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造价值观感恩教育
改造价值观
——学会感恩
针对我们分监区近期出现的一些重大违纪违规现象,我给你们点个名。讲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价值观”,核心是感恩,而点名的目的是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改造过程中能认清自我,找明方向,心怀感恩,重塑自我!
“改造价值观”这个词听起来比较抽象,在你们中有些人可能理解不了,那么什么是“改造价值观”呢,对此,我可以用一位哲人说过的一句话来加以解释,这位哲人是这样说的:“人生充满着欲望,由欲望而引起追寻,追寻的途中不折手段,因而产生了罪恶;由罪恶产生了痛苦,有痛苦而产生忏悔的情绪,忏悔之情的荡涤,使陷于泥淖的灵魂得以净化,得以升腾。”这段话的意思很明了,前半段说的是人为什么会犯罪,就是因为在追寻欲望的过程不折手段,导致犯罪;而后半段则是对认罪悔罪的解释,犯了罪,产生了痛苦,痛苦使得你有忏悔之情,继而改过自新。所以,认罪伏法是你们树立自身改造价值观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走好改造中每一步。
那么,在我看来,学会感恩是你们改造价值观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讲解感恩之前,我首先要点名批评一名学员,王某,在11月20日,因为用水问题动手打张某,经分监区合议,给予王某一次性扣2分处理。据我所知,王某和张某平时关系还是很好的,并且因为王某经济比较困难,张某还生活上给予王某很多的帮助,生活用品、香烟、包括一些食品。而现在王某却因为张某用了其接起来洗澡的水,两句话谈不拢就动手打人。张某平时如此关心照顾王某,给予王某这么多的帮助,而王某却不知感恩,还因为这么一点琐事动手打张某。太不像话了!从这件事情上能看出什么,很明显,就是王某毫无感恩之心。
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一直以来,感恩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完善自身人格的一部分,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满。而不懂得感恩的人必然是一个心智不全、自私自利的人,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没道德、没素质。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失窃,被偷走许多东西,以为朋友闻讯后赶紧写信安慰他,劝他别太在意。罗斯福回信给他那位朋友,信的内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信中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偷去的只是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可想而知,对任何人来说,失窃都不是好事,但是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此外,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当上一国之首后,也不忘邀请自己的恩师去参加开国大典;名将朱德总司令也经常蹲下身,亲自为母亲洗脚„„从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伟人之伟大,名人之显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对你们的养育之恩,同犯对你们的的帮助之恩,政府对你们的新生之恩,这点点滴滴,来自于他人的恩情,并不是你们理所应得的,这些都是人情!所以你们不但要心存感激,还应该用同样的爱心去关怀别人。懂得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你们在一起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能不忘感恩,那么同犯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更加亲切,给自己,给他人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改造环境。
在这众多的恩情之中,你们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亲情!亲情是促进你们积极接受改造、主动进行改造的“内因”,是你们自我改造的动力源泉。当然,对于你们来说的亲情或许还有苦涩、沉重的感觉。你们犯罪服刑,给亲人带去打击,使亲人陷入痛苦的深渊。想一想对你们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曾经带给你欢声笑语的妻儿,他们现在无不在期盼着你们能早日回家。有人说,服刑人员的家属是判决书的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很多人原本都是家中的顶梁柱,而现在却在监狱中改造。当你们踏入监狱的那一刻开始,原本经济富裕的家庭可能因此而一贫如洗;原本和睦幸福的家庭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更别提那些本来就贫困的家庭了,可能因此而无法存在。再想一想你们的父母妻儿会在人们另类的目光中,经受着漫长的精神煎熬。他人的冷眼旁观、指手画脚、鄙视讽刺、挖苦指责等等,他们的人格也因此会受到严峻的考验,所以你们犯罪所带来的后果,深深的影响着自己的家属。而且这些影响不仅仅存在于你们服刑期间,即便是你们刑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然而,在现实改造中,却暴露了一些服刑人员亲情感缺失、错乱的问题。这一类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自私自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谅亲人的痛苦,不能换位思考,不能艰苦改造,为了在监内过上所谓的“好日子”,一味的向亲人所要财物,有的甚至因为亲人无法满足其所需财物,而辱骂亲人;还有一些人的会见和亲情电话,只是为了向亲人要钱要物。改造情绪波动起伏,到头来影响了自己的改造,给亲人带去了更大的痛苦。这些行为很明显的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你们要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以一颗感恩的新去感激亲人、理解亲人、珍惜亲情、感恩亲情。
那么服刑人员应该如何去感恩亲情呢:
一是要知恩于心。之前我说了,亲情是服刑人员改造的动力源泉。为了你们在监内积极改造,你们的亲人往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你们支持。他们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的探监,有的省吃俭用给你们交罚金。我经常在早上来值班的时候看到监区门口有一些穿着破烂,表情迷茫而又期待的人守在那里。看见我们走过来,就问什么时候可以会见,我具体一问,都是为了今天能早早的会见,而又因为经济困难,为了省几个钱,前一天晚上露宿在外,一直等到今天早上。《浙江新生报》上也曾经报道过一位年迈的父亲,为了儿子在监内过的好,用卖血的方式筹钱。上述这些趁早的亲情关怀,都需要每名服刑人员用感恩的心去看待,去回报。
二是要感恩于行。在认罪伏法的前提下,要做到安心改造,早日新生,我想这也是你们以及你们亲人最大的愿望,这同时也是你们回报亲情最直接、最有力的表现。所以这就要求你们首先要遵守监规监纪,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其次要坚定你们的改造信念,好好剖析一下犯罪的根源,造出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来找我们队长谈心,让我们帮助你们。最后就是要提高改造能力,多学政治、文化、技术知识,将学到的知识作为改造的助推器。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服刑人员,只要能真真正正的做好“感恩”两个字,感恩父母的给予养育,感恩他人的给予帮助,感恩政府的给予新生。用感恩之心去忏悔自己的罪行,弥补恩情,那么一定能早日重塑新我。前方的道路很开阔,前方的太阳很灿烂„„
第二篇:教育改造罪犯
教育改造罪犯
教育改造罪犯,实行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以理服人的原则,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狱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的思想教育。监狱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对罪犯进行扫盲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经考试合格的,由教育部门发给相应的学业证书。监狱应当根据监狱生产和罪犯释放后就业的需要,对罪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经考核合格的,由劳动部门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监狱鼓励罪犯自学,经考试合格的,由有关部门发给相应的证书。罪犯的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列入所在地区教育规划。监应当设立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必要的教育设施。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罪犯的亲属,应当协助监狱做好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监狱根据罪犯的个人情况,合理组织劳动,使其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并为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监狱对罪犯的劳动时间,参照国家有关劳动工时的规定执行;在季节性生产等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劳动时间。罪犯有在法定节日和休息日休息的权利。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并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罪犯在劳动中致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由监狱参照国家劳动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
国家大事莫过于长治久安,而长治久安,又以治理犯罪和教育改造罪犯为首要。由此而言,治理社会犯罪乃国家大计,而教育改造罪犯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监狱机关在履行自己的职能中,应充分发挥罪犯教育的职能指导作用,积极倡导“教育为先,教育为本”的大教育思想,要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树立教育改造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面向未来深刻认识罪犯教育的实质及其意义。
一、罪犯教育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产物
罪犯教育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罪犯教育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失。罪犯教
育是监狱机关依法、科学、文明、规范对罪犯采取强制措施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任务,以改造人、造就人为目标的系列教育活动。
我国的罪犯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意识是我国工人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意志的
集中体现是把我国快速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由于社会还存在犯罪现象,社会主义国家要按照自己的意识改造
社会,改造人类,就必须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整治犯罪。在我国,要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仅凭刑事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罪犯实
施教育改造。罪犯教育正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按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把罪犯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监狱组织
罪犯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认罪服法教育等,实质上就是向罪犯不断灌输无产阶级意识的活动。只有通过把科学 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向罪犯的反复灌输,才能使他们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改造成为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那种人。因此罪犯教
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色,并自觉成为了灌输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主要工具。
二、罪犯教育是实现监狱宗旨的重要手段
《监狱法》第一章总则指出,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中心任务。我国改造罪犯
三大基本手段:一是狱政管理;二是教育改造;三是劳动改造。罪犯教育在改造罪犯工作中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渗透性等的工作特点,它把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等多项工作,当作自己要达到目标和任务,同时,又作为多功能的手段渗透到狱政
管理、劳动改造、监管安全等多种工作活动之中,并为他们的有效工作创造条件。因此,罪犯教育贯穿于刑罚执行的整个过程,并对罪犯的思
想产生深刻的、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造就社会新人的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罪犯教育是实现狱政管理改造罪犯的左右手。管理和教育同时作为监狱改造罪犯的两种基本手段,没有上下先后之分,尤如人的左右手是
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狱政管理为罪犯教育提供保证,罪犯教育为狱政管理创造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狱政管理主要通过依法限制罪
犯的活动自由,实施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加上监规纪律的约束,迫使罪犯产生畏惧感和罪恶感,促使罪犯服从管教,遵守监规。但使罪犯产生
畏惧感、罪恶感,以及约束罪犯的言行,不是刑罚执行的最终目的,而只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要使罪犯深挖犯罪根源,真正认识到自己行
为的违法性、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促使罪犯从行为上、认识上、情感上认罪服法,接受改造,这只有通过罪犯教育反复不断的疏导和灌输来
实现;罪犯监规纪律的遵守,劳动习惯的培养,行为规范的养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形成,同样需要通过罪犯教育反复不断的疏导和灌输来
实现。罪犯教育在狱政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为狱政管理发挥改造罪犯的作用创造条件。
众所周知,我国对罪犯执行刑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迫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生产劳动,使其在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自己,促使罪犯培养劳动感情,养成劳动习惯,将罪犯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罪犯投入改造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自觉接受劳
动改造,而是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消极怠工,抗拒生产劳动,企图逃避劳动改造。罪犯教育正是在与劳动改造有机结合的同时,发挥其特殊的
喉舌作用。监狱通过组织罪犯进行系统的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的目的和意义、遵守劳动纪律、端正劳动态度等内容的教育;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促使罪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实现由强迫劳动改造到自觉接受劳动改造的重大转折
罪犯教育是实现监所安全稳定的源头。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是保证刑罚有效执行和罪犯改造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狱内良好秩序的建立
和形成,首先必须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工作制度,堵塞漏洞,消除狱内重新犯罪的隐患。但罪犯投入改造后,那种反社会情绪,铤而走险的意识
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因此,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既隐秘又激烈。如果罪犯的反改造态度没有根本改变,既使管理制度再严格再科学,罪犯也会
寻机以各种方式逃避和对抗改造。这种逃避和对抗行为,无疑对狱内的改造秩序是一个破坏,影响着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实现监
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做好罪犯的思想转化工作。通过对罪犯进行认罪服法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组织罪犯参加现身说法
等多种辅助教育活动,针对性的找罪犯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重新犯罪的严惩性和危害性,促使他们悬
崖勒马,安心改造。针对少数顽危罪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改造态度,走上积极改造的轨道。
三、罪犯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殊窗口
精神文明是人类主观世界得到改造和发展的精神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
此,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
罪犯是触犯刑律受到刑事惩罚的公民,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一个破坏,他们是全民族精神文明的落后面,他们在思
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都与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走向反面。监狱作为特殊学校,本着“挽救人、改造人” 的宗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针对罪犯的具体情况,组织罪犯进行政治、文化、技术教育,鼓励罪犯参加自学、电大、函大等学历考试
;这实际上就是在努力提高罪犯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缩小与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差距,以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是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罪犯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的金钱至上,损人利己等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无不有关。监狱通过组织罪犯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采取社会帮教等多种形式,帮助罪犯树立正确的理想和道德观念,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加强,罪犯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
为国际社会恶意攻击我国人权的焦点。因此,罪犯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特殊窗口。
四、罪犯教育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事业。江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犯罪现象是社会消极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集中表现,监狱改造罪犯,就是要用先进文化战胜消极、落后、腐朽的文化。因此,监狱组织罪犯进行政治、道德、文化、技术教育,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 体现。
监狱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入世的脚步,历史已把中国推上了现代化文明建设的轨道,在新形势下,监狱工作也同样面
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995年1月在全国司法厅(局)长暨监狱劳教局长会议上,司法部提出在全国逐步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奋斗目标,就是我国监狱工作要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法制建设的需要,适应国际行刑制度发展趋势的一项重大决策。所谓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指建设
具有现代化先进科学装备,代表当代人类社会进步水平的关押改造罪犯场所。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关键:一是现代化,二是文明。文明既包
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主要是指监狱设施执法水平、管理制度、教育措施等内容。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二十一世纪监狱的发展方向,其实质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罪犯教育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是确保实现监狱宗旨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殊窗口,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
方向,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罪犯教育的实质及其内涵,对于正确执行刑罚,教育改造罪犯,预防和
减少犯罪,确保监所的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现实的、深远的伟大意义。
对罪犯教育改造提出硬指标 把教育改造人放在监狱工作第一位
10月10日上午,全国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要求,要进一步丰富教育改造工作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实效性。监狱每改造好一个罪犯,就为社会增加一份和谐因素,减少一份不和谐因素。监狱工作只有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做好教育改造工作,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使罪犯真正痛改前非,成为守法公民,是降低重新犯罪率的基础。
法律常识教育
合格率应达95%
会议要求,各地要大力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罪犯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切实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在罪犯刑满释放时,法律常识教育合格率应当达到95%以上。通过充分的课堂化教育、以案析法、以案学法、专家讲座和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让罪犯掌握基本法律常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犯罪对国家、社会、他人和家庭造成的严重损害,使其深刻反省,下决心痛改前非,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重新做人。
要将罪犯的法制教育纳入“五五”普法规划,对考试合格的罪犯,颁发普法教育合格证书。要根据罪犯性别、犯罪原因、犯罪性质、心理、行为、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进一步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罪犯刑满释放时,符合守法收规条件的要达到90%以上。
道德常识教育
合格率应达95%
要大力加强罪犯思想道德教育,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使罪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耻、美与丑的界限,打下重新做人的基础。
要做好亲情教育,通过会见、通信、家庭走访等多种形式,用亲人的关心唤起罪犯的爱心;通过法律援助、政策服务、抢险救灾等多种途径帮助罪犯家庭解决实际特殊困难,唤醒罪犯的良知。
通过教学和实践教育,不断提高罪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水平。在刑满释放时,罪犯道德常识教育合格率应当达到95%以上。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注意因势利导,紧密结合社会形势发展,结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结合监狱实际,对罪犯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脱盲比例达到应脱盲人数的95%
进一步丰富罪犯文化教育内容,开展扫盲、小学、初中等不同层次的文化教育,鼓励罪犯参加电大、函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者其他类型的学习。要努力达到《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的规定标准,对文盲罪犯,要在入监两年内完成扫盲教育工作,脱盲比例要达到应脱盲人数的95%以上。
在罪犯刑满释放时,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要达到应入学人数的90%以上。要广泛开展与社会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以课堂化教育为主,电化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文化教育新模式。
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在90%以上
要进一步加强对罪犯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刑满释放后就业谋生的能力。要重视罪犯职业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社会上的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实施对罪犯的初级、中级职业教育,鼓励罪犯参加职业教育学习,提供条件,帮助他们获得教育部门认可的学历证书,提高罪犯回归社会后的就业能力。
要大力加强对罪犯的技能培训工作,根据现有的劳动和培训项目,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罪犯学习劳动岗位技能。同时,深入进行就业市场调查和罪犯刑满释放后就业愿望调查,根据罪犯回归社会的需要,开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组织罪犯学习回归社会所需的实用技能。在罪犯刑满释放前,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要达到应参加培训人数的90%以上。
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特别重视的一项改造措施。监狱要普及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应参加人数的100%,充分运用《中国罪犯心理评估系统》对罪犯进行心理测试。要加强罪犯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采用门诊咨询、团体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在消除犯罪心理,养成健康人各种的作用,努力做到各监狱都有精神科医师,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学专家达到警察总数的一定比例。要逐步使每个监所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警察人数达到罪犯人数的1%以上。监狱管理机关的教育改造处科室干警一般都应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每个监所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个成员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
顽固犯转化率达到50%以上
要加强罪犯分类教育和个别教育,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罪犯在监狱内的“交叉感染”。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造的针对性,深化分类改造,加强个别教育,推动个别化矫治,逐步做到一人一策。从2009年起,凡是申报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要努力实现个别矫治的罪犯达到全体罪犯的90%以上。要做好重点罪犯的教育改造攻坚工作,确保顽固犯的转化率达到50%以上,危险犯及时消除危险。
