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1(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0:0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1》。

第一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课程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分

1、如自己有心理困惑,你会:()

A、靠自身调适、解除;B、找同学倾诉或找老师咨询;C、任其自然;

D、自己的隐私,不找任何人;

2、如自己有心理疾病,你会:()

A、面对现实,积极治疗;B、拒绝求医治疗;

C、回家休养一段或休学;D、瞒着同学、老师,害怕别人知道;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具备哪些个性品质?(回答三个以上)

2、从哪些方面可以觉察心理异常?(回答三个以上)

3、“世界艾滋病日”是哪一天?“艾滋病”毒通常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4、寻求心理援助要消除哪些误区?

三、问答题:

1、你平常遇到过哪些心理困惑?出现心理压力时,有哪些表现或症状?你是怎样自我缓解的?

2、你有过轻微神经衰弱、轻微焦虑症或抑郁倾向

吗?如有过,你采取过哪些治疗措施?进行过预后心理治疗吗?目前情况如何?如没有过,请详细介绍你平时是怎样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情绪的?

3、你认为你的心理很健康吗?请你谈谈你是怎样

平和心态的?(从个性、情绪和心理能力三方面详细叙述)。

要求:

1、以上三个题目均作答;

2、姓名、学号和

专业写在第一页;

3、用A4纸打印,标题用3号字,内容用小4号字。

第二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郭逸菲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最近最为被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我认为主要有这几方面引起:适应能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

今天我要谈的就是一个因人际交往问题而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案例。我有一个表姐,从小学习成绩很好,我一直以她为榜样。正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样,她顺利的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但在开学的半年后,噩耗传来了,姐姐得了抑郁症。从亲戚那里听闻,姐姐开学后一直披头散发,别人问她问题也不回答,一直低着头,家人这才发现她的不对劲,去医院检查后,得知是抑郁症。此后的时间她也必须依靠药物治疗。

根据家人的说法和我自己的分析,我认为导致她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开学初期产生了心理落差。众所周知,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名牌大学,能考入这所大学的学生也都能称之为精英。姐姐在高中时期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成绩也保持在年级前列。但进入大学后,发现这里人才济济,遍地都是能人,心里难免会产生落差,或许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严重点的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2、与室友关系不融洽。在我的了解中,姐姐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出众的人,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喜欢斤斤计较,也或许是因为这点,而导致了室友的不满,进而发展才能与室友相处不融洽,使得自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很被动。

3、没找到正确的排解方法。大学生活当然都有家里那么舒服,但大学也可以是第二个家,有问题可以找心理老师,辅导员,一直憋在心里,就会憋出毛病,憋出心病。

其实姐姐的这种问题在大学很常见,只是有些人程度轻,有些人程度重。进入大学之前,应该要做好时刻准备处理问题的觉悟。大学其实就是小社会,若还是带着初高中读书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懂得,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也无论交往的双方关系有多么深刻、情感有多么融洽,都可能出现冲突。因此,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

我现在也是一名刚踏入大学生活的学生,对于大学教会我的事还在慢慢摸索的阶段,前方依然很迷茫但不至于失去方向。我也有过沮丧的时候,受挫折的时候,但这是每个人必须独自面对的成长的道路,老师,家长只能作为拐杖,搀扶着我们前进,但决定不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都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我相信,精彩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

第三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一·神经症

二·人格障碍

神经症:

主要由心理问题造成,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神经症和神经病都是心理方面的失常,神经症因自己知道自己异常表现而具有痛苦体验,会主动求医寻求帮助。

重性精神病无上述体验,拒绝寻求帮助。

一般来说有无自知力,是传统的精神病学中作为区别神经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人格障碍是没有自知力的。

焦虑症和抑郁症都是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症。精神焦虑是焦虑症的核心。患焦虑症的人时常担心可能在未来会发生什么危险,过分忧虑,但是往往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

1.情绪障碍

2.出现一些身体状况,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早醒无法入睡等。

3.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的一种神经症性障碍。

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痛苦。病人体验到的观念和冲动来源于自我,但无法控制。(这里说明,强迫症很难治愈,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4.神经衰弱是常见的心理障碍。

