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念四万人名字的总统读后感
念四万人名字的总统读后感
今天,利用自习时间做了一张试卷,试卷上有一文章使我深受感触,几个字印入我的眼帘“念四万人名字的总统”,我带着好奇心读了下去。
这个故事讲述了:在2010年10月3日,巴拿马总统发现自己命人做的新护照上有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耻辱,可怕的是,这个护照早已投用了4万份,总统就决定为自己的失误负责。他在电视上讲话来向大家道歉,当晚,总统走上演讲台,开始朗读投用新护照人的名字,时间一点点流逝……总统依旧在念着那些名字!不断有人打来电话让总统休息,可总统仍然念着,后来,海外巴拿马人打来电话,让总统在意群众的建议,总统才停下来,深深的鞠了一躬,说了一声:“谢谢我可爱的民众”走下了讲台……
总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感到这部作品、这位总统的伟大,我觉得巴拿马总统可以为人民做任何事,对人民很尊重,就是这两点,他就配当总统。总统是国家的元首,他是国家的领头,这个职位的艰苦只有总统才知道,假如我是这四万人中的一个,我真的很想对那位巴拿马总统说:“总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就算国徽出错了,您也没有必要煞费苦心的跟我们说一声,浪费您的时间,在这时间里你可以做多么多管理国家的事,还可以陪伴家人……总统,我们已经体会到您的苦心,谢谢您,总统!”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的主席“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从韶山出生,读书求学,参加革命,建立国家,治理国家的一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震撼,毛主席的所有亲人都是为我们国家而身亡的,他领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带领全国人民迈上时代的发展。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完全相信、理解了这句话,虽然只是一篇文章,但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第二篇:读书笔记:念你们的名字
读书笔记:念你们的名字
张晓风
被人念名字,那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快乐。记忆,我们正是从那一刻起,开始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名字的全部意义,并开始为这个名字骄傲和得意 并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题记
孩子们,这是八月初的一个早晨,美国南部的阳光和煦而透明,流溢着一种让久经忧患的人鼻酸的、古老而宁静的幸福。助教把期待已久的发榜名单寄来给我,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字上,为你们祈祷。
在你们未来七年漫长的医学教育中,我只教授你们八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们如何做一个人,以及如何做一个中国人。
我愿意再说一次,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两个最美丽、最醇厚的字眼——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
“林逸文”“唐高骏”“周建圣”“陈震寰”,你们的父母多么期望你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黄自强”“林敬德”“蔡笃义”,多少伟大的企盼在你们身上。“张鸿仁”“黄仁辉”“高泽仁”“陈宗仁”“叶宏仁”“洪仁政”,说明儒家传统对仁德的向往。“邵国宁”“王为邦”“李建忠”“陈泽浩”“江建中”,显然你们的父母把你们奉献给苦难的中国。“陈怡苍”“蔡宗哲”“王世尧”“吴景农”“陆恺”,蕴涵着一个个古老圆融的理想。我常惊讶,为什么世人不能虔诚地细细体味另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或雅或俗,都自有它的意义和爱心倾注。如果我们能用细腻的领悟力去叫别人的名字,我们便能更好地互敬互爱,这世界也可以因此而更美好。
这些日子以来,也许你们的名字已成为桑梓邻里间一个幸运的符号,许多名望和财富的预期已模模糊糊和你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许多人用钦慕的眼光望着你们,一方无形的匾已悬在你们的眉际。有一天,医生会成为你们的第二个名字。但是,孩子们,什么是医生呢?一件比常人所穿更白的衣服?一笔更有保障的收入?一个响亮而荣耀的名字?孩子们,在你们不必讳言的快乐里,抬眼望望你们未来的路吧。
什么是医生呢?孩子们,当一个生命在温湿柔韧的子宫中悄然成形时,你,是第一个宣布这神圣事实的人。当那蛮横的小东西在尝试转动时,你是第一个窥得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心跳的人。当他陡然冲入这世界,是你的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辛苦地拉动一个初生儿的船纤,让他开始自己的初航。当小孩半夜发烧时,你是那些母亲理直气壮打电话的对象。一个外科医生常像周公旦一样,是一个在简单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进急救室的人。有时候,也许你只需为病人擦一点红药水,开几粒阿司匹林;也有时候,你必须为病人切开肌肤,拉开肋骨,拨开肺叶,将手术刀伸入一颗深藏在胸腔中的鲜红心脏;有的时候,你甚至必须忍受眼看血癌吞噬一个稚嫩无辜的孩童而束手无策的裂心之痛!一个出名的学者来见你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脾气暴烈的牙痛病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见你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气结的哮喘病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见你的时候,也许什么都不是,他只剩下一口气,拖着一个中风后瘫痪的身体;挂号室里美丽的女明星,或者只是一个长期
失眠、神经衰弱、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你陪同病人走过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你倾听垂死者的最后一声呼吸,探察他的最后一次心跳。你开列出生证明书,你在死亡证明书上签字,你的脸写在婴儿初闪的瞳人中,也写在垂死者最后的凝望里。你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你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啊!一个真正的医生怎能不是一个圣者?