要整合教育改造的狱内外资源,实现狱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充分利用监狱现有资源,利用服刑指导中心等教育改造平台,实现广播教育、影视教育、法律援助、就业指导、远程教育、远程心理咨询等资源的有效整合。要争取社会智力资源的支持,与社会医疗卫生、心理咨询、高等院校等专业机构合作,使罪犯受到较高专业水平的帮助与教育。
出监教育保证在3个月以上
强化出入监教育,各地要建立入监监狱或监区,集中开展入监教育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月;要告知罪犯在服刑期间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对罪犯进行法制和监规纪律教育,引导罪犯尽快适应服刑生活。新入监罪犯心理测试率要达到应参加人数的100%。入监教育结束后,要对罪犯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延长入监教育时间。
各地要根据罪犯教育和回归社会的需要,建立出监监狱或监区,开展集中的出监教育,出监教育时间要保证在3个月以上。
要在罪犯出监前对其进行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并通报给相关部门,对重点人员要专人接送,做到“无缝对接”,使教育改造帮教安置工作实行一体化,努力减少重新犯罪。要加强对改造工作各领域、各环节的目标管理,确定衡量教育改造工作和罪犯个体改造质量的重要指标,使改造工作由软任务变为硬任务。来源:今日安报
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和劳动改造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以往的管教工作经验和当前犯人变化的新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监狱、劳改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对犯人实施惩罚和改造的机关。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健全监管制度,准确地执行刑罚;实行严格管理,防止犯人逃跑、破坏活动,维护监管、劳动秩序;结合劳动生产,有效地实施政治思想和文化技术教育;切实管理好生活卫生工作,以保证完成对犯人执行惩罚和改造的任务。
第三条 管教工作应当认真贯彻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工作方针。监管、教育、劳动生产和生活卫生工作,要密切配合,相辅为用,不可偏废。
第四条 对犯人的管理教育,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
第五条 对犯人的管教工作,应当正确执行政策,严格依法办事,禁止体罚虐待,防止麻痹松懈。
第六条 监狱、劳改队的管教工作,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有关司法业务上受人民法院的指导。
第二章 执行刑罚
第一节 收押
第七条 监狱收押反革命犯,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无期徒刑和10年以上(含10年)有期徒刑的其他刑事犯,以及外籍犯、知密犯、女犯。
女犯应当单独设立女监或女分监,一律由女干警进行管理教育。
劳改队收押判处有期徒刑、余刑在1年以上、不属于监狱收押范围的犯人。
专门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人,需要送监狱、劳改队执行的,由就近的监狱、劳改队收押改造。
监狱、劳改队不得收押18周岁以下的少年犯。少年犯应当送少年犯管教所关押改造。少年犯管教所关押改造的少年犯,已满18周岁,余刑在2年以上的,应当转送监狱、劳改队关押改造。第八条 收押犯人,应当凭人民法院(包括专门人民法院)的执行通知书、判决书(二份)和《罪犯结案登记表》。没有上述文件的,应当拒绝收押。如果发现上述文件的记载和实际情况不符或不完备的,由送押机关说明或者补充。
犯人入监后,监狱、劳改队或单独设立的入监队应当通知犯人家属。通知书必须在3日之内发出。
第九条 收押犯人,应当进行健康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拒绝收押:
(一)有精神病或者患有急性、恶性传染病的;
(二)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三)妇女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
第十条 收押犯人,应当对其人身和所携带物品进行严格检查。女犯由女工作人员检查。发现违禁物品或赃物,应当送请人民法院处理。检查后更换囚服。
第十一条 犯人入监时,应当由干部按照本细则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和其他有关事项进行谈话教育,认真填写“犯人入监登记表”,并贴附犯人的1寸免冠照片。
第二节 对死缓、无期犯的处理
第十二条 对于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犯人,在缓刑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2年期满时,所在监狱应当及时提出减刑意见,报经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审核后,提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裁决;如果抗拒改造,情节恶劣,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的,要及时提出书面意见,报经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审核后,提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处理。
第十三条 对于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在服刑满2年时,如果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所在监狱应当提出减刑意见,报经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审核后,提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对于服刑已满2年,不够减刑条件的犯人,应当加强改造,经常考核,在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时,要及时提出减刑意见。
第三节 减刑、假释和又犯罪的处理
第十四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人(包括原判死缓、无期徒刑已减为有期徒刑的犯人),在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所在监狱、劳改队应当依据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提出减刑意见,送请当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决。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和劳改单位集中的地区,由派驻劳改队的人民法庭裁决。
第十五条 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人,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但有期徒刑的犯人,必须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无期徒刑的犯人,必须实际执行10年以上。如果有特殊情节,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有期徒刑犯的假释,由犯人所在的监狱、劳改队提出意见,提请当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对无期徒刑犯的假释,由犯人所在的监狱提出意见,报请本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审核后,提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
第十六条 对于犯人在刑期间又犯罪的案件,由监狱、劳改队侦查终结后,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证据材料一并移送当地人民检察院处理。
第十七条 犯人在逃跑期间又重新作案,如果所犯新罪是在捕回后发现的,应当和脱逃罪一并起诉处理;如果所犯新罪在犯罪地发现的,即由犯罪地的公安、检察、法院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和程序,予以处理。判决后,原则上仍送原所在劳动改造场所执行。
对原住大中城市的劳改犯,逃跑后又犯罪的,应当通知原住地公安机关,注销其城市户口;刑满后,一律留场就业。
第四章 保外就医、监外执行
第十八条 犯人在改造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亲属又有抚养条件的,可以准许保外就医或监外执行:
(一)身患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的;
(二)患严重慢性疾病,长期医疗无效的;
(三)年龄在60岁以上,身体有病,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
(四)身体残废,失去劳动能力的。
犯人在保外就医和监外执行期间,算入刑期以内。
虽符合上述条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准保外就医或监外执行:
(一)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尚未减刑的;
(二)罪恶民愤很大,苦主不谅解,群众不同意的。
第十九条 凡保外就医或监外执行的犯人,需要办理下列手续:
(一)由犯人所在监狱、劳改队提出书面意见,报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劳改局批准。
(二)事先应与犯人家属和当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办理取保手续。
(三)犯人保外就医、监外执行时,应填写“犯人出监鉴定表”,及时送交犯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以便进行监督改造。
(四)对家居外省、市、自治区的犯人,可以将犯人和档案材料转给当地劳改局,由他们指定一个就近的劳改单位负责管理。并在犯人痊愈或刑满时,办理收监或释放手续。
(五)犯人在保外就医、监外执行期间的生活费和医疗费,原则上由其家庭负担。个别确有困难的,经当地公安机关证明,劳改单位可酌情予以补助。
第二十条 保外就医和监外执行的犯人,由犯人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负责监督考察,并认真做好下列工作:
(一)应将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犯人的情况,向犯人居住地的治保会介绍清楚,由治保会进行具体的监督考察工作。派出所要定期进行检查,劳改单位也要定期与当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掌握情况。
(二)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的犯人,病已痊愈,或表现不好的,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劳改单位收监执行。
(三)犯人在监外死亡、迁移地址或因重新犯罪被捕判刑的,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函告劳改单位。
(四)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的犯人,刑期届满时,劳改单位应当及时办理释放手续。
第五节 复查、申诉、控告
第二十一条 监狱、劳改队有协助法院、检察院复查案件的责任。在执行刑罚中,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及时转请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处理:
(一)发现了判决时所没有发现而又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罪行,要及时移送当地人民检察院处理。
(二)如果发现或认为原判决有错误时,应当及时转请人民检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处理。
上述案件,人民检察院或原判人民法院不予处理或处理不当时,可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处理。
第二十二条 监狱、劳改队对犯人提出的申诉材料,应当及时照转,不得扣留。
第二十三条 犯人写给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或负责人的控告信件,劳改单位应当及时照转,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扣压和打击报复。
第二十四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设立犯人申诉、意见箱和控告箱,接受犯人合理化建议和申诉、控告材料。申诉、意见箱由监狱、劳改队指定专人开箱处理;控告箱由驻劳改单位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或劳改单位纪律检查部门的工作人员开箱处理。
第六章 犯人死亡的处理
第二十五条 犯人死亡后,应当作出医疗鉴定,尸体要经过当地人民法院检验,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如果人民法院认为全部进行尸体检验有困难时,也可只对非正常死亡的犯人进行尸体检验;对正常死亡,法院只审查医疗鉴定,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第二十六条 犯人病危时,可通告其家属来监(队)看望。犯人死亡后,应当立即通知其家属。如直属亲属在港、澳、台或国外的,原则上也可以通知,但需经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批准。犯人的遗物,应当由家属领回或由劳改单位代为寄回。如逾期1年仍不来领取或无处投寄的,可经信托公司作价处理,上缴财政部门。
第二十七条 犯人死亡后,凡是有火化条件的地方,应当进行火化,骨灰盒家属可以领回。家属表示不愿领回的,或逾期1年家属不来领取的,即可掩埋处理。没有火化条件的地区,家属愿意领回尸体时,应当允许。不愿领回尸体的应当备棺掩埋,树立标记。
对少数民族犯人死亡后的尸体,可按其本民族现行的风俗习惯处理。
第二十八条 犯人因公死亡,监狱、劳改队应当对其家属予以安抚,按照国家规定发给生活补助费。对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或为抢救生命财产等作出贡献的,还可酌情增加补助费。
第七节 释放
第二十九条 释放犯人应根据下列情况:
(一)刑期满了的;
(二)假释的;
(三)人民法院裁定释放的。
第三十条 监狱、劳改队在犯人刑期届满之日必须予以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书。
释放回家的,要发给路费、途中伙食费和粮票,办理粮、油供应的转移手续。患有重病的,应当通知家属来接,或由劳改单位派人护送。
犯人释放前,应当为其做出出监鉴定,填写“犯人出监鉴定表”,连同判决书(或抄件)一起移送释放人员安置落户所在地的公安机关。
对在劳动改造期间因公致残的,释放时可根据国家规定和具体情况发给生活补助费,或由国家养起来。
第八节 其他
第三十一条 对于犯人的释放、假释、死亡、调动、脱逃已满两个月未捕回,以及脱逃捕回等变动情况,应当及时书面通知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和担负劳改检察任务的人民检察院,以及本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指纹管理单位。
第三章 狱政管理
第一节 管理原则
第三十二条 必须依照监管法规对犯人严格管理,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十三条 对犯人要立足于改造,实行科学文明的管理。
第三十四条 管理犯人应当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要管中有教,寓教于管,管教结合。
第三十五条 处理犯人中的各种问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遇事要深入调查研究,弄清情况,分清是非,恰当处理。严防犯人伪造情况,诬陷他人。
(二)处理问题时必须公正廉明,不偏听偏信,不主观臆断,不凭个人好恶偏袒一方。
(三)对待问题不感情用事,不激化矛盾,坚持冷处理。
(四)干部处理犯人的问题发生错误时,也要实事求是,由本人或上级领导出面,公开予以纠正。
第三十六条 劳改工作干警必须坚持对犯人进行直接管理,做到24小时内不使犯人脱离监管。
第二节 分管分押
第三十七条 要逐步把反革命犯与普通刑事犯分别编队,分管分教,区别对待。
要把普通刑事犯中的累犯、惯犯、二进宫、三进宫的犯人和偶犯、过失犯分别编队(组),避免相互教唆、传习犯罪伎俩。
对同案的犯人和有直属亲属关系的犯人,除女犯外,不得关押在同一个劳改单位。
发现犯人与所在劳改单位的干部有亲属关系时,应立即将犯人调到其它劳改单位关押改造。
第三十八条 监狱、劳改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严管队(组),关押改造下列犯人:
(一)公开抗拒改造,屡教不改的刑事惯犯;
(二)严重破坏监视,组织反革命集团,或拉帮结伙,危险性大的为首分子;
(三)坚持反动立场,继续进行破坏活动,经教育无效的“四人帮”帮派骨干分子。
送往严管队(组)的犯人,需经监狱、劳改队主要领导批准。
严管队必须严密警戒设施,加强武装看押,严格管理制度。并派政治水平较高的干部加强思想改造工作。经过一定的时期,对于确有悔改表现的犯人,应及时调入一般中队进行管理改造。
第三十九条 对犯人中原系县(团)级以上的干部(不含“文化大革命”中双突的干部),公、检、法机关工作干部和统战对象,应当集中到条件较好的劳改单位单独编队,在劳动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管理上适当从宽,派政策业务水平较高的干部进行管理教育。对犯人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也要给予适当照顾,并注意发挥其技术特长。
第四十条 外籍犯要单独关押。派懂外文的干部进行管理教育。并适当组织他们从事一些轻微劳动。要尊重他们的生产习惯,生活标准可适当提高。凡属涉外事宜,应当请示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的外事管理部门处理。
第四十一条 对少数民族的犯人,应当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
少数民族犯人较多的单位,应当单独编队,尽可能派本民族的干部进行管理教育。
第三节 管理制度
第四十二条 犯人入监后,应当向他们公开宣布:
犯人在服刑期间,没有人身自由。凡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没有政治权利;没有剥夺政治权利的,暂时停止行使政治权利。
犯人在服刑期间,必须履行下列义务:严格遵守法律、法令、监规纪律和犯人守则;服从管教;积极劳动生产;接受政治、文化、技术教育。
犯人在服刑期间,政府保障他们正当地行使申诉权,辩护权,人身不受刑讯体罚、虐待侮辱和私人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对管理教育,劳动生产和生活卫生工作,有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对干警违反监管法规、体罚虐待犯人、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有向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人民政府或其他有关机关领导人进行揭发和控告的权利,以及其他法定的权利。但是,不得利用政府给予的权利无理取闹,或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包括犯人)。对蓄意无理取闹或诬陷他人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四十三条 要切实掌握犯人的思想情况,并建立定期分析研究和逐级汇报的制度。犯人的一切活动必须置于干警的直接控制之下,犯人出工收工,开大会,看电影,以及其他集体活动,干部要亲自清点人数,整理队形,带去带回。犯人的劳动、学习、生活现场,干部必须在场指挥、监督,不得擅离岗位。必须执行早、晚点名和查铺制度。
第四十四条 中队干部应当对犯人的监房每日进行检查,每半月进行一次大检查。发现易燃、易爆、剧毒或凶器等危险物品,要及时清除。发现淫书、淫画和有碍改造的书籍、文字材料,应当没收。劳动工具要集中统一保管,不准犯人带入监舍区。
监狱、劳改队应当对监舍区,生产区,以及警戒等设施,每年进行几次全面大检查。
第四十五条 要教育犯人严格遵守统一制定的监规纪律。主要内容是:
(一)服从管教,遵守学习、劳动、生活、卫生制度;
(二)不准超越警戒线和私自串队;
(三)不准拉帮结伙,打架斗殴;
(四)不准传播犯罪手段,或教唆他人犯罪;
(五)不准私自与外界人接触,不准通过留场就业人员或其他任何人私自捎带书信和物品。
第四十六条 犯人小组长,要选择改造表现好的犯人担任,由分队长提名,中队队务会议研究决定。他们在干部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管理本组犯人的学习、劳动、生活卫生和维护监规纪律等事项。对犯人小组长要加强管理教育,经常考核,发现重大问题,随时撤换。
第四十七条 中队可以建立由5至9名犯人组成的“维护监规纪律评议小组”。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干部的严格掌握下,调解、评议犯人中发生的打架斗殴、违犯监规纪律的人和事。评议小组成员,由犯人公议推荐、中队队务会议研究确定。成员的条件是:
(一)认罪服法,积极改造;
(二)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监规纪律;
(三)办事公正,认真负责,有一定能力。评议活动,以监规纪律和犯人守则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实行公开评议,允许当事人申辩和他人辩护。评议的人和事,须经主管干部批准。评议结果,报请中队领导酌情处理。
对评议小组成员,要经常考核,发现重大问题,随时撤换。
第四十八条 可以使用犯人搞生产记录,学习记录,医护卫生,炊事、理发和文化技术教育等项事宜。但不准使用犯人带领犯人出工,利用犯人办理案件,看管禁闭室,检查犯人信件、物品,外出采购,管理仓库、变电所、广播室,整理、抄写、保管有关管教工作方面的材料和其他机密材料。
第四十九条 应当严格控制脱离武装看押,从事零星分散劳动的犯人。监狱的犯人,不准脱离武装看押,从事监外劳动。工业劳改队的犯人,原则上也不能脱离武装看押,到监外进行分散劳动。遇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少量犯人到监外劳动时,必须由干部带领。农业劳改队要尽量由刑满留场就业人员,从事零星分散的生产劳动。如果目前顶替有困难,必须由犯人从事分散劳动时,一般应当控制在押犯总数5%以内,农忙季节不得超过10%。对于从事分散劳动的犯人,应当选用改造表现好的过失犯、渎职犯和原判处刑期10年以下、已执行1/2以上的一般刑事犯。并要指定专人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换。
第五十条 要加强对犯人的劳动管理。对犯人的劳动,要根据体力强弱合理安排。建立生产责任制,规定犯人每个劳动日应当完成的作业定额,实行评工记分制。制订各种生产技术、工艺和操作规程,要求犯人严格遵守。建立、健全生产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管制度。
第五十一条 对经过反复教育,长期没有转变的反改造尖子,可以调动到另一个劳改单位关押改造。
第四节 内看守
第五十二条 监狱、劳改队要在犯人监区内,设立内看守中队、小队或班、组。监狱和工业劳改队,一般设内看守员20至35人;农业劳改队每个大队关押点,一般设内看守员7至15人。
内看守员的条件是: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5岁以下;经过训练,熟悉看守业务。现有看守人员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要逐步加以更换。
第五十三条 内看守员的具体任务是:
(一)夜间负责全监区犯人的管理工作。如值班、巡逻、查监、查铺;管制灯火;督促犯人就寝、起床;严防犯人私自串监、串组,进行非法活动;处理犯人中发生的问题等事项;
(二)白天负责对留监区或监舍犯人的管理工作;
(三)负责监区大门出入人员的检查验证和登记工作;
(四)管理禁闭室。
第五十四条 内看守员是劳改工作干部的一部分,在业务上受本单位狱政科(股)的领导。
内看守员应当配备警笛,夜间值勤时可佩带公用手枪。
第五节 戒(警)具、禁闭
第五十五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配备手铐、脚镣、警绳、警笛。这些戒(警)具统一由公安部制发,其他任何机关都不准私自制造,非法使用。
手铐、脚镣、警绳,由狱政科(股)统一保管,农业劳改队可委托大队代为保管。警笛,中队干部每人1只。
第五十六条 犯人在改造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使用手铐或者脚镣:
(一)有行凶、逃跑、纵火、暴动、闹监、抢夺武器行为的;
(二)在破坏劳改场所设施、秩序和国家物资等行为的;
(三)犯人在押解途中的(成批调犯除外)。
对于判处死刑等待执行的犯人,可以同时使用手铐和脚镣。
凡加戴戒具的犯人,均不应再出工劳动。
对老病残犯禁止使用戒具;对女犯,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也不得使用戒具。
第五十七条 对犯人使用戒具,必须经监狱、劳改队主管领导批准。遇有犯人行凶制止无效等特殊情况时,应先加戴戒具,然后补报审批手续。使用戒具的时间,除死刑待执行的犯人外,一般为7天,最长不超过15天。
犯人在戴戒具期间,所在中队的干部应加强对他的教育,在危险行为消除时,应即解除戒具,不得把戒具作为处罚犯人的手段。
第五十八条 劳改干警的追捕逃犯时,可以使用警绳。在监内一律禁止使用警绳,或用其他绳索捆绑犯人。
第五十九条 劳改干警执行公务,遇到下列情形之一时,可以使用警笛:
(一)需要呼唤干警和看押部队,共同制止犯人的犯罪行为时;
(二)需要群众协助追捕正在逃跑的犯人时;
(三)需要警告正在犯罪的犯人停止犯罪行为时。
第六十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禁闭室。每间禁闭室的使用面积不得少于3平方米,室内高度不得低于3米,窗子不得小于零点8平方米。门窗、电灯都应装置防护设备。室内要防潮保暖,通风透光。北方烤火区要有防寒设备。
第六十一条 禁闭室用于处罚违犯监规纪律的犯人。但犯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以作为防范措施,使用禁闭室:
(一)对加戴戒具仍不能消除危险的;
(二)在监内重新犯罪,正在进行审理的;
(三)报处死刑待批的。
第六十二条 受禁闭处罚的犯人,需由中队填写“申请关押禁闭审批表”,报监狱、劳改队的主要领导批准。
禁闭期限,除死刑待批和正在审理的犯人外,一般为7至10天,最长不得超过15天。第六十三条 关禁闭的犯人,粮食定量按不参加劳动犯人的标准供给,不得克扣,并保证供应开水。每天要放风两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禁闭室应当保持清洁卫生,经常消毒。
对关禁闭的犯人,除死刑待批和有特别危险的以外,不再戴戒具。
第六十四条 犯人在禁闭期间,中队要指定专人负责教育,并对其表现情况,随时记载。各级主管管教工作的领导干部,应当经常检查禁闭室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第六十五条 监狱、劳改队干警所需业务用手枪,由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统一配发。配发的范围、标准是:监狱、劳改队和狱政管理科的现职领导干部,工作必需的,配发个人专用手枪;其余干警(含内看守员)按总人数的1/2配发公用手枪。
需配个人专用手枪的干部,要列出名单经政治部门审查,报省、市、自治区劳改局批准。个人专用手枪由本人负责妥善保管,确保安全。公用的枪支、弹药,应分开存放,分别由狱政科(股)、大队、中队和内看守中队(组)指定专人保管,干警需要使用时,经所在单位领导批准。
枪支管理使用的其他事项,均按公安部制定的《公安保卫系统枪支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六节 接见、通讯、邮汇
第六十六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根据押犯人数多少,设立犯人接见室。农业劳改队的接见室,应以大队(或分散的中队)为单位设立。接见室是劳改单位宣传党的劳改政策,动员犯人家属协助劳改机关改造犯人的一个重要阵地,要配备专职干部进行管理。对来监(队)探视的家属,要热情接待,路途较远食宿有困难的,应当负责安排食宿。
第六十七条 犯人接见家属,每月1次或2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每次接见的家属,不得超过3人。接见时禁止使用隐语或外国语交谈。少数民族犯人接见时,可以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反革命犯、重大刑事犯和改造表现很坏的犯人接见家属时,要有干部监听。
犯人在关禁闭期间,原则上不准接见家属。有特殊情况需要接见的,应当经过监狱、劳改队领导批准。
凡来监探望犯人的家属,一律持身份证明,并在接见室接见。
第六十八条 对来监探望犯人的家属,中队干部应向他们介绍犯人的改造表现和接见规则,并请他们协助劳改机关做好犯人的思想工作。可以组织犯人家属参观劳改场所。也可以举行犯人家属座谈会,征询他们对改造工作的意见。
第六十九条 犯人家属送给犯人的日用品、少量熟食品、糖果、烟和学习书刊等,经过主管干部详细检查后,可以交给犯人使用。犯人家属送来的少量人民币,由监狱、劳改队代为存入银行,犯人有正当用途时,可以支付。
第七十条 对确有悔改表现的下列犯人,如遇有直系亲属病危、死亡或其他重大情况,确需本人回去处理的,可以准其回家看望或处理。但需有当地政府或公安机关证明,经监狱、劳改队领导批准。
(一)原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刑事犯;
(二)原判10年以下有期徒刑,已服刑1/2以上的一般刑事犯;
(三)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除死缓和重大反革命犯以外,确有个别特殊情况,需要本人回家的,为有利于改造,可由亲属接送,或由干警带领回家。
犯人在家的期限,一般为3至5天,最多不超过7天。途中路费原则自理,如自理确有困难的,劳改单位可酌情补助。
第七十一条 犯人可以与亲属通讯。通讯一律使用信箱代号。犯人发受的一切信件,一律经过干部检查,如果发现有妨碍犯人改造和泄露劳改单位机密的信件,应予扣留,并对犯人进行教育。
少数民族犯人与亲属通讯,可以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犯人与国外和台湾、香港、澳门的直系亲属通信(电报),或直系亲属来监接见,须经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批准。非直系亲属,一律不准通讯。来往信件,要经劳改单位狱政科(股)严格检查,详细登记。如有妨碍犯人改造或泄露劳改单位机密的,应予扣留;发现内容可疑的,应当送请有关部门检查。
不准犯人与外界通电话。
第七十二条 外籍犯可准其与家属、监护人或本国驻华使、领馆人员通信。发受的信件,应当经过监狱管理机关检查,经检查无问题者予以转递。与其他人员的来往信件,均不予转递。
外籍犯人接见家属、监护人或本国驻华使、领馆人员,统一由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决定和安排。
第七十三条 凡国内外寄给犯人的邮包,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凡是国内外寄给犯人的包裹,劳改单位必须依照国家邮章规定办理领取手续,不得违章。国外寄来的包裹,应由收件人在收执上签名盖章,不得加盖劳改单位公章。
(二)劳改单位对寄给犯人的包裹,应指定专人进行认真检查和详细登记。非日常生活必需品,由劳改单位代为保管,释放时发还本人。遇有下列情况,应作特殊处置:
1.发现包裹中夹带违禁品、反动宣传品,以及国外所谓“救济团体”寄来的物品,一律没收,并报告主管机关。
2.港、澳、台和国外寄给犯人的包裹,特别是寄给派遣特务、间谍分子的包裹,要缜密检查,详细登记寄件人的姓名、住址,并报告主管公安机关。
