法的最高原则。“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反对“君为臣纲”的封建纲常,更重要的在于它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国家的新政体,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初级形式。黄宗羲认为,“以天下为主”要求统治者必须忠实地为天下人民效劳;所有的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君主个人的工具;人民也有权反对甚至推翻那些只顾自己、残害人民的暴君;总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家族)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所以,立法必须以“万民忧乐”为宗旨。立法“以天下为主”,就必须保障人民在政治上与官吏平等。所有的人,不论出身、职业、民族,在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为了保证民主与平等,黄宗羲还提出了“学校议政”的设想。他认为,学校不应该仅仅是“养士”的场所,同时也应该成为“治天下之具”的机关。主张学校应具有参与国家政事的决策、法律的制定,并监督君主、官吏执行情况的职能,做到“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敢自为非是,而论其非是于学校”。他提出由“名儒”担任各级学校的学官,尤其京师的太学,应当与宰相一样重要,并受到同等重视。地方学校的学官,也有评议、监督、弹劾当地官吏的权力。按照黄宗羲的设想,这个“学校”实际上已具有资产阶级议会的某些职能,可以说是近代议会政治的雏形。黄宗羲的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君主、宰相、大臣共同掌握立法、司法权力黄宗羲认为,君主集立法、司法、军事、行政等大权于一身,是“一家之法”的主要弊端,因而主张以“天下之法”来减少、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在他看来,既然君主、法律都并非“为一己之私而立”,那么立法和司法权力就不应该为君主个人所专有,那些品质高尚、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能够代表民意,所以,他们最适合从政。因此,除了要实行“学校议政”外,还应该由那些“大儒”、“名儒”出任宰相、公卿等重要官职,与君主共掌政权。黄宗羲认为,为了限制君主专制,除了应该实行君臣共掌政权之外,黄宗羲还提出了两项具体措施:一是恢复明代初期废除了的宰相制,由宰相统领“政事堂”,真正做到有职有权。宰相不仅可以与君主共商国事,而且主管“吏房”、“兵房”、“吏房”、“刑礼房”等主要中央机构。这种宰相制度,与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下的责任内阁制非常相似。二是实行地方分治,各地方政权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如独立的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等,从而限制君主的权力。这种中央与地方分治的形式,又类似于近代的联邦制。黄宗羲在论述君臣共治和限制君权的时候,始终是以“君臣平等、共为天下”作为基点的。他认为,君主与官吏都是天下之“客”,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各级官吏只能对“天下之法”负责,而不应为君王个人效忠,即“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四)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黄宗羲在总结前人关于“人治”与“法治”争论的基础上,打破正统儒学的“人治”传统,站在新的立场上,赋予了“法治”新的内容。黄宗羲所主张的“法治”是“天下之法”的“法治”。他认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应该重视“法治”的定立与实行,只要君主、宰相、公卿、士大夫直到庶民百姓都能严格遵守“天下之法”,就能达到天下大治。所以,“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
29、洪仁轩所主张的法制中有哪些资本主义因素?
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洪仁轩,由于对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因而在立法中主张效法西方先进的法制,全面革除封建法制,其立法原则中明显地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带有民主和科学的因素。洪仁轩认为,立法是治国之本,“国家以法制为先”。他提倡效法“邦法宏深”的西方及一跃而为“北方冠冕之邦”的日本与俄国,立善法以富国强兵,扭转危局。他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二十八条改变措施,集中体现了洪仁轩立法原则中的资本主义因素。(1)政治方面。洪仁轩主张“权归于一”,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地位,王、侯不得各自为政,又主张给地方以相应的自治权,加强地方管理。同时给民众一定的议政、参政和施政和的权力。这实际上是要求改革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将中央集权、地方自治与民众议政结合起来,形成“上下情通”的政权机构。他具体建议道:设乡官乡兵及钱粮税务所以发挥地方自治作用,设新闻馆,给民众议政的途径,对国家公职人员实行考核,以提高工作效率。(2)经济方面。洪仁轩主张发展交通事业,兴办铁路、公路及邮政,鼓励兴办金融事业。开设银行,发行纸币,兴办保障。他还主张以保障专利为手段,鼓励科技发明,若仿造别人创作之物,则“罪而罚之”。《资政新篇》允许个人开厂采矿,将太平天国前期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这些措施也有力地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3)文化教化、社会福利方面。洪仁轩严厉禁止买卖人口、溺婴、蓄养奴婢、卖淫、缠足、建庙宇寺观、吃鸦片、斗鸡等封建陋习。他鼓励社会现代文明事业的发展,对设学校、办报纸、开办医院、办慈善事业给予奖励。这一切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4)对外关系方面。洪仁轩主张国与国之间平等往来,自由通商。他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反对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但对为天国献策、有技艺的外国人则持欢迎态度,洪仁轩的对外政策,反映了其开放的一面,但不能否认也有对外国传教士抱有幻想的一面。总之,洪仁轩“革故鼎新”以立法原则,确实包含了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内容。
30、洋务运动的法律思想。
洋务派思想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主张代表了中国早期大官僚买办阶层的利益,同时迎了帝国主义代表从经济上控制中国、瓜分中国的需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本质上与腐朽的清王朝是一致的,即维护封建制度的原则,维护纲常名教。但与腐朽的顽固派略有不同的是,洋务派对西方的东西不是一概地加以排斥,他们也主张学习西方,“师夷智”、“师夷力”,在不改变封建法律本质的前提下,可效仿西方,对法律作一些体例、形式甚至某些条款的调整。学西方之“器”是当时形势下,洋务派采取的较顽固派更狡猾的统治手法。一方面,中国近代以来,屡屡败于西方。洋务派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西方船炮坚利,以学西方之“器”来抵制西方先进学说的传入,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并为其战败而辩护。另一方面,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斗争迅速发展,洋务派欲借助洋人的力量来镇压人民起义,并以此加强自己的实力。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本质上是与顽固派相一致的。也正因如此,洋务运动才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下,洋务派顽固坚持以封建礼教作法律的原则。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认为,“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洋务运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张之洞也认为,“礼政之本源,人禽之大防”。他指责清末沈家本改律“乖违”了法律的基本精神,破坏了“天地经义,万古不履”的纲常名教,并坚持反对新律的实施。为了维护礼教和以礼教为立法的宗旨,洋务派反对在修律时引进西方法律的先进理论,他们认为,“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之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等之权不可行也”。对于西方法律中的罪刑法定、司法独立、律师制、陪审制也一概加以否定。总之凡与专制、礼教相冲突的“西学”都在排斥之列。在司法制度上,洋务派沿用传统的治民方法,“宽猛本济”但却更加强调“猛”曾国藩认为,“严刑而义安”,他对太平天国的镇压令人发指。此外,对交不起赋税的农民,他亦用重刑威慑。张之洞在司法上主张不“因循拘泥”,因时而用“重典之刑”。洋务派在立法上主张维护礼教,排斥西学,在司法上又沿用传统的方法,并偏重刑事镇压,显示出他们的落后性与反动性。在对待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洋务派内部也有区别。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一派,以儒学的“礼让为国”、“忠信笃敬”为幌子,一次又一次地出卖民族利益,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以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一派,在民族生死攸关之时,能够识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如反对租界扩占土地,限制列强在华的治外法权,甚至以武力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综上所述,洋务派的法律思想,就整体而言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但其中某些成员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变法和主张,则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31、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法律思想
