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1、各科室进行的重大抢救活动,特殊病例的抢救治疗等应及时向医院有关部门及院领导报告,以便使医院能全面掌握情况,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更好地组织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
2、需要报告的重大抢救及特殊病例包括:
(l)涉及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所致人员伤亡的情况。
(2)知名人士、保健对象、外籍及境外人士的抢救。
(3)本院职工的住院及抢救。
(4)涉及有医疗纠纷或严重并发症患者的医疗及抢救。
(5)特殊危重病例的医疗及抢救。
(6)大型活动和其它特殊情况中出现的患者。
3、应报告的内容
(1)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分类,伤亡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致伤、病亡的原因、伤病员的病情、预后、采取的抢救措施等。
(2)大型活动和特殊情况中出现的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病情、预后及采取的医疗措施。
(3)特殊病例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治疗抢救措施、目前状况及预后等。
4、报告程序及报告时限
(1)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节假日、夜间向院总值班报告。
(2)医务科、护理部、院总值班接到报告后应在 10 分钟内向院领导报告。
附:护士遇到特殊、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当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
1、立即通知值班医生。
2、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3、配合医生抢救。
4、某些重大抢救或重要人物抢救,应按医务科规定及时通知医务科或院总值班。
当患者突然发生碎死时:
1、发现后立即抢救,同时通知医生,医生报告二线、三线、四线及总值班。
2、抢救无效患者死亡,要等家属到达现场后,再通知服务台将尸体接走。
3、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对同室患者进行保护。
当患者有自杀倾向时:
1、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
2、通知医生。
3、没收锐利的物品,锁好门窗,防止意外。
4、要求 24 小时陪护,不得离开。
5、详细交接班,同时多关心患者,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当患者自杀后:
1、发现患者自杀,应通知医生立即赶赴现场,施行必要的抢救。
2、保护现场。
当患者发生坠床、摔倒时:
1、患者发生坠床、摔倒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2、在医生检查后,再搬动患者。
3、进行必要的检查,如 X 线检查等,及时治疗。
4、向上级领导汇报。
当出现患者外出或外出不归时:
1、通知值班医生。
2、通知科室领导及院内总值班或护理部。
3、通过患者留下的联系方式与患者或家属联系、查找。
4、患者回来后立即通知院总值班,第 2 天按院规处理。
5、若确属外出不归,需要两人共同清理患者物品,贵重物品、钱款等需登记后上交领导。
停水:
1、接到停水通知后,做好停水准备。
(l)告诉患者停水时间。
(2)给患者备好生活用水和饮用水。
(3)病房热水炉烧好热水备用,同时尽可能多备生活用水。
2、突然停水时,夜间要与院总值班联系,汇报停水情况,查询原因,白天要与总务科联系,汇报情况,查询原因。
泛水:
1、立即寻找泛水的原因,如能自行解决应立即解决。
2、如不能自行解决,立即找技工室值班人员解决。
3、协助卫生员将水扫净。
4、告诫患者,切不可涉足泛水区或潮湿处,防止跌倒。
停电:
1、接到停电通知后,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手电、蜡烛等,如有抢救患者使用电力机器时,需找替代的方法。
2、突然停电后,并开启应急灯或点燃蜡烛照明。
3、与电工室联系,查询停电的原因。
4、加强巡视病房,安抚患者,同时注意防火、防盗。
失窃:
1、发现失窃,保护现场。
2、通知保卫科来现场处理。
遭遇暴徒:
1、保护患者及公物。
2、设法报告相关部门或报警,夜间通知院总值班。
3、坏人逃走,注意其逃走方向,为保卫科提供线索。
火灾:
1、立即报告院保卫科、院总值班。
2、集中现有的灭火器材和人员积极扑救。
3、发现火情无法扑救,马上拨打“119”报警。
4、关好邻近房间的门窗,减少火势扩散速度。
5、将患者撤离疏散到安全地带。
6、尽可能撤出易燃易爆物品并抢救贵重仪器设备及科技资料。
7、撤离时使用安全通道,禁止乘电梯。
地震:
1、发生强烈地震,需将患者撤离病房,疏散至住院楼外远离建筑物的广场、空地。
2、事件发生时,要注意维持秩序,防止因混乱而影响撤离或造成人员伤亡。
3、提高警惕,防止有人趁火打劫。
第二篇: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制度
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制度
1.各科室凡进行重大抢救活动及特殊病例治疗时应向护士长、护理部报告。
2.需报告的重大抢救及特殊病例:
(1)涉及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所致3人死亡及以上,或同时伤亡6人及以上的重大抢救。
(2)知名人士、外籍、境外人士的抢救,本院病危职工的抢救。
(3)涉及有医疗纠纷或严重并发症患者的抢救。(4)特殊、危急、重症病例的抢救。
(5)大型活动或其他特殊情况中出现意外的患者。(6)突发甲类或乙类传染病患者。3.应报告的内容:(1)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分类及联络方式。
(2)伤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和年龄,致伤、死亡的原因,伤情、病情及采取的抢救措施等。
(3)大型活动或特殊情况中发生意外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病情及采取的医疗措施。
(4)特殊病例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病情、采取的医疗措施及目前情况。
4.报告程序及时限:(1)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应立即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节假日、夜间向医院总值班或医务科及护理部报告。)
(2)护士长根据情况向护理部及医院有关部门报告。在口头报告或电话报告的同时,护士长视情况填写“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表”,24小时内上交护理部。
(3)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在安排协调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向院领导报告。
第三篇: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一、二、供水单位成立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单位负责人为安全用水第一负责人。若发现饮用水的感官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发生改变化,供管水人员应即刻核查原因并报告单位领导,单位及时向供水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讲清污染事件发生地点、类型、可能的影响等。
三、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单位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紧急组织有关工作小组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水污染事态蔓延或扩大。
四、协助供水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的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紧急控制消除污染措施。
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限期治理方案,针对水污染环节和污染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严防水污染事故再次发生。
六、出现饮用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卫生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供水,在保证水质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其他临时性供水途径。
七、饮用水污染事件得以控制,污染原因消除后,在恢复供水前,必须重新进行自备水源水的检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后方可供水。
八、应饮用相关饮用水出现不适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或观察登记、门诊随访;对接触污染饮用水的茶具、容器进行彻底清洗和有效消毒。
