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结构指导
分析问题:
先解释一下+分析原因/影响/意义+对策
如果第二部分是分析对策,那么第三部分就下结论
大作文:
总论点:主题+观点,必须来自于材料;或者来自材料中的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出现次数多的关键词;分析材料自己提炼
分论点:允许从材料外发挥;或者来自材料中的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出现次数多的关键词;分析材料自己提炼
标题:可以和总论点一样
开头(短平快):个性表述(可略,名言警句:宁缺毋滥);概括材料主要问题;简要分析(可略);观点、引出总论点
短平快
分论点:段旨句(很重要,观点或对策)+展开(具体分析或具体操作,求稳,不抄袭材料)
段旨句的优化:从材料里挑出一个点,进行加工
结尾:总结分论点、回扣主题
例文:领导干部下基层
发展惠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健康是惠民文化的基准;共享是惠民文化的追求;创新是惠民文化的创新社会管理要在基层实干;网络问政
幸福不幸福:内:幸福源于健康的社会心态;
外: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开放包容)
生态:雾霾天气;美力中国、美丽乡村
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2013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经济)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大作文写作结构
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大作文写作结构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5-14 10:18:53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大 中 小 】
在公务员考试申论中,谈及申论大作文写作时,其分值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占比值较高,所以是公务员考生一直关注的重要关节。公务员考生都说,得申论者得天下,而占比值约40%-50%的申论作文题目,占据申论考试半壁江山,也是申论材料主旨、思维广度的折射点。那么,公务员申论大作文结构究竟应该什么样才算是合理呢?目前,对于公务员考试申论作文写作观点不
一、说法各异。有的版本说是三段式,有的版本是九段式,有的版本就是议论文的范式,诸如此类等等,然后互相抨击,互相指责,其实,对于考生而言并无裨益。所谓文章写作,重在表情达意。形式并不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在内容。三段式的结构述说清楚,也能是好文章;九段式的说不好,也不会成为好的文章。因此,申论大作文的写作过程中,结构并不是个核心的话题,脱离内容去谈结构是没有意义的。只要谈结构,就必须尝试将内容和它联系起来。对于申论作文三段式写法而言,并不是适合所有的问题,如策论式的文章,如此写作收效甚微。申论考试材料的问题很多,对策不可能在三段式之内说三个对策结题,一般而言,三段式的文章适合的是精神层面说理的文章,重在说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对于申论作文九段式写法而言,由于段落较多,所以,在每个段落的写作上实现了字数分解,如上所说的三段式,几乎一个段落要写作300字,难度比较大,而技术分解以后的九段式刚好回避了这一难题。有的考生可能会说,九段式好写,其实,也并非如此,因为任何文章都有一个叫做写作主线的东西,九段式的结构由于被拆的比较零碎,因此,段与段之间的过度就非常重要,而过渡本身往往体现在过渡句和过渡段,那么对于九段式写作而言,过渡段本身是不太可能的了,试想1000字之内九个段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过渡段的,因此,就是多使用过渡句以保持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连贯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上述,可得一个比较简单的结论,一般而言,脱离内容单独探讨大作文写作结构本身价值并不大,因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本身在于思想实质和能力测查,因此,只拿着结构吵来吵去完全没有任何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段落结构的选取过程中,对于初学者而言,段落越多的文章相比上手比较快,但是,难点是梳理清楚逻辑;而对于模式化严重的考生来说,一般都是三段式,注意就老老实实说清楚的不是“现状——问题——对策”那是非常差的文章,真正意义上的三段式要遵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三段式,而是模式化的申论作文。此外,还要注意的是,三段至九段式任何一种组合都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教条到作文要么三段式、要么九段式,我就要反问一句,你意思全表达清楚了,最后写成5段行不行?当然是可行的啊。这样的情况下,你再写成9段,只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字数超过了限定标准;第二,画蛇添足了。
第三篇:申论指导
2012年申论指导:材料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略读的目的:了解材料内容
如果要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则首先应了解文章的内容,做申论材料题也是如此。只有熟悉各组材料的内容,才能找出各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发掘出材料所要说明的中心问题。所以,考生第一遍阅读材料的目 材料的内容,为下一步分析材料间的关系,提炼中心思想打好基础。一般来说,申论考试所提供的各组材料间往往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些材料可能是并列式的,有些可能是递进式的,有的是一组材料表述一个信息,有的是一组材料可能要表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而有的却是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材料才表述一个信息。因此,考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务必要弄清各组材料的具体内容,大体了解一下各组材料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略读的常用技巧
