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

时间:2019-05-14 15: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调查报告——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调查报告——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

第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

社会道德现状分析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这是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道德准则的重

要性在这可算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腾飞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可靠的道德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妥善协调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新问题和各种新的人际关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靠法制,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

1、信仰不足。社会的转型总是必然性地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主要体现在其一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传统信仰的危机;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其三是现代资本

主义文化信仰的危机。当前中国正处于信仰混乱,人心思凝的这样一个关键时刻。

2、信任缺乏。据资料统计,我们中国每年因为信任危机导致八千亿的损失。善良的人们被淘汰,要么善良的人们放弃善良。当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深的程度,扩展到一定广的范围,社会状态就必然出

现信任危机。

3、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滞后。道德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知识,一种规范,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判断、选择、评价、行动和创新能力。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

功能和控制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形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调查背景

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为了实现我们目前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理念和目标,强化我们的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经济体制的转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糟粕文化的侵蚀以及对思想、道德等精神建设倡导的弱化,使“向前看”变成了庸俗的“向钱看”,一味的强调经济,对金钱的顶礼膜拜膨胀了个人的私欲和胆量,接下来的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腐败的滋生和恶化。精神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建设性指导方针,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对个体是,对社会尤其是。而道德属于精神的范畴,并且是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不仅表现为民众的行为规范,而且表现为民众的价值信仰和精神理想。“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缺乏这种精神,就会危害社会公平和正义,影响社会安定和秩序,和

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口号也只能成为空谈和乌托邦似的空想了。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促使人们的道德伦理、道德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市场经济追求公平、法律、正义和效率的原则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重视青年志愿者活动,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和服务他人丰富自己的主要方式,并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基于“基本道德规范”,把“诚信友爱”作为和谐社会道德方面的基本特征,从而把它提到了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目标价值的突出地位。

这对于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雷锋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新旧体制交替之际,经济成份和文化的多元化激荡与碰撞,不可避免地造成思想混乱乃至信仰危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乘虚而入。市场经济中的失信与社会道德体系的沉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一旦放任自流,势必带来恶性循环。失信将不仅存在于市场行为中,更会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应更多地给公德教育以制度方面的保证,使一切道德规范都尽可能地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

度”,都能够落到实处,不再是一种空洞的条文。

虽然作为百姓本身,遵守公德规范、履行公德意识不应以奖惩制度为前提,但制度层面上不能不考虑对其行为的奖惩,使有德者受奖,失德者受罚,让广大人民时刻体验到道德约束的客观存在和巨大效力,在实施社会公德行为的过程中,主动体验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律令”变成内在的需求,使之逐

渐养成自觉的社会公德意识。这个时代,雷锋精神仍然有其重要意义。

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能够激励几代人的成长,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人民的崇敬,一个群众性的学习活动能够历久而不衰,这充分说明,雷锋精神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

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诞生地和发源地。在这个时代更应该注重发扬雷锋精神。

材料

抚顺社会研究所曾于该地区抽取2000人进行调查。

其中15至25岁占12%,25至35岁占22%,35至45岁占28%,45至55岁占25%,55至6

5岁占9%,65至75岁占4%。

认为雷锋精神有必要发扬的占被采访者的59.5%;

认为雷锋精神有必要发扬,但要适当修改的占被采访者的27.8%;

认为雷锋精神没有必要发扬的占被采访者的8.7%;

持保留态度的占被采访者的4%。

其中认为没有必要和保留态度的受访者有73%是15至35岁间人。

由此可见:当今社会思想的主潮流仍然是要求提倡和发扬雷锋精神的,雷锋精神仍在以它自己的方式促进着社会发展;年轻一代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影响,在思想上出现一定偏离。我们需要加大对雷锋精

神的宣传力度。

事例

1我市学雷锋志愿者联谊中心的40余名志愿者曾来到劳动公园,向市民宣传如何保护好园内卫生、维

护公园秩序。

志愿者们对游人野浴、踩踏草坪、随手乱丢垃圾等行为进行了劝阻,并积极向他们宣传市民公德,并动手清理垃圾。

市学雷锋志愿者联谊中心是在共青团抚顺市委、市志愿者协会领导下,以全国、省、市劳模、人大代表、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学雷锋积极分子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多年来,该中心一直以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为社会义务服务为宗旨。自从公园重建开放后,在公园内始终存在着野浴、踩踏草坪、随手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为了阻止这些不文明行为,联谊中心组织志愿者40余人,分成3个小分队,到公园内宣讲市民公德,希望不文明现象有所减少。这次活动将持续半个月时间,利用早、晚市

民游园高峰期,向市民做宣传,使公园内的环境有所改善。

事例

2在元宵佳节之将来临之际,光明街道春光社区青年学雷锋志愿者小组全体成员走访慰问5户孤寡老人,为她们打扫了房屋并带去了元宵、水果等慰问品。老人们非常激动人心地说:“党的政策好啊,特别有你们这些志愿者经常来帮助我,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走访后,学雷锋志愿者小组又来到光明养老院,为那里的老人捐赠了数十件衣物,并亲自为他们穿上。当给85岁的老战士佟春富穿上新毛衣和外衣时,老人很高兴,拉着社区苗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们,感谢党,元宵节之前还没有忘了我这个老战士。”春光社区青年学雷锋志愿者小组让她们感受亲人般的温暖、感受社会对她们的关心与关爱,深受孤寡老人的好评,传承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结论