事实上,成为一个医者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你需要学多少东西才能使自己免于无知,你要保持怎样的荣誉心才能使自己免于无行,你要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之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无情!在成为一个医者之前,第一个需要被医治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拥有。
孩子们,我愿意把那则古老的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再说一遍。神话是无稽的,但令人动容的是一个行医者的投入精神,以及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的同情心。身为一个现代的医生,当然不必一天中毒七十余次,但贴近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忧伤,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怀着恻隐之心探看另一个身罹疾病的“人”,仍是可贵的。
记得那个“悬壶济世”的故事吗?“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那老人的药事实上应该解释成他自己。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住医药是有时而穷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古老的医术中不可或缺的是“探脉”,我深信那样简单的动作里蕴藏着一些神秘的象征意义。你们能否想象一个医生用敏感的指尖去探触另一个人脉搏的神圣画面?
因此,孩子们,让我们怵然自惕,让我们清醒地推开别人加给我们的金冠,而选择长程的劳瘁。诚如耶稣基督所说:“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真正伟人的双手并不浸在甜美的花汁中,而常忙于处理一片恶臭的脓血;真正伟人的双目并不凝望最挺拔的高峰,他们常俯下身来察看一个卑微的贫民的病容。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
我曾认识一个年轻人,多年后我在纽约遇见他。他开过计程车,做过跑堂,尝试过各式各样的谋生手段,但他仍在认真地念社会学,而且还在办杂志。一别数年,恍如隔世,但最令我感到安慰的是,当我们一起走过曼哈顿的时候,他无愧地说:“我还保持着当年那一点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好奇,对人的执著。”其实,不管我们研究什么,可贵的仍是对人的诚意。我们可以用赞叹的手臂拥抱一千条银河,但当那灿烂的光流贴近我们的前胸,其中最动人的音乐仍是雄浑、坚实的人类的心跳!孩子们,尽管人类制造了许多邪恶,但人体还是天真的、可尊敬的、奥妙的神迹。生命是壮丽的、强悍的,一个医生不是生命的创造者,他只是协助生命神迹保持其本来秩序的人。孩子们,请记住,你们每一天所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是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
窗外是软碧的草茵,孩子们,你们的名字浮在我心中,我浮在四壁书香里,书浮在暗红色的古老图书馆里,图书馆浮在无际的紫色花浪间,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客中的岁月看尽异国的异景,我所缅怀的仍是台北三月的杜鹃。孩子们,我们不曾有一个古老而幽美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等待你们的足迹让它变得美丽。孩子们,我祈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祈求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
念你们的名字,在乡心隐动的清晨。我知道有一天将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或者在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岭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们的名字。
后记:毕业的学生离开了中学校园,回想过去的岁月,像这样,念你们的名字,不知道有多少次。第一次,我记得你们的名字,和发到手的新书一样香。你们的名字,课桌一样,整齐地排在一起。从此,你们的名字,像上课的铃,蜂涌而来;像下课的铃,蹦蹦跳跳从我面前逃逸。像这样,念你们的名字,记不真切多少次。今天,新的学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我念你们的名字,小小鸟儿一样,念过以后要开始在这里锻炼以后飞翔的翅膀了。你们的名字,像学长的样子了。课桌排在那里,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你们的名字,我念你们的名字。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我会一次又一次念起你们的名字!念到你们的名字,我仿佛看到火热的青春;念到你们的名字,我们仿佛在追寻自己的青春;念到你们的名字,世界仿佛与你们一样青春。