(三)包裹收到后,如犯人已经调出,应立即转递所在单位;已经逃跑的,暂由劳改单位保存;已经死亡、释放的,原包裹一律退回寄件人。
第七十四条 国外华侨或港、澳、台同胞给犯人的汇款,按下列原则办理:
(一)监狱、劳改队不得在侨汇收款的回执上加盖公章。如解款银行为了明确责任及便于日后查考,要求劳改单位在收款回执的付条上加盖公章时,可以加盖。
(二)侨汇及侨汇物资供应证(票),可按犯人意见直接通知其家属领取,由劳改单位通知银行办理;本人不愿意由亲属领取,或国内无直系亲属者,其汇款由银行交犯人所在劳改单位通知本人,并由劳改单位代办领取手续。犯人应在收款回执上签名或盖私章,但不得捺手印。
(三)劳改单位代领的汇款,应以犯人的名义在银行开户存储。银行应在存折上注明“未领取侨汇物资供应证(票)”字样。存折由劳改单位代为保管。犯人刑满释放后,可以凭存折提取存款和领取侨汇物资供应证(票)。
(四)如汇款时附有书信,银行应转交劳改单位,按规定检查后,视具体情况交犯人或予以扣留。
(五)遇有收款的犯人调动时,劳改单位应当立即告知银行,以便及时转汇。
第七节 犯人财物和档案管理
第七十五条 犯人的私人物品,应当逐件登记、造册,指定专人保管,并发给本人收据。贵重物品和非生活必需品,有家的,应尽可能通知其家属领回;无家的,由狱政科(股)保管,一般物品由中队保管,并开列三联单,犯人、中队、狱政科(股)各保存1份。对犯人财物要妥善保管,不得损坏。犯人有正当用途时,应准予领取;释放时全部发还。
第七十六条 犯人不得保存现金,其现金(人民币)应由中队统一代为存入银行,利息归本人所有,存折由中队指定专人保管。有正当用途时,经中队批准后可以支取。释放时,全部发还。
第七十七条 犯人的档案材料统一由监狱、劳改队保存。正档(包括判决书、执行书、结案登记表等)由狱政科(股)档案室保存,副档(劳改期间形成的材料)由中队保存。狱政科(股)和中队都要建立犯人卡片。
对累犯、惯犯和危险分子的卡片,要用蓝色或其他颜色表明。
第七十八条 犯人释放、死亡后,其全部档案材料,应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整理归档,由监狱、劳改队保管,不得外转。单位撤销时,全部上交劳改局统一保存。
第七十九条 犯人的档案材料(包括已释放和死亡的),原则上不准外借,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外借的,需经劳改局批准。
第八节 狱内侦查
第八十条 监狱、劳改队的狱内侦查工作,应当贯彻执行“及时发现、查明情况,迅速破案”的方针。它的任务主要是:在监狱、劳改队党委和行政首长领导下,依靠全体干警,配合公开的管理控制,通过调查研究、侦查破案,有效地防范和及时打击犯人的各种阴谋破坏活动。
第八十一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经常分析研究敌情动态,一般每月1次,遇有重要情况,随时进行研究。根据敌情的变化,及时采取对策,切实做到敌动我知,防患于未然。
第八十二条 监狱、劳改队应在狱政科内设立狱内侦查组或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第九节 其他
第八十三条 犯人在判刑前的荣誉证章,在劳改期间一律由劳改单位暂时收留保存,刑满释放时予以发还。
第八十四条 对原系革命残废军人的残废抚恤问题,应根据《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一)对重大反革命犯和个别罪恶严重、民愤很大的重大刑事犯,监狱、劳改队应当转请当地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取消其革命残废军人待遇,没收残废证件的手续。
(二)对于不取消革命残废军人待遇的犯人,劳改期间停止抚恤和优待,并暂收回残废证件。刑满时,发还残废证件,恢复革命残废军人待遇。
第八十五条 有关犯人的婚姻问题,应当按照下列原则办理:
(一)处理犯人的离婚问题,必须严格按照婚姻法的规定执行。为了保障犯人的诉讼权利,在犯人的配偶提出离婚时,受理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劳改单位转告被告人提出答辩意见。劳改单位负责将法院对其配偶提出离婚的通知转交犯人,并将犯人的答辩意见转告人民法院。如犯人调动单位时,原劳改单位应将法院的通知转给犯人所在劳改单位。
(二)犯人在关押或保外就医、监外执行期间,不准结婚。
第八十六条 犯人在劳改期间所写的稿件和著作,原则上不得公开发表、出版。对于确有出版价值的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著作,经省、市、自治区或中央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可以出版。出版时须用笔名或化名,出版后的稿费,一半发给本人,一半做为劳改机关教育经费的收入。同时,劳改单位还可以根据该犯的贡献大小,酌情予以奖励。
第四章 武装警戒
第八十七条 对犯人的武装警戒,统一由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任。监狱、劳改队对执行看押任务的武装警察部队,实行业务领导。在警戒线以内对犯人的管理工作,由劳改部门负责。
看押部队的首长,应参加劳改机关的党委,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警管联席会议制度,在工作上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犯人关押改造的任务。
第八十八条 看押部队的职责范围是:
(一)在犯人监房、劳动、生活场所的外围和押解途中,进行严密警戒;
(二)在监狱、工业劳改队和农业劳改队犯人居住区的大门,担任门卫警戒;
(三)值勤战士发现犯人逃跑时,应当立即向上级和劳改单位狱政科(股)报告,或鸣枪报警,看押部队应积极协同劳改干警进行追捕;
(四)发生犯人暴动、骚乱时,应当在劳改单位和看押部队负责人共同领导下,予以武装平息;
(五)在遇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变的时候,应当加强警戒,并配合劳改单位努力抢救犯人和国家财产。
看押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如果发生犯人谩骂、顶撞指战员等情况,劳改单位的干部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八十九条 监狱、劳改队的干警和看押部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在用尽其他方法无效,非开枪不能制止时,可以用武器:
(一)犯人聚众暴动时;
(二)犯人逃跑制止无效或追捕中抗拒逮捕时;
(三)犯人持有凶器或者危险物,正在行凶或破坏,不听制止或进行违抗时;
(四)犯罪分子劫狱或者帮助犯人逃跑不听制止时;
(五)犯人抢夺劳改干警或看押部队的武器时;
(六)劳改干警或战士的生命安全遭到罪犯的暴力威胁,非开枪不能自卫时。
第九十条 劳改干警或看押部队依照前条规定使用武器时,除遇到特别紧迫的情况外,应当先进行口头警告或鸣枪警告。犯罪分子不听警告时,可向次要部位射击。犯罪分子一有畏服表示时,应当立即停止射击。开枪射击后,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向上级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报告。
劳改干警或看押部队如果错误地使用武器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九十一条 监狱、劳改队和看押部队,应当与周围社队、机关、学校、车站、码头等单位建立联防,组成内管、外警、群众监督三道防线。要建立联防指挥机构,划定任务范围,制定联防方案,规定联系制度,定期召开联防会议,交流情况,研究防范措施,确保劳改单位的安全。
第九十二条 看押部队的营房、营具和通讯设备等问题,暂按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安部《关于解决驻劳改单位看押部队的营房、营具、通讯等问题的规定》执行。
第九十三条 监狱、工业劳改队的周围和农业劳改队犯人居住区的周围,应当建筑高4米至5米的围墙。围墙上边架设电网,并逐步安装自动报警器。四角和大门应当设立岗楼和照明灯,岗楼要高出围墙3至4米。围墙里边5米以内不准建筑房屋和种植树木。
第九十四条 监狱、劳改队的狱(队)部和所属大、中队之间应设立电话联系,并逐步装配无线通讯设备,保证全监(队)通讯联络畅通。监狱还应当根据财力物力的可能,逐步安装电子监听、监视等设备。
第九十五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逐步配备囚车、摩托车等警备车辆。
农业劳改队要优先配合警备车辆和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可驯养少量警犬,用于警戒、追捕和破案。
第五章 教育改造
第一节 教育改造的任务
第九十六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结合劳动生产,对犯人实施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把犯人改造成为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守法公民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第九十七条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育改造工作的任务,各省、市、自治区劳改局和监狱、劳改队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的长期规划和计划。
第二节 教育内容
第九十八条 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法制和认罪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形势教育,政策前途教育。这是教育改造的主要课程。
第九十九条 文化知识教育。按照犯人的实际文化程度分别编班(组):文盲的进行扫盲教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参照工农业余课本教材进行教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组织他们自选科目学习,包括学习外语。条件具备的,还可组织他们参加电大或函授学习。
文化教育经考核合格的,要发给证书。
第一百条 生产技术教育,要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采取包教包学、技术讲座、开训练班等形式进行。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技工学校或职业中学主要课程的教育。对犯人的技术教育要定期考核,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评定技术等级。在犯人刑满释放时,要发给技术等级证书。
第三节 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第一百○一条 对犯人的教育改造工作,应当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因人施教和以理服人的原则。
第一百○二条 改造犯人的思想,应当根据案情性质、犯罪原因、出身经历、文化程度、思想特点和现实表现等情况,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疏通引导的方针,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第一百○三条 对犯人的教育,应当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监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百○四条 对犯人进行教育,主要采取上大课,小组讨论,开座谈会,办轮训班,组织犯人到社会上参观,邀请社会人士或犯人家属作报告等形式进行。
第一百○五条 个别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监狱、劳改队的中队干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有计划地找犯人个别谈话,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第一百○六条 对反革命犯,普通刑事犯,渎职过失犯,以及惯犯、累犯,除了进行共同性的教育以外,还应当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分类教育。第一百○七条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辅助教育。监狱、劳改队应当设置广播、录音和电影放映机,中队设置电视机。影片和电视节目要有选择的放映。还应当组织犯人业余剧团、歌咏队或小型演出队,自编自演有利于改造的节目。要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经常组织比赛。
监狱和工业劳改队设立犯人图书馆,大队或中队设阅览室;农业劳改队以大队或中队单位设立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要有选择地订购各类政治、文化、科技和文学艺术等书籍。阅览室要选订各种全国性发行和本地区发行的报刊杂志。并允许犯人自费订阅有利于学习改造的书报杂志。要办好墙报、黑板报。有条件的劳改单位,还可以办《劳改小报》或专刊。
第四节 入监、出监教育
第一百○八条 对于新入监(队)的犯人,要用1个月至两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入监教育。要针对犯人初入监时的思想情况,进行劳改政策、监规纪律、犯人守则、认罪服法、劳动生产、改造前途等教育。入监队实行半天教育,半天劳动。
入监队由省、市、自治区劳改局根据劳改单位的分布情况,分区设立。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附设在一个地点适中的劳改单位。入监教育结束后,犯人由劳改局统一分配。
第一百○九条 监狱、劳改队对于刑期将满的犯人,应当进行出监教育。所在中队应在犯人刑期届满3个月开始,全面检查改造质量。要根据检查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补课教育,以巩固改造成果,并做好出监鉴定。在释放前的半个月,要将他们集中到监狱、劳改队的出监队。由出监队适当介绍当前社会形势和有关政策,教育他们出监后应当遵守法纪、正确对待就业等问题。对出监队的犯人,可以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管理上也可适当放宽。出监时还应当个别了解他们对劳改工作和干部的意见。
第一百一十条 监狱、劳改队对刑满释放的人员,要经常进行改造质量的考察工作。劳改机关应当定期地组织干部,有重点地进行考察,或者主动发函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了解释放人员的表现情况。
改造质量考察的时限,一般刑事犯为3年,反革命犯和重大刑事犯、惯犯为5年。通过考察,总结改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第五节 劳改积极分子委员会
第一百一十一条 在犯人中应当开展评选劳动改造积极分子的活动,结合年终评审,每年评选一次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劳动改造积极分子的条件是:
(一)认罪服法,积极改造;
(二)遵守监规纪律,并能揭发其他犯人违反监规纪律的行为;
(三)努力学习,并能帮助其他犯人学习;
(四)能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五)讲究文明礼貌,经常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根据上述条件,由中队各小组酝酿提名、评议,队务会审核,监狱、劳改队批准。并召开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大会,发给证书和适当的奖金,或给予其他物质奖励。第一百一十二条 中队建立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委员会,由本中队的劳改积极分子选出5至7人组成。下设学习、卫生、文体等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吸收有专长的犯人参加。
第一百一十三条 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干部领导下,维护监规纪律;协助干部搞好犯人的学习、伙食、卫生和文体活动;带动犯人积极劳动,努力完成生产任务。
第六节 组织领导
第一百一十四条 监狱、劳改队的党委会和狱(队)务会要把教育改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由一名领导干部分工主管这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第一百一十五条 监狱、劳改队必须建立一支教育改造工作的专业队伍。要配备专职的政治、文化教员。同时,支队、大队领导和有条件的中队长、政治指导员,要亲自给犯人上政治课、作形势报告。技术教员可以由生产技术干部兼任。文化、技术教员也可以挑选改造表现较好、有一定文化技术专长的犯人担任。对兼职的文化、技术教员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对担任讲课的犯人,要酌情给予补贴。每课时的补贴,一般可按兼职教员课时补贴的一半发给。
第一百一十六条 监狱、劳改队要选择若干有教学经验的专职或兼职教员分别成立政治、文化、技术教研室。政治、文化教研室由教育科领导,技术教研室由生产技术科领导,教育科协助。教研室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掌握各类犯人的思想特点和文化、技术水平,安排教学进度,组织教员备课,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第六章 生活卫生
第一节 生活管理
第一百一十七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认真贯彻执行革命人道主义政策,做好对犯人的生活卫生管理工作,保持犯人的身体健康,调动犯人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犯人的思想改造。
第一百一十八条 合理安排犯人每天的起居、劳动、学习、文体活动等作息时间。犯人每天劳动时间一般为8小时。工业劳改队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每天劳动6小时的制度。农业劳改队每天学习时间一般为2小时,在抢收抢种的大忙季节,劳动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每天睡眠时间必须保证8小时。
犯人的休息日,除法定节日休息外,每周休息1天。农业劳改队在生产大忙季节,休息日可以挪前挪后。
第一百一十九条 监狱、劳改队对犯人按规定应得的零用钱和技术津贴费,要如数发给,不准挪用和克扣,也不准做为奖惩的手段。
第一百二十条 犯人的伙食费,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不得挪用、克扣或大量结余。参加劳动的犯人,其粮食定量和品种,应当按照当地同类国营企业同工种同等劳动力的标准供应;不劳动的犯人,按当地居民的标准供应。犯人食堂要配备专职干部进行管理,尽力调剂改善伙食,要让犯人吃熟,吃热,吃饱,吃得卫生。要保证供应足够的开水。
外籍犯和少数民族犯较多的单位,可以单设食堂或另立食灶。
应当成立犯人伙食管理委员会,选举改造表现好的犯人担任伙食委员。在干部领导下搞好犯人伙食管理。伙食帐目要定期公布。
监狱和工业劳改队,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副食品基地,农业劳改队要划出适量土地,作为副食品基地,种植蔬菜,饲养家畜家禽,大部分供应犯人食堂。也应当划出一部分,供应干部职工食堂。
犯人食堂饲养的家畜家禽,不计价格,全部归入犯人食用,干部职工食堂不得占用。
第一百二十一条 犯人囚服的色泽和式样,由各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按照文明管理的原则,自行制定。在囚服上衣左胸前要印制小型符号,以便识别。禁止在囚服上印制“劳改”或“犯人”字样。囚服、囚被、鞋袜等要按规定及时发放。犯人自带的棉被、褥子、内衣、绒衣、背心、蚊帐、鞋袜等,应当允许犯人使用,犯人刑满释放时,囚服、囚被要全部收回。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经劳改单位的领导批准,可不收回被褥;没有衣服替换的,可发给一套便服。
犯人用布,在御寒遮体、厉行节约的原则下,按照统一的规定,保证供应。要建立犯人被服的发放、回收、保管、使用制度。并要及时拆洗缝补,以延长使用年限。
第一百二十二条 犯人居住面积每人平均不得少于2平方米,并在3、5年内逐步达到每人平均3平方米。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分间住宿。监舍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防潮保暖。犯人睡眠要搭床铺或建火炕。监房要有专人管理维修。
第二节 卫生、医疗
第一百二十三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设置犯人医院,分散的农业大队设医务所。
监狱、劳改队的犯人医院,在业务上接受当地卫生部门的领导。当地卫生部门应当根据医院床位的多少,按照统一的规定,供应医疗设备和药品。医务人员不足时,也可以使用受过医药专业教育的犯人。
第一百二十四条 监狱、劳改队的卫生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犯人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定期进行消毒、防疫。有病要及时治疗,传染病要立即隔离治疗。
应当向犯人宣传吸烟的危害,号召犯人不要吸烟。对已经养成吸烟嗜好的犯人,也不要强行禁止。但要规定吸烟的时间和场所。
第一百二十五条 监狱、劳改队应当设置犯人浴室。定期安排犯人洗澡、理发、洗晒衣被。对犯人的理发,可以根据本人的意愿留短发、或剃光头。但严禁留长发或怪发型。
第一百二十六条 要建立卫生制度,每天打扫监舍,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室内外环境卫生大检查,经常保持监内外的清洁卫生。监内院内、监舍周围和生产区的空隙地带,都应当栽树种花,美化环境。
第三节 劳保、安全
第一百二十七条 组织犯人生产要注意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对参加劳动的犯人,应当按照当地同类国营企业同工种的规定标准,发给劳动服和劳动保护用品、保健食品。并要做好犯人的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署降温工作。
第一百二十八条 工业劳改队,特别是矿山劳改队,要加强对犯人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生产制度,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要严格防止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由于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追究责任。
第七章 考核奖惩
第一百二十九条 要按照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对犯人实行赏罚严明的奖惩制度。
第一百三十条 对犯人要建立考核制度。每周开一次生活检讨会,每月进行一次思想检查,每季进行一次评比,年终进行一次全面评审。对每一个犯人都要用记分方法建立考核簿,具体记载每次检查、评比的好坏表现。平时有突出的好坏表现情况,也应当随时加以记载,作为考核奖惩的依据。
第一百三十一条 对犯人的奖励、惩罚,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准确及时,真正起到促进改造的作用。奖励或惩罚的人数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硬性规定百分比。
第一百三十二条 对犯人进行处罚时,要严格区分现行破坏与责任事故,无理取闹与正当申诉,重新犯罪与违犯监规,哄监闹事与偶尔对抗等界限,对一时弄不清性质的,可暂缓处理。
第一百三十三条 犯人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应当给予表扬、记功或物质奖励:
(一)遵守监规纪律,努力学习,积极劳动,确有认罪服法表现的;
(二)向干部反映真实情况,在防止其他犯人的违法破坏活动上,有一定立功表现的;
(三)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
(四)节约原料,爱护公物有显著成绩的;
(五)革新或传授生产技术有一定成效的;
(六)在防止或消除灾害事故中,有一定贡献的;
(七)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行为的。
第一百三十四条 对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犯人,应当给予警告、记过或禁闭等行政处罚:
(一)散布淫秽言论,传播犯罪手段的;
(二)散播反动言论,或拨弄是非,妨碍其他犯人改造的;
(三)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情节严重的;
(四)聚众赌博,酗酒闹事,或偷盗公私财物,屡教不改的;
(五)拉扰落后,打击犯人中积极改造的;
(六)消极怠工,违反操作规程,屡教不改的;
(七)有意损坏生产工具的;
(八)有其他严重违犯监规纪律行为的。
第一百三十五条 对上述第一百三十三条、一百三十四条规定的奖励或惩罚,必须由中队队务会集体讨论,报请监狱、劳改队主管领导审核批准。
第一百三十六条 犯人在改造期间,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应当依法减刑或假释:
(一)遵守监规纪律,积极改造,对所犯罪行确有悔改表现的;
(二)揭发检举监内外反革命分子或其他刑事犯罪分子的重大破坏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在生产中有发明创造或有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抢救国家财产,消除灾害事故,或制止罪犯逃跑、行凶等破坏活动,有立功表现的。
对生产技术有发明创造的犯人,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发给奖金。一半发给本人,一半做为劳改机关教育经费的收入。
第一百三十七条 有下列破坏行为之一的犯人,应当依法惩处:
(一)进行暴动或组织反革命集团的;
(二)进行凶杀、纵火、投毒的;
(三)逃跑或组织逃跑的;
(四)公开抗拒劳动,屡教不改的;
(五)有意进行诬陷,或传授犯罪伎俩,教唆他人犯罪,情节严重的;
(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七)破坏生产或其他破坏行为,构成犯罪的。
公安部关于颁发《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对罪犯教育
改造工作的三年规划》和《犯人生活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1982年2月18日)
现将第八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的《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试行)、《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三年规划》和《犯人生活卫生管理办法》(试行)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这三个文件,是劳改工作方针、政策的具体化,对于加强劳改工作的基础建设,改进对罪犯的管理教育,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为了保证上述文件的贯彻落实和不断的完善补充,各地公安机关要建立定期的检查制度,并在实践中发现和研究新的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及时告诉我们。
《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试行)、《犯人生活卫生管理办法》(试行)发至劳改中队,《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三年规划》发至监狱、劳改支队(独立大队)。
附件一:《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试行)
附件二:《犯人生活卫生管理办法》(试行)(略)
附件三:《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三年规划》(略)
特殊学校的灵魂改造 省一监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纪实
2007年08月29日 11:12:5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8月29日讯 提起监狱,很多人就会想到高墙电网,脚镣手铐。实际上,监狱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将一批批“择劣录取”的“学生”,通过教育改造转化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职业技术教育:罪犯再社会化的“绿卡”
“要是入狱前有这门技术,我就不会去偷盗了!”母亲探亲时,李林权忍不住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
今年35岁的四川人李林权,28岁时随老乡来浙江打工,由于没有技能,找不到好的工作,没多长时间就走上了歪路。2003年被判刑入狱。入狱后,监狱鼓励李林权参加监狱服装技能培训。经过培训,李林权先后获得了初级、中级缝纫资格证书。
如今,还没有刑满的李林权,就不断收到社会服装企业抛来的绣球,以丰厚的待遇要求他刑满后加盟。
像李林权这样,还没跨出监狱大门,就不愁就业“婆家”的罪犯已越来越多。这得益于省一监良好的罪犯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监狱开设了各类机械工艺、电脑维修、烹饪、花卉养殖、电工等20余类职业培训班,刑满释放罪犯获证率达100%,其中,有31%的罪犯获得两门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河南起重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是赴监狱招聘大军中的典型代表。“1997年,公司正式成立后,由于缺少技术人才,我们生产不出一米链条。”老板魏建峰说,“周总来了之后,不到一个星期,我们就有了第一批成品链条。”老板说的周总,是省一监1997年刑满释人员周中华,他在监狱学到了一手过硬的编链技术。周中华到公司后,以其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很快被提拔为技术副总。两年后,因其业绩突出,公司还奖励给周中华一套商品房。
尝到甜头的老板,很快就产生了把省一监作为人才培养后方基地的想法。现在,公司里已有10余名省一监刑满释放人员,这些人绝大多数是技术骨干。
省一监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为罪犯配备通往社会的“绿卡”。据监狱调查显示,省一监罪犯刑满后重新就业率达到80%以上,重新犯罪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心理咨询与矫治:修复扭曲的心灵
罪犯涂国兵每天晚上都会对着日光灯发呆,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流泪。涂国兵犯的是贩卖毒品罪,警察抓捕那天,他将毒品分开藏匿,部分藏到了女友的枕头里,结果女友以私藏毒品罪被判刑入狱。
“她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我对不起她!”针对涂国兵的心理问题,监狱心理咨询师一方面鼓励其积极走出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建议以“书信宣泄”的办法,将对女友的愧疚之情写出来,以求得女友的理解。同时指导其摆正认知,振作起来,早日刑满出狱,弥补对女友的伤害。一个月后,涂国兵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开始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并获得了减刑。
处于服刑状态下的罪犯,易产生紧张感、压抑感、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问题,同时,会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继管理、教育、劳动之后的第四大教育手段。
