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讲述父母养儿女的艰辛历程,让学生讲述自己对父母的看法。我们的出身不能选择,但一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竭尽全力。我们要怎样时刻回报父母?
基本技能目标:让学生回忆在成长中遭遇的困难,以及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贵人。对父母要感恩。在生活的实践中,用自己的行动感恩父母。
情感价值目标: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真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要知道百善孝为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恩父母在于生活的点滴。
难点:对父母感恩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导学法。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视频,老师再用反问的形式讲出父母对我们点点滴滴对我们的爱。
感恩教育需要现实的载体,《背影》便是其中鲜活的一粟。
《背影》以朴素的叙述抒发了质朴而真诚的父子之情,是一篇真、善、美臻于完美极致的艺术品。而这份父子之爱因蕴含的人生况味的体验,深沉而感人至深。《背影》中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
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我们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能引起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
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词藻,虽然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并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传达着父爱那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疼爱, 这份爱,不会因我们的成年而贬值,更不因父母的衰老而削弱,始终如一的父爱.展示着是我们感情原野里最美的花朵,也打动着读者内心中对亲情的丝丝眷顾,引发“孝”的原始冲动。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十分钟后展示结果。概括总结后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并及时与其父母沟通。
总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我们谁都无法挽留住生离死别的那一刻,许多年以后,在我们或为人父,遍尝父母辛酸之后,或某个夜深人静之时,因想念我们的父母而后悔、而遗憾、而肝肠寸断之时,何不此时通过努力,扮演好生命赋予我们做子女的角色。
“百善孝为先”,论心也论迹,不追求“卧冰求鱼”的感天动地、不效法“郭臣埋儿”的千年传奇。一声及时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甚至一段无语的陪伴,都是父母心头永远的温馨。
——让我们孝一孝,换来父母十年少。
——让我们孝一孝,趁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
第二篇: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从学生身边开始。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抓住学生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情感的快乐。如,给父母做一次家务,在父母伤心时学会安慰父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要在平时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学会关心别人,这里包括关心他的老师、同学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们体验到付出真情的快乐。
二、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建立以感恩为主旋律的班级文化。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吸引许多学生,使大家自觉不自觉地遵守一个良好的传统。所以,我借助班会、晨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多样感恩主题活动。例如,借助母亲节,我让大家选择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说勤奋、唠叨,有的学生说母爱、勇敢,有的学生说体贴、无微不至等等,在这些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中,包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其实,活动的本身已经帮助孩子拾了就在他们身边的最朴实的情感———母子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温这种情感,唤醒孩子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同样通过这样反复的教育,使得弘扬感恩情怀也成为我们班级的主旋律,这也很好地抵制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教育了更多的学生。
三、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学习祖国悠久的文明史
其实,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经渗透着感恩教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羊跪乳,鸦反哺”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等,在这些传统美德中渗透着感恩情怀。让学生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也可以很好地熏陶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大感恩情怀,所谓大感恩情怀,是指感恩对象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还应该教育他们要心怀祖国,懂得感恩社会和整个民族。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他们知道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和不断努力,等到将来学有所成,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感恩,它能让学生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它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美化生活,它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处事之道和做的境界。
第三篇: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身边开始
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抓住学生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情感的快乐。
二、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建立以感恩为主旋律的班级文化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吸引许多学生,使大家自觉不自觉地遵守一个良好的传统。所以,我借助班会、晨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多样感恩主题活动。例如,借助母亲节,我让大家选择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说勤奋、唠叨,有的学生说母爱、勇敢,有的学生说体贴、无微不至等等,在这些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中,包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其实,活动的本身已经帮助孩子重拾了就在他们身边的最朴实的情感———母子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温这种情感,唤醒孩子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
同样通过这样反复的教育,使得弘扬感恩情怀也成为我们班级的主旋律,这也很好地抵制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教育了更多的学生。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大感恩情怀,所谓大感恩情怀,是指感恩对象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还应该教育他们要心怀祖国,懂得感恩社会和整个民族。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他们知道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和不断努力,等到将来学有所成,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第四篇: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张晓芳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那么,班主任老师怎样在日常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和实施呢?我是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的:
(一)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感恩意识
作为班主任来说,要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视感恩教育。我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观念的渗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得到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心、学校以及社会的帮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让他们明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正是有了父母的培养、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其次,要让学生懂得在接受他人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后,要给予他人回报,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回报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感谢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感恩的形式多种多样,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感恩;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样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二)重视实践活动,抓住时机,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1、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校园感恩氛围,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全班学生学唱感恩歌曲,如《妈妈的吻》、《母亲》、《感恩的心》等,以小组为单位,在歌曲中感知恩情,在歌曲中培养感恩之心。
2、收集温馨照、找到感恩点。让学生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
3、召开“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感恩之心从现在养成,知恩图报是中华美德,孝敬父母是天下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一)、将自己的学费、书费、生活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二)、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
(三)、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孩子们在反思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呀!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呀!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