孩子们,当我默念你们的名字时,多么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懂得惜福和感恩。请不要误会,并非帮助过你们的人需要你们的铭记和感激,而是所有人都应将感恩作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太阳每天都照耀我们的身体,星月每晚都来安抚我们的美梦,空气注入我们的胸肺,泉水滋润我们的喉咙,百花总是如约开放装点我们的视野,果树又为我们献出飘香的果子,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师长来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朋友来温暖我们的心灵„ „而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我们天生就有役使他们的权利,他们一直在慷慨地赐予着,不曾向我们索取什么,而我们又带给他们什么呢?感恩这一切吧,大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小到花叶虫鸟,草芥尘埃。
孩子们,将来你们的名字会和某些职业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成为一名教师,我希望你不仅能赚到工资卡上增加的数字,更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收获满园的桃李芬芳;如果做了一名医生,我希望你们不仅赚到医疗费,还要坚持职业操守,收获病人的感激和钦佩;如果你当了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希望你不仅用“艺术”两个字为自己披上彩衣,还要在作品中注入对自然、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如果你是一名农夫,我希望你不仅向大地索取收成,还要尽量去保持土壤的丰富,河水的清洁和虫鸟的快乐„„总之无论你们从事何种职业,我都希望你们的名字是与“善和爱”紧密相联的,你们被爱过也正在被爱着,你们是爱的继承者和守护者,不应该贪吝地独自占有它们,你们有理由也将有能力让人间万物分享更多的善和爱。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理想和图腾,都是一篇质朴精炼的祈祷!孩子们,我爱你们的名字,也被它们所感动。当你们刚刚出生或生命还处于混沌萌动之中时,你们的父母——不论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一定是从万千方块字中找到了他们认为最有诗意,最美丽的字眼来作为你们的名字。迢迢大地,芸芸众生。一个人能够在某一时刻,念着另一个人的名字,不是世间绝妙的缘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不都是在经历这美好的缘分?你将怎样念这个名字,是带着像他(她)父母般的体切、关心,还是把它当作符号般地漠视、漠忘„„这将决定若干年后,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高楼大厦间,或林间小路上,那个人或请
启你的名字,或默念你的名字时的嘴唇,是祈祷,抑或不屑,甚至仇恨„„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在父母美好的祈愿中,生出;我们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也都能在别人的世界中以美好的祈愿的声音,存在。
第三篇:冯念读后感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
坪上乡坪上小学五年级(一)班 冯念
“什么叫价值,什么叫报国,要到哪里去奉献,我终于明白了,有个地方渴望着我。啊,家乡,啊,祖国,”《志愿者之歌——这里需要我》。
最近,我读了一本《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书,书中的一课——《志愿者在行动》深深的感动了我。志愿者的志愿凸显了他们高尚的品质,没有人强迫,没有人动员,他们自觉自愿用善举,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用微笑融化了心与心之间的坚冰。
志愿者更有资格配这个名字的是雷锋。曾有人说过,“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但他并不骄傲。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可他却说:“能做对社会有用的傻子,我宁愿做傻子。”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你没有体会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读了这一课,我觉得志愿者是多么的高尚。我长大以后,会帮助别人读书,让别人过上好的生活;我死以后,我要把眼睛角膜捐献出去,让盲人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我还要捐出我所有完好的器官,让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的人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也要做一个普通的志愿者。