每当提到乐于助人,许多人都会想到雷锋,但雷锋逝世的时间越长,人民似乎对做好人好事的热情

也冷却了不少。

青年志愿者行动,既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也是进行有效思想正是教育的重要途径。志愿者行动是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使人生价值升华体现的较好的形式,它把服务

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这句话,我相信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已经重复了许多许多遍了。但在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做好人好事有下降的趋势。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都觉得做好人好事只帮助了他人,但自己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他们的热情便倍减了。首先要明确的是“施恩莫望报”,助人只为了帮助他人,不是为了其它;其次,如果社会每个人都是乐于助人,大家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么到了你有需要的时候,别人也会义不容辞地来帮助你。这也算是回报。因此,我们为何不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别

人呢?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社会新一代的接班人的我们都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我们应该发扬雷锋的精神,乐于助人,让助人的风气吹遍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雷锋虽已逝世,但雷锋的精神却是不朽的。雷锋这个名字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是一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象征,而且这种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只要社会的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意识的强化对道德理论的学习和体会,并付诸实践,真正

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

【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公平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牢固把握好社会公平,正确对待社会不公平问题,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第一篇 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和特征 社会公平是指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具有历史必然性并成为社会进步基础的公平观念。它必须立足于人本身,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和目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挖掘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还必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就是制度公平和政策公平。具体说,这种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人道主义公平。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是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i型您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领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把治国理政的事业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并且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进行了科学阐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引自《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第二篇 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首先,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所谓公平,就是没有偏见。在现代的多元社会,公平是一种社会契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没有偏见,才能形成社会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和行为规范。处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都有其特定的公共规则,据以规范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分配社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制约这些规则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就是社会主义。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没有社会公平,就谈不上社会正义,失去了社会主义,必然导致社会的失衡,而失衡的社会,肯定是不稳定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的社会**都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和失衡。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其次,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社会公平和正义,精义就在于给每个人以所得。从具体内容和规则上看,现代意义上的公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保证的规则,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机会平等的规则,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即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社会调剂的规则,即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每一次社会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说,公正的规则包括三个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却恰如其分的回报;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应当确立保证的规则,坚持机会成本的规则、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社会调剂的规则。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社会和谐意味着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和平共处,它的基础就是公平正义——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著名政治学家罗尔斯指出,社会公正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这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由于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相对的、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是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1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即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然,社会公平又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它是社会广大成员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目标,能够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道义动力,是一个政权具有和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公平正义应当成为是否实现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

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古老而放之四海皆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主要就是体现公平。但由于我们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城乡

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变动加剧,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三农”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潜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因此,体现公平,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公平是相对的,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但没有公平,就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 我国社会公平的现状及原因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市场、效率为导向的政指引下,尤其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在物质生产和财富增长方面得了巨大成就,并向富裕、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效率增长而公平下降的“中国悖论”,产生了新的社会不公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我国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上。(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东部地区的6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l 1759.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587元,为历年来最高。行业之间出现了较多的垄断现象,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垄断的存在,导致了行业之间的收人差距逐渐扩大。统计显示,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惊人地增加到4.88倍,并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差距合理水平3倍左右。当前,我国最穷的10%的人口只拥有社会总财产的0.7%,最富的10%的人口却拥有社会总财产的41.4%,后者为前者的59倍,出现了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的公民贫富极度分化,一些人家财巨万,另一些人贫无立锥之地”的现象。【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g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364.)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集中体现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涵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1999年将范围逐步扩展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的职工,2002年又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其中。【5】(泽民.全国建没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丰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然而农民工、农村务农人员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仍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和安置,尤其是被征地农民普遍面临“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窘境,养老、医疗、失业等f6j题不能很好地落实、解决;农村和城镇无业、失业人员基本上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职工失业或面临失业,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首先,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农村中小学的资金分别约为575亿元和1079亿元,用于中西部的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东部地Ⅸ农村小学的21%和36%,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东部农村初中的18%和30%。这种显失公平的经费分配比例,直接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入学率、师资力量上的明显不公。以2000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东部达到96.47%;中部达到81.87%,西部仪达到42.26%。其次,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小学教师多是专科文凭,甚至有些代课老师仅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而且这咎教师多是“一专多能”,中学教师最高的学历仅为本科文凭。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实现了“本科化”甚至“硕七化”,另外由于大批富有经验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历届高校毕业生大多倾向于到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就业,也导致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

四、住房问题集中凸显

第一,房价居高不下。据统-H‘,2009年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7%;至2010年3月份上涨11.7%【6】(张锐,雷星.我国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浅析——以政府规划制为视角[J].经济师,2009(36):29.)。房价的飙升使那些收入较高、早买房、拥有多套房的群体不动产财富迅速增加,而那些购买能力较弱或无购买力的中低收入阶层则面临着边缘化、生存难的境地。第二,保障性住房不能切实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利益,真正的低收入者仍然无房可居。第三,弱势群体面临生存困境。这类人群以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为主。据统计,2000—2009年我国毕业大学生人数共计3275万,其中至少1/3靠租房,面对畸高的房租他们只能“蜗居”,沦为城市中的“蚁族”。而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更为恶劣,集体宿舍、自建的简易工棚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处。

