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21:5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

第一篇:《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

《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

闲来没事儿静下心来很认真地阅读了一本书《不是孩子的错》,看完这本书后,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确实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不去重视的,让我对教育孩子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书,其中书里有几个要点我认为写得非常好,在这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应该是:“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这个话题,因为当今社会不管是中小学甚至大学很多老师都是只管抓质量,家长只管让孩子吃好、穿好、整天忙着学这学那,分数第一,更加认为孔融把大梨让给别人纯属“弱智”,只想着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人与人之间变得自私自我。在“谁是你最尊敬的人?”一问中,日本和美国的学生将“父母”作为第一选择,而在中国孩子的心目中,父母位列第十位以后。专家分析,这表明代代传递的父母偶像在我国这一代独生子女眼里已经越来越弱。另一份调查说我国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难道这单是孩子的错吗?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就没有责任吗?小学生应该是天真的、可爱的、诚实的,可是现在的小学生为什么都变得那么冷漠、自私呢?究其原因,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与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及毫无原则的溺爱有关,它“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很多小学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家庭的宠儿。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的不正确不科学导致了现代孩子缺乏独立与宽容。所以感恩教育真的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古语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想首先要开发感恩教育的内容。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这里包括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老师、同学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谢,对大自然的感恩等。通过课堂德育教育,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恩情,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孩子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于生命,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这一切都是恩情。古人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最后还要让孩子有一颗感激之心,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向对方表达谢意。让孩子在受到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时说一声“谢谢”,意义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让孩子对社会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知道回报不光是物质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从学会感谢做起,说一句感谢的话,打一个感谢的电话,用一句礼貌用语表达谢意等。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生活中,可引导孩子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小事。如帮父母干家务活;在他们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或者递上一杯热茶。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有一首歌里唱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教育孩子,让孩子时时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心存感激;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我们为人父母者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第二篇: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

《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

林和小学叶小娜

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了几本书,准备在休闲的暑假里阅读,谁知做了妈妈的姐姐看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叫我首选阅读这本书。原本我看书名的时候,觉得这本书不就是讲讲做家长应该如何去教好孩子罢了。

我到第二天才去认真看这本书,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确实家庭教育对于我这个教育工作者,是不能不去重视的,让我对教育学生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不是孩子的错》通过七个方面详细、充分地向我们介绍欧美最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并且结合现阶段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常犯的31种误区,同时也指明了纠正的方法。虽说是给家长看的书,但我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其中书里有几个要点我认为写得非常好,例如: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成长比分数更重要、让孩子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不要过度表扬孩子,要有适度的表扬和批评、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及学会生存,培养自信心和竞争力等。每个要点都用了很多实例来说明这一方面的重要性。

在书里我感受最深的应该是:“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这个话题,因为当今社会不管是中小学甚至大学很多老师都是只管抓质量、家长只管孩子吃好、穿好、整天忙着学这学那,分数第一,更加认为孔融把大梨让给别人,纯属“弱智”,只想着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人与人之间变得自私自我,据日本青少年研究中心曾主持一项调查,问卷对象选择了日 1

本15所高中的1300多名学生,美国13所高中的1000多名学生,中国内地21所高中的1200多名学生。在“谁是你最尊敬的人?”一问中,日本和美国的学生将“父母”作为第一选择,而在中国孩子的心目中,父母位列第十位以后。专家分析,这表明代代传递的父母偶像在我国这一代独生子女眼里已经越来越弱。另一份调查说我国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难道这单是孩子的错?!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就没有责任吗?小学生应该是天真可爱诚实的,可是现在的小学生为什么都变得那么淡漠,自私,究其原因,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与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及毫无原则的溺爱有关,它“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很多小学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家庭的宠儿。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的不正确不科学导致了现代孩子缺乏独立与宽容。所以感恩教育真的不容忽视。

