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身份识别核对交接制度(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9: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生儿身份识别核对交接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生儿身份识别核对交接制度》。

第一篇:新生儿身份识别核对交接制度

新生儿身份识别核对交接制度

为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儿安全,特制定我院新生儿身份识别及核对制度:

1、新生儿出生后,当班护士应认真做好出生记录,并让产妇本人确认新生儿性别,同时建立新生儿身份识别记号。

2、严格执行腕带识别制度,同时在使用“腕带”时,必须进行双核对。认真核对婴儿姓名(包括产妇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体重)、性别与出生记录是否一致。

3、给新生儿注射、用药时,除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外,还需查新生儿床头卡、手腕标识(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核对无误后方可实施操作。

4、新生儿沐浴回病房时,须核对母亲床头卡、床号、母亲姓名,母婴核对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5、在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更衣时或母婴出院更衣时,需核对新生儿床头卡、姓名、性别与手腕标识上的内容,母亲床号与姓名,核对无误后方可出院。

6、新生儿按摩前后均需核对床头卡、手腕标识,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7、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时,责任护士应明确新生儿检查的项目及时间,根据医嘱使用新生儿所需的药物。通知检查、治疗护送人员并与其核对,核对新生儿手腕标识和床头卡,核对新生儿检查的项目名称及检查所需携带的药物。新生儿检查、治疗离开病区时必须有家属陪同。新生儿检查完毕后再次由护送人员和护士双人核对新生儿手腕标识和床头卡.8、新生儿需要手术时,在手术转运交接中除核对新生儿姓名和住院号,还要佩戴“腕带”标识。写明新生儿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等,不得空项;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于患者麻醉手术前、皮肤切开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护士共同对患者身份分别再次确认。新生儿患者术后回到病房由病房护士与护送患者人员进行严格床旁交接,双核对确认。

9、新生儿转入时,责任护士与转入科室的责任护士实行双向核对,检查新生儿的全身皮肤及核对新生儿手腕标识,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并核对新生儿携带的各类物品,包括胸片、CT片、门诊卡使用的药物,核对无误后接收新生儿。

10、新生儿出院时,责任护士与另一护士双人核对新生儿手腕标识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核对无误后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字,并剪下身份识别腕带放在新生儿胸前。抱给家长时做到开放式提问,让家长说出患儿的姓名、性别,与腕带核对准确无误后与家长检查患儿的皮肤并做护理指导,然后将患儿交给家长,必要时让家长出具身份证明并做好记录。

11、新生儿佩戴的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新的身份识别腕带要双人(不包括护工和清洁员)核对患儿的信息正确无误后制作。

第二篇:身份识别核对制度

身份识别核对制度

一、每位就诊者至少要有两种身份识别标识,禁止使用房间号或床号作为就诊者的身份识别的唯一证据。医院采取的两套身份识别标识为:

1、门诊病人:就诊者姓名和诊疗卡号;

2、住院病人:患者姓名和住院号;

3、留观病人:患者姓名和留观号;

4、身份不明的病人。急诊病人:无名+当天4位数日期+留观号(如无名0826,00123),住院病人,无名+当天4位数日期+住院号(如无名0826,00123)。

二、医院对住院患者、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手腕带上应标有患者的姓名和住院号。新生儿除标有以上两项标识外,应标明性别。并可(非必须)标注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科室等信息。

三、以下情况必须进行就诊者的身份识别。

1、在办理诊疗卡或转科、入院手续等病人信息登记时;若是记账消费的就诊者还必须同时核对其记账凭证,如公费医疗、医保卡等。

2、在发药、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前。

3、在抽血或采集其它临床检验标本前。

4、在提供治疗、检查及护理前。

5、为新生儿沐浴和出院时。

6、接送患者手术前、后。

四、核对就诊者身份的方式。

1、在核对就诊者身份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询问和核对的方式进行,询问姓名时需主动询问就诊者或家属,让就诊者或家属回答。然后进行核对,例如:当问就诊者姓名时可以说:“你叫什么名字?”而不是直呼就诊者姓名。在核对诊疗卡号时,也可以采取核对诊疗卡,核对病历记载的诊疗卡号或是处方印制的信息,或是刷卡的方式进行,对于住院患者,也可以采取核对手腕带的方式进行。

2、对无陪人的新生儿和儿童,不能配合回答的病人(昏迷的病人、神智异常者),通过手腕带的信息对就诊者进行核对。

第三篇: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 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第四篇:3.1.2.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医务科、护理部——3.1.2.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采集标本、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 医务科、护理部——3.1.2.1 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第五篇: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住院患者必须佩带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或遗失需补戴,确保腕带 佩戴完好

2、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严格执行查 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 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3、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 沟通的患者请家属说出患者的姓名,确保核对无误

4、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 施和记录(本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附1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1、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

在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2、填写腕带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3、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4、医务人员应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5、确保一人一碗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6、患者出院时,病房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生活垃圾处理 对床头卡的使用制度

床头卡是准确识别病人的有效信息,填写床头卡上的内容要字迹清晰、准确。对护理工作者床头卡的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情诊断、入院日期、护理级别及给予的饮食情况,一目了然,更直接、准确的了解病人。对患者床头卡的填写内容破那个包括科主任、科护士长、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告知患者有需要时能够更快的找到执行者。

下载新生儿身份识别核对交接制度(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生儿身份识别核对交接制度(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身份识别制度

    (二十)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接待新入院病人时实行首诊负责制,按照“流程”进行确认并登记签名。 2、 护士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

    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院部特制定本制度。 1、 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十九、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 1、医护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门诊病人使用就诊卡号,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关键环节交接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关键流程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修订) 一、 门/急诊患者识别: (一)、门诊和急诊实施《医疗就诊卡》卡号管理,挂号室、门/急诊、入院处处置患者时需核对......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门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

    转科交接时的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转科交接时的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一、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