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常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很难治,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有人格障碍的人人格显著偏离正常,情绪不稳易激怒。。但意识状态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妄想和幻想。这点可与精神病相鉴别。偏执性人格障碍表现为:

1.对人对事过度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容易害羞,自尊心过强,人际关系往往反映过度。

2.经常怀疑别人要伤害自己。

3.遇到挫折易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

4.易于争辩.反抗。

5.易于记仇。

6.易于委屈。

7.自卑或自我评价过高。

每个人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环境都会有一些心理困扰,这是正常现象。但是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消极偏执,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多与身边的人交流以帮助自己早日进入健康的心理状态,使自己有一个愉悦的心态。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第四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1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了中小学校。学生们刚刚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舒适地吃口饭就又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便会渐渐承受不住,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和分析,得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有: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但现在也出现了向低年龄、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语文、数学都是100分)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小学生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而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情况也屡见不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

一、背景:

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

二、实录:

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但收效甚微。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

1.照照镜子

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1 哪一个更漂亮?然后进一步向他解释,如果他今后还总是把手指放进嘴里用力嘬,牙齿可能就不好看了,想想上嘴唇突出会是什么样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会例外的!

2.借助“显微镜”

妈妈可以带孩子到有显微镜的地方,从他手上取一点指甲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游动。这时再配合上面的说教,孩子对亲眼见到的东西印象深刻,下次吃手指前就会犹豫,甚至还会向其他小朋友说教。

3.赏识

妈妈可以和孩子做“打赌”游戏,看看孩子会不会将手指放进嘴里。当妈妈发现孩子有将手指放到嘴里的意图时,可以采用激将法:“宝宝真是棒呀,今天真的不啃手指了吗?妈妈就要盯着你,看你是不是一天都不啃手指。”

4.丰富孩子生活

当然,这些方法只在一段时间内有效,还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如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的小手忙起来,或教孩子做手指游戏等。

孩子为什么愤怒呢

我们大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有时会感到极度的愤怒,甚至因此失去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好风度和良好的自我控制。那么孩子的愤怒又是因为什么呢?

专家研究后,认为孩子的愤怒情绪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的愤怒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

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他也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帮助他,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孩子天生是渴求温情和友善的。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认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中。他是以这种狂暴的方式引起父母和亲人的注意: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孩子悲伤的时候,哭泣可以排除他们的悲伤。孩子害怕的时候,哭泣、发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过脾气之后他们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但是,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明确的、与生俱来的康复途径可循。父母必须学会靠近惊恐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造成他们愤怒的主要原因——恐惧和痛苦。

2、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

当孩子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无人做伴,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强烈地感到恐惧。在这种时候,由于过度惊恐或为恐惧所压倒,他们几乎无法抗争。他们会退缩,发呆,或漠不作声以求逃生。这些骇人的时刻会使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记。在脱离危险后很久,他们仍会感到恐惧。他们的恐惧既来自于那件他们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也来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动的处境的体验。

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经历留下的恐怖感。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因感到孤独和惊恐作出自卫的反应,他愤怒。有时实际的威胁并不存在,愤怒的孩子有时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敌手争斗,昔日的恐惧仍然缠绕着他。

此时,告诉孩子没有必要紧张是毫无效果的。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处理他的恐惧和悲伤。

3、孩子的愤怒有时可能是针对着不公平

有时,由于我们或其他成年人未能善待孩子,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气愤。有自信心的年轻人受到委屈时,他们会迅速、强烈、高声地抗议,但并不想伤害任何人。他们的目的是要人倾听并争得公正。

当孩子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受到了委屈,他会很愤怒。我们最好的反应就是任由他的愤怒爆发出来,听他说些什么,看他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愤怒的人得到倾听并得知有切实的补救方法,事情就会迅速了结,情绪也随之归于平静。

