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是一种心镜
管理是一种心镜
有人说爱是一种心境,有人说快乐是一种心境,更有人说幸福也是一种心境,那么何为心境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情,在多年企业管理体验中,让笔者深刻感触到,管理何曾不也是一种心境呢。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虽围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这五方面来展开,但其主要核心依然 人,所以企业管理中主要处理的就是企业、投资者、股东、员工及客户等之间横纵向关系,其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同样具备生命力与情感情绪。
企业管理中,我们会制定良好的管理流程、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等规章,其实也这也是企业管理中为了实现企业正常运营心境而采取辅助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员工心境形成一股巨大愿力,那么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已经是在良性循环运作着。纵所周知,老子三位先哲的人文思想中心都是人本主义,但在对人的认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老子认为,人性本善;孔子认为,人性可教;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从此可知,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对人性给予剖析与了解,需要关注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日常心境,掌握企业管理中正常运作文化与方式,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法道自然,需要遵从企业管理客观规律,顺世应时,推动企业经营发展。
心境,在企业管理价值链中,每一个管理者或每一个员工,需要清晰明确自身在组织上的位置,同时更清楚自身发展定位,才能脚踏实地,更能憧憬未来。如果说谈定是一种心境,那么坚韧执着更是管理链中最为宝贵的心境。管理者,不但学会调整自己心境,更能了解与影响团队成员心境,这才是管理活动中最为关键环节。
心境纵有千万,惟独笔者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与艺术,更是一门深奥心境,其如镜子一般,照看自己,更是照亮他人,与企业共发展,对自己对他人法道自然,如《中庸》所子曰 君子以人治人,根据每一个人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给予管理与支持。
第二篇:管理是一种文化
管理是一種文化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熊彼得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的定義,創新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産要素的新的結合。”企業創新由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個相互支撐的方面組成,企業的發展是這三方面互相促進的結果。雖然我國企業制度創新有待突破,但技術創新已開始全面啓動。研究國際企業管理發展趨勢,探討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企業管理創新規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一些經濟學家通過對日本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發現以往的管理理論只注重企業中存在的人員、資金、技術設備和組織結構等要素,卻沒有注意到企業文化要素的存在,於是提出了企業文化理論。該理論認爲企業中存在文化,文化中存在力量。這個理論的發現在管理界引發了一場根本性的革命。
企業形象的競爭,培育特色的企業文化,對企業形象進行科學的管理,已經成爲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關鍵。
企業管理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文化。隨著人們對企業管理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企業文化作爲一種嶄新的管理文化成爲我們的共識。實施科學的企業形象管理,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撐;企業形象管理的成果又會凝結成企業文化,融化在員工的思想中,支配著員工的行爲。企業文化建設是名牌之魂,是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說起樹立企業形象,人們很容易理解爲就是做一些廣告、宣傳工作,或者搞一些專項活動,這些無疑是企業形象工作的重要內容;但更爲重要的是,企業形象工作首先是一項科學的、系統的管理工作。企業形象管理思想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産生和發展起來的,以全面提高企業內在素質與外在表現爲目標的最新一代管理思想。
企業形象管理是企業開展一項綜合性的現代管理工作。它以企業的總體形象設計爲總綱,以全面質量管理爲核心,以産品及服務形象管理爲基礎,以員工形象管理爲龍頭,通過強化企業的內在素質和規範企業的外在表現,全面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市場形象,最終達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目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資産規模的大小已經不能簡單地靠固定資産和流動資金的多少來衡量了,一個商標、一個專利、一個品牌本身都可以代表鉅額資産。可以說,一個國家擁有名牌企業的多少,從某一方面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代表一個國家民族工業的發展水平。世界許多著名公司非常注重用優質的無形資産來裝備自己,並靠其佔領市場,取得鉅額利潤。這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企業管理創新提出的客觀要求。
筆者認爲,從長遠看,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不注重無形資産的經營,不注重對知識進行管理,就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因此,企業不能只像過去那樣單純經營産品,獲取餓不死也吃不飽的平均利潤,必須著意經營企業形象這一無形資産,取得超額利潤作回報。全面的企業形象管理能使企業具 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社會形象擴散力,擁有良好的産品和服務信譽,擁有較高的顧客滿意度和市場佔有率,這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産。從經營有形資産到同時經營無形資産是經營理念上的一個飛躍。
第三篇: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精细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企业要做强,需要有效运用文化精华、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深谙和运用管理精髓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才能在企业成功发展中充分运用。它的精髓就在于: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精品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它的精密也在于:企业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的适宜性需要精密,与企业相关联的机构、客户、消费者的关系需要精密。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企业在确立了建设“精细管理工程”这一带有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企业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效果、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精细管理工程”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精细”的境界就是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最好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细管理工程具有把企业引向成功的功能和可能。