沈家本论述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内容甚多,而且还夹杂着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但最主要的是下面四点:
1、论法的性质和作用沈家本是沿袭先秦法家的观点来解释法的概念。他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至于法的作用,沈家本认为,法律的作用在于治民和治国。他说:“为政之道,首在立法以典民。”他是极力主张以法治民的。他认为,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兴衰同其法度的好坏有密切关系,只有“朝政明,而法度立”;也只有法度立,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世未有无法之国而能长治久安者也”。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沈家本还不能揭示法律的阶级本质,但是,他的思想已经超过历史上封建法学家所能达到的境界。
2、法随时变,“会通中外”沈家本认为,法律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加以补充和修改,不能因循守旧。而且,目前我国介于列强之间,迫于列强的压力,想守也守不住。
3、法须统一、平等沈家本针对清末制定新律之后,旧律并未废除,新旧参差不齐,对同一种行为的处罚,新律和旧律规定不一,提出了断罪之律必须统一的主张。“犯罪不论新旧,断罪自当一律,不得再有参差。”这是“法须统一”。此外,在适用法律时也必须贯彻统一、平等的原则。沈家本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出发,针对旗人在刑法上的特权,提出应该打破良贱界限,旗人和汉人“一体同科”。
4、教化为先,以刑辅之沈家本继承了儒家的法律与教育相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并结合世界发展的潮流,阐明了法律乃道德教化之辅思想。他在总结中外法制的经验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立法、司法都离不开道德教化;只有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做到情法两尽,法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单纯依靠法律的威慑和镇压,只能是南辕北辙。在他看来,情理二字是新旧法学的共同核心,所以,他认为资产阶级新法学的要旨已经包含在封建旧法学之中了。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产阶级新法学是以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为基础的法学,它和封建专制时代的旧法学的性质截然不同。
32、沈家本“平恕”为审断之本的法律思想
沈家本十分重视用法“平恕”,执法“得中”。他深入研究了中外的刑法制度,提出了反对严刑重罚、用法从宽的思想。沈家本认为,要做到公平执法,必须依法断罪,反对比附。他以资产阶级“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严厉地批判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比附援引制度,并在由他主持制订的《大清新刑》中明确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
33、沈家本“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法律思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好的法律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执法之人。那么,怎样才能有好的执法之人呢?沈家本主张:第一,所有国家官吏,上至,下至百里长吏,都要知法。尤其是有权发布命令的中枢长官更要知法,否则就会给司法实践造成极大的危害。第二,“治狱乃专门之学,非人人之所能为。”因此,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都应该象皋陶、苏公那样精通法律。“虞舜施刑,必属皋陶,周公敬狱,必推苏公。”第三,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沈家本认为,因为法律为专门之学,所以律学博士一职十分重要,不可或无。为了培养法学专门人才,就应当设立专门的学校,并从邻国日本东京请来博士讲学。
34、沈家本的法学盛衰说
沈家本十分重视法理学的研究和宣传,特别强调法理学对于立法和司法的重要指导作用。他专门写了《法学盛衰说》,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对中国法学盛衰的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法学之盛衰与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他说:“法学之盛衰,与政之治忽,实息息相通。然当学之盛也,不能必政之皆盛;而学之衰也,可决其政之必衰。”无疑,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但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揭示出法学衰微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学术讨论的空气。
35、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⑴亲亲尊尊: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逾越。⑵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①这是周公时期礼治的基本特征。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有所侧重。②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36、墨家学派和儒、道、法诸家相比的特点
①墨家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决维护墨家的宗旨,并富有牺牲精神;②墨家有严格的纪律;③墨者“以自苦为极”,生活艰苦;④墨家有自己的法律:“墨子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37、墨家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
墨家强调要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利,并认为人类只有努力劳动,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他们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行为,以保护私有财产权。墨家对待赏罚提出的原则:①对赏罚的处理要及时准确;②赏罚应与舆论、道德相一致;③赏罚要公正无私。
38、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的区别:①儒家强调“亲亲”,重视亲疏厚薄,主张爱有差等;而墨家强调普遍的爱、平等的爱。②儒家的“爱人”,是先己后人,由己及人;墨家则是有己有人,先人后己。③儒家的“爱人”,反对言利;而墨家把爱与利结合起来,以“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基础。
39、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统治者应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②“无为而治”论。一切听任自然的支配,让天下万物自然生长、发展。③废弃仁义圣智说。道家认为,仁义、圣智、孝慈、忠信等,都是不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只有摒弃,才能使人们保持纯朴的天性。④否定人定法。道家主张废弃一切法度和规章制度。⑤“君人南面之术”。就是最高统治者驾驭臣下,统治人民的一套方法和权术。40、老子的自然法主张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道,从本质上看,它是第一性的,而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老子认为,虽然由道生育万物,但天地万物以及人类都受自然的支配,应当效法自然。自然法比人定法优越。自然法比人定法优越的原因:①自然法体现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广大无边,谁也逃脱不了它的约束;②自然法对人无所偏爱;③自然法是永恒的。
41、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认为①自然的天道是无为的,人们遵循天道行事,就要自然无为;②治理国家应不要过多地干预人民的生活,听其自然,国家就能治理好;③天下之所以混乱,人民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为,他极力反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表现在:A抨击统治者骄奢淫逸;B反对苛政暴敛;C反对战争;D不尚贤。
42、韩非法、势、术结合的思想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他在总结前期法家法、势、术三派得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的“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⑴以法为本。韩非认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有法。他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法令,它使百姓确信守法的一定受赏,犯法的一定受罚。①治国必须以法为本。法是治国的惟一标准,是统一人们行动的准则。②刑赏是君主手中的“二柄”。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赏刑结合的思想,把刑赏看成君主维护其权势的两大权柄。⑵法、势结合论。韩非讲的“抱法处势”,就是即坚持法治又掌握权势的意思。这是韩非法治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⑶法、术结合论。韩非主张用法行术,使法和术结合起来。①综核名实之术;②无为而为与禁奸之术。韩非还吸取道家的无为思想,变成积极进取的人君“南面之术”。
