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
阅读与写话
教学随笔
低年级的写话是整个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说话和写话训练。
运用所学进行联想,把所学过的好词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先说后写,展开精妙的想象。一堂语文课,让我发现了学生们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都有一个多彩的想象世界。在学习《语文园地二》时,我出示了以下几个词: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阳光灿烂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黑白相间要求学生用上一两个词说句子,看是说得好。学生们纷纷发言,小机灵鬼乔赛北一开始不动声色,等同学们说的差不多了便举起了手。我赶紧叫他回答,每次他都能妙语如珠,我想今天肯定有不同凡响了。只听他条理清晰地说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带着我的黑白相间的小猫到花园玩。花园里的花芬芳扑鼻,每朵花都随风舞动。正在这时,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的心随着他的发言花儿怒放,仿佛能看到他那对彩色的想象翅膀,也似乎感受到了他描绘的那个多彩的童年。全班学生也禁不住为他叫好。
孩子们的说会话能力训练是写话训练的前奏,在每节快乐的说话过程中学生都能打开想象的翅膀,活跃思维,为鞋话做好自然的铺垫,写话也不再是件苦差事。
第二篇:教育教学随笔写作基础
教育教学随笔写作基础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
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
夹叙夹议: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经常会听到教师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教师要想写出好的随笔,在掌握了它的基本要求之后,要做的就是以下几点:
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的,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找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一、捕捉题材。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做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
1、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
2、失败的教训。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好题材又诞生了。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
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
听课过程中,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二、锤炼题材。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无任何捷径,平常扎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三、写随笔的注意点。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2、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举例时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既看懂又能会用。
3、要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固定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心得体会。
教育随笔写作十式: 现在,教育随笔的写作正越来越盛行,许多教师都将它作为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综合来看,现阶段的教育随笔的写作大致有下列十种方式。
一、比较式:就是将几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自然分出是非标准来。
王楠老师在《从画苹果看中日美三国老师的课程文化差异》一文中,通过三个国家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孩子画苹果的事例,就是在比较中对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是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象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象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从三国老师的课程故事所描绘出的课堂场景看,中国老师、日本老师和美国老师各自课程故事中隐含的课程文化和理念差异非常显著。
中国老师: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注重预设和控制,强调“教”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学习,外部操作学习,看不出内部操作过程。
日本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较为开放,关注知识的情景性,凸现的是观察学习,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内部操作过程。
美国老师: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关注个体,张扬个性,注重真实的学习情景创设,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凸现的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内部言语操作过程非常鲜明,不关注学习结果。
三个小小的课程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迥异的课程文化,不同的课程故事塑造着本质迥然的国民性格。中国千人一面的“工业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激活人的创造潜能的真正的创新教育。运用比较法行文,由于对比鲜明,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得到较为深刻的印象。较之一般的平铺直叙,这种方式是很新颖的。
二、陈述式:就是客观地陈述一个事实,让读者自己在客观陈述的事实面前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来。
请看裴重生老师《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位教师、学生参加,其中教师208人,学生202人。我国从北京、西安、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和9名学生参加这次活动。
