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会提案
两会提案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目前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学校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学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2.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4.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5.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6.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必须以实效性为导向,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目标。应该在教师上课的形式、内容、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避免“走过场”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这类课程的实际作用和功效,真正的为大学生心理“疗伤”。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第二篇:两会提案
[两会提案]解决融资难题 促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2016年01月08日 10:27 来源:长城网
0人参与 0评论
原标题:[两会提案]解决融资难题 促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长城网1月7日讯(记者 宋明霞)近年来,我省中小微企业成长速度较快,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2016年河北“两会”上,中国民主建国会河北省委员会就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给出相关建议。
提案称,我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度呈两极分化,且融资成本整体偏高。当前我省直接融资市场不够发达,商业银行贷款仍是我省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方式。全省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全年累计实现直接融资仅4941.7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额低,在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企业数少,省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仍是空白,私募基金和风投机构刚刚起步,互联网金融发展迟缓。随着银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其逐利避险意识也在增强,从而形成融资难度的两极分化,也进一步推高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利率。
提案提出,要想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必须从企业自身、金融市场和政府三方面出发,尽快构建和完善四大体系。
构建引导中小微企业提升融资能力的政策体系。引导中小微企业调整结构,引导企业主动向高新技术行业、产业链高端转移,引导中小微企业规范管理,引导其主动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引导其加强金融知识培训。
构建多层次的融资市场体系,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做强现有金融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其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增设新型金融市场主体,形成多层互补的融资市场体系。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主体,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
构建丰富的融资产品体系和构建完善的融资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种类更为丰富的融资产品,推动资产支持票据等融资工具创新。着重搭建搭建融资担保平台和信用信息平台,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优化融资法制环境。
只有从引导中小微企业规范管理、提升自身融资能力出发,同时构建多层次的融资市场、创新多种适用的融资产品并提供一定的融资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银行融资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但对于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由于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达不到银行风险评估门槛,获取贷款十分困难。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本市积极探索建立政、金、企紧密合作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办法,推动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苏州全波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落户于常熟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型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瞄准市场,加紧地面电视数字化覆盖工程的配套设备技术研发,取得了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2015年5月14日,全波通信中标国家级项目——“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该订单在量产过程中急需要资金支持,而对银行来说这样的技术成果又很难评估价值,因此企业在贷款审批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对照市科技金融相关政策,该企业向市科技局提出了“集合信贷”申请。“集合信贷”是以科技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提供信用保障、保险公司贷款保证保险为增信条件、合作银行提供贷款资金支持的信贷业务。对可能出现的代偿风险,由政府、保险公司、银行按照4∶4∶2比例共同承担代偿本金。主要支持对象为本市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有关部门及银行、保险公司的通力合作,全波通信只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就从银行顺利拿到了300万元的贷款,有效缓解了资金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状况,本市先后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贷款贴息和科技保险费补贴办法》等政策,推出“苏科贷”“科贷通”“集合信贷”等多种融资渠道。其中“苏科贷”以省科技厅与常熟市联动合作为基础,是引导合作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种政策性贷款。按照企业销售收入分为Ⅰ、Ⅱ型。“科贷通”是由苏州市和常熟市共同出资建立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提供信用担保,合作银行提供贷款资金的信贷业务,目前共有19家合作银行。
本市积极推动科技金融资源结合,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和金企对接活动,当好科技与金融的桥梁,推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款超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篇:两会提案
今年的两会有关于民生的话题实在是很多,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澳利达医药集团董事长周有财带来了关于“全面在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亚硝酸盐”的建议。就关于亚硝酸盐在餐饮行业禁用的说法在参加两会的委员和代表之中引发热议,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样的,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高级工程师谢华民女士发出同样的呼吁,她说:“北京丰台地区去年4月份发生了一起女童食用含有亚硝酸盐超标的鸡腿死亡事件,这起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让我感觉到这个问题是在是事关重大,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但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介绍,在肉质食品中,容易产生一种肉毒缩菌,它的毒性要比氰化钾还要高70倍,而能够抑制它的唯独只有亚硝酸盐。所以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三个作用是:防腐,另外是发色,第三可能产生一些好的风味,但是我们也知道亚硝酸盐的危害官方的说法0.3-0.5克有中毒症状,3克就可以引起成年人死亡。但是有业内人士认为1.32克就可以引起死亡。一般来说死亡很大的比例都是儿童。应纳入有毒物品管理。不管怎么样,这项提案真正切实的关系到了我们老百姓的食品健康问题,因此,这次的两会也会备受百姓的关注,而我则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关于老百姓的切实的提案在两会上提出
第四篇:两会教育提案
十七大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教育的讨论 2008-04-17 13:26:34 分类:旁摘博引
宗桂萍委员: 打破幼教不公,给孩子一个公平起跑线
教育本应是公平的,但最基础的幼儿教育却有了“贵族园”、“豪华园”、“平民园”之分,而这种不公平又直接导致特色班、园中园、建园费等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政协委员、济南市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宗桂萍建议利用教育券形式,初步实现幼教公平。
