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思想品德

时间:2019-05-13 17:1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思想品德》。

第一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浦北县六硍镇横岭初级中学廉全光

【摘要】农村初中特别是镇办初中,由于环境,设备,师资,生源等原因,教育改革落后,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方法落后;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分值减少,教师课堂教学乏味,学生不主动参与。因而产生了大量的思想品德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较多,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要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既要有爱心有恒心,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同时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成因,对策,动力,学法,课堂教学生活化,合力,自爱。

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这就是“学困生”面过大,直接影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因此,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提高“学困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做简单探讨。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主要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在学习方法等多方面不科学从而造成学习困难,学习心理有障碍,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低下,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学困生”在行为表现上常会出现严重厌学、纪律散慢等现象;在心理上缺乏学习热情,认知水平较低,依赖心理严重,意志脆弱,情感淡漠;在思维方面,再认能力、迁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差,思维水平较低;在学习上表现为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动力不足,学习懒惰,成绩落后。思想品德“学困生”,泛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思想品德学习感到困难,理解较差,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想转化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首先要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笔者选择一个九年级作为实验班级,该班全班60人,八年级期末考试思想品德学科不及格有30人,确定不及格为思想品德“学困生”,对全班展开一系列调查,根据在实验班级所做的问卷调查总结出以下成因: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形成的内因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学习兴趣不高、信心不足、动力不足,不积极主动学习。

根据笔者对实验班级全体学生的调查统计,有25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因而厌恶学习,抄袭作业、不做作业、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发生。

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再加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和学生的鄙视,因而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情绪低落,失去信心。

学习信心不足,劲头不足,从而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 1

量。学习动力不足,简言之,就是对学习和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缺乏必要的兴趣,无所事事,让大好的时光白白流逝。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不了解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的意义;兴趣的中心不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调查显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抱无所谓的态度的有36人。

“学困生”对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不高,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因而不积极主动学习。调查问卷中,“当你学习中遇到不明的问题时是否主动找老师问清楚?”,有80%回答“否”。30“学困生”中有20人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从来都不参与课堂讨论,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老师讲评作业或试题时,只想要一个答案,不去理解,不去探究,不会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这样的学习是不符合思想品德的特点,成绩就自然落后了。

2、学习意志不坚、毅力不强,不够努力学习。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学生在学习成绩好的时候,兴致勃勃地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厌烦学习。学习情绪化,很容易形成一种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调查问卷中,“你认为自己思想品德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70%回答“不努力学习”,“不刻苦学习”。“学困生”意志薄弱,缺乏耐心、恒心。怕苦怕累,经受不了挫折,不努力学习,成绩很难提高。

3、学习方法不对、能力不强,农村初中生读书看报少,没有养成阅读书报,关心时政要闻、社会生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农村初中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课,不主动参与,不独立完成作业;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等,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率低,成绩直线下降,进入了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行列。

(二)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形成的外因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有:

1、学校不够重视

学校重视安全与纪律的教育,轻视道德与心理的教育;教师重视成绩的提高,轻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分值减少到50分,大部分的思想品德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淡化初中思想品德,忽视思想品德的学习,沦为了思想品德“学困生”。统计结果显示,思想品德“学困生”每天的课外时间,除了完成作业外,几乎不再投入时间,甚至有部分学生连作业都不能完成,必然导致思想品德成绩下降。

2、教师课教学堂乏味

有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课教学过程中,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所处的现实生活,以机械的灌输和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为主,课堂教学乏味,死板,未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据统计,实验班级的“学困生”有26人认为之前的思想品德教师课堂教学乏味,没有新意,导致学生对教师不满转嫁到对思想品德学科不感兴趣,没有动力。

3、教师关心不够

教师对思想品德“学困生”关心不够,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师生关系疏远,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统计结果显示,有23位同学认为教师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学困生”不闻不问,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不愿努力学习。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随意批