为了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材料内容,了解材料间的关系,考生在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快速通读全文。因为第一遍阅读仅是为了初步了解材料内容,不要求对材料进行全面地分析,所以,为了节省时间,考生应适 速度,以便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2)注意关键词。在阅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第一,第二,总而言之等等。这些词语往往暗示了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对考生分析段落、理解全文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遇到这样的词语时,考生一定要在词语下面做一记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能够通过这些词语来寻找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节省时间。
(3)把握关键句。关键句是指提示文章段 是提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的句子。它们一般是文章或段落的起始句、结语句、概括句或中心句等,常分布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如下面这段材料:
能源问题节能是关键,要搞好节能工作,首先要有节能规划和总体目标,其次要有具体的技术指标、节约指标;再次是制定一些法规,《节能法》、《电力法》、《石油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这些相关的法律要加快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第四要制定标准、标识,建立新的体系,要使标准先进、科学,不能在运行当中来节能;第五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第六要制 策进行引导;第七要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第八要推行循环方式;第九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这段材料一开始就点明了主题:能源问题节能是关键,要搞好节能工作。这就是文章的关键句,下面的内容全是围 的,因此,抓住了这句话,就理解了这段文章的中心思想。
2012年申论指导:申论常见扣分三因素
公务员申论作为一种能力测评的手段,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每年公务员笔试成绩一公布,考生普遍反映申论分数少的可怜,国家公务员网的专家通过总结考生失败原因和阅卷的经历提示考生以下三个方面可能是考生失分的“罪魁祸首”。
1、审题不清
申论考试的概括部分基本每年都考,但每年具体要求并不一样,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审题,以免出错。例如有些题目要求概括主要问题,而有些题目要求概括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二者要求明显不同,那么得出的答案也会不同。可见,如果考生没有审清题意就仓促下笔,失分就成为必然了。
2、概括不严
在申论考试的概括部分考生极易出现的两个失分现象:一是抓住一点开始叙述,而其他方面则只字不提。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通常涉及某一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概括之前,要对全部材料进行仔细、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遗漏任何一个考点,都会造成失分。二是考生仅对给定材料进行表面上的复述,不能从材料的相互关系中找到其深层的本质意义。
3、层次不明
在完成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方案后,在做论述部分时,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次要方面与主要方面并列,甚至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就犯了层次不明、主次不分的错误,会造成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与自己论述的部分“不合”。
2012年申论指导:申论文章之写作起笔
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著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一、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一: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命 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经典开头二:2007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 ——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听证会制度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决策的利益协调度、民主化方面。自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以后,各种听证会层出不穷,如:铁路票价上下浮动听证会、公园门票价格听证会、鞭炮禁放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等等。至此,听证会这种公众参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实践模式,成为社会焦点。但是,近年来,在听证会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听证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点评:铺开式的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和阅卷人刚开始接触第一段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开头第一句话用叙述语言,进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直接把政策性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逐一打开“议论”的口子,所以,如果要用铺开式的方法写文章,必须开头要开的好,展开议论只要有三种方法:正面议论、反面议论和正反对比论。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用套路。
二、申论文章开头之引用型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经典开头三: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经典开头四:2007北京市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