43、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时期嵇康的玄学思想,嵇康认为自然以名教是对立的,名教不出于自然,而是当权者有意构造出来的,公开要求抉破名教、礼法的束缚。名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纲常伦理作最高准则来正名定分的封建礼教,是一种政治理论,并形成一套与其理论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玄学: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是魏晋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学说,是儒道结合的混和体,是一种以道家的虚无来论证儒家纲常的思想理论。
44、鲍敬言的“无君论”
鲍敬言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其法律观的内容特点是:①否定君权神授论,提出暴力征服说;②否定君主设刑是“兴利除害”,批判君主“屠割天下”的罪恶;③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废弃任何国家和法制。其历史意义:鲍敬言的“无君论”脱胎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复古颂古倾向,同时其中包含着无政府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有不科学的一面,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能直接批评和否定神权政治,揭露批判君主专制的罪恶,又具有合理和积极的一面,在法律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45、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中的法律思想
①齐之以法,示之以礼;②法为治要,慎刑恤刑;③教随时设,政因事改。存留养亲:是北魏孝文帝创制的制度,指对于身犯死罪的,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符合儒家孝的伦理观念,为后世遵行。
46、杨坚在立法、司法方面的思想
①以轻代重,废除苛惨之法;②慎断死罪;③行罚不避亲贵;④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是隋文帝在位期间主持制定和颁行的法律,集中体现了杨坚“除削繁苛,以轻代重”的立法主张,对《唐律》《唐律疏议》的制定有重要影响。
47、李世民集团的主要立法思想
⑴以隋为鉴,安人宁国。李世民亲自经历了隋朝的由盛而衰、迅速灭亡的全过程,深深感受到农民起义的威力,为了缓和统人民的矛盾,制定了安人宁国的方针。在方针的指导下,李世民集团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的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局面。⑵立法公平,务求宽简。李世民君臣对法律发表了许多看法,形成一种以“宽简”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①既制礼,又立刑;②立法必须公平;③国家法令,惟须简约;④法须稳定,不可数变。⑶慎狱恤刑,务求其“实”。李世民君臣不仅在立法方面强调宽简,而且在司法方面注重慎狱恤刑,务求其“实”。①慎狱恤刑;②创立九卿议刑制度;③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④反对严讯,务求其“实”。⑷明正赏罚,一断以律。李世民君臣十分重视赏罚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魏征认为赏用以劝善,罚用以惩恶。所以,赏罚之得失,关系国家的安危。⑸纳谏与执法相结合。李世民的求谏纳谏是和他的举任贤才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①求谏纳谏,以成治道;②各尽其言,群策群力;③纳谏与执法相结合,君臣共同守法。综上所述,李世民集团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并将它们发展为更加缜密和精巧,使之更能适应时势的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虽然这些立法思想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他们的法律和法治思想,仍然是一种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的家天下的思想,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的。
48、道统论
韩愈著名的思想观点。为了反对佛教,韩愈杜撰出儒家之道有一个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孟子的传授谱系,并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志在阐扬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用儒家学说代替佛道的教义。韩愈的性三品说:韩愈认为统治者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这种性三品说,为统治阶级的严刑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49、韩愈“道统论”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
①君权至上与道统论。韩愈提出“道统论”,来维护君权和巩固封建统治。主张打击藩镇割据势力,宣扬君主至上,加强中央集权封建政府的权力。②圣人“制刑”与天刑说。韩愈认为法律和刑是圣人创造和设立的。他还宣扬天刑说,认为天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如果违背了天的意志,就会受到天的惩罚。③德礼为先,辅义政刑。他认为礼、法同为治国工具,但应坚持“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的原则,强调要恢复和加强礼义的教育,刑罚的目的在于使劳动人民惧怕而减少犯罪,公然把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50、王叔文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抑制藩镇割据势力;②打击宦官势力;③严惩贪官暴吏,推行“用人惟贤” 路线;④减轻剥削,释放宫女。
51、存天理,灭人欲
是宋代理学朱熹的法律思想。天理指封建纲常伦理,人欲指违背天理的意念和超过生存需要的物质欲望。他认为天理是纯粹的善,人欲是绝对的恶。“存天理,灭人欲”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朱熹思想中德、礼、政、刑的关系
①德礼为本,政刑为末,但它们在本质目的上是一致的;②在德与礼之间,应以德为本,以礼为末;③政是统治的工具,刑是辅助统治的手段;④重视礼义道德的感化作用。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法律思想
朱熹极力主张刑罚以严为本,以宽济之。在朱熹看来,为政严则令行禁止,制止犯罪;宽则纲纪废,弛奸豪得志,善良的人反而遭殃。①主张恢复肉刑;②限制赎刑;③严惩“奸凶”。以“以严为本”为原则,朱熹还要求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52、范仲淹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主张
①克服独断、偏听;②重宰相谏官御史之职;③舍一心之私,执法公证。审刑名的司法原则:①审刑名,谨慎适用罪名;②行纠察,加强司法监督;③习法律,提高业务素质。
53、张居正“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
①主张高度集权,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②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③整饬吏治,慎用刑罚;④法在必行,奸无所赦。
54、完颜雍慎行“议亲”、“议贤”,确立君主最高权威的主张
①明确后族的议亲范围;②缩小宗室议亲的范围;③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④严格掌握议贤的条件;⑤再次声明,八议制度最根本的一条是“拟请奏裁”,即皇帝说了算。
55、耶律楚材的封建法制取代落后习惯法的法律思想
①定朝仪,明君臣上下之分;②开文治,任用汉族儒臣;③统一司法,禁止滥杀。④因地制宜,建立了封建赋税制度。《便宜一十八事》:是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为统一全国政事而写的奏章。其内容很广泛,涉及政治、吏治、赋税、刑法、诉讼等方面,经朝廷批准,以成文法形式颁行,成为当时的临时法典。
56、黄宗羲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的批判
①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②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的剥夺和残害;③集中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④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 ①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②立法必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③君主、宰相、大臣共同掌握立法、司法权利;④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
