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时间:2019-05-12 21:3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第一篇: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积几十年教学生涯形成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它得到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广泛关注并且蜚声海外。不少教师、教研人员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对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作出了富有成效的理解、应用与发展。本文试图就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作出自己的探讨与理解,以供广大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研究工作者、陶行知研究工作者和教师交流与切磋。

一、什么是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简单说就是情境教育中包含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内容。我认为,情境教育不能简单等于生活教育,但生活教育是情境教育的重要的源泉性内容之一。

在这里,我所说的生活教育,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所说的生活,即是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的与宗旨的、经过人为优化的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生活内容。

李吉林老师在《打开儿童心灵的窗户》中写到:“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带着全班孩子来到野花聚集的小河畔。小草、野花,都沾上了晶莹的露珠。孩子们像一群小鸟来到树林里,欢叫着,蹦跳着。一会儿,拉着我去看野花;一会儿,采来野花给我看……”在这里,李吉林老师没有简单地用语言的描述去催生、去划一孩们的想象力,而是把孩子们领到大自然中,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在快乐的儿童生活中去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这就是生活教育,这就是用生活来教育。

李吉林老师在《变“无效”为“有效”》中对小读者们写到:“大自然是位好老师,你不妨多向他请教。……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又是那样丰富多彩,都为你们提供了许多观察、写话的好题材。”“当你来到大自然中观察时,你仿佛置身在一帖巨幅的图画中……观察大自然……还得用耳朵仔细地听一听……生活中这种种充满活力的声音,简直象音乐一样诱惑着你。”在这里,李吉林老师正是在把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和生活中,“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解放他的时间。

李吉林老师在《孩子的笔,孩子的话》中说“除了观察大自然外,还应该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习作,其题材的源泉就是社会生活。我常常带孩子去观察了解社会生活中光明美好的景象,从宽阔的马路到昔日的老街,看城乡的变化;在繁忙大街上看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矫健的身影,雪花纷飞中看电线杆上抢修线路的动人情境……生活的浪花激起孩子表达的欲望,他们往往会即情即景去描述,去赞叹。”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情境是小学语文的灵魂。”

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解决源泉问题。”李吉林老师正是用生活的直观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思考的情境、学习的情境、进步的情境、知识、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情境,这就是情境教育。情境教育首先是生活的教育,生活是最大的教育情境,生活是拓宽教育教学空间、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舞台,情境教育的本质在于生活。

二、情境教育生活内涵的表现

(一)情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生活

有人说,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恰当地表达出了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和提高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实际工作者很可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你要去实践,要去„行‟。……做了以后你一定会有一种心得,这些心得体会你要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个著。„思‟、„学‟、„行‟、„著‟,我觉得自己在创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一点。李吉林老师之所以能总结和发展出比较成熟的情境教育理论,就在于她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的生活方式中不断思考、提炼和总结的结果。李吉林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与研究中,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生根于实践,开花于实践,结果于实践。”李吉林老师在《奔腾的涌浪》中是这样总结自己和情境教育共同成长的道路的:“我就这样通过学习来解放自己的想法,排遣自己的痛苦。生活的道路这样走过来,我的感受有很多,我觉得一个人还是应该有点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人除了情感,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可以这样说,李吉林老师能够总结和发展情境教育理论,实践、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是她最根本的基石。这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情境教学也就是反复的实践,实践当中慢慢地总结。”

所谓情境教育的内容与空间,就是用什么内容以及在什么样的时空中进行情境教育。“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使儿童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在有限的教育空间中,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孩子们生活在大千世界,生活实践内容丰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会发现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课外活动到校外活动,也能体验到各种活动中的无穷乐趣。”李吉林老师认为,民主平等的课堂、大自然、社会、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都有教育的内容,都是教育的空间。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他们会满腔热情地跟着老师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典型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孩子们认识自然、社会与生活,引导孩子们学会表达生活中的人和事、美和丑、是与非、善与恶。润物细无声,孩子们的知识、眼界、能力在这个生活的空间中得以成长和发展。

在《春姑娘的大柳筐》情境说话课教学中,李吉林老师虽然没有直接带着孩子们到野外去,但她通过巧妙的课前导语把孩子们的思想和想象带入了春天:“同学们,从昨天开始,已经是夏天了。整个春天的景象你们都看到了,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春天太美了)同学们就可以把春天比做什么?对了,看到春天的美景,我们就仿佛看见春姑娘背着一个大柳筐来了。(放幻灯)你们看,她把柳筐里的鲜花呀,种子呀,还有许多春天的宝贝撒向大地。这一课,我们就来说说,春姑娘的大柳筐,好吗?”这真是此时无景胜有景啊!这也提醒了我们,情境教育不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社会景象,它还包括利用曾经经历过的自然、社会、家庭等生活景象来创设教育情境,利用优化了的虚拟时空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情境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源于生活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施、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中的特定过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内容与方法和培养目标,也在于培养和教育的过程。情境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在体验、观察和模拟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以生活的过程为基础的,生活的过程是制定教学的过程的重要依据。要让孩子们写天上的星星,就需要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星星,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写作的内容和思路,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教学引导的思路。李吉林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写好星星,就带着孩子们到“通师”的楼上看星星,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李吉林老师《秋叶讲的故事》一课的课前准备是这样的:“(1)学生用秋叶拼成的图画。

(2)头饰:小熊猫、小刺猬、小孔雀、小白兔、小公鸡、小猴子。”