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古语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想首先要开发感恩教育的内容。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这里包括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老师、同学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谢,对大自然的感恩等。通过课堂德育教育,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恩情,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学生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于生命,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这一切都是恩情。古人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最后还要让学生存有一颗感激之心,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向对方表达谢意。让学生在受到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时说一声“谢谢”,意义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知道回报不光是物质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从学会感谢做起,说一句感谢的话,打一个感谢的电话,用一句礼貌用语表达谢意等。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小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小事。如帮父母干家务活;在他们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或者递上一杯热茶。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有一首歌里唱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教育孩子,让孩子时时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心存感激;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人父母者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008年8月8日

第三篇:《贴错标签的孩子》读后感

标签的影响力

育才一小 殷灵玲

“请大家在脑门上贴上一张纸,右手拿笔,在这张纸上写下我是个坏小孩。”大家纷纷试着写,写完后摘下来一看,老师们的字迹歪歪扭扭,而且写下的字居然都是反的,大家议论纷纷,吃惊不小。《贴错标签的孩子》读书沙龙上,一位教育学者一开始就引导大家玩了这个小游戏,这就是读写障碍的孩子学习时的感觉,他们无所适从。从这个游戏引发了大家对这本书的思索,再到平时教育工作中如何对待孩子的思索。

一、贴错标签让孩子丧失信心。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如果因为我们的无知给孩子贴错标签,是多么草率和武断,这种行为阻碍了孩子对成功的追求。霖霖初上小学,每天课堂上坐得笔直,可是在学习上有些吃力,刚刚学过的知识马上就忘,老师强调某个字不能在哪个笔画上写错,他就偏偏在这里出错。老师生气地责备他:“你肯定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讲过的你还错!”这样给他贴上了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标签,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并不是这样,他上课听讲了,但是他的大脑却录入了老师强调的不要出错的错误信息,一个学习逆境中的孩子,在被贴上不认真听讲的标签后,就真的不再认真听讲了,他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孩子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并没有稳定,他们往往把大人评判他们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认知。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后,适当调整教学方式,针对孩子特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二、撕掉标签改变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很多父母和老师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自己无意就为孩子贴上了很多标签,如果孩子因为这个标签已经产生了自卑心理,大人一定要想办法为孩子撕掉这个标签,从另一个角度仔细发现孩子的优点。君君每次写作业都是最后一个交,但是却工工整整,认认真真。他的妈妈就非常忍受不了他的“慢”,总是催促说“你怎么总是这么慢”。“慢”就成了妈妈贴在君君身上的一个负面标签。老师却从另一个方面去评价君君:“君君写作业真是认真,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作业干净整洁,正确率高,老师建议君君下次再快一点点,这样就更完美了!”孩子在这种鼓励的言语下,很诚恳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并且对自己漂亮工整的字迹引以为豪。老师在跟妈妈聊过后,这位母亲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主动、诚恳地跟孩子道歉。在以后的作业中,妈妈经常强化他好的习惯,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得好了。

三、积极的言语为孩子重拾信心。“这孩子真没礼貌,都不叫人。”这句话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没礼貌的孩子,下次见了人更加胆怯。我们来看看怎样撕掉这个标签呢?“其实你是很想叫阿姨的,阿姨很喜欢你,如果你主动问好,阿姨会非常开心哟!”慢慢你就会成就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孩子原本只是不大敢开口,可是被贴上没礼貌的标签后,就真的不想开口了,积极的言语让孩子没有压力,让他心理上接受我们的评价,并且一点一点去影响他们的行为,实现这种期望。父母和老师还可以让孩子听到自己对他的正面评价,好的标签会激励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然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都有自己记忆、视觉上的偏好、强项和弱项。这些因误解而贴错的标签,往往会直接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他们与成功无缘。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们尽量用自己积极向上的语言去成就孩子的理想,少一些负面的标签使孩子受到挫败,多对他们投以一种“看得起”的眼光,少一些不屑和嘲笑,不求人人成为精英,但求人人走向成功!