九、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完成调查、控制、处理,并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事故经过、现场调查、检测结果、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处理经过、效果、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按时逐级上报。同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行政处罚。
第四篇: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及处理制度
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及处理制度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集团公司、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为了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及紧急情况时,为避免或减轻国家、集体、人民利益蒙受重大损失,避免环境遭受更大污染或破坏,及时报告、采取应急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和危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环境污染事件的含义:
本制度所称的“环境污染事件”指: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与行动及因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这类事件的突然发生,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自然保护区受到危害或严重威胁,致使人群健康受到伤害或潜在伤害,致使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
第三条 环境污染事件或事故的确认机构
(一)环境污染事件或一般环境污染事故、较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确认机构,为市(县)、区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确认机构,为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三)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级依据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确定。
第四条 环境污染事件的报告 项目在施工生产中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现场人员一经发现,必须立即向项目经理、书记进行汇报;项目经理、书记接到汇报后,必须立即向公司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汇报。如果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或影响较大,易发生对企业较大的负面影响时,公司主要领导应立即向集团公司进行报告。
发生环境污染事件,项目负责人同时要在第一时间报告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条 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
1、项目经理、书记在向公司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汇报的同时,应立即进行调查,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人员疏散、污染源控制等,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的和危害。
2、公司领导在接到项目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环境保护、突发事件等相应应急预案,带领相关部门人员赶赴现场,指挥事件处理工作。
3、事件处理中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尽快控制事态,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事件处理中要积极和地方政府、媒体加强沟通合作,主动配合并接受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调查,妥善处理事件,消除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5、事件处理中要指定专人收集和保存相应现场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便于事件调查处理及企业类似事件防范。
第六条 经理部在项目开工时应加强环境因素的调查和识别,制定相应措施和预案,对识别出的环境风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并加强实施,以杜绝环境污染事件。
第七条 该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五篇: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不良事件是指与患者疾病的自然病程或潜在问题无关的、导致未预期的患者死亡或主要器官功能永久丧失的事件。广义的定义是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医疗异常事件(即非正常的过程和结局)。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规范。
2、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
3、建立有效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实行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保证信息上报及时、有效及保密。
4、凡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发生的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异常医疗事件均属不良事件,需要主动上报,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5、各护理单元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6、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口头(电话)报告值班医生、护理组长或高级责任护士,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必要时同时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接报后立即到场组织抢救,同时报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及主管院长。
7、发现人或当事人应在24小时内在医院不良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发生Ⅰ级和Ⅱ级不良事件须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口头或电话报告护理部及护理风险防控管理小组,科室要在一周内完成不良事件讨论,根因分析,护理部及护理风险防控管理小组要参加科室的讨论及分析,协助找出工作流程或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Ⅲ级和Ⅳ不良事件由科室在一周内完成不良事件讨论。所有不良事件须在一周以内由相关科室完善报告信息后提交,提交时同时上传讨论记录,根本原因分析表及其他佐证资料。护理风险防控管理小组在上传资料三天内审核,填写处理意见后结束;科室护士长在事件发生二周后对事件整改进行反馈,护理风险防控管理小组在事件发生一月后对科室整改情况进行追踪,并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中记录反馈及追踪的意见。
8、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给予处理。
9、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10、护士长应负责组织对本单元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组织科内讨论,分析原因、后果,分析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1周内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内完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同时上传科室讨论记录,Ⅰ级和Ⅱ级不良事件还需上传根本原因分析表(RCA),必要时上传其他佐证资料。
11、护理事故的管理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参照执行。
12、医院建立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奖励制度,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给予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