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

时间:2019-05-14 15:4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

第一篇: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

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

内容摘要:社区服务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地体现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化解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赢得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和热爱,进而激发居民群众对社会的关心,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二、培育社区组织,优化社会结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与公益事业要由各种社会组织来承担,传统的单位制管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社区管理新模式,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城市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实行“四个民主”,落实了居民群众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关键词:四个民主,社会人,社区,管理,居民,群众,群体,参与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发挥城乡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城市社区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地位作用,丰富了社区建设内涵,指明了社区建设方向。

一、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利益关系调整。

和谐社会要求努力做到社会利益平衡,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不同群体的利益应统筹兼顾,不能以牺牲某一阶层(群体)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阶层(群体)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实现各阶层(群体)利益平衡成为重大社会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社区建设贯彻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把发展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居民群众生活品质,从基础性层面协调社会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营造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可见,发展社区服务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厦门市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区、街部份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设有社区服务站,开展家政、卫生、治安、就业、托老、助残等130多个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站为60岁以上老人体检率达88%,建立老人健康档案率达86.23%;接收7万余名企业退休职工进入了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帮助2.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为1.4万名贫困群众落实“低保”救助;捐助千余名贫困家庭学生上了大学;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上千个贫困居民家庭,“老有所养,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幼有所托”的社区服务目标得以初步实现。社区服务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地体现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化解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赢得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和热爱,进而激发居民群众对社会的关心,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目前社区服务正处于发展时期,服务体制与机制、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均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当前,首先要改革创新社区服务体制。市、区、街均应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设立社区服务站,形成上下衔接、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承接政府“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展面向居民群众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其次要积极构建大服务格局。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重点开展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面向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使不同群体尤其是困难群体普遍享受到社区服务带来的现实利益。还要努力改善社区服务条件和环境。通过立法等形式,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能,切实解决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存在的行政化倾向问题;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解决办法,将社区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型”社区建设,为居民群众创造高效、快捷、方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

二、培育社区组织,优化社会结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与公益事业要由各种社会组织来承担,传统的单位制管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社区管理新模式,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城市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通过社区建设,培育和健全社会组织,将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经营者等辖区所有人员置于组织管理之中,避免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人口管理出现的漏洞;完善社会功能,通过居民教育、救助保障、医疗保健、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社区服务,使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居民群众在社区组织与活动之中建立广泛的联系,改变过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增强同驻社区,共建家园的理念。

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占人口总数的1/3,外资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这对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先后两次全面调整社区规模,使调整后的社区地域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3000户左右,整合了社区资源,优化了管理环境。目前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普遍健全,建立了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流动党员登记与管理、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等制度,党组织核心领导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在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等自治组织的同时,社区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志愿者协会、文体协会等公益性、福利性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发育壮大。通过这些新型的社区组织承接了大量与居民相关的社会公共管理事

务和公益事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4年10月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社区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从根本上优化了社会管理结构,使单纯的单位管理模式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填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出现的真空,打造了新时期城市基层管理的坚实平台。

社区组织建设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区组织能够得到不断巩固与加强。首先是要牢固树立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社区干部配备到社区党组织班子,创新完善社区党组织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容与形式。其次是要进一步理顺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明确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工作的事项,建立工作准入制度,切实改变社区存在的牌子多、会议文件多、考核评比多的现状,切实发挥社区居委会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功能。再就是要不断培育壮大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以社区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程度。组建市、区、街、居不同规模与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发挥社区建设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完善社区志愿者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使之成为社区服务的主力军和城市社会管理的生力军。

