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 生命成长的需要
读书 生命成长的需要
文/瑜
紧张的工作之余,把疲惫的身躯落于椅中,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既休息了身体,又充实了心灵,何乐而不为!淡淡的茶香夹杂着淡淡的书香,我想,这也许就是人生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了,读书 生命成长的需要。香气缭绕,漫步书林,浸润其中,阅读绿色的讯息,倾听花开的声音,品位果实的芳香……这时,才猛然间发现自己能够“始终像儿童那样,睁大眼睛看世界,不断有新的发现”了,同时也感觉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少了。
一、室有书香溢满屋
两居室的小屋,不大,和先生商议,把主卧的阳台和房间打通,改出一间书房。书房很小,西侧一个置顶的书柜,东侧一张抹角书桌,外加一把转椅,虽然不及以前的书房大气,但也给人很充实、很温暖的感觉,我还是很喜欢的。我把从老家搬来的书籍,细心归类摆放,竟然发现小小书橱无法摆下我积攒下来的书了。丢弃,那是万万不能的,送人,人家未必喜爱,我也舍不得。每一本书都曾经或多或少陪伴我走过一段段欣喜与迷茫的旅程,每一本书都是我成长的见证,她们是我私人宝贝,我的财产、我的宝藏,我怎么可以丢下她们呢!想想办法吧,方法总比问题多!我突然发现,书柜很深,可以摆放两排书,哈!又解决了一部分图书的摆放。不常看的放柜子里,正在看的和将要看的放床头,工具书、理论书以及一些资料书放办公室……就这样,图书的放置问题也就悄悄解决了。
每天晚上,收拾好晚餐后的碗筷,我就可以悠闲地斜倚于床头,手捧一本香书,进入书的世界,和书进行一番交谈了,我还会时不时作些记录和摘抄,密密麻麻的文字可是精华中的精华,我可不会轻易错过。
二、予人玫瑰手余香
有人说过:要想走得快,自己走,要想走得远,和同伴一起走。行走的路上,有荆棘也有鲜花,当遇到一片开满鲜花的花园时,不要忘记和朋友们分享美丽和快乐。
徐州市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读书会已经伴随我走过了整整三个春秋,会员教师遍布徐州市各县区,并且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读后感《读书 生命成长的需要》。其间,我作为掌舵人一直通过编辑部的邮箱和会员们保持联系,结合《徐州幼教》杂志,一直坚持开展好书共读的书目推荐,读书讨论,读后感审稿、改稿和荐稿等工作。虽然我人已经不再徐州,但是,徐州教师的读书情却还一直伴随着我,激励着我,也让我无法回绝这份用书香连起来的情谊,份割这份特殊的书香工作。所以,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和会员们进行异地共读、网络沟通。
学前教育工作室已经成立一年了,我在带领成员们深入实践、钻研业务的同时,不忘鼓励成员多读书、读好书,学会用书本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引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工作室成立初始,我就在研修网上建立起工作室的协作组,开辟“悦读与思考”专栏,采取成员自读与工作室建读的方式相结合,激励成员定期阅读专业书籍,定期上传读后感,进行网络交流和共享。
三、播种施肥也快乐
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写作,教师不仅要写教案、写评语、写计划、写总结,更要写反思,及时梳理自己工作中的得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对孩子、对课堂、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
我的博客就是我的精神小屋,我很爱这间开放的小屋,有收获了,我会来这里挥洒,和博友们分享喜悦;有困惑了,我会来这里倾诉,留下自己的不解和思考;看到某些触及灵魂的事件了,我也会来这里发表看法……写博,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她也留下了我的精神成长的印记,成为了我又一宝贵的财富。在不断反思和写博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长,发表的文章只不过是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副产品。
读书,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篇:读书演讲稿:生命需要感动
生命需要感动
田亮
云悬在半空中,被静静的微风剪碎。这真的很美。不觉感动的泪水已划过面颊。因为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人,她的丈夫去世了,自己的孩子也各自走了,只剩她一个人,她觉得生命对于她已经没有意义,于是便走到了海滩边,想要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就在她沿着海滩走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女孩,送给她一个深深的微笑。顿时老人感觉有一束阳光洒进了她心里,原来生活并没有放弃她,她决定要好好活下去。是一个微笑,就能让一位老人重新接受生命,那么让我们不妨在雨中为别人撑一把伞,给陌生的过客一杯暖茶,送给亲爱的人一束鲜花,有你真诚的目光,捧着那一抹纯朴而清鲜的碧色,定会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春风吹拂下冰封已久的慢慢融化的小河;感动是无边的暗夜里那一轮如钩的月亮;父母牵挂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更是我们一生一世的感动。有了感动,冰雪就会融化;有了感动,生命就会舞蹈;有了感动,心灵就会滋润。我们要储存感动。更要把我们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当爱琴海点燃奥运的蓝色火焰时,中华大地的每一条小河都为之诉说着祝愿;当五星红旗在西方神秘的天空上升时,东方神话便开始传递;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鸟巢响起的时候,奥运感动了中华,更感动了世界。
有人说:“将生命中的感动储存起来,我们会发现自己成了世上最富有的人。” 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我们要为生命里的这些“轻轻”感动着,更要为我们中国的“沉重“而感动。2008年的五月,一场无情的灾难向中国席卷而来,只是天空灰暗的那一瞬间,昔日美丽繁荣的汶川,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凄凉的温度、郁闷的气息、悠怨的迷雾、伤心的乌云,伴随
着那淡淡幽暗开始弥漫。在突然的灾难面前,我们除了为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感到揪心悲痛之外,我们也每时每刻都在收获着生命中的感动。
我们感动,为在灾难中迸发出的生命的尊严与力量;我们感动,为在灾难面前涌现出的大爱无疆!!
