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素霞博士先进事迹
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素霞博士先进事迹
蕙质兰心的生命守望者
——平凡医生罗素霞的非凡人生
她迈着轻快的脚步不知疲倦地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走过了24个春夏,一如她的名字,罗素霞主任医师一袭素衣,心怀仁爱,用尖端技术和全新理念救治每一位肿瘤患者,竭尽全力延长每一个生命。
经她救治的病人数也数不清,每接诊一位恶性肿瘤患者,她都会带领医护团队悉心检查,细心诊断,精心制定一个周密的治疗方案。她倡导的“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已使无数恶性肿瘤患者受益。这种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而她和她的团队从不含糊,因为,他们手中托起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心怀大爱,播撒爱的种子
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手执利器方能斩除病魔。罗素霞主任医师时刻跟踪肿瘤最新进展,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始终把目光瞄准患者最迫切需求的领域,她主持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其中有3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每年在省内外肿瘤专业会议上主讲30余场次,用清新质朴的学术之风感染他人。
作为我省选派的唯一学员,她参加中央保健局干部保健专业培训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她负责撰写河南省卫生厅专家组保健丛书,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她代表卫生厅专家组每年在十几个厅局和学校进行保健知识讲座,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全省各地。
2008年,罗素霞主任医师荣获政府特殊津贴,而她毫无保留地将2万元津贴悉数拿出,用于建立河南肿瘤康复网。她想搭建一个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畅通交流的平台,而现在,这个平台已初具规模,医生们在此交流专业知识,患者在此向医生倾诉衷肠。
多年来,罗素霞的无私奉献结出硕果,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2008年,她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0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代表过去,奋斗成就未来。罗素霞依然迎着朝霞、披着晚霞穿梭在省肿瘤医院的门诊和病房,与患者倾心交谈,为患者竭尽所能,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岗位谱写着一首非凡的白衣天使之歌。
甘做人梯,带领团队与时俱进
省肿瘤医院内科三病区的医护人员提起罗主任,无不心怀崇敬,他们说,罗主任是我们的“领路人”,她带领大家在临床、科研、教学、保健,这四块田地上辛勤耕耘。
20多年来,她风雨兼程,从一名年轻医生成长为一名科室负责人,锻造一支战之能胜的团队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多少年来,她率先垂范,每天早上七点半以前就到科室,开始安排工作、查房、看病人。近年来,肿瘤患者不断增多,不少患者慕名而来,罗主任经常加班,甚至连节假日也不休息,经常忙到晚上8、9点。她说:“我不能让找我看病的患者失望。”
让大家深感佩服的是非典肆虐时期的一件事,2003年4月份,她从北京进修回来,得知医院组建发热门诊,她第一个赶到医务科报名:“让我去吧,我在北京学过如何处理非典病人!”临危受命,她带领一群在非典面前还是“生手”的同志们奉命组建发热门诊,在救治病人的工作中冲锋在前。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敬业精神,深深体会到她对工作的热爱。”提起非典这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经历,当年与罗素霞一起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同事陈小兵博士动情的说,“作为一位女性,她特别细心,又异常坚强,外表看着不爱说话,但对同事、对工作、对病人却是发自内心的热情与关爱。”
对待工作,她的精力比青年人还充沛。半月前的一天,凌晨1电多,罗素霞的电话骤然响起,病区的值班医生焦急地说:“晚期肺
癌患者老王突然出现心衰,闷气,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烦躁不安,请您快来抢救!”罗素霞二话没说,火速赶到病区,指挥医护人员开展抢救,顿时,抢救工作变得有条不紊。3个小时后,老王终于转危为安。此时,天已经微亮。奔忙了一夜的罗素霞长出一口气,在办公室打个盹,简单地收拾一下,她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接下来的两天里,她吃住在病区,密切关注老王的病情变化,直到她真正好转。
她常常对科室同志们说,精湛的医术是优秀临床工作者的基础和根本,但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来自不断地探索思考和总结提炼。
在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中,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采用同一治疗方案的肿瘤病人,其生存期却有明显的不同?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罗素霞带领团队成员以主持的科技厅课题“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基础与临床研究”为突破口,提出了多个可行的个体化化疗方案,达到国内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领先水平,2008年,该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罗素霞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协作团队。