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培养学生孝敬父母之心
为培养学生孝敬父母之心、尊敬教师之情,今天,学校组织同学观看了一个感恩短片——《一横感恩》。看后,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的同学甚至流下了眼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之情,是这次演讲会的主题。一横老师通过“心灵对话,现场互动”的方式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从得失成败中寻求内心的突破,借助音乐和环境氛围,用他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心语引领大家重温过去,反思自己,感念父母师长恩情。而且,一横老师讲了许多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人说过:“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最快乐、最有价值的人。” 2010年9月17日在安图县第二实验小学参加了“感恩励志教育校园万里行”活动,让我深受感动。这次活动不但教育了孩子,也让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学会感恩,才会拥有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专家的演讲,为我们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了一个很好机会,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校园的“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可能蒙尘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涤荡,让孩子们心存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帮助,学会宽容,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的一种大智慧!
第二篇:培养学生有孝敬父母之心
班主任论坛
培养学生有孝敬父母之心
——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陈 康 大
培养学生有孝敬父母之心
——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我们当教师的都知道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独生子女时代,难教!他们从小就在家长的娇生惯养中成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没吃过辛苦没受过委屈,已然一个“小皇帝”待遇,甚至有相当多数学生在其内心里更是目无尊长,不敬不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怎么吃过苦,没受过挫折的学生怎么能有毅力面对每天都遇到的众多难题,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去孝敬,都不能理解接受的学生,怎么可能去理解接受同学和朋友,怎么能做到尊敬师长呢?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级管理中时常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他们对父母要有爱心,更要有孝心。
1、教育学生关心帮助父母
在一次班会上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唐朝有个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别人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他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节日都去墓前哭祭。
给学生讲完这个故事后,把故事中的古人与我们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很多学生从没有做到关心帮助过父母,甚至没想过去做,相反,平时却由父母为我们去做很多事情,我们学生没有意识到为父母分担点什么,没有意识到作为家庭的成员也应对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在大上届的一次家长会上,一个父母说对孩子很好,如何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回家给孩子洗脚,当时我真的很震惊,这名男学生18岁了,身高1米8还多,还要父母为其洗脚,简直不可思议,如果是给父母洗脚到还应该。所以教育我们的学生自己反思一下,父母真的就欠你的吗?回家后我们是否关心过父母生活,是否想过他们的辛苦,有没有帮助父母做过什么身体力行的事,比如刷刷碗,洗洗衣服,收拾一下房间,是否为父母倒过一杯热水,吃饭时给父母主动端饭,夹菜,上学时是否要及时告诉父母一声,农村学生放假回家后是否为父母买点水果,是否也可以用自己节省下得钱为父母买件衣服呢?等等,这些看起来不大的事情,我们的很多学生往往没有做到,使得他们养成自由散漫,没有一个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上课经常迟到却不以为然,意识不到是为班级抹黑。天天到班级不学习不违纪就以为是好学生,乖孩子了,就没想过来上学是为什么,有没有真正完成学习任务。对没对得起父母的嘱托。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大多数都低下了头。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为父母着想,具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多一份学习的动力,学习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在与家长交流中也就多了一份温暖和谐。有效解决了学生和家长沟通时过激的言行矛盾,减轻了沟通的敌对情绪,建立了学生和家长良好的关系。
2、教育学生体谅理解父母
前段时间,赴日留学青年在机场举刀刺母的案件被媒体曝光:母亲节衣缩食,送儿出国留学,希望他学以成才,一番苦心却换得儿子
举刀相对。如此极端事件虽属个别,但也说明现在很多学生太不理解父母的辛苦,没有感恩的心。学生经常向家长提出过这样或那样的愿望或要求,一旦愿望不能达到就不依不挠。试问我们的学生对父母让其做家务活时是否能够体谅理解,是否陪过父母散步。做到不埋怨父母做的饭菜,不对父母发脾气。有耐心听父母教诲;不对父母撒谎,自己犯错之后无论如何要主动向父母道歉。节假日期间回家探望父母定期给父母打电话,不要挂断父母电话。种种情况我们的学生大多没有做到,长期以往也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例如我们现在班级个同学,家住龙镇,放假也不回家,也不给父母打电话,父母很是着急,于是给我打电话问孩子还在学校吗?其实这学生从不违纪,很听话也很努力,但他没有理解父母的心情,所以我找他长谈一次,告诉他父母关心他的心情,他应该也更多理解父母,多沟通,多给家打电话,他深深的低下头,很愧疚的和我说;老师我知道了,谢谢你。
如果学生不能体谅父母辛苦的不容易,不知道去体谅父母也就很难与同学友善相处,因为这样的学生不懂得理解别人,所以也不能容纳别人。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要求很少,做子女的,只要给他们一点点,他们就满足了。我们要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慰藉父母。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
浅谈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
浅谈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
尊敬、孝敬父母、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谁还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再者,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能孝敬父母,到社会中才会做到关心同事,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忠诚。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这种美德在如今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长的教育不当造成的。对此,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