联欢活动历时6天,先后开展了五项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做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请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 208位教师认真思考,积极作答,都在规定的半小时内交上了答卷。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的处理方法是: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理方法是: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式的处理方法是: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式的处理方法是: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理方法是:把 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式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俄罗斯式的处理方法是: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巴西式的处理方法是: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的处理方法是: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b.之后,活动主持者把25种处理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送给参加活动的202名学生,请学生们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的处理方式。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胎?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主持人说,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方式,就是批评教育的最好方式。以色列的方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的批评教育带有游戏性质,学生不怕、不难堪。
可见,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应该是在游戏之中的教育。
陈述式的优势就是用事实说话,只要把事实摆出来,自然读者就会看出结论来。象本文中,作者把各国老师的做法都客观地列出来,而且把学生的结论也公布出来,这样什么方法是好方法已清楚了。
三、叙议式: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问题讲清楚。象笔者本人的《绣洞成花》就是这样写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与丈夫离了婚,带着女儿生活。有一天,女儿学校里要搞一个文艺演出,能歌善舞的女儿被选中,要上台表演。别的小朋友都买了新衣裳,而她亲手给女儿赶做了一件,穿出去竟然盖过了所有小朋友的风采。女儿很开心,演练也更加认真,可是在临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女儿在台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膝盖处破了一个大洞。当女儿害怕而又委屈地告诉母亲时,母亲并没有批评年幼的女儿,可是要重新赶做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 年轻的母亲在破了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既遮盖了破洞,又增添了美丽,伤心、失落的女儿又快乐起来。母亲看到女儿在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时,眼里噙满了爱的泪花。
这位年轻的母亲用她的智慧给破洞处绣上了美丽的花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衣服“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那个破了的“洞”的处理。
在教育中对待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呀!学生总有这样那样的小错,就如同一件衣服上会出现“洞”一样,而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该怎样去处理它呢?衣服上有了洞,不补上难看;对于学生的过错,同样要及时处理,而且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就象那位母亲,要是胡乱地用一块什么布给补上,效果也不好。
有一位警察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一大早,他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来,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看自行车是不是超速了。骑车人没有发现警察。警察一看测速仪打了个愣:不对呀,这是汽车的速度——这人把自行车骑得和汽车一样快!骑车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被拦了下来。车手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他告诉学生,违规了,要罚款。学生说出了学校和住址,还有骑快的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说:“你先去上学。”
不久,那个学校收到一封信。信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这个俱乐部培养过许多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斯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将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了警察测定的时速。4年以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并在奥运会上拿到了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金牌。
学生骑车超速是错了,但那位警察并没有按常规处理了事,而是采取了智慧的举措,从而给那位学生成了全国自行车赛的冠军,并拿到了奥运会的金牌。警察的智慧就表现在,能理智地提取“错”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引导,进而收到特别的效果。
可以这么说,对于学生的错,如果只武断地凭自己的认识就下结论,就很有可能也使自己也陷入荒谬的错误之中。而要能够冷静思考,想出高明的应对办法来,就会“柳暗花明”。
在英国,两所学校之间正进行着一场足球比赛。有一位少年,他刚刚喜爱上足球,而且集体荣誉感极强,因为缺乏比赛经验,直到比赛将要结束时,他才被允许加入比赛。一上场,他便忘掉了不能用手碰球的比赛规则,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倘若要想自己的学校获胜,就必须在几秒钟之内把足球踢进对方的球门。他完全兴奋起来,把球抱在怀里,在满场的一片惊讶声中全力向对方的球门跑去。
裁判和选手们全都变得手足无措,呆若木鸡,眼睁睁地望着他。观众们却被这为了学校集体荣誉而忘记规则狂跑着的少年所感动,并变得兴奋而激动起来。人们全体起立,报以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这起事件非常出名,以致人们不记得那场比赛中发生的其它事情。