因此,孩子的愤怒有时来源于恐惧和悲伤,有时则是对不公正的情绪性反应。无论何种情况,只要愤怒的发泄能为人理解并得到倾听,孩子和家人都会从中受益。

个案分析:悦人型性格幼儿

http://Lib/19914.htm

一、个案设立

幼儿姓名:杨浩 性别:男 出生年月:00.11 家长姓名: 工作单位:上海机床铸造厂

杨浩,凡见过这个孩子的老师都夸他懂事、听话。上课时,总是认真听课学本领,不随便插嘴,举手回答问题。因此,老师经常表扬他。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他做事总是很小心谨慎,严格执行老师的要求,多分追求输赢结果。

一次,羊角球比才,杨浩输给了别人,就特别的生气,闷了一上午也不和别的小朋友玩。还有一次,老师要求带灯笼来园,杨浩应父母的疏忽而忘记带,同样的也是不愿和老师说话,即使老师极力劝解他。

显而易见,杨浩对于老师和同伴的夸奖很在意,为了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压制自己真正感受。这是一个有悦人型倾向的幼儿。二.案例分析

心理学上是这样勾画悦人型人格的:这种人常按照能给自己带来赞扬的方式去行动。比如,他们常向人表示友善、宽容、赞许、取悦与他人。起根本目的则在于以此来换取别人的认可,从而增加自信心。这种人把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做人处事的最高原则。他们没有主见,常常感到虚弱与无助。悦人型人格自信心不足,但他们不是增强自己的实力,而是以别人的态度与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悦人型人格从积极的方面讲,这有助于他们社会化,以后步入社会后,不容易与他人发生意见冲突,容易博得他人的欢心。但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掌握不当,幼儿就容易失去个性及独立性,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能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人。三.实施措施

总目标:让幼儿懂得,要想赢得别人的赞赏,关键要靠自己的实力。家长工作

向家长告知悦人型人格的特征,让家长了解悦人型人格未必是件坏事,只要有意识地加以正确指导,可以转劣为优,要配合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表扬要适度,给他灌输靠实力同样能赢得别人的赞赏。实施方式

(1)表扬要适度:

对于这种孩子过度的表扬只能强化他们的行为,不利其良好个性的形成。老师的表扬具有强的导向作用,所以老师表扬的程度都要很好地把握。(2)让幼儿懂得,自己的实力才是获得别人赞赏的关键。老师的表扬内容应该针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其道德、纪律方面的表现。表扬的内容应该要适当,让幼儿自信心从实力中得到认可,以此达到总目标。四.实施效果

日常生活中,注意用杨浩较强的方面来带动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条理清晰,自理能力强,从这些方面入手,多给他创造建立自信的机会。有了自信心后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充分地发展。

口吃:个案分析:他敢说话了

http://Lib/20180.htm

今年我带大三班,第一天进教室,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姓什么?”“我姓李,你们叫什么?”“我叫佳佳!”“我叫川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忽然,有人使劲拽了一下我的衣角,回头一看,是一个小男孩,他长着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宝贝,你叫什么啊?”我亲切地问。“我——我——我叫——”他脸涨得通红。还没等他说完,佳佳插嘴道:“李老师,他叫瑞瑞,他是个小结巴!”“对!对!对!他是小结巴!”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我心里咯噔一下,孩子们都这样说,会对瑞瑞造成多大的伤害。这时瑞瑞松开我的衣角,红着脸,低着头就要离开,我一把将他抱在怀里说:“瑞瑞,老师很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好吗?”瑞瑞惊喜地抬起头,郑重地点了点头。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到地垫上,自由组合玩起了游戏。“来,瑞瑞,我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吧!”川川大声喊。“好吧!”瑞瑞流利地答道。我在一旁悄悄地看着,注意倾听他们之间的交谈。“瑞瑞,你当小偷吧!”“我不当小偷!我想当——当警察。”他们玩了起来。“啾——啾!”瑞瑞一边跑一边喊着去抓川川,抓到后兴奋地喊起来:“我抓到小偷了!我抓到小偷了!”我走过去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瑞瑞,真是个好警察!”“我——我——我——是好——好——警察——察——察——察吗?”他又结巴起来。咦,瑞瑞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说话挺流利,可一和我说话就口吃,这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会口吃?

