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研究
关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研究
摘要:
生活与教育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关系,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生培养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新改革新教育,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和正确三观的形成。本文对在初中生中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学途径也做了客观性的探索与分析,从而突出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教学途径;教程效果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分析
1.1培养中学生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对人生的感悟意义,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对人和事件的总的看法和那本观点以及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在整个社会上实现重新构建具有时代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通过给予学生思想和实践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并且把挖掘出来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应用在实际教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1.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教学在培育健全人格,健全人的情感发展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学生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条件下接触具有感化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其潜在的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教学途径的探索与研究
2.1 兴趣是促进思想品德教学的不竭动力
兴趣是成功教学的第一因素。初中教师应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是关键;其次,把知识作为载体,把品德与能力作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成长,从而形成知识积累的良性循环;在此,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最后,保持教学的新鲜感也是极其必要的。
2.2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传承的最终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种生活理念、一种价值影响,从而塑造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素养。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传统文化的合理发掘。把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思想融合,内化到初中学生的血肉中,转化为中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念。
2.3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利用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生活资源,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并且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
2.4创建生活情境,并以情动人,引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和有责任的人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俄内心体验,学生在情感的引领推动下进行主动的探究。
2.5回归生活探索
思想品德教学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
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促进知行合一,造就学生生活本领。为了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要共同努力、加强研究,努力使思想品德课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动力。
2.6 富有创新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必须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阵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创新性思维之树在政治课堂上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途径的探索
3.1用集体备课作为手段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平台。集体备课可以集中备课教师的智慧,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得到理性升华,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师们未完成相似的教育目标而集体作出的种种努力,能够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但现实也提醒着我们不容忽视的状况,集体教育诚然也存在不足,引发的千篇一律互相抄袭的现象实在是严重影响教师备课的创新能力和思想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自主的备课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3.2发展技术,以良好的科技技术作为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跳板与支撑
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显著性作用。多媒体,毋庸置疑,是现代科学技术中能对教学发展进程产生重大作用的。多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旨在服务教学系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应该用多媒体这一良好的教育跳板,找到多媒体中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契合点,更好促进师生间互动与交流合作。
3.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吸引力构建的策略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增强思想品德课吸引力的前提;丰富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品德课吸引力的核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增强思想品德课吸引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增强思想品德课吸引力的条件。
3.4初中思想道德课应遵循“三原则”
初中思想道德可应遵循的原则有培养创新意识的原则;培养主导价值的原则和培养适时激励的原则。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方面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师生交往活动互动的过程。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采用激励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智力情感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代素质教育,也有利于中学生养成较好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篇:初中广播体操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初中广播体操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远竹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 康国伟
2013年8月,我校申报课题《初中广播体操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被批准为县级教育科研课题。在县教研室专家和校领导关心领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不断的探究和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背景:
广播体操又被成为“国操”,广播体操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它是学校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广播体操也是初中体育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有节奏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良好的肢体操作能力;有利于促进身体机能,改善心肺功能,全面提高运动系统;有利于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用眼疲劳,思维疲劳,身心疲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素质,认识领悟参差不齐,也由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加之受场地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计目标。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我们组根据多年一线的教学情况,并结合实际确定广播体操课堂教学效果为研究课题,从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更好的提高广播体操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外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我国也正逐步进行探索和实践,如《教育教学研究》中伦新秀的《探讨快速掌握广播体操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李建财的《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等,大量研究表明,探索切实有效的广播体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可行的,也是重要的。
二、主要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1)教育学依据: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2)心理学依据:感受过程的情绪、体验、喜悦等。(3)社会学依据:注重同伴间的合作与交往。(4)运动学依据:感受运动过程的内在体验。
(5)哲学依据:人在社会实践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从事活动。
三、课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康国伟
课题组成员:艾晶 胡晓龙 贺娜 张钰龙
四、研究目的:
1.通过多种途径,探索影响广播体操教学效果的因素并分析改进。
2.在实践中探讨运用多种方式,探索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五、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并根据研究
中遇到的具体情况探索,改进和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的结合。
2.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信息,资料,整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做具体的分析,综合各种因素并提出阶段小结。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六、研究过程:
(一)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13.10—2013.12 成立课题组,拟定方案,填报申请;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教学材料或日志。
2.第二阶段:2014.1—2014.6 分组实践教学,分析影响课堂因素;定期观摩,交流,回报并提交教学设计或案例。
3.第三阶段:2014.8—2014.10 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收集反馈信息,并分析总结;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接受专家组的评估鉴定。
(二)所做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广播操,在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认真,积极的搜集资料,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胡小龙的快速教学法,张玉龙的多媒体在广播操中的应用等,取得明显进步,学生开阔了视野,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中期阶段,通过组会的讨论,交流,以及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换和探讨,对如何提高广播操教学效果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反思,并撰写了相关论文和案例分析,总结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对以后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七、研究成果:
(一)、学情与教法相结合,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班与班的学练效果有所不同,甚至同一节广播操,同样的教授与练习,效果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情的不了解,有的班的学生在小学经常参与活动,身体素质,基本功,协调性较好,接受能力较快;而有的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基础条件不好,甚至没学过广播操,刚开始接受较慢,同样的教学,有的班一节课可以学三、四节操,做得有模有样,而有的学一节还要手把手的指导、纠正。所以了解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法,如接受能力强的班可以采用快速学练法,接受能力慢的班采用重复细致的指导练习,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材创新与培养兴趣相结合,提升学习效率。广播操教材一般以介绍要领为主,有时个别章节没有细致的说明,对于教师来说,理解不是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讲解要领远远不够,必须对教材进行细化和创新,但过于细致的讲解一是太浪费时间,二是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所以在细化创新教材时结合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练效果。如在教授《时代在召唤》中的跳跃运动时,因为节奏快,变化多,学生短时间很难掌握动作顺序,常常顾此失彼,我们可以在跳跃的同时给予通俗幽默的语言提示:护胸,护腿,左右开弓,胜利,代替把双手握拳举至胸前,双拳收于体侧,经体侧至侧平举,然后落于体侧的要领介绍,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了要领,动作展示既规范又有力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热身活动与辅助练习相结合,培养本体感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由于学生的基本动作不到位,导致展现出来看着很别扭,给学生示范了,也讲解了,有时甚至问学生动作要领,回答的也清清楚楚,但动作就是不到位,所以,在热身活动中加入基本动作的练习,不仅不耽误正常的广播操教学,而且促进了学生学练动作的正确,规范。如可以加入下肢的弓步,马步,半蹲,全蹲等练习,也可加入上肢的侧平举,侧上举,正上举等基本动作的练习,不仅规范了基本动作,培养了本体感受,也有利于在连贯的广播操练习中动作表现表现大方优美。
(四)、示范讲解与错误纠正相结合,确保学生动作正确规范。广播操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教师在熟悉示范和要领的基础上,如何能把自己的动作转化成学生规范的的动作展示,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教授的过程中,忽视了纠错,学生一旦形成了动作的错误定性,纠正起来费时费力,所以在初学时,尽量先慢后快,分解示范尽量做镜面示范为好,既能让学生看的清楚,也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和提示,如在《时代在召唤》的体转运动中,学生很容易犯转动方向搞不清的问题,也容易出现臂摆错误的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点评,纠正。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以后多次反复的练习,纠错。
(五)、课堂考评与课堂目标相结合,以目标指考评,以考评促目标。
有效,切合实际的课堂目标有利于指导实施教学过程,也对考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课堂考评必须结合课堂目标的要求,指标来做具体,量化的考核。如课堂目标定了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那么结合实际考评就可以量化出实际指数,那么就可以发现制定的目标是高还是低。课堂考评与课堂目标的有效结合,以目标指导考核,以考核验证目标,更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也可以促进目标的顺利实施。
(六)、课后作业与课前抽查相结合,巩固学练效果。一节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练两三节操已是不易,仅仅有了初步的印象,如果不在课后练习,熟练,很容易忘记和混淆,更谈不上动作细节的规范和整体的连贯,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有利于动作的巩固和提高,课后作业与课前抽查相结合,既是对所学内容的检验,也有利于节省时间学练新的内容,减少在课堂中反复旧的内容,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八、实验中的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既有不少可喜的成绩和感悟,也有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广播操教学没有规范的操作可以照搬,“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改革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的探索,实验,总结,我们的探索也刚刚开始,也在做一些不同的尝试,如在如何培养学生对广播操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能够通过简单,幽默的语言准确的诠释动作要领,如何让接受慢的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学生能够准确,连贯,流畅的展示动作等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实践。我们相信,我们只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不断实践,一定会取得新的胜利!