57、趋时更新: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法律时变观点。他认为,法律与整个国家制度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
①王夫之认为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②王夫之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③王夫之揭示出“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深刻讨论了改革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超时更新”的前景。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①立法“必循天下之公”;②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③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58、龚自珍“更法改图”思想
①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②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③不拘一格降人才;④禁绝鸦片,宜用重典。
59、“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魏源提出的。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以达到战而胜之的目的。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是魏源的变法思想。即变法愈彻底,对老百姓愈有利。他列举历代关于赋税、选举、劳役、兵役等制度不断变革的事实,说明法令制度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
60、洪秀全“人无私财”的主张
他认为,产生广大农民群众悲惨的境遇的根源是“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这种经济上的公有思想,突出表现在分配和消费上。《天朝田亩制度》是这种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它以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核心,提出了一套社会结构的设计,宣布废除一切土地私有制,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计口授田,财产公有,共同生产,彼此支援。61、洪秀全的严刑峻法、轻罪重刑思想
①把刑罚的矛头指向敌人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分子;②太平天国法网严密;③洪秀全的重刑思想在刑罚上表现为极端的残酷性;④洪秀全的法律思想既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所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它也是太平天国的土地法。它明确宣布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有田同耕的理想,还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它充分反映了农民革命的平均主义思路,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62、洪仁玕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⑴国家以法制为先。他借鉴中外历史经验,将“立法制”作为治国之本,不但要立法制,还要立法当、立法善,他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28条改革措施,其内容归纳为:①政治方面。他要求“权归于一”,加强中央的领导,王侯不得各自为政;②经济方面。发展交通,发展金融事业,发展工矿业,邮政事业既可公办,也可私办。③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设学堂,办报纸,开医院奖励慈善事业,办育婴堂、养老院。④对外关系方面。国与国之间自由通,平等往来。⑵恩威并济与教法兼行。他认为,威就是指执法严,要“执法严”,必须注意:①国家官吏必须以身作则,遵法守纪;②“奉行天法”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③严明赏罚,做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63、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洋务派形成于1856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违反封建纲常的前提下,可以“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维护纲常名教,法律应以纲常名教为本源。其法律思想的特点:①强调礼的原则,将一切变革纲常名教的主张视为大逆不道;②赤裸裸地宣扬重刑主义,主张对农民起义进行暴力镇压。
64、曾国藩维护纲常名教的主张:为了维护纲常名教,曾国藩提出了所谓“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反动政纲。所谓以礼自治,就是用礼来呼吁他的反革命同伙,加强统治阶级内部的反革命团结,同心协力地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所谓以礼治人,就是用礼来“辟异端”,正纲纪,强迫人民接受礼的统治。曾国藩作主张的礼或礼治,并不是要施仁政于民,而是把它当作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65、《劝学篇》
作者是张之洞,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全面的发挥和阐述。他认为三纲五常万不可变。张之洞的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张之洞认为法律是统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法律的作用就在于强制老百姓服从统治秩序,张之洞指出,中国“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即纲常名教是封建统治的根本。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封建上层建筑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都必须贯彻这个原则。66、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阐明了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实际上是宣扬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他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其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认为,据乱世是暴主之酷政的时代,升平世是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时代,还有一个太平世,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时代。对中国而言,是“进至升平”的时代,因此中国必须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67、康有为倡导的“君主立宪”的思想
康有为认为,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就必须实行君主立宪。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讨论了建立代议机构即立法机构的问题。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①设议院开国会;②制定宪法;③行三权分立。68、《孔子改制考》
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撰写的著作。书中阐明了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实际上是宣传他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公羊三世说: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的思想命题。他认为《公羊春秋》的核心是公羊三世说,即人类社会的演进分三个阶段,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再由“升平世”进入“太平世”。69、太平之世不立刑
是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法律思想,他认为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在那里,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而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去九界”:是康有为的法律思想,他认为要致刑措,达大同,最根本的方法是去“九界”。这就是:一去国界,二去级界,三去种界,四去形界,五去家界,六去产界,七去乱界,八去类界,九去苦界,达到至平、至仁、至公、至致的大同社会。
70、梁启超“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
梁启超认为,中国要救亡、自强、实行变法,必须从改革中国社会本身入手,即改革中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制度以至国家的政体。①变法必先变人;②变法必兴民权;③变法必须变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71、梁启超实行法治、兼重人治的主张
梁启超在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上,坚持法治与人治不可偏废的观点,首先,他反对只要人治的主张。他认为人治弊端重重,①人治是以某一人或某几人为转移,但一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人亡则政息,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②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大政务繁,只靠人治是行不通的。其次,他也反对只靠法治。他认为①人能制法,非法能治人;②徒法不能以自行。