接下来的几天我继续注意着瑞瑞,我发现,只要他一着急,说话就断断续续,而且会急得脸红脖子粗。在自由活动中和同伴们在一起玩得特别投入、特别开心时,说话又很流利,可一旦发现有人注意他,就又会结巴起来。如果这时同伴们 起哄,说他是“小结巴”,他就越发不敢说话了。

看到瑞瑞这种情况,我想,首先应及时和瑞瑞的家长联系沟通,了解瑞瑞是什么时候、怎样发生这种情况的。原来,瑞瑞在两周岁以前说话一直比较连贯,也挺流利,没有结巴现象。两周岁时,瑞瑞的父母因忙于生意,就把瑞瑞送回老家由奶奶照看。奶奶是一个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的老人,很少和瑞瑞说话,而奶奶邻居家有一个孩子有点口吃。两岁左右,正是幼儿口语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大量丰富的语言刺激,不爱说话的奶奶没能为瑞瑞提供这样的环境,于是邻家的孩子便成了瑞瑞模仿的榜样。由于幼儿此时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善,模仿口吃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三周岁左右,瑞瑞就出现了习惯性的口吃现象。开始时,家里人并太在意,等到发现瑞瑞口吃有点严重时,经常打断他的讲话给与纠正(正由于爸爸妈妈并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孩子的规律)或是大声训斥,要他“好好说话”,结果越是纠正,瑞瑞越是结巴。到幼儿园后,由于孩子们都小,不太理解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就经常学他说话或笑他,结果,瑞瑞的口吃就更严重了。

我能矫正他的口吃吗?

口吃多在幼儿期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纠正,如果幼儿期得不到纠正,口吃就可能伴随终身。我建议瑞瑞的妈妈先带孩子到妇幼保健站进行听力和言语方面的测试。经测试,瑞瑞的听力和言语机能均正常,这说明孩子的听说器官发育正常,无器质性病变,这也意味着瑞瑞的口吃是可以矫正的。幼儿在初学语言时出现一些失误是很正常的,就好比初学走路时免不了会摔跤一样。年龄小的孩子发音器官发育不完善,运作欠协调,气息也不够,词汇量也不丰富,加上思维能力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法等,因此会出现口吃现象。另外,每个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发展得早,有的晚,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有的较差,均属正常。许多人小时候都有口吃的现象,但其中80%—90%的人长大后会自然消除。

矫正口吃涉及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我不仅要保证自己对瑞瑞的指导科学合理,还要指导瑞瑞妈妈一起配合。为此,我先把幼儿初学语言时的这些特点详细地介绍给瑞瑞妈妈听,还给他举了古代希腊大政治家德摩斯梯尼的例子——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经就是口吃者,但经过刻苦学习最后成了伟大的演说家。经过我的思想工作,瑞瑞妈妈对一起矫正孩子的口吃充满了希望。接着,我上网查找了大量有关口吃矫正的资料,并专门请教了医院的专业人士。按照专业的说法,瑞瑞的口吃存在连发型和伸发型两种现象,连发型即说话时连续重复某个字的发音,比如“你——你——你干什么”,伸发型表现为把某个字音拖长,如“老——师”。导致瑞瑞口吃的重要原因是心理和情绪的紧张,因此,创设一个让瑞瑞感到宽松而没有精神压力环境是最重要的。

我的矫正策略

不让孩子们笑他

我的首要任务是让所有的小朋友不再笑话他,不再学他。在周五下午,我事先约好了大二班的老师来邀请瑞瑞去他们班参加生日派对。这时,班里只剩下其他孩子,我请孩子们进行情景表演“如果我说话不连贯别人笑我怎么办”,让孩子们换位思考,理解瑞瑞,从而不再嘲笑他。情景表演后,孩子们体会到了被人嘲笑的心情,纷纷说“如果别人笑我,我会很难过”,并说“以后再也不笑瑞瑞了”。当瑞瑞兴致勃勃地回到班内,孩子们一齐围上来问:“瑞瑞,生日派对好 玩吗?”“好—好—玩。”“有什么好玩的?”“有—大—大—大蛋糕!”“瑞瑞,如果我也能参加多好啊!”孩子们用羡慕的眼光看着瑞瑞,再也没有人笑话他,也没有人学他说话,瑞瑞第一次没有因为说话不连贯而发窘。