李吉林老师的这个课前准备本身就充满了生活气息。李吉林老师在接下来的句子训练教学中,每一步、每一个小问题,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可表达。例如李吉林老师在句子训练(1)中是这样安排孩子们的:

这是小鱼、小孔雀,你们喜欢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小鱼,还有你的小船在做什么?出示小黑板:并出示图画。

我的小鱼。

我的小船。

我的小孔雀。

我的小白兔。

在下面的学生说话训练中,李老师继续给以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孩子们不仅能说话,而且能说出较高质量、较高美感的话来,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

不仅李吉林老师的这节课是这样,综观李吉林老师的许多课,其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努力把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学生生活和思考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是以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的。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文集》第40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三)情境教育的宗旨与追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在某种意义上,情境教育实质上是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利用优化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更好地把学习与生活接轨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更是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关注生活、不能从生活出发,我们又如何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呢?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生活内容的开发与应用,而是延续着一种发胖式的分析,其形成的根源在于:“一是受原苏联„谈话法‟的影响,二是由于1958年前后,在„左‟的思想笼罩下,大搞架空分析的阴影所致。”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将长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摆在教育的应有位置。它强调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

李吉林老师在其教育随笔《彩翼》中的一段话,生动揭示了情境教育以生活为宗旨的教育追求:“从孩子们选取的背景,小树、小河、大海、荒原、登太空的宇宙车……使我看到一双双想象的彩翼,伴随着情感和理想展开了,起飞了,越过时间和空间,与天地交往,与未来相见。我领悟到,这儿时想象的翅膀,这幼小心灵的彩翼,闪烁着智慧,蕴藏着理想,作为老师,我该十倍地珍爱它……为之鼓动,为之指引航程。不然的话,便会在无意间伤害这些珍贵的智慧之树,理想之花!” 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着强烈的、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情境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情境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情境教育理论,应该把情境教育理论放入我国整个教育理论发展的大轨迹、大画卷中去,应该看到情境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版块,它和其他教育理论的其他版块之间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的、曲径通幽的联系的,这样才有利于情境教育理论开放式的深化和发展。

其次,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我们在新时期开阔陶行知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内在联系,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扩大陶行知研究的纵横跨度,不能把陶行知研究仅仅局限于陶行知论文论著的学习和理解上,还要看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应用与发展的新成果。我们要坚持陶行知研究的开放性,把陶行知研究和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新成果沟通起来,既扩大陶行知研究的视野,又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提高他们的理论内涵。

第三,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成熟。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从理论上讲,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和社会家庭实际紧密联系,情境教育理论正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优化并服务于教育的理论,研究情境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揭示其联系,有利于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改革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

首先,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一线教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教师站在生活教育的角度看情境教育,能够更好地把握生活情境的选取、优化和运用,提高情境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做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当前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的推广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形似而神不似,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和我们当前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关,也和我们推广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的工作思路有关。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忽视了新成果的理论内涵的把握,简单地通过几节公开课就想做到新成果的推广,这不但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事无补,还会害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新成果。不少教师在上了一段时间的形似而神不似的新课后,面对并不突出的教学成绩,反而对新的教育教学

改革成果说三道四。因此,要深化和扩大情境教育的应用范围,就必须加强对情境教育理论内涵的挖掘和总结,就必须重视情境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才可能避免情境教育推广的庸俗化,维护情境教育理论的科学形象,使我们的学习和推广工作收到实效。

其次,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深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深化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地区面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有一个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应用与发展也有一个寻找新的教育增长点的问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的时期要获得广泛的应用和深刻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新的结合点,形成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当前比较有影响的情境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理论、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等等,都可能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新的发展点,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意义就在于为生活教育理论寻找一个和情境教育共同发展的结合点。既推动情境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又扩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视野。

第三,有利于我们做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工作,使我们的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生活的联系。

泰山不拒块石,江河不拒细流。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国际竞争的形势下对教育宗旨和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与空间的一次新的调整。课程是教育宗旨的体现,新课程本身并不构成教学方法,新课程需要吸纳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有利于国家竞争力增长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成就。揭示情境教育理论的生活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情境教育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是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是植跟根于生活的教育、是有利于国家竞争能力提高的教育,是符合和能够引领新课程改革深化和发展的教育。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中,要大胆使用一切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这是新课程能够迅速得到广大一线教师认可和参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追求,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知识、会创造、会生活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有效途径。

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积几十年教学生涯形成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它得到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广泛关注并且蜚声海外。不少教师、教研人员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对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作出了富有成效的理解、应用与发展。本文试图就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作出自己的探讨与理解,以供广大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研究工作者、陶行知研究工作者和教师交流与切磋。

第二篇:李吉林情境教育

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上的讲话

李吉林

一个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了50年的小学老师,能出“文集”,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事。我非常感谢我们伟大的时代,感谢我们部、省、市各级领导,感谢在座和没有能到会的许多热心专家,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还要感谢我钟爱的儿童。

一、教育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易于找到规律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以及“情境课程”,一个课题做了28年,至今始终不喻。我这股子韧劲从何而来?