第四篇:读后感(关于名字) 3
请记住孩子的名字吧
江头中心小学洪月莲
难得有闲暇读书之心,拿起《永怀生命的初恋》翻阅开来,一个个生动的瞬间让人难以忘怀。其中,《记得你的名字》这文章感触颇多。文章讲的是一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收到一个前一届毕业女学生寄来的贺卡,在给其回复的过程中竟把她当成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女生的尴尬与反思。她回想起关于名字的故事:自己儿子兴奋地告诉她一个好消息——老师上课提问他了!老师知道他的名字!那个瞬间,她注视着儿子眼中的光芒,心中满满溢着的,是对那位年轻班主任的无限感激。当她也是一名家长的时候,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祈盼着在每一个阴晴风雨的日子里,老师都会温柔地注视到他们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深情;会给他一个如花的笑颜,像暖春的阳光一般动人;会轻柔地抚过他的头发,像风一般带给他爱的惊喜;会轻巧地喊出他的名字,像自家人一样亲昵„„
是啊,记住他人姓名,足以说明他在你心目中的分量。我一直记得:在我离开小学母校四年后返回学校找一同学(她父母是学校的老师,长期住在学校)时,远远遇上了我的班主任蔡老师,因为对老师的敬畏,紧张的我故意低着头很快地走开了。我清楚地听到蔡老师对同事说“那不是月莲同学吗?”。当时我心中特别激动:没想到老师教学生无数,居然还记得我,事隔多年也还能认得我。
后来,我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还当上了班主任。我常有体会:当我们点名肯定某个学生的时候,他会因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而变得格外自信;相反,如果你接触一个班级已有一段时间,还不能清楚地叫出某个学生的大名,他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师生间的交流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每当接触一个新班级的时候,认识这群小家伙是头等大事。两年前的暑假,我曾带过的毕业班学生突然袭击,结伴到我家来玩。虽已六年未曾联系,但我还是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叫出,他们有点惊讶,更是兴奋。看着他们的表情,我也倍感欣慰。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教育习惯的反映。
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出类拔萃的学生你要记住,顽皮淘气的学生你要记住,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你也要记住,作为科任老师,你责无旁贷;作为班主任,你义不容辞。
第五篇:念楼学短读后感
念楼学短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念楼学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念楼学短读后感1初见《念楼学短》,便觉眼前一亮。
硬壳绢面,红底黑字,简约大气,古朴雅致。乍一看,以为是四大名著之《红楼梦》。
信手打开,排版设计也是别具一格。横竖排版,新旧相宜:古文从古,竖版短笺;今言从今,横向铺陈。更有水墨插画,虽寥寥数笔,却素简有加,颇得神韵。
读书亦如交友,《念楼学短》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有点意思,值得深究(交)。
再看序言,大吃一惊。
《念楼学短》什么书也?竟得百岁老人杨绛先生亲笔作序!更有甚者,杨绛先生在序中对《念楼学短》的评价极高:
“《念楼学短》,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不信,只要试读一篇两篇,就知此言不虚。多言无益,我这几句话,句句有千钧之重呢!”
德高望重的杨绛先生都对《念楼学短》不吝赞美之词,看来此书着实非同一般!
那么,《念楼学短》的作者锺叔河又是何许人也?遍寻书里书外,竟然不着一字。只道寻常书籍,必在醒目位置介绍作者,偏偏《念楼学短》除了在封面上书“锺叔河著”,再无只言片语介绍作者,奇哉!怪哉!
出于好奇,网上一搜,恕我孤陋寡闻了!锺叔河,著名的老出版家、历史学家、学者、散文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被错划右派,“文革”中又身陷囹圄十年之久。其策划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曾得钱钟书先生主动作序,至今被出版界认为是极具胆识和气魄的创举之作。失敬失敬!
胃口吊足,言归正传。
《念楼学短》到底是什么样的稀罕书籍呢?光听书名,只道是古典蕴藉,琅琅上口,不明觉厉。用作者锺叔河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便一清二白:
“念楼者,即廿楼,亦即二十楼也。”
据说锺叔河先生现居长沙城北一幢二十层楼上,因“户户外貌咸同”,遂在家门口挂一竹牌,上书“念楼”二字以示区别。真是可爱的老先生!
“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
比起那些裹脚布般又臭又长的文章,锺叔河先生更愿意写让彼此省时省力的短文,非常耿直了!