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为了提升整个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个医疗团队的战斗力,她循循善诱,向大家细心讲解二十余年来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训,努力帮助低年资的医师快速正确成长,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肿瘤内科医师,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医疗团队。团队骨干成员陈小兵博士与罗素霞主任一起工作了7年多,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多篇,先后获得“郑州市金水区十大优秀青年”、“中国抗癌协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李宁硕士成功申请院内课题,发表SCI论文多篇;邓文英硕士在2009年CSCO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演讲大赛中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韩黎丽硕士获得“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陈贝贝硕士在2010年CSCO癌痛规范化治疗演讲大赛中获得京、沪、鲁、豫四大赛区第一名。
正是凭着她不懈的钻研精神,面对临床难题,她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总结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70余篇,论著5部,成功申报多项重点课题、以第一主持人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多项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的肿瘤患者受益,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的肿瘤干细胞研究项目走在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沿。
守望生命,竭尽所能救治患者
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百问不厌;温柔细致的她在病人眼里,简直就是生命守护神。24年来,她始终做到,对待每一位患者一视同仁,不管患者疾病难易,不分患者贫富差异,均都认真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并且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她的医疗团队的。
正在科室复查的周口患者任某讲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去年,任某因为颈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为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穿刺,诊断为“小细胞肺癌”。病人慕名而来,拿着这个结果家属心急火燎地要求罗素霞尽快为病人化疗。尽管病人的表现也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征,但是,细心的她还是从一个异常的指标上感觉下这个诊断还为时过早。病人的化验单显示其LDH(乳酸脱清酶)特高,达到900,而正常人只有250左右。如果是小细胞肺癌,另外一个指标NSE(肿瘤标记物)应该和这个LDH一起升高,但病人的NSE并不高。就是通过这个蛛丝马迹,罗素霞耐心说服患者家属,建议取淋巴结活检,结果是淋巴瘤。由于她的细心,避免了一次误诊,也为患者治疗赢得了宝贵的先机。她常说做“医生一定要认真,要慎之又慎,决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尽量不漏诊、误诊任何一个病人。”
“我现在恢复可好了,这都得益于罗主任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任某激动地说。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陈小兵博士说:“和罗主任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她的医德、才华、临床、科研各项工作确实让我们佩服,但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她的善良”。
2005年,科室住进了一个晚期肺癌病人——黄某。生病几年,家境贫寒。当时,罗素霞了解到新药易瑞沙在国内还未上市,但是可以通过我国大的临床药物基地为病人申请免费药物。尽管非常忙,但她多次打电话发邮件联系同济医科大学于世英教授,为患者申请到了25万港币免费药物,当第一次接到免费药物时,她表现的比家属还高兴。病人家属十分感激,拿着一个厚厚的红包送到罗素霞办公室,一向温和的她忍不住沉下了脸:“病人现在最需要的是钱救命,你们拿着这救命钱来送给我,那不是侮辱我吗?”当第二次收到5万港币药物时,家属又拿着红包来了,罗素霞再次劝回了她们。
住进内科的病人,大多都是晚期癌症病人,疼痛成了他们最可怕的“噩梦”。医生在疼痛面前真的束手无策?带着这些疑问,她在规范癌痛诊治方面下足了功夫,是省内最早开展“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临床大夫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特色,对晚期癌痛的临床控制居国内领先水平。并筹建了我省第一个“无痛病房”。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深受患者和家属的欢迎。
“只有真心为患者着想,将心换心,才能真正赢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她常常这样说。肿瘤病人时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又远离家乡亲人,其孤独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她总是一有空就到病房里转转,和病人或他们的家属聊聊病情,或者拉拉家常,对病人也是个安慰。她还千方百计地替病人考虑,同样疗效的药,她就给患者开便宜的,为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她就订好治疗计划让患者回家用药。她不仅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或“红包”,反而在有的病人钱不凑手时替人家垫上,甚至为那些家庭困难的患者捐钱捐物。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她把无私的爱播撒到了每一个患者心底,多少年来,那一串串爱的音符已化作深情的旋律在患者心中回响。
不少经她治疗的病人和她成了朋友,来院复查时,都会专程来看她,向她表示感谢,而这样的病人朋友,遍布河南各地的城市和山村。