我出身贫寒,父亲很早就病逝,母亲是一个有初中文化的妇女。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并没有多少欢乐的记忆。母亲年轻守寡,她对命运的不屈给我很大的影响。母亲从不絮絮叨叨地教训我,限止我。因此,我虽然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但母亲给了我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小时候,我是个像男孩一样的调皮女孩。为了享受助学金,我考上了女子师范。在女师,我的老师都是修养很深和颇有见地的文化人。在女师的日子里,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学,对艺术以及体育方面的爱好,并且受到很强的专业思想的教育,这为我教好孩子,以至后来进行情境教育的探索都作了重要的铺垫。所以,我写过一篇散文《女师,我成长的摇篮》。

1956年,在我的同学纷纷走进大学的时候,我为了照顾母亲,走进了小学。这一进竟是50年,我自己都吃惊我的毅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尤其是1966年到1976年,因为“种修正主义黑试验田”的罪名,而遭受十年的折磨。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屈辱中,我仍然舍不得离开课堂和我可爱的小学生。

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小平同志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的春天。我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年代,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满怀热情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

走进一年级的教室,孩子的眼睛告诉我,他们对小学学习生活怀有无限美好的憧憬。一年级孩子真是带着幻想走进了小学的。但是,当时那种单调的抽象的符号的学习,从形式到内容显然是让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一年级孩子真切感受到“上学真有意思”“语文课真有趣”,我开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在探索的实践中,我感悟到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通,我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激起儿童的情感,教学常常可以进入沸腾状态。我开始认识到儿童的认知活动有情感伴随必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我概括了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觉得具有普遍意义,觉得情境教学不仅是属于小学语文的,它同样属于小学各个学科,于是情境教学顺乎自然地拓展到其他学科。12年后,到1990年开始情境教育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我怀着对儿童的一种至爱,不停地思虑着,琢磨着。我强烈地感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灿烂的。作为他们的老师理所当然地让他们享受教育,而不是因为教育给他们带来苦恼、压抑,甚至是灾难。在数不尽的日子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我带着激情,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冥想着。我觉得周围世界中美的东西都应该首先是属于儿童的,都是可以和儿童对话的。连同我自己也是可以和星星、月亮和大树公公、野花妹妹对话的。处在这样的状态时,常常会想出许多很美妙的设计,酝酿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于是,我想到为儿童构建一个宽阔的、开放的,适宜他们成长的,促进他们发展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对儿童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但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在构建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时,我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于角色效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去设计。情境教育的实施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学得快乐。这让我感悟到: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容易找到规律;符合了规律,就会有成效。

二、课程改革必须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

至于“情境课程”的提出,并非我的初衷。实验一步步发展着的时候,因为儿童发展的需要,必然带来课程的改革,情境课程是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实验起步时,我感到小学语文单靠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是学不好的。我就着手编写补充教材,开始了早期阅读。到孩子毕业时,他们读过油印的10本补充教材,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培养了阅读兴趣。那时候我又觉得小小的课堂太封闭,我就定期带孩子走向田野,走向小河畔,走向大江边。菜地里、瓜棚下、小林子中、星空下,留下我和孩子们许多身影和足迹,野外成了孩子们留恋的课堂,这就开发了野外教育课程。于是就有了观察情境说话、写话,观察情境作文的教学内容;到了第二轮,为了减少幼小之间的坡度,开设了幼小衔接的过渡课程。同时,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从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这一直线序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正是这单一的课程结构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于是,我强调汉语拼音在运用中巩固。改变课程结构,提出“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单一的结构丰富起来,使直线的序列变成螺旋上升的序列。这就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丰富了启蒙教育。到了中高年级则采取了“四结合”的大单元教学进行强化,把语文“读与写”、“课内与课外”、“人文与工具”、“语言与思维”融合在一起,较早地构建了大语文的课程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让我认识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优化、丰富它的结构。

情境课程经过18年的开发、研究,一直到1996年我作了回顾和梳理,才提出“情境课程”主张,阐述了“情境课程”的理念。

(一)核心领域:学科情境课程

在探索与研究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科情境课程在各科教学课堂上展现出来的众多的勃勃生机和欢乐的场景: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思维;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充分地活动着,获取的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明深刻。

五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上课时老师用简单的几句话引导:历经漫长岁月,人类创造出长方形公式,此后较快地探索出平行四边形公式,由此证明古代数学家们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得到了启示。老师简短的导语,暗示了人类对这两个公式探究的历程。接着让全体学生都担当角色:“现在就请你们做古代数学家,屋前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出示画面),要你们这些小小数学家想出办法计算它的面积。”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这些“古代数学家”,他们拿着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摆弄着,切割着,思考着,在古典音乐典雅的旋律中,他们专心思考,小声议论,大胆猜想,终于发现“我们可以运用长方形计算公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

从这里不难看出: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数学知识与生活与生产沟通了,变得可以捉摸,有情,有趣;情境的探究性,体现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学科特点;在生动的探究情境中,数学公式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思维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文化的审美的都融进来,数学变得丰富了。

在课堂上,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可以感受到情感产生的巨大能量。学科情境课程正是在情感的笼罩下,把知识整合起来,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我越来越深地感悟到,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一切知识,都产生于情境中,最终又回到情境中去运用,这是一条规律。学科情境课程体现了“儿童—知识—社会”的和谐建构。

(二)综合领域: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

在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对于课程论发展中突现出来的多元的、人文的思想,以及综合的理念,我都关注,并吸纳过来;叶圣陶先生关于课程综合的精辟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我很自然地将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的课程思想,进一步拓宽,运用到整个小学教育的多科教学中去。于是,我提出了“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各科教学协同”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主张,使各科教育在一个主题统领下,将教育与儿童活动统整起来,如《小蜜蜂行动》、《我们去寻找美》、《童话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科学的大门》、《我们与时光老人赛跑》、《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等这些主题都深受儿童的欢迎。