第三篇: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鸡西二中 曹月
读书,犹如在和圣人对话;读书,悄悄洗礼着自己的心灵;读书,轻轻抚慰着自己的生命„„3月1日,新学期开学伊始,我有幸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教师培训,聆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感受颇受。
读书之乐,在于心灵的无限自由。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常有壮志难酬的懊恼,好梦难圆的遗憾,无力挣脱的束缚。但只要一书在手,从容展卷,把你的心灵随文字一起放飞,便可享受最完整最纯粹的幸福。你可以惊叹“横空出世莽昆仑”的雄奇巍峨,你可以领略“杏花、春雨、江南”的飘逸婉约,你可以随东坡太守一起,“聊发少年狂,挽弓如满月,西北射天狼”,你也可以“无言独上西楼水悠悠,愁脉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可以到世外桃源流连驻足,你可以到海外异域探险撷趣。须臾内,你便可思接千载;方寸间,你就能视通万里。远离了尘世的势利喧嚣,净化了心中的庸俗浮躁,读书之乐,善莫大焉。
读书之乐,在于启迪智慧。林语堂先生曾说,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打开一本书,便开始了在自己的头脑中嫁接前人智慧的过程.你可以和兵圣孙武对话,机变百出,进退自如;你可以和太史令司马迁交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你可以聆听哲学家尼采的呐喊,引领你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度思索;你可以向天文学家叶叔华询问,了解宇宙浩淼和生命的本原„„读书,会给你处惊不变的胆量,会赠你化险为夷的智慧,会给你睿智迷人的风采.“腹有诗书气自华.”曾经有人举过一个例子,说九十岁的冰心会比九十岁的巩俐漂亮无数倍.关键在于冰心优雅妩媚,一颦一笑无不展现知书达理的内在美。红颜弹指老,唯有读书能让女人在刹那芳华之后仍然保有内外兼修,不可方物的美丽。正因读书济人之短,补人不足,“朝闻道,夕可死”才成为读书人的最后追求。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不仅仅应该是文化和智慧的拥有者,还应是道德完善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自身道德高尚的重要性。教师完善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素养,有很多途径,读书便是其一。培根说“读书能培养完全的人格”。如果我们常读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也会提升自己的的道德修养。
读书应当广博。天文地理、美学政治、哲学历史,都应广泛涉猎。广览才能博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讲究“取法乎上”直奔经典。古人读书,儿童一入学,便摇头晃脑的开始背诵四书五经。我们现代人曾经强烈谴责,斥之为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但古今成才却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从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算起,这两千五百年间,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却出现了学多横亘世界的大家,孟子、荀子、老子、墨子、陶渊明等等,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新中国普及了教育,学生难以计数。但却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不了大思想家,大文学家。专家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我们先人是“取法乎上”,一开始就是学《四书五经》,我们的今人是取法乎下,开始就学“上中下,左中右”,中国的学生,可以把各种网络游戏玩的神乎其神,不知《论语》,《老子》为何物的大有人在,我们的文化已浅薄如斯,回归经典,迫在眉睫!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读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便会浑浑噩噩,如同囫囵吞枣,难品甘味。只有卷入作品的精神内核,合情合理地沉溺进去,才能得到新知,颐养性灵,茅塞顿开„„这个过程宛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诵”包括吟诵和背诵。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教学一直提倡背诵,其实是大有道理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只要潜心背诵名段佳篇,不仅可以深刻领会文字的意思,而且可以成就自己“锦心绣口、字字珠玑”的才思。像李白,苏东坡、毛泽东,他们之所以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只不过由于他们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信手拈来,厚积薄发罢了。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读是写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之者必然,无之者必不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别是写好,都是空谈。同时,写对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力。写,能够促使你深度的思考,把读过的东西进行加工整合和再创造。当把思考付诸笔端时,你的情感得以宣泄,境界得以提升。当有人问及我发表文章百余篇的秘诀时,我含笑答曰:读书、思考、写作。苏东坡曾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们既知读书好,就要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在陶老师的带领下畅游在书的海洋。
培养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现代中学生
鸡西二中 曹月