第三篇: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2014年上学期学年论文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谢香萍 11010139 指导老师:肖剑平)
一、【摘要】在素质教育唱响主旋律的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里明确规定,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初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中的一段黄金时期——青春期,心理发展不健全,对事故后果认知能力不够。情绪变化幅度比较大,易冲动、、、、、、一直以来关于青少年的事故频频发生,违法犯罪事件常有出现。它透视出了青少年在成长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然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心理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可塑性较强,适当进行教育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初中思品课堂作为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的重要保障。目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教师积极性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授课成果低效,教师与学生存在对该课程的误区认识。因此,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建设,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国初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关键词】初中生
思想品德课的建设
思品课堂教学效率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对知识的实践运用的行为模式,不注重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本身意义,忽视了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召学生而把受教育者看作接受知识的工具,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课堂模式较为死板,其后果是“学生不但没有对知识进行很好的吸收反而限制了原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2014年上学期学年论文
本的观点和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在这门学科上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间的互动活动,认为思想教育是纯理论性知识、是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课堂往往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自己价值观念生活经验为核心,轻视或完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将主体对象颠倒过来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
(三)、授课过程存在一系列问题
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轻视教学内容,采取随意态度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常常反映出许多问题与不足,比如:没有准确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思路不清晰,遗漏教学重点。甚至完全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结构。教学顺序完全被打乱,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讲毋庸置疑是一团糟,没有重难点意识,脑袋里都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教学环节不清楚,不能合理分配授课时间,尤其导入与新课不分,经常是将导入环节设计过长,用时过多导致一节课下来课程内容详略不当,头重脚轻。在导入不够精彩的情况下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具有狭隘性,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拓展延伸不够。
四、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一个崇高光辉的职业,一个需要我们去热爱的职业,一个需要用心去奉献的职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岗敬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将爱献给这个职业岗位,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快乐也就越多。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百年大计教育是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教师师德最重要,师德兴则教育兴。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令;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做好模范作用具有身教重于言教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发展良好性格,从教师品行中形成优秀品德。
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较快,思品课程这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要求我们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现实的发展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贯彻好我国新课改模式是我们需要紧随的潮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加强教师教学技能
1、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教师做到吃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善于提炼和组织教学内容,准确定位好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思路清晰,难易结合。其次,联系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领会教材精神,结合不同班级学生情况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在教材理论基础上善于捕捉其新价值、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2014年上学期学年论文
新意义,在课堂上扩充新知识,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时事新闻的兴趣。
2、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宏观的角度上,教学结构需在三维目标的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做到思路清晰,结构严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课堂上具有可操作性。
好的导入是整堂课的一大亮点之一,它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为课堂添色增彩。多形式得巧妙导入是教师素养、教师经验的表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所教学生会选择导入什么、如何导入。通常我们采取的方式有: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漫画导入等。
提问是我们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益方可真正实现。那些没有价值随意重复的提问或是不会倾听学生的提问不仅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而且大大降低学生积极性。因此设计问题要求讲策略。首先,提问设计要求缜密,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懂得何处提问;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如何提问;提问谁;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评价等。其次,提问要求层次性,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新课改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它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的模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点,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师要求的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做题中的乐趣,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3、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进,我们逐步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书、黑板、粉笔、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渐渐成为主流,它是教师可以利用的形象、具体、生动、有效的教学媒体。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学会把多媒体优点发挥到极致。我们可以利用声音、动画、图像等不易表达或教学的重难点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美轮美奂中享受思品课堂的魅力。孔子曾提倡因材施教,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更进一步的实践,比如网上授课,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进展,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随时学习以满足其需要。
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2014年上学期学年论文