案例 在南通举办“世界港口洽谈会”期间,世界各地商人云集南通,我们适时举行了《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中低年级的孩子漫步濠河,观察了解濠河边上的人文景观,感受濠河之美;高年级的孩子到长江边饱览浩荡长江的雄伟气势,孩子们在感受长江水美的同时,兴致勃勃地把长江,把家乡港口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他们还像小记者那样走进港口办公室,了解半个世纪来南通港的变迁;了解了长江北岸的南通与世界众多港口往来经商的路线,搜集了南通港口每年吞吐量的数据,运用数学进行统计,一张世界地图与可爱的家乡南通,在孩子的心中链接在一起了。活动中孩子们作为小记者写的报道,作为小诗人写的诗歌、儿歌,作为小画家、小摄影师画下的、拍下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他们还根据采集到的数字,自编数学应用题。孩子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身心俱适。每次活动后,孩子的各式作品挂满了教室、走廊和操场四周。那真是一个闪烁着儿童智慧火花的,绚丽多彩的世界。孩子们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终于看到了孩子是怎么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进行着符号操作,在快乐中,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才干。这与做单项习题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主题性大单元的情境课程中,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及至家庭和社会,在主题的导向下,各个学科相互迁移,相互补充,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使有限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深度、密度上得以拓展,强化教育的效果,儿童的素质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我觉得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不仅为课程的综合找到了出路,而且也体现了课程综合的优越性。

至于源泉区域、衔接区域过渡性情境课程在这儿就不详谈了。在某种意义上讲,情境课程也为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道德践行提供了生动的情境。

从情境课程它独特的优势,我概括了情境课程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四大作用:整合的作用,熏陶的作用,启智的作用和激励的作用。

在情境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老师都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出了很多成果。师生都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中潜在着极大的创造性和热情,情境课程成了施展师生才干的广阔的平台。正如专家所预言的那样:情境课程是块富矿。我内心感到特别欣慰。

在情境课程的探索中,我认为课程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综合,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同时必须摆正发展与基础的关系,不可偏颇。所以我一直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

三、教育创新,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滋养

作为一线的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最大的短处就是理论的匮乏,而更难的是理论的概括。

(一)教育创新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

为了情境教育,我比在学校做学生时还要用功。情境教育必须有理论支撑,也必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论概括。例如:情境教育为什么在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获得高效能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琢磨、感悟和经验,我觉得有它的原理,在哲学中找到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则。同时又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我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结合理论进行概括,这确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时代总是不停地呼唤着我,我也是逼着自己往前走,终于概括出: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

例如,我概括暗示诱导原理时,就思考着: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为什么很快被激起强烈的情绪。我感悟到这是因为利用了无意识心理,形成了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是暗示诱导着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这种最佳的心理驱动,迅速推进教育教学活动,使儿童所学习的大大超出他们意识到的,理解到的。而这就是暗示的作用。情境教育正是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使儿童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暗示是怎么生成的?我又吸纳脑科学的最新成果,那就是:所创设的情境虽不在儿童有意注意的中心或焦点,但是处于边缘的形象、色彩、音响、节奏、语言等信息、符号,都可被直接吸收,儿童的大脑都可对全部感觉到的情境作出反映。优化的情境实际上是将信息、教学内容,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而这些信息又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的,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运作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作用于儿童感官,更能强化信号。

情感驱动原理 概括出儿童情绪发展的过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连续的情绪发展过程。

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儿童的身心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中。这种“有我之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使学生原本被动接纳的角色成了真正的主角。

再如,概括心理场整合原理时,我琢磨着:学科情境课程中,在课堂上学生反映的那种主动,表明一种“力”驱动着学生主动地,甚至是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我问自己,这种“力”是怎么形成的?暗示、移情、角色转换产生的“力”,融合起来又怎么表述?我便很自然联想到“场论”。无论是从我自己学习的“场论”的有关书籍与资料,还是从自己的实践或感悟中,我都非常强烈地意识到,人为优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我还想到孤岛上的鲁滨逊,想以此是不是可以来反证,最后的结论是:生活空间无一例外地对心理发生作用。儿童进入的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这便是正诱发力,促使儿童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而使不增加负担、不受强制而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情境教育的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都是吸纳了现代心理学,暗示、移情、场论。角色转换原理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二)民族文化的滋养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关于“意境说”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

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到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阐述,其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它虽然原本是文学创作的理论,而我作为小学教育的探索者,则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王国维谈到一切境界无不为我所设,而我觉得“意境说”的精髓可以为小学教育所用。“境界说”讲究的反复阐述的,我概括为4个字,那就是“真”、“情”、“思”、“美”,我以为这正是儿童教育所需。因此也很自然地影响了我的儿童教育观。

