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空杯心态有感
做一个敢于“空杯”的人
——读吴甘霖《空杯心态》有感
前些天偶然机会读了吴甘霖先生写的《空杯心态》一书,读完后使自己感触很深,书中提到的“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这一理念,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不管是做事上还是做人上都有很大的启发。
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总是抱怨世界太小,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将自己看得太大。当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别人的地方,世界当然就会很小。而将自己放下,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会变大。那到底什么是空杯心态呢?“空杯心态”就是将自己心中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在意的,所重视的,以及辉煌的历史,从心态上彻底清空。这就如: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再接纳新的东西,只有将杯子倒空了,才能避免之前的水变臭,又有空间去填补新鲜的水,做到真正的不计较与放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与辉煌。“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说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工作,新的事物。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空杯心态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空杯心态就是忘却过去,特别是忘却成功;空杯心态就是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空杯心态就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满使我们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懈怠使我们固步自封,坐失良机。空杯心态就是对过去荣耀、挫折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舍得之后才能获得更多,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应该努力的方向。一个人应该舍弃的东西很多,懒惰、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自然是不行的、是最应舍弃的;我们要学会空杯,既不能因一时的失败或挫折而一蹶不振,更不能因小小的成绩而得意忘形,我们要做一个主动“空杯”的人,勇于放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过去的成功,以往的经验,用于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角色中,得到的结果和自己前期计划是差距甚远,导致四处碰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让自己陷入了瓶颈。这些时候,我们就该具备“空杯心态”,将自己倒空,别被那些成就、经验、利益、学识等,看似重要的东西给束缚了自
己。空杯心态的最大价值就是——找到自己职场发展的“金钥匙”。每个公司只是对员工的使用价值买单,而不是他们的价值!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就是重视使用价值,凡是能体现自己使用价值的地方,就该努力去做;凡是影响自己发挥使用价值的事情,不管是观念、个性、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尽力排除。
“胜不骄,败不馁”。书中以众多的事例讲述了这个道理,上至总统下至员工,囊括了许多行业的成功者,证明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经验,任何时候都要有“平常心”和“归零心态”。我十分认同作者这个观点,就一个人而言,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要有这种心态,否则就根本无法持续发展,中国很多企业家似乎身上都有一种陋习,一但有钱,就坐奔驰,吃豪宴,讲地位,开始养尊处优,大手挥霍了,从此再也不坐公交车,地铁,远离群众,而后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消失。这样的例子,身边处处都是。
“遭遇逆境,用于空杯”。生在竞争年代,你追我赶,谁都希望往高处站,朝前头走。市场竞争引起有上有下,有起有落,昨天还是用于开拓的佼佼者,今天可能变成力不从心的落伍人;前些时候还是被你颐指气使的下僚,如今倒成了对你发号施令的上司。这样的落差变化随处可见,你怎么办?是痛心疾首一蹶不振,还是以平常心调整心态,积蓄力量,投入新一轮的竞争?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当你从成功的事业中退出来,从权重的位置上退下来,昔日的门前车马喧闹,变成了如今的门庭冷落,这又是一种落差,面对这些落差,你又如何处理?是黯然伤神,蔫蔫萎顿,还是倒空自己、“空杯”对待,心胸豁达处之泰然?
月有盈亏,人有起落,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个人在创造辉煌之后,固然要考虑再创辉煌,但同时也要做好黯淡下去的心理准备,只有倒空自我,才能实现更好的自我,“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
郁离子
第二篇:读《空杯心态》有感
读《空杯心态》有感
上次在网上浏览时,发现了一本称赞为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类书籍,于是点开一看,原是《空杯心态》,从书名看来,有点清晰又有点模糊,便点开了摘要看来。看完,自我感感良好,便下载了来读。现已读完,谈谈感受,与大家一同分享。
任何职场的成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珍惜自己有些卑微的工作,充满好奇心,饱含工作热情。他们都不患得患失,不太在意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仔细想之,空杯心态其实是一种境界。
拥有空杯心态的人,才能认识到,曾经的鲜花和掌声不能决定你的现在,更不能决定你的未来,才能明白如果将自己放小,那么世界就会变大。
“越丰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人也当如此,越优秀,就更要“倒空”自己,学会弯腰。
《空杯心态》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美国人之父”之称的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年轻时,他曾去拜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当时的富兰克林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身子矮一大截的门生气。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 “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在升华这一人生哲理时,吴甘霖说:很多人总是抱怨世界太小,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将自己看得太大。当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别人的地方,世界当然就会很小。而将自己放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会变大。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了结清空,也是每一个想在职场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最重要的心态。我们不仅要能干,还要敢于“归零”。每一天都是一个新原点,每一次工作都应从零开始,每个任务都应以一种崭新的心态去学习新东西并完
成。永远不要把过去当回事,永远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全面的超越!