|
一是方案设计精细化。二是质量管理精细化。在工程管理中,狠抓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责任,强化质量监督,将质量管理细化落实到了细枝末节。拟定奖惩办法,精准细严的质量管理措施,有效地确保了该工程顺利进行。三是进度管理精细化。将计划安排细化到天,并落实进度督查,做到“当日事,当日毕”,稳步推进工程进度。同时注重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财务管理职能的强化,细化机械、人力、资金等管理措施,提高施工资源、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目标进度计划顺利实现。四是成本管理精细化。
第四篇: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精细化管理的五精四细”是精细管理工程的核心内容,其内涵是:
(一)五精:
1、精华:企业需要有效运用、创造、输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精华(含企业精神)、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
2、精髓:企业管理科学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理论也已成熟,但深谙和运用管理精髓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为数并不多,要想成为一个成功发展的企业,企业必须拥有那些为数不多的、深谙和运用企业管理精髓的企业家和一批企业管理者,只有这样,企业管理的精髓才能够在企业成功发展中得到充分运用忽然发展。
3、精品: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精品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
4、精通:市场似江河与海洋,企业和客户的产品、原料等物流是流出和流入江河与海洋的水流,企业需要精致打造畅通于市场的渠道,精致建好畅通于客户的管道。
5、精密:企业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的适宜性需要精密,与企业相关联的机构、客户、消费者的关系需要精密。
(二)、四细:
1、细分
市场和客户,全面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定位准。
2、细分企业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企业管理体系健全,责权利明确、到位。
3、细化分解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使之落实到人。
4、细化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
民航资源网2011年5月20日消息: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精细化管理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所以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一、精细化管理的含义与基础
对于什么是精细化管理,我的理解是: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中“人”和“事”的管理,是如何将“人”与“事”结合。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形式,当然也是对“人”和“事”的管理,只不过是精细化的管理,是对“人”和“事”的精准、精确、细致、细化的管理。
构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第一,把企业中的“事”精细化。企业中的“事”包罗万象,有“大事”有“小事”,有“急事”有“缓事”,有重要的“事”有不太重要的“事”,有的“事”一人负责就能完成,有的“事”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精细化“事”就是
在对“事”整体考虑的前提下,对“事”进行“原子化”分解和整理。“原子化”分解就是把“事”分解为象原子一样小且相对独立的单位,分解到一个人能够完全完成的地步。第二,培养职业化的“人”。职业化就是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包括工作素养、工作行为、工作技能的职业化。工作素养包括工作的意识和思想等,工作行为包括工作的语言和动作等,工作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人际处理技能等。当“人”的工作意识、工作思想、工作语言、工作动作、工作技能都达到规范化、专业化程度,按照精细化的制度、流程完成工作,那实现精细化管理就有了“人”上的准备。第三,编写精细的管理制度,梳理完善精细化的流程,打造适合的信息系统,做到制度与制度之间、流程与流程之间无缝连接。第四,用制度、流程、信息系统将“人”“事”结合,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事事完成的情况有人检查,事事完成的步骤、结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原子化”的“事”,职业化的“人”,完善、精细的制度、流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匹配与联结,是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从而也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细致性,企业管理的细致性,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和细节,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人员安排、工作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等。通过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设计,使每个工作流程形成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管理闭环,使员工更为明确地认识工作目标,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各项工作标准、考核标准的细化和量化,使各项工作纳入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可操作性就是要求企业的各项工作目标具有可实行性和有效实现性。这就要求在制订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上,要注意实现工作目标所具备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客观环境等因素,不可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盲目提出无法完成任务的“大口号”,以免使企业员工疲劳应战而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一)工作目标清晰化、明确化