三、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调动居民群众参与

社区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和谐社会要求不同利益主体有通畅、规范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为居民群众提供对社区教育、治安、环境、卫生等社会事务的知情和参与的机遇与条件,保证他们的利益诉求能够在社区得到及时、有序的表达和体现,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厦门市社区民主选举日臻规范,社区居委会普遍推行差额选举,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并积极推进社区直选。民主决策逐步完善,涉及社区成员利益的大事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一些重要事务的决策以“社区事务听证会”形式听取居民意见。如金尚社区就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建设、老年人活动休闲室设立、文化活动中心管理等28项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召开民主听证会,保证了社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民主管理渐入正规,社区的事务包括协助基层政府办理的与居民相关的工作,如“低保”对象确定、就业优惠证申领、应征入伍青年政审、党团关系管理、经费收支等社区事务,通过公开栏、简报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公开。民主监督不断加强,普遍开展了社区居民代表评议社区干部、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活动,加强了对社区干部和基层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实行“四个民主”,落实了居民群众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氛围逐步形成。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应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力与义务,为更好地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提供法律保障。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出让社会自我治理空间,给予社区自治组织适当的权力和财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应加强居民自治的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居民自治的舆论氛围,使更多的居民群众掌握民主自治知识,提高民主自治能力。

四、坚持资源共享,落实共驻共建,促进社会互助活动

蓬勃兴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生活路径正在从线状(家庭到单位)向块状转变,即向自己生活的社区转变,对社区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成为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有限的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关系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互助,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厦门市通过建立社区建设协调机制、出台资源共享政策措施,有效整合利用了社区资源,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辖区单位调整房屋面积数千平方米,改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使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达到322平方米。中小学校的操场、健身房、图书馆等文体设施以及辖区单位财政拨款建设的非营利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人才、信息、物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市、区党政机关和辖区企事业单位纷纷与社区结对子共建,实现党员教育联抓、社会治安联防、公共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已组建的2000多个社区服务中介组织,4万余名社区服务志愿者,遍布城市角角落落,深入居民家家户户,开展扶贫、助残等各类志愿服务40余万人次,深受居民群众爱戴。建有社区文艺队伍400余支,去年举办“共建温馨家园”文艺调演,历时3个月,社区自创自演的节目400多个,极大地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单位之间、居民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增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建设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带来生机与活力。坚持资源共享,落实共驻共建任重道远。首先要强化舆论引导。各种新闻宣传媒体应加大报道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资源共享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建章立制,确定资源共享的范围、时机和条件,明确保障的措施与办法,促进资源共享深入有序地开展;还要强化典型引导。通过开展典型示范活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由点到面,逐步拓展,稳步推进。

第二篇:《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包括三个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实行以“社区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新思路下,社区被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议程上来。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和谐社会的调节手段,而是通过文化的激发力和感召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社区与社区文化简述

(一)社区的渊源

社区一词虽然由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并被沿用至今,但社区的内涵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管子•乘马》说‘方六里,名之曰社’,指的是人群聚居的区域。西晋人杜预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请致千社’中‘社’字的解释是:‘二十五家为社’,指的是以家庭为基础构成的社会群体。从这个角度看,汉语的社字,已包含现代人所谓‘社区’的内涵。”

“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说:‘人和社会团体,各种机关、学校等分布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结构,一个系统,这就是社区。’(参见费孝通《社会学的探索》)”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国家民政部的指导下,在城市的街道和里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从此社区这一概念被引进老百姓的生活中。

(二)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细胞和基础。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社会中聚居于一定地域范围内、遵从一定文化规范和制度约束的居民群体及其组织化的共同体,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政治稳定和文化生活的基础。在传统意义上,社区是个内涵较大的广义范畴;而实际上,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相对于散居式乡村而言的狭义社区概念,更多的是指涵盖大中小型城市里居民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群体。

如今,社区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人群聚居的小市镇或大村落。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它聚集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社区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兴起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它既 的利益格局。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自然要提上日程,提到比过去更为重要的位置。三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⑶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将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小康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还应当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而社区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的功能体现。“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建设的意义非同一般。社会越发达,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文化就越会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城市社区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基层文化也就越居于主导地位。”⑷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从物质基础的经济建设,到非物质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作为基层文化,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例如:“塘桥街道用先进的文化提高社区的组织化程度,现在已经拥有了由居民参与设计、创作的区标、区歌、社区‘温馨公约’、《2004—2010年社区发展纲要》、《‘温馨在塘桥’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扩充社区文化内涵的标识与章程。每年交叉举行的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已成为社区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体育盛会。每月一日的广场升旗仪式,每月第一个周四的‘综合环境整治日’成为广大居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固定载体。社区报、社区精神、各种‘塘桥杯’赛事为社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亮点。塘桥街道社区建设取得了党群关系和谐、条块关系顺畅、管理与服务相通、信息反馈便捷的良好效果。”⑸