1.“意境说”讲究“真”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等篇中,突出了客观外物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他把感物与咏志结合起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我觉得这种近乎于朴素的唯物论的论述,实际上强调了生活的真实,提倡“写真”,反对那种“矫揉”、“雕削”。王国维则明确指出“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而儿童正是“真”人,教师应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真景物实际上便是生活的真实,因此在情境教育中,我们给儿童的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或走进大自然,或走进社会生活,为儿童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世界。即使是在课堂模拟的情境,也是以生活的真实情境为模本,同样给学生以真切感。教育与生活相通,便是“真”的表现。真人真景激起真情感。让儿童在感受“真”中,在领悟“真”中长大,从“真”中酿造出“实”,从“真”出发,去启迪“智”,去追求“美”,去崇尚“善”。我觉得这无论对他们儿时的认知、情感,还是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以至对未来他们走进社会生活做真正的人,都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讲究“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主张为情造文”。认为“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论述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所以在在情境课程中我把“情”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命脉,是教育的灵魂。提出了“以情为纽带”的操作要义,通过“情”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需求,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并在此期间受到熏陶感染。并从提出“缩短心理距离”,让儿童活动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以教师的真情“期待”衍化出学生的“自信”,把认知与情感,把学习与审美,把教育与文化,综合地体现出来。“情”在情境教育中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这在我的思想中是十分鲜明的。

3.讲究“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神思”的理念,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进入“神与物游”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我想,在一千多年前,心理学尚未问世,而刘勰却在他的诗论中如此深刻且明确地阐述思维、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实为可敬。

情境课程操作要义中提出的“思”为核心,这当然是根据心理学提出的。但是在情境教学诞生初期我就一再强调“想象”,把“意远”概括为情境教学4特点之一,则是受到“意境说”的影响,从中汲取了营养。“意境说”的借鉴,在具体的课程中,常常把儿童带入广远的境界中,让儿童伴随着情感进行思维活动,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把观察、阅读、习作与想象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表明,在广远的意境中儿童的想象力显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让我深感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所以早在82年概括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时,就提出“以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把儿童的创造性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十分注重想象。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系列的想象性复述,想象性作文有效地发展了儿童的创造性,这正是得益于“意境说”的启迪。

4.讲究“美”

刘勰在“情采”篇中就强调了“文采”。指出立文之道有三:一是形文;二是声文;三是情文。指出诗文应该是有形,有音,有色的。如“耀目的礼服”,“悦耳的音乐”。从“美物”──“美文”,讲究一个“美”字。王国维认为“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如此诗人从“真景物”的“外物美”连同诗人自己的“内修美”,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必然是“情以物兴,故辞必巧丽”。

“意境说”对“美”的反复的阐述与褒扬,加之“美学”理论的启迪,让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用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创造性地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或创设,或再现,或优选的情境都呈现美感。实践告诉我:情境的美对儿童具有极大的魅力。我选择了“美为突破口”作为情境课程操作要义的第一条,进而又以“美”作为情境课程的追求的“境界”。教学的实践,让我进一步感悟到“美”是教育的磁石。由于美,我们可以摆脱各科教学的纯工具性的传统。美感的笼罩,使各科教学及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地的体现,“美”不仅滋润了儿童的心田,而且会呼唤儿童向往崇高而圣洁的境界。儿童不仅是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感受音乐美的耳朵,而且他们因爱“美”而鄙“丑”,最终使心灵变得美起来,“以美激爱”,“以美育德”。由此也为德育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美”是儿童最能快乐地接受的,是不会逆反,而且易于内化。由于“美”有启智的功能,我把“美”看作是催发儿童潜在智慧的土壤。这些认识都是在教育的实践中显示出来的。

经过对“意界说”的进一步领悟与思考,深感其博大精深,确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强调的情感的,审美的以及广远的意境,是国际上“情境认知”研究领域的空白之所在。所以后现代课程论者指出课程范式研究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并提出从东方文化中寻求课程与教学智慧,“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这是颇有见地的。我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哲学、心理学、美学,将中国古代文论大胆地运用于小学教育,收获多多。“意境说”的真、情、思、美引起我极大的共鸣,影响和构建了我的儿童教育观。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给予了我智慧的启迪与文化滋养,让我找到了“源”,寻到了“根”。总之,我觉得我们处在21世纪,我们的教育创新既要富有时代气息,又必须具有中国的印记,具有民族文化的底蕴。

情境教育是我对教育完美境界追求的产物,28年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趟出一条小路,我深感:教育创新要下苦功夫,下细功夫,持久地下功夫。不过虽苦也乐,正是儿童和小学教育启迪了我的智慧,给了我充实的人生。不久前,百年校庆学校让我给学生题句话:美美的想,乐乐地做,每天有进步。其实,我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中我就是美美地想,乐乐地做,每天有收获。深感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与崇高的享受。

第三篇:李吉林情境教育

李吉林情境教育:为情所动 与世界教改相呼应

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定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今天,在国际课程领域,课程设计正在向主体学习与发展的所有可能空间渗透,以多样化和适应性的课程内容为给养的学习生态成为新教育的旨归。

尽管学习在我国教育研究界谈得很多,但是真正进入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域,其实做的还很少。原因之一就是,在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研究参照系等方面还存在着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阻滞。中国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和践行者李吉林,将情境学习的思想拓展到课程设计与开发领域,独树一帜地构建了情境课程网络,成为既共享课程前沿发展的国际特征,又尽显东方之韵的中国课程新流派。

得知李吉林的《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一书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真是比我自己获奖还要高兴!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我的外国学界友人:可以参与国际前沿对话的、完整的原创课程设计模型在中国诞生了!