怎样才能做到“空杯心态”境界呢?个人认为:心中常有则为境界!也就是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时,心中有“空杯”意识,并且运用“空杯”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事情。
第三篇:读《空杯心态》有感
解放思想,不断超越
--------读《空杯心态》有感
《空杯心态》所倡导的是“勇于空杯,时刻归零”的理念,恰恰是确保“不断超越,永创一流”和打造永不满足团队的关键。
为什么呢?
这些年来,无论是我们这个国家,还是许多单位,还是不少个人,都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想取得更大发展,但是,任何组织和个人要进步发展,其最大危险,不是别的,而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与辉煌不再进步,这时,心态上是否能“放空”不断放下和超越,就成了能否真正理解解放思想,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书作都,吴甘霖,著名畅销书作家,及培训师,历任香港中华文化传播集团副总裁,美国美中际创造力开发中心总裁等职,现任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中国管理培训七剑客之一。
一口气读完了《空杯心态》这本书,感慨颇多,收获颇多。
人要有空杯心态。在升华这一人生哲理时,吴甘霖说:很多人总是抱怨世界太小,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将自己看得太大。当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别人的地方,世界当然就会很小。而将自己放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会变大。
吴甘霖以一个小故事作为新书《空杯心态》的架构基础:朋友的小孩因为在花瓶中抓着五分硬币不肯放手,被卡在瓶中,哇哇大哭,致使价值3万元的名贵花瓶被迫砸碎。小孩说:“我怕松手,就再也抓不住那五分钱了”。大人们,特别是职场经验不足的人,往往也会陷入同样困境:放不下自己的身段,而失去了更大的发展。
每一个人要想应对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必须随需应变。而以变应变,就要求我们具有空杯心态。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想提升职业能力,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吴甘霖在《空杯心态》中描述了职场中的三种人。主动“空杯”者、被动“空杯”者和拒绝“空杯”者。毫无疑问,拒绝“空杯”者,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倒退,要么成为他人的绊脚石。如果想有最大最快的发展,就一定要做主动“空杯”的人!拥有空杯心态的人,才能认识到,曾经的鲜花和掌声不能决定你的现在,更不决定你的未来,才能明白如果将自己放小,那么世界就会变大。“越丰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人也当如此,越优秀,就更要“倒空”自己,学会弯腰。
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空杯心态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清空过时的,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就是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比如,红塔集团“山高人为峰”的企业理念,其中就蕴涵着红塔人不断“寻觅更高的山峰”的空杯心态。空杯心态就是忘却成功,学习变化。受到批评要警惕、警醒,得到赞扬更要警惕、警醒。在鲜花和掌声面前,看到差距;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失信心。这便是成熟和进步,这便是空杯心态。
空杯就是要把自己“当人看”。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个行业已经满腹经纶并十分成功,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技能,但是对于新的环境,新的政策,新的对手,你仍然没有任何特别。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态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如果你不去领悟,不去感受,不去学习,仍然高枕无忧地躺在过去成功的经验之上,那将是很可怕的结局。
空杯心态就是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空杯就是经常给自己的心智洗澡。文韬武略的商汤王在他的洗澡盆上写了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在洗澡的时候,外洗身,内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后“身心舒畅”。我们现在洗澡,只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时候,还怨这个恨那个。真正的洗澡,应该是外洗身,内洗心,把外在和内在的过时的东西、心灵的杂草、大脑的垃圾等等,通通一洗了之,把身心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而从我的观点来看,“空杯心态“其实就是对过去荣耀、失败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变相的否定,只有真正地舍弃之后,才有更多的空间去获得更多的东西。可是否定别人很容易,否定自己却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个空的杯子才能再去装进去东西,一个浅显的道理揭示了一个人人存在的问题。小学的时候就有了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只是越上学越被教育掉了。现在的空杯心态也好,方与圆也好,更多的反映的其实还是浅显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么个物欲横流,个性张扬的社会形态下,们越来越多的是在关注着自己拥有了什么,怎么才能更好的抓住自己的东西。一个人也只有两只手当你总是抓着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时,却又丧失了去抓更有价值的东西的机会。当然书里面也并不是就鼓励大家什么都不要了一直等着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出现,那样估计一生也就是在等候中过去了。“空杯”空掉的是我们不断上进学习的惰性,空掉我们自以为是的经验想当然。
其实当我们“空杯心态”这本书,觉得自己学到不少东西,领悟到不少道理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往自己的杯中倒进了“水”呢?