评训斥学生,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成绩越来越差。

4、家长督促不力

据调查,大多数农村初中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更不要说辅导子女学习;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其放任自由;有的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有错便粗暴打骂,使孩子走下坡路。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惰性、好玩,学习更得不到巩固,成绩明显下降。

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将子女托给父母亲戚照料,忽视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有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教不了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厌学无可奈何,学习下降的占多数。在实验班级的30名思想品德“学困生”中有近5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5、社会不良影响

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蔓延,也使一些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一些学生沉迷游戏娱乐,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自认为枯燥无味的知识。

二、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明确了“学困生”的成因,就可以寻找有效的对策,笔者总结出转化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以下对策:

(一)从“学困生”形成的内部原因入手转化

1、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动力,推动“学困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恰当地提出一些“学困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地引导他们轻松作答,增强思品课的吸引力,使单调抽象的思想品课变得轻松、生动而丰富多彩。“学困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抢答竞赛、小游戏等,吸引“学困生”,激发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学困生”往往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作业、试题过难,使他们无从下手,越来越没有信心去学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因此,教师在作业和单元测试可以用部分不同的题目,实行“选择做题”,“学困生”可以选做难度低的题目,让他们能取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保持乐学的激情,从而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动力。

提高学习动力。构成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一是学习兴趣;二是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能自觉主动地认真学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不气馁,坚持学习。动力源于兴趣,动力来自信心。帮助“学困生”了解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动力。

推动“学困生”积极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旧教学教程中片面强调知识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积极讨论,真正做到“我要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安排学生进行

时事政治讲演,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讲演的机会。课中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师生进行对话,或者学生之间进行辩论。同时课堂上特别注重关注“学困生”的动向,主动与“学困生”进行讨论,师生互动。这样,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推动“学困生”积极主动学习。

2、坚定学习意志,增强学习毅力,促使“学困生”努力学习。

学习要拥有坚定不移的意志,要拥有坚持不懈的恒心,要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教师要不断地去激励“学困生”学习,不断地提醒他要持之以恒,特别注意在每次考试后,找“学困生”谈心,帮助他分析考试的得与失,正确看待考试成绩,正确对待挫折,帮助他认识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广阔,学会用自己的能源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减轻情绪化学习的负面影响,增强“学困生”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毅力,促使“学困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4、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要求抛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将学习融入生活,增添学习的乐趣,将学习与问题结合,增添学习的针对性;将学习汇于心灵,达到学习的目的。

学会在活动中学习。“生活即课堂”,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用身心感受活动中的人与事、情与理,体验情绪、丰富情感、感受新知,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要带着问题学习。新教材中以鲜活的情境(包括故事、插图等)提出了许多相应的问题,供同学们思考,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运用相关的知识分析问题,在问题中学习。

重视体验在体会中学习。学会用身心去体验和领会,形成自己的认知、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阅读习惯;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掌握一些记忆方法。如:列表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概括记忆法,如依法治国的含义,可概括为一依三管两化。

(二)从“学困生”形成的外部原因入手转化

1、学校重视,教书育人

学校既重视安全与纪律的教育,又重视道德与心理的教育;教师教书育人,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安排思想品德学科专任教师上思想品德课。使农村初中学生重视思想品德学习,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有效地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

2、课堂教学生活化,易学乐学。

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困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上课时针对“学困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如寓言、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维,丰富联想,开启心智,领悟到人生哲理。

创设角色模拟情境,提高“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上课时针对“学困生”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教师讲授新课可以通过创设角色扮演的形式,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引领“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成生活体验,容易明白问题所说的道理,活化知识,使思想品德“学困生”易学乐学。如我在讲“关注弱势群体”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残疾人学习生活的情境,派3个“学困生”,一个闭着眼睛在纸上写出教师说的一句话,一个用一只手系鞋带,一个不许说话,告诉大家他想说的一句话。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这三个学生谈感想。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体会到社会中的一些残疾人学习生活的困难,对残疾人产生了同情,明白了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道理。至此模拟情景的目的就达到了。