参考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马路摊点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北京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了“引言式”,文章的开头一般要求就是要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例文二中引用了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诗句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的文章表达显得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申论文章开头之比喻型
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这样的开头会使得语言表达的精确贴切,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消除晦涩之感,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概括的抽象原理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经典开头五:2005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经典开头六:2006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点评:申论中的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例文中的“奥运会”比作“摇钱树”,“创新”比作“源泉”,这两个比喻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要求准确,但是不得夸张,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允许“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比喻夸张,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四、申论文章开头之对比型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鲜明地显示两种矛盾对立事物的差别,让人们在比较中得以鉴别。而新闻报道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常常用到这一修辞手法。若使用得当,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典开头七:2006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大力发展网络绿色游戏》
作为一柄双刃剑,网络游戏一方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并且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市场缺乏规范引导,网络游戏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淫秽、色情、赌博、暴力、迷信、非法交易敛财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违法和不健康内容。二是经营模式雷同,产品类型单调,以打斗和练级为主的游戏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缺乏自制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健康发展。网络游戏被许多家长指责为“电子罂粟”。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层面,净化网络游戏单凭某个部门或是某个环节是无法做到的。网络游戏制作商、网络游戏运营商、相关监管部门、玩家、教育部门等应从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促进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经典开头八:2006年北京市社会在职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
我国世界遗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但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这些文化遗产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拉力。另一方面,在带动经济法真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些本质的问题。韩国抢注了“端午祭”,《无极》剧组破坏了天池、圆明园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节日日渐被忽视,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古长城遗址被破坏等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传统文化,急不可待!面对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被遗弃,甚至被破坏,人们大多会责备当事人的道德文化修养,但是,我认为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更多是政府的责任。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是解决传统文化保护不力问题的根本保证。保护传统文化,政府部门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从观念上给予重视,从物质上给以支持,给传统文化形式以展示的舞台。
点评:例文的开头都是对同一事物、现象的两面性进行对比,这样给文章开头,是读者和阅卷人看了,显得非常的客观,先对比,然后在进行议论,哪个更好,哪个更坏。这样使观点更加鲜明,立意更加深刻!
五、申论文章开头之设问型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如果你想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你可在文章开头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引人遐想,启人深思,设问之后马上给出答案,很快的使阅卷者跟随你的思路,进入文章。
经典开头九:2008年浙江省各级机关录用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蓝图》