第五篇 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首先,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其次,缩小社会差距,平衡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要慎重出台涉及各种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避免出现分享改革成果与承担改革成本脱节的问题。要在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完善分配、税收、财政、金融、社保等制度,加强对落后地区、困难行业和群体的扶持,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要积极推进户籍、就业、升学等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社会流动中的壁垒,使各阶层社会成员尽可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三篇: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

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

内容摘要:社区服务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地体现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化解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赢得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和热爱,进而激发居民群众对社会的关心,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二、培育社区组织,优化社会结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与公益事业要由各种社会组织来承担,传统的单位制管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社区管理新模式,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城市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实行“四个民主”,落实了居民群众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关键词:四个民主,社会人,社区,管理,居民,群众,群体,参与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发挥城乡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城市社区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地位作用,丰富了社区建设内涵,指明了社区建设方向。

一、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利益关系调整。

和谐社会要求努力做到社会利益平衡,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不同群体的利益应统筹兼顾,不能以牺牲某一阶层(群体)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阶层(群体)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实现各阶层(群体)利益平衡成为重大社会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社区建设贯彻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把发展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居民群众生活品质,从基础性层面协调社会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营造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可见,发展社区服务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厦门市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区、街部份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设有社区服务站,开展家政、卫生、治安、就业、托老、助残等130多个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站为60岁以上老人体检率达88%,建立老人健康档案率达86.23%;接收7万余名企业退休职工进入了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帮助2.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为1.4万名贫困群众落实“低保”救助;捐助千余名贫困家庭学生上了大学;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上千个贫困居民家庭,“老有所养,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幼有所托”的社区服务目标得以初步实现。社区服务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地体现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化解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赢得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和热爱,进而激发居民群众对社会的关心,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目前社区服务正处于发展时期,服务体制与机制、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均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当前,首先要改革创新社区服务体制。市、区、街均应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设立社区服务站,形成上下衔接、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承接政府“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展面向居民群众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其次要积极构建大服务格局。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重点开展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面向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使不同群体尤其是困难群体普遍享受到社区服务带来的现实利益。还要努力改善社区服务条件和环境。通过立法等形式,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能,切实解决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存在的行政化倾向问题;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解决办法,将社区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型”社区建设,为居民群众创造高效、快捷、方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

二、培育社区组织,优化社会结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与公益事业要由各种社会组织来承担,传统的单位制管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社区管理新模式,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城市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通过社区建设,培育和健全社会组织,将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经营者等辖区所有人员置于组织管理之中,避免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人口管理出现的漏洞;完善社会功能,通过居民教育、救助保障、医疗保健、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社区服务,使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居民群众在社区组织与活动之中建立广泛的联系,改变过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增强同驻社区,共建家园的理念。

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占人口总数的1/3,外资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这对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先后两次全面调整社区规模,使调整后的社区地域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3000户左右,整合了社区资源,优化了管理环境。目前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普遍健全,建立了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流动党员登记与管理、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等制度,党组织核心领导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在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等自治组织的同时,社区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志愿者协会、文体协会等公益性、福利性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发育壮大。通过这些新型的社区组织承接了大量与居民相关的社会公共管理事

务和公益事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4年10月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社区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从根本上优化了社会管理结构,使单纯的单位管理模式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填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出现的真空,打造了新时期城市基层管理的坚实平台。

社区组织建设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区组织能够得到不断巩固与加强。首先是要牢固树立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社区干部配备到社区党组织班子,创新完善社区党组织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容与形式。其次是要进一步理顺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明确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工作的事项,建立工作准入制度,切实改变社区存在的牌子多、会议文件多、考核评比多的现状,切实发挥社区居委会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功能。再就是要不断培育壮大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以社区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程度。组建市、区、街、居不同规模与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发挥社区建设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完善社区志愿者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使之成为社区服务的主力军和城市社会管理的生力军。

三、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调动居民群众参与

社区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和谐社会要求不同利益主体有通畅、规范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为居民群众提供对社区教育、治安、环境、卫生等社会事务的知情和参与的机遇与条件,保证他们的利益诉求能够在社区得到及时、有序的表达和体现,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厦门市社区民主选举日臻规范,社区居委会普遍推行差额选举,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并积极推进社区直选。民主决策逐步完善,涉及社区成员利益的大事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一些重要事务的决策以“社区事务听证会”形式听取居民意见。如金尚社区就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建设、老年人活动休闲室设立、文化活动中心管理等28项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召开民主听证会,保证了社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民主管理渐入正规,社区的事务包括协助基层政府办理的与居民相关的工作,如“低保”对象确定、就业优惠证申领、应征入伍青年政审、党团关系管理、经费收支等社区事务,通过公开栏、简报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公开。民主监督不断加强,普遍开展了社区居民代表评议社区干部、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活动,加强了对社区干部和基层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实行“四个民主”,落实了居民群众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氛围逐步形成。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应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力与义务,为更好地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提供法律保障。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出让社会自我治理空间,给予社区自治组织适当的权力和财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应加强居民自治的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居民自治的舆论氛围,使更多的居民群众掌握民主自治知识,提高民主自治能力。