3、关爱学生,激励上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鼓励,多留意每一个“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自然会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这门课。

4、密切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通过电话或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增进家长和学生感情、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特别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经常回来看看学生,或是经常打打电话,让“学困生”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进而转化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

5、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自尊自爱。

针对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要指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中的是是非非。不沉迷游戏娱乐,自尊自爱。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出现严重影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严重影响农村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帮助“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转化时,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春风化雨,桃李争艳。我坚信,通过共同努力,能够有效地转化已经产生的“学困生”,有效地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培养出“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

2、毛华玮:《浅谈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网上)

第二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启发式教学论文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世纪,是信息化、国际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谁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抢占了知识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这要求我们未来的新人必须具备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与见识的局限,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以及相拌的标准答案已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思想禁锢,长于“依葫芦画瓢”而短于独辟溪径。这种以教师为权威,学生为容器的教学观显然无法培养出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人才。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质疑的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参与到教学中来呢?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改的取向,也就是说,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下面谈谈自己从教20年来,在启发式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做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讨

传统的教育,重在于向受教育者传收受现成的结论。学生不接触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是学习前人的理论。教师只是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成品。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由空间。如:讲初一年级思品第一课第一框题时,教师直接提出:

①学习做人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什么?”

②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什么?

③心理健康与良好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这样三个问题,教师提出结论,学生在书上勾、画,学生死记硬背,完全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没有解决思想问题。

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组织材料的技能,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我讲初一思品第一课第一框题时,我要求:

①学生收集一些心理不健康和道德品质不好的材料,然后组织讨论。

②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行为情景,由学生“议一议”后,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

③设计“想一想”:有人说:“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半”,请说说你的看法?

④设计“比一比”:进入中学后你的自制力与小学比较,是否有了提高?。通过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方向,让学生收集材料、讨论等形式,活跃了课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应体现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情景与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质疑是极为少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如,我在讲初一思品第三课,“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时,我先讲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成了世界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故事,教师进一步设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奥斯特洛夫斯基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这样学生带着情境,带着探究的好奇进入了学习之中。

(二)重视提问的启发作用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怎样在课堂上提问,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会问。提问重在引导,避免千篇一律的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其次,提问要因人而异。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他们的聪明程度、基础等因人而异。要求我们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既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又要适时“搭梯子”,使其有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三,要面向全体学生,多方位提问。“抛弃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说是千分之一的损失,但对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课堂提问千万不要把差生搁在一边,置之不理,避免让少数尖优生包揽整个课堂活动。如,我讲“情绪需要调节”时,采用分层提问:①青少年的情绪有何特点?②不良的情绪有何危害?第一个问题学生稍作思考既能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困难些,学生要深思。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教与学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都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从而全面提高课堂实效。

三、启发式教学还应体现在富有挑战性的作业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我们往往看到。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量过多,随意性太大。这种状态的确必须改变。启发式教学要求增加“活”的作业。使家作贴近生活,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所学的知识就特别有意义。如我讲有关心理健康和良好品质方面的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以“心理”、“品质”为题,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办一期手抄报。这样孩子们在愉快中去运用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启发式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尽量避免做裁判,只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或直接提出答案,而是设法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素,结论让学生从口中说出。如果学生的想法离奇或错误,我会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师生间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愉快幽默,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没有心理距离,教学就先成功了一半。

(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教学要打破单一的上课模式。一节课40分钟,教师以一种单一的组织教学形式一讲到底,这样的课堂没有生气,学生感到乏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差。

笔者认为:要培养以自主、多样、探究为特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开展讨论、小品表演、模拟法庭、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总之,“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启发式教学是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思想。正如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旨在发展。”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由于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向学生灌输教条式的思想品德知识,脱离生活、远离实际,加上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胆子小,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差,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那么,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科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掌控能力。

作为思想品德科教师,首先要端正对思品教学的认识和态度,把握好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以创新的精神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联系农村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想方设法使思想品德课既能有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思想品德科教师还应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把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体现出来,形成适合农村初中学生需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风格,让课堂在自己的有效掌控下,讲得更加生动,更富有情感,更有吸引力。