浙江在新的起点上,怎样发展、如何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答案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新世纪、新时期“如何谋求发展”的课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发展蓝图,浙江要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先进地位,就要按照十七大蓝图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经典开头十:2008年浙江省各级机关录用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政府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已初现成效。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增长迅速。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贫富分化引发的自愿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等等矛盾日益突出,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社会呼吁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不公,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能否妥善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完善并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政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点评:以设问开始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使问题明确,观点突出,增强表达力,也使表达方式显得生动。
做文章,就要起笔不凡,就要一鸣惊人,让读者或阅卷人刚刚接触到你的文章第一感觉就一下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一睹全文的渴望,纵观十大经典开头,文章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按照起笔高悬的原则,在文章一开头就要提出最高层次的论点、用最醒目的语言,高层立意结合语言表达上的适当策略,就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阅卷者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对引起下文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012年申论指导:申论写作五大语言要素
语言是文章表达思想的工具。对于任何写作活动来说,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申论写作自然也不例外。
申论考试要“发挥”得好,没有较高的语言水平是不可能的。从申论考试的题目来分析,申论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要通过文字表达来体现,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是申论考试中的一个重要测评要素,在各个题目中都会赋予其一定的“分值”。对于这一点,公考专家提醒考生应有明确的认识,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在备考过程中通过必要的训练,提高、优化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能够依据给定材料做“片断”陈述和“成文”论述。但无论是“片断”还是“成文”,申论考试都属于文章类,而不是文学类,也就是说,要求考生掌握的是议论型、说明型和实用型语体,而不是描写型的审美语体。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考生应以说明、陈述、议论等语言表达方式为主体,表达自己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作答,不能“借题发挥”,不能抛开“材料”写成“随笔”。有些申论作文的得分不高的原因不是文章不好,而是不符合论述文的语言要求。
总体而言,申论的语言表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来源:考试大
1、准确。所谓准确,是指语言传输的信息绝不能有歧义。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员、范围、性质、程度等必须明确,解释要具有惟一性。赞同、反对、肯定、否定,必须鲜明,不能含糊其辞。
2、简明。所谓简明,就是要剔除语言中一切冗余信息,将主要的信息突现出来。要力求用最精要的文字符号实现预定的表达目的。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3、规范。所谓规范,有两层含义。一是文章中使用的词语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适于审阅者需要;二是要语出有据,不用方言,避免俗语,力戒生僻用语。语言应以得体、郑重为上。
4、清晰。所谓清晰,是指用语的条理清晰,应能把握主次,辨明因果,从表达目的出发,安排句序、段次;语句之间、段落之间都要体现出合理、严谨的逻辑关系,力求将意义传达到最佳。
5、和谐。所谓和谐,是指文章的理、据相谐。理,是观点、意见;据,是材料、实际情况。后者是对前者的支撑,二者要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理”之正确与“据”之充实,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最后,祝考生们公考顺利,金榜题名。
2012年申论指导: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一)概述
公务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申论考试中的“提出对策”,就是模拟机关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提出的对策建议及方案等,要切实可行,具体翔实,并要论证表达这样实施的充分理由。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一个包含了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并非是一个按照事先确定的顺序机械地予以实行的过程。随着问题解决活动的深入,新的关系的暴露,已有的想法很可能会发生改变,并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原先被认为很有希望的途径可能成为没有前途的“死胡同”,所以必须对自己提出的对策进行评估。即对初步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选定最佳的方案。在实践中,为了评估好各种方案,要求决策者多采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多挑毛病和不足,多找漏洞。对评估方案进行思维时,又要多采取收敛思维、正向思维和求同思维,目的在于齐心协力,产生思维共振,共同克服方案带来的问题,以期求得方案的最优化。
从理论上说,方案评估的两个最主要指标,就是效益和可行性。所谓效益评估,就是按照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和估计每个方案实施后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效益和能够带来多大效益,此处的效益可能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这实际上是一种利害得失分析。原则上,在实现目标的各种条件中,不可控制因素所占的比重越大,欠缺的必要条件越多,其风险也就越大。因此,要综合比较,求得最佳方案。