清晰的工作目标是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明确管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责任机制,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此外,除了有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外,企业工作目标的制订还必须合理,即要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又要满足客户的要求,否则目标难以实现。
(二)工作方式科学化
泰勒认为,最好的管理就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它建立在明确的法则、规章和原理之上。只有在确立了科学的原则、原理、方法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构建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才可能真正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需求的管理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富有实效地加快企业工作方式科学化的进程。
(三)工作组织系统化
一个科学的组织系统为企业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由于企业各业务部门各自独立地掌握各自部门的状况和管理信息,各业务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责交叉和信息不畅通的现象。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设计一个开放的、依靠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行动而自行运转的系统化组织,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
(四)管理资源使用最大化
企业为了实现好的效益,需要拥有必需的管理资源,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员工。员工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工作的开展,也对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起到制约作用。二是拥有开展工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资源。企业的各项工作必须具有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三是各类经费和资金,如交通、通信器材、办公房屋和办公费用等。由于各种资源在实际中总是有限的,因而如何使各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就成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任何不适应都是从理念层面或者价值层面开始的,同样,任何变革也都是从理念层面或者价值层面开始。因此,企业的管理理念再也不能一直扎根和禁锢于传统的观念、假设和政策上,必须获取和适应全新的价值理念,打破陈旧的观念,克服官僚习性和僵化的文化,营造积极创新的思维和态度,结合客观实际,努力吸收借鉴成功经验,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实施企业精细管理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即创新管理理念。
(二)提高管理意识与能力
所谓管理意识,是指管理者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原则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智慧、欲望和冲动。精细化管理不仅要求企业的员工要更新管理理念,而且还需要具有掌握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主动接受新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效率。
(三)标准化整合工作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以工作中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实践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其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和规范,以获得最佳效益的工作。企业的标准化整合工作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管理范围内的所有管
理事项,采用标准化原则进行协调、统一处理后制订并形成管理标准体系,把孤立的、分散的管理事项汇集成整体管理模式,形成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使之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对企业工作的每个环节,各项工作为什么干、如何干都规定得十分清楚和详细,整合的目标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工作目标。
(四)实现信息、制度和人才的有效保障
企业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劳动方式的同时,也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已获得普遍共识,在这样的社会中,及时抓住信息就能把握主动权,而信息闭塞则势必会失败。信息意识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柯武刚等人认为: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秩序鼓励着信赖和信任,并减少着合作的成本。进一步说,制度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手段,离开了制度的管理必然是混乱的、高成本的。此外,企业的员工是第一要素,只有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落实,才能体现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四、精细化管理在定检维修过程的方法探索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过程,在定检维修过程中,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着更加有效的方法,我们相信过程的精细化对大规模的4C、8C检的如期出场及节能增效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维修工作前,我们协同各部门做足准备工作。例如,从工具的准备,单卡与指令的阅读,航材部门提前订购重大改装项目所需的航材,后勤生产车辆的保养,乃至质量部门关于人员资质的授权等等,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我们力求准备工作顾及到定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维修过程中,我们协调各部位灵活地依据维修时序,严格的保证维修进度。维修过程才是管理的中心环节,我们设立现场项目经理负责制,严格履行班前安全教育会制度,坚持班后工作总结制度,严格监控航材领用退还制度等等,基于此,我们不仅保证了几十次定检维修的定期出场,同时也为继续深化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定检维修工作完成后,我们要求各部位负责人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研究维修过程中各个环节更具体更优化的方法,要求放行人员写业务技能经验交流文稿,着重培养员工的专业素质,追求细节专业化。