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
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
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
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舆论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舆论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舆论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舆论氛围。
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
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
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
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舆论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
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导向与~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 “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阵地。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丰富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及领域,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富于创造性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回答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途径。对时代课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实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导向与~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阵地。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丰富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及领域,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富于创造性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回答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途径。对时代课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实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深入阐述党为完成历史任务所提出的纲领、政策和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遵循认识规律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步骤。任何新理论的形成,既要以当时社会实践的新状况和新趋势为基础,又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汲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要在批判与继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再次,指导实践发展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理论创新并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思辨活动,而是基于对社会实践的概括、服务与指导。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又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始终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努力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有战斗力。应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了解群众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做到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应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思想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做到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使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力量。努力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艺术性。意识形态工作方式的创新,是提高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必须在继承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对于社会成员要区分层次,立足实际,因人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在继续巩固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宣传文化阵地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种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崭新平台。艺术性来源于实践性。主流意识形态应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作思想源泉,不断从生活实践中吸取新鲜营养,增强宣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还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展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一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二是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方式。既要针对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多层次平台,又要通过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规范和引导,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导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正确回答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四篇: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舆论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舆论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舆论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舆论氛围。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舆论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丰富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及领域,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富于创造性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回答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途径。对时代课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实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深入阐述党为完成历史任务所提出的纲领、政策和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遵循认识规律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步骤。任何新理论的形成,既要以当时社会实践的新状况和新趋势为基础,又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汲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要在批判与继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再次,指导实践发展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理论创新并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思辨活动,而是基于对社会实践的概括、服务与指导。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又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始终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努力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有战斗力。应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了解群众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做到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应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思想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做到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使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力量。努力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艺术性。意识形态工作方式的创新,是提高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必须在继承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对于社会成员要区分层次,立足实际,因人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在继续巩固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宣传文化阵地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种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崭新平台。艺术性来源于实践性。主流意识形态应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作思想源泉,不断从生活实践中吸取新鲜营养,增强宣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还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展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一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二是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方式。既要针对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多层次平台,又要通过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规范和引导,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正确回答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第五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工会之浅谈
文章标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工会之浅谈
在经济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后,非公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会工作的领域、重点、对象、方式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工会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努力构建好和谐工会,是当前摆在各级工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和谐
认识,是增强构建和谐工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前提
要充分认识到服务大局是开展工会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全市各级工会要紧紧围绕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和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积极行动起来,把全市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正确决策上来;要充分认识到工会工作是实践党的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坚持把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认识到工会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工会组织应不断创新工会组织设置,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
二、创新工作机制,是构建和谐工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创新管理机制。各级工会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级工会的科学管理,用制度来进一步规范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言行。同时要进一步理顺各级工会的关系,畅通联系渠道,加强对基层工会的指导。
创新维权机制。要进一步坚持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党委和政府定期听取工会对涉及职工利益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商讨实现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双赢之策。要进一步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劳动部门、工会组织、企业联合会)维权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在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政府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的政策制定,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利益。要进一步健全集体合同和工资协商机制,把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维护职工经济权益的重点来抓。要健全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完善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努力保障职工尤其是非公企业职工的民主权利,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创新生活保障机制。各级工会要教育引导职工积极参加社会保险,督促用人单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和及时足额交纳社保资金。要进一步抓好“和谐帮扶”工程,不断完善困难职工的救助机制,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利益。
创新财务管理机制。各级工会要建立规范合理、协调有序、公开高效的工会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构建工会经费收缴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财政、地税代收代征的收缴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工会经费收缴和使用的审计。
创新工会活动形式。各级工会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积极参与党委、政府开展的主题活动,以提高职工群众素质和工会工作水平为目的,不断创新工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工会的宣传工具和阵地,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打造工作品牌,是构建和谐工会生命与力量的源泉
打造以工促农品牌。各级工会要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要求,做好组织和引导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工作,让企业从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发挥工会职工学校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并把工会的触角延伸到农民工阶层。
打造劳动竞赛品牌。各级工会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入开展以岗位技能、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争先创优等为主要内容的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培养一批智慧型的“金点子大王”、“技术带头人”、“职工发明家”,积极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参与“构建和谐赣州、实现新的跨越”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活动;开展“建功立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
打造网上工会品牌。市总工会要适应网络时代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立“赣州市工会网”,使之成为联系企业与职工、工会与职工的新平台,成为全市工会干部交流经验做法、学习业务知识的新园地,成为工会发布维权信息、做好维权工作的新载体。
四、强化自身建设,是构建和谐工会的组织保证
要强化工会的组织建设。要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会组建工作,在工会组织体系、组织形式、组建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着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把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内的职工群众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要立足群众组织的特点,抓住增强基层工会活力这一重点环节,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在组织职工、动员职工、依靠职工、服务职工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我市工会建设成为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团结动员职工在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众组织,推动赣州经济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人民团体。
要强化工会干部队伍建设。要配好配强工会领导班子,真正把优秀的干部选拔到各级工会的领导岗位上来。还要广泛吸纳人才,拓宽工会干部的来源渠道,建立一支专、兼职和积极分子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
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要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组织广大工会干部认真系统地学习工会业务知识、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全面提高工会干部的业务、理论素质。
要强化工会干部的作风建设。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多到困难企业、困难职工中去,以深厚的感情倾听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关心职工疾苦,反映职工呼声,为职工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张祖煌作者系赣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工会之浅谈》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工会之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