2005年,省一监创建全省监狱系统首家罪犯心理矫治实验基地,培训了11名国家专业心理咨询师,全方位保障罪犯的心理健康。
两年来,先后进行了2000多人次的心理测量并建立心理档案,1000多人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咨询有效率达98%以上,一些长期困扰罪犯的抑郁、焦虑、适应性不良等倾向性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今年1月4日,省一监正式被命名为省级罪犯心理矫治实验基地。
自学考试:监狱也能培养大学生
罪犯江灵,是省一监的名人:5年时间里,参加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共获得两个专科、一个本科毕业证书,共计52门科目,成了名副其实的自考状元。
11年前,还是大学生的江灵因偷盗被判无期徒刑。巨大的人生反差,几乎将他击倒。也是这一年,监狱在省市两级自考办的支持下,开设了全省首家监狱自考点。江灵被点燃了激情。
此后的5年,江灵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自学考试上。他先后报考了市场营销专科、古代汉语文学专科、心理健康教育本科三个专业,累计52个科目,全部一次性通过。由于自考成绩出色,江灵已累计获取减刑三次,还有8年就要刑满了。
到去年为止,省一监共有2327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23人获得了大专以上毕业证书,省一监自考点也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自考点。
随着自考工作的深入,监狱文化改造人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罪犯洪小秦以初中文化水平参加了自考,获取了大学毕业证书,他说:“自考让我学会了两样东西,一是学会了坚持与拼搏,二是学会了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方法,现在想想以前的犯罪,太不应该了!”同时,还有些罪犯将自学考试掌握的知识进行现实运用,搞起了发明和“QC”攻关。目前,监狱已有5个发明专利,两个华东地区优秀“QC”攻关小组。
监区文化建设:催化新生的精神力量
罪犯郑宁就要刑满了,同犯帮他整理物品时,发现了一张在校大学生寄来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郑大哥的资助,让我完成了大学学业,好人一生平安。在一再追问下,郑宁终于道出了自己4年来一直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的事实,此事在同犯中被迅速传为佳话,全监罪犯自发地发起了向郑宁学习的活动。
罪犯许项兵,6年前开始,每年将所有的稿费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孩子。
罪犯林庆栋是残疾人,自己条件并不好,每年还是尽己所能帮助社会流浪儿,让他们重新回到课堂。
„„
曾经劣迹斑斑的罪犯,如今却成了爱心天使。这要从监区文化建设说起。
监狱结合罪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通过举办读书演讲、亲情帮教、算亲情债、向被害人忏悔等活动,罪犯的诚信意识、亲情感恩意识、自律意识得到明显提升。
罪犯吴建强,醉酒后犯故意伤害罪,导致了被害人死亡。其不服罪现象较重。在亲情感恩教育活动中,通过监狱民警耐心细致的教育,吴建强终于转变了想法。他在写给被害人家属的信中,进行了深刻的忏悔。他说,只有这样,自己的灵魂才能得以平静。
走进省一监罪犯文化活动中心,电脑、家庭影院、大背投彩电、卡拉OK机等一应俱全。墙面上“心灵驿站,放飞心情”八个大字别有意味。
省一监通过优化监管改造环境,培育和谐监区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罪犯受到了良好的环境熏陶,催化了新生的精神力量。(文中人物为化名)
宁波市市属监狱积极推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社会化
作者: 市局监狱管理处 | 发布时间: 2007-09-17 | 信息来源: 宁波市司法局 |
近年来,宁波市黄湖、望春监狱积极推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社会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与社会联合办学。充分借助社会劳动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力量加大对罪犯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为罪犯出狱后尽快适应社会和择业谋生打下基础。先后与市、县、区劳动部门、省、市教育部门等单位联合办学,对罪犯进行正规、系统的职业技术培训。仅今年上半年黄湖监狱就有775名罪犯通过技术教育,获市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培训技术证书,获证率达99.7%。经省、市自考办同意,黄湖、望春监狱都在狱内设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点,黄湖监狱今年上半年有42名学员取得了37门大专以上自学考试合格证书。一部分罪犯出狱后利用在狱内学到的技术和知识成了致富能手。
——开展“结对帮教”活动。近年来,监狱机关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社会帮教工作的意义,沟通了大墙内外的了解,激发了社会各界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关注和参与罪犯帮教的热情。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大中专学生和致力于罪犯帮教工作的志愿者走进高墙与罪犯结成帮教对子,通过会见、书信、座谈、开展联谊活动等多种方式,与罪犯交流思想、畅谈人生、传授技艺、共话未来。罪犯亲切地称帮教志愿者为“编外管教”。结对帮教罪犯在“编外管教”的教育帮助下有了明显的进步。
——聘请心理学专家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与高校心理学教师合作在监狱开设了“罪犯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咨询信箱”,与人民警察共同设计罪犯的心理矫治方案,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弥补了监狱心理矫治工作技术力量的不足,及时有效地消除了部分罪犯的心理障碍,而且为预防监管事故提供了科学信息,增强了个别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进攻性和有效性。
——大力开展亲情帮教。对罪犯而言,他们入狱后最大一个愿望就是渴望得到家人的谅解和关心。监狱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与家庭成员直接交流,使罪犯切实体会到亲人的温暖和关怀,不仅有利于增强罪犯接受改造的内动力,而且是对残缺家庭功能的一种补偿,有利于他们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因而,黄湖、望春监狱不失时机抓住多个契机动员罪犯家属参与到帮教中来,通过签订帮教协议书、召开座谈会、特优聚餐等多种方式对罪犯实施亲情教育,使罪犯受到感化和激励。
——组织开展法律服务进监狱活动。黄湖、望春监狱先后与市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服务机构组织了大墙内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为罪犯释疑解惑,帮助罪犯解决离婚、家庭财产纠纷、子女监护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为罪犯提供法律帮助。
——发挥监狱与社会教育改造人的互动效应。望春监狱先后组织改造积极、表现突出的服刑人员出监参观北仑港、宁波大剧院、日湖公园、城市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等,让久别社会的浪子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改造积极性,激发早日回归社会的愿望,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黄湖监狱发挥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把法制宣传教育融于罪犯的现身说法忏悔中。自警示教育基地建立以来,全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有11000余人到黄湖监狱接受警示教育。这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不仅给社会人上了生动的法制教育课,还使参与活动的罪犯从中受到更大的教育,对自身违法犯罪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监狱与社会教育改造人的互动效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监管工作无小事
安全为先,安全为天,稳定压倒一切。局长李跃万曾这样告诫监狱系统各级领导和民警:“做监狱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容不得有半点马虎。监狱的工作如何体现‘政绩’,关键就是监狱安全稳定,关键就是抓好罪犯的教育改造,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改造质量,完成好刑罚执行任务,把大多数罪犯的思想转化过来,使他们回归社会后不再重新犯罪。”
在漳州监狱采访时,十七中队中队长黄俊熙讲了一件民警换针的“小事”。
十七中队参加劳动改造的罪犯有200多名,他们参加服装设计和制作劳动。每天200多人的劳动车间断针换针是再经常不过的“小事”。为了避免罪犯利用换针的空档私藏断针自杀或行凶,中队值班民警对每个断针换针的罪犯进行造册登记。有时值班民警一天要帮助换200多枚针,往返值班室400多趟。如果把全省监狱各中队换针的数量相加起来,全省监狱每天要换十万枚以上的针,而值班民警往返值班室要20万趟以上。
就是这样一件“小事”,监狱民警天天做,一丝不苟,做到断针与原针数量相符,一针都不能少半针都不能漏。监狱安全无小事的道理已在广大民警的心中生了根。
因人设岗调动改造积极性
去年5月1日,《罪犯考核和奖惩规定》出台。新规定的一个亮点,就是加大了对罪犯思想教育和遵守监规纪律考核的比重。规定要求根据罪犯的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合理设定劳动量,并实行奖分与扣分相结合,奖勤罚懒,充分调动罪犯劳动改造的积极性。
武夷山监狱罪犯李某51岁,患有风湿病且腿脚不灵,如遇刮风下雨便会手脚发酸发麻。中队民警了解情况后,马上送他到医院就医,并给他安排了相对轻松没有指标任务的剪线头的活。永安监狱罪犯王某患有高血压病,经常头晕头痛,但他文化程度较高,中队便安排他搞卫生并兼理罪犯劳动帐务的轻松活。
一名姓苏的江西籍罪犯向闽西监狱监狱长朱苏闽写了一封信,反映自己眼睛近视,看不见针孔,还龋了两颗牙齿,久痛不治,不能与其他正常人一样干针车活,请求调整劳动工种。
一封普通的来信,引起了监狱领导的高度重视。党委会上,监狱领导认为,服刑的罪犯中,年纪大的,老眼昏花的,大脑迟钝的,手脚缓慢的,还有龋牙等病症的罪犯,在工作、生活上应予适当照顾,有病的应予治疗。
但是,监狱医院没有专门的眼科和口腔科医生,缺乏治疗仪器和条件,怎么办?领导们一合计,马上派人与龙岩市博爱医院联系,商定每周二、五由博爱医院派专家到监狱全天坐诊,为患有眼疾和口腔疾病的罪犯诊治。
以人为本是监狱执法的根本理念。现在,监狱内这些在常人眼里是“小事一桩”的事情摆上了监狱党委的议事日程,变成了事事有人管的“大事”。各监狱一系列实在有效的举措,极大地感化、教育了罪犯,使监狱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罪犯积极改造的局面。
“如何让“改造钉子户”认罪、知罪、悔罪,让他们从对抗改造转变为自觉地接受改造?”;“如何降低短刑期和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的违纪率?”;“如何转化服刑人员的焦虑情绪,缓解服刑人员的“监狱痴呆”症状?”;“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服刑人员的改造积极性?”……这些都是广东省高明监狱针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建立的QC课题。QC攻关是针对企业质量管理的专用词,监狱还能搞“QC活动”,而且还是用在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中?这可是件新鲜事,近日,记者带着疑问和好奇来到高明监狱采访。在高明监狱举行的“教育改造QC成果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为了积极探索解决教育改造罪犯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高明监狱从2007年初开始在各监区全面开展“教育改造QC活动”(以下简称“QC活动”),将在企业中盛行的“QC小组攻关”这一手段用在教育改造工作中。
改造质量是关键环节
QC小组即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C或QC,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活动。高明监狱监狱长李建平告诉记者,监狱可以理解为一个特殊的企业:改造罪犯是监狱的宗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监狱的中心工作。因此,监狱改造罪犯的过程类似于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原料”是在押的服刑人员,“产品”是刑满后出监的罪犯,“顾客”就是整个社会和政府。李建平说:“改造罪犯同样存在一个质量问题,“QC攻关”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可以将它延伸到监狱的教育改造和管理等方面。”因此,提高改造质量就成为“QC活动”的关键环节。
“为此,监狱不仅对“QC小组”的组建、活动、管理、培训、成果发布、评选和奖励等拟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外,还专门加强了对警察的业务培训。”李建平说,监狱专门邀请“QC活动”方面的专家为全监狱120多名业务骨干进行了专业培训,来提高干警的理论水平和运用QC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派34名干警参加广东省监狱局举办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班培训。
广东省监狱管理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服刑人员中有一小部分人的教育改造是有较大难度的,他们中有拒不认罪、无理缠诉,或者打击先进、拉拢落后、经常散布反改造言论;有屡犯监规、抗拒管教;有自伤、自残、自杀危险;有逃跑、行凶、破坏等犯罪倾向;有重大犯罪嫌疑,隐瞒真实姓名、身份的罪犯。因此,这些服刑人员是危害监管安全的定时炸弹,监狱干警将他们称为“改造钉子户”。
改造钉子户是主攻方向
据介绍,“改造钉子户”是“QC攻关”的主攻方向。高明监狱各监区先根据监管改造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服刑人员成立课题和相应的QC小组;然后从行为表现、身份意识、对待学习的态度等方面对具有上述行为的服刑人员进行分析;再从认罪服法、文化程度、行为规范、劳动改造、内务卫生等方面确定具体的转化目标;接下来从罪犯心理、行为习惯、管理、制度、环境五个大的方面分析该服刑人员成为“改造钉子户”的原因,每一方面又层层剖析到末端原因为止;再对上述末端原因进行验证,找出主要原因;再下一步就是根据确定的主要原因,逐个制定好转化对策,落实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明确实施时间、实施人、实施方法;每一项对策实施后,再分别进行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采取进一步措施来巩固转化效果;最后进行总结,“QC攻关”中好的作法将被纳入有关制度进行推广。
对“改造钉子户”李某某的“QC攻坚”就是高明监狱在该项活动中取得成效的成功个例之一:高明监狱心理矫治科科长陈兰珍告诉记者,贵州籍服刑人员李某某因犯抢劫罪于2001年9月进入高明监狱服刑。在没有开展“QC活动”之前,双腿残疾无法正常行走的李某某是全监狱出了名的“改造钉子户”,对抗改造的态度极其恶劣:入监之初,他故意把大小便都拉在自己的床上,目的仅仅是为了就是给管教干警增添麻烦和恶心;同时,他性格非常暴躁、好斗、猜疑性强,经常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去年初,监狱组建了以分管教育的监狱领导为组长,心理矫治科、刑罚执行科、十五监区有关警察为组员的“攻必克QC小组”,对李犯进行挂牌攻坚。
经过详细、综合的分析,“QC小组”找出李某某对抗改造的主要原因:文化低、性格暴躁、缺少亲情、认知偏执、管理不够科学。随后,“QC小组”针对上述原因逐个制定好转化对策:
一、提高文化水平;
二、实施心理矫治;
三、认知教育;
四、加强亲情帮教;
五、完善管理手段。
经过半年多有针对性的攻坚活动,李某某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纪律方面从原来的经常违纪被扣分转变为自觉遵守监规纪律,至今未被扣过分;从原来的不识字到能够识字1500个、能写家信;从以前的粗话脏话不离口转变为现在讲话用词都比较文明;内务卫生方面从以前的脏乱差转变为现在的监室内前3名。
据悉,高明监狱从2007年初以“改造钉子户”和其它难点问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74个QC课题活动。通过一年来的规范运作,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71名“改造钉子户”经“QC小组”挂牌攻关后共转化58名;同时在重点服刑人员管理教育中取得了成效,有效降低了重刑、短刑期和临出狱服刑人员的违纪率,全监服刑人员违纪率降低到0.48%,全面提高了罪犯改造质量,确保了监狱安全和稳定。
李建平监狱长告诉记者,监狱的干警们通过参与“QC活动”,围绕教育改造工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干警们的改造质量意识、监管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得到不断强化,干警们的潜力被充分发掘。
广东省司法厅副厅长何铭清表示,科学认识罪犯是科学改造罪犯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地认识了罪犯,才能真正地改造好罪犯,针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组建“QC小组”进行挂牌攻坚,为监狱提供了科学认识罪犯和改造罪犯的新途径。
行刑目的即刑罚执行目的,是指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所预期达到的结果(效果)。我国刑罚执行目的为何,我国刑法学界直接论述的并不多见,而且一般都是将其作为刑罚目的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刑事执行法学界就行刑目的的现有认识也不尽相同。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一是惩罚说,认为惩罚是刑罚的本质属性,而行刑的目的就是要使罪犯的自由和权利受到限制和剥夺,从而使其体验到惩罚的痛苦;
二是改造说,认为判处罪犯刑罚,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报复的目的,而是通过对罪犯进行惩罚的手段,以达到改造罪犯、使其重新做人的目的;
三是预防说,我国刑法学界通行理论认为刑罚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行刑作为刑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必然包含在刑罚的目的之中,并为其所吸收,故行刑的目的也在于预防犯罪;
四是双重目的说,认为行刑的目的是双重的,既有惩罚罪犯的目的,也有教育改造罪犯的目的;
五是三重目的说,认为行刑要达到三个目的即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他们重新犯罪;教育和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使他们不致犯罪;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鼓励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
六是预防和消灭犯罪说,认为行刑的目的在于把罪犯教育改造成为新人,从而达到预防犯罪,并最终消灭犯罪,从而达到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目的;
七是根本目的与直接目的说,认为行刑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保卫社会,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伸张正义,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三项内容。
上述这些看法,既有对属性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也有对效应与目的认识不同所导致的,还有对行刑目的与刑罚目的关系模糊所影响的。准确界定行刑目的还是应以刑罚目的为起点。因为行刑目的取决于刑罚的目的,以刑罚目的为指导,可谓刑罚目的的下位概念;刑罚的目的内在地涵盖刑罚执行目的,并且要通过刑罚执行来实现。同时,刑罚目的落实在刑罚权运行的不同环节也应有所侧重。
一、刑罚目的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评析
在西方法学史上,关于刑罚目的的学说可谓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至古希腊。近代随着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刑罚目的更是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形成名目繁多、异彩纷呈的学说、学派。根据其中心点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以绝对主义和报应思想为基础的报应刑论,以功利主义和预防思想为基础的目的刑论以及折衷调和报应与预防思想的一体论。在我国刑法学界,刑罚目的的研究也是素有争论的一个课题,形成许多见解和学说,诸如惩罚改造说、教育改造说、双重预防目的说、刑法功能发挥说、直接目的与终极目的说、直接目的与终极目的说、刑罚目的二元论、三目的说等。[2]这些认识的分歧主要由于对刑罚目的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以及对刑罚目的与刑罚属性、刑罚目的与刑罚功能、刑罚目的与刑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认识所导致的。
(一)关于刑罚目的之概念
总体而言,刑罚目的有狭义、中义、广义之说。狭义说认为刑罚目的即刑罚适用的目的,中义说认为刑罚目的是制定和适用刑罚的目的,而广义说认为刑罚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刑罚适用阶段,而应包括刑事法律活动的所有阶段,既包括刑罚的制定、适用和执行阶段。[3]这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并揭示刑罚目的的内涵;不同之处在于对刑罚目的外延、作用范围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广义说界定的外延最为宽泛,其将刑罚目的界定为国家在整个刑罚的确定和运用过程中所预期达到的目的,贯穿于刑罚权运动的全过程,指导从刑事立法到刑事审判到刑事执行等刑事法律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得立法机关制定刑罚、司法机关适用刑罚、行刑机关执行刑罚都有着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理解刑罚目的,自然可以引申刑罚目的的三大作用:对刑事立法的制约作用、对刑罚适用的决定作用和对刑罚执行的指导作用。[4]如果将刑罚目的仅限定为量刑阶段,抑或刑罚的制定和适用阶段,无异于将一个有机联系的国家刑罚权运作活动整体加以人为割裂,这样界定刑罚目的,“视野不免狭窄,且不合实际”,所以,从广义的层面界定刑罚目的,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刑法学者之共识。[5]明确刑罚目的之概念,显然也有助于准确界定行刑目的之内容及其与刑罚目的之关系。
(二)刑罚目的与刑罚属性之间的关系
属性与目的不能混为一谈,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是一种客观实在;而目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时所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种主观愿望。刑罚属性是刑罚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刑罚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惩罚(Punishment)一词与“刑罚”实为同义词,惩罚的内涵是有合法惩罚权的人使他人遭受某种痛苦、折磨、损失、资格损失或其他损害,所以,惩罚应该是刑罚的本质属性,而非刑罚目的。一般认为,刑罚既有其自产生时就存在并且永恒不变的属性,也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新增加的属性,前者就是刑罚的惩罚性,而后者是指刑罚的教育性。[6]可以说,惩罚是任何时代、任何一种刑罚方法都必须具有的属性,离开了惩罚性、痛苦性,则刑罚也就不成其为刑罚。而刑罚的教育属性主要是近现代自由刑发展、演进的成果和标志,体现为对罪犯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等。可见,作为客观实在的刑罚属性与作为主观概念的刑罚目的是内涵不同的两个范畴。当然,这种认识并不否认刑罚目的与刑罚属性的密切关联,二者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来说明,简言之:刑罚目的是由刑罚属性所决定的,是刑罚属性在人们头脑里的认识和反映。报应是人类正义观念的表达,是对所受损害之回复、回报或补偿,常常作为惩罚之目的。但刑罚目的又不是消极地被刑罚属性所左右,如同意识可以反作用于存在一样,刑罚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刑罚属性,如果将刑罚目的单纯地确定为报应,必然会使刑罚的惩罚属性过度膨胀,从而导致刑罚的过苛和浪费;反之,如果认为预防犯罪是刑罚的唯一目的,那么则又会忽略甚至牺牲刑罚的惩罚属性,使犯罪人不再被作为人,而是被当成了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这样势必会葬送刑罚的生命――公正。
(三)刑罚目的与刑罚功能
将刑罚目的与刑罚功能相混淆,也是导致刑罚目的争议不休的原因之一。刑罚功能即指国家创制、适用与执行刑罚所可能产生的积极的社会作用。我国刑法学界一般认为刑罚具有以下功能:[7]根据刑罚对社会上不同的人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同,将刑罚的功能分为对犯罪的功能、对犯罪被害人的功能和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功能。其中对犯罪人的功能包括惩罚功能、改造功能和感化功能;对犯罪被害人的功能包括安抚功能和补偿功能,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功能包括威慑功能、教育功能和鼓励功能。可见,诸如改造、教育、威慑等都属于刑罚的功能,而非刑罚的目的。正因为刑罚具有上述诸项功能,才能实现刑罚预防犯罪之目的。至于将“消灭犯罪”作为刑罚目的之论点,无疑过分夸大了刑罚的作用,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刑罚虽然是为惩治与预防犯罪而产生的,但刑罚决不是治理犯罪的唯一手段,甚至不是主要手段,对于犯罪现象应当实行综合治理。而消灭犯罪的目标,取决于犯罪产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的消失、有待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刑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犯罪,使其不至于危及社会的根本生存条件,而不可能完成消灭犯罪这一宏大目标。
廓清刑罚目的与刑罚属性、刑罚功能之异同,显然有助于界定刑罚目的之内涵,诸如惩罚说、改造说、预防与消灭犯罪说、双重或多重目的说等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性,而难以被人们所接受。我国刑法学界比较普遍地认同“预防说”,即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8]特殊预防是针对犯罪而言,即通过对犯罪人适用、执行刑罚,预防其再次犯罪;一般预防是针对社会上其他人尤其是潜在犯罪人而言的,即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防止社会上其他人实施犯罪。
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报应是否应作为刑罚的目的。报应(Retribution)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报答或者反应。有学者指出,在刑法理论中,作为刑罚目的,报应是指刑罚作为对犯罪的一种回报、补偿的性质以及对此的追求。[9]报应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刑法理论形态,其经历了从神意报应到道义报应,再到法律报应这样的一个演进过程。尽管在各种报应刑论之间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与分歧,但贯彻始终的是报应的基本精神,即根据已然之罪确定刑罚及其惩罚程度,追求罪刑之间的对等性。报应首先是刑罚正义的体现,其一方面要求将刑罚惩罚的对象限于犯罪人,而不能适用于没有犯罪的人,即所谓的有罪必罚、无罪不罚,用报应限制刑罚的适用范围,这是报应刑的质的要求;另一方面,报应还要求将刑罚的惩罚程度与犯罪人所犯罪行的轻重相均衡,对犯罪人的刑罚惩罚不能超过犯罪的严重性程度,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用报应限制刑罚的适用程度,这是报应刑的量的要求。可见,报应是同现代刑法所遵循的罪刑均衡原则是相一致的。如前所述,在刑罚目的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报应主义(绝对理论)和预防主义(相对理论)之争,前者坚持以报应为刑罚之目的,后者主张以预防为刑罚之目的,两者均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但又都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即均未能完整地涵盖全部的刑罚意义与目的,而且由于在单一理论(目的)之过分强调,反而在刑法实务上造成各种弊端,在刑罚理论上造成新的新旧学派对垒,因此,由于刑事司法实务的需要,有学者提出折衷之论、综合理论,[10]亦即我国有学者所论及的刑罚目的“二元论”[11]或者“一体论”。[12]其基本内涵在于:报应与功利都是刑罚赖以生存的根据,刑罚既回顾已然之罪,也前瞻未然之罪。对于已然之罪,刑罚主要以报应为主,而对于未然之罪,刑罚以预防为主。在预防未然之罪上,刑罚的目的既包括防止犯罪人再犯罪的个别预防,也包括阻止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预防。这种理论致力于调和报应与预防两大思想,使其兼容于一体,是具有多元刑罚目的观的刑罚理念。因此,刑罚的报应、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功能均能涵盖在综合理论之中,在报应与预防的调和中,报应刑罚再也不具如绝对理论中的绝对性,而是以公正的报应来产生社会心理学上的威慑功能,因而更能达到相对理论中所强调的预防目的。同时,在报应刑罚之外,尚顾及罪犯的再社会化。[13]这些正是一体论的生命力所在:报应体现了刑罚目的中的正当原则,而预防体现了刑罚目的中的效率原则。如前所述:如果将刑罚目的单纯地确定为报应,必然会使刑罚的惩罚属性过度膨胀,从而导致刑罚的过苛和浪费。反之,如果将预防犯罪作为刑罚的唯一目的,那么难免又会忽视甚至牺牲惩罚这一刑罚本质属性,使犯罪人不再被作为人,而是被当成了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从而势必会断送刑罚的生命――公正。报应与预防的关系在更深层次上就是正义(公正)与功利的关系,刑罚所应追求的目的应当是公正的功利,公正以功利为基础,功利以公正为边界。