第四篇:《不是我的错》读后感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错误谁去买单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五年级黄书祺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不是我的错》。文中讲了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瘦弱,胆小又爱哭的同学一下,却不以为意,因为其他同学也都无缘无故地欺负了那个弱小的同学,且没有任何人站出来阻止。“别人都打了他,这不是我的错。”其他同学也想,“我也只打了他一下!”“别人也打了!”“我又帮不了他”……谁都不认为自己有错。

非常简短的一个小故事,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每个人都说:“不是我的错!”那么这到底是谁的错?真的没有人错了吗?那个被欺负的孩子只是默默地哭泣,用泪水倾诉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可奈何。

我不禁想起在学校看到的镜头——

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课,同学们也在认真地听着。突然,从教室的一角传来了两个同学争吵的声音:

“你干什么啦?干吗抢我的橡皮?”

“你还说我?我碰一下你的橡皮怎么啦?橡皮会烂掉啊?”

“手那么脏,碰什么碰?”

老师走过去。

“老师,不是我的错,是他先抢了我的橡皮。”

“老师,是他先骂我的。”

“老师,他胡说。”

……

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没有人会去反思、检讨自己的言行。那么,错误谁去买单?

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及时反思,勇于承认,错误就可以被纠正。但如果不懂得担当,那么小错误也会演变成大问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努力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点评

生活就是作文。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作文”,才是我们觉得比较为难的事情。小作者从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小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错误谁去买单?引发我们的思考,更引发我们的实践:从小事做起,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庞科军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担当,在帮助中萌发……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五年级张成勒

打开绘本《不是我的错》,看到一个小朋友站在前面哭泣,而后面一群小朋友推卸着自己的责任,都说“不是我的错”。随着一幅幅画面翻过,我的心越来越抽紧,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小朋友吗?

前不久,我从报纸上读到了一则社会新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拎着一袋破烂坐上了一辆公交车,可司机却要赶他下车,嫌他身上有一股臭味。车上一个年轻人更是“主动”把老爷爷推下了车。让人气愤的是,车上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老人一把、为老人说一句话,难道现在的人连这么点担当都没有吗?

我想到了汶川地震时一个名叫林浩的小男孩的事迹:地震发生后,他和几个同学被掉落的楼板掩埋,动弹不得。周边一片黑暗,有的同学非常惊恐,甚至哭了起来。这时才上小学二年级的林浩并没有惊慌,他安慰周边的同学,让大家不要难过,还鼓励大家一起唱歌。随着一酋一首的歌曲,大家渐渐地忘记了恐惧和疼痛。由于林浩身材比较瘦小,他慢慢地挪动着身体爬了出来。(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可林浩并没有逃离,而是来到废墟旁,用小手搬开一块块砖头,搬开破碎的楼板,就这样又有两个同学爬出了废墟,被救了出来。可林浩的头部却被掉下来的砖块砸破。事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去救同学,林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班长,我有这个责任!”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懂得责任的分量,这就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救出了两个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啊!

曾经有一次,我们舞蹈队要参加表演。一个同学忘记穿白袜子、黑皮鞋,可马上就要上场了,怎么办呢?这时,另一个不是舞蹈队的同学急忙跑过来,把自己的的袜子和黑皮鞋借给了她,帮助她解决了问题。我想这也是一种担当吧。这让我想起了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要让你周边的人觉得,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更阳光,更美好。”

帮助别人的同时,担当,悄然萌发了。

点评

文章往往呈现着我们的思维。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时,会看到生活另外的一面。小作者联系自己的阅读选择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表达自己对担当的理解:担当,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因为自己而更美好。最后一个小事例,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担当的人。说理的最大成功就是告诉别人,这是可行的。

庞科军

第五篇:孩子画错了吗教学反思[定稿]

幼儿很投入地绘画时,其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但我们的传统美术活动却常常“重教授轻解读”。就在三八妇女节前,我们班组织了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因为所有作品都要上墙,向家长展示,所以有两幅“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让我们格外为难。