四、坚持资源共享,落实共驻共建,促进社会互助活动

蓬勃兴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生活路径正在从线状(家庭到单位)向块状转变,即向自己生活的社区转变,对社区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成为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有限的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关系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互助,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厦门市通过建立社区建设协调机制、出台资源共享政策措施,有效整合利用了社区资源,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辖区单位调整房屋面积数千平方米,改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使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达到322平方米。中小学校的操场、健身房、图书馆等文体设施以及辖区单位财政拨款建设的非营利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人才、信息、物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市、区党政机关和辖区企事业单位纷纷与社区结对子共建,实现党员教育联抓、社会治安联防、公共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已组建的2000多个社区服务中介组织,4万余名社区服务志愿者,遍布城市角角落落,深入居民家家户户,开展扶贫、助残等各类志愿服务40余万人次,深受居民群众爱戴。建有社区文艺队伍400余支,去年举办“共建温馨家园”文艺调演,历时3个月,社区自创自演的节目400多个,极大地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单位之间、居民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增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建设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带来生机与活力。坚持资源共享,落实共驻共建任重道远。首先要强化舆论引导。各种新闻宣传媒体应加大报道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资源共享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建章立制,确定资源共享的范围、时机和条件,明确保障的措施与办法,促进资源共享深入有序地开展;还要强化典型引导。通过开展典型示范活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由点到面,逐步拓展,稳步推进。

第四篇:社会道德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信电学院 12自动化 李金堂 20120502113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现将假期内对本地社会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1.文明交通问题

交通问题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经调查,本地存在大量闯红灯,行人斜穿马

路,翻越交通护栏,乘公共交通工具不排队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时将产生严重后果,导致多起交通事故等。

2.文明礼貌问题

经长期生活及本次调查表明,大量的市民经常口吐脏字,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以及抽烟,以及在夏天,街上会多出许多“膀爷”。对于这些现象,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只能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及道德修养,因此成为了一个长久的不能根治的影响市容行为。

3.环境卫生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市民经常将家用垃圾随处乱扔,在公共场合随地扔下果皮纸屑,随处乱写乱画并且随意破坏花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人们的免疫力,提高传染病的发病率。当今社会,市民的环保意识在增强,但是环境现状却仍然让人堪忧,这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目前中国的社会道德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规范、机制尚在发展与成长之中,社会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善和刚性化,道德理念还只是传统文化的自发表现,没有内化于民众的心中。引发当前各种社会道德问题的本质根源不完全在于公民道德水平问题,而在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性。因此,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吸取各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承下来,也要积极利用社会道德舆论的力量引导与完善各项制度,填补转型中制度设计的漏洞。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最后,就这些社会道德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注重教育,德育须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辐射全社会

2.把道德教育推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良好社会道德意识形成需法律保障

4.发挥好媒体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正确引导作用 5.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话语体系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努力让自己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第五篇:社会道德调查报告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1

近年来,高校录取率不断提高,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发展。但是高学历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高?我们都想德才兼备,但现实中两者并不一定成正比。一些大学生违反道德,甚至摧毁人心。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他们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作为温州大学的学生,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了解环境。这个调查是专门做的。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调查报告由温州大学学生处信息研究组发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温州大学的学生,调查内容从对道德素质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两个方面进行。通过反馈问卷,总结出温州大学学生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报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26份。

1.对道德品质的基本认识

首先,什么是道德品质?89.9%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道德修养,89.7%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道德情操,71.3%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素质,59.7%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素质。既然这个题目是多选题,每个选项都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那么可以看出道德品质在很多方面是综合的。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还会受到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那么,通过一定的外化,这种内在的抽象素养就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在对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理解上,只有20.1%的人认为自己很好很好,67.5%的人选择一般,12.3%的人认为自己差。这样的数据不禁让人纳闷,但心里却微微有些凉。我们从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所以要先学习,先做人。上了大学,走得更远,我们会褪色甚至忘记吗?

那么大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53.7%的人认为是道德修养,德才兼备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认为优秀的成绩最重要,10.1%的人选择创新的想法。当今社会,58.4%的人认为知识和道德素养都很重要。

另一方面,21.7%的人认为道德对公民的影响很大,72.3%的人认为道德在弱化,6%的人认为道德根本没有影响。这不仅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宣传教育,更需要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个人的自我完善。只有人人都是道德的,道德的公信力和约束力才会增强,才会真正发挥无形法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42.3%认为是个人意识,30.7%认为是在学校,26.4%认为家庭教育也有必要。的确,道德素养作为一种综合的存在,在其培养中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2.自己和周围人的道德素养水平

这方面是本次调查的重点。

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78.1%会主动让座,15.4%会选择& 别人不让,我也不让& 5.3%的人会假装没看见,1.3%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让。在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中,其实经常看到文大学的学生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有的同学甚至觉得让座很麻烦,就干脆一直站着。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这种谦逊,觉得如果在公交车上花钱,为什么要给别人让路?这种思想虽然不能被法律法规约束,但必然会受到道德问题的谴责。

当人行道是红色的,但是没有车辆经过时,你怎么办?

只有29.2%的人会坚守交通规则,等待绿灯通过;19.4%表示会跟风,别人走了我也走;16.1%的学生认为最好快走,35.3%会视情况而定。人不管走还是走,还是看情况,其实都是人的运气的体现。他们认为车少,车快,但是这么少的人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到了真的很后悔。

对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公益劳动,56.4%的人认为只要能得到利益,相对容易,就会参与;33.2%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任何活动,10.3%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的确,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学分挂钩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似乎不那么纯粹了。有些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不是为了志愿,而是为了志愿学分。但试想一下,如果志愿者活动没有相应的信用奖励,当代大学生又有几个能不求回报地做好这个职业呢?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

如果室友出门前忘记关台灯或者热水器,你会怎么办?