流利地说出“老师好”

为了减轻瑞瑞的心理压力,平时和瑞瑞说话时我总是很慢慢,并提醒他的妈妈和他说话时也要放慢语速,在孩子说不出来时“不急不催少关注”。以前早晨入园时,瑞瑞的妈妈总是很着急地说:“快!快!快问老师好!”我知道这样会使瑞瑞很紧张,说话更加断断续续,便和他妈妈作了沟通,请她不要催促孩子,不要故意提醒他向老师问好,以减轻他的心理负担。而我每次都是蹲下来慢慢地说:“瑞瑞,早上好,你今天真帅!”“瑞瑞,今天你来得真早,祝你早晨快乐,你的新鞋子真漂亮!”„„刚开始,他并不问“老师好”,他妈妈就有一点着急,我就一个劲地给她使眼色,淡化她对孩子的关注。慢慢地,当我再问“瑞瑞好”时,他能很流利地说出“老师好”。现在,他已能主动地问“老师好”了。因为当没有人过度关注他说得好不好,也没有人逼他说时,问好就不再是说话,而是他和老师的一种自然的交流,这时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放松,说话自然就流利了。

玩玩游戏说说话

我还利用老游戏设计了几款新游戏,如“送信”“开火车”“小鸟小鸟快快飞”“小兔小兔快快跳等”,伴着简单、琅琅上口的句子利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因为除了心情放松,让瑞瑞多练习说话也很重要。所以每次游戏前我都会事先约好几个小朋友专门叫瑞瑞上来,增加他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在这种轻松的游戏中,瑞瑞能说得很连贯、很流利,更重要的是慢慢地他敢于在众人面前说话了。说话前先唱首歌

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提倡的矫治口吃的方法是让孩子在说话前先唱歌,即当孩子说话结巴时,就先唱一首他最熟悉的歌,我也积极了借用了这种方式。我了解到瑞瑞最喜欢的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他有时结巴时我就说:“来呀,让我们先唱那首歌”。于是我俩就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唱完以后,我再亲切地问他刚才想要说什么,结果这时瑞瑞说话流利多了。这一方法为瑞瑞创造了一个从无意识地使用语言到有意识地运用语言交流过渡的机会。当瑞瑞第一次在有意识的交流中不口吃时,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宝贝,你说得真好!”我看到他的眼里闪出了一丝喜悦的光芒。经过多次练习,瑞瑞和我交谈时已经较为流利了。

为大家背一首诗

集体活动外的空闲时间,我让瑞瑞和同伴多听多学声音优美、表达流畅、内容适合的儿歌、古诗等。听熟后,先让瑞瑞跟着同伴一起讲,一起念,一起背,经过反复练习,确信瑞瑞能独立背诵后再请他单独背诵。因为有研究证明,许多口吃者同别人一起朗诵时并不结巴,因为集体朗诵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一次,瑞瑞很流利地背诵了《咏鹅》,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他红扑扑的脸上神采飞扬的表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在幼儿园里帮助瑞瑞,我还把以上几种方法的原理、操作要点和具体实施方案和瑞瑞妈妈作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了,并提供了两种种适宜在家进行而不适合在集体场合实施的方法,一是按节拍逐个发音法,即教给孩子以相同的间隔和重音发每一个音节的方法;二是“影子”疗法,即教孩子重复说过的音节和单词。让她根据情况选择,在家多多指导瑞瑞进行练习。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和矫正,瑞瑞说话流利了很多,而且不像以前那样畏惧和别人交流,还能讲小故事。

http://Lib/20193.htm

事件描述:

8

10

问题解决了!