不久,英国便诞生了一项新的国民体育——橄榄球,并且竖起了这样一座雕像。按理说,这位少年的“错”是明显的而且是比较大的,但它的出现因有着特殊的背景,因而能让人异常兴奋且能十分理智地对待它。少年的“错”,错出了一项新型的体育项目,这偶然之中,似乎也有着必然,就是你要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错”。“错”一旦艺术地被掩盖了,就会出现神奇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奇迹。
本文所要阐明的一个道理就是在教育中要巧妙地利用“错”,这是教育的艺术。三个小故事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通过议论将三个小故事串成一体,既感人又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联想式:就是利用“联想”的相关性原理,在一个事实的基础上联想到与此相关的教育事件上去。
周夕中老师的《搬回那些“常春藤”》:
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曾做了一项实验:她把两小束一样的常春藤分别栽在两个相同的花盆里,给两束常春藤相同的阳光、相同的水,但不同的注意力。她把一束常春藤放在厨房里的柜台上,让它远离师生的注意,而另一束放在大教室的壁炉架上,然后对她的学生说:“在今后的第一天,我们都将对着放在架的这束常春藤唱歌,我们将告诉它我们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的美丽。我们将用我们着意关怀来滋润这束常春藤。
四个星期后,实验的结果令老师和孩子们大吃一惊。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长得又细又长,病蔫蔫的,而放在教室里的常春藤则长得油亮亮的。为了把这项实验更推进一步,她将两盆常春藤作了调换。又过了四周,它们就分不出彼此了。实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关注竟引起如此大的差异。连常春藤的成长都渴望善意的关怀,更何况成长的孩子?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待品德不良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些教师缺少的是关注,缺乏的爱心和耐心,缺失的是教育的民主和公平。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他们首先要做是到原先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那儿收集学生资料,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总有部分学生成了被放在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他们的言行、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很难能被关注,而那些被老师视为思想品德优秀、成绩优秀的“宠儿”则成了课堂和各种活动中的主角,表扬、奖励非他们莫属,荣誉更是他们的专利。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关爱下,这些“优生”显得越发优越。相比之下,班级里那些不受关注的弱势群体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沉默寡言,要么特立独行,消极地对待学生和生活。他们的内心感受不会被在乎,他们的自尊不会被顾及。试想,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怎么能“面向全体”?怎能实现“教育公平”?又怎么能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都施以情意绵绵的师爱——似春雨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播撒,均匀漫布。谁不梦想成功?谁不期望鼓励和赞誉?尤其是班级中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这种博大深邃的师爱,需要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享受更多的关注和期待。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他们的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或许,在给他们自信的同时,会催生出一个个人才,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为人师者,还是让我们一同去搬回厨房里的那些“常春藤”吧!联想式写法是先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由头,而后生发出联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先前的叙述要能为后面的议论服务;后面联想到的一番道理要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两者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油水分离。
联想式的好处就是能使说理形象化。
五、反思式:就是对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批判。下面我们来看陈敏聪的《莫把错误当个性》:
曾几何时,教师们在谈到“个性”时,总以“冰融化了变成什么?”为例。说是回答变成水或变成小河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则被斥之为“胡说八道”。听者无不为之摇头叹息,俨然一副“专家”模样——惟一有灵性的孩子受到了教师的“致命一击”,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呜呼!
在新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笔者无意评价这位教师的“功过是非”,相信教师们随手翻翻手头的教育报刊杂志就可发现,“个性”已经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目皆然。当然这些理论本身并无“罪过”,甚至还可以说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的确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但是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为了不充当扼杀学生“个性”的“刽子手”,怕“天才”在自己手上“夭折”,于是,有些教师便有“怕草绳”的味道了,在对待学生的发言时,不管结果如何,总是“微笑”着“鼓励”,更有甚者,还将一些“错误”当“个性”“尽心呵护”,这不能不说是新课改中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例如,在教授量词的用法时,有些学生说出了“一(位)蚂蚁”、“一(名)蚂蚁”诸如此类的答案,面对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教师不但不加以引导纠正,还把它当作学生对量词的“个性”化掌握,大加赞赏,带头鼓掌,甚至“旁征博引”一番——用香港女诗人西西的《可不可以》加以证实。真是煞费苦心!但是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这种“个性”化掌握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量词的正确用法,是否懂得了诗歌中的用法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活用。没错,当我们听到“冰融化了是变成水或变成小河”是标准答案,而“冰融化了是春天”则被训斥时,真的非常痛心标准答案给孩子们的杀伤力。但撤除了惟一标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标准”,“一(位)蚂蚁”对,“一(名)蚂蚁”对,“一(块)蚂蚁”对,那么,如果孩子问你:老师,怎样填才不对呢?你该怎么回答?