80.1%的人会和他们交流,希望对方下次注意;8.6%的学生会选择保持沉默,但会在心里留下疙瘩;另有11.3%的'人无动于衷。关掉手边的灯和热水器是一个好习惯。在生活中,由于粗心大意而忘记关灯和水之类的事情确实会发生。这时候作为宿舍成员,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形成这个习惯。

你介意不道德的行为吗?

69.8%的学生表示在乎,16.1%的学生表示不介意,8.8%和5.3%的学生表示不在乎,习惯了。遇到不道德的事情,25.7%会坚决反对,21.2%会选择随大流,47.1%会提出自己的看法,6%会视而不见,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只有说出来,指出不道德的行为,才能避免这些行为变得更加猖獗。但是,现在的趋势是,如果有人在公交车上偷东西,很少有人敢理直气壮地指出来。这就是社会的悲哀。

下面列举了一些不道德的不良行为,以说明:

你或你的同学具备以下条件吗?是,不是

吐痰27.7% 72.3%

乱过马路73.3% 26.7%

乱扔垃圾61.5% 38.5%

55.9%和44.1%的人随意骂人

作弊41.8% 58.2%

说谎42.3% 57.7%

抄袭50.9% 49.1%

其中我们进一步设置了一个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调查:你对考试作弊是什么态度?是不是

不能接受,我从没骗过30.2% 69.8%

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太大38.0% 62.0%

可以理解,为了得到28.0%和72.0%的高分

可以理解,比补考好30.5%和69.5%

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做过11.8%和88.2%。

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被抓也没事。16.6% 83.4%

其他5.8% 94.2%

周围只有33.2%的人认为自己做得好,60.7%的人认为自己一般,6%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差。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美德。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恐怕就不用谈其他道德问题了。

那么这些不道德、不称职的行为都是因为什么呢?

你认为不道德、不称职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

图方便51.1% 48.9%

不是很特别,大约44.6%和55.4%

大家都这样,我也是35.8% 64.2%

习惯变得自然50.1% 49.9%

社会风气造成的分别为69.0%和31.0%

个人意识差55.2% 44.8%

缺乏宣传教育32.5% 67.5%

人性本恶13.4% 86.6%

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没有什么可以作为道德品质下降的借口。

三、本次调查的摘要

据有效统计,总体来说,我校学生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但问题不容小觑。忽略不道德因素,做事缺乏素养的人不在少数,有主客观原因。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本文就如何解决网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

1.大学生反思自己,从自己做起。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站在世界上的基础。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并成就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二,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是贡献,而是伤害。

第三,延伸到更大的层面,是全社会的责任。住在鲍鱼的地方,好久没闻到了。如何改善这种社会环境?毕竟还是要从一个小地方做起。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们认为,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国家非常重视和谐社会的道德工作。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进一步提高。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2

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吉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3

摘要: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共同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要求不同职业的人们恪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准则,为了了解不同职业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看法,我们小组于2o1月6日在乐山阳光广场进行了一场社会实践调查,以调查问卷、询问和交流的形式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以及对标准的一些看法,让我们明日了不管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遵循各自相应的职业道德,从而促进个人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职业道德遵守看法调查发展进步

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刚刚接到关于社会实践的学习任务时,大家心里都忐忑不安,因为这是从小到大的第一次由自己策划并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验,不知该从何入手,后来,经过李老师的指导。我们先在班级上进行了讨论,并且自由分组,由我和唐志江、曾宇、曾媛、徐迪、翁星玥组成了调查小组,由唐志江担任小组长。接着,就为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搜集问题,打印问卷。原来不熟悉的同学渐渐变得熟悉起来,大家互相帮助、相互交流,成为了一支强有力的小组,调查问卷也在我们的相互配合下完成了!不知不觉就临近了期末,大家决定在1月6日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地点选择在了离学校较近,人流量较多的阳光广场。早晨,早早的起了床,匆匆吃过早餐后,大家就在操场集合,检查完准备工作后就统一出发了。一路上就在想询问的方式,交流的语气,大家相互充当了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角色后进行了现场模拟训练,心里也算是有了一些小小的自信,在大家的交谈中,我们很快就来到了阳光光场,人很多,很热闹,有摆摊卖小吃的商贩,有休闲的老人,还有来去匆匆的行人!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们都开始有一些胆怯了,不知道该怎样去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该如何是好,也希望有人能主动站出来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了让组长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一致让唐志江进行第一次的调查。大家跟在他的身后为他鼓气,他也鼓足勇气向迎面走来的一个中年男子发了一张问卷,并做了自我介绍,请他配合我们进行调查,他停下脚步,看看手机,说自己有事,不能耽搁,于是匆匆而去,我们都只有无奈的看着他离开,唉,出师不利呀!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了!只好坐下来反省,他为什么不配合我们呢?可能是我们的语气吧,但我们很亲切呀,是我们没有表达好调查目的吗?但我们进行了很多次的模拟训练呀!最后,大家都一致认为是他的确有事吧!以此来进行自我安慰。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又鼓足了勇气,这时我们发现了对面木凳上有一个客貌和蔼的老人,大家对这位老爷爷充满了希望,认为他一定会配合我们的调查,于是都信心满满的走了上去,与老人交流了起来,老爷爷也笑呵呵的配合我们进行了问卷的填写,在交流中,我们得知他是一名政府机关的退休老干部,今年七十多岁了。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一些工作经历,对职业道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要廉洁奉公,一心为人民服务,还提到了焦裕禄、孔繁森等一些优秀党员干部,同时指出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假公济私、以权谋利,损窖人民的利益。的确,当今社会是物欲横流,一些人经不起权势、金钱的诱惑,违背了职业道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也体现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在大家的交谈中,时间已过了二十分钟,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向老爷爷表示了谢意,不舍的同他告别了。