财务部:易园容
2012.05.16
第四篇:空杯心态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鞠躬)
我是来自XXXXX公司XXX的新科员XXX,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给予至此锻炼自我的机会,能站在这里我与各位领导、同事一起交流、相互学习,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向工作这三个多月来所有关心、帮助和教育我不断成长的领导、同事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你们!(鞠躬)
围绕着空杯心态的主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释放过去·成就未来》,与大家共勉。
对于空杯心态,我想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吧。犹记得一位名人(林语堂)有过这样精辟的高论:“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个人认为这是对“空杯心态”的最完美的体现。同时通过学习空杯心态也让我更加深刻地品味到唐朝布袋和尚的一首《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那究竟什么是空杯心态呢?最浅显的就是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用三个杯子现场示范:道理很简单,一只杯子只能装250毫升水,由于不断地清空,它的一生可以装1万升水。)。在我看来所谓空杯心态就是随时清空自己曾经拥有的成就、荣誉或者曾经遇到的困难、挫折等,将过去全部释放,勇于面对现实挑战与机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成就美好的未来!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因此,佛经里常有“一空万有”、“真空妙有”之说。在全球化、网络化、竞争白热化的21世纪,新思想层出不穷,新事物不断出现,任何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和荣誉之中、企图复制过去成功经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淘汰或遭到失败。那我们如何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才能成功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空杯心态,要拥有空杯心态,而且要主动空杯。首先是要通过空杯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也应该每日审视自己工作中的思想观念是否先进、掌握的知识是否适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是否成为新工作、新任务的绊脚石、为人处事是否做到了谦和等。其次要运用主动空杯,倒掉那些曾经的优秀和光环,倒掉过时的思想观念、经验和工作方法,倒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给自己的身心一个空间去学习和吸纳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把工作做好。释放过去,一切从零开始,成就美好的未来!
或者:(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满腹金轮,应该可以把工作做好,可是到工作才知道,有那么多的东西都不知道。比如在我审核苗木时不知道在什么位置测量树的胸径,也不知道具体的树名,面对陌生的园林景观工程,我一筹莫展。后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才得以顺利开展工作。这充分说明了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是很缺乏实践和业务能力的,我们需要空杯心态,更应该主动空杯,释放过去。要时刻做到手勤、口勤、脚勤,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针对自己工作中的知识,要系统重点学,结合实际学,针对盲点学,突出难点学,带着问题学,学出真知,学出意义,学出境界;要多实践、多总结、多创新,用真知丰富自我,增强业务能力,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使用价值,为公司创造更大、更多的效益。)
或者:(在公司工作的三个多月时间里,领导经常教导我们新来的大学生要主动学习,主动沟通,这正是在教我们要主动空杯;还经常对我们说昨天正确的东西,今天不见得正确,上一次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可能会成为这一次失败的原因,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会选择,这也是在教我们要懂得释放过去,拥有空杯心态;还经常告诉我们要虚心接受批评,时刻警惕、警醒,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不失信心,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学会空杯。是啊,作为一名员工,我们需要空杯心态而且要主动空杯的去面对未来的工作和挑战,去学习、去进步,去锻炼能力,去积累经验,去成长,方能成就未来!)