《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记录了这一课程思想体系经过30余年的孕育和成长而凝聚的智慧、奋斗、理想、热望和信念。

与其他反映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著作不同,此书不是一部教育故事,而是给青年教育者的励志铭;此书不是小学教学的案例篇,而是关于儿童发展的多彩环境的富集;此书不是课程建构的中国式见解的列数,而是洞见人类学习真谛的教育家智慧的系统性阐释;此书不是中国情境教育学派课程体系的穷尽,而是21世纪新的学习范式下更多的课程创意实践的开始。

李吉林情境课程超越了以内容、时间或空间的单维或二维取向发展课程的隔断、线性模式,创造性地以儿童发展为主轴,实现了内容与时空在动态连续体上的统一;在“科目课程—综合课程”,“课内—课外”,“学前段—小学段”三维设计上进行旋转交叉,建立了包括四大领域的情境课程网络:学科情境课程(核心领域)、主题大单元情境课程(综合领域)、过渡性情境课程(衔接领域)以及野外情境课程(源泉领域),建构了面向复杂学习的三维课程设计模型,这在课程理论上是一个独创性贡献。

“情”是李吉林情境课程的纽带,也是本书的灵魂。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为情所动”。好一个“情”字!正是这股“情”,支持着李吉林不懈地探索,创造性地将教育回归到本源,让智慧和美德真正融及和浸润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富于想象和创造的世界,是可以焕发人类生命力的世界。正是这股“情”,让李吉林始终有着一双儿童般的眼睛;她以真创境、以美激情、美情促智、德美一体的情境课程的建构,还原了学习者的主体身份,走出了实现这一追求的实践道路。

李吉林用“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揭示了情境课程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在我看来,李吉林情境课程还凸显了五个重要特征,与世界教育改革趋向相呼应。

特征之一:课程设计与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

李吉林情境课程凸显了这一世界新课程范式最为鲜明的标志性特征,并为“学习者中心”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情境课程始终聚焦“蕴含丰富情感、蕴藏着潜能的、活生生的儿童”;强调儿童是学与教的中心,在进行课程规划、活动设计和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均以学生为原点进行决策;主张充分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采用儿童喜欢的课程活动形式,将知识和技能加以整合,萌发儿童的道德成长。

特征之二:课程实施建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

持续的学习必须得到学习情境持续的支持。“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这些功能的运作是系统的、整体的、协同的;这一“有我之境”通过三环操作得到动态优化。一是经过“利用儿童的先拥经验”——“让儿童超越已有经验”——“营造和维持情境的激发性”的递进迭代,把学科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建立有机链接;二是,以对儿童“热烈情绪”的激发和维持为调控,系统地设计课程活动序列,给养儿童的主动参与,实现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三是通过角色效应使儿童自我形塑身份感,展开充分想象,在自主探索中培育社会角色的责任意识,成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人。

特征之三:追求对儿童理解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让李吉林敏锐地捕捉到客观外物与“情”、“思”、“辞”之间的关系对于语文情境教学的重要启发意义;现代哲学以及教育实践更让李吉林察觉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儿童终身全面发展的巨大价值。她提出了“以思为核心”的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并追求课程实施在“理寓其中”的意境中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倡导通过创设一种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情境(强调情感、审美及想象)来支持儿童进行理解性学习,鼓励儿童对文本内涵(如语文课程)、科学概念(如科学课程)、价值观审美观(如社会课程)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性的行动进而又促进了学习者更深入的参与、对知识更积极的运用和迁移以及更好的保持。

特征之四:促进儿童道德性、社会性和智力性的整体发展

李吉林情境课程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强调儿童是认识主体和心理主体,还强调他们是生命主体和社会主体。儿童的理解和概念发展的水平在这几个维度上是整体地体现的。以情为纽带,求知、育德、审美、社会品质的发展融为一体。儿童“热烈的情绪”是情境课程的灵魂,是审美意境的最高体现,是儿童自主的本源。这种课程的结构及实施框架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在学生情绪、道德以及审美发展方面的差异)的关照,创造性和综合性地运用了儿童道德伦理学习的“内部动机”原则、情感引导的“依恋和内化”原则,以及道德生长的“混合镶嵌的学习”原则。

特征之五:将正式环境与非正式环境中的课程加以整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为李吉林情境课程网络的“源泉领域”的野外学习是独具特色的非正式学习,是李吉林情境课程的一大亮点。野外学习这种方式调用了儿童学习的感知维度,体现了对儿童首先是生命(生物)主体的尊重,是对生命力给养源泉的恰切理解。我们看到,通过各种方式把校外经历和学习整合起来,达到了校内课程难以达到的深度及关联度。利用野外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进行综合教育的理想课堂,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整体性情境,使儿童的观察、思维与实践自然地融为一体,指向了对儿童多种素养(如语言素养、数学及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健康体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审美道德素养、生活技能等)的整体提升,也为儿童个性的卓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四篇: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积几十年教学生涯形成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它得到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广泛关注并且蜚声海外。不少教师、教研人员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对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作出了富有成效的理解、应用与发展。本文试图就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作出自己的探讨与理解,以供广大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研究工作者、陶行知研究工作者和教师交流与切磋。

一、什么是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简单说就是情境教育中包含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内容。我认为,情境教育不能简单等于生活教育,但生活教育是情境教育的重要的源泉性内容之一。

在这里,我所说的生活教育,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所说的生活,即是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的与宗旨的、经过人为优化的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生活内容。