12年前一个宫颈癌的洛阳患者,去年来郑州,特意把两双精心绣制的鞋垫送给她。
……
24年来,她看过无数个病人,但是,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记住了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医生——罗素霞,一个热爱医学事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医生,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没有气壮山河的动人事迹,只是不辱一名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在无悔的人生历程里,罗素霞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履行着自己的天职——治病救人,守护生命。
第二篇: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素霞博士先进事迹
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素霞博士先进事迹
蕙质兰心的生命守望者
——平凡医生罗素霞的非凡人生
她迈着轻快的脚步不知疲倦地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走过了24个春夏,一如她的名字,罗素霞主任医师一袭素衣,心怀仁爱,用尖端技术和全新理念救治每一位肿瘤患者,竭尽全力延长每一个生命。
经她救治的病人数也数不清,每接诊一位恶性肿瘤患者,她都会带领医护团队悉心检查,细心诊断,精心制定一个周密的治疗方案。她倡导的“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已使无数恶性肿瘤患者受益。这种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而她和她的团队从不含糊,因为,他们手中托起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心怀大爱,播撒爱的种子
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手执利器方能斩除病魔。罗素霞主任医师时刻跟踪肿瘤最新进展,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始终把目光瞄准患者最迫切需求的领域,她主持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其中有3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每年在省内外肿瘤专业会议上主讲30余场次,用清新质朴的学术之风感染他人。
作为我省选派的唯一学员,她参加中央保健局干部保健专业培训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她负责撰写河南省卫生厅专家组保健丛书,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她代表卫生厅专家组每年在十几个厅局和学校进行保健知识讲座,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全省各地。
2008年,罗素霞主任医师荣获政府特殊津贴,而她毫无保留地将2万元津贴悉数拿出,用于建立河南肿瘤康复网。她想搭建一个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畅通交流的平台,而现在,这个平台已初具规模,医生们在此交流专业知识,患者在此向医生倾诉衷肠。多年来,罗素霞的无私奉献结出硕果,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2008年,她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0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代表过去,奋斗成就未来。罗素霞依然迎着朝霞、披着晚霞穿梭在省肿瘤医院的门诊和病房,与患者倾心交谈,为患者竭尽所能,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岗位谱写着一首非凡的白衣天使之歌。
甘做人梯,带领团队与时俱进
省肿瘤医院内科三病区的医护人员提起罗主任,无不心怀崇敬,他们说,罗主任是我们的“领路人”,她带领大家在临床、科研、教学、保健,这四块田地上辛勤耕耘。
20多年来,她风雨兼程,从一名年轻医生成长为一名科室负责人,锻造一支战之能胜的团队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多少年来,她率先垂范,每天早上七点半以前就到科室,开始安排工作、查房、看病人。近年来,肿瘤患者不断增多,不少患者慕名而来,罗主任经常加班,甚至连节假日也不休息,经常忙到晚上8、9点。她说:“我不能让找我看病的患者失望。”
让大家深感佩服的是非典肆虐时期的一件事,2003年4月份,她从北京进修回来,得知医院组建发热门诊,她第一个赶到医务科报名:“让我去吧,我在北京学过如何处理非典病人!”临危受命,她带领一群在非典面前还是“生手”的同志们奉命组建发热门诊,在救治病人的工作中冲锋在前。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敬业精神,深深体会到她对工作的热爱。”提起非典这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经历,当年与罗素霞一起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同事陈小兵博士动情的说,“作为一位女性,她特别细心,又异常坚强,外表看着不爱说话,但对同事、对工作、对病人却是发自内心的热情与关爱。”
对待工作,她的精力比青年人还充沛。半月前的一天,凌晨1电多,罗素霞的电话骤然响起,病区的值班医生焦急地说:“晚期肺癌患者老王突然出现心衰,闷气,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烦躁不安,请您快来抢救!”罗素霞二话没说,火速赶到病区,指挥医护人员开展抢救,顿时,抢救工作变得有条不紊。3个小时后,老王终于转危为安。此时,天已经微亮。奔忙了一夜的罗素霞长出一口气,在办公室打个盹,简单地收拾一下,她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接下来的两天里,她吃住在病区,密切关注老王的病情变化,直到她真正好转。
她常常对科室同志们说,精湛的医术是优秀临床工作者的基础和根本,但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来自不断地探索思考和总结提炼。