要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庭的“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 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时,一定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按他们的意见办事,家长不要独断专行地“一手遮天”;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管理家庭,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该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家长的指导下生活、学习。然而,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却成了家里的“太阳”、“主人”,家长们却成了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为孩子包揽一切的“仆人”,这就为孩子的“霸王”性格的养成提供了土壤,这样长幼不分,任孩子在家胡闹逞能的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是很不利的,就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孝敬父母的培养有益处了。所以说,家长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是长者,对孩子的培养重任不可以建立在一味的“娇惯”的不负责任上,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既然生育了孩子,就应该从建立一个正常、健康的家庭关系上着手,宽严有度地教育他们,引导他们。
其次,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地辛苦,培养他们为此而感动的意识,对他们的孝敬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的孩子有好多都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加之一些父母在给孩子无私的关爱的同时,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思想,使得这些孩子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都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意识指导下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呢?至今还记得一幅漫画直接揭露了这个问题,漫画中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让孩子吃鱼肉,因为孩子爱吃鱼肉,每次吃鱼都把鱼头和鱼刺留给自己,总骗孩子说自己就爱吃鱼头和鱼刺;孩子长大后仍然夹给母亲鱼头和鱼刺,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妈妈“就爱吃鱼头和鱼刺”,画面中的年老的妈妈见此情景露出了惊讶、尴尬的表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失败的例子,如果这位母亲在给儿子吃鱼肉的时候告诉孩子她也爱吃鱼肉的,不过,因为爱儿子,才把最好的让给了孩子,那么孩子还会如此“理所当然”地吃鱼肉吗?对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的工作辛苦告诉孩子,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告诉孩子,注意培养他们的感恩、报恩思想,孩子就会很自然地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孝敬意识,那,还会有不孝敬的孩子吗? 第三,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注意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的一般表现是:凡事先想着父母,顾及他们的健康,主动分担他们的忧虑,参与家务事等。要想孩子拥有这些良好的孝敬习惯,就要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注重培养。例如,凡事想着家长,关心家长方面,一些家长会利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说:“爸爸的鞋子要换了,可是先给你买了书包,这是因为爸爸爱你啊,那你应该怎样回报我呢?„„”这样从正面教导孩子也应该从小事上主动关心父母,凡事都想着父母。其次,应教导孩子承担他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不能全包全揽,不让孩子动手,哪怕只是吃饭时摆摆筷子,洗洗自己的衣物等等,并对他们的劳动做具体的指导,耐心的训练,热情的肯定、鼓励,让孩子从家务劳动中享受劳动的喜悦的同时,感受父母的不易,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热爱家务劳动,珍惜自己的生活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养成体谅、孝敬父母的观念。
第四,父母本身要做孝敬父母的楷模,以自己的实际言行指导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不孝敬自己年迈的父母,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居住,每餐都用小木碗送一些残羹剩饭给老人吃。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啊,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中年夫妇猛然醒悟,忙扔掉那只小木碗,并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和自己一起居住,好吃的也总是先给老人吃,他们的儿子也因此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一些父母不孝敬自己的父母的事还是存在的,有些夫妇非但不照顾自己的父母,还想方设法地搜刮父母的钱财,这给孩子的影响就更不好了,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想成为一个“孝子”都难。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还要时刻不忘自己年迈的父母,绝不能添了儿子忘了老子。利用一切可以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常领孩子去老人家看看,帮老人做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举世所瞩目的,如何让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方面不让世人失望,教育者注重这方面教育的程度,教育方式、方法的合理都是分不开的。总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长辈的良好习惯,不但是对做家长的老年生活负责的表现,还是对社会、国家的人才培养的负责。)
第四篇: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之心
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之心
一天早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突然接到了一位我们班学生苏劲松家长的电话,电话那头是苏劲松妈妈,她焦急地说道:“聂老师,苏劲松近段时间经常问我们要钱,昨晚放学后回来得很晚,我询问了几句,他就发火了,他爸爸批评了他,他就说‘我不想做你们的儿子了,什么事都要管’。然后,饭不吃就跑进房间去了。我耐心地教育他,说我们这是关心他,让他能体会到我们的用心,但他无动于衷。您说,我该怎么办他呀?„„。”我听了,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苏劲松同学的这种表现折射出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却不会向家人付出自己的爱。我想:我们的孩子缺失感恩之心啊!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要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别人。那什么是感恩教育呢?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是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小学生实施的知恩和报恩的人文教育。那我们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强抓感恩意识的培养,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1、营造感恩文化的氛围,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通过结合“感恩”主题,安排老师和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学楼的标语、图片、文化墙板报,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2、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班主任要抓好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践行,让孩子懂得守纪律,讲礼仪,乐助人,会分享。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适时组织相关活动,营造“感恩”的教育氛围,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1、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书籍,搜集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在班会课上,朗读背诵,交流感受。