还有一种“错误”,教师们如果没有钻研教材,没有对文本充分理解把握,往往不易发觉,因为这种“错误”是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的理解感悟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当学习了《司马光》一文后,教师问: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司马光砸缸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破坏了公物,有可能还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还有学生附和:是的,缸片飞出来,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可真危险!那么,这是不是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和独特体验而表现出的“个性”解答呢?是否该把它当作精彩的一笔而加以肯定呢?其实,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以上课例,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显然严重偏离了课文原意,如果把这样的“错误”当作“个性”加以赞赏,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向“歧途”
莫把“错误”当“个性”。一味地迁就,一味地放任,并非新课改的初衷。否则,随着教师底气的失去,接着失去的将是知识的真谛!
保护学生个性并不就等于无原则地承认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要有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标准;而在当前,这种现象在许多教师的心中还有模糊之处。所以作者的反思带有普遍性。一般而言,反思类的随笔所反思的内容就要求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六、阐释式
所谓阐释式,就是针对一个事实,然后结合这个事实进行理论阐释,分条析理地进行证明,一步步把问题论证明白。
刑桂臻的《一个被认为该下地狱的人》就这样写的:
少年时代的拿破伦·希尔曾被认为是应该下地狱的人。那里无论出了什么事,诸如母牛被放跑了,或堤坝决裂了,或是一棵树被神秘吹倒了,人人都会怀疑是拿破伦干的。而改变小拿破伦的是他的继母。
陌生的继母来到他家的第一天,走遍了每一个房间,高兴地问候每一个人。走到小拿破伦的跟前,他父亲介绍说:“这是拿破伦,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继母听到这里,把她的双手放在小拿破伦的肩上,两眼闪耀着光辉,直盯着他的眼:“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把他具有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以后,继母总是鼓励小拿破伦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大胆的计划,坚毅地前进。后来证明这种计划就是小拿破伦事业成功的支柱。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其一,是如何看待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孩子问题。先前小拿破伦在父兄的眼里,是恶劣的,不可救药的。这种“造恶”氛围使得小拿破伦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结果一步步滑进恶劣的深渊,难以自拔。而继母独具慧眼,在“恶作剧”的背后看到了小拿破伦最伶俐的一面。是这种善识英才的慧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拯救了小拿破伦。而我们有些家长对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知之甚少,尤其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孩子。孩子稍有“越轨”,就视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压抑“封杀”,惟恐搅乱了自家的乾坤,丢了大人的颜面,至于孩子个性发展心理需求问题很少顾及。殊不知那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需要做家长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以恰当的引导才是。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是: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富有真诚和热情。继母初见到本来冷漠的小拿破伦时,并不以冷制冷,而是满腔热忱,真诚对待,表现了一个伟大母亲的胸怀。这里热情与坦诚是改变小拿破伦的又一个重要条件。而我们有些家长面对“不争气”的孩子,要么冷漠不理,要么吹胡子瞪眼,冷嘲热讽,呵斥打骂,没有半点好声气,结果与孩子越搞越僵,那怎么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呢? 再者,从继母对小拿破伦的教育转化中也可以看到教育孩子的关键阳要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大胆的计划,坚毅地前进”。一个人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会遇到各种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家庭、亲友、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这是无疑的。但最主要的不是自信的力量。一个勇敢坚毅、积极进取、义无反顾的人,是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所以,我们作师长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尽可能的多给孩子一些热情的鼓励,使孩子充满做事的信心。要知道,小鸟翅膀是在飞翔中锻炼出来的,不经风雨,无法炼就强劲的翅膀。
本文作者在叙述小拿破伦一件事之后,就开始结合当今教育现状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在三点阐释中,作者紧扣现实,在对比中让我们明白“坏孩子”也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
七、解答式:就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解答。
来看张晋昌的《身教漫谈》一文:身教——用行动做榜样进行教育之意也。
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学生全面负责的表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无形之中会在学生的心灵中塑造出一个光辉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必将给学生的学习以极大的推动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个道理。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广泛的兴趣、充实的专业知识。优秀教师常常能以他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旁征博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第三,教师要有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和热情饱满的精神风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精神焕发,表情准确,往往可达到以神传情之效果,这是言传所无法达到的。可以想像,一个萎靡不振、表情木呆的人站在讲台上,即使他所讲的内容很好,恐怕学生也不会买他的帐的。