李吉林老师在《打开儿童心灵的窗户》中写到:“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带着全班孩子来到野花聚集的小河畔。小草、野花,都沾上了晶莹的露珠。孩子们像一群小鸟来到树林里,欢叫着,蹦跳着。一会儿,拉着我去看野花;一会儿,采来野花给我看……”在这里,李吉林老师没有简单地用语言的描述去催生、去划一孩们的想象力,而是把孩子们领到大自然中,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在快乐的儿童生活中去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这就是生活教育,这就是用生活来教育。

李吉林老师在《变“无效”为“有效”》中对小读者们写到:“大自然是位好老师,你不妨多向他请教。……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又是那样丰富多彩,都为你们提供了许多观察、写话的好题材。”“当你来到大自然中观察时,你仿佛置身在一帖巨幅的图画中……观察大自然……还得用耳朵仔细地听一听……生活中这种种充满活力的声音,简直象音乐一样诱惑着你。”在这里,李吉林老师正是在把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和生活中,“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解放他的时间。

李吉林老师在《孩子的笔,孩子的话》中说“除了观察大自然外,还应该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习作,其题材的源泉就是社会生活。我常常带孩子去观察了解社会生活中光明美好的景象,从宽阔的马路到昔日的老街,看城乡的变化;在繁忙大街上看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矫健的身影,雪花纷飞中看电线杆上抢修线路的动人情境……生活的浪花激起孩子表达的欲望,他们往往会即情即景去描述,去赞叹。”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情境是小学语文的灵魂。”

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解决源泉问题。”李吉林老师正是用生活的直观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思考的情境、学习的情境、进步的情境、知识、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情境,这就是情境教育。情境教育首先是生活的教育,生活是最大的教育情境,生活是拓宽教育教学空间、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舞台,情境教育的本质在于生活。

二、情境教育生活内涵的表现

(一)情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生活

有人说,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恰当地表达出了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和提高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实际工作者很可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你要去实践,要去„行‟。……做了以后你一定会有一种心得,这些心得体会你要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个著。„思‟、„学‟、„行‟、„著‟,我觉得自己在创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一点。李吉林老师之所以能总结和发展出比较成熟的情境教育理论,就在于她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的生活方式中不断思考、提炼和总结的结果。李吉林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与研究中,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生根于实践,开花于实践,结果于实践。”李吉林老师在《奔腾的涌浪》中是这样总结自己和情境教育共同成长的道路的:“我就这样通过学习来解放自己的想法,排遣自己的痛苦。生活的道路这样走过来,我的感受有很多,我觉得一个人还是应该有点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人除了情感,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可以这样说,李吉林老师能够总结和发展情境教育理论,实践、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是她最根本的基石。这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情境教学也就是反复的实践,实践当中慢慢地总结。”

所谓情境教育的内容与空间,就是用什么内容以及在什么样的时空中进行情境教育。“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使儿童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在有限的教育空间中,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孩子们生活在大千世界,生活实践内容丰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会发现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课外活动到校外活动,也能体验到各种活动中的无穷乐趣。”李吉林老师认为,民主平等的课堂、大自然、社会、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都有教育的内容,都是教育的空间。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他们会满腔热情地跟着老师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典型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孩子们认识自然、社会与生活,引导孩子们学会表达生活中的人和事、美和丑、是与非、善与恶。润物细无声,孩子们的知识、眼界、能力在这个生活的空间中得以成长和发展。

在《春姑娘的大柳筐》情境说话课教学中,李吉林老师虽然没有直接带着孩子们到野外去,但她通过巧妙的课前导语把孩子们的思想和想象带入了春天:“同学们,从昨天开始,已经是夏天了。整个春天的景象你们都看到了,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春天太美了)同学们就可以把春天比做什么?对了,看到春天的美景,我们就仿佛看见春姑娘背着一个大柳筐来了。(放幻灯)你们看,她把柳筐里的鲜花呀,种子呀,还有许多春天的宝贝撒向大地。这一课,我们就来说说,春姑娘的大柳筐,好吗?”这真是此时无景胜有景啊!这也提醒了我们,情境教育不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社会景象,它还包括利用曾经经历过的自然、社会、家庭等生活景象来创设教育情境,利用优化了的虚拟时空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情境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源于生活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施、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中的特定过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内容与方法和培养目标,也在于培养和教育的过程。情境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在体验、观察和模拟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以生活的过程为基础的,生活的过程是制定教学的过程的重要依据。要让孩子们写天上的星星,就需要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星星,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写作的内容和思路,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教学引导的思路。李吉林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写好星星,就带着孩子们到“通师”的楼上看星星,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李吉林老师《秋叶讲的故事》一课的课前准备是这样的:“(1)学生用秋叶拼成的图画。(2)头饰:小熊猫、小刺猬、小孔雀、小白兔、小公鸡、小猴子。”

李吉林老师的这个课前准备本身就充满了生活气息。李吉林老师在接下来的句子训练教学中,每一步、每一个小问题,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可表达。例如李吉林老师在句子训练(1)中是这样安排孩子们的:

这是小鱼、小孔雀,你们喜欢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小鱼,还有你的小船在做什么?出示小黑板:并出示图画。

我的小鱼。

我的小船。

我的小孔雀。

我的小白兔。

在下面的学生说话训练中,李老师继续给以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孩子们不仅能说话,而且能说出较高质量、较高美感的话来,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