在公交站牌下有许多等车的乘客,我们大家都走了过去,看见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并且和她进行了交谈,我们作了自我介绍,她在听了我们的介绍后惊讶了,原来他也是一名大学生,就读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我们的校友,在后来的交流中轻松多了,他很快填完了问卷内容,他让为我们学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作为一名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是呀,这些基本的`准则又有多少人遵守了呢?校园中仍然存在着虚度光阴、不学无术等一些违背学生要求的行为。话还没说完,公交车就来了,她和我们匆匆告别后就跳上了车,我们也同她告了别。这次的调查也还算顺利、大家的信心倍增了,之前的胆怯也少了许多。

后来,我们来到了一个水果摊前,向摊主展开了调查,她是一位中年阿姨,她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也积极的配合我们的调查,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在我们的讲解下,也顺利填完了问卷,她认为,一名商贩,最重要的是诚实守信,不能短斤缺两,欺骗顾客。

在过马路时,我们发现了一名身穿制服的交警叔叔,于是我们走上去,想对他进行调查,可他很抱歉的拒绝了我们,说工作很忙,然后又开始指挥来往的车辆。是呀,阳光广场是几条路的交汇点,车流量大,交警的确没有过多的时间配合我们的调查。我们都很理解,也让我们知道该怎样去寻找调查对象。

在搜寻调查目标时,发现了广告牌下有一个三轮车师傅,似乎在等待乘客,我们一起走了上去,做了自我介绍,说明了来意,他也配合我们填完了问卷,也简单的谈了对职业道德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名三轮车主,要做到服务乘客,信守承诺,遵守交通规则,他也谈到了一些三轮车主为了利益,欺骗外地乘客,使自己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绐城市的声誉、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些实例,然后就骑着车和我们告了别。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我们的调查任务也结束了,带着胜利的喜悦,大家走进了一家饭店,小小的庆贺一下,慰劳辛苦了一上午的我们。大家坐下后,都对今天的调查进行了名自的发言,以为这次活动也算是比较顺利,虽然出师不利,但大家也没有气馁,而且大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也配合得很好。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提高了与他人的交流技巧与能力。也使自己变得更加开朗。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职业都有不同的职业道德,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防微杜渐,吸取教训,不能让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成为我们人生的绊脚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职业是学生,就应该认真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摒弃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陋习,让自己成为现代化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的接班人。因为是第一次进行团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问卷问题的设计不够周密、完善;在选择调查对象时,有些没有注意地点、场合以及对方的特殊情况;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也不是很完整。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相信下一次的任务一定会更加满意、更加成功,我们这个小组也一定会更加团结、更加优秀!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4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最近看到两个关于“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事例,读后让我感慨良深。第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个司机姓黄,这个模范的名字已经被广大群众牢牢记在了心里。

还有一份资料,内容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化学武器”烧熊。在北京的一个动物园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烧熊”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烧熊杀手”都是一个人---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这又是一篇关于社会公德的事例,却与上一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两个正反事例都说明了一个社会公德的问题。那个司机的品质很好,为了不发生危险事件,在他宝贵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保证了那些乘客的安全;而第二个事例中的那个学生令人发指,难道他与熊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吗?可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呀,怎么能说烧就烧了呢?难道这个学生就没有想到烧熊的后果吗?为了烧熊而犯法,这样值得吗?这可真是一个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的耻辱啊!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5

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形势之下,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感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现如今也是对青少年及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调研山东中小学、大学等相关教育部门感恩教育、家庭感恩教育以及人民感恩意识与道德实践活动能深入了解青少年及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现状,从而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探寻感恩教育意识的着手点,帮助青少年,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促进学校完善道德教育理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感恩教育道德实践

一、感恩意识现状

学生感恩意识调查表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品质,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生们普遍认为,受人恩惠理应表示相应的感谢。但是,在感恩对象及怎样感恩方面,学生们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应感恩父母,而对父母表示感恩的方式仅限于做家务活或者好好学习以及挣钱孝敬父母;其次,近一半学生表示应感恩老师,但是很少学生会真正对老师表示感谢;再次,少部分学生表示出应对同学表示感恩,他们认为同学之间没有必要表示感谢,最后,对于其他较为陌生的人给予的帮助,学生们表示应知恩图报。

二、分析

当前青少年及大学生对父母老师及他人的感恩意识较强,但仍存在不知感恩的情况,分析原因如下:

1、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孩子的第一个教育者,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家庭的感恩教育对于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感恩教育家长调查问卷分析,当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对孩子的德育就更少了,这是当前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大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而很少有家长选择以实际行动为榜样或与孩子进行民主的交流,而且,家长们觉得儿童上学期间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形式主义,没有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若提及与感恩相关的'话题也都是教育学生工作后挣了钱孝敬父母,这是学生认为感恩父母要在物质上感恩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留守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大都跟随祖父母生活,备受祖父母疼爱,而祖父母对于这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少之又少。

以上总总情况,使得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缺乏责任感,于是只考虑自己,难以顾及他人,这些都是青少年感恩意识薄弱的原因。

2、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感恩理论,很少让学生真正实践起来,且多数的学校德育教育是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情况下进行的。

目前,学校对于学生道德行为方面较低,许多基本的文明习惯也被列为行为规范,学生只是一味的记背条文,而不从自身做起,更感受不到感恩的现实意义,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出现滑坡。

3、社会原因

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社会物质化倾向愈演愈烈。人们强调金钱的追求与享受,以至出现见人摔倒不扶怕自己学雷锋反被人坑的情况出现,社会对与感恩意识的宣传过于缺乏,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怀有崇高的感恩精神是不现实的。

三、建议

根据学生感恩意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提高学生感恩意识,促进青少年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加强家庭的感恩教育

家长应以正确的标准评价孩子,须知,成绩好坏不是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孩子不应只追求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孩子以感恩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孩子不应一味的溺爱,有求必应,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他人。

2、学校注重学生感恩实践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是为事务而操劳,对学生考分、评比、获奖等可见成果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升华为一种关怀,它比知识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自身的素质。具有关怀品质的教师,他们关注的目光不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指向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自我观念,坚持他们的学业努力和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各个方面。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友善态度,对个人的关心以及人际间合作的教育风格,对学生的智力行为会产生大量积极肯定的影响。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逐渐让学生意识到关心他人实际上是关心自我的继续,从而使学会关心成为自觉意识的行为。

3、家长与学校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

作为社会人,青少年是否能与人和谐相处,关系到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指数。家长是家庭氛围的主导力量,父母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为孩子学习、理解和处理情绪提供良好榜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一种与人交往的职业,因此,与学生的交往能力便成为教师重要的职业技能。,它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的效率,同时也关系到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善于沟通和理解应该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对话者。

4、让青少年走进社会,了解现实,感悟人生。

大学生关于山东感恩教育与道德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关于山东感恩教育与道德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人是社会实体,社会现实能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适宜的情境,他们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青少年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加之家长为其代劳一切生活琐事,使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缺乏真实的了解和本质的认识;对父母付出的辛劳没有感恩意识,不知道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深陷困境的人需要帮助,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和学校有责任通过组织一些修身立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以志愿者、社会义工的身份)到孤老病残家中送爱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在家帮父母做家务,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伟大;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人民的意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体会成长的感觉。

四、社会实践总结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被充分继承和发扬。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应将这一品质充分发扬,落实到行动中去,以实际行动将感恩进行下去。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6

近年来,高校录取率不断提高,教育普及进一步发展。但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高的道德素养?德才兼备是我们每个人希望做到的,但现实中两者并不一定是正比例相关。一些大学生违背道德,甚至泯灭人心的事,在网络媒体发展的状况下,时常“活生生”出现在人们眼前。作为温州大学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审视自我,了解环境。特作此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报告由温州大学学生处信息调研队发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温州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从道德素质基本认识及看法、自身道德素质水平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反馈回来的调查表统计总结得出温州大学在校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报告的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6份。

1.道德素质基本认识

首先,什么是道德素质?89.9%的受调查者认为是一种道德修养,89.7%的同学认为是一种道德情操,认为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占71.3%,还有59.7%的同学将之认可为一种心理素质。本题既然为多选题,并且每个选项都有半数以上人选择,可以看出道德素质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它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也必会受到心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后通过一定的外化,将这种内在的抽象的素养反应在日常生活中。

在对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认识上,认为非常好和好的总共仅占20.1%,67.5%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12.3%认为差。这样的数据不免让人疑惑而心有微凉之意。我们从小所以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所以为的德才兼备,所以为的要读书,先做人,难道到了大学,到了更远的社会就淡化甚至是遗忘了?

那么大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53.7%的人认为是道德修养,有德才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认为成绩优异最重要,还有10.1%选择了创新思想。而在当今社会知识与道德素养孰轻孰重的问题上,58.4%的人认为两者都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即在道德对公民制约作用的问题上,21.7%的人认为作用很大,而72.3%的人认为作用正在弱化,6%的人则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不仅需要政府学校方面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我改善。只有人人道德向上,才会使道德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增强,真正起到无形之法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42.3%的人认为在于个人觉悟,30.7%的人认为在学校教育,还有26.4%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确实,道德素养既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存在,在其养成的道路上必然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2.自身及周围人群道德素养水平

这一方面为本次调查的重点。

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78.1%的人会主动让座,15.4%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5.3%的人会假装没看见,还有1.3%的同学不管怎样都不让。在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中,其实经常能看到温大学子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让座麻烦,干脆一直站着。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没有这种谦让的意识,觉得同样花钱坐车,凭什么让位于人。这种想法虽然不能受制于法令法规,但必然会受到道德上的质问谴责。

