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驶进了21世纪的大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受到了冲击。“感恩”已成为一个不时髦的词汇,只能隐身于字典,在一些人心目中丝毫不起波澜,而在这些人群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当今的中学生,他们都出生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娇宠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里,漠视父母、他人的关心与帮助,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很少去考虑家长的难处,不去关心帮助他人,试想如此成长起来的一代,如何能去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对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就成了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初中生们进行感恩教育呢?几点思考如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培养他们的知恩之心。
许多社会学家和心里学家对不同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点拨,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知恩。以前曾读过一则小故事,主人公是一对母子。父亲早亡,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对儿子倾注了所有的爱,家中每次吃鱼,母亲舍不得吃。总把鱼肉挟给儿子,自己吃鱼头,当儿子给母亲挟鱼肉时,母亲总是说:“孩子你吃吧,妈妈爱吃鱼头”。时间飞逝,儿子长大成人。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每次吃鱼,儿子首先就把鱼头挟到母亲碗里,母亲看着儿子的“孝心”,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这虽是一则故事,但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就先要让他们知恩,不知恩又何谈感恩、报恩呢?那如何培养学生知恩之心呢? 第一、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做,不能只知奉献,默默奉献,要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他们,从而教育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和爱。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讲感人的故事或举身边的实例。让他们由故事、实例联想到自身的生活实际,注意到父母、他人的付出,意识到恩情的存在,从而达到知恩的目的。吃稻草的故事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故事大概意思是,在一个乡村家庭,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盘稻草,全家人都很奇怪,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说过饭菜好吃,从来没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故事到此就结束了,没有介绍家人的反应。但相信全家人一定受到了震撼。我们可以效仿一下“母亲”的做法。
第二,有目的的让学生去做,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恩情”。具体的做法,可以包括体验父母的劳动过程,观察、记录老师、同学的一天等等,让他们在体验、记录中发现家长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心灵一次次被唤醒,情感一次次被触动,从而被感动,知道了恩情的存在,感恩意识油然而生。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
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激发学生的感恩心,也像击打浪花一样,要深入水中。具体做法,可以是深入到学生家庭生活之中,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发现并树立懂得感恩的榜样,加以宣传,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们看到同龄人的做法,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同学、好朋友为家长洗衣服,帮家长做家务等情景时,一种强烈的报恩愿望会被激发出来,内心的波澜自然会撞击出行动的火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树立他们的报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并付出更大的情感回报。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帮他们树立报恩心。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老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所以我们用行动来表示感恩十分必要。具体做法是灵活多样的,比如,1、可以从孝敬父母开始,布置亲情作业“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2、以感恩心为主题,举办班会,制作手抄报、黑板报。
3、结合妇女节、教师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自制亲情卡片、小礼物,赠送给父母、老师、同学,表达感激之情。
4、开展“回报社会”实践活动,节假日清扫街道,打扫公共场所卫生等等。面对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环境,因地制宜,方法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树立他们的报恩之心,报父母养育恩之心,报老师教导恩之心,报祖国培育恩之心。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让我们用心去培养学生的感恩,用爱去融化学生的冷漠,让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篇: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的重要性
(一)、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的重要性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广大青少年。因为现在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因此他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败,而且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第三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光阴荏苒,时间转瞬即逝。我从2000年毕业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工作踏实认真,方法得当,所带班级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班主任工作是艰巨而又重要的。从我当上班主任那一刻起,我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我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我燃烧了自己火样的青春,收获的是学生们丰厚的感情。回想着几年的点点滴滴,我真的无怨无悔;面对着几年充实的生活,我真的无怨无悔!