二、更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多年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文化课一样,采用“传知”和“育能”相结合的“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成为应考型模式,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和教学规律,对于要将品德素养内化于学生心灵来说,不是最佳和最有效的。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应变“智能型”教学模式为“知信行”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所学理论和行为规范,按照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规律的要求,使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一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从而收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畅通学生学习渠道。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间传授教材内容的桥梁,再好的教育素材,再重要的知识内容,没有好的教法驾驭,课堂教学难以取得实效。在工作实践中,我运用“四导”(导读、导思、导议、导练),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导读”是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和导读提纲指导学生读课本。方式先是通读,对本节课堂所学内容整体把握初步了解;再是细读,对所学知识找出对应目标和对应的有关知识内容;最后是精读,重点读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以便使知识得以升华。在读书过程中,要求学生划出疑点,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矢。认真的阅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读自学能力。

“导思”是教师在课堂中多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来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列举的日常生活中常碰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导思特别要求教师要启迪学生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进行完全开放式的、留有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思考空间的发散性思维,不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导议”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一些模棱两可、两难选择的问题。讨论的方式可以全班议、小组议、同桌议、好朋友议,等等,不拘形式,让不同见解的学生

多发表意见。比如在讲“合理发泄情绪”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哭可以发泄情绪”展开讨论:哭好不好?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各抒己见,在议论中相互感染,相互认识,共同提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传授了知识。

“导练”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他的思想行为进行训练,使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练的题目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特别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安排在课外开展,让学生从身边生活、报纸、电视、课外书籍等收集资料或有趣的见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收集问题、体会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到“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到村里收集乡亲赌博六合彩的情况,并列举参与赌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真实事例,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介绍,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克服农村学生胆子小、害羞的缺点,还促进了他们关心国家、社会和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注重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学以致用。

由于思想品德课课堂脱离农村学生的实际,他们往往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些材料,如榜样性材料大多为古人、名人和成人,这些榜样的生活环境和农村相去甚远,示范性、模仿性不强,“可望不可及”。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选择材料、引导思考和指导行为,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通过指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饭馆不要发票可以多打折、中考前去求神拜佛保佑、怎样孝敬父母等)进行探讨,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方法一是结合农村调查。生活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学生身边农村发生的事情能够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对熟悉的农村生活,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鉴别,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知道学什么、思考为什么和学会怎么做。

方法二是结合经济生活。经济常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涉及乡亲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可触摸的经济生活事实中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

方法三是结合时事政治。教师可以把焦点问题(如“钓鱼岛撞船”事件)、热点问题(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感兴趣的问题(如中国足球)与教材相关内容的结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四是结合艺术形式。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古板的教导,还可以充分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对一些理论术语和法律条文可以通过影视、歌曲、漫画、摄影等这些艺术形式的通俗注解,使深奥的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形象,让学生学得有情、有趣、有感、有悟。

第四篇: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课程。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只有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才能能较好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理论来源 :

教育心理学指出: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行为体验,另一种是内心体验。所谓情感、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学时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①马克思认识论认为: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认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同样也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实践,在实践的体验中加深对认识的理解。②心理学原理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的心理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感是催化剂,是促进其它因素转化的动力。情感是学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当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所教的思想观点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去相信和追求这种思想观点;相反,如果学生缺少这种体验或自己的体验与这一思想观点相矛盾时,他们就会对这一思想观点表现出冷淡和反感。③《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上理论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情感、体验式教学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二、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体验作为教学的一个过程,有其本身固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基本要求,在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其特征并灵活地运用。

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指个体只有亲自经历才会产生体验,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两个方面。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杜绝伪造的教学材料;要联系学生经历过的、体验过的生活,杜绝学生陌生的、遥不可及的教学材料;要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抓住学生心理感受深刻的事件,杜绝不痛不痒、学生感受肤浅的经历。另外,我们选用的某个事件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亲身经历过的,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和体会。例如在教学“丰富多彩的情绪”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刚迈入中学大门时的情绪和感受,而不要让学生去想象将来自己考上大学时的情绪。因为前者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亲历过的,而后者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没有亲历过的。