72、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谭嗣同提出的当时最激进的口号,他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认为这是一切酷律之源,主张用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原则来代替封建制度。《仁学》:是谭嗣同的名著。书中提出了“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激进口号。在这一口号下,他吸取和运用西方的进化论、天赋***论,以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重民轻君思想,深刻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暴虐,并从正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这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从反对变法维新到积极参与变法维新。
73、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内容:⑴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在他看来,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就能国家富强。①论法的性质和作用,他认为法的作用在于治国与治民;②法随时变,会通中外;③法须统一、平等;④教化为先,以刑辅之。⑵“平恕”为审断之本。他重视用法平恕,执法得中。要做到公平执法,必须依法断罪,反对比附。他以资产阶级得罪行法定的原则批判了古代中国的比附援引制度。⑶“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有了好的法律,还要有好的执法之人,才能推行资产阶级法治。他提出了具体培养法律人才的方法,设置法律学堂与法律博士。⑷法学盛衰说。他强调法理学习对于立法、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把法学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法学的盛衰作为衡量政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出“法学之盛衰”同政治的治乱“息息相通”,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的结论。74、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特点
①反封建性;②民主性;③民族性;④一定的反帝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基本内容,总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三民主义又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阶段。
75、孙中山“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的“一贯之精神”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一方面揭露清政府的专制,一方面积极地提出建设主张。⑴深刻揭露和批判清朝封建专制法制。孙中山严厉抨击封建法制的黑暗,主张废除清朝的种种虐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立即下令废除不合理的等级制度。⑵主张建设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孙中山谋求建设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法治国家。其主张有:①民主政治靠法律来保证,法律由国会制定。但他受法律万能论的影响,认为民主政治的根本在于法律;②用法律形式规定和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废止了各种封建专制法律,颁行大量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法律、法令,力图推进法治,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他还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把人民主权思想以宪法形式固定下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⑶主张司法独立,以保证法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力图建立民主的司法制度,强调“司法为独立机关”。孙中山的这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民主和法制原则,是近代中国先进的法律思想。76、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他试图通过“五权宪法”来保证人民主权和直接民权。①“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故称“权能分治”。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政府实施治权采取五权分立体制,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孙中山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反对照搬西方,反对奉西方三权分立为金科玉律。他的“五权宪法”确实是近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宪法学说。②“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其中,选举权和创制权,体现了主权在民;罢免权和复决权,体现了人民保留的收回权。直接民权的思想使五权宪法超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模式。三权分立的最高原则是制衡,五权宪法则是权能分立,其目的是保障人民主权。前者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后者是直接民主,实行全民政治。因此,五权宪法作为一种政治方案和宪法原则,实际上具有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由小资产阶级及工人、农民等联合专政的色彩。③通过五权分立建立“世界上最完美最良善的政府”的空想性。首先,国家权力本是一个整体,国家机关的分工不等于分权,孙中山却以为“五权宪法”、权能分立可以实现“直接民权”,显然是过于幼稚。其次,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也受到其世界观的局限,他把权和能的关系比作阿斗和诸葛亮的关系,人民有权而无能,应由行使治权的有能的“先知先觉”者从上面赐予“公权”。这显然是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性和唯心的历史观。最后,孙中山不能正确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总想超越革命阶段,建立“万能政府”、“全民国家”,实现“全民政治”,这不能不陷入主观社会主义中去。77、《代议然否论》
章太炎为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所实行的代议制而写的著名文章。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代议制的意见,揭露了代议制的种种弊端。章太炎看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弊病,并加以深刻揭露,无疑是合理的,但为了反对代议制,章太炎不惜美化中国封建专制,则有失偏颇,不合历史潮流。78、章太炎的维护人民权利平等的法律观
章太炎反封建专制特权法之道而行之,要求在推翻清朝后,立法上、司法上“抑官伸民”、“抑强辅微”、“抑富振贫”,总起来说,就是“损上益下”,以维护人民权利平等。⑴“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具体地说,是要像五朝法律那样做到“重生命”、“恤无告”、“平吏民”、“抑富人”。出于“抑强辅微”的需要,章太炎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主张,如:①“轻盗贼之罪”,并反对“以赃论罪”;②“轻谋反之罪”,“重叛逆之罪”;③宽平省刑。⑵“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章太炎为了“恢廓民权,限制元首”,曾提出“置四法”。这四法是:均配土地;官办工厂;限制继承;公散议员。除公散议员属政治方面的,其余都是民事和经济方面的,加上他在其他地方论及的民事和经济立法主张,总合起来,其宗旨是“抑富强,振贫弱”,具体内容为:①均配土地;②官办工厂;③限制继承权;④统一货币;⑤稳定赋税。⑶“抑官伸民”的行政立法主张。与“抑强辅微”、“抑富振贫”相应,章太炎主张在政治上以行政、立法、司法、教育四权分立为基础,进一步制定旨在“抑官吏,伸齐民”的行政立法,以保护民权,人人得享受平等政治权利。79、简述管仲的立法思想
管仲主张“令顺民心”,“与民分货”,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尤其是在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为向背,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使法律符合百姓的利欲,适应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2)管仲重视商业。力图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促进并控制经济的发展。管仲的立法思想具有重商主义的特征。(3)管仲在农业方面也有自己极有特色的思想。