“我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
所以,《念楼学短》收录的53组530篇文章,均为不过百字的国学经典,短则短矣,熠熠生辉。
“学其短,当然是学古人的文章。但古人远矣,代沟隔了十几代、几十代,年轻人可能不易接近,所以便把我自己是如何读,如何理解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是故,书中的“学其短”为文言原文,“念楼读”则为锺叔河先生对古文的解读(意译),“念楼曰”为先生兴之所至,畅所欲言的阅读心得。
杨绛先生说,不信,试读一二,便知此言不虚。
我试读几篇,竟爱不释手。“增广学识,趣味无穷”,诚如斯言!非要道出一二,则至少有以下出彩之处:
(一)包罗万象,情事悉全。
从收录范围来看,书中既有众人熟知的《论语》《孟子》《国语》《庄子》《战国策》等等,也有常人不及的《容斋随笔》(洪迈)、《老学庵笔记》(陆游)、《巢林笔谈》(龚炜)、《扬州画舫录》(李斗)等等。
从体裁来看,既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写景文,也有哀祭文、题画文等等。
从内容来看,更是包罗万象。召令、奏对、箴铭、书序、诗话、小说,邀约、问候、赠答、倾诉,喜怒哀乐,一应俱全。
(二)标题自拟,雅俗共赏。
《念楼学短》的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均为锺叔河先生自行拟制,由目录便可看出,主标题“言志”,一般体现的是作者的“读后感”;括号中的副标题才是古文原文的标题或者是对古文原文的高度概括。前文已知锺叔河先生性格耿直,不拘小节。兴之所至,更是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这一点从标题便能窥见一斑。比如:
雅致的标题——《逝者如斯》(论语子在川上)、《怀璧其罪》(左传虞公出奔)、《无用之用》(庄子惠子谓庄子)、《长乐之道》(冯道论安不忘危状)……
通俗的标题——《是不是蠢猪》(檀弓工尹商阳)、《有毛病》(孟子人之患)、《甲鱼太小了》(国语文伯之母)、《拍马屁》(张师正愿早就木)……光标题就让人忍俊不禁了!
(三)增广学识,智趣皆备。
这一点,试举几例便可知。
很多人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非常熟悉,但你可知,这句话源自钱谬的《与夫人书》,也就是钱谬写给妻子的书信,整封信也就这九个字,却给人以唯美浪漫的感觉,胜过千言万语。但是,如果你知道钱谬是五代时吴越国王,曾经发迹于草莽,乃一介武夫,这封信是他写给回娘家的夫人,催她回来的,然而字里行间却旖旎有致,温情满满,读后是不是更觉妙不可言?
再举一例体现古人智慧的。
《叔向谏杀竖襄》一文选自《国语》,说的是晋平公打猎,射伤了一只鹌鹑,命一个叫阿襄的小臣去逮来,结果没逮到,平公大怒,准备杀了阿襄。晋国大夫叔向听说了就对平公说:“该杀呀!快杀吧!咱们的先君唐叔曾射死野牛,用皮做甲,表现了胆量和武艺,才被封为晋国之君。如今您作为继承人,一只鹌鹑都杀不死,很对不起先君啊!赶紧杀掉阿襄吧,免得事情传开,晋国丢丑。”平公越听越不好意思,如果杀了阿襄才会更张扬呢,于是赦免了阿襄。——机智的叔向用讽谏救了一条人命,可谓智趣盎然了!
不知不觉,此文已逾二千字。与锺叔河先生七篇自序合计不过三千五百字相比,实在是“又臭又长”了。奈何《念楼学短》之妙委实值得大书特书,作此长篇也算情有可原吧!再次强烈推荐之!