在进行可行性评估时,一般要考虑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能否保证解决提出的问题;二是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小;三是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四是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五是获得的收益尽可能大,等等。
在实际的申论考试中,考生提出的对策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与党的大政方针相一致,不能是歪理邪说;二是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是空中楼阁。
(二)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1、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案缺乏针对性意味着应试者没有抓住要害,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其原因是没有对材料反映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当然也就无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了。
还有的应考者不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大谈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结果虽然提出了方案,却一点也不实用。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应试者忽视了申论考试的特殊要求。
下面还是列举一位考生在完成2000年申论考试第2题时提出方案部分的答卷加以分析。
就红星新村5号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一案所反映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
①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我国法律中有集体诉讼的制度,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另外法院考虑: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②此案若经二审仍未解决,双方继续向上反映,可依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走申诉或人大监督的程序(在此之前,二审法院尚未判决时,不宜由政府或其他机关插手此事)。此时,可以设立类似于听证的程序来予以解决,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当事人申请。第二,由主管机关公布此申请,并规定期限,让与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各方申请参加,逾期未申请者视为放弃权利。第三,主管机关公布涉及此问题的当事人及各方参加人,并公布解决问题的日期。第四,各方陈述自己的态度及理由。第五,主管机关综合各方利益对此作出处理决定。评析:
③其他类似问题参照此办法解决。
这是一份不得要领的作答材料。考生没有向政府机关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而是浓墨重彩地对有关法律问题加以解释,对法院如何审理案件进行评议。考生根本不顾自己的“虚拟身份”,而是一味地讲自己所了解的专业知识,这样做和申论测试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要知道,申论测试,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申论要检测的是公务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检测读者的专业化的知识。另外,该生的作答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陷:
一是提出的对策缺乏可行性。有些答卷所提出的对策不能说不对,但往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是大而空,或者是长远的规划,缺乏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对策既缺乏针对性,又缺乏可行性。
二是所提出的方案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合情,是指合乎国情与实际的情况;合理,是指合乎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说得过去,讲出来有理有据;合法,是指合乎我国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些考生由于水平的问题,在这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有些材料尚存有争议、没有定论,在这方面就注意得更不够了
三是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有的考生所提出的方案有一部分合理,但失之偏颇,甚至遗漏了重要的方面。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概括出一点,结果自然是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整个方案也必然会失之偏颇,当然不能让测试者满意了。
(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申论考试主要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所处理的实际问题,所以考试内容要对考生这方面能力进行考查。作为应考者,平时要十分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以使自己具有策划、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心审题,准确定位。考生应仔细审题,看清出题者为你设定的身份(即“虚拟身份”)。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的“第2题”,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这就是说,你只是作为省级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而不是承担专项职能并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力的决策人员。你提出的“方案”,是供省政府领导机关或省级职能部门在决策时参考的。在考生作答的试卷中,有一些“方案”就与考生的虚拟身份不相称,有的是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口吻向辖属职能部门下达指令、兴师问罪的,有的是替代法院审理案件的……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解决的任务更是无法完成了。身份定位准了,就有可能“抓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当然,在“虚拟”身份时应从切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如果“身份”定得很醒目,一说全是外行话,效果会更差。这点,请考生务必注意。