由此看出,先进文化有利于凝聚社区民心。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文化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文化活动这个媒介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共同爱好的社会群体,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广大居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因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45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塘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就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进行了访谈式调查,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不同人群,比较准确地掌握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和共同爱好。在此基础上,找出和谐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即以‘温馨在塘桥’工程为抓手,贯穿‘兴办实事、提升服务、文化贯通、党建统领’的工作思路,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公众认同的社区文化。体现了一切为了居民的需要,尊重居民的文化要求服务于民的社区文化建设方略。”⑾新河镇举办“阳光星期六”培训班,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民间音乐,交谊舞等培训,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点。历史表明,文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起的根本作用,首先在于满足于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塘桥街道尊重居民需要,一切为居民服务,实现了社区文化蓬勃发展。

文化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⑿只有不断满足人们根本利益和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永葆活力。

2、因地制宜原则

上海的古美街道社区,就依托闵行区每年举行的艺术节的契机,和临近的上海戏剧学院的人才优势,组织开展“共同的家园”为主题的社区艺术节,和“七彩的古美”文化周天天演的一系列的活动,丰富多彩,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100多支文艺团体活跃着,形成亮丽的风景线。

“欧阳社区属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其文化街集中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委党校、区教师进修学院、朱屺詹艺术馆等教育文化单位,这些场馆以前由于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有限的开放时间,都有一定的闲置。社区实行通过错时、错位开放,这样一来,市民可以免费听到各类知识讲座,也能以低票价到朱屺詹艺术馆欣赏高雅艺术。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往开放时间仅为课余、双休日和寒暑假,现在工作日白天也免费对居民开放。文化街两端统一设置指示性街牌,在各教育文化单位所属活动点设置指示性标识和活动时间表‘菜单’”。⒀

由上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社区的状况、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开展社区区域范围内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符合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3、开放性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在逐步减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和融合。坚持开放性原则是以一种客观、历史和睿智的态度来看待文化,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吸收当代和国外优秀的文化。

“塘桥街道很好的运用了该原则,千方百计引进各种专业文化院团,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2005年,塘桥街道先后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海民族乐团、交响乐团、上海沪剧院等单位沟通联系,安排了‘高雅艺术进社区----中华民乐进塘桥’大型民乐专场、‘仲夏之夜’----上海沪剧名家广场演出。同时在引进文化大餐,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在社区文化站的扶持下,已形成一些保留曲目,被称为塘桥名品。”⒁

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营造了社区的“文气”,又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当地社区的优秀文化,深受居民喜爱。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从“栖息之所”到“精神家园”,有效激励打造社区文化

社区群众的参与意识淡薄,是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责任感,甚至错误认为社区文化建设是政府的职责。还有很多居民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回家后只把住处当作栖息的地方,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笔者认为要调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和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以满足社区内不同层次的群众,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实施激励手段包括情感激励,进一步挖掘有益的活动形式。

老年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老有所长,犹有余热。社区文化中对于老年人开展的文化活动不应该再局限于吹拉弹唱这个范畴,可以利用网络、数字化传媒、无线通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挖掘有益的形式。信息时代,掌握网络、数字化传媒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长,社区开展老年大学,与数字化传媒相结合,教会老年人使用电脑甚至运用网络开发第二职业。四川有个退休的老人利用网络开了个旧书店,每月为社区服务而快乐,又为社区赚到一定的收入。组建老年人的信息科普队等,与时代紧密结合,宣传数字化资讯,开辟了新的形式。这样的方式既丰富老年人的世界,又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了。