整个过程持续16分32秒. 事件讨论:

在《抢椅子》事件中几点发现

1、孩子自己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2、孩子在变换策略解决矛盾中获得了交往的经验,促进了社会性发展。

3、两位孩子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表现出依靠教师权威的孩子策略单一;不依靠教师权威的孩子策略较多。

4、孩子樊至少明白了哭、威胁、哀求解决不了矛盾,只有达成双方都认可的条件,通过协商才能解决,并且明白了自己的问题要靠自己解决。

5、孩子张至少获得了依靠教师的权威不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经验。

6、教师的习惯解决方式是以权威解决方式,或提供给孩子现成的策略。

7、《抢椅子》看似小事,却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教师H的反思:

发现幼儿其实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在出现类似纠纷时,教师总是以权威的身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只要遇到问题就找老师。通过这次教研认识到孩子的能力大大超越了自己对孩子的估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主导地位,让幼儿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

教师Z的反思:

发现孩子们已经习惯了由老师来帮助解决问题。老师心理的真实的感受是:最害怕幼儿的这种争抢,为了省时、省力,便不假思索加以干预。没有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他们的感受,也没有考虑过处于争抢纠纷中的孩子是否满意教师处理问题的结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心理有时会责怪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问:“我们给过孩子这样的机会吗?”在教师的权威下,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孩子不会思考、不是孩子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本该孩子自己能够解决,教师全都代替了。长期下去,孩子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依赖他人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总之:孩子们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解决,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管理者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思考分析: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出现类似于抢椅子、抢玩具的现象在幼儿园非常普遍,总是由教师出面解决这类纠纷。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认为:如果教师不加干预,孩子们会僵持下去。此外,不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试想:我们每一个孩子都会长大,长大后将面向社会,也会面临种种问题。不可能每一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成人,帮助他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我们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何时让我们的孩子学会面对问题,何时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纲要》中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五大领域中,每个领域都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能力。健康:自我保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在科学领域目标第二条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它所蕴涵的价值主要在于: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忽略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解决问题。

以管理者为主体的教研活动,通过业务园长引领,分层递进的方式,引领大家观念先到位,行为逐步到位。在组织过程中以管理人员为主,园长把握教研的大方向,起到支持、参与、引导的作用。通过引领,将教研引领逐步渗透到一线的广大教师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园本教研”的方式。

通过营造氛围,提供丰富的同伴学习、支持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围绕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教学研究成为了教师的自主行为。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到专业引领,借力、借脑共同进步,形成了有效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的发展,全面提升我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镜头之一:在某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一不小心,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等老师视线转移时,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镜头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对小女孩说:“哎呀,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来,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整理好衣服后,说:“让老师看看,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琦琦是大班的小女孩,很懂礼貌很乖巧,但有一天却脾气很暴躁。早上一个小朋友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她,她不但又哭又闹,而且朝着撞到她的小朋友吐口水。其实,上课前我就已经发现她的“心情卡片”是沮丧的,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因此,我并没有马上过去阻止琦琦,对她进行严厉批评,而是让小朋友自己平息了这场**。我知道琦琦的反常表现肯定有特殊的原因,因此决定先试探一下,找出其中的根源。在小朋友自由活动的时候,我发现琦琦又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低着头闷闷不乐。我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他们喜欢被人哄,喜欢有人在乎他们。于是我趁着这个机会来到琦琦的身边,像朋友一样安慰她,不时说一些有趣的话,聊昨天放了什么好看的动画片,而没有直接问她为什么不高兴。不一会儿,我发现琦琦的情绪有了明显的好转,于是开始旁敲侧击,试探她不高兴的原因。小孩子心里本来就藏不住事情,加之琦琦已经憋在心里不痛快了好几天,在我的循循引导下,琦琦终于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原来,琦琦的父母在一年前按有关政策规定获得了一个生育指标,琦琦的妈妈在不久后 就怀上了孩子。几天前,孩子出生了,琦琦添了一个小弟弟。本来全家都挺高兴的,但琦琦却发现爸爸妈妈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弟弟身上了,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疼爱。其实,父母刚刚添子自然会花大部分精力照顾婴儿,并非故意冷落琦琦。但小孩子比较敏感,错误地认为有了弟弟之后,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于是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由于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不断的积压使得琦琦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忧虑不安起来。