念楼学短读后感2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了年已八旬的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该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五年前出版,分为五册,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这套书,使我在阅读中常常拍案叫绝,阅读毕不禁跃跃欲试,难遏“一吐为快”之念。
该书共收录文章530篇,编为52组,精选的全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选自经史子集正统典籍外,还有许多选自散存流布的各类书籍,有笔记、随笔、文论、诗话、游记、日记、书信等,内容涉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官场、市井、家庭、朋友、民俗、风土、工艺、技术、风光、景致、人物、逸事、掌故、植物、药材等。选文时间跨度从春秋直至民国,几乎涵盖了我国有文字相传的全部历史时段。时年届99岁高龄的杨绛先生亲自为这套书作了序。
全书以所选文章为主旨,每篇分编四部分,分别为原文、注释、今译、点评或议论。原文冠名“学其短”,今译冠名“念楼读”,点评冠名“念楼曰”。钟先生在序文中希望读者不要将这套书简单看作是“古文选本”或“古文今译”,用他的话说,“念楼读”是他“对古人文章的‘读’法”,“念楼曰”是他“借题‘曰’上几句”,“文责自负”。
读罢这套书,我认为有“一短三妙”的突出特征使其魅力四射。“一短”是所有的文字都简短凝练,选文全部在百字以内,最短的只有六个字,包括钟先生的“读”和“曰”也都在几百字以内,堪称“短文尽境”,与书名《念楼学短》无缝对接。对于有兴趣书写短文章者无疑是参照宝鉴。“三妙”一是选文妙。按照钟先生确定的标准,首先是短文,其次必须是好文章,使量与质高度契合,所有文章哲理性、故事性、史料性、趣味性各有韵致,可读性极强,成就了所选文章的经典性。多数的文章作者都是古来名人,但所选的往往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是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角度选取了他们流传于世却又并不广为人知的文字,从而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作者的性格、品行、才学、建树,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情况。也有不少文章的作者名不见经传,无从查考,钟先生注为“不详”,但文章“短”而“好”,同样入选。二是解读妙。所谓“念楼读”,我读后的理解就是钟先生对所选古文的独特解读,这种解读是古文今译、原文阐释和白话文改写的“三合一”。钟先生在“念楼读”中,不但将古文原意加以说明,而且对理解这篇古文需要的背景知识和其中的掌故用典都一一交代,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融入其中,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通透明了,心领神会。特别是钟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史功底和精湛的文字驾驭能力,不拘泥于对原文的逐字今译,使每一篇“念楼读”都成为了一篇美的白话散文,与原文交相辉映,格外增色。三是点评议论妙。“念楼曰”是对原文在解读基础上的意义升华和现实观照,往往联系时事、时俗、时风、时政、时弊展开议论,或褒奖,或贬斥,温文尔雅而又洞见迭出,为读者独辟了一条阅读古文的蹊径,获益颇深。“一短三妙”使这套书实现了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的完美结合。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选编和校注前人书文的传统,历代编选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编辑出版的各类文选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先进编辑排印技术的运用,汇编印制书籍与古代刻本相比,所需工夫有天壤之别,所以,大量印制精良、装帧考究的大部头“全书”层出不穷,几乎堪比变魔术。但许多书除了请一些领导和名人担任主编和作序外,书中没有编者的思想观点,甚至几乎没有编者写的多少内容,并且在经典原文中出现了诸多低级的排校错漏,出书目的全在谋求营销赚钱上,将许多古代经典降格成了复制资料档案。而古代编选文选,除了编者对文献的融会贯通、点校考证外,刊刻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现今保存流传影响较大且具代表性的选集,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诗文选集。清康熙年间由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由吴楚材伯父吴兴祚审定并作序的《古文观止》,被长期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散文的经典教科书。