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
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⑸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
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
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
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第二篇: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门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门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门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⑵门诊急诊患者、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
3、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 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第三篇: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十九、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
1、医护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门诊病人使用就诊卡号,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无名氏患者的姓名用无名氏加编号代替。
3、所有住院病人、急诊科留观病人、EICU及输液室病人均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4、查对时应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住院病人使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识别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门诊病人使用姓名、性别、就诊卡号三种识别符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门诊使用“无名氏+编号、性别、就诊卡号”,住院患者使用“床号、无名氏+编号、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需双人核对。
6、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应用镇静药物等病人,应让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应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标示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二十、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所有住院患者,急诊科留观室、EICU、输液室病人及“三无”患者均需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2、住院处负责给入院患者发放腕带,住院期间患者必须佩带腕带。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信息内容包括:患者住院号、科别、姓名、性别、年龄。
4、腕带佩戴时必须2名护士到床边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腕带常规佩戴在右手腕,特殊情况时可酌情处理。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情况等,若有异常更换佩戴部位。
5、若损坏、丢失、转科需要更换时,到住院处重新打印后按上述第4条操作执行。
6、病人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负责取下收回腕带并登记到《腕带回收登记本》上,保存24小时核对无误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二
十一、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1、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病人准备;由医生和/或护士护送,确保搬运安全;携带患者的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确认患者身份,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皮肤完整情况、引流情况、目前用药情况等;核对无误后,交接护士共同在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及记录本上双方签字。
2、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按医嘱做好手术前准备;手术室护士进病房接患者时,由责任护士陪同到床头认真交接,内容包括:确认患者身份(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床头牌及腕带信息)、手术名称、麻醉方式、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术中用药、皮肤及管道情况等,并认真填写手术患者护理交接单并签字。
3、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术后将病人安全送至病房,与病房护士确认患者身份,交接患者手术部位、皮肤、引流管、术中情况、以及清点相关物品,病房护士核实后,在手术患者护理交接单上签字。
4、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与ICU护士确认患者身份,认真交接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目前用药、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转接记录单并双方签字,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产妇均由主管医生和负责护士护送至产房并与助产士进行交接。入产房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腕带信息,生命体征、胎心、宫缩情况、胎膜是否已破、羊水量和阴道血量、宫口开大情况、产妇的治疗及卫生处置情况等情况。以上信息核对无误后在交接记录单及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
6、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由产房转入病房时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腕带信息,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产后出血量、会阴伤口情况、用药、皮肤情况和产后宣教等。以上信息核对无误后在交接记录单及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新生儿交接内容:助产士与病房护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新生儿床头牌、婴儿腕带、新生儿病历信息是否一致,内容包括产妇病区、床号、母亲姓名、住院号、父亲姓名、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体重等。以上信息核对无误后在交接记录单及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
7、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与病房护士确认患者身份,认真交接一般状况,生命体征、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术中情况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交接记录单。
第四篇: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住院病人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与工作流程
为保证病人医疗安全、顺畅病人院内转科,避免误转、误接事件的发生,特制定如下制度和工作流程:
1、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拟转出科室负责医师必须请拟转入科室医师会诊,经拟转入科室医师会诊同意后并联系好床位,方可安排转科。
会诊时,拟转入科室派出接受会诊医师应与拟转出科室负责医师到病床前进行诊查,履行对病人身份识别(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并完成病情信息核实以及会诊记录的书写。
2、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室医师应向转入科室医师当面交代病情,全面核实掌握相应病情信息。
3、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出病程记录,通知住院处,协同护士认真填好转科病人交接记录单,并做好转科交接事宜。对原转出科室申请完成的检验、病理、医学影像等报告要在收到后立即转送至转入科室。
4、转出科室负责医师按联系的时间连同病人以及相应住院病历送到转入科,向值班医师交代有关情况。
5、转入科室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接受转科。如遇急危重症病人,转入科室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室医护人员陪送至转入科。
6、转入科室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转入记录并做好相关登记。
7、转科中遇有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由转出科室、转入科室报医务科指导处理。
病人转院制度
1、医院因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对不能诊治的病员需转外院诊治时,需由经治医师提出,经科主任审核后报医务科,经医务科报请主管业务副院长批准。
2、危重病人转院时应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转院,并派医护人员护送。病员转院,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病员转院时,应将病历摘要随病员转去。
3、属病人坚决要求转院或出院的,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说明风险并在病历上做好记录,家属签字,危重病人派医护人员护送。
第五篇: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阜蒙县三院
转科、转诊交接登记制度 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一、身份识别措施(腕带使用规定)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腕带”由病房主班护士负责填写,主班和责任护士双人核对后由责任护士给患者佩戴,“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若损坏需要更新时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1.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2.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3.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待患者病情、用药、静脉通路、皮肤等有关情况,并做好交接记录。4.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
5.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6.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7.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共同核对腕带进行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交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8.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责任护士核对后取下。
三、关键科室间患者交接流程
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交接流程,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带;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交接登记。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认真与ICU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双人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病情一般资料、皮肤、置管等情况,填写交接记录单,双人签字,无误后方可离开。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具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
4.手术室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
术前交接:科室护士认真查对“腕带”信息,做好术前准备;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双人核对并记录。
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手术室护士按“腕带”信息与病区做好病情、药物、物品的交接;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在交接记录上双人签字,交接无误后方可离开。
5.科室与ICU交接患者程序
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与ICU护士双人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交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去。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