其实,琦琦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城市家庭的子女几乎都是独生。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们的宠爱,好像周围的人都以他们为中心,总是关注着他们,照顾他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在分析了琦琦的“病”因之后,我迅速做出决定,开展一次“大带小”活动。我联系了小班的一个老师,提出了让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的想法,小班老师非常赞同。于是,我在班里宣布了活动计划。从午餐时间开始,我班的每个孩子到小班照顾一个小朋友,任务有三个:第一,当“小保姆”,照顾小班幼儿吃饭,哄他们睡午觉。第二,当“小老师”,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最后,以在三项活动中的表现评比出前三名,以五角星作为奖品进行奖励。孩子见有新鲜的活动都很兴奋,跃跃欲试。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各显其能。吃午饭时,有的孩子喂小妹妹吃饭,有的孩子和小弟弟比赛吃饭。午睡时间到了,有的孩子给小弟弟唱催眠曲,有的给小妹妹讲故事,当然也有面对比自己更加淘气的弟弟妹妹束手无策的。下午的美术活动,孩子们都认真的当起了“小老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弟弟妹妹合作绘画。绘画过程中也有一些小花絮,有的孩子将颜料涂得满脸都是,惹得同伴哈哈大笑。在最后一项合作性游戏活动中,我效仿电视台的“幸运52”节目,给出一些孩子们平常熟悉的东西,让大孩子表述和比划,小孩子猜测。虽然最后,猜对的很少,但活动始终充满着欢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刻意给琦琦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琦琦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小弟弟很听琦琦的话,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琦琦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特别表扬了琦琦,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当然,最后我也没有忘记鼓励其他小朋友,肯定了他们今天的优异表现。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

上面的例子,反映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的一个侧面。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健康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的健康都有积极的意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1.焦虑水平偏高: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心理产生问题或症状的最核心表现就是情绪上的反映。而不良情绪主要的表现症状是焦虑、抑郁、不安等。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园幼儿教师产生焦虑、感到疲劳、不安等不良情绪比例都比较高,有32%的教师感觉非常疲劳;有51.2%的教师感觉比较疲劳,有82.1%的教师因工作压力产生不安。

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它有利于教师冷静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激发人的斗志。但如果焦虑的时间持续太久了、过度了,则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活动过程。焦虑是幼儿教师职业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焦虑心理,使社会希望的师幼和谐融洽关系得不到落实和体现;这种焦虑心理,影响教师正常的生活,甚至由于长期内心冲突、焦虑过度而形成焦虑人格。

2.自卑心理严重:从心理学观点看,那种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如他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等消极情感的心理,就叫自卑心理。一些幼儿教师认为自己不如上大学同学有学历,不如白领同学有身份,不如同事有能力„„认为自己的工作像是保姆,认为自己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同学相比差距很大,由于这些原因,有65.8%的教师对幼教工作满意度比较低;有32%的教师对工作经常感到厌倦,有68%的教师偶尔感到厌倦,这种自卑的心理状态常导致其对别人评价过高,对自己否定过多,对困难估计过大;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能耐,缺乏与他人平等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会的失败者;有时为一点小事又乱发脾气,结果把工作搞得更糟,从而就更加自卑。

3.嫉妒心理突出:“文人相轻”就是嫉妒的表现,嫉妒心理表现为遇到比自己才能强的人,心怀怨恨;对别人的优点及取得的成绩,不以为喜,反而感到不舒服,看到别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更难受。有些教师气量狭小,容不得别人取得一点成绩,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超过自己或成功时便会出现情绪低落等现象,这一切使幼儿教师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导致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与恶化。

原因: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和方式;超负荷的工作量;过重的压力(工作、社会和自身)

下载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1(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1(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奏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第三讲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大学生常见问题的类型: 一、自我认知问题; 二、情绪问题; 三、学习问题; 四、人际关系问题; 五、恋爱问题(网恋) 一、自我认知障碍 自......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2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而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心理不适。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因环......

    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精选合集)

    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lib.sdut.edu.cn2005-11-29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体......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 5.1%的同学......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问卷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也日趋增大,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校园的安全,此问卷意......

    大学生常见4个心理问题(合集5篇)

    大学生常见4个心理问题 http://.cn2012年08月14日09:23新浪健康论坛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