清乾隆年间一位名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的人所编《唐诗三百首》,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读本。钟先生的《念楼学短》,从短文、好文的角度选文,涉猎之广,遴选之精,解读之妙,议论之识,显示了其渊博的古籍学识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其中注释、解读与点评议论的书写,占到了全书篇幅四分之三以上,既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是当下一部值得称道的短文合集,我认为它必将与钟先生早年编辑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一样传世可期。
念楼学短读后感3吕叔湘先生在1943年出版的旨在为初学文言的青年而编选的《笔记文选读》一书序言中讲道,“现行的国文教科书,因为受种种条件的拘束,所选的文言篇章对于学习者的兴趣未免太少顾及。同时,教科书所选的多半出于专书或文集,风格以高古为尚,是可以或应该读,但未必是可以或应该模拟的”,鉴于此,吕先生特意摘录古人笔记文字若干,因其质朴自然,明白晓畅,学生阅读之余,不惟领略古时物理人情,亦可增益对实际人生的了解。可惜的是,这本戋戋小册,如今已难觅踪影。
现在钟叔河先生编辑的《念楼学短》或可算是承继吕先生的编选思路而行,且更有可观处。据自序介绍,钟先生抄录短文并加以介绍,远自上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一是为了课孙,再是有点“学周树人当年在绍兴县馆抄古碑的意思”。时光如水,日积月累的小文今已有530篇之多。书分5辑,所录文字各不相同,自经史子集、论说应用之文、百字散文至笔记、小小说及尺牍短信,涵盖颇广。不过《学短》也并不全然为古文的选本,每则文字都附录了作者读后感,一是疏解文义以便后生,再是借方寸之地略申己意,就中最可见出钟先生的阅历识见。
前述吕先生的意见,学生不爱读古文,多半确实是选文的问题。中国文人每每好为人师,选文也是为人师之一法,既如此,势必有名利心作祟。是故选文多取高华典册,以便揣摩声口,又沿循尊经传统,似乎不这么选,显不出自家身手。文章确实是好文章,却大多不是好读的文章,导致初学者一上来即给这些皇皇宏文的排场吓住了,更别提登堂入室。此为一弊。二弊则是,宏文每亦脸色肃穆,寡情乏趣,学生既体会不到文学的美感,更不知古人的温情与有趣。两相叠加,由不喜古文而不喜古人,由不知古人而不知古文,而取自觉疏离排斥的态度。
《学短》选文长不过百字,最短的不出十字。抛去古文的外饰衣帷,单刀直入,可称简切,也较易激起读者心思。而高明处则在于不舍正大而就琐小,即便如《论语》、《孟子》、《左传》等大书,但凡文义清明文字可观,皆有阑入。不比一般文选,矫一弊亦生一弊,专取小品短书,虽可诵可读,但或流于轻滑。譬如《国语》“郭偃论治国”一则,晋文公与郭偃言,起先以为治国颇容易,如今却觉得越来越难,郭答以“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意思是,主公以为此事很容易做时,做起来自然也越来越难;以为难时,只要一直做下去,慢慢也就觉得容易了。虽论议的是治国之道,跳出来看,人生世事何尝不是如此。晋文公42岁开始流亡,自述艰险备尝,情伪尽知,此则问政小事即可看出其于政事人情上费了多少心力。难怪钟先生慨叹“智慧之美哪怕在一桩小事、几句对白上也会发光,尽够我们欣赏”,也正存着了解古人智慧之美的心意,这则一般文选不会选用的故事,因着作者眼光而得以取用。
求短是这套书的一大特点,另一点则是情长。或可说,正因文短,文字所能涵容的张力与空间就尤为深广,承载的情意遂也显得绵密。第五册《毋相忘》收录的古人尺牍短信最能显露此点。譬如苏轼答友人寄赠茶叶一信:“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赏。此外但缄而藏之尔。佩荷厚意,永以为好。”略申谢忱,最易虚矫,此信却全无做作,“但缄而藏之尔”写尽于此物的看重,素朴真挚,而情意满纸。再如明人莫是龙《与徐文卿》一信,“春雨虽佳,恨断吾相知往还耳。不审斋头作何事也。旦夕不晴,须当一面。案上置何书,且愿闻之”。春雨虽好,阻断老友相聚,即不佳。而思念之情竟溢出到要尽快知道友人在干什么,读些什么书,才得平复。“不得相见”,在现代早已是一种奢侈。古人的寂寞是情的寂寞,现代人的寂寞是身的寂寞。而颜真卿《与卢仓曹》亦读之令人叹息,颜贵为太守,而仓曹区区管理一地粮谷之小吏,两人却友情深厚。“足下今日定成行否?不得一至郊郭。深用怅然,珍重珍重。所欲拙书,今勒送十余纸,望领之,勿怪弱恶也。”“十余纸”的墨宝怎么说都珍贵得很,而颜不以为意,可见交谊。由此亦可想见当日士大夫相交重意气,而有才艺者也不矜矜不可自胜。
明人傅山有言,“赖天地祖宗之泽,破书可读,一切龌龊人事不到眼前,心上钝资渐渐磨去,日知所亡,三间小屋之下,好不富贵也。”钟先生披沙拣金,费20年,将古人的嘉言隽语一一搜罗捡拾出来,在这些文短而情长的文字中,我们庶几可磨去钝资,摒挡俗事,缓缓步入古人的精美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