第四,教师的身教是时时处处存在的。身教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要在更广泛的时空里,时时处处以身示范,为教书育人作出奉献。
第五,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做。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出榜样。榜样对青少年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六,教师应敬业好学、宽容友善,正确对待自身的错误和不足。教师本身勤奋好学,不仅是业务素质提高的前提,更能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敬业好学,对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示范作用,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宽容是大度,是容人之过,宽容是崇高师德体现。学会宽容,才能学会与人合作。能否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否及时勇于承认错误,并能诚心改正错误,不仅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层次。第七,教师身教要与言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身教虽然重要但绝不应该单独应用,而应与言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语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关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身教的作用分五点作了解答。然后,就“如何进行身教”问题,作了七点解答。通过七点具体的解答,我们就比较全面地明确了进行身教应该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条条下来,清晰明了。
八、主张式
所谓主张式,顾名思义就是阐明作者的主张。来看肖川教授的《我的教育主张》:
1、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谋生与自立的能力,教育也需要为一个民主、自由、公正、文明的社会培养人——这是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强调公民教育;2、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终身幸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特别需要生命教育。3、家长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们今天的学生将是明天学生的家长,我们需要在他们的心中唤起生命尊严的意识,当他们成为父亲或母亲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切实地负起责任。
4、学校教育要为基本国策的落实贡献力量--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要让人口意识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5、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品质。学校就应该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
6、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成为某种人才,而是要使他们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学校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文明的生活观念和态度。因为它是影响我们生命素质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7、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成全。如果我们的教学总是关注“考试考不考”,那么这种画地为牢、削足适履的教学就只能培养出鼠目寸光、兴趣狭窄、内心贫乏、对人类苦难和外部世界报以冷漠的人。
8、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
9、教学中,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学习过程上,应当充分展开高层次思维过程和交互活动;在学习结果上,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10、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缺乏理论修养的民族。教学中应强调哲理内涵与理性色彩,着力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特别是批判性的思考力。
这里,作者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十条教育主张,简明扼要而耐人寻味。
九、点评式:就是先通过叙事来讲一个故事,而后就故事进行点评。比如章立早《学校管理智慧录》:山谷回音 有个男孩因一件琐事而迁怒于自己的母亲,并对母亲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然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他就跑到山边,并对着山谷继续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喊声刚停,立马从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这个男孩有点吃惊,就跑回家对母亲说:“山谷里有个奇怪的男孩说他恨我。”于是,男孩母亲把男孩带到山边,对着山谷要他喊:“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个男孩照他母亲说的做了,而这次他却发现,那个“奇怪的男孩”也在山谷里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生活颇像这山谷回音,你送出去什么,就能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人际交往也是这样,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往往是由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校长只有善待教师,多一些感情投资,多一点友情意识,教师就一定能够尽职尽责地去工作??这可以说是学校管理的金科玉律。
蜘蛛
有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壁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刚下过雨墙壁很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后就会掉下来。虽然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但还是一次次地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变得消沉起来。第二个人看到了,也叹了一口气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呢?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了。”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后说:“这只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令人感动!”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要管理好学校,校长的心态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心态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事物往往有两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校长在思考问题或决策时能够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特别是能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少一些消极的心态,他就有可能发现走向成功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心态决定一切!”记住这句充满哲理的话: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本文作者就是给我们叙述了两个故事,尔后分别针对性地进行了点评,在点评中告诉我们在教育管理上要注意的问题。点评式写作,有时不要求整个文章一线下来,可以象本文一样由两个相对独立的片断构成,只要服务于一个大的标题内容就可以了。