不仅李吉林老师的这节课是这样,综观李吉林老师的许多课,其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努力把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学生生活和思考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是以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的。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文集》第40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三)情境教育的宗旨与追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在某种意义上,情境教育实质上是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利用优化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更好地把学习与生活接轨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更是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关注生活、不能从生活出发,我们又如何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呢?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生活内容的开发与应用,而是延续着一种发胖式的分析,其形成的根源在于:“一是受原苏联„谈话法‟的影响,二是由于1958年前后,在„左‟的思想笼罩下,大搞架空分析的阴影所致。”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将长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摆在教育的应有位置。它强调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

李吉林老师在其教育随笔《彩翼》中的一段话,生动揭示了情境教育以生活为宗旨的教育追求:“从孩子们选取的背景,小树、小河、大海、荒原、登太空的宇宙车……使我看到一双双想象的彩翼,伴随着情感和理想展开了,起飞了,越过时间和空间,与天地交往,与未来相见。我领悟到,这儿时想象的翅膀,这幼小心灵的彩翼,闪烁着智慧,蕴藏着理想,作为老师,我该十倍地珍爱它……为之鼓动,为之指引航程。不然的话,便会在无意间伤害这些珍贵的智慧之树,理想之花!”

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着强烈的、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情境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情境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情境教育理论,应该把情境教育理论放入我国整个教育理论发展的大轨迹、大画卷中去,应该看到情境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版块,它和其他教育理论的其他版块之间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的、曲径通幽的联系的,这样才有利于情境教育理论开放式的深化和发展。

其次,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我们在新时期开阔陶行知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内在联系,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扩大陶行知研究的纵横跨度,不能把陶行知研究仅仅局限于陶行知论文论著的学习和理解上,还要看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应用与发展的新成果。我们要坚持陶行知研究的开放性,把陶行知研究和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新成果沟通起来,既扩大陶行知研究的视野,又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提高他们的理论内涵。

第三,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成熟。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从理论上讲,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和社会家庭实际紧密联系,情境教育理论正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优化并服务于教育的理论,研究情境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揭示其联系,有利于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改革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

首先,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一线教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教师站在生活教育的角度看情境教育,能够更好地把握生活情境的选取、优化和运用,提高情境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做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当前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的推广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形似而神不似,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和我们当前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关,也和我们推广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的工作思路有关。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忽视了新成果的理论内涵的把握,简单地通过几节公开课就想做到新成果的推广,这不但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事无补,还会害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新成果。不少教师在上了一段时间的形似而神不似的新课后,面对并不突出的教学成绩,反而对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说三道四。因此,要深化和扩大情境教育的应用范围,就必须加强对情境教育理论内涵的挖掘和总结,就必须重视情境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才可能避免情境教育推广的庸俗化,维护情境教育理论的科学形象,使我们的学习和推广工作收到实效。

其次,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深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深化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地区面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有一个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应用与发展也有一个寻找新的教育增长点的问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的时期要获得广泛的应用和深刻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新的结合点,形成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当前比较有影响的情境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理论、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等等,都可能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新的发展点,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意义就在于为生活教育理论寻找一个和情境教育共同发展的结合点。既推动情境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又扩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视野。

第三,有利于我们做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工作,使我们的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生活的联系。

泰山不拒块石,江河不拒细流。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国际竞争的形势下对教育宗旨和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与空间的一次新的调整。课程是教育宗旨的体现,新课程本身并不构成教学方法,新课程需要吸纳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有利于国家竞争力增长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成就。揭示情境教育理论的生活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情境教育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是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是植跟根于生活的教育、是有利于国家竞争能力提高的教育,是符合和能够引领新课程改革深化和发展的教育。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中,要大胆使用一切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这是新课程能够迅速得到广大一线教师认可和参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追求,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知识、会创造、会生活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有效途径。

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积几十年教学生涯形成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它得到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广泛关注并且蜚声海外。不少教师、教研人员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对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作出了富有成效的理解、应用与发展。本文试图就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作出自己的探讨与理解,以供广大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研究工作者、陶行知研究工作者和教师交流与切磋。

第五篇: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

这几天,阅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我收获颇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情境教育的过程创造性,问题情景性,思维开放性,潜移默化性,方法教育性等特点,为我扬起了导航之灯:

一、爱教育。爱教育,就是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吉林老师从教十三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二、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教师,是谈不上爱教育和爱学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种诗意的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三、爱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下载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吉林情境教育有感

    阅读李吉林的《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有感 小教091 0906112023 陈菲 阅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的内心被什么东西牵动了,大概这就是李老师笔下的“情”吧。仅仅......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 作者:杨再隋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点击数:4618 更新时间:2009-6-16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

    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第五小学 何静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感受到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 情境教学的探索 从《人间词话》和《文心雕龙》中汲取营养,获取情境教育的启示。 把学习理论和探索实践结合起来,才会产生新认......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有感 在学校要求的自学专著中,我选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来读,并不是想盲从名师,而是想使自己在教学中又更大的进步,在小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介绍李吉林老......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学习心得5篇范文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我收获颇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

    读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有感

    读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有感 小教英语师范091 0906112006 江红琴 刚进南通大学,就听到李吉林老师的大名,心中暗想是何许人也,后来所有搞教育研究的老师都不忘提及她的情境教育,但......

    好书推荐稿之《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好书推荐稿之《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假期里,我看了一些相亲类的娱乐节目,从里面学了一个比较“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