宗桂萍委员介绍,济南市约有几百所托幼机构,包括教育系统办园、机关、国企、民营、合资办园等;从资金上来说,有财政全额拨款的、差补的、自收自支的。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投入、收费多少的不同,导致办园条件差异较大、教职工经济待遇悬殊,直接造成幼儿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因为享受政府拨款,公办园的孩子交较少的钱就可享受到相对较好的教育;高收入者可以选择送孩子进收费不受限制的高收费园;而很多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幼儿,则没有机会进入公办园、高收费园,只好去收费不低于公办园而质量较差的其他性质幼儿园。因此社会上有了“贵族园”、“豪华园”、“平民园”之分,引起家长的不满。
当前幼儿教育收费问题也很复杂。公办园不论是全额还是差补,不管差补的工资够不够,有没有办园经费,只要是同类园就必须遵守同一个收费标准。收费标准既不考虑政府投入的多少,也没有以教育和服务质量为准,没有体现优质优价、多劳多得。
非全额拨款的公办园,靠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补不齐教师工资的差距,为了补足工资、改善办园条件、维持正常运转,就会不得已与现行政策打擦边球,甚至直接闯红灯。如办各种特色班、园中园,收建园费等。
对于幼教不公问题,宗桂萍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第一,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这是解决幼教公平化、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幼儿园的最佳途径,也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纳入义务教育,政府资金投入得到了保证,各幼儿园资源相对均衡,幼教质量得以提高。
第二,每个孩子平均享用国家对幼教的投入。目前来看,完全依靠政府力量实现幼教义务教育,财力或许还达不到。但教育是不能等待的,教育券不妨作为分步实施的一种方式。由社区向常住人口中的入园适龄儿童发教育券,家长持券任意选择幼儿园。普发教育券,可以保障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等困难家庭的孩子及时入园,还做到了专款专用。管理部门凭收回入园券确定实际幼儿入园人数,作为拨款的主要依据。
张自立委员:
加强管理,民办幼儿园不能放任自流
全国政协委员张自立教授呼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和保障体系。
张自立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然而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有些地方在精简机构时将教育行政内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撤销,使得幼教的组织与管理失去基本保障;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将幼儿园推向市场,导致有些幼儿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办园质量。同时,目前幼儿园新进教师基本都是招聘人员,不能进入教师编制,由于待遇得不到保障,很难留住高水平的教师,幼儿园形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更无从谈起,直接导致学前教育质量的下降。由于缺乏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对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视导评估等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办园质量得不到保障。
张自立委员建议: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全面落实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各地要配足学前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和教研员,切实承担起本辖区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的职责;要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落实公办幼儿园编制和人员。非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可实行人事关系代理制。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和评优等方面,应享有中小学教师的同等待遇,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把学前教育的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
邵喜珍代表:
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以国办为主
“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应不失时机把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点向下延伸到学前三年教育。”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二中校长邵喜珍建议。
我国有1.3亿6岁以下儿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各级地方政府没有把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没有专项经费,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国办幼儿园数量质量均不适应需求。
邵喜珍代表说,学前教育是政府投资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教育事业。建议制定学前教育法规,明确政府责任,把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之中,建立国办为主,国办民办协调发展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政府投资建一批标准的幼儿园,由城市到农村逐步普及。设立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专项经费。
幼儿园“小学化商业化”人大代表感叹童年遗失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岳德亮、李亚彪)如今的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商业化”趋势,来自浙江的周晓光、夏士林等3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感觉很忧心,建议制定学前教育法。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应该说发展很快,幼儿教师绝大多数很敬业,但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周晓光代表介绍说,她调查发现,“幼儿园还要布置作业,孩子们在灯下写字,算算术;幼小的肩膀天天背书包,书包里除了水杯、玩具之类,还有书和练习本,孩子们的童年失去得太早了。” 周晓光代表认为,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初期,最重要的是通过游戏、交往让孩子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和他人,“这要比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重要得多。” “稚嫩的、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最需要保护和教育的孩子,成了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弱势的一部分。”夏士林代表说,现在公办的幼儿园已经很少,取而代之是个体办、集体办、企业办、外资办等。学前教育让人揪心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把办幼儿园当作产业来做,以营利为目的;克扣教师工资待遇,降低幼儿的伙食标准;班级超额招生,减少教职员工的配置数量等。政府应当承担起儿童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夏士林、周晓光等代表建议,规范和搞好学前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制定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其应承担的任务;明确管理体制,规定需要规范的方面,如办学模式、经费来源等;明确学前教育归谁管,谁来执法。
人大代表金竹花:
确立幼儿教育基础性地位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柴葳 余冠仕)“科学的早期教育是人终身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应该确立其在国民素质提高中的奠基地位。”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抚顺经济开发区李石寨朝鲜族小学校长金竹花在今年两会上呼吁,国家应逐年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切实确立幼儿教育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的基础地位。
金竹花代表说,我国的幼儿教育在近些年有下滑的趋势,3至6岁幼儿入园率从“八五”期间的43%下降到了目前的34%;而且在一些地方,公办幼儿园、示范幼儿园的数量越来越少,民办幼儿园几乎占到80%,城乡幼儿园之间仍存在不小差距。
“民办、个体幼儿园普遍缺乏规范的考核模式,教师素质也得不到保证;很多地方由于没有幼儿教育专项经费,幼儿教育培训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金竹花代表建议,国家应重视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地位,逐步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并对民办、个体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办学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
第五篇:两会提案案例及分析
提案1:应立法认定“过劳死”为工伤
作为第一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胡小燕是这一届人大会议的热门人物。近日,她针对频频发生的职场“过劳死”现象,呼吁通过立法预防“过劳死”。胡小燕希望将“过劳死”定为职业病,定期对劳动者进行身体检查,排除潜在生命安全隐患。她认为,长时间工作是“过劳死”直接且重要的原因,劳动者往往被动接受各种影响生活和生命质量的苛刻条件。从社会发展来看,公正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和细化。例如,不健全的薪酬机制、不公平的福利待遇、浮躁攀比的社会心理等。
胡小燕建议,把“过劳死”认定为工伤,让用人单位主动调整工作标准与评价,为提高劳动者生活和生命质量提供法律保障。
分析:
“过劳死”算不算职业病?