在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中,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采用同一治疗方案的肿瘤病人,其生存期却有明显的不同?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罗素霞带领团队成员以主持的科技厅课题“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基础与临床研究”为突破口,提出了多个可行的个体化化疗方案,达到国内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领先水平,2008年,该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罗素霞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协作团队。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为了提升整个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个医疗团队的战斗力,她循循善诱,向大家细心讲解二十余年来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训,努力帮助低年资的医师快速正确成长,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肿瘤内科医师,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医疗团队。团队骨干成员陈小兵博士与罗素霞主任一起工作了7年多,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多篇,先后获得“郑州市金水区十大优秀青年”、“中国抗癌协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李宁硕士成功申请院内课题,发表SCI论文多篇;邓文英硕士在2009年CSCO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演讲大赛中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韩黎丽硕士获得“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陈贝贝硕士在2010年CSCO癌痛规范化治疗演讲大赛中获得京、沪、鲁、豫四大赛区第一名。正是凭着她不懈的钻研精神,面对临床难题,她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总结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70余篇,论著5部,成功申报多项重点课题、以第一主持人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多项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的肿瘤患者受益,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的肿瘤干细胞研究项目走在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沿。
守望生命,竭尽所能救治患者
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百问不厌;温柔细致的她在病人眼里,简直就是生命守护神。24年来,她始终做到,对待每一位患者一视同仁,不管患者疾病难易,不分患者贫富差异,均都认真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并且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她的医疗团队的。
正在科室复查的周口患者任某讲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去年,任某因为颈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为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穿刺,诊断为“小细胞肺癌”。病人慕名而来,拿着这个结果家属心急火燎地要求罗素霞尽快为病人化疗。尽管病人的表现也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征,但是,细心的她还是从一个异常的指标上感觉下这个诊断还为时过早。病人的化验单显示其LDH(乳酸脱清酶)特高,达到900,而正常人只有250左右。如果是小细胞肺癌,另外一个指标NSE(肿瘤标记物)应该和这个LDH一起升高,但病人的NSE并不高。就是通过这个蛛丝马迹,罗素霞耐心说服患者家属,建议取淋巴结活检,结果是淋巴瘤。由于她的细心,避免了一次误诊,也为患者治疗赢得了宝贵的先机。她常说做“医生一定要认真,要慎之又慎,决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尽量不漏诊、误诊任何一个病人。”
“我现在恢复可好了,这都得益于罗主任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任某激动地说。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陈小兵博士说:“和罗主任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她的医德、才华、临床、科研各项工作确实让我们佩服,但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她的善良”。2005年,科室住进了一个晚期肺癌病人——黄某。生病几年,家境贫寒。当时,罗素霞了解到新药易瑞沙在国内还未上市,但是可以通过我国大的临床药物基地为病人申请免费药物。尽管非常忙,但她多次打电话发邮件联系同济医科大学于世英教授,为患者申请到了25万港币免费药物,当第一次接到免费药物时,她表现的比家属还高兴。病人家属十分感激,拿着一个厚厚的红包送到罗素霞办公室,一向温和的她忍不住沉下了脸:“病人现在最需要的是钱救命,你们拿着这救命钱来送给我,那不是侮辱我吗?”当第二次收到5万港币药物时,家属又拿着红包来了,罗素霞再次劝回了她们。
住进内科的病人,大多都是晚期癌症病人,疼痛成了他们最可怕的“噩梦”。医生在疼痛面前真的束手无策?带着这些疑问,她在规范癌痛诊治方面下足了功夫,是省内最早开展“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临床大夫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特色,对晚期癌痛的临床控制居国内领先水平。并筹建了我省第一个“无痛病房”。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深受患者和家属的欢迎。