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粗放的经营管理付出的代价比比皆是,精细化不是新鲜事物,却又是新鲜的事物,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个阶段的重点,更是贯彻全局、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我们相信:精细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五篇: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摘要: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为主导的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想避免被淘汰出局,就必须预防自己在文化上的落后,都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着强大的作用力。而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若想企业有长远的发展,企业文化就成了关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就通过对品牌的管理来实现对企业文化的管理。以下就从含义和实例分析来论证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关键字:品牌 企业文化 品牌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 宜家
一:从定义看 品牌的含义:是指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品牌是企业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企业的无形载体,更是企业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是一个由管理者引导,全体员工认同并创造的一个不断发展的信息循环系统,是企业在一定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意识与长期的稳定的一贯的思维方式的总和,是由一定层次形成的系统构架。企业文化按照四层次理论可分为:物质层(包括企业的标识,象征物,厂容厂貌,企业广告等对外形象方面的内容),行为层(指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规范),制度层(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精神层(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
由以上两个定义可以总结出:品牌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企业文化又是品牌形成的基础。就好比是土壤和花的关系,花只有在土壤的滋养下才得以生长,而花的生长状况又体现了土壤的肥沃程度。简单说品牌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换言之,在企业中对品牌的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二,从实例看
企业文化管理就是指在这四个层次上的管理,品牌的营销属于物质层上的管理,而品牌的形成属于精神层上的管理
宜家是20世纪中少数几个商业奇迹之一。1943年注册,初创时从一点可怜的文具业务开始,利用60年的时间发展到了在全球共有180家连锁商店,分布在42个国家,雇佣了7万名员工的“庞然大物”,发展速度之快。2001年IKEA获得了110亿欧元收入和超过11亿欧元的净利润,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宜家品牌的成功令人羡慕,这与宜家成本品牌两相宜的战略路线是分不开的,这里仅仅分析宜家的品牌战略。
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品牌中,形成具有宜家文化的特色品牌。宜家的品牌精髓是为大多数提供美好生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宜家是如何围绕品牌的精髓进行品牌管理的。
品牌标识:宜家的品牌标识设计凝结着公司对市场和消费者的理解,体现着宜家独有的品牌文化。IKEA四个字母是创始人姓名,发源地名称的缩写。将IKEA翻译为中文的“宜家”,是人倍感温暖,并产生美好联想。宜家标识由蓝黄两色构成,蓝色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而黄色充满激情。这样的标识不仅仅体现了宜家简单实用却又不失时尚的产品的特点,而且使人过目难忘
产品:宜家的产品充分体现了宜家的文化,简单实用是其主要特色,并且产品风格具有统一性,无论是从单件产品到家居整体展示,还是日常的家居用品,无不是简约、自然、匠心独具、既设计精良而又美观实用,确实能够打动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宜家的另一产品特色就是环保。宜家承诺将永不从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中获取木材,以保护地球环境。作为最大的木材使用巨头,宜家承诺将永不从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中获取木
材,以保护地球环境。
环境:在宜家我们是很少见到服务员的,而且路线是事先设计好的,只要随着地板上画的箭头,就可以从头到尾走完整个商店,不知不觉中就逛完了所有的商品。宜家公司提倡“自给自足”的消费环境,顾客自己感受商品的性能,没有服务员介绍,选好后自己把选好的商品带到结账处,自己把商品运回家,然后自己把它们组装起来。这样做不仅降低成本,更是为了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轻松自主的购物气氛。除此之外宜家还专门为消费者开设了餐馆,可以提供香浓的咖啡和各国的风味食品,让顾客有一种在家的感觉,这是其他家具店所不具备的,也正因为这一点,成了宜家的一大品牌特色。不仅仅是购物环境,宜家的工作环境也融合了宜家的文化特点,宜家为员工提供了良好而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比如,门店和办公楼都是宜家员工自己设计建造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装饰他们自己的工作环境。同时,他们还为员工精心设计了一间很大而明亮的餐厅,员工可以免费享用所有饮料,每天用餐时间也没有限制。而且员工还有专门的休息室和吸烟室,可谓面面俱到,无一不体现着人性化的管理风格。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也成为宜家的一大特色。
制度:宜家主张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和官僚制度。英格瓦·坎普拉德痛恨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在巡视商店时,他鼓励大家直呼其名,以示他和大家都是平等的。在宜家,经理对员工不称“员工”而称“同事”,以体现“人人都是重要的”平等理念。宜家公司的总部是一座平房,在这里,所有的同事都穿着T恤和牛仔裤,办公室都是敞开的,在这种氛围中,分不出谁是经理,谁是普通员工。宜家的工作制度也体现了宜家文化,管理者就是将宜家文化渗入个个部分,通过文化控制约束员工。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宜家的产品凭借着宜家式的设计,绿色环保的理念,宜家式的购物方式,形成了具有宜家文化的特色品牌,而宜家的品牌也逐渐变成了宜家产品的最大卖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品牌管理的几个方面,品牌标识,产品,制度,环境。不难发现这几个方面都属于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根据宜家的品牌管理实例,我们也可以论证,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
由以上两方面的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企业中,品牌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品牌管理的基础,一起品牌管理都要基于一个企业发的企业文化,品牌管理是企业文化管里不可或缺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