4、优化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是针对对我们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缺点进行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是我们大家需要关注的一点。
教学前的反思,教学方案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情感表现、班级状况、及预想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设计。
教学中的反思,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预料之外的事情,例如学生对问题的接受能力超出预想,学生对问题新的看法,课堂争论热点的出现等。此时教师应根据课堂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后的反思,授课的完成并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完成后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学习效果检测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是否有重难点疏漏的地方,顺便做好下阶段的复习工作及下节课的安排。
至于反思的有段也有很多种,一种是自我独立的反思,还有一种就是和学生、同事之间的交流。随着无线技术网络的发展,微博铺天盖地到来,借助这一良好工具反思过程变得更加流畅便捷。
三、提高思品的地位,加强对思品课程的重视
教育部门颁布政策性法规,设置一系列奖惩制度,确立德育首位的思想,提高思品教师的地位而不是大家一贯认为的杂科教师。加大对学生思品课程的要求。加大对思品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思品教师的专业要求
四、结语
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对于这样的一份良心的事业,我们更有义务有责任地教好祖国未来的希望。思品课程看似是一个简单性的常识课程,实质上在他的教学有效性方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要达到课程要求的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努力,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如何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2]王志红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学期 [3]杨昌德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 2008年第一期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文/王海荣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期,多数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依然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在仅依靠课本进行教学时,则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相联系。因此,笔者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现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就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建议
教学生活化,其实质是指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大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教学,从而能够使得课堂当中所面对的问题近乎等同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现今的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当中,运用该类方式进行教学,在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将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1.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而言,思想品德课程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而在对单纯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长此以往,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热情。然而,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其所教授的内容均与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中学生能够细细的对生活中的所见进行品味时,将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相关道理。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不应简单的依靠书本当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而是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初中生的视角对生活中相应的素材进行广泛的收集。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所收集到的例子作为课程的开端,通过对例子当中人物的言行、社会现象等进行剖析,对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引出。如此一来,以学生生活当中的例子作为素材进行授课,能够使得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趋近于学生的生活,使其能够在课堂学习期间感受生活,成倍的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对课本当中有关人的情绪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收集在公交车上人们各种情绪的图片、在商城中各类人物的表情等。通过将所收集到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能够清楚的将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进行呈现。同时,当运用此类生活当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素材时,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不仅能够对人类的各种表情进行认知,同时也能够对各个表情对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解,从而能够自觉的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课堂教学的内容。
2.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氛围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而言,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同时也应对课堂教学当中的气氛进行调节。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当学生处于较好的学习氛围当中时,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成倍的提升。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对目前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学习,对科学含量相对较高的教学设备进行运用,掌握相关的特定技能,能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气氛的生活化。采用该类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得教学气氛变得具有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将思想品德教材当中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此外,当学生处于较为放松、愉悦的状态进行学习时,则将会进一步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对公民的权利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对特定的视频进行播放,其中包括一段这样的视频:在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上,一名小偷趁乘客熟睡,欲实施偷盗。此时,笔者将会暂停播放视频,并以此作为问题提出的依据,要求学生想象:“当时如果你在这辆公交车上,且看到了这一幕,你会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将会设身处地的进行想象,对自己可能出现的行为进行表达,因而学生则将会被完全带入到特定的生活化场景当中。
3.推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通常会将自己大多数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方面,而对于学生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了教师为学生所安排的家庭作业以理论知识的解答为主,而相关实践能力的检测则甚少出现在课余作业当中。由于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当教师在对学生传授一定知识之后,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学生将能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回顾,并在加以整合之后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查以及自查,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意识。因此,笔者认为,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不仅应承担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任务,同时还应肩负着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责任。
例如在对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将会在学校相关要求的框架内,组织学生充当志愿者,行走在大街小巷。不仅对所见到的垃圾捡到垃圾箱内,同时还对所见到乱扔垃圾的人进行劝说。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卫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从而在能够实现教学效果大幅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效果之行动研究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效果之行动研究