小蕾的作品出乎意料地简单。记得小蕾在画的时候,就坐在那儿不停地皱眉。可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平时画人物时,也知道面部器官的画法。当老师一再要求她画完时,她很不情愿地只画了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就不再画别的了。当其他小朋友都把妈妈的脸涂成米白色,而背景用别的颜色以烘托人物时,小蕾却坚持背景和妈妈的脸用同一种颜色。当时,我也想不通,平时特别乖的小蕾为什么这次如此执拗。

当和其他教师分析幼儿作品时,我忽然意识到小蕾的用意。因为父母重男轻女,小蕾从小被寄养在大娘家,由奶奶照顾。父母因为小蕾是女孩,感情长期不合。小蕾缺乏正常的家庭体验,与妈妈的距离疏远,对妈妈的感情远比其他孩子复杂,想爱又没有机会爱,想恨又不能恨。

所以,在画画时,小蕾看似粗心地只画了一些线条和简单涂色。可以想像,当她听到老师布置画妈妈时,她多想逃避,多想草草结束这次绘画作业。在她心中,妈妈的形象已经模糊。也许,当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而快乐的事情时,小蕾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可是,相比小蕾画得“简单”的妈妈,润泽的作品更让我们为难。别人画的都是妈妈,他却毫不犹豫地画上了自己的爸爸,即便老师一再提示,他仍然坚持。为了主题的统一,配班老师硬是在他的作品上添画上长长的头发,让这个爸爸看起来像“妈妈”,不至于显得突兀。事后讨论时,老师反省到了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后悔不已,但对于如何解决润泽给我们出的难题却一筹莫展。

不过,有了分析小蕾作品的经验,我们也试着考虑小泽的家庭情况。从平时的观察看,小泽每天都是爸爸接送,看起来爸爸照顾孩子更多一些,对孩子也更了解。详细了解后,我们才知道小泽妈妈由于生理原因提前进入更年期,常常脾气暴躁,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且平时工作很忙,很少照顾小泽。在小泽眼里,家里最亲近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对妈妈,小泽甚至带着讨厌的情绪。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常常会毫不犹豫地画上第一重要他人――最爱自己、也是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人。在作品中,将自己厌恶的“妈妈”抛弃,这是小泽的一种“报复”。小泽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与妈妈存在矛盾。

“画妈妈”这样的主题绘画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很寻常。表面上看,这两幅让老师为难的作品,违背了老师的初衷,脱离了预设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是这两个孩子没有按照成人的要求画出成人想要的妈妈作品。但成人的要求一定就合理吗?难道是孩子们画错了吗?

其实,我们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关爱抚养自己的女性家人,通常孩子的主要抚养人都是女性,但我们忽视了孩子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在组织《画妈妈》这一主题时,我们缺少对幼儿家庭背景的提前调查,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家长工作还很不到位,对班上孩子的家庭情况缺乏细致了解。用成人想当然的“预设目标”去要求孩子,这才是出现两幅“画错了”的幼儿作品的根本原因。

而孩子的“画错”行为,不是有意挑战教师权威,而是试图保护自己的内心。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他们不愿用美丽的颜料画出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听老师的,画出老师想要的作品,只想着呈现统一的主题、风格,却忽视这些“强制要求”本身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是孩子错了,是老师错了。

基于这样的反思,在第一次“画妈妈”活动后,我们与两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全面沟通,特别是向小泽的爸爸反馈了孩子偏要画爸爸、坚持不想画妈妈的情况,希望他妈妈能够在生活中多关注、关爱孩子一些。