对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们,从学校来到职场,开始了职场征程。站在公司的立场,我们就是一张白纸,面对新的环境,需要我们释放过去,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主动空杯、主动付出。对于初入职场的我们,一切都是陌生的。如果我们不肯忘却过去,不学会抱着一种空杯心态去工作学习,只想着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自己的曾经是多么优秀,很容易造成眼高手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还不虚心学习等错误,也会成为我们进步的绊脚石。所以作为新科员的我们需要学会、拥有并运用空杯心态,主动空杯,释放过去。我们要学会利用空杯心态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去倾听领导、同事的正确的教导,去学习他们做事的方式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增强业务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工作激情,才能提升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境界,才能拥有成功和辉煌!
“境由心生,事在人为。”人生短暂,需要及时释放过去,从零开始,需要接受新的生活。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拥有空杯心态,主动空杯,释放过去,全身心地投入新知世界,用心去感受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将点点滴滴刻在心里、融在血液中,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卓越的XXXXXXXXX,同公司一起发展,一起成就美好的未来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第五篇:空杯心态读后感
《空杯心态》读后感
读了吴甘霖的《空杯心态》一书,生动的例子,富有禅意的警句,贴近切身的话题,不论初出茅庐,还是功成名就,都可以从中受益,于我确有醍醐灌顶之效。
所谓空杯心态,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一起倒掉。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都需要松手和放下。只有放下,才有超越!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不管是面对事业还是面对人生,拥有了放下的“空杯”心态,才拥有了不断超越、永创一流之道!
在职场中,“空杯心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使你更快融入职场。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有价值。当你不再把学校的光环背在身上,就会变得谦逊,弱化自我,强调单位与团队。这样的你,不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能创造更多的东西。(2)使你超速发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职场中快速甚至是超速发展,而真正让我们超速发展的,不是曾经的“光环”,而是倒空后不断进取的心。(3)是优秀者和成功者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高学历、成功、优秀、名声和地位,就像给我们镀了一层金。但也正是这层“金”,让我们不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甚至停止不前和倒退。因此,优秀者与成功者更要空杯。因为,优秀和成功只代表过去,要永创一流,就必须时刻“空杯”,永远“空杯”——这是能够确保永久一流的惟一选择!
职场中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状态:
第一,主动“空杯”。这样的人,必然会有最大最快的发展;
第二,被动“空杯”。这样的人,会有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和强度会大打折扣;
第三,拒绝“空杯”。这样的人,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倒退,要么成为他人的绊脚石。如果想有最大最快的发展,就一定要做主动“空杯”的人!
当你大学毕业后走进职场,需要“空杯”。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你如果不舍去曾经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心态,那很难在单位有所成长,因为,学生时代的心态让你的处世态度与现实世界产生很大的出入,这样便很难与身边的领导和同事相处,工作的开展将变得困难重重。因此,进入新的环境需要舍去以前环境滋生的性格和态度,得到适应现阶段成长所需要的元素,取得生存资格,这印证了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
当你在取得了成绩的时候,也需要“空杯”。优秀的业绩、同事的称赞、领导的表扬是可以证明你的出色,但仅仅是目前阶段的出色。如果一直沉浸在这个荣誉中沾沾自喜,不懂得舍去,那么,你将失去前进的动力,成绩也仅仅是如此,甚至在自满中沉沦。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因此要及时的把光环封存,重新定位,你才有新层次的目标和进步的空间。舍去光环需要勇气,是自我历练的一个过程,当懂得舍去的时候,你也将成功蜕变成一位更强者!
成长和成功的时候需要懂得“舍得”,在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更需要懂这个道理。人在失败后往往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如果不及时“空杯”这些情绪,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在失败的阴影中不可自拔。刘欢唱响全国的《从头再来》鼓励了一群曾失落过的人,一句“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让多少人舍去了过去成与败,重新获得了各自的新生活。
“舍得”的道理在世间万物中随处可见,是自然前进的一种规律,如树叶,当完成了为树木积蓄能量的任务后,会在秋天把曾经的辉煌埋葬进根土,为来年的成长做好准备。动物的皮、毛新旧更换、历史积淀的推陈出新等等都作了很好地诠释。自然界能如是前进,我们更应如此,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自我“空杯”,做一个懂得“舍得”的人,在“舍”、“得”之间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