2、个人性。由于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

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去亲历,也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验是个人的,不能相互取代;是个性的,不是类同的。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要尊重差异,不能强求划一;要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不能将自己的体验结果强加于学生。正因为差异的存在,我们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体验,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和世界,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时不追求体验的标准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想境界。

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体会和感受,对不在场的另一个主体而言,有些是可以言语的,可以告知的;有些则只是一种感觉,只可意会,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就是体验的缄默性。因为“我”的体验无法完全对“你”说,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对于积极的事物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场,都能亲历,都能体验。例如为配合法律知识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法庭审判旁听活动,我们就要事先告诉学生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旁听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活动。

4、两极性。体验有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之分。积极的体验使人精神振奋,产生愉悦感和充满激情;而消极的体验则使人产生挫折感、懊丧感,对事物失去信心。但消极的体验在科学的引导下同样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成为动力,使人充满斗志。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体验过程的评价,以决定学生体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对产生消极体验的学生要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使其脱离心理上的阴影。例如在学习“家庭保护”时,大多学生体验到的是家长对自己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等原因体验不到家庭的关爱,只有父母的打骂等消极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采取家访等措施协调他们的家庭关系,让学生消除阴影,体验家庭的温暖。

三、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1、实践体验法:是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事物,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实践体验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体验法包括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

2、实验体验法:是指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体验理论知识,领悟其中蕴涵的道理。因为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采用说教的方法难以促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如果采用实验的方法则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理论的真理性。如:在《挫折中奋起》一课中教材写道:面对挫折“一种态度是向挫折屈服”、“另一种态度是勇敢地战胜挫折”,然后课本列举了贝多芬、李政道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最终取得伟大成就的事例。可不管是理论还是这些例子对初一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遥远和陌生的。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我在课堂上按资料介绍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将烧杯中的水完全加热,然后将一只青蛙扔了进去。在这生死之际,这只青蛙非常警惕和勇敢,竟出人意料地跳出了热水杯,安然逃生。接下来,再将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凉水的烧杯中,这只青蛙在凉水中悠然自得,然后用酒精灯将烧杯慢慢加热,这只青蛙开始时依然悠然自得、无动于衷,待到水温升高到足以危及它的生命时,青蛙才惊醒过来,试图跳出烧杯,可它再也没有力量,只能葬身在热水中。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好奇、兴奋,细心地观察,时而紧张时而惊呼,实验结束后,我让同学们讲讲自己的体会,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当我们碰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像热水的青蛙那样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当我们处于顺境中的时候,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一样忘乎所以,无所作为,而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实验虽然结束了,但留给学生的体验还很深很远…

3、情景体验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由于人的体验是有限的,有些事情学生是没有体验过的,有些是学生正常生活中永远无法体验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出必要的情景,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在讲述《关注失学儿童》一课时,在“学习中的苦与乐”的导入中课本首先提到了当前还有一儿童因战争、贫穷和疾病等原因,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和不可弥补的遗憾。教材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关注失学儿童,同时要珍惜现在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先是展示了希望工程“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宣传照片,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然后播放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段。宣传照片中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大眼睛,还有影片中山区学生简陋的学习条件以及孩子失学时的无奈情态,都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心灵。许多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纷纷表示要帮助失学儿童和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这样的情景设计无疑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情感、体验式教学所发挥的作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因为体验的主体是学生,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情感、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实验情况来看也正是如此,学生普遍喜欢上体验式的思想品德课。

情感、体验式教学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意识。情感、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使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被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情感、体验式教学优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一节课45分钟,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学习。传统的教学,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学生听,留给学生自主分析、自主体验的时间很少,结果造成教学的有效性很低,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毫无个性的发展。体验式教学刚好相反,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情感、体验式教学既是思想品德课学科性质的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计划