2、主次分明,抓住主题。作为应试者,应在概括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层次,理顺关系,对问题排排队,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做到胸有成竹。把握主要矛盾,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关键点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破了这个关键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诚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在综合分析“材料”时弄清“材料”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但是,遇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根据“身份”,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2000年考题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到的“连锁反应”,公安干警对扰民事件爱莫能助……但这都不是“本”,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3、确定步骤,写出草稿。找准问题的关键以后,接着就应该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提出可行意见。所谓可行的意见或办法,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要明确“归口”,要有直接能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落实;二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切忌模糊、脱离实际和坐而论道。
4、认真修改,完成定稿。方案草稿写出来以后,还应加以修改。内容上,要前后一致,逻辑严密,去掉细枝末节;形式上,要文从字顺,一气呵成。
以上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应试者在策划方案时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相悖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
2012年申论指导:申论公文写作要点
近几年,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变革更新,为了测查考生处理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的能力水平和熟练程度,公文体裁的应用文写作在申论考试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已成为申论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备受青睐,并有可能成为未来文章写作题的发展主流。有鉴于此,国家公务员网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公文体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从平时做起、从真题练起,逐步提高各种公文体裁的文稿写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在与公文题狭路相逢时能够战而胜之。
明确申论考查的公文范围
申论考查的公文体裁为党政机关常用文书,属于广义公文,此处的“公文”只是一个泛称,包括法定公文和机关常用的工作事务性文书两大类。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狭义公文仅指《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所规定的文种;而广义公文则包括机关日常行政工作中所使用的各类文书,如讲话稿、宣传稿、新闻发布稿、规划、建议等,其外延无限宽广,几乎任何机关使用的文书都可以往“广义公文”的篮子里装。因此,考试命题不拘一格,通常只限答出“公文”的主体内容,考生作答时也不要过于拘泥形式,在一般政论文章的基础上,符合公文的写作规范即可。
国考市以下考生和省考备考要侧重公文能力培养
国考市地以下职位要求考查“贯彻执行能力”,从2010的考试实际来看,这种能力是以种类几乎无限的“软公文”写作来体现的,最典型的试题就是2010国考市地以下第三大题: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
要求:
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
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市各界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
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
题目要求写作的体裁为“宣传纲要”,“纲要”和宣传材料即属于法定公文之外的“机关事务文书”,写作依据是“政府精神”,目的是调动“全市各界的关心、支持”,以推动污染整治工作的顺利实行。显然,这里的政府精神,就是考试大纲中的“组织意图”,考生在把握材料文意的基础上,梳理出其中蕴含的“组织意图”,即政府推进该项工作的目的、预期达到的效果、准备采取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宣传要点”也即答案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陈述”出来,即为符合公文写作规范的答案。
类似领会和贯彻组织意图、陈述执行原则和措施的文字材料,即为“贯彻执行能力”的载体,是国考市以下试卷必考的题型;而公文写作考查的具体实现形式,必将与广义公文的多样性相对应,形式灵活多样,题型多变,但基本要求万变不离其宗,核心要求是写出“体现政府精神”的工作要点,符合各类公文的基本写作规范,具备公文主体内容,一般无须写出严格具体的格式。
省级公考主要选拔市以下职位的工作人员,其申论考试与国考市以下试卷相同,也将广义公文的写作作为必考题型,例如2010年4月25日多省统一考试申论第二题,“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要求:1.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2.简明、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3.不超过400字。”命题思路与国考第三题完全相同,连文稿体裁、提问方式也基本相同。
今年国考对公文写作的考查发生若干变化之后,省考一定会紧跟其后,进行相应的命题调整和提问方式变化,因此,报考国考市级以下职位和省考的考生要未雨绸缪,加强公文能力的培养,对照真题,进行多种广义公文体裁的写作练习,弥补自己因缺乏实际公文处理经验而导致的能力短板。
软公文写作要注意切合软要求