“只有真心为患者着想,将心换心,才能真正赢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她常常这样说。肿瘤病人时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又远离家乡亲人,其孤独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她总是一有空就到病房里转转,和病人或他们的家属聊聊病情,或者拉拉家常,对病人也是个安慰。她还千方百计地替病人考虑,同样疗效的药,她就给患者开便宜的,为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她就订好治疗计划让患者回家用药。她不仅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或“红包”,反而在有的病人钱不凑手时替人家垫上,甚至为那些家庭困难的患者捐钱捐物。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她把无私的爱播撒到了每一个患者心底,多少年来,那一串串爱的音符已化作深情的旋律在患者心中回响。
不少经她治疗的病人和她成了朋友,来院复查时,都会专程来看她,向她表示感谢,而这样的病人朋友,遍布河南各地的城市和山村。
12年前一个宫颈癌的洛阳患者,去年来郑州,特意把两双精心绣制的鞋垫送给她。……
24年来,她看过无数个病人,但是,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记住了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医生——罗素霞,一个热爱医学事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医生,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没有气壮山河的动人事迹,只是不辱一名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在无悔的人生历程里,罗素霞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履行着自己的天职——治病救人,守护生命。
第三篇: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刘骞获奖情况
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刘骞获奖情况
刘骞,男,1972年12月出生。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具备科学、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胃癌、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临床研究,累计诊治肿瘤患者近万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腹部肿瘤外科手术技巧,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善于处理疑难复杂病例,学术水平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2012 华夏医学奖二等奖
2012优秀科普工作者
2011 国家癌症中心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8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岗位标兵
2007中华肿瘤杂志十佳优秀论文
2006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5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科研成果三等奖
第四篇:汪霞先进事迹
县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汪霞同志先进事迹
汪霞,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8年毕业于咸宁地区崇阳卫校护理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县人民医院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近二十三年。她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多年来,先后被县政府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护士、先进工作者。
在患者的眼中,她是爱心使者
“让患者满意,使患者健康”是汪霞永远执着的追求,她用仁慈而善良的心灵去呵护患者,用微笑的力量去关怀患者,感化患者,直到每一位患者的每一个笑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笑容;她为患者倾注的热情,付出的心血,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谁也记不清她到底帮助了多少病人。可是,谁都能感觉到她对患者那颗赤诚的心。在她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一代“南丁格尔”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
刚毕业时她被分配到儿科病房,当时儿科床位紧张,病人多、工作量大、人员少,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她来说,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无疑是一大难题。初次给患儿扎头皮针时,心发慌,手发颤,一次输液要给患儿扎上二、三针,她心里感到非常内疚。患儿的哭声,家属的泪水,促使她暗下决心,1 一定要练好一手过硬的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她除了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外,还认真总结每次穿刺失败的原因,调整穿刺时的紧张心里状态,下班后甚至拿一个萝卜或止血带,用头皮针反复练习穿刺,训练进针角度、力度,然后在自己手上真枪实弹地学习静脉穿刺。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她的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还是稍大点的幼儿,她几乎都能做到一针见血,从而达到减轻患儿的痛苦,因此她也成了儿科病人打针点击率最高的护士。除此而外,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她还努力学习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