对于上学的青少年,可以与社区内的学校活动相结合起来,学校组织与社区为主题的活动。古美社区并且坚持每年举办“青春无限,运动无限”的社区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五子棋比赛,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并为青少年搭建了展示其智慧,风采的桥梁。组织学生“喜看古美新变化的活动”,和通过古美一日游“牢记共和国历史”爱国基地巡访等活动增强了社区内青少年的知识和主人公意识。

对于上班一族,可以采取以家庭活动带动的方法参与。从小“家”到大“家”,大“家”的活动渗透到小“家”中来,这样的以家庭为单位从情感激励对社区的热爱,和有效激励和社区服务奖惩结合起来,活动方式力求不繁复。比如:社区征文活动,可以在茶余饭后完成,不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提倡“我爱我家”,“我爱我社区”的摄影征稿活动,能体现有文化内涵的上班族的水平又能保证广泛的参与面;或和家里的老人、孩子一起参与的活动。

对于参与的居民无论老人,上学的青少年,中青年上班族,均实施奖励,与社区服务结合。比如减免一点物业费用或者卫生费用做为对老人和中青年上班族的激励,加品德分作为对上学的青少年的奖励。实施有效的激励方式,让中青年上班一族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

综上所述,应用有效的激励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和归属感,所有居民把社区当作精神家园形成社区的文化社会心理和意识,并逐渐形成和谐的社区文化,打造建设社区,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从“银发产业”入手,搞好社区文化产业

社区文化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拓展社区文化资源,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探索和尝试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新模式,改变过去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单一性。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投资体系。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相结合。”⒂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有很多的说法,笔者认为可以从“银发产业”入手,“银发产业”即老年产业。众所周知,从1999年开始,.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3倍,已成为占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的产业。老年人为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的负担,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社区可以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根据老年人口的特点和需要,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这一收入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是取之于“银发”用之于“银发”。以老年产业来带动社区文

10111213-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导向与~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 “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阵地。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丰富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及领域,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富于创造性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回答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途径。对时代课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实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导向与~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阵地。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丰富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及领域,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富于创造性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回答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途径。对时代课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实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深入阐述党为完成历史任务所提出的纲领、政策和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遵循认识规律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步骤。任何新理论的形成,既要以当时社会实践的新状况和新趋势为基础,又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汲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要在批判与继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再次,指导实践发展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理论创新并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思辨活动,而是基于对社会实践的概括、服务与指导。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又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始终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努力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有战斗力。应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了解群众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做到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应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思想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做到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使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力量。努力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艺术性。意识形态工作方式的创新,是提高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必须在继承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对于社会成员要区分层次,立足实际,因人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在继续巩固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宣传文化阵地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种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崭新平台。艺术性来源于实践性。主流意识形态应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作思想源泉,不断从生活实践中吸取新鲜营养,增强宣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还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展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一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二是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方式。既要针对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多层次平台,又要通过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规范和引导,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导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正确回答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五篇:干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文章标题:干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内容提要】建设和谐社会,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许多问题,关键的首要的问题还是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由干部来领导,没有一个和谐协调的领导队伍建设和谐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当前干部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腐败、利益不

公、信仰缺失及其他多种多样的问题,影响了干部的领导力、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让干部过好权力关、政绩关、名利关、作风关,树立好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名利观、作风观。

【关键词】和谐社会 干部队伍

建设和谐社会,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许多问题,理论家们在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过严密的研讨。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关键的首要的问题还是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

一、干部是决定的因素

毛泽东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也强调人是第一重要的要素。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正是人的发展。人与人不同,不同的人在社会生产力要素及其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首先,人群必然形成不同的等级层次。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群,必然会因种种原因而形成“头人”及头人荫护下的不同等次群,这是人群的本来面貌。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层次划分才推进了人群的发展。一是有了“领导”,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二是有了“游戏规则”,明确了等次,也就是制定了生存的“规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各自按照自己的等次名分行事,社会便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下走向未来。如果没有“领导”,一盘散沙,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头人”领导了社会前行。