与第一个主题“我的妈妈”不同,第二次我们选择了相对开放的“我的一家”。幼儿在把握这一主题的时候,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喜爱的家庭成员,尽情宣泄。没想到,这次小泽坚持要画自己的妈妈。我们也不知晓,究竟是这段时间小泽妈妈意识到了,开始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还是用了强制性的手段警告他以后要画妈妈。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泽在第二幅画中画了撅着大嘴生气的妈妈和笑脸相迎的小泽,在妈妈和他的中间还有一朵大大的红花和数字1(胡润泽平时对写数字很感兴趣)。幼儿往往对印象深刻的细节,进行夸大表现,那么妈妈撅着生气的大嘴,是不是反映出妈妈对他过于严厉、甚至看起来有点“凶狠”的态度?幼儿常常会在两个相隔较远的人物之间加上一些装饰物,大花和数字1是不是反映出他与妈妈的心理距离、对妈妈的疏远感?然而,小泽仍然把自己画成笑脸对着妈妈,是不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既想亲

幼儿很投入地绘画时,其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但我们的传统美术活动却常常“重教授轻解读”。就在三八妇女节前,我们班组织了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因为所有作品都要上墙,向家长展示,所以有两幅“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让我们格外为难。

小蕾的作品出乎意料地简单。记得小蕾在画的时候,就坐在那儿不停地皱眉。可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平时画人物时,也知道面部器官的画法。当老师一再要求她画完时,她很不情愿地只画了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就不再画别的了。当其他小朋友都把妈妈的脸涂成米白色,而背景用别的颜色以烘托人物时,小蕾却坚持背景和妈妈的脸用同一种颜色。当时,我也想不通,平时特别乖的小蕾为什么这次如此执拗。

当和其他教师分析幼儿作品时,我忽然意识到小蕾的用意。因为父母重男轻女,小蕾从小被寄养在大娘家,由奶奶照顾。父母因为小蕾是女孩,感情长期不合。小蕾缺乏正常的家庭体验,与妈妈的距离疏远,对妈妈的感情远比其他孩子复杂,想爱又没有机会爱,想恨又不能恨。

所以,在画画时,小蕾看似粗心地只画了一些线条和简单涂色。可以想像,当她听到老师布置画妈妈时,她多想逃避,多想草草结束这次绘画作业。在她心中,妈妈的形象已经模糊。也许,当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而快乐的事情时,小蕾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可是,相比小蕾画得“简单”的妈妈,润泽的作品更让我们为难。别人画的都是妈妈,他却毫不犹豫地画上了自己的爸爸,即便老师一再提示,他仍然坚持。为了主题的统一,配班老师硬是在他的作品上添画上长长的头发,让这个爸爸看起来像“妈妈”,不至于显得突兀。事后讨论时,老师反省到了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后悔不已,但对于如何解决润泽给我们出的难题却一筹莫展。

不过,有了分析小蕾作品的经验,我们也试着考虑小泽的家庭情况。从平时的观察看,小泽每天都是爸爸接送,看起来爸爸照顾孩子更多一些,对孩子也更了解。详细了解后,我们才知道小泽妈妈由于生理原因提前进入更年期,常常脾气暴躁,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且平时工作很忙,很少照顾小泽。在小泽眼里,家里最亲近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对妈妈,小泽甚至带着讨厌的情绪。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常常会毫不犹豫地画上第一重要他人――最爱自己、也是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人。在作品中,将自己厌恶的“妈妈”抛弃,这是小泽的一种“报复”。小泽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与妈妈存在矛盾。

“画妈妈”这样的主题绘画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很寻常。表面上看,这两幅让老师为难的作品,违背了老师的初衷,脱离了预设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是这两个孩子没有按照成人的要求画出成人想要的妈妈作品。但成人的要求一定就合理吗?难道是孩子们画错了吗?