二、行刑目的之界定
兼顾报应与预防的刑罚目的,同时也必然涉及报应与预防的如何统一问题,亦即预防为主还是报应为主,而且在预防论内部也存在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关系等问题,理论上尚有不同的认识。如既有以报应为主预防为辅的观点,[14]也有偏重特殊预防的基础上兼顾报应的看法。[15]笔者在这里并无意具体评析报应与预防即公正与功利谁主谁辅,但要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即在刑事法律活动中兼顾刑罚的报应与预防的同时,在刑事法律活动的不同阶段,对报应和预防(包括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又是有所侧重的。在刑事立法即刑罚创制阶段,立法者主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刑罚来遏制犯罪的发生,一般预防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对一般预防即遏制犯罪的追求又不能超过报应的限度和特殊预防的需要,避免刑罚过苛过严和刑罚资源的浪费;在刑事审判即刑罚裁量阶段,司法者根据行为人罪行的性质、轻重等来决定是否适用刑罚以及刑罚的种类、轻重,此时,已然之罪成为判断的主要对象,同时兼顾未然之罪,即以报应为主,同时兼顾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在刑事执行即行刑阶段,行刑者应当根据服刑人员的人身危险性以及犯罪性质、情节,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消除其再犯可能性,此时,未然之罪应成为行刑机关主要考虑的对象,特殊预防成为行刑活动的主要目的,同时,特殊预防的目的以及在此目的指导下的行刑制度、措施同样受到报应与一般预防的限制,最为典型的体现如减刑、假释的适用限制性规定,以避免过分追求特殊预防而损害刑罚的正义。意大利刑法学家杜里奥•帕多瓦尼教授在刑罚理论上也是一体论者,他认为刑罚不是一种僵死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变化着的事物,刑罚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作用或者说侧重追求不同的目的:它在刑法的立法、审判与执行阶段分别表现为法定刑、宣告刑与执行刑,在刑罚的法定刑阶段主要发挥一般预防作用,同时基于一般预防的需要而确定法定刑应该受到罪刑相适应和特别预防的需要的限制;在刑罚的宣告阶段主要是“通过诉讼程序使犯罪人受到刑事追究来树立榜样,以确保并实现法定刑的威慑作用”,但在具体决定犯罪人的刑罚时,其标准应该是“报应”与“特殊预防”;在刑罚的执行阶段,因为刑罚的实际执行是基于一般预防的需要而确定的法定刑之可信性与严肃性的保障,故行刑活动本身就具有一般预防作用,“然而,在从整体上说,这一阶段应着重发挥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行刑意味着刑罚“进入了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来防止其将来再犯罪的阶段”。[16]所以,在执行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刑罚过程中,在综合考虑一般预防与报应要求的基础上,人们主要是根据特殊预防的需要,来决定和选择包括监禁刑替代措施在内的各种行刑措施。至此,行刑目的基本上可以这样界定:特殊预防,同时适当兼顾报应与一般预防。
预防犯罪是刑罚创制、适用与执行的共同目的。刑事执行是对已经生效的有罪判决裁定之执行。一方面,由于有罪判决宣告以及以社会隔离的方式和强制的方法对犯人权利进行剥夺与限制这一刑罚执行过程的本身就体现了报应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正义感;另一方面,通过刑罚执行活动特有状态,限制和剥夺服刑人员再犯罪能力,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所需求的和谐社会秩序、强化了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满足了刑罚执行的一般预防要求。这些都是依法执行刑罚活动内在体现。而刑罚执行的目的更应侧重于特殊预防,因为所针对的是曾经实施了犯罪的人,刑罚执行就是对犯人思想和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系统性的影响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使罪犯再社会化的过程。国家刑罚执行机关通过执行刑罚所预期达到的效果主要还在于服刑人员本身――使其重新适应社会、达到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不再危害社会(当然包括不再犯罪)。
西方国家的刑事法学者一般认为,监狱改造罪犯的目标是使犯人能通过改造或矫正治疗,以健康的态度对待生活,成为良好公民。一些学者将行刑的目标界定为使犯人得到改造以及促使其“重返社会”(即再社会化);前苏联、东欧国家则普遍认为对犯人进行改造的目标是罪犯悔过自新、不再重新犯罪,认真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科甚至这样说:教育罪犯不仅仅是使他成为社会上不危险或无害的成员,而且是使他成为新时代的积极活动家。[17]长期以来,我国刑罚执行[18]的目标一直是“改造罪犯成为新人”。能否将罪犯由违法犯罪者改造成为奉公守法的人是衡量罪犯是否改造好的主要标志,这一目标或者说行刑效果标准主要体现在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刑满释放人员的行为表现,二是服刑人员的非犯罪行为表现。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是比较说明行刑效果的指标的,但在重新犯罪率与行刑效果之间划等号是片面的,因为重新犯罪是由多种因素所致。[19]
我国刑事法学界不少学者认为行刑目的分为直接目的与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在于惩罚和改造罪犯,根本目的在于预防与减少犯罪。[20]笔者认为,惩罚作为刑罚的本质属性,而非刑罚之目的,更非行刑之目的,这在前文已经阐述。而改造罪犯是否是刑罚执行的目的呢?从近代刑罚演变的角度来看,改造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改造是一种新的“惩罚”形式,依照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发现,刑罚自近代改良时代以来,出现了重大转折,即对犯罪人肉体的严酷惩罚转到对其灵魂施以“规训”(即改造与矫正等),这一重大转变是以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刑罚方式之标志的监狱的诞生为标志的,人们发现,“如果一种机构试图通过施加于人们肉体的精确压力来使他们变得驯顺和有用,那么这种机构的一般形式就是体现了监狱制度”。[21]这种制度及其活动是接受规训的对象表现出精神的就范姿态而产生了无形的惩罚效应,因而,就其效果而言,改造刑(教育刑)实质是一种惩罚,只不过与对躯体的惩罚相比,其作用点和方式有了根本的转换,它是针对人的精神,以精神为客体;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之主要使命是强制灌输和普及国家意识形态以及主流文化观念,试图剔除亚文化、异己观念,从而被其反对者戏称为“洗脑”、“换脑”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精神归顺服帖。当然,这种“改造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原因。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改造的目的显然包含了改造人类社会的宏大企图,但因其所欲实现的政治正义而与现代刑事法治的一般精神及其方法相去甚远。[22]再者,改造,同剥夺一样,都属于刑罚尤其是行刑之功能,而非刑罚之目的。“改造”一词其意类似于西方刑事法学中的“矫正”,[23]均指通过各种教育、矫治手段,以消除罪犯的反社会性,促使其改变犯罪及不良习性,培育其健康人格的活动。
将行刑目的界定为以特殊预防为主,同时适当兼顾报应与一般预防,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体尊重法律、遵守规范意识的加强,刑罚的一般预防目的相应随之减弱,刑罚的报应性更趋于理性化、人性化;同时,随着对犯罪发展规律的揭示,预防犯罪由单一地依靠刑罚向主要地依靠刑罚并进而转向综合运用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各种手段过渡,从而增强犯罪预防的有效性,使得刑罚在整个犯罪预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另外,由于科学手段不断引入刑事领域,大大提供再犯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从而为特殊预防提供科学有效依据,使得特殊预防地位上升。因此,刑罚目的的特殊预防强化、一般预防弱化,应该是一般发展趋势。
三、行刑目的与行刑社会化
行刑社会化是基于最大程度地避免监禁刑的弊端、实现罪犯再社会化目标而形成的行刑理念与行刑模式。所谓行刑社会化,是指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刑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罚执行服务于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在执行刑罚过程中,通过弱化行刑机构的封闭性,拓展罪犯、行刑机关与社会的互动联系,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促使其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最终促成罪犯顺利回归社会。行刑社会化问题近年来在刑事法学界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其是人类刑罚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是国际化的行刑原则,是开放社会中的开放、人道行刑趋势的最有力展现。
一般而言,报应刑论难以产生行刑社会化之理念,一般预防也难以推导出行刑社会化理念,反而要求将罪犯一关到底,只有特殊预防的行刑目的,才有行刑社会化理念产生和存在的余地。行刑社会化也是特殊预防的内在要求,因为在特殊预防论看来,通过对罪犯执行刑罚,以防止其本人再次犯罪。如何使其不再危害社会,不能仅仅着眼于狱内不再违法犯罪,而且出狱之后也不再违法犯罪,这就要求服刑人员学会适应社会、加强与社会的融合,弥补与增强社会化不足的缺陷,而在监禁状态下、在人为拟制的社区内无疑难以真正实现此目标,更无法检验矫正效果。所以,特殊预防目的的现实途径主要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执行刑罚本身就在客观上剥夺或者限制服刑人员的再犯罪能力,使其不能再犯;二是心理上的谴责与威慑服刑人员,使其不敢再犯;三是通过教育、感化服刑人员,使其不愿再犯;四是通过促使罪犯再社会化、能够适应社会,使其无须再犯。无论是服刑人员不能再犯、不敢再犯还是不愿再犯、无须再犯,特殊预防目的都能不同程度地得以实现,但使其“不愿再犯”并“无须再犯”无疑是最积极也是最主要的效应,这就要求行刑当局通过积极有效的行刑措施,包括切实有效的文化、技术教育,使其重返社会后具备基本的谋生能力,通过减刑、假释等一系列的行刑调控机制,强化服刑人员的一贯善行,提供并保证服刑人员与外界社会尤其是家庭、亲属的必要联系渠道,最大程度地保障刑满释放后的社会接纳力度等,使其无需再犯、不必再犯、不想再犯。
特殊预防的效果常常用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服刑人员在刑罚执行期间的表现,二是刑满释放之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无疑后者是最主要的也是社会所期待的。长期以来,人们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监狱行刑效能的高低通常只采用一个标准――重新犯罪率,即刑满释放人员在出狱后一定时期内重新犯罪的人数与该时期刑满释放人员数之比。诚然,在目前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是比较能说明行刑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重新犯罪率与行刑效果之间划等号是错误与片面的,因为重新犯罪是由多种因素所致。这里有必要对重新犯罪的原因作一分析。重新犯罪的问题,多年来一直作为犯罪学、监狱行刑学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受到理论工作者和实际部门的特别重视,尤其对重新犯罪的原因展开了充分的探讨。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得出的重新犯罪原因虽多达十余种,但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三类,即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原因、监管和改造的效果以及刑满释放后的社会环境,同时,前一次犯罪的原因消除与否也对行为人重新犯罪与否起着重要作用。[24] 这四个方面的原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重新犯罪而形成重新犯罪的原因结构:前一次犯罪的原因经过监管和改造与刑满释放后的社会环境的调整之后,通过强化或减弱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原因而间接地作用于重新犯罪与否这一结果。在静态基础上分析:第一,监管和改造的效果与前一次犯罪的原因和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原因都呈负相关关系,即前一次犯罪的原因越强,或者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原因越强,监管和改造的难度就越大,效果就越差;相反,监管和改造做得很好,就能够消除或部分消除前一次的犯罪原因,减弱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原因,进而减小行为人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第二,监管和改造的效果与刑满释放后的社会环境呈正相关关系,即刑满释放后的社会环境较好,将有助于监管和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而监管和改造工作做得好,效果显著,则行为人再社会化的程度就高,刑满释放后的社会环境相对而言易于接受而好转;第三,监管和改造的效果与重新犯罪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监管和改造的效果越好,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监管和改造的效果越差,则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原因结构之间及与结果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重新犯罪进一步强化了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增强了监管和改造工作的难度,减弱了监管和改造的效果。[25]上述分析说明,行为人重新犯罪与否是由这一错综复杂的原因结构即这一结构中各种因素自身的强弱及其相互作用决定的,重新犯罪的发生以及某一时期重新犯罪率的升高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强调某一方面的责任,监狱行刑机关不能将导致重新犯罪的责任完全推给社会,社会也不能将这一责任完全归咎于监狱行刑机关。对于监狱行刑部门而言,特殊预防要求在刑罚执行期间具体化为通过行刑实现行刑司法正义使罪犯安全度过服刑生活并能顺利地复归社会。舍此而追求其他的目标,或许过高而无法实现、或许过空而非实化。行刑当局依法执行刑罚,促使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刑满释放后能够顺利地适应现实社会,那么,特殊预防目的在刑罚执行期间已经基本达到。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行刑目的实现的核心问题在于罪犯的再社会化,即通过监狱等刑罚执行机构的行刑,矫正罪犯的反社会性,使其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都接受并符合主流社会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标准,即重新适应社会,使其“成为守法公民”。[26]促进罪犯的再社会化以达特殊预防的行刑目的,也是同刑罚的社会适应功能内在一致着的。法国刑法学家卡斯东?斯特法尼认为,现代刑罚不仅仅具有威慑、报应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再适应功能。保持刑罚的惩罚报应功能,但不能削弱其追求的是犯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的目的所应有的地位。现今,强调刑罚的“社会再适应”目的,完全有正当理由,1944年法国成立的“监狱惩戒改革委员会”通过了一个“十四点高纲领”,其中第一点就指出:自由刑的主要目的是对被判刑人进行改正,并使之重新适应社会。..............参考文献: http://www.xiexiebang.com/ 回答:2007-04-18 16:13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1条回答评论 ┆ 举报
丁香花
[学妹] 罪犯教育改造实质之管见
作者:湖南省茶陵监狱副监狱长 雷建华
国家大事莫过于长治久安,而长治久安,又以治理犯罪和教育改造罪犯为首要。由此而言,治理社会犯罪乃国家大计,而教育改造罪犯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监狱机关在履行自己的职能中,应充分发挥罪犯教育的职能指导作用,积极倡导“教育为先,教育为本”的大教育思想,要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树立教育改造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面向未来深刻认识罪犯教育的实质及其意义。
一、罪犯教育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产物
罪犯教育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罪犯教育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失。罪犯教育是监狱机关依法、科学、文明、规范对罪犯采取强制措施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任务,以改造人、造就人为目标的系列教育活动。
我国的罪犯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意识是我国工人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把我国快速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由于社会还存在犯罪现象,社会主义国家要按照自己的意识改造社会,改造人类,就必须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整治犯罪。在我国,要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仅凭刑事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罪犯实施教育改造。罪犯教育正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按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把罪犯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监狱组织罪犯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认罪服法教育等,实质上就是向罪犯不断灌输无产阶级意识的活动。只有通过把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向罪犯的反复灌输,才能使他们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改造成为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那种人。因此罪犯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色,并自觉成为了灌输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主要工具。
二、罪犯教育是实现监狱宗旨的重要手段
《监狱法》第一章总则指出,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中心任务。我国改造罪犯三大基本手段:一是狱政管理;二是教育改造;三是劳动改造。罪犯教育在改造罪犯工作中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渗透性等的工作特点,它把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等多项工作,当作自己要达到目标和任务,同时,又作为多功能的手段渗透到狱政管理、劳动改造、监管安全等多种工作活动之中,并为他们的有效工作创造条件。因此,罪犯教育贯穿于刑罚执行的整个过程,并对罪犯的思想产生深刻的、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造就社会新人的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罪犯教育是实现狱政管理改造罪犯的左右手。管理和教育同时作为监狱改造罪犯的两种基本手段,没有上下先后之分,尤如人的左右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狱政管理为罪犯教育提供保证,罪犯教育为狱政管理创造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狱政管理主要通过依法限制罪犯的活动自由,实施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加上监规纪律的约束,迫使罪犯产生畏惧感和罪恶感,促使罪犯服从管教,遵守监规。但使罪犯产生畏惧感、罪恶感,以及约束罪犯的言行,不是刑罚执行的最终目的,而只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要使罪犯深挖犯罪根源,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促使罪犯从行为上、认识上、情感上认罪服法,接受改造,这只有通过罪犯教育反复不断的疏导和灌输来实现;罪犯监规纪律的遵守,劳动习惯的培养,行为规范的养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形成,同样需要通过罪犯教育反复不断的疏导和灌输来实现。罪犯教育在狱政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为狱政管理发挥改造罪犯的作用创造条件。
众所周知,我国对罪犯执行刑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迫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生产劳动,使其在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自己,促使罪犯培养劳动感情,养成劳动习惯,将罪犯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罪犯投入改造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自觉接受劳动改造,而是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消极怠工,抗拒生产劳动,企图逃避劳动改造。罪犯教育正是在与劳动改造有机结合的同时,发挥其特殊的喉舌作用。监狱通过组织罪犯进行系统的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的目的和意义、遵守劳动纪律、端正劳动态度等内容的教育;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促使罪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实现由强迫劳动改造到自觉接受劳动改造的重大转折。
罪犯教育是实现监所安全稳定的源头。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是保证刑罚有效执行和罪犯改造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狱内良好秩序的建立和形成,首先必须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工作制度,堵塞漏洞,消除狱内重新犯罪的隐患。但罪犯投入改造后,那种反社会情绪,铤而走险的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因此,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既隐秘又激烈。如果罪犯的反改造态度没有根本改变,既使管理制度再严格再科学,罪犯也会寻机以各种方式逃避和对抗改造。这种逃避和对抗行为,无疑对狱内的改造秩序是一个破坏,影响着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实现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做好罪犯的思想转化工作。通过对罪犯进行认罪服法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组织罪犯参加现身说法等多种辅助教育活动,针对性的找罪犯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重新犯罪的严惩性和危害性,促使他们悬崖勒马,安心改造。针对少数顽危罪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改造态度,走上积极改造的轨道。
三、罪犯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殊窗口
精神文明是人类主观世界得到改造和发展的精神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
罪犯是触犯刑律受到刑事惩罚的公民,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一个破坏,他们是全民族精神文明的落后面,他们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都与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走向反面。监狱作为特殊学校,本着“挽救人、改造人”的宗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针对罪犯的具体情况,组织罪犯进行政治、文化、技术教育,鼓励罪犯参加自学、电大、函大等学历考试;这实际上就是在努力提高罪犯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缩小与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差距,以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是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罪犯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的金钱至上,损人利己等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无不有关。监狱通过组织罪犯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采取社会帮教等多种形式,帮助罪犯树立正确的理想和道德观念,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加强,罪犯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际社会恶意攻击我国人权的焦点。因此,罪犯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特殊窗口。
四、罪犯教育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事业。江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犯罪现象是社会消极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集中表现,监狱改造罪犯,就是要用先进文化战胜消极、落后、腐朽的文化。因此,监狱组织罪犯进行政治、道德、文化、技术教育,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监狱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入世的脚步,历史已把中国推上了现代化文明建设的轨道,在新形势下,监狱工作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995年1月在全国司法厅(局)长暨监狱劳教局长会议上,司法部提出在全国逐步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奋斗目标,就是我国监狱工作要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法制建设的需要,适应国际行刑制度发展趋势的一项重大决策。所谓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指建设具有现代化先进科学装备,代表当代人类社会进步水平的关押改造罪犯场所。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关键:一是现代化,二是文明。文明既包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主要是指监狱设施执法水平、管理制度、教育措施等内容。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二十一世纪监狱的发展方向,其实质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罪犯教育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是确保实现监狱宗旨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殊窗口,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罪犯教育的实质及其内涵,对于正确执行刑罚,教育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确保监所的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现实的、深远的伟大意义。
胡锦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 扎扎实实开创我国政法工作新局面
政法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发展;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开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