十、总结式:就是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如实总结出来,供人参考学习。
如陈春晓老师的《我的另类经验》:教书十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一些似乎有些与众不同。第一条,从来不保留教案。十年来,我从来没把这一年的教案留到下一年用的,而是统统扔掉。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害怕自己偷懒,第二年会沿袭原来的教案。扔掉了,就只好重新备课,重新写教室,这样逼迫自己上进,不至于固步自封,原地踏步。二是要给自己一个新鲜感。教师之工作,容易变得乏味,一年到头就重复这几篇课文,如果再一年到头就重复这几篇教案,那就会更让人厌倦。不断挑战自己,力争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跟过去不一样,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能让自己对职业保持一贯的新鲜感。
第二条,从来不做成绩册。在我看来,学生是一群不断发展的人,他们第一天都可能有新的变化。而成绩册往往会误导教师把目光锁定在他们的过去,锁定在考试成绩,忽略他们正在发生变化,忽略他们其它的各个方面。把学生定格在成绩册中,是教师的短视。我在评价学生是更注重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的评价,注重他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我没有成绩册,但有一本《学生发展状况跟踪册》。况且成绩册会给学生巨大的压力,一些学生日益自卑,一些学生日益狂妄——这是我不忍心看见的。我的学生在我面前无忧无虑,平等相处,因为他们知道,我从来没有给他们下过结论。
第三条,从来不伪装自己。伪装被识破之时就是威信扫地之时,而伪装总是要被识破的。我从来不在学生面前刻意地修饰以使自己变得更为人师表。我告诉我的学生,不要指望你们的教师是个圣人,他也有许多缺点,你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识别,并帮助他改正;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你们要用自己的胸怀去包容,尽管这比较难。给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比给出一个包装好的自己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对学生的进步表现出喜悦,对他们的一错再错表现出愤怒,让你的学生知道你对他的真实感受,这很重要。
第四条,从来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这是我的一个信条。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始终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感觉,与学生平等地设计班集体问题。在学生面前我们并没有什么特殊权利,我们有的,只是更理智的头脑,更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因此,放低我们的姿态,走到学生中间,平视他们的眼睛,与他们展开对话吧。如果发生分歧,就尽力去说服,用自己的言行去说,直到他们口服心服,如果你无法说服他们,说明你的方案或者想法还有问题,你要去修改了。
总结式随笔,朴实无华。象本文作者将自己工作中的五条经验用朴素的文字叙述出来,能给人很好的借鉴。
当然,文无定法。教师的随笔写作实际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就是上述十种常见的写作模式也不是孤立的;一篇随笔中所运用到的方式往往并非单一化,而是若干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应该讲,形式服务于内容,且形式还需多样性。这样,随笔写作才会繁花似锦,欣欣向荣。
第三篇:教育教学随笔写作基础
教育教学随笔写作基础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
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
夹叙夹议: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经常会听到教师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教师要想写出好的随笔,在掌握了它的基本要求之后,要做的就是以下几点:
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的,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找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一、捕捉题材。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做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
1、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
2、失败的教训。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好题材又诞生了。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
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
听课过程中,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二、锤炼题材。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无任何捷径,平常扎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三、写随笔的注意点。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2、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举例时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既看懂又能会用。
3、要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固定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心得体会。
记新教师的教学反思