其实,我们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关爱抚养自己的女性家人,通常孩子的主要抚养人都是女性,但我们忽视了孩子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在组织《画妈妈》这一主题时,我们缺少对幼儿家庭背景的提前调查,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家长工作还很不到位,对班上孩子的家庭情况缺乏细致了解。用成人想当然的“预设目标”去要求孩子,这才是出现两幅“画错了”的幼儿作品的根本原因。

而孩子的“画错”行为,不是有意挑战教师权威,而是试图保护自己的内心。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他们不愿用美丽的颜料画出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听老师的,画出老师想要的作品,只想着呈现统一的主题、风格,却忽视这些“强制要求”本身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是孩子错了,是老师错了。

基于这样的反思,在第一次“画妈妈”活动后,我们与两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全面沟通,特别是向小泽的爸爸反馈了孩子偏要画爸爸、坚持不想画妈妈的情况,希望他妈妈能够在生活中多关注、关爱孩子一些。

与第一个主题“我的妈妈”不同,第二次我们选择了相对开放的“我的一家”。幼儿在把握这一主题的时候,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喜爱的家庭成员,尽情宣泄。没想到,这次小泽坚持要画自己的妈妈。我们也不知晓,究竟是这段时间小泽妈妈意识到了,开始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还是用了强制性的手段警告他以后要画妈妈。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泽在第二幅画中画了撅着大嘴生气的妈妈和笑脸相迎的小泽,在妈妈和他的中间还有一朵大大的红花和数字1(胡润泽平时对写数字很感兴趣)。幼儿往往对印象深刻的细节,进行夸大表现,那么妈妈撅着生气的大嘴,是不是反映出妈妈对他过于严厉、甚至看起来有点“凶狠”的态度?幼儿常常会在两个相隔较远的人物之间加上一些装饰物,大花和数字1是不是反映出他与妈妈的心理距离、对妈妈的疏远感?然而,小泽仍然把自己画成笑脸对着妈妈,是不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既想亲

近妈妈、却又害怕妈妈的矛盾心理?看来,关于对小泽的后续观察、干预、家园共育工作还有很多要做。

看着孩子们的第二批作品,回头想来,三八妇女节原本是所有女性的节日。我们如果想让幼儿通过绘画表现心目中喜爱的女性,不一定要限定在“我的妈妈”上。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画他喜爱的任何女性的权力,因此我们可以把主题适当拓展,要求幼儿画家庭里的女性成员就可以,题目也可用半开放式“我的××”,这样不就能有效避免类似小蕾和小泽给我们出的“难题”了?

下载《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五篇模版)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

    《这是我的错》读后感

    《这是我的错》读后感 通过阅读《这是我的错》这本书使我深受启发。现实当中,像书中说的敢主动承认错误的又有几个呢?反问自己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会不会主动承担错误,有没有第......

    《天啊错啦》读后感[合集5篇]

    一条红色的裤衩被风吹到了森林里,小兔子遇到后会发生什么?哦,这是一顶帽子,小兔子指着戴在头上的裤衩说。大象说:这帽子真棒!狐狸说:这帽子真漂亮!公鸡说:这帽子真迷人!羚羊说:这帽子真......

    《错为帝王妻》读后感

    【离歌,等爱的女子】看了作者的文,我真的很敬佩离歌,世间没有那个女子能逃过爱,《错为帝王妻》读后感。离歌明知道爱上了变改变不了。明知道,是飞蛾扑火,却还是不顾一切的。离歌是......

    这是我的错读后感

    《这是我的错》读后感 这是一本改变我工作思想的书籍,通过读这本书,我学习到了两个字:责任! 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其实很不简单。敢问有多少人,能够百分之百对自己负责,对该负责的......

    《这是我的错》读后感

    《这是我的错》读后感 我们不仅要对工作负责,更要对人生负责任,只要拥有负责任的态度,任何职业都可以变得神圣和崇高,牧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的祈祷是真诚的是出自灵魂的,这......

    《每人只错一点点》读后感

    每个人只错了一点点 ■背景 2004年1月13日,作为科考船的大副,赵文斌先生在巴西的桑托斯参观了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该公司门前立着一块高5米宽2米的石头,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

    《每人只错一点点》读后感

    今年元月12-13日,我参加了市安监总局组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复训班,在培训期间听老师说起《每人只错一点点》的故事。这是我第二次听这个故事,第一次是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