80、简述秦王朝“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专制统治,推行“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用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其法治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事统上法”的指导思想,加强法律的统一。②“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③严刑峻法,“深督轻罪”的施刑方针;④“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秦王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对秦统治者实现统一,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采用单纯的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的速亡。
81、简述魏源的“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思想
魏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变化的,指出历史进化是客观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思想。他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敝之法,亦无穷极不变之法”。他列举历代赋税、兵役制度不断变革的事实,说明法令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发展自身的法则。他还认为后代的法令、制度比古代进步,反对那种“执古”、“泥古”而不知随“势”变法的人,怒斥他们是“读周礼之书,用以误天下”的庸儒。但魏源认为现有法令制度问题不大,关键是讲求行法之人,除去“法外之弊”,所以其变法思想仅为点点滴滴的改良,根本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制度,也没有以新法代旧法,仿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要求。
82、试述《唐律疏议》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体现
《唐律疏议》是以唐朝早期法律为基础而制定的集大成的律文及释文。代表了唐朝制定法律的最高水平。它包含的法律思想非常丰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德礼为本、政教为用”的礼法结合的思想。在《唐律疏议序》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法律的功效和礼仪道德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礼的精神完全融合在《唐律疏议》的律文中,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2)封建纲常的法律化。“一准乎礼”的唐律比汉律更全面和具体地体现了“三纲”的原则:①“君为臣纲”置于三纲之首。对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违反“君为臣纲”的行为作了详细规定并给以严厉惩罚;②“父为子纲”在唐律中反映得最全面和具体,对构成不孝罪的种种行为严厉惩罚;③“夫为妻纲”,维护夫权,歧视和压迫妇女,规定了“七出”,闻夫丧不举哀等犯罪行为。(3)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唐律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①贵族官吏有罪无刑;②将人民分为良贱,良贱适用不同的法律。《唐律疏议》是唐律的集大成者,体现了礼法的结合。其后的各朝立法均以这种礼法结合的思想作为正统法律思想,成为以后各代立法的蓝本。
83、简述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
邓析是春秋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的所做所为,并不可能为万世所效法;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邓析的“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提出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从而论证了否定周礼,实行法治革新的合理性。
84、简述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后王立法,将《春秋》推祟倍至,视其为治国理民的法典,依照《春秋》的理论和精神解决政治法律疑难问题。其春秋法统说有以下内容: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大一统”主要指要求统一,并以君主为绝对权威。②从秦弊政中吸取教训,提出“更化论”。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制定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长远利益的政策。③“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总的说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85、简述洪仁轩“国家以法制为先”的思想
洪仁轩认为“立法制”是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在《立法制喧谕》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认为立法是治国之本,整顿法制,不仅可以扭转太平天国法纪松驰的形势和弊端,还有增强国力,争雄世界的意义。洪仁轩进一步指出、国家不仅要立法制、而且要“立法当”,“立法善”,因此立法必须“变通”以求“更新”。以这些思想为指导,他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洪仁轩的思想带有资本主义民主与科学的因素,包含了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内容,体现了历史趋势。
86、试论述明法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
黄宗羲从民主主义的要求出发论述了“天下之法”的具体要求,提出了确立新型“法治”的改革蓝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龚自珍猛烈抨击清王朝政治的衰败腐朽,揭露封建统治存在的深刻危机:①以“不可破之例”束缚包括司法官吏在内的各级官吏;②刑狱黑暗,司法官吏残暴地迫害人民。这种批判能激起人们对封建专制的愤恨、有进步作用。魏自珍主张仿古法而行之,以“更法改图”但并不要求对清朝政治法律制度作根本性的改革。而且认为改革“不可以骤”,以免人民对旧制度冲击得太厉害,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2)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龚由珍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有的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而人的这种欲望应平均地得到满足,社会危机的原因是贫富不均。他在《农宗篇》中首先提出了国、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理论。(3)不拘一格降人材。他认为造成清朝官僚集团无能的重要原因是腐朽的科举制度,希望在用人问题上进行改进。(4)禁绝鸦片、宜用重典。他认为“刑乱邦应用重典”。用法律手段禁绝鸦片。
87、道:道本义是路、途径,引申为规律、道理。在《老子》书中,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宇宙观、人生观的角度,指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规律、常以“天道”相称;一是从统治方术方面、指统治者制驭天下的最高原则和根本策略,又称“人君南面之术”:老子之“道”,就是自然之道。“道”是万物的本原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
88、简述荀子的“化性起伪”的观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是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为了改造人性之恶而对普通人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礼”、“法”的产生也都是为了“化性起伪”的根本目的。“化性起伪”是荀子礼法起源观的重要前提之一。
89、简述韩愈的“道统论”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
韩愈提出“道统论”,主张君权至上,他坚决反对佛教并用传统世系的宗教法与之对抗。他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宣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企图用儒家的学说代替佛、道的教义。韩愈“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博爱和遵行封建纲常来行事,反对假借佛、道等外物来修炼德行。韩愈还对“修齐治平”的原理进行了阐述,批评佛道的遁世无为,忘却天下的宗教修养。在这个理论思想的指导下,韩愈提出了维护君权,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主张。
90、简述封建法律思想哲理化对封建社会后期法律实践活动的影响
理学的发展造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直接影响到封建社会后期法律实践:①刑罚被说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正义手段。因此统治阶级不再像以前那样忌讳严刑。对破坏封建统治秩序的违法犯罪施行严厉制裁;②封建伦理道德观点获得理学的理论外衣之防。增加广迷惑性和欺骗性,加上统治阶级的极力提倡,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严重桎梏着劳动人民的精神活动,严重压抑了人民的权利观念,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作用越到封建社会末期便越突出。
91、试述曾国藩“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