为了确保复习工作的效率和复习策略的科学性,下面就2009年初中会考思想品德的复习计划和策略作如下介绍。

一、本学期的教学、复习任务

第一轮:

1、九年级思品全一册;第1-4周。

2、八年级思品上、下册;第5-8周。

3、七年级思品上、下册;第9-11周。

4、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的时事政治。第12周。

第二轮:

《思想品德总复习》为主的复习。第13-14周。

第三轮:

综合复习。第15-16周。

二、对于我校的政治学科的复习具有以下特点

1、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多、复习量大,而且考试题目灵活多变,要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学习,掌握复习方法,熟悉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同时要培养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把握试题的脉搏,争取好成绩。

2、教材上的基本观点、原理,有的需要重点记忆,有的需要理解。只有以记忆的知识作铺垫,答题才会得心应手。因此,一定要分清哪些知识只需理解,哪些知识必须记忆,平时做到有的放矢。

3、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近几年的考试题来看,无论内容多新、形式多活,题型多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这就是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建议同学们按照顺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仔细阅读教材,使所学的知识脉络清晰全面,把握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考试中,同学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运用这些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问题。

5、政治考试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模式都是“题干加问题”。“题干”多源于时政热点材料,所以,平时要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平时注意收集、整理国内、外重大事件,特别是与教材内容联系较紧密的材料。

三、思品会考复习策略

1、把握重点,落实双基。应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基础知识和一年来的重要时事政治,通过一些常见题、典型例题的训练,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并养成自检的习惯,尽量做到不失分。

2、考点透视,落实双基。在总复习中,确定会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多少,具体是什么,应掌握到何种程度;其次,时事政治、学生生活实际与教材结合,进行系统、全面复习,使学生对教材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按知识块分类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3、回归教材,夯实双基。夯实双基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吃透教材,落实并掌握教材中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插图、格言及主要辅助材料的内涵,以利于学生能准确、灵活的运用每一个知识点解决相关的问题。

4、题型分析,训练思维。研究会考思想品德试题模型,特别是今年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联系到课本上来,探求中考命题的规律,即“形在课外,神在课内”,把握命题的动向,这对于初中思品复习以及考生应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完成思想品德各册复习之后,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操作:

(1)题型介绍。就是根据《思想品德总复习》对每种题型的特点、考查内容的目的和意义作详细地说明,并对每种题型常见的解法作一介绍,明确解法对题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考题分析。以《思想品德总复习》为素材,对各类题目进行分析,以体现答题的可行性。

(3)题型训练。围绕《思想品德总复习》会考新探索,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过关、强化答题训练,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对题型进行全面地、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使学生能适应题型的变化,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对开放性试题、探究性试题,揭示考题的本来面目,克服应试的畏惧心理。

5、综合模拟,培养能力。经过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复习,接下来便是综合训练,便于学生应试。会考要取得好的成绩,首先基础要扎实,其次真实水平要能发挥出来,综合训练既要把知识、能力两者结合起来,规范答题要求,严格运用思想品德术语答题;又是一次心理训练,有利于考生把稳定的情绪带进考场,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发挥更好的学习水平。

思想品德复习计划

天津市刘岗庄中学

2009-03-09

下载农村初中思想品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思想品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保护个人隐私》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总结

    思想品德工作总结 本学期,担任思想品德教学任务。在这一学期,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

    初中思想品德 心得体会

    “四有”教师心得体会: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九月,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我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教师节当天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这是专属于教师的幸福!回想自己从业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 建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优化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

    关于举办全市初中思想品德

    关于举办全市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能力竞赛的预备通知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学校: 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市各地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经验,加强学科......

    教案初中思想品德

    附件: 第九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奖获奖名单 一、优秀组织奖 序号 获奖单位 1 北京市电化教育馆 2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3 江西教育电视台 4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 5 江苏省电化教......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初四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发展要求,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发展要求,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