广义的公文随着机关工作实践的丰富,其外延不断拓展,体裁种类不断发展,从前景来看,几乎是无限的。但从写作要求来说,有的公文是硬性的,比如工作计划、规划等安排计划性的,总结、报告等总结汇报性的,格式体例和语言风格高度程式化,只陈述事实、做法而不带感情,有时提出强制性要求而无须缓冲和修饰,措辞严谨,语气平实;有的事务文书则是软性的,要考虑接受对象和使用环境,如演讲稿、宣传稿、新闻发布稿、答复等,必须考虑诸如群众和答复对象的理解程度、心理感受、精神需要等,与受众达成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这就要使用柔性的语言和有技巧的表达方式,可以抒情而不能只顾陈述事实,多加缓冲修饰,使之易于为受众理解和接受而不能提出强制性要求。
2008年国考申论第五题要求修改答复稿,虽然对“答复”这种公文形式没有做形式上的要求,但按照机关工作惯例,答复必须考虑受复者的情感、意愿和接受程度,以其实现公文的行文目的,取得受复者的认同与配合,这实质上就是一种软性的要求;2010年国考和统考、各地方考试中要求起草的宣传类材料,是“宣传知照”性质的材料,大都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与讲稿、新闻发布稿等文体类同,是有潜在着的软性要求的,考生在作答中,务必强化角色意识与对象化思维,把握柔性工作的方针和写作要求,考虑接受心理,揣摩应采取的语言词汇、语气语调和表达方式,以期符合评分标准,实现完美的公文题作答。
第四篇:2014申论技巧指导:怎样把握文章结构的衔接
2014申论技巧指导:怎样把握文章结构的衔接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申论文章的写作是一个难点。中公教育提醒考生,在申论文章写作中,并不是有了观点,材料就能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把观点和材料任意堆放在一起,它们并不能产生固定的意义,材料也不会自动去证明观点。它们必须按照一个内在的脉络,井然有序的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申论文章段落之间的衔接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构的要求
(一)完整性
首先,文章要做到开头部分、主体部分、结尾部分完备。不可无故残缺,所说的“有头有尾有中段”。
其次,各个部分要相对饱满,不能干瘪、空洞,给人局部残损的感觉。
其三,脉络畅通,贯穿首尾。文章中间不能有脱节断气的地方。
(二)连贯性
申论文章的各个部分,在内容上要相互连贯、井然有序。在语言形式上也要有紧密的连接和合理的过渡。开头、主体、结尾是文章的三大层次。其中主体部分也不会通常只有一个层次。而是由相互联系的几个部分组成。这些层次之间不管是内容上,还是文气上都要有内在的联系。在外部的语言形式上也要自然过渡。
(三)严密性
严密性是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既不能出现前后内容互不相干,也不能出现前后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
文章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或呈现因果关系,或呈现主次关系,或呈现并列关系,或呈现表里关系。各部分互相弥补,互相协助,而不能互相矛盾,互相拆台。
二、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就是在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进行衔接的形式或手段。申论文章在总论和分论之间一般需要过渡。过渡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过渡段,二是过渡句,三是关联词语。
如果前后文内容差异较大,要安排一个段落承上启下,这个段落就叫过渡段。过渡段不是独立的意义段,主要功能不是表达意义,而是完成内容的转换。
过渡句或出现在上层上段末尾以“启下”,或出现在下层下段开头以“承上”。
用关联词语过渡,常用的词语是“因此”、“但是”、“然而”、“总之”、“综上所述”等等,一般出现在下层或下段起首。
(二)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内容上的关照和呼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前后内容有着紧密关联。缺乏内容的前后关照和脉络的前后呼应,文章就会散乱、松懈。合理的运用照应的手段,不只能使文脉贯通,结构严谨,还能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
欢迎访问中公教育网站:http://xj.offcn.com/html/shiyedanwei/
第五篇:申论文章结构学习
2014年6月1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人民时评文章—— 用改革激发院士制度活力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院士制度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对各自的院士章程进行“大修”,对推荐渠道、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等进行了重大调整。这意味着,院士怎么推、怎么选、怎么退,有了更为科学的制度设计。【事件:院士制度改革:大修章程;调整推荐渠道、遴选机制、退出机制】
以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为标志,我国的院士制度已经走过近60年的历程。多年的实践发展中,两院多次修订完善院士章程和相关实施细则,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量子通讯到纳米科技,从1956年绘制的新中国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到新世纪初制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无不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智慧。【成绩:发展历程及积极影响】
随着近年来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的院士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遴选过程中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少数院士兼职过多、待遇过高,学科布局不尽合理,中青年院士所占比例偏低,由于院士这块招牌有利于为所在单位争名分、争资源,一些单位的院士终身不退休,想退也不让退。凡此种种,不仅偏离了院士的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声誉,也不利于我国科技 1 事业的健康发展。【问题:比如,不仅偏离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损害院士群体声誉,也不利于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显得尤为切中肯綮。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有利于释放制度活力、激发创新动力,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举措: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表现:】