其次,人的等次是一个历史的命题。纵观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是世界“人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从古到今,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之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儒道墨法的观点学说教义、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君臣父子,还是今天的不同社会阶层,都表达了人的等级层次贵贱尊卑;从世界法制历史的境况看,作为古巴比伦王国楔形文字法发展之集大成的《汉谟拉比法典》,在公元前18世纪就将人分为自由民和奴隶,而奴隶又分三个等级,直到今天,在资本主义的领地里也还存在着包括肤色、人种在内的人的不同等级的划分。

第三,当今的“干部”处在社会前进的领导地位。干部,是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决策、协调、实施并进行促进检查指导的公职人员。干部是准统治阶级。社会要前进,必须要由一个“精英”、“先进分子”层次的人来进行统治和领导。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里,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和谐的区域,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复杂,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在所有的这一切中,归根到底是要把人组织、团结、协调起来,通过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而起领导作用的是干部。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由干部来组织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等等任务,要求首先是干部队伍的和谐,没有和谐协调的领导层来进行有效的“统治”是不可能完成的,仅仅是试图通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某一地区、某一阶层的人去自发地努力,而没有全辖区的统筹协调发展,是不能建成和谐社会的。

二、当前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不容轻视

干部是一个阶层,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支队伍是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他们在共产党的旗帜下,是“三个代表”的宣言人、实践者,他们还代表着党的形象、国家的命运、人民的期盼,他们的言行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情绪,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这是社会前进的逻辑赋予现代干部的伟大使命。然而,一些现实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腐败问题,治理艰难。一部分干部的腐败问题是压在人民群众和一般干部心上的一块石头。一些干部的腐败问题严重地挫伤了民意,也损害了干部队伍的激情。人民群众对干部存有美好的看法和期望,他们见不得干部腐败,对干部腐败恨之入骨,进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信仰危机、精神危机、社会活力危机等问题。干部队伍中的腐败问题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个沉重的沉痛的问题。

——利益不公,心理危机。一些利益不公、贫富分化现象使一部分干部情绪低落,伤害了干部队伍。隐性收入、灰色收入、非法利益等形式的收入差距加重了干部贫富分化。

——斗志弱化,信仰缺失。一些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淡漠了,失去了干部应有的朝气蓬勃的创造活力和斗志昂扬的领导力,对于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什么是执政和执政能力?什么是和谐社会?所有这些,有多少干部扪心自问过、认真思考过?又有多少干部把这些关于理想信念、宗旨信仰的问题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过?我们的一些干部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有什么两样?

——不良表现,多种多样。现在的干部队伍总体上还是好的,在党的领导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上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干部队伍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大致有这样几类。

1、弄钱的:拜年拜节拜病痛,卖官卖调卖工作;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占点干股;介入工程,建设改造,吃拿好处;冒名顶替,兼职兼薪;设置小金库大金库暗自开支;开矿经商开公司办企业垄断经营,构建利益格局;收钱收礼收证券敛取钱财。

2、追名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追逐名利;攀比浮夸,数字政绩;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

3、搞假的:做表面文章,摆花花架子;华而不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导演新闻,自吹自擂;玩弄文字,编造数据;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置若罔闻,玩忽职守;虚张声势,夸夸其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4、撒懒的:一般应付,消极怠工,敷衍了事;斗志涣散、情绪低落、转移兴趣;精神萎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无过是功。这些问题,损害着干部队伍的肌体。

三、建设和谐社会干部要过好“四关”树好“四观”

建设和谐社会,干部是关键。建设和谐社会,干部队伍要过好权力关、政绩关、名利关、作风关,树立好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名利关、作风观。

(一)过好权力关,树立好正确的权力观。对于权力观,全部的干部都能说出它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来,但仍然要强调:干部是党的干部,党是执政党,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应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所有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能是掌权为民,绝不能以权谋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因此,要对领导干部强调三点:

1、权力就是服务。这是邓小平理论。这个服务是为上级、下级和本级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那种只对上级服务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

2、权力就是责任。就是要对其权力指向的对象负责,这个负责就是要按照党国的要求,最大化最优化地配置权力资源,实现权力职能成效最大化。

3、权力就是奉献。就是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自己的权力事项上做出成绩来,为党为国为民做出自己权力的奉献。权力大小与服务、责任、奉献量成正比,干部应当正确运用权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过好政绩关,树立好正确的政绩观。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党和人民实实在在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所取得的成绩,是经得起检验和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要努力地教育说服干部过好政绩关,树立好正确的政绩观。一是明确身分,认真反思。就是要从干部身分出发,去认真对自己的思想认识、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现实政绩的情况进行总结思考,从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冷静思考,查查问题。我们每一个干部都要再进一步对自己的工作状况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分析,看看在我们身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不对?从而找出改进的方向和途径。三是平心静气,正视现实。就是要把心静下来,把脚沉下去,把事做下去。要正确对待我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不公、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一方面要相信党能够解决好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情绪支持党和国家解决问题。

(三)过好名利关,树立好正确的名利观。要苦口婆心地教育说服广大干部正确对待名利,过好名利关,树立好正确的名利观。当干部就是要组织和带领广大群众做好自己的事情,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为之而做出的贡献就是个人的名利;就是要放弃对个人名利的过分追求,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人民群众的服务员,不图名声人气,只求对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对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在利益上,不追求奢侈豪华,不攀比贪婪,树立人穷人格不穷的气节,树立“只睡一张床”、“只吃三顿饭”的思念,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善于过紧日子,不该得的不得,不该拿的不拿,廉洁正气,两袖清风。从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看,也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些在干部利益不公方面的问题,比如针对机构改革以后财政供养负担反而严重加重的状况,把那些二三千人的乡撤销合并,向乡镇干部转移部分利益实惠;对那些在边远山区乡镇工作的干部给予子女上学的鼓励优惠政策,考上高中、专科、本科的给予支持;在住房问题上,对乡镇干部进城买房养老给予政策支持;在工资待遇上,努力改善差距过大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大治理干部非法占有、腐化腐败等问题的力度,还广大干部心理上、道义上的公平。

(四)过好作风关,树立正确的作风观。工作作风是思想作风的反映和表现。干部工作作风历来都是党风建设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实表明,好的工作作风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形成巨大的凝聚力,结成顽强的战斗力。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作风,败也在作风;一个单位的形象,好在作风,坏也在作风;一个干部的印象,优在作风,劣也在作风。

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要不断地放弃自己对名分利禄、升官发财、安逸享受的过分追求,原本地回归事物的本来面貌上来,回到现实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上来,根据全社会进步文明的实际水平来衡量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这才叫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做得事情。

要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要教育广大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来,让群众接受,使工作取得实效;大兴实事求是之风,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上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让我们的工作经得起群众的评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大兴为民谋利之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集中心思、集中精力保护群众利益,为群众谋取实惠;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抓工作,贵在落实,把关系到发展、关系到群众利益、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处理好、落实好。

要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干部的工作主要是动口、动手、动脑。要争取能说,言之有理;能写,言之有物;能想,想之有新。干部背负着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使命,背负着领导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使命,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作风,坚持重实际,鼓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扎扎实实地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

《干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干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下载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社会中文化艺术建设的积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伟大目标,凝聚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励亿万人民为民族独立......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科普教育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科普教育 择要: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阐述了社区科普的基本任务,论述了社区科普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了......

    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工会之浅谈

    文章标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工会之浅谈 在经济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后,非公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会工作的领域、重点、对象、方式等也发生了......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5则范文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

    和谐社会中的人民调解

    和谐社会中的人民调解 ——结项报告 调解是一朵极具中国特色的化解纠纷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东方之花”,在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

    浅析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析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文化建设......

    浅谈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谈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淞南镇社会事业管理办主任陆文焕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不断的开发和应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越来越凸现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