目前我国法律对“过劳死”概念并没有界定,至今全国尚未出现一例劳动者“过劳死”诉诸法律并获得用人单位赔偿的案件。北京市海淀法院法官胡高崇曾呼吁及时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将“过劳死”纳入职业病目录之中,从而使患病职工享受工伤待遇。
按照现行的法律框架,“过劳死”很难被认定为工伤和职业病,从而导致受害劳动者往往索赔无门。也许“过劳无责”加剧了“过劳用工”的肆无忌惮。
未有“过劳死”获司法救济
“过劳死”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基于劳动用工方面引发的、由于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法规定,致使劳动者过度劳累致死的情形。其主要表现为劳动者长期超出了法律规定的劳动强度及工作时间;没有其他明显原因的突然猝死;通过尸检排除突发疾病引起的死亡。
虽然近年来“过劳死”频频见诸媒体,但“过劳死”引发的官司可谓少之又少,而全国尚未出现一例劳动者“过劳死”诉诸法律并获得用人单位赔偿的案件,仅有两起诉诸法院的案件均是庭外和解。
“过劳死”很难被认定为工伤
“过劳死”难获司法救济,其主要原因何在?按照现行的法律框架,“过劳死”很难被认定为工伤和职业病,导致受害劳动者往往索赔无门。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多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执行公务时发生伤残或死亡。虽然也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但如果劳动者不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或者即使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但超过48小时之后死亡的“过劳死”情形,都无法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待遇。
应在立法上为过劳死“正名”
按照有关劳动保障条例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所受到的惩罚仅是警告、责令限期改正以及轻微的罚款,根本不能保证劳动者的基本工作、休息权益。司法界人士认为,“中国必须将劳动者的休息权提到更高的保护层面,在立法上为‘过劳死’正名,及时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将‘过劳死’纳入职业病目录之中,从而使患病职工享受工伤待遇,进而加重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根除用人单位肆意安排劳动者加班的陋习。”
此外,在司法上应强化对“过劳死”的保护。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要赋予劳动者拒绝加班的“辞职权”,在劳动者因为拒绝加班而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时,可以认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从而支持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补偿金的诉求。此举有利于加大用人单位的违规成本,降低劳动者“过劳”风险。
提案2: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范围 实行公款吃请公示制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建议,借鉴意大利刑法把公款吃喝玩乐定为贪污罪,把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范围,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吃喝腐败。
李卫华分析说,相对于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我国公款吃喝可以在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一些领导认定“接待无小事”,逐渐形成了“想吃就吃”“不想吃也要吃”的接待体制。而且由于公务接待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加之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得公务接待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
李卫华建议,将公款吃喝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把公款吃喝纳入刑法,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吃喝腐败,“无疑能让更多的公款吃喝者有所顾忌和收敛”。李卫华还主张推行信息公开,规范公款接待行为,解决那种“公款接待成个筐,什么费用都可往里装”的现状。他建议,定期公布“三公消费”等经费预算、决算,超预算公款消费就是违法,建立健全财务审批程序和会签制度,严格执行接待标准,超标治理。李卫华还主张实行“公款吃请公示制”,让公务接待费用和费用报销环节透明,接受检验和监督。
分析:
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公款消费应如何遏制,也成为本届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公款吃喝浪费大量国家资财,也吃坏党风、喝痛民心,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虽然频发禁令,但各种名义的公款吃喝行为屡禁不止,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公开公款接待行为,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可以加强对公款吃喝的限制程度,对这种腐败现象有一定作用。但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该抓紧党风党纪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官员们的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