在人行道为红灯,但此时恰好没有车辆经过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仅有29.2%的人会坚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了再通行;19.4%的人表示会随大流,别人走我就走;16.1%的同学认为能快点走最好,而35.3%则会视情况而定。不论人走我走,还是视情况而定,其实都是人侥幸心理的'体现,以为车少,以为自己速度快,而就此酿成大祸的又何尝少,真正到了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对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56.4%的人认为只要是能得到好处而且相对轻松,那么就会参加;33.2%的同学表示什么活动都愿意参加,而还有10.3%的人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确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学分相挂钩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似乎不再那么纯粹。有的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只是为了取得相应学分,不是为志愿而志愿,只是为学分而志愿。但是试想,如果志愿者活动没有相应的学分奖励,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能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去做这一份事业?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

如果你的舍友在出门前忘了关台灯或热水器,导致台灯或热水器开了整整一早上,你会怎么做?

80.1%的人会与其沟通,希望对方下次注意;8.6%的同学会选择保持沉默,但是心里会就此留下疙瘩;另有11.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随手关灯关热水器是一个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生活中确实会出现由于一时马虎而忘记关灯关水一类的事,这个时候,作为寝室成员,就应该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来养成这种习惯。

你是否介意不道德的行为?

69.8%的同学表示介意,16.1%表示不介意,另有8.8%和5.3%的人表示无所谓和习惯了。在遇到不道德的事情时,25.7%的人会坚决反对,21.2%的人选择随波逐流,47.1%的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6%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对于不道德的行为敢言敢指出,才能避免这些行为更加猖狂。但现在的风气是,公交车上如果有人在实施偷窃,很少有人敢正义指出。这是社会的悲哀所在。

接下来是一些不好的有违道德的做法,列表来说明:

你或你的同学是否出现以下状况是否

乱吐痰27.7% 72.3%

乱穿马路73.3% 26.7%

乱扔垃圾61.5% 38.5%

随口说粗话、脏话55.9% 44.1%

作弊41.8% 58.2%

说谎42.3% 57.7%

抄袭50.9% 49.1%

其中对于考试作弊现象,我们又进一步对其设置了问题调查:你对考试作弊持何种态度?是否

不能接受,自己从来不作弊30.2% 69.8%

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太大38.0% 62.0%

可以理解,为了考高分28.0% 72.0%

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30.5% 69.5%

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做过11.8% 88.2%

没什么大不了,不被抓就ok了16.6% 83.4%

其他5.8% 94.2%

在周围人对父母是否孝顺的问题上,仅33.2%的人认为这一方面做的好,60.7%认为一般,还有6%的学生认为做的比较差。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其他道德之事恐怕也不必再谈。

那么所有这些不道德没素质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何在?

你认为产生不道德和没素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是否

图方便51.1% 48.9%

不那么讲究44.6 % 55.4%

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35.8 % 64.2%

习惯成自然50.1 % 49.9%

社会风气造成69.0% 31.0%

个人意识太差55.2% 44.8%

缺少宣传和教育32.5% 67.5%

人性本恶13.4% 86.6%

原因各方各面,有主观,有客观。但所有都不能成为道德素质下滑的借口。

三、本次调查总结

据有效统计,总体上看我校学生对于网络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容小视,忽视不道德因素做缺乏素养的事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其中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就如何解决网络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大学生反思自我,从自身点滴做起。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人立于世的根本。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学问,才能成就我们各自的人生道路。

二.学校作为教授知识的场所,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如果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没有道德的约束,那么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是贡献而是危害。

三.扩展到更大的层面,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居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如何改善这个社会大环境?说到底还是需要从小处做起。人与社会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信通过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的开展落实,国家对道德工作和谐社会的大力关注。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7

一、XX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XX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XX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XX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XX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XX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XX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XX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XX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XX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研究表明:道德观念的形成遵循以下的阶段性原则,第一阶段是道德的他律阶段。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甚至是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惩罚,是公民社会公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和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道德的自律阶段。这个时期,人们逐步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评价能力,道德行为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是外在约束的结果,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促使人们从道德的他律阶段向道德的自律阶段转化的主要方法是道德教育,在社会公德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重人、关心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相互

尊重、关心和照顾,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尤其要教育青年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二)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教育青年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坏,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社会的公共秩序良好,人们就能解除后顾之忧,整个社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就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局面。反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青年人不仅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于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要敢于制止,敢于斗争。

(三)在个人修养上,要教育青年讲究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既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又是维护人们社会交往中友好和睦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就是要求青年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

(四)在家庭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基本单位,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必须教育青年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综上所述,提高社会公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和规则,使公德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轻则有规则可循,重则有法可依。

(二)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毫无疑问,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同时,每个个体也是公众舆论的构成者,是舆论方向的形成者。

(三)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口号,要掌握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规律规则,遵循这些规则,采用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易于为老百姓所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四)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在微观上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素质水平,才可能在宏观上改善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面貌。

下载社会调查报告——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调查报告——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调查报告

    关于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调查报告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刊登文章说,中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归纳起来,这个阶段特点有两个: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

    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

    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性不断增强而精神伦理家园日渐衰落的历史境遇中,深......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最美”的季节,平民......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

    干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文章标题:干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内容提要】建设和谐社会,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许多问题,关键的首要的问题还是干部队伍的......

    和谐社会中文化艺术建设的积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伟大目标,凝聚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励亿万人民为民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