2、搜集有关“感恩”的故事,举办故事会。既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受真情,得到启发,又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3、搜集关于“感恩”的歌曲、诗歌、图片,制作 “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主题手抄报。常听感恩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父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陶冶情操;常背《弟子规》、《三字经》,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4、把感恩的心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感恩自然方面,可开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活动;在感恩祖国方面,可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演讲活动;在感恩社会方面,可以开展“我是三好少年”的助人活动等。
5、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上课老师很辛苦,我们要认真听讲,就是感谢老师;同学打扫卫生不容易,不能乱扔纸屑,就是感谢同学;别人送给自己礼物,无论大小多少,都要感谢并珍惜,让孩子学会极其平常而又重要的礼貌用语——“谢谢”。平时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生活中多帮助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6、利用特殊日子,开展感恩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在“三八”妇女节或母亲节这一天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可以布置孩子送给妈妈一份礼物,给妈妈做一件事或给妈妈写一封表示感谢的信回报妈妈爱;在父亲节,让孩子给爸爸说几句感谢的话语或为爸爸做一件事,表达对爸爸的爱;在教师节这一天开展“感恩老师”活动,可以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也可以寄一张贺卡,给老师送上祝福;在国庆节,让孩子观看一些关于祖国历史的电视电影,感受祖国的伟大,感恩生活的美好„„
三、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结合学科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其是结合语文课中感恩教育的元素,自然地引入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回报父母的爱;通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通过教学《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左公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让学生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从《画杨桃》、《萧山杨梅》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莲叶青青》等课文感受他人之恩„„
四、做好榜样示范的表率,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还必须从师长处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身的言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当学生或其他人帮助了自己,要真心实意地表示感谢;当学生获得进步是,要送上诚挚的祝福;当学生表现突出是,要毫不吝惜地鼓励赞扬;当学生遇到困难,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帮助„„无论何时何地,给学生传递的都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得正能量。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中就会多感恩,少埋怨。
五、加强家校的联系互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校的通力合作才更有成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引导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长做好联系沟通,如通过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
第五篇: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
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
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献上无私的爱,这是人类做父母的本能,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须的,但爱的方式或度不对,会使儿童变的自私、冷漠、不关心人,甚至不知何谓“孝敬”,何谓“不孝”。曾经有一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与儿子相依为命,母亲从来都是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儿子,自己则残羹剩饭习以为常,儿子也已心安理得。一次母亲因身体不适,很想调换一下胃口,便在“属于”儿子的“好菜”中多吃了几口,没想到母亲看到的竞是儿子惊奇的眼神,惊奇之中甚至加杂着不满和愤怒。还有一位母亲,因生病没有给她的“宝贝”女儿做饭,当她的“宝贝”女儿放学回到家,看到她生病的母亲还躺在床上时,不但没有去问寒问暖,反而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的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还有许多家长抱怨说“我们家的孩子手上的东西,谁都要不去,在家里只要他喜欢吃的菜别人谁都不叫动,哪怕吃不了仍了”。这些事听起来确实让人心寒,试想做父母的为了孩子鞠躬尽瘁,含辛茹苦的把他们养大,而他们却对你无情无意,真让人寒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自私、冷漠,其实这与父母的溺爱和不当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了自私的种子,是他们让孩子滋生了太多的“应该和绝对”,好吃的应该是我的,家务应该是父母的,父母挣钱我化钱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应围着我转,为我服务。想想,有这种思想的孩子,又怎会去孝敬父母呢?反过来想,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能去爱同学、爱老师,长大能爱祖国、爱人民吗?因此,培养孩子从小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习惯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为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习惯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要以身示范,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关心,又如何让孩子去孝敬你、关心你呢?
第二,父母应给予孩子爱,让孩子获得爱的满足。如经常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做家务,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但是爱应是有理智的,不可过度,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爱自己,自己也应爱父母。
第三,让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知道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从而体谅父母的辛苦。
第四,让孩子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要让他们学会回报,回报自己的父母,回报别人,比如父母生病后,孩子不知怎么做,你可告诉他,他生病时你们是怎么做的,让孩子像你们照顾他那样来照顾你们,平时可要求孩子问候上下班的父母,为父母捶捶背,倒水,拿鞋子等,总之要从小,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在家里能孝敬父母,到社会上才有可能关心他人为祖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