开学到现在已经2个多月了,孩子们也已经升入了中班,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幼儿的纪律反而没有以前好了,经常有小朋友跑到我这里来对我说:“老师,***怎么怎么样了。”我经常会被他们气的说不出话来。脾气也就自然而然的没以前好了。只要有谁不乖我就会冲着他们发一通脾气,大声地批评他们。这样班级里的纪律就越来越差,我面对他们也已经是无计可施了,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后来觉的再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就试着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相处。每当遇到什么事情就让幼儿一起来讨论,一起来想解决的方法或者以班级里某个小朋友作为表扬对象。对其他幼儿说:“你们看,***多乖啊,他的本领很大***。”几次下来幼儿也慢慢习惯和接受了这样的方式,不仅纪律变的比以前好了,孩子们脸上又重新出现了笑容,自由活动时间还直往我身上钻。有的小朋友还会用他们的小手给我捶捶背、敲敲腿。虽然感觉没有大人敲的舒服,但是我还是很感动的,毕竟这说明了他们是喜欢你才会那么做的。婧婧小朋友还偷偷地在我耳边说:“老师像姐姐。” 分析与反思:
这句话也许对孩子们来说只是说出了他们自己的心声,但是给我的震撼却是很大的。是啊,孩子们都才6、7岁,还很小,他们渴望得到来自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的关爱、帮助和理解。特别是我们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一天中和他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态度、立场等对他们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我们幼教界有这么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要让幼儿学的快乐,老师教的快乐。”但如果当遇到幼儿不乖了,不遵守纪律了,老师马上批评他们、惩罚他们,试问,孩子还会不会觉的在幼儿园里很开心,那么幼儿在学本领的时候就自然体会不到乐趣,老师在教的时候也就更加不会感受到一丁点的愉悦。这样不仅影响了幼儿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也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质量。而且幼儿天生比较活泼,他们比较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要知道这些现象并不是靠一次两次的惩罚就能解决的。我们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会怎么做。具体地说,如果一个小朋友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那么你可以先以这个小朋友的身份考虑一下,如果我是他,我会犯与他同样的错误吗?为什么?如果犯了,该怎么办?然后可以在私下里与他共同交流一下,讨论一下。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想这样肯定比批评和惩罚的效果好。蒙台梭利也曾经强调指出:“对于幼儿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纲要》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成为幼儿的伙伴,倾听幼儿的心声,使幼儿感受平等,感受被尊重;要用温和的目光、微笑、点头、抚摸等给幼儿安慰、鼓励和帮助。面对班级纪律的好转和幼儿态度的转变,我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我觉的应该把这种变化转化成一种优势把我们中一班搞的更好。因此,我在班级里提出了“微笑教育。”我让幼儿知道了每个人在笑的时候最漂亮,老师也最喜欢爱笑的小朋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走入我们中一班,无论是谁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笑容很灿烂。
第四篇:教育随笔写作的意义
教育随笔写作的意义
教育随笔写作的意义
1.写作教育随笔是第一线教师及时反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
教师们每天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每天与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少年儿童打交道,沸腾的生活必将燃起心灵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记下来,就是随笔。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值得反映的东西。我们知道,其他教育应用文体的选材较严格,组织结构也较严密,比较而言,教育随笔则更加方便快捷。
2.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
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能否适应现代教学,一个勇于创新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这些东西用随笔的形式反映出来,对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都有一定作用。
3.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勤奋练笔,教师把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育科研的初步,可以为教育科研准备素材,可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随笔是教学反思的理性提炼
古人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新课程改革则提出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师者把记写教育随笔作为日常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将一天所见、所想、所读载入日记,这些行动本身就是教育的总结,有助于自身的提高。
教育变革的宝藏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经验、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新理念、新见解,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教育反思可以避免教学中重复的失误,如果让教育随笔中的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那将是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新的境界。
撰写教育随笔,记录个人成长的所感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重温旧事,回想教育成效,教师常常会品尝理性的感http://www.xiexiebang.com/wenzi/受,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教师提高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5、教育随笔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基石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大多教师感到无处入笔,无从下手。笔者认为,教育科研论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教学。每一篇教学日记都是颗明亮的珍珠,把一串明亮的珍珠连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项链。把许多日记归纳起来,就成了一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没有实际经验感悟,教育科研论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夸夸其谈,无实际意义。