下面我谈谈如何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伟大,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学会做人,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班举行了“孝心献给父母”的班会课。为了促进学生和父母的交流,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孝心,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我决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班会课,为双方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以表达子女和父母之间互动的爱。一段深情地歌颂母爱的演讲录音《妈妈,我拿什么报答你》,拉开了班会的序幕,这时,我要同学们去到各自的父母身边,仔细端详父母,并上讲台向父母说一句深情的话。(摘录)
“每天天未亮,妈妈就起床为我煮早餐,煮好后再叫我,爸爸为了中午让我休息一会儿,常常不午睡。”
“每当我不开心时,爸爸总是开解我,给我讲故事,哄我开心。”
“我喜欢弹钢琴,爸爸给我买了钢琴,还在外面给我报班,我在教室里学,父亲就在外面等。后来我因为怕吃苦、没恒心,竟放弃了弹琴,我辜负了父亲的一片苦心,觉得对不起父亲。”
这时我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上姓名,这时全班同学感到莫名其妙,随后老师提出要求,请把你们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出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有的同学叫到:“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办?”当场交上来的纸条中有17人没有写上他们父母的生日而交了空白卷。于是老师提出问题,你能否想起你过生日时你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吗?同学们讲了父母如何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接着老师又追问:“父母单是过生日那天对你好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平时父母又是怎样做的?”有的同学讲到生病时;有的同学讲到天冷时、下雨时„„此时班里一片寂静,许多同学很受感动,觉得自己没听父母的话,表示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同学们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纷纷表示要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定要努力学习,„„同学们讨论决定今后要把爸爸妈妈的生日牢牢记在心间,为爸爸妈妈过生日。这时,我要求同学们展开讨论:你打算怎样把孝心献给父母? 让学生想象“假如父母离开你”或者“你离开父母”的情景,激起学生内心爱父母的情感。同时,我又邀请了几位家长发言,有一位家长很激动,发言过程中几次哽咽。最后,由我总结,提出要求:回家之后至少做三件让父母开心的事,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帮父母做家务事;向父母表示关爱。
班会课最后放歌曲《鲁冰花》,在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我让学生全体起立,感谢家长,感谢老师、感谢那些曾经和正在帮助我们的人,让我们把对他们的敬意转化为无穷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班会课在深情的旋律中结束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眼睛模糊了。泪,滴在脸上,热热的;流到心头,甜甜的„„通过这堂班会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应该关心体贴父母,一些同学不再任性,能礼貌待人,主动帮助同学,关心他人,也使我们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在以后的日子里,有许多家长打电话给我,说他们的孩子自从班会课后,有了许多改变,会与家长沟通,会关心家人,会做家务,会„„,感激之情溢满听筒。
这次班会课,学生感动了,家长感动了,老师感动了。
感恩:一个恒久而鲜活的话题。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繁杂的现代生活;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微笑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会发现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第四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全国家长学校优秀教案征集评选
家长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教学内容:家长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教学目标:
1、使家长明白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对社会有用的人。
2、让家长了解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让孩子和家长在其乐融融的亲情中一起成长。
教学重难点: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各位尊敬的家长,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在家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然而由于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久而久之,孩子便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懂回报;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恩。许多孩子对自己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却唯独不记得父母的生日。我们的孩子已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因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只会把别人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只会一味索取。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和家长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家长怎样教孩子学会感恩。(家长可以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亲身感受)
二、家长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1、家长要做出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说明榜样的重要性。有很多家长这方面做得很好,非常孝敬老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也很注意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可也有少数成年人对老人不孝不敬,对别人冷漠麻木,获得救助不知感恩回报的人也屡见不鲜。有的人借了人家的钱不还,见了人家躲躲藏
藏,还有人赖账,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不好。一则公益广告让很多人感触很深。其中有这样两个画面:一个镜头是女儿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妈妈的房间,为妈妈洗脚;另一个镜头是一直都在旁边观察的小男孩,颤悠悠地端着洗脚水,来给他妈妈洗脚。画面感人至深,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让孩子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的人,他们一直在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默默为孩子付出,但孩子们可能不曾细细体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们回忆一下,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你的?都为你做过哪些事?他们是否曾做过下面这些事:放学后或天黑了不见你回家,四处寻找;下雨了,为你送雨伞;下雪了,为你送棉衣;你病了,他们赶忙找医生……当孩子们想到这些事之后,他们就会感觉到亲人的关爱。有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只要默默地为孩子付出就行了,这种爱虽然很珍贵但却不足取。孩子都不知道你为了养育他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不了解你的辛苦怎么会想到感恩。爱就要让孩子知道,让他深刻体会到你的艰难、不易,他们才能想到感激到父母的恩情。不然,他们可能会觉得父母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轻而易举的,哪里会知道感恩。
3、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现在不少家庭都是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过分溺爱,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大人包办,孩子能做的事情大人也包办,更不要说让孩子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只要孩子为父母做一些端茶送水的事情,父母马上会心疼得连声说“我来,我来”。有的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其他的事情家长全包。从来不给孩子为父母做点事情的机会,生生地剥夺了孩子对父母感恩的念头。
4、让孩子体会被人感谢所带来的快乐
家长不妨可以营造这样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让孩子帮您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谢谢他;也可以让孩子去帮助身边他可以帮助的人。让孩子在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感谢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如果被帮助的人没有回应,孩子虽然会很失望,但是这种失望的经历正好可以用来提醒他,如果有人帮助了他,那么一定要说谢谢。父母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理解、去尝试,这样孩子就能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5、将感恩之心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深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同时,更有师长的谆谆教导、长辈的精心呵护、朋友的无私帮助、大自然慷慨的赐予、甚至路人一次毫不犹豫的援手,哪一样不值得我们感恩呢?我们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见到长辈问声“你好!”受到别人帮助说声“谢谢!” 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等等。让感恩之心扎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让孩子真正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值得我们骄傲的接班人。
6、通过影视资料、故事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千手观音》、《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学唱《说句心里话》、《白发亲娘》、《父亲》、《常回家看看》、《为了谁》、《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组织讨论:
1、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方面你有哪些认识?