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了适应镇压农民革命和办洋务的需要,他提出了“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1)维护纲常名教,“一秉于礼”。曾国藩法律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维护纲常名教。即坚持封建主义法律的根本原则和思想基础,为此,他提出了“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反动政纲。①“以礼自治”是用礼加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协力镇压农民起义;②“以礼治人”指用礼来“辟异端”.正纲纪,强迫人们接受礼的统治。
(2)“严刑以致义安”。曾国藩主张用严刑峻法来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他反对“宽仁”认为只有对人民群众“好杀”,才能维护地主阶级反动统治。在审理案件中。他也强调要实行严刑重法,敢于使用法外之法,刑外之刑。他还主张用严刑重责来强迫人民交粮纳税。曾国藩的法律思想是为其镇压农民起义和对外屈辱求和的政策服务的。他虽然看到学习西方的技术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因而主张在万国交通的形式之下,不应一切拘泥于成法,在某些方面应稍事变通。但他认为涉及封建治的基本原则的“常”万不可变,只有器械,财用、选卒这些方面可以变。暴露出其地主阶级思想家的反动本质。92、简述荀子的“法义”、“法数”与“类”的概念及其在法理学上的贡献
提出并区别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是荀子对古代法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他认为运用法令时,不仅要了解“法数”(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法义”(基本原理、精神实质)。“法义”是“法数”的指导,“法数”是法义的体现。荀子还指出法令不能包容一切,必须以“类”(案例类推)作为“法数”的补充。精通“法义”,严守“法数”、以“类”补充,有了这三个方面,执行法令才能运用自如。93、简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法律思想,其中“中学”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这个“体”和“道”是不能变,不可变和不许变的,可以变的是“器”。他还把“法制”划入可变之列,但他所说的“法”或“法制”并不包括封建的基本制度。“西学为用”是说,“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西学本身也有“体”和“用”,为中体服务的只能是西学之用而不能是西学之体。“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表现在法律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同时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94、试述梁启超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
梁启超在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上,坚持法治和人治不可偏废,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观点:
(1)他反对人治,认为人治弊端重重:①人治是以某一人或某几人为转移。个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范围小,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②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而世上贤君少于昏君。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家大、政务繁,没有那么多贤人。(2)同时他反对只靠法治:①人能制法、非法能制人。法要由人来制定,而制法者的“德”与“智”很重要。有德有智者才能制定出“善法”。有“善法”才有“善治”。②徒法不足以自行,有善法,然后有善治,而“善法”要靠人来制定,又要靠人来实施。因此,法治和人治必须统一。梁启超还指出,“法不能独立”,如果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再好的法律也如同废纸一张。他认为,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制裁力,两者要“相须为用,莫可偏废”。法治只有辅之以道德教育,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启迪人们的自治能力。因此,要注意道德对法制的作用。他也反对把法律和道德混为一谈,他同意“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的说法,认为法与礼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96、简述荀子对“象刑”的否定
荀子主张否定“象刑”,以重刑惩恶。象刑见于《尚书》的记载,指对犯罪者不用肉刑,而采取象征性的方式来代替,它被视为古代圣王“德政”的表现。荀子认为象刑之说不足为凭,属于“世俗之说”。表面上是轻刑,实则“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荀子的观点表现了他在刑罚观上与孔、孟的明显不同。97、简述王安石“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主张
王安石认为,要实现天下大治,主要靠两个办法:一是“大明法度”;二是“重建贤才”。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法治、人治统一说。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和法度是否合理。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的作用,认为立法和执法都离不开贤人。王安石将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因素,这就形成了法治人治统一论。在实践中具体表现就运用法制手段选拔和任使人才,主要表现在①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98、试述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法律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谭嗣同是清末维新志士中的激进派,他的思想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改良主义的范围,实际已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就是主张“冲决一切封建网罗”:(1)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他在《仁学》中提出“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口号,其锋芒主要是从制度上、思想上对准封建专制,直截了当地提出要“废君统,倡民主”,他论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指出君主是由民共举的,并不是“天”所任命的,君主压制天下是毫无道理的。是“民择君”,而不是“君择民”,君民关系应该是“君末也,民本也”。要求“废君统,倡民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抨击封建纲常名教。他认为封建三纲五常是箝制人们行动与思想的绳索,是封建帝王制定各种法律的依据。是一切酷律之源。因此,他要“冲决伦常之网罗”,主张用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道德原则来代替封建伦理道德,变“不等”为平等。此外,他还主张修改旧律“尽学西法”。变法的根本在于废弃旧章,学习西方“其法令制度之美备”。“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是当时能提出的最激进的口号。谭嗣同深刻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暴虐,鞭挞了纲常名教禁锢人们灵魂的罪恶,并从正面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99、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提出了所谓“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反动政纲。所谓“以礼自治”即用礼来呼吁他的同伙,谨守封建伦常与法纪,加强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所谓“以礼治人”即用礼来“辟异端”,正纲纪,强迫人民接受礼的统治。曾国藩主张礼或礼治,并不是要施仁政于民,而是将它作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
100、简述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
墨家否认国家和法律的先天存在,认为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时期。个人有个人的标准,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争夺。国家和法律的产生是为了“一同天下之义”,消灭混乱。这种法律起源论的目的在于使“兼爱”、“交利”成为法律和政策,统一人们的思想,建立对劳动者有利的社会秩序,是进步的。101、简述张居正“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
张居正“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有以下几方面:①主张高度集中,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②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即立法应随社会变化而相应更新并且应以宜时便民为原则。③整饬吏治、慎用刑罚。④“法在必行、奸无所赦”。他认为宽容犯罪是毫无政治眼光的“姑息之爱”,严明法制才能造成天下安宁。102、简述《老子》的自然法主张