具体而言,此次两院重新修订院士章程,彰显了院士制度改革的学术导向。比如,在候选人提名方面,取消了此前饱受诟病的部门、企业、省(区、市)推荐,只保留了院士直接提名和学术团体按规定程序提名两个渠道;在院士增选流程中,增加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环节;在退出方面,增设了“劝退”机制……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篱、破除功利倾向,进一步凸显学术的地位和价值,必将加快推进院士制度向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回归。【具体:修改章程彰显学术导向:举例(候选人提名、院士增选流程、退出),有利于、进一步、加快】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何解决少数院士兼职过多、待遇过高和一些单位的院士工作终身制问题,就需要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各级政府以及院士所在单位等的共同努力;而优化院士队伍的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科学家比例,更非一两次增选所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院士制度改革像科学研究一样,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抵达更理想的境地。【举措:需各部门等共同努力;非一两次增选所能完成】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兴盛的时期,必然是贤才辈出、灿若星河的黄金时代。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塔尖”的两院院士,树高声自远、位尊任更重。用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助力,以顶尖人才带动人才梯队建设,我们必将聚合无比磅礴的创新力量,为社会进步注入不竭动力。【总结:用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助力,以顶尖人才带动人才梯队建设】
结构分析:
第一段:事件:院士制度改革:大修章程;调整推荐渠道、遴选机制、退出机制。
第二段:成绩:发展历程及积极影响。
第三段:问题:比如,不仅偏离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损害院士群体声誉,也不利于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段:举措: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表现:。
第五段:具体:修改章程彰显学术导向:举例(候选人提名、院士增选流程、退出),有利于、进一步、加快。
第六段:举措:需各部门等共同努力;非一两次增选所能完成。第七段:总结:用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助力,以顶尖人才带动人才梯队建设。
一句话记框架:
院士制度改革——院士取得成绩——院士存在问题——措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具体——措施(各方努力、非一次能完成)——总结(制 度创新、人才梯队建设)
人民时评: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
原标题: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人民时评)
我们不能陷入一个怪圈:声讨谴责一番之后,便将其归入谁都能说几句、可谁都没有扛起责任的“无解之题”
近日在山东招远麦当劳餐厅里,一名女子于众目睽睽下被人凶残殴打致死,令全民震惊、举国愤慨。人们在痛惜被害女子、谴责邪教暴徒的同时,也再次展开了对见义勇为的讨论。有人发问,“危急时刻为什么无人挺身施救?”有人反思,“我们的勇士是不是都在互联网上?”还有人提出,见义勇为的制度支撑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成为一个孤岛,我们注定要在相互守望中共同前行。案件发生后,太多不同的诘问,有指向法律法规的,有指向社会风气的,有指向个人勇气的……所有这些“角度”都不无道理,但我们不能陷入一个怪圈:声讨谴责一番之后,便将其归入谁都能说几句、可谁都没有扛起责任的“无解之题”,甚至让这一事件仅仅成为鲁迅先生笔下“无恶意的闲人”口中的“谈资”。
尤其是,我们不希望“不敢见义勇为”,成为一个被互相暗示的认知——渲染得越多,不作为的人就越多。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正能量远比负能量多。这些年来,从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近为救学生不幸坠楼身亡的朱长海老师,再到5月31日宜春砍人事件中“带伤夺刀”的高三学生,见义勇为者远非凤毛麟角。
即便在招远血案中,同样有餐厅女经理两次出面制止暴行、10名群众积极打电话报警。尽管这不足以挽回受害人的生命,但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面对突如其来的惨剧,人们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已是难能可贵,笼统地用“麻木”和“冷漠”去指责他们,有失公允。社会风气从来就是人心向好,它就会更好;人心向坏,它就会更糟。我们不能因为某一负面事件的震撼性,就失去了对世道人心的客观判断,遮蔽了所有对于正义感的信仰,再次掉入“扶不扶老人”那样的纠结心态漩涡。
道德风气从来就不是只有温馨温情的一面,它需要付出,需要勇气,甚至是不得已的沉重代价。国家和社会有义务通过制度、法律以及其他各种救助方式,让见义勇为得到最大程度的鼓励,避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丢掉了挺身而出的果敢。从这个角度来看,完善相关奖励与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百姓对见义勇为的顾虑,也有利于形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也要看到,许多时候,“见义勇为”不可能都是通过理性换算,把得失利弊的算盘拨打得清清楚楚,再决定是否去担当。一个社会最大的忌讳,就是有人设置出两套道德标准——一套用在别人身上,“你怎么能不管?”另一套用在自己身上,“我管了会不会有代价?”就像有人在网上讽刺的“键盘侠”一样,遇事置身事外,网上义愤填膺,这种“分裂”,无助于健康社会风气的养成,也无助于走出“见义不为”的困局,更难以形成集体震慑不法的力量。
一个健康社会的运行,是许多“合力”的结果。面对任何一起悲剧,舆论的谴责、热议、检省,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社会资源。用好这种资源,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共 同发力,通过多管齐下的检视、省思与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每一个“诘问”都找到正义的落点。唯如此,才能阻遏下一起悲剧的发生,激发更多正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