宝山监狱开展涉毒罪犯教育管理模式探索工作。一是确定一个监区作为实验基地;二是成立课题组,明确研究方向,组织课题攻关;三是邀请精神卫生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四是开展同业教育管理模式调查。
社会帮教对促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初探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和谐、稳定、健康。监狱对服刑罪犯的教育改造,实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监狱工作不断发展,罪犯的教育改造越来越趋向于社会化,大众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对监狱服刑罪犯的教育改造中来。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社会帮教对促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来阐述社会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分析历史原因的基础上,对当前监狱在社会帮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推进社会帮教工作在今后教育改造上有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社会帮教 罪犯 教育改造
社会帮教对促进罪犯教育 改造工作初探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承担着惩罚与改造罪犯的任务,是与犯罪现象作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罪犯改造 成为守法公民,不仅需要监狱民警对其进行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而且还要组织社会力量进行帮助教育。
一、社会帮教对教育改造罪犯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监狱法》第61条规定,教育改造罪犯要实行“狱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罪犯是犯了罪而被依法惩罚的人,是社会特殊的群体,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使之成为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总体目标。因此,如何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罪犯教育改造成果,成为现代监狱民警的重点课题。而社会帮教工作,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一个重要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造罪犯的主要载体。
社会帮教,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利用监狱以外的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辅助教育活动。它是通过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来实现教育改造的个别化、社会化和科学化;是监管改造机关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育手段之一。它的作用在于能够使罪犯体悟到国家和社会、家庭的温暖,增强罪犯改造信心,鼓励罪犯在希望中改造;能够使罪犯感受到犯罪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正确认识量刑,促进罪犯责己思过,认罪服法;能够使罪犯及时感受到时代信息,开阔罪犯的眼界,调节罪犯狱内单一生活节奏,丰富罪犯的精神生活,促进罪犯的再社会化进程;同时,它还有利于争取社会对监狱工作的支持,促进监狱工作的整体进步,树立社会主义新型监狱良好形象。
我国动员社会力量对监狱服刑罪犯进行帮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项活动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由于这项活动对增强罪犯生活信心、鼓励罪犯接受改造、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社会力量对监狱服刑罪犯的帮教已成为中国改造罪犯工作的特色之一。这里先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某监罪犯邱某(福建省永安市人,23岁,小学文化,犯故意杀人、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00年4月25日入监),入监以来,由于恶习较深,对自己要求散漫,监规纪律意识淡薄,服刑期间经常顶撞民警、打架斗殴,违规不断,民警对其多次谈话教育,均无效果,被监狱列为顽危重点控制人员。后在查阅该犯档案过程中发现,其家中还有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但从未来探望联系过,经过多方努力,与其家属联系、沟通,协商帮教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帮教,该犯在思想、行为上有明显的改观,改造表现也有较大进步,并获得了减刑1年的奖励。该案例虽然是社会帮教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一个小小例子,但它反映出,帮教工作尤其是亲情帮教在促进监管安全稳定,教育改造罪犯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唤回一个人的灵魂,找回失去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说,撇开社会帮教的教育改造工作是不健全的,是孤立的,只有把监狱民警的日常管理教育和社会力量对服刑罪犯的帮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全面的、行之有效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手段。
二、我国社会帮教工作的特点和种类。
(一)我国动员社会力量对监狱服刑罪犯帮教活动的主要特点是:(1)参加帮教的人员广泛,有党政机关的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法机关人员;工会、青年团、妇联的代表;各行业的英雄模范;社会知名人士;社会上的老干部、老教师等;(2)帮教的方式主要是社会帮教人员来到监狱看望罪犯,给罪犯作报告、讲话等;(3)帮教的重点主要是法制、道德、理想、前途教 育等。
(二)我国社会帮教的种类主要是“两个延伸”,即向外延伸和向后延伸。所谓向外延伸,是指发动罪犯亲属、罪犯原所在单位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监狱的改造罪犯工作,比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监狱做规劝、感化工作,组织表现出色的出狱人来监狱现身说法做报告,动员罪犯亲属来监狱做规劝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监狱与罪犯亲属、原工作单位或原户口所在地的政府签订相互配合、共同教育改造罪犯的帮教安置协议。协议书明确规定双方在改造罪犯和社会帮教方面的职责及具体内容。监狱方面负责做到:对罪犯实施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积极进行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组织他们参加文艺、体育等有益活动,为他们回归社会后安置就业创造条件;积极做好探监亲属的工作,对重点对象进行家访,经常向他们介绍罪犯的改造情况,充分发挥亲属的特殊作用,等等。地方负责做到:经常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到监狱对罪犯进行宣传教育,促进罪犯的思想改造;积极配合监狱做好罪犯亲属工作,帮助解决罪犯家庭遇到的具体困难,依照法律和政策妥善解决出狱人的入户、就业、就学问题,等等。向外延伸包括亲情帮教和社会团体、个人帮教两个方面。所谓向后延伸,是监狱在罪犯出狱时,要如实向地方政府介绍其改造表现,并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出狱人的安置帮教工作。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为刑释人员做好接收、教育、就业指导等帮教工作。如组织刑释罪犯在网上向当地劳动部门咨询,为他们与用人单位见面提供条件,并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到监狱招聘即将刑释罪犯,提高刑释人员就业的竞争力等。
三、当前监狱社会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动员社会力量对监狱服刑罪犯进行帮教这一做法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监狱社会帮教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社会和监狱在社会帮教工作上的思想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监狱社会帮教工作受诸多传统因素制约,一直未能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使这一有效教育形式始终难以在高墙内找到应有位置。当前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主要靠监狱民警的日常管理教育,而对社会帮教在促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上的重要作用认识不高,导致对社会帮教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监狱机关处在一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对监狱缺乏了解,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缺乏认识,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始终保留着教育改造罪犯是监狱机关的责任,与社会没有关系的思想,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社会公众在观念上把监狱服刑罪犯看做是社会上的“渣滓”。只能严惩,不能施以帮助教育,否则就是“立场”不坚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随着科学地认识犯罪原因,社会公众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即对监狱服刑罪犯由完全排斥到逐渐宽容,认为他们既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害人者,又是需要社会力量予以帮助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但总体上对罪犯的帮教工作还缺乏认识,主动性不强。这是影响和制约社会对监狱服刑罪犯进行帮教的主要因素。
(二)社会帮教面窄,帮教形式单一。
在社会帮教过程中,由于社会参与帮教人员少,需要接受帮教罪犯较多,无法满足每一位需要帮教的罪犯,造成实际受帮教罪犯过少,只能从罪犯当中选出一小部分接受帮教。并且,参与社会帮教人员多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对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法律、道德等方面内容教育,而对于一些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帮教人员较少,总体帮教面窄。在帮教形式上,在具体的帮教活动中,主要做法是请罪犯亲属来监看望、安慰、鼓舞罪犯,以促进罪犯能够安心改造;请社会团体到监对罪犯进行道德、理想、前途教育,增强改造信心等方式,缺少帮教“互动”,形式比较单一。
(三)社会帮教活动次数少,流于形式。
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随着监狱工作的发展,监狱越来越注重生产效益,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上,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有所弱化,社会帮教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显然被忽视。主要表现在各种帮教活动次数太少,一般每年三到四次,且过多流于形式,没有取得较好实效,有的甚至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而没有起到应有的社会教育效果。以某监为列,每年监狱都会邀请社会相关人员进监帮教,并分发慰问品,主要帮教人员有周边县、市政府机关、司法工作人员、律师等,为罪犯做形式、政策、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援助,提供就业指导等,但次数不多,且受帮教对象有限,一些地区边远特别是外省籍服刑人员,长期缺少社会帮教。
(四)各地对社会帮教工作做法不一,参差不齐。
为了贯彻落实《监狱法》和中央综治委(1994)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改进和加强社会帮教工作,规范社会帮教志愿者工作,深化监狱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上海市监狱局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帮教志愿者工作的若干规定》等社会帮教制度,但在具体的帮教活动中,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只重视亲属帮教,而忽视社会团体、个人力量帮教;有的虽有进行帮教活动,但没有固定的帮教人员、时间、地点,没有签定帮教协议书;有的仅限于以书信来往的方式进行帮教,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还有的在帮教活动中,主要采用做报告、讲话等形式进行集体教育,而缺乏“一对一”式的个别教育,以及帮教活动单向进行,不能深入发展,使帮教活动停滞在表面层次上。
(五)监狱在社会帮教工作上缺乏长效考核机制。
由于社会帮教工作缺乏考核机制,监狱民警对罪犯的帮教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认为帮教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实效;社会帮教人员在帮教过程中,应付了事,认为罪犯教育的好坏与自己没有关系,有来就行了,这些都不利于社会帮教工作的发展。
四、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今后监狱社会帮教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监狱和社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罪犯帮教工作。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认清行刑社会化是我国监狱行刑制度发展的趋势之一,教育改造罪犯不再只是监狱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对监狱服刑罪犯进行帮教是实现行刑社会化的具体措施。这项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监狱稳定监管改造秩序、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促进监狱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监狱作为社会帮教的主导力量,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计划、宣传、联络工作,制定出“整体规划、健全制度、形式多样、重在务实”的帮教思路,积极向罪犯心灵延伸、向罪犯家庭延伸、向社会理解支持延伸。对符合帮教条件、有帮教能力的个人、团体,与之签定帮教协议,建立长期的、有效的帮教机制;而社会作为帮教主体,应该本着乐善好施、济困救危的思想,积极地参与到帮教活动中来。第三,监狱和社会要明确指导思想,转变工作观念,重点实施“三个转变”,即使社会帮教由分散零散型向规范系统型转变,由单一的思想教育“看望型”向给罪犯送知识送技术和思想教育并重型转变,由单一的社会帮教型向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多方参与帮教型转变;二要加大对弱势罪犯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
(二)扩大社会帮教层面,积极探索社会帮教形式。罪犯是失去人身自由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因此,需要帮教的人也很多,有的是关于婚姻的,有的是关于财产的,有的是关于法律案件的,有的是关于自身心理健康的,还有关于刑释就业的,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形成一个家庭亲情帮教,社会名人帮教,社会志愿者结对帮教,部门企业安置帮教,专业人员法律、心理帮教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全方位多层次辐射、齐抓共管的社会帮教体系,最大限度扩大帮教层面。我国《监狱法》第68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罪犯的亲属,应当协助监狱做好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这一规定表明,社会公民有协助监狱对罪犯进行帮教的义务。动员社会力量对监狱服刑罪犯进行帮教既是对《监狱法》这一规定的贯彻执行,也是在新形势下对贯彻执行这一规定的创新。
同时,要创新帮教活动内容,提升帮教质量,追求帮教实效,防止帮教活动流于形式。一方面,帮教的涵义是指帮教双方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进而使被帮教一方接受引导、启发,达到教育被帮教者的目的。但一些参与罪犯帮教活动的单位或个人用赠送书籍代替对罪犯的教育,使复杂的思想教育简化为赠书活动。被隔离于社会的监狱服刑罪犯,渴望着与社会的交流,尤其是与社会帮教人员在思想、前途、人生观等方面的交流。赠送一些思想性较强的书籍对犯罪是有益的,但不能代替帮教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针对以往社会帮教限于“请进来”(既请社会帮教人员到监狱内对罪犯进行各种帮教活动)的单一模式,尝试“走出去”的帮教新思路,比如组织一些罪犯到社会企业、单位、公共场所参观、现身说法、警示教育、演讲演出,狱外走访受害者,离监探监等,还可以在社会上建立若干个帮教基地,给罪犯广泛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把“请进来”与“走出去”两者相结合起来,探索社会帮教活动新形式。并且,在组织实施对罪犯社会帮教过程中,必须把最大限度地追求有利于罪犯改造的实效,作为帮教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掌握“三不”:既不搞大轰大嗡、不浪费监狱资金、不能影响监狱管教生产秩序。因此,帮教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要从教育效果上下工夫,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积极推进社会志愿者帮教活动,加强社会帮教活动组织管理,逐步建立一支以社会志愿者为主的专业化、高素质的社会帮教队伍,有组织地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帮教活动。对监狱服刑罪犯进行帮教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帮教能力,即不仅能用正确的思想引导罪犯,还能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罪犯认识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帮教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法律、文化水平。就社会群体而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比较适合从事社会志愿者帮教活动。帮教活动的次数少,主要是帮教主体少。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征集社会志愿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并以社会志愿者为主对监狱服刑罪犯进行帮教,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帮教的道路。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帮教长效考核机制,确保帮教工作的成效。一是激活帮教工作内在机制,提升帮教的活力。主要从制定并完善社会帮教工作规定,构建社会工作长效机制的法律机制;强化社会帮教工作目标责任制,构建社会帮教工作长效机制的考核机制(地方政府、社区、居委会及有关团体将社会帮教工作纳入地方“保一方平安,兴一方发展”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健全社会帮教工作信息化网络,构建社会帮教工作长效机制的信息机制。二是保持帮教活动的正常化,提升帮教氛围。如建立社会帮教日,开展“监狱开放日”活动等。对监狱民警,要制定考核目标,明确年终罪犯接受帮教的数量、次数及效果,并予以考核,根据实际完成目标情况、效果好坏,给予一定的奖惩;对社会帮教人员,在帮教期间,监狱颁发帮教证书,帮教人员以此到监狱帮教罪犯,帮教期满后,对认真从事帮教活动的,予以颁发荣誉证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帮教人员予以表彰。
(五)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做好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罪犯在刑满释放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就业,关系到刑释人员的生存问题,也是刑释人员是否会重新走向犯罪的关键所在。刑满释放后如何就业,一直是监内服刑人员普遍关注的热点。本人认为,监狱与社会劳动部门要充分合作,可以开办监内就业服务热线,举办现场就业指导、咨询、招聘会,并在条件成熟的监狱成立临时监狱人才市场,实现刑满就业直线服务等,切实为刑释人员解决出路。
(六)加强对社会帮教活动的教育效果跟踪。帮教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帮教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改造罪犯,使之安心改造,屏除恶习,成为社会守法公民。因此,对罪犯的帮教效果如何,体现出帮教活动的成败与否。具体看帮教前与帮教后罪犯在服刑期间的改造表现有无进步,刑满释放罪犯一定时期内能否遵纪守法等。为了提高社会对服刑罪犯的帮教能力,达到协助监狱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目的,有必要对社会帮教活动的教育效果进行跟踪、总结、交流,以进一步提高帮教水平。
运用社会力量参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既是监狱交融社会的平台,又是社会了解监狱的窗口;既是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一种形式,又是教育改造罪犯的有效手段。监狱今后还要着眼社会帮教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帮教形式、帮教内容更加贴进教育改造罪犯的实际,真正实现监狱社会的“资源共享”。参考资料:《监狱法》
《关于加强社会帮教志愿者工作的若干规定》
从教育改造的概念、发展历程、地位、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原则,个别教育的概念、意义、作用、原则、特点、基本方法步骤等基础知识向学员讲授了教育改造、个别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培训班上,监狱教育改造处结合监狱个别教育工作实际,讲授了个别教育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填写以及存在的问题、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
以对“打、骂、勒、卡、占”等牢头狱霸行为进行打击。
针对牢头狱霸、通风报信、违规创收、留所服刑犯审批管理严重违规、发生重大事项、重大事故迟报瞒报、不按规定巡视、利用人犯管理人犯、变相克扣和挤占在押人员伙食费和医疗费等问题,哈尔滨警方总结出监所执法的新办法。
一个服刑人员眼中的监狱真实人权状况
文/邓中元
我是一名北京市监狱的服刑人员,在这里已经服刑4年多。2000年9月的一天,我侨居国外的家兄来监狱看我,他悄悄地问我:“你在监狱里能吃饱吗?有人打你吗?劳动是不是很苦?冬天挨不挨冻?”家兄的疑问使我愕然,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外媒体对中国监狱状况的不公正报道的影响,而对我的处境表示担忧。
作为已服刑多年的犯人,我想谈谈自己在狱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
罪犯的人身权、人格权受到尊重
北京市监狱是一座主要关押被判处有期徒刑的重刑罪犯的监狱。罪犯入狱后,监狱首先组织罪犯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服刑人员手册》等法律、法规,使罪犯详细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通过学习,所有的罪犯都十分清楚自己享有的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以及辩护、申诉、控告、检举、通信、会见、学习、休息等18项权利。
服刑人员不仅清楚自己享有的权利,而且也清楚法律对监狱人民警察的纪律要求。《监狱法》第13条、第14条对监狱警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作了明确规定,如监狱警察不得索要、收受、侵占罪犯及其亲属的财物,不得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罪犯,不得侮辱犯人的人格,不得殴打或者纵容他人殴打罪犯,不得为谋取私利,利用罪犯提供劳务等等。《刑法》第248条规定了体罚虐待罪。这些规定非常详尽、具体,要求警察必须做到,如有违反则会受到相应的行政或刑事处罚。
监狱对于犯人的人身权以及其他各项权利给予保护。入狱4年多来,我从未遭遇也从未看到或听到任何一名犯人被警察殴打、体罚、虐待或刑讯逼供。外面的人完全可以放心,这种事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犯人之间也不允许存在牢头狱霸,恃强凌弱,欺负他犯。如果发生犯人殴打其他犯人的情况,殴打者会被立即受到严厉的处罚,如警告、记过甚至关禁闭,还要取消当年的评奖减刑资格。犯人都非常清楚欺负他犯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因此都不敢恣意妄为。2002年,我所在的监区,没有发生一起犯人殴打犯人的事,因为犯人互殴也属于严重违纪,互殴双方都要受到严厉处罚。因此,不管你身体弱小还是年龄偏大,你的人身安全权都有切实的保障。在某种程度上,监狱里个人的人身安全权甚至比外面还有保障,因为在社会上很可能遭遇被欺负而一时得不到救济,但是在监狱里,如果你遭遇其他犯人殴打,几乎在打人者第二拳还没举起来的时候,监狱警察就来到了你身边。因此,犯人在监狱里有很强的安全感,犯人之间是平等的,不管你多么弱小,你都不会受屈卑微。几乎所有的犯人都会有这种亲身体会。
犯人享有与普通公民同样的人格权,犯人的人格尊严受到尊重和保护,这一点在入狱之前是没想到的。犯人一般都有一种自卑感,刚入狱时总是低着头,精神不振。监狱里有一首歌,歌词唱道:“喊起一二一,不要把头低,迈开新生第一步,重走人生路”。这首歌,犯人几乎每天都要唱。监狱总是在想方设法鼓励犯人重新树立起信心。例如,警官当面称呼犯人,从不直接称呼“罪犯”“囚犯”,而是称呼“服刑人员”或者直接叫姓名。犯人佩戴的胸牌,过去在胸牌上要注明“罪名”,现在取消,胸牌只注明处遇等级、姓名和编号。犯人穿的衣服也没有“囚犯”“囚徒”等字样标记,更不允许印制歧视性侮辱性字样的标记,囚服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而是蓝灰色,夏天则是浅蓝色。监狱要求犯人不仅忏悔过去,更要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监狱对犯人的姓名、肖像权利也给予尊重和保护。记者来监狱采访,要拍犯人的正面照片或用犯人的真名,要征得犯人本人的同意。记得2001年2月27日,荷兰国家广播公司驻京记者索宁、米卡·考斯基宁来监狱采访,记者向陪同的监狱长提出希望在摄像机前近距离正面直接采访两名犯人,并承诺采访录像不会在中国境内播放。监狱长说:“狱方没有问题,但这要征得被采访者本人的同意。”后来,我和另一名犯人同意接受采访。还有一次来自德国的一位记者来采访时,希望拍几张犯人正面的照片,因为被采访的犯人有顾虑而作罢。
除了人身权、人格权等主要权利外,犯人的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也不受侵犯。比如选举权、著作权、宗教信仰自由权等。未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出版发表文章、著作,享有署名权。2002年,《北京青年报》登了我写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还获得该报举行的一次征文活动的纪念奖。
总之,犯人的权利犯人都十分清楚,监狱也十分注意维护犯人的合法权利。
罪犯的生活水准有保障
犯人居住的监房要求通风、透光、清洁、保暖,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我所在的监房瓷砖铺着地面,白灰涂抹墙壁,三、四十平方米的监房有两个大窗户,每个窗户有3扇玻璃,采光面积比一般居民住宅还要大,整个监房通透明亮,绝不像想象的那样高墙小窗阴森黑暗。监房里装有暖气,冬天室内温度保证在17℃以上。监房里虽没有装空调,但装有吊扇,通风很好。
监区环境也不错,全监狱有一个足球场,7个篮球场,还有众多的花坛、石山、亭阁、草坪,监区的绿化率达到100%,犯人的家人第一次到监狱探视时,看到鸟语花香的监区,窗明几净的监舍,都会感到很惊讶。我80岁的老父老母来探视时看到如此良好的监区环境感到很意外。一次,一名幼童来看望爸爸,他对怀抱他的妈妈说:“爸爸的学校真好。”是的,这里就是一所改造人、重新塑造人的大学校。
犯人的伙食标准一般参照当地居民平均水平确定,以实物量计算,不随物价的波动而受影响。监狱对犯人的伙食供应很重视,保证餐餐吃饱、吃热、吃熟、吃得卫生,一般犯人主食都吃不了,不吃粗粮,副食上则天天有肉吃,逢年过节还要改善伙食,中秋节、春节还发水果、花生、月饼等。来自北京远郊区县较贫困山区的一位犯人说:“监狱里的伙食标准,比我家乡还好。”一次,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甘教授率领课题小组来监狱搞犯人心理研究,有20多名犯人参加这次活动,临近中午活动还没有结束,监狱警官走到甘教授旁边轻声提醒她说:“快到午餐时间了,别误了服刑人员的吃饭。”有的犯人说:“监区会把饭给我们留好,晚点回去没关系。”“那也要抓紧,不然太晚了饭菜就凉了,我们吃饭可以晚点,但你们不行,这是纪律。”
监狱成立了“服刑人员伙食管理委员会”,每个月都要召开会议,由生活卫生科领导和负责食堂管理工作的警官参加,向犯人通告上月伙食执行情况并听取犯人对食堂伙食的意见。在一次伙委会上,有的犯人提出能否对油炸馒头和烙饼
第三篇:价值观教育方案
关于印发《龙安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开展政法干警 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部门:
现将《龙安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龙安区人 民 检 察 院
二○一二年三月一日
龙安区人民检察院
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建设先进检察文化,进一步加强我院检察队伍建设,确保检察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根据市政法委、市检察院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院实际,现就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全国、全省、全市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全省、全市检察长会议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紧紧围绕我院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实际,大力加强富有龙安特色、时代特征和检察特点的检察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培育和弘扬“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引导检察干警进一步坚定政治方向,强化宗旨意识,端正价值取向,砥砺职业操守,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进一步牢固树立“六观”,自觉践行“六个有机统一”,切实做到“四个必须”,努力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办案水平,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为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和加快富裕秀美新龙安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大力培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检察人员始终坚守“四个忠于”政治本色,始终牢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宗旨理念,始终坚定维护公平正义价值追求,始终恪守清正廉洁职业操守,坚定不 2
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道路,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二)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努力成为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模范践行者。真学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先进性、纯洁性。
(三)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努力成为让党放心、群众满意的法律监督者。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始终将“六观”、“六个有机统一”、“四个必须”根植于心,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切实做到执法想到稳定、办案考虑发展;更加自觉地更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管理,切实做到依法监督、规范监督,不断提高法律监督实效和水平,实现“四个维护、两个促进”根本目标。
(四)全面落实“三个强化”总体要求,努力成为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有力推动者。认真落实“三个强化”总体要求,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全面加强各项检察工作,在努力营造诚信有序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廉洁高效政务环境、公平正义法治环境中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领导带头,全员参与。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实践,影响和带动全院干警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一线等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干警的学习教育,抓两头、促中间,实现活动的全覆盖。
(二)正面引导,分类施教。坚持把正面教育贯穿始终,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切实增强全体干警对检察队伍和职业岗位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和激发工作激情、服务热情和为民感情。在普遍教育的同时,区分领导干部、执法一线检察人员、新进检察人员等,突出不同的教育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依靠群众,开门教育。开门纳谏,邀请各界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和检察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教育实践活动和检察工作的唯一标准,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
(四)注重实践,务求实效。紧密联系检察实践,引导检察人员从身边人、手头事,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领会“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把教育成果体现在检察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检察工作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上。
四、实施步骤
教育实践活动从2012年2月份开始,2013年1月结束,分动员部署、学习教育、对照检查、集中整改、总结验收五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12年2月)
2月底以前,按照统一部署,对照市检察院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突出实践特色,认真研究制定本院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向全体检察干警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中央政法委的部署和上级院的要求,教育引导全体检察干警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政法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学习教育(2012年3月至6月)
要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等形式,紧紧围绕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实际,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学习教育:
1.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深入浅出阐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层次、分专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忠诚履职教育、执法为民教育、公正执法教育、廉洁从检教育。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同志关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中央政法委组织编写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全国检察长会议和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曹建明检察长、蔡宁检察长的有关重要讲话;省九次党代会文件,《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等有关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件;省委卢展工书记关于
政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全省检察长会议精神,省委政法委编写的《河南政法群英录》、《涉法涉诉信访典型案例汇编》;市委、人大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全市政法会、检察长会精神等。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织观看中央政法委制作的《选择》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片,联系司法个案和检察实践,深入开展座谈、讨论,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渗透和影响,自觉在执法思想、检察工作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3.保持检察机关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以维护党纪检纪、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保持党的纯洁性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深入推进检察机关自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维护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重点学习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省纪委九届二次全会文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纪党规和从严治检的各项纪律规定。
4.正确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学习教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六观”、“六个有机统一”、“四个必须”等正确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省院党组“科学发展、遵循规律、转变方式、提升水平”检察工作主线的深刻内涵
和本质要求,牢固树立、自觉践行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重点学习全国、全省“十三检”会议精神,“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河南日报》刊发的“一文九论十八谈”和“新十八谈”等有关文章,蔡宁检察长《关于遵循司法规律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署名文章和有关重要讲话等。
学习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教育培训计划,分两个阶段组织开展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一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保持党的纯洁性大学习、大讨论;二是“六观”、“六个有机统一”、“四个必须”大学习、大讨论。根据上级院要求,采取相应形式对领导干部培训,认真组织人员参加上级机关举办的各种专题培训、活动等。市院要求各县区院要分层、分批、分类组织对本院领导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对执法一线检察业务骨干、重点执法岗位的检察人员和新进检察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各单位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不得少于5天。在学习培训中,主要领导要亲自做辅导报告,领导干部参加中心组学习讨论、作专题辅导报告或上党课不能少于3次,普通干警集中学习讨论不能少于20个学时。6月底以前,所有新任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和2009年以来新进检察人员,必须全部接受一次专题学习教育培训。
要组织好学习讨论活动,紧紧围绕“什么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什么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怎样才能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现阶段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应该做什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服务应该怎么做”等关键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大讨论活动。要注意发现、培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按省院要求继续组织干警向马俊欣学习,同时要结合政法委的集中表彰活动,表彰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认真组织人员参加省院组织的“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巡回报告,深化学习教育效果。
学习教育要区别对象,各有侧重。领导干部要侧重于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廉政意识,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能力和水平;检察理论骨干和新进检察人员,要着重清理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负面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信念,增强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执法一线检察人员,要突出执法为民、廉洁从检教育,着重解决群众感情、规范执法问题。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检察人员进一步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进一步牢固树立“六观”、自觉践行“六个有机统一”、切实做到“四个必须”,进一步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增强建设、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
(三)对照检查(2012年7月至8月)
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紧密联系检察执法实践和队伍建设实际,采取自查、互查、帮查、面向社会开门查等形式,对照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以及“六观”、“六个有机统一”、“四个必须”的要求,从“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中,从涉检信访和上访反映的问题中,从查处的检察人员违法违纪问题中,从司法不公引发的个人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舆论炒作的案例中,进一步梳理排查本单位、部门以及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深挖思想根源。
1.组织“开门评检”和“大走访、大下访、大回访”活动。要组织开展“开门评检”和形式多样的“大走访、大下访、大回访”活动,通过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或开通电子邮箱、微博、网页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愿和呼声,征求群众对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进行梳理登记、分类造册,认真加以解决。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组织广大干警围绕“为什么入党、为什么当检察官、为什么奋斗”和“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问题进行剖析讨论,进一步端正价值理念。
2.查摆突出问题。对照检查要突出重点,按照上级要求,重点查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意识、政权意识、执政意识不强,党员观念淡薄,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标准不高、敷衍了事;二是执法为民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漠,不能认真对待和处理群众的司法诉求,执法简单粗暴、不规范、不文明,有特权思想、霸道作风,甚至欺上瞒下、侵害群众利益;三是原则性不强,对肩负的职责认识不清,不能严格公正执法,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甚至违反办案纪律;四是不能廉
洁从检,受利益驱动,借办案插手经济纠纷,利用检察权隐蔽经商、插手工程招投标和矿产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为自己、家人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五是信念不坚定,党性不纯洁,是非观念不清,不能坚决抵制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六是对自觉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等重大问题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践行不积极。同时,要结合蔡宁检察长在全省市分院检察长会议上提出的八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对照检查业务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
对照检查要较真碰硬,注重发挥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教育警示作用。在配合政法委评选表彰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同时,选择背离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开展案件评析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从保持党的纯洁性上找差距,从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上找差距,举一反三,自觉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贯穿于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实践,既提高思想觉悟,又解决现实问题。每位检察干警都要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写出深刻的剖析报告,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及单位分管领导审阅,并提出整改意见。
3.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在个人查摆剖析的基础上,领导班子都要以“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主题,认真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查问题、摆表现、论危害、挖根源、提措施,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并组织群众对分 10
析检查报告进行认真评议,根据群众评议情况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四)集中整改(2012年9月至11月)
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整改,对查摆出的问题,逐一梳理分类,深挖根源,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1.制定整改方案。要以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把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具体化、责任化、制度化。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做到“五明确”:即内容明确、时限明确、目标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要公布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帐,兑现整改承诺,通报整改结果,接受群众监督。每位干警都要以个人剖析报告为依据,制定详细具体的整改方案,并与单位签订整改承诺书,承诺书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2.落实整改措施。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明确哪些是具备条件、在活动期间可以整改解决的;哪些是通过努力、在近期可以整改解决的;哪些是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有可能整改解决的。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抓住那些事关全局又能够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改。要认真落实《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0年版)》,在总结近年来执法规范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岗位和环节作为重点,按照扎实管用、简便易行和规范性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要求和“六观”、“六个有机统一”、“四个必须”转化为执法办案应该遵循 的具体规定,渗透并体现于检察队伍建设的各个层面,把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长效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重点要探索建立:理论引领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教育和各类检察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检察人员在真诚信仰中培育践行;实践砥砺机制,发挥检察实践的特殊教育功能,把培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到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引导广大检察人员在实践中深刻感悟、身体力行;文化启迪机制,发挥检察文化的浸润感染作用,在充盈着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的环境和氛围中培育践行;典型示范机制,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积极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树立可信可学的榜样,带动检察人员自觉培育践行;建立考核机制,将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执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广大检察人员在组织和社会认同中培育践行。
(五)总结验收(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结合年终总结,以本级政法委为主、积极配合,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评,调查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和检察工作的满意度,让群众评判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取得实效、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是否取得新的进步。对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群众意见大的科室,督促抓好整改落实。在每一阶段转段前,院活动办将对各科室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考评,并
将检查验收结果通报全院。同时积极与市院联系,迎接市院每个阶段的检查考评。
各科室要认真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总结要于2013年1月4日前报院活动办,全院总结于9日前报市院。
五、工作要求
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今年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检察工作全局。全体干警一定要按照政法委和上级院的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院党组要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成立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检察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活动负总责,要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抓好分管部门的实践活动,要具体抓;政治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机关党支部要抓好机关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院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组织实施,带头学习践行。我院成立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党组书记、检察长王飞任组长,副检察长史学斌,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王录庆任副组长;成员;张献英、琚安全、高战胜、李涛、王国群、张淑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淑敏同志兼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二)强化督导,狠抓落实。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科室的督促指导,及时了解掌握活动开展情况,研究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
题,适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市检察 院适时将组织督导组,深入我院加强调研指导,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形式与内容、效果相统一,既要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又要防止“两张皮”、“走过场”等问题,做到人员、内容、效果三落实。
(三)突出实践,注重实效。要把自觉践行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贯穿活动始终,突出实践特色,切实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工作中、行动上。要按照各级党委政法委的部署,认真开展领导干部“三深入、三推进”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转变工作作风,密切检民关系;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扎实开展公开承诺为民办实事活动,积极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窗口单位”,推出更多的惠民利民措施,在为民服务实践中深化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要认真处理涉检信访案件,有效纠正执法办案中的问题,努力化解一批“钉子案”、“骨头案”,妥善处理一批陈年积案,息诉罢访一批“缠访”、“闹访”、“越级非访”的上访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适时开展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对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查自纠,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和满意度;要认真总结执法规范化建设实践经验,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将执法为民的原则要求转化为执法办案遵循的具体制度。
(四)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注重宣传实效,大
力宣传报道检察机关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进展和成效,特别是要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检察职业特点,深入学习宣传模范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检察英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各科室要及时向活动办报送活动情况,活动办要积极向市院报送活动进展情况、经验、先进事迹,积极向省院《公民与法》杂志、《检察视点》栏目等投稿。积极争取社会媒体支持,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
(五)统筹兼顾,促进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遵循规律、转变方式、提升水平”的检察工作主线结合起来,同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工作、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结合起来,把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加强和改进各项检察工作上,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把握好教育活动的整体性、连续性,既注意与“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衔接,又有新要求、新举措,推动检察工作实现新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篇:人生价值观教育