4、真情回报爱心作业。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深入孩子心中,升华为他们灵魂深处中最高尚的道德修养呢?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可以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以下几项感恩作业。
(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三)、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四)、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水等。
(五)、我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洗衣物等。以上作业,同学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写《感恩活动日记》,记录自己完成感恩作业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懂得了感恩的意义,明白感恩的道理,知晓感恩的责任,感恩的种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通过感恩教育,同学们在参与中真正的体会到了父母的爱,老师的关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老师和社会交上了一份份充满感恩的答卷。
第五篇:感恩教育(对父母)
心怀感恩之心
是年少不知父母恩,还是经历了世间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2005年的一堂思品课上,我做了一份调查,引出学生感恩问题:通过调查,我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长辈也像他们那样生活优越,也许比他们还更舒适,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在这35位学生的回答中,提到经常在家帮父母做事情的只有2人,占5.7,主要都是打扫
卫生、购物等,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给父母的一种安慰”。有为父母做事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的有17人,占48.5,这些学生大多懂得“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他们的烦恼是“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就是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正处心智发育期的孩子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或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儿童,如果从小很少受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导之恩、感谢自然恩赐之恩的教育,难免失去对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认同。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花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
但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新课题,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实践也刚开始。“学会感恩”在本学期才写进上海市新版中小学生守则。
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其必要性。现在许多孩子对父母长辈的爱已经习惯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父母。开展感恩教育正是为让孩子们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本学期,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校德育处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我班的感恩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对父母、师长、朋友心存感恩;其次是发现身边点滴的爱,懂得爱,让每天发生的琐碎小事变得亲切而感动;最后是学会给予爱、播种爱,懂得付出是报恩,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乐。利用每天的晨会和班会时间,宣讲身边典型的事例,同时重点利用节日为载体,推出主题感恩教育。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事例以及从网上查找一些感恩方面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结合此次活动从文学与思维校本教材种选择了背影、以小见大、悠悠寸草心和地震中的父子等几篇文章,作为文学欣赏时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因而,我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展示。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让学生用优雅动听的童声,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为此,请学生围绕与“感恩”主题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孩子走出课堂,同时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在家中,如每天给父母、老师、同学一个问候,每周为父母做一件实事等。在社区里,以至上升到社会的大范围内进行感恩的自觉活动。隔一段时间,在班上进行感恩行为的交流。使学生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通过一个时期的“感恩”教育,能主动为父母做事的共有27人,占了77。他们为父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不太大的事,如学做家务、陪父母聊天、重阳节给家中的老人送去慰问、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看上去虽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学生们确实是实实在在受到教育。
对学生进行感恩活动是一个必要而有意义的活动,当然要想让学生的认识从单纯的点滴行动上升到对社会的感恩,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只能在不断摸索中,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不断的磨合中,争取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最大的收获。
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施予世界一点恩赐而感受到世界将施予他们更多的恩泽。与之
相反,也应该让学生懂得:一个丧失“感恩”之情的人,他的人生就会一片苍白,一个丧失“感恩”的社会,世界将变得光怪陆离,一个丧失“感恩”的民族,他们的祖国必将危在旦夕!
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感恩,学会感恩,体味到“爱”的真谛,了解身边的人,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是年少不知父母恩,还是经历了世间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2005年的一堂思品课上,我做了一份调查,引出学生感恩问题:通过调查,我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长辈也像他们那样生活优越,也许比他们还更舒适,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在这35位学生的回答中,提到经常在家帮父母做事情的只有2人,占5.7,主要都是打扫卫生、购物等,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给父母的一种安慰”。有为父母做事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的有17人,占48.5,这些学生大多懂得“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他们的烦恼是“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就是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正处心智发育期的孩子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或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儿童,如果从小很少受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导之恩、感谢自然恩赐之恩的教育,难免失去对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认同。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花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
但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新课题,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实践也刚开始。“学会感恩”在本学期才写进上海市新版中小学生守则。
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其必要性。现在许多孩子对父母长辈的爱已经习惯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父母。开展感恩教育正是为让孩子们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本学期,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校德育处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我班的感恩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对父母、师长、朋友心存感恩;其次是发现身边点滴的爱,懂得爱,让每天发生的琐碎小事变得亲切而感动;最后是学会给予爱、播种爱,懂得付出是报恩,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乐。利用每天的晨会和班会时间,宣讲身边典型的事例,同时重点利用节日为载体,推出主题感恩教育。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事例以及从网上查找一些感恩方面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结合此次活动从文学与思维校本教材种选择了背影、以小见大、悠悠寸草心和地震中的父子等几篇文章,作为文学欣赏时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因而,我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展示。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让学生用优雅动听的童声,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为此,请学生围绕与“感恩”主题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孩子走出课堂,同时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在家中,如每天给父母、老师、同学一个问候,每周为父母做一件实事等。在社区里,以至上升到社会的大范围内进行感恩的自觉活动。隔一段时间,在班上进行感恩行为的交流。使学生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通过一个时期的“感恩”教育,能主动为父母做事的共有27人,占了77。他们为父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不太大的事,如学做家务、陪父母聊天、重阳节给家中的老人送去慰问、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看上去虽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学生们确实是实实在在受到教育。
对学生进行感恩活动是一个必要而有意义的活动,当然要想让学生的认识从单纯的点滴行动上升到对社会的感恩,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只能在不断摸索中,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不断的磨合中,争取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最大的收获。
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施予世界一点恩赐而感受到世界将施予他们更多的恩泽。与之相反,也应该让学生懂得:一个丧失“感恩”之情的人,他的人生就会一片苍白,一个丧失“感恩”的社会,世界将变得光怪陆离,一个丧失“感恩”的民族,他们的祖国必将危在旦夕!
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感恩,学会感恩,体味到“爱”的真谛,了解身边的人,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