《老子》主张祟尚自然,以道为法。“自然”是“道”的本质,“道”是“自然”的表现。他认为:①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②道充满于天地、普遍而且无私。③“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自己的内在体系和规律,其运行变化,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④道与仁义礼法等规范相比,是最高的原则。⑤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具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老子这种以道统法的观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它以自然之天代替了人格神之天,是对西周以来传统神权观念的否定。
103、简述金世宗“赏罚不滥,即是宽政”主张
金世宗主张“赏罚不滥,即是宽政”。在“赏罚不滥”中,他又特别强调“刑罚不滥”,这就是他的慎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第二,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第三,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
104、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2)争论的焦点不同。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竞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立法的指导方针上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理。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法理指导立法。(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4)斗争的结果不同。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5)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105、简述商鞅“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为说明变法的必要和正确,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1)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认为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口号。(2)商鞅指出只有变法变礼,才能强国利民。(3)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总之,商鞅用来说明变法必要性的理论体现了历史进化的观点。
106、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1)立法“必循天下之公”;(2)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3)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107、简述清末礼法之争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
(1)“旧律之宜变通者”有五个方面,即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唯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对旧律做了全面的修改。(2)立法宗旨是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3)制定新律,要以国家主义为精神,用国家主义取代家族主义,体现宪政精神。
108、论述孙中山“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的“一贯之精神”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一方面揭露清政府的专制,一方面积极地提出建设主张:(1)深刻揭露和批判清朝封建专制法制。孙中山严厉抨击封建法制的黑暗,主张废除清朝的种种虐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他立即下令废除不合理的等级制度。(2)主张建设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孙中山谋求建设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法治国家。其主张有: ①民主政治靠法律保证,法律由国会制定。但他受法律万能论的影响,认为民主政治的根本在于法律。②用法律形式规定和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废止了各种封建专制法律,颁行大量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法律、法令,力图推进法治,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他还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把人民主权思想以宪法形式固定下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3)主张司法独立,以保证法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力图建立民主的司法制度,强调“司法为独立机关”。孙中山的这些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民主和法制原则,是近代中国先进的法律思想。
109、在《农宗篇》中,龚自珍提出了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理论,他认为中国古代“未有后王君公”,“未有礼乐刑法与礼乐刑法之差”。很久以前,在自然生长植物缺乏的社会里,人们才开始自己生产食物。有能力耕种土地的人,就成为土地的主人。占有土地较多的人,能举办体面的祭祀,有能力在群众中定下各种名目的规章制度,名之曰礼、乐、法。也就是说,先有农业生产,然后才有国家、刑法、礼乐等制度。龚自珍认识到了国家、刑法、礼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对于否定君权、法律、礼乐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有积极意义。
110、试论章太炎的“损上益下”的法律观
章太炎在立法、司法方面强调平等,保护下层民众权益。他主张“抑官伸民”、“抑强辅微”、“抑富振贫”,总起来说,就是“损上益下”以维护人民权利平等。(1)“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他认为,唐律的“十恶”之条,都维护特权,违反“平等”原则,应象五朝那样做到“重生命”、“恤无告”、“平吏民”、“抑富人”。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章太炎也提出一些独特主张:①“轻盗贼之罪”,并反对“以赃论罪”,他认为应按赃数同失主家财产的比例来定罪。②“轻谋反之罪”,“重谋判之罪。”前者旨在保护人民不受政府束缚,后者旨在保护民族国家利益,不受侵犯。③宽平省刑,关键是罪刑相称。(2)“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章太炎的民事和经济立法的宗旨是“抑富强,振贫弱”,具体内容为:①均配土地。章太炎主张耕者有其田。②官办工厂。工商业应由国家经营,所得利润用于赈济贫弱。③限制继承权。④统一货币。⑤稳定赋税。总之,章太炎力图防止买办、官僚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力图避免资本主义社会贫富过于悬殊的流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涨的革命热情。(3)“抑官伸民”的行政立法主张。章太炎主张在政治上以行政、立法、司法、教育分立为基础,制定“抑官吏,伸齐民”的行政立法。力图通过行政立法加强对官吏的法律控制,来伸张民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之,章太炎的“抑强辅微”,“抑富振贫”,“抑官伸民”的法律观,是他四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国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反对专制特权,保障民权,维护人民在政治、经济、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方面,有很多积极因素。
111、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法律思想
在刑罚宽严的问题上,朱熹力主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他认为,“今人说宽政,多是事事不管,某谓坏了这„宽‟字”。他分析其原因时说:执法者或为祸福报应之说所迷惑,“多喜出人罪以求福报”;或为“恤刑之说”所迷惑,“以为当宽人之罪而出其死”,凡遇罪当杀者,总为之开脱,以待上奏之后裁决;或为“罪疑从轻”之说所迷惑,以为“凡罪皆可以从轻”。他要求纠正这种有利于罪犯、有害于被害者的做法。“今人说轻刑者,只见所犯之人为可悯,而不知被伤之人尤可念也。如劫盗杀人者,人多为之求生,殊不念死者之为无辜,是知为盗贼计,而不为良民计也。”
112、朱熹的严刑主张,还具体反映在恢复肉刑,限制赎刑,严惩“奸凶”诸问题上。
第一,主张恢复肉刑。“今徒、流之法,既不足以止穿窬淫放之奸,而其过于重者则又有不当死而死,如强暴赃满之类者”,如果恢复肉刑,虽然摧残了人的肢体,却保全了他的性命,且又不能继续作恶。这是“仰合先王之意而下适当世之宜”的好办法。
第二,限制赎刑。他认为,原来规定的赎刑,只适用于轻罪:“罪之极轻,虽人于鞭扑之刑而情法犹有可议者。”后世出现的“赎五刑法,非圣人意也”。如果重罪仍适用赎刑,结果是有财者杀人伤人而可幸免刑狱之苦,无辜者又何其不幸。因此,对赎刑的使用必须严加限制。
第三,严惩“奸凶”。朱熹主张,对于危害封建统治的“奸凶”要迅速严厉地加以惩处,决不宽贷。他说:“早正典刑,使奸凶之人,不得以迁延幸免。”
以“以严为本”为原则,朱熹还要求维护封建等级制,审理案件须先分清尊卑、上下、长幼、亲疏的区别,然后才判断其是非曲直。由此可见,朱熹的“以严为本”,最终是以维护纲纪伦常为其根本原则的。为了维护纲纪伦常,他不借抛弃“直”与“不直”的是非界限,混淆罪与非罪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