人生价值观教育
第一节 人的本质
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科学把握人的本质,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正确对待人生境遇,确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地认识人生价值的概念、实质及构成,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更好地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重点难点:
·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批判错误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
·人生价值的实质及贡献、索取与效益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
选课对象:全校本专科学生
学时:4学时
第一节 人的本质
一、人性
1.人的概念
人是能够思维、有感情、有理性、有智慧的一种社会化了的高级动物。人是它的特点是:能完全直立行走,能用双手劳动,会制造工具,具有复杂的有音节的语言,有发达的大脑,有思维的能力,有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本领。
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声,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人性
人性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全部属性,是人的属性的全部表征。人的属性表现在多方面,包括: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人的历史性与阶级性;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等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就开始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一直持续到近代。其间有过几次较为激烈的论争,如战国时期的善恶之争,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质理论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指人的全部属性中最根本的、最能够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是人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人的共同属性
人的共同属性,也可称作人的自然属性。所谓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
人的根本属性
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的理性、意志、自我意识、语言、文化、劳动、能动性、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等都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共同属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
人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
(1)人的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本质的社会性
(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3)人的自然属性也要受到社会性的制约,并注入了社会性的内容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的表现。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包围之中,社会关系的状况,决定了这个人的本质特征。而人的本质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这社会关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般地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它制约着其他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不是简单的数量的相加,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因此考一个人的本质要全面、辩证地来把握。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也必然要随之而发生变化。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永恒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变化。
3.“人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及危害
自私
指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需要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人性自私论”的错误
首先,错误地把人的正当个人需求当成人的自私本性,混淆了人的正当个人利益与自私自利的界限。
其次,把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属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第三,自私观念也非永恒具有,它具有历史发展性
“人性自私论”的危害
第一,人本质自私论为自私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心理支撑。
第二,人本质自私论为私心滋长和自私行为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是人的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个人与“人”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个人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社会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对于社会具有依赖性,另一方面个人对于社会又具有积极能动作用。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是人类的一员,是具有特殊的利益、需要和个性的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互相联系的有组织的个人集合体。
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
第一,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生产。
第二,个人的生活依赖于社会规范。
第三,个人的发展也依赖于社会进步。
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
第一,个人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二,个人通过参加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三,个人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有机体中,个人和社会是辨证统一的。
首先,个人与社会具有相互区别的各自特点。
其次,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
第二节 人生观
一、人生观 1.人生
即人的生活过程。人生,包括人的生命体和人的生活两个方面。人的生命体——生活的载体。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体存在的方式。重要的不但是活着,而且是怎样活着。
2.人生观的概念
所谓人生观,就是生活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的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经验,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和等重大问题所形成的根本看法、信念和态度。简言之,人生观即人们对人生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人生观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基本问题作为支柱。
二、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是指人们在人生实践中逐步确定的,并终身奋斗追求的结果或境界。“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道路和方向;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2.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 享乐主义
其实质就是把享乐作为生活目的来追求。拜金主义
又称作“金钱拜物教”,是人们对金钱迷恋所形成的的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意识。
权力至上论 所谓“权力”一般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一定范围内的支配权力,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公共职责。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人生观把“方便”和“有用”作为待人处事的信条和原则,以“有用即真理”为核心。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以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作为人生向导,以追求绝对自由作为人生目的;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孤注一掷、盲目冒险作为人生态度。
悲观主义
悲观主义人生观是享乐主义人生观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生目的层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人生目的的追求上表现出不同的觉悟层次,即自私自利,合理利己、客观为他人,先公后私,以及大公无私等四个层次。
三、人生态度的取舍 1.人生态度的涵义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教育是形成人生态度的物质根源和阶级基础。
2.人生态度的类型 按内容分
政治态度;思想态度;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中国传统分类
这种观点认为,人生态度有入世、出世、避世三种样式。哲学流派分类
包括享乐主义人生态度、禁欲主义人生态度、实用主义人生态度、虚无主义人生态度、功利主义人生态度以及意志主义人生态度等等。
生存基调分类
这种观点认为,人生的态度作为生存的基调,有消极悲观和积极进取两类人生态度。这种分类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的普遍性。
3.正确应对挫折 挫折的含义
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所要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和因无法克服这种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人
人生挫折的起因
引起挫折的因素有内外两方面:环境起因,即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个人起因,即主体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据此可以把挫折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挫折、社会挫折和自我挫折。正确应对挫折
当个人的主观需要不能满足,而其对挫折的容忍力又很小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挫折产生种种对抗的行为。对抗行为有理智的对抗和非理智的对抗两大类型。
理智的对抗行为:(1)改变策略,再做尝试。(2)“合理化”的自我开解。非理智的对抗行为:(1)消极对抗。(2)发泄不满情绪。新世纪新阶段青年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1)首先要务实。(2)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3)正确对待苦与乐(4)正确对待荣与辱
(5)要乐观自信,矢志不移。
第三节 人生价值观
一、人生价值
1.价值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对社会及自身的有用性。
人生实践对自身需要的满足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人生实践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就是由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人生价值的实质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4.人生价值的特征
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5.人生价值的形态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和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人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社会进步的促进。
任何人生价值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人生的物质价值是指人生活动在物质方面的有用性。人生的精神价值是指人们的精神性劳动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和自身精神需要的有用性。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统一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人生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人生的内在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之前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力或劳动能力。
人生的外在价值,是指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内在价值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准备状态,而人生的外在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状态。
人生的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
现有价值是人生现实存在的价值,是已经实现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已经得到认可的人生价值。
应有价值是人生价值理想和目标所要求的应该具有的价值,是人对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理想设计,是应该有但还没有变成现实的人生价值。
6.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
1.含义
人生价值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个人心理活动、群体意识倾向和社会舆论,对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进行衡量、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2.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唯一客观标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否有利
3.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第二,坚持尽责与贡献的统一。
第三,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三、人生价值的实现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条件 客观条件
第一,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社会政治条件。
第三,社会文化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第一,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科学认定人生社会责任。
2.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充分发挥劳动创造能力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典型案例:
案例1:
北大方正的创立者王选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是“我+我们=完整的我”。这仅是对他事业成功的一个总结,也是他悟出的人生座右铭。
请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案例2:
一位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人,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让我烦恼。例如,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同学之间的误会,某些老师的偏心眼,父母的不理解等事接连不断地出现,让我好烦恼。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这个人特别的倒霉,一次又一次地要接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有时候,我感到活着真是太累了。”
试分析这位学生的问题,并指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案例3:
张华是第四军医大学七九级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他说:“一个人为着一个伟大理想而活着、战斗着,他就会成为一个崇高的人,就会从庸人的鼠目寸光中,从苟且偷安和贪生怕死中解放出来。”1982年,他为救一位落入粪池的69岁老农而献身。张华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在第四军医大学以及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第四军医大学迅速掀起了学习张华的热潮,并使这项活动持续至今。张华所在的二大队改成了“张华大队”。十多年来,张华大队拥有三个百分之百:英语四级通过率百分之百;服从分配,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百分之百;毕业生成才率百分之百。张华的生命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延续。
在学习张华的活动中,有位大学生投书报刊,提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的疑问。他认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舍身救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农,等于拿金子去换等蛳的石子,是毫不值得的。”
问:张华为救老农而献身值不值得?请予以评说。
案例4:
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性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试分析这段话中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原理。
参考书目:
1.姜维茂、刘业英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杨继武、潘群主编《当代青年道德价值新论》,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8月第1版
3.任者春、孙若彦主编《大学生修养学》,黄河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4.罗国杰主编《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3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2.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评价“人本自私”观点 4.错误的人生目的有哪些? 5.大学生应有怎样的的人生态度? 6.人生价值的含义
7.人生价值评价的的标准是什么? 8.人生价值的形态有哪些? 9.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 10.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第五篇:感恩教育材料整理
感恩教育材料整理
感恩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感恩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让我们学习感恩,让这束阳光也照耀我们大家的心!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继续前行 1.我从遥远的家里赶来
就是为了让孩子吃一口可口的饭菜 我可以在校门口苦苦的等待
就是为了不打扰孩子读书的宁静 我不想放下手提的饭菜衣物 就是怕沾附了地面的灰尘 我虽然没有机会再走入课堂
可我打心里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 2.沉甸甸的包 殷切切的心 爬满老茧的手
提来一家人的牵挂
那已经慢慢衰老的背影 正承担着我们的今天未来 亲爱的爹娘 滚烫的亲情
不能用语言表白的感恩
就用我们的誓词和行动来证明 3.从来没想过家里的收入 很少珍惜手头的零花钱
直到今天即将高考方才长大 看似简单的生活背后 隐藏了父母多少的 汗水辛酸
4.总有一种眼神 让我们伏案苦读 总有一份责任
承担在我们柔弱的肩头 总有一种感动 让我们泪水盈眶 总有一种力量 让我们继续前行
学会感恩,你将飞得更高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温馨的寒假,同时也度过了一个享受大家庭团聚、充满着天伦之乐的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了千百年的新春佳节,在这新学期的第一天,面对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份新的激励,一份新的责任。因为在这个假期里,我们都感受到来自父母、亲友的太多太多的关爱、太多太多的呵护,从美味到衣食,从问候到祝愿,那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显露,都让人隐隐有一种感动。
站在春天的地平线上,我想和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谈谈感恩的问题,我讲话的题目就是《学会感恩,你将飞得更高》。
元月25日的《扬子晚报》报道,镇江 “精华书店”的老板巫先生曾经在2004年出资10万元资助过100名高三贫困学生。他说,他也不图什么回报,只是同情和敬仰这些品学兼优的学子。新年来了,他收到了许许多多的贺卡和祝福的短信息,有来自朋友的,有来自亲人的,有来自客户的,但没有收到一张他曾经资助过的大学生的贺卡,哪怕是一条短信息。作为政协委员的巫先生,在镇江市政协会议期间谈到了这件事,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感恩教育上还有许多许多的工作要做。
其实,巫先生所遇到的并不是个别情况,而是一个已经很普遍了的社会问题――感恩问题。就是在我们学校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同学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情谊和恩惠,认为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比如,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又无微不至,有的同学却嫌烦。除了父母的养育,还有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他人的各种服务,甚至是大自然的赐予等等。但对于这种种的恩惠,有时我们却浑然不知,更不要说有一种感激,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有的同学对老师长年累月的付出不知感恩,却为老师的一次真诚的批评而耿耿于怀;有的同学对班集体的包容不知道感恩,却认为这个集体与他毫不相干;有的同学对食堂师傅、宿舍管理员的起早贪黑的劳动不知道感恩,甚至会因为一次的扣分而生出怨恨和谩骂……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感恩心的缺失,其实――
感恩,是一种千古传唱的美好品德。中华民族有24孝的美好传说,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训导,西方文明也非常重视对“感恩”品质的引导,粗放不羁的美国先民甚至把“感恩”定为节日,这就是每年11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四---感恩节。我们国家虽然没有感恩节,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羔羊跪乳、乌鹊反哺”的现象,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通俗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也是感恩。西方哲人康德曾说“世上只有两种东西令我感动,一个是仰望夜空时璀璨的星空,另一个是人世间至高无上的品德”。感恩就是一种美德,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仅仅有点成绩、有点才能还远远不够,仅仅看重自我的才华,而忽视别人的帮助也是不
够的,只有具备了美好的品德,拥有了感恩,才能拥有和谐生活,才能拥有光明的前途。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一个五岁便得了怪病的孩童,走路时脚跛得像只小鸭子,面对周围小朋友的嘲笑,懵懂的孩子将乞求的讯号发向了父母,父母忍着泪水骗他说: “孩子,这不是病,只要经常走走,锻炼就会好的。” 孩子相信父母的话,一直走着。孩子就这么在父母善意的谎言中,在父母慈爱的滋润下,在父母的祈求里漫漫成长起来。长大后,他毫无失落之感,怨悔之意,因为父母的爱为他搭起了成长之桥,他心中的感恩足以消除一切的不如意。可见,学会感恩,就能虔诚、认真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因为对生活心存感激,所以心中时常保持一份欣喜与热爱,为了梦想而执著追求。当然,一些人对生活中温暖却视而不见,口中只有抱怨和叹息。孰不知,换种心态看人生却是多姿多彩,必然有一番新天地,生命自然也就能充满活力。
感恩,是一种促进成功的重要法宝。最近,我在《智慧背囊》上读到一则故事:有个老木匠一直是个好工人,后来,他想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走,希望他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是,他已无心去工作,却建了一座质量差的房子。当他离开公司的时候,总裁把那座房子的钥匙交给他,说:你为我公司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我想把这房子送给你。到这时,老木匠后悔莫及。老板懂得感恩,工人却没有学会回报,回报老板长期对他的关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认真,对待他人要感恩。其实,每个人一生都在建造着房子,为别人,也在为自己。成功法则中有条黄金定律:待人如己,懂得感恩。也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作为子女,应该多考虑为人父母的难处;作为学生,应该多考虑老师的难处;作为教师,应多考虑学生和学校的难处;作为教干,应多考虑普通教职工的难处。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换位思考,都能待人如己,懂得感恩,就会在帮助别人成功的同时,促进自己不断走向成功。
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每一名洪中人都要积极做一名懂得感恩的人,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单位要心存感恩,因为她是我们衣食的依托;对父母要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成长;对学校应心存感恩,因为她给予我们知识的力量,让我们能放飞起青春的理想;对师长应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教诲,让我们明晓事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对食宿管理员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我们提供了温馨的服务和可靠的生活保障。
感恩,她是一种境界,是对别人所给予关心帮助的良知回应。有了感恩心,才会对他人宽容;有了宽容心,才会时时谦和;有了谦和心,才会心生敬畏。其实,感恩就是一种力量,同学们的成长需要她,老师们的发展也需要她,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同样需要她,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泗洪中学教育品牌更需要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也离不开她!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有宁静,时而有波涛,有了感恩,你就有了力量,你将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