作者:邱国涛
摘要:针对初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堂反应消极被动这一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以及教材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假设归因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听力教学 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概述
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它既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又是在职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重要途径。Dave Ebbutt指出,“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行动研究在西方教育界已有很多成功经验,但在中国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行动研究在中国虽然属于新生事物,但是自80年代中期杭州大学心理学专家陈立首次将行动研究介绍到中国以来,随着蒋楠、王蔷等学者将其引入教育领域之后,各类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行动研究。如今,行动研究已成为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形式。本研究就是从行动研究的层面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
二、发现问题
作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溯初班”的成员,我们有幸在温州市实验中学跟着温州市特级教师屈小武老师见习了半个学期。其间我们发现英语课堂上学生学习听力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听说课上,我们发现,学生的听力水平较差,听力理解播放多次,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和做对相应听力理解题。批改该班考试试卷时也发现,听力部分得分率普遍偏低。我们对这个现象感到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听力水平低下这一现象?老师和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三、假设归因
通过和英语组老师的交流,我们大致了解到了初中学生主要的听力学习状况。我们也通过开座谈会从学生方面了解到了一些他们觉得英语听力难的原因。经过假设,我们从学生,老师以及教材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归因。1.学生方面:
其一: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少,对新学词汇掌握不够,会影响学生对英语听力的理解。其二:学生没有很好掌握英语语音中重音、重读,爆破、连续、停顿和语调等方面的知识;不熟悉英美语音的差异,没有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等。
其三:学生的思维受汉语和汉语思维的影响干扰。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学生的思维常受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
其四:学生缺乏有关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方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积累不够,导致听力理解上有困难。
其五:从心理与方法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做听力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学生惧怕英语听力,有听力障碍。
2.教师方面:
其一:教师的听前预测工作没有做到位。在听力训练开始前,教师没有适度地降低听力难度,给学生的听前热身做得不够充分。
其二:教师对学习者特征及学情的分析把握不准确,致使选材不当,材料的难易度不适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其三:从教师的教学习惯分析,教师在词汇方面的教学没有落实到位。教师平时讲课语速相对较慢,学生形成了习惯,不能适应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
其四:从文化背景角度来说,跨文化教学在课堂上渗透不够。其五:教师平时对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不够。3.教材及环境方面:
其一:教材听力材料趣味性不强,一些听力材料过难。听力材料的播放时间较长,词汇偏难。
其二:没有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课外英语氛围不浓厚,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造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四、方案措施
在进行了英语课堂听力教学效率低下的归因之后,我们在导师屈小武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一些方案措施。我们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语音知识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精选材料,进行充分的听前热身,培养听的技巧和创设听的环境这六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多鼓励、表扬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消除恐惧畏难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听力学习。最后,还应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连锁性操练、讲故事和朗读等有信息、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来进行听力教学。
2.注重语音知识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首先,学生学好音标,做认辩音标的练习,反复训练,从而读准每一个音,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正确地朗读句子。其次,在课堂上应注意学习语句的重音、节奏、音变、连读以及语调等知识。此外,学生要积累西方的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等背景知识。
3.精选材料,提高听的效果
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改成听力材料,同时精心选择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听力系列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听力材料。从而减少听力训练中的盲目性,控制听力训练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4.进行充分的听前热身活动:
听力训练开始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热身活动”。比如,做一次演讲,同伴对话,朗读文章等形式,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听力语感,为之后的听力训练做好铺垫。
特别要注意的是,上课的语速不宜太慢。切忌学生一边看原文,一边听录音,对有些实在听不懂的地方,可以有针对性地倒带听。
5.培养听力技巧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包括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等。比如,听长句时要抓住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设置相应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可以把题干和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抓住主旨大意,切忌因一两个单词听不懂而忽视全文。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边听边记、巧用简写和速记能力,培养学生快速地浏览试题和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6.创设良好的听力环境
教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正确使用课堂用语(这些课堂用语可包括问候、指导、解释练习、表扬、改错等),并要求学生用英语交流,通过这种环境耳濡目染的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此外,听力的设备要良好,不能有杂音等,否则会影响音质,导致学生不能听清内容。
五、反思以及值得研究的后续问题
对于很多英语教师而言,课堂听力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因为学生本身想要提高英语听力的欲望并不是很强。成长在母语的环境中,平时学生没有必要用英语交流。2 在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提出假设归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最后再进行总结和反思是教师不断进步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实施了这些措施的一段时间后,英语课堂听力教学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以下三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后续研究的。
1.教师关注了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可能也相对减少了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听说的多,读写的少,学生在书面练习中的基本语法错误会增多。
2.在提高听力能力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
3.如何更好地把握听前预备工作的度的问题,降低听力难度的同时又不会因给出太多的信息导致听力太过简单。
参考文献:
支永碧 《从“行动研究”到“行动教育”———英语教师教育和课堂改革的范式创新》,《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年第九期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