教育随笔随处都可以写,可以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德育方面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画龙点睛的精彩一笔,也可以是教育教学沉痛的反悔;可以是班主任组织工作的领悟,也可以是任课教师某一方面败笔的思考;可以写家庭教育,也可以写学校的见闻;或表述,或议论,或呐喊,或助威,所喜、所恶、所思、所见皆可入文。哪怕是点滴小事,都要善于捕捉,记入日记。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均可以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学校、家庭迫切需要高素质教师,教育随笔对教师素质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愿撰写教育随笔能够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只要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的行为就是教育科研;只要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的行为就是教育科研。”教育随笔来源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每一次对学生的成功谈话、每一次对教育的失败与教训、每一堂课程设计与探索都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方面,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到迷惘,其实对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通过思考并改进每一天的教学工作就是搞教育科研。
教育随笔记录着教师的生命价值。教育科研并不深奥,它就在教师身边。钟情于教育随笔的教师,对一次创新、一次感悟、一次反悔经过思索,都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帮助,因此教育随笔是一线教师特有而实用的教育科研。
第五篇:教育随笔写作的意义
教育随笔写作的意义
一、写作教育随笔是第一线教师及时反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教师们每天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每天与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少年儿童打交道,沸腾的生活必将燃起心灵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记下来,就是随笔。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值得反映的东西。我们知道,其他教育应用文体的选材较严格,组织结构也较严密,比较而言,教育随笔则更加方便快捷。
二、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能否适应现代教学,一个勇于创新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这些东西,用随笔的形式反映出来,对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都有一定作用。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勤奋练笔,教师把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育科研的初步,可以为教育科研准备素材,可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叙事意义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叙事特点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
一、教学活动
1、叙述事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的;
2、叙事要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为主线;
3、故事情节应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4、教育叙事应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归纳;
6、叙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众人分享。
二、叙事要素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三、研究作用 1,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叙事研究
2,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中心位置。
四、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 执教 → 倾听评论和建议 →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 →(形成教学案例,提高专业能力)基本类型
一、从叙事的内容来区分,主要包括: 片段叙事
即对个人教育教学实际中某个印象深刻的片段的叙述,显示事件发生的细节,借以阐明教师对导致良好或者不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反思 生活叙事
即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叙述,借以显明其中所蕴涵的教师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教师教育生活的细微关涉,教师日常生活与教师成长、教育状态、教育经历密切相关,教师成长不光在课堂,同样在日常生活之中;传记体叙事,即对教师成长过程、乃至教师生涯的整体叙述,借以显明教师生命成长的历程,是对平凡教师人生中细微的个人生命颤动的揭示。
二、从叙事的主题来区分,包括 单主题叙事
即就某一个主题展开个人教育生活的叙事,整体性研究是研究教师的整体生活,包括个人家庭生活、日常交往、教学、班主任工作、学习研究以及其他可能对教师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历,从中梳理出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各方面对教师的影响,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多主题整体性叙事
即就多个主题综合起来,展开个人教育生活的叙事,整体性研究是研究教师的整体生活,包括个人家庭生活、日常交往、教学、班主任工作、学习研究以及其他可能对教师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历,从中梳理出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各方面对教师的影响,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从叙事的层次来区分,包括教育教学日志或日记,直接记录日常真实教育生活情景;在记录日常教育生活片段之上的反思性叙事,即不局限于记录,而且能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加以提升;研究性叙事,即建立在对叙事主题加以提炼。对多种原始教育生活材料的搜集整理,从而对日常教育生活加以反复梳理而进行的教育叙事。
三、从叙事的主体而言,包括 “他传体”叙事
即通过教师讲叙给他人,由教师与他人对话来完成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梳理、提炼;
自传体叙事
即教师自身对自我教育生活故事的自我梳理与叙述,通过对个人成长或成长的某一方面的梳理,然后去发现这一阶段对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性,或梳理某一时间段教师对个人教育的观念性转折。自转体叙事的实质是“从‘个人生活史’、从‘个人生命经历’中透视整个世界”,因此而“充满生命的体验和生命的感动,容易牵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