2、你以前在这方面有哪些做法?今后你准备怎么做?
(家长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
四、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孩子们学会感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悟自己的行为,让这个世界多些爱。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及满足。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一个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和谐,才会亲切。人的生命才会变得无限精彩。
姓名:张晓旭
单位:凤翔县城关镇铁丰小学
职务:教师
手机:***
电子信箱:925008527
通讯地址: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铁丰小学
邮政编码:721400
选送单位:凤翔县城关镇铁丰小学
第五篇: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呢?首先,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感恩是义务,更是责任!心存感恩,健康成长。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心,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更加美好!
关键字:感恩意识小学生 知恩图报 行动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渗透着感恩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受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等等。然而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爱的误区”,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他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稍有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别人。在他们的眼中,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极不相符的画面:孩子看到父母烧好的饭菜不合胃口,便把碗一推.翘起嘴巴大叫:烧的什么菜,我不喜欢吃;顽皮的孙子坐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骑马;爸爸、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还挑三拣四.提要求,不满足他,就不吃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养尊处优,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已经习惯了被
爱,甚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觉得被爱是理所当然的。你对他们有一点点不好他们都能感觉出来,而你对他们有一百个好,他们却表现的麻木不仁。“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全体学生学唱感恩歌曲,如《妈妈的吻》、《母亲》、《感恩的心》等,在歌曲中感知恩情,在歌曲中培养感恩之心。借助班会、队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如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简报”,设计“感恩”的标语,编排“感恩”的节目等。此外,我们还应让孩子们学习祖国悠久的文明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等等这些传统美德,渗透感恩情怀。让学生通过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很好的熏陶学生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还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特别是对一些感恩意识严重缺乏的学生,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家长配合,最好能争取亲友的共同教育。亲友、老师、家长共同教育学生感恩,才会更好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拿教具。关爱理解父母,通过给父母盛一次饭,洗一次碗,端一杯水,说一句感恩的话,写一封感恩的信的方式来表达。我认为从这些生活点滴都可以进行感恩教育,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深入孩子心中,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以下几项感恩作业。
(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三)、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四)、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杯水等。
(五)、我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洗衣物等。以上作业,同学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写《感恩活动日记》,记录自己完成感恩作业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记得那天中午,我回到学校,同学们都在教室门前玩儿,不一会,有两名同学拿了两块一元钱的雪糕放到了我的面前,说给我吃。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我很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我再三的追问下,这两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原因。她们说是因为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能为我们全班同学买雪糕,所以我也要给老师买雪糕。知道了缘由,我非常的感动,也很欣慰。不是因为雪糕,而是因为孩子们学会了感恩…… 我的努力付出没有白费,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爱的博大,我的爱感染了孩子们。
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在活动中,学生们主动给父母送礼物、送贺卡,主动拥抱父母,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洗碗,叠被、拖地,有的学生从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小事做起……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恩之举,平平常常的小事,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通过活动,学生们懂得了感恩的意义,明白感恩的道理,知晓感恩的责任,感恩的种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没想到在感恩活动中一下子长大了。”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感恩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的环境,才能让学生从小领悟感恩的道理。通过感恩教育,同学们在参与中真正的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家人的关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老师和同学交上了一份份充满感恩的答卷。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感恩是义务,更是责任!心存感恩,健康成长。
“教育的归宿在于养成,生命的真谛在于感恩”。因为活着,所以我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感恩,活着等于死去。要在感恩中活着,感恩于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那些人,感恩于我们的祖国,感恩于大自然……感恩地活着,我们的生活将因此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