多年来,她每天穿着白衣,戴着口罩,头顶燕尾帽,穿梭巡回于病房走廊之间,迎来伤残病痛,送走健康幸福。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守护在重症患者身旁,重复着打针,输液测血压,量体温。待患者的呼吸平稳了,心电监护仪显示各项参数正常了,输液、输氧、引流通畅了,才能长长舒一口气,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夜晚的凉风带走难熬的困倦。看到微露曙光的东方,才知天已拂晓。做这一切工作时,她都是面带微笑,从没有对患者发过哪怕一次牢骚,病人从她亲切的微笑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春天般的温暖。
在领导的眼中,她是业务骨干
因工作需要,她先后在供应室、外科、儿科担任护士长。无论在哪一科室她都能快速打开工作局面,带领科室成员内 2 练技术,外塑形象,提升服务水平。为培养理论强、技术硬的护理队伍,每到一新科室,她都根据本科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室人员培训计划。遇到危重病人亲临一线,针对病人病情,查找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使护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她注重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从科室实际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并且她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充分发挥了制度的约束力,科室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平时她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了“病人想到的,我们想到了;病人没有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用优良的技术,诚信的服务,为病员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让每一个患者满意,从而使科室的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任护士长十余年来,她所带领的科室护理质量优良,护患关系和谐,无患者投诉,并得到好评,在经济效益创收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在同事的眼中,她是学习榜样
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汪霞同志从事护理工作以来,始终热爱本职工作,并以工作为乐。这一点是她在护理岗位上不断进步的源泉。她在熟练掌握护理各项操作技能的同时,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为了 3 使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加扎实,更好地指导实践,她从来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时常利用工作之余,坚持专业理论学习,孜孜不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工作方面,她非常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念及时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更新技能、更新操作,改进工作方法,改进护理服务态度。十多年来,她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撰写并发表著作 篇,题目是。这足以显示了她技能和知识的储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的奉献和辛勤的努力,总会换来大家的认可。在汪霞同志热心投入自己本职工作的时候,荣誉也伴随而来。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护士,2009年被县政府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2010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同时,她还是中华护理学会会员、黄石市护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十年磨一剑,汪霞是幸运的,她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同时也是快乐的,她在工作中品尝着胜利的欢欣。我们知道,成绩是耀眼的,成绩很快也会成为历史。汪霞同志因为有了以上那些经历以及许许多多未被提及的日常而平凡的护理工作的锤炼,才获得了成绩,这才是本源。
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继续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谱写不平凡的青春之歌。
第五篇:新生儿主任医师先进事迹汇报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是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主任医师。我于2007年12月年满六十岁,办理了退休手续。如今快65岁了,仍然工作在新生儿科临床一线。近四年多来,我像患婴的保护神一样,为了患婴的健康,为了母亲和家庭的牵挂与幸福,我还像往常那样,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早出晚归为那些无言患婴忙碌着、也快乐着。
有人说我,你年纪大了。又是癌症患者,退而不休,不为高薪图个啥?六十多岁了,还和年轻时一样早出晚归的上下班还这么心气十足?回答很简单,就三句话,一叫报恩,二叫尽医生之责,三叫无愧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我是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培养成长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是军地党组织培养的一名儿科医生。我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了儿科医生这个岗位,成为一名人民健康卫士。我要感谢党感谢人民的养育之恩。爱岗敬业、奉献患者、回报社会,这是我深怀感恩之心并立志成功立业、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我一生一世铭记在心为之奋斗。这些年,我在新生儿事业上做出了一点成绩,党、政府和人民却给了我那么多荣誉,只有加倍努力工作,多多奉献于民,才能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