新学期开始学校为我们请来鸡冠区教育局局长张艳,张局长给我们带来的一场具有生命意义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张局长的指导下我突然觉得班主任工作是那么的幸福。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革命。它并不仅仅限于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更应包括班级管理及德育教育,它对班主任既是智慧与创造的挑战,又是自我发展的新机遇。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期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去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必须学会不断反思,不断更新组织管理班集体建设的理念,与时俱进,追求较高境界的人格品质,这样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现代中学生。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全新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因为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班级也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的“小社会”,每个学生应是“课堂社会”的主人,“班级社会”的“公民”。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就应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个性,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唤起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明确一个观念: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在深化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育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迫切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 的“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以人为本”,还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全面发展的人性空间,推行人性化管理。
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要看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看重一个个需要开发的生命个体,并从班级管理中发现生命的保存、延伸、发展和增值,来阐教育的本质。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成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
二、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格齐伊认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未来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置。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成果。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他们在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导下,积极贯彻学校提出的教育要求,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
1、鼓励竞争,挖掘学生的开拓创造潜能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生物界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同样,正是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人类的不断创造才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的学生——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人,更应培养竞争意识,具备开拓进取精神,以便挖掘潜能,发展特长。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创设竞争情境,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创建、改善班级竞争机制:
众所周知,传统与创新存在反比关系,即传统愈强大,创造力愈小;传统愈弱,创造力愈旺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除保留一定的传统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新气象、新氛围,如推行竞选,提倡竞争上岗;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敢于向书本、老师“发难”,向传统、权威挑战;适度给学生加负,办事不求尽善尽美,只求“近新”尽力。
在班级管理中因材施“管”,学习方面则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给不同类学生提出不同的竞争对象、目标,给“学困生”信心以达标,给“优生”压力以攀高;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向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学习,敢于竞争,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为班内学习“尖子”、表演“天才”、运动“健将”、组织“能手”、书画“新人”、电脑“高手”等的涌现营造了良好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自己懂得如何去学习。
合作与竞争的有机结合,能使各自在团体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潜能:一方面,竞争促使学生产生增加合作的欲望,借他人智慧充实和拓展自己,借集体优势弥补个人之缺陷,以求得自我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竞争,合作也会充满惰性,失去活力。因此,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学生由个人竞争意识逐步转变为合作竞争意识。为此,我积极开展小组竞争,让他们摆正个人与小组的关系,加强合作,确立小组之间的伙伴型关系,开展竞争;注重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合作,确定班级目标,加强班际竞争与交流,共同进步,进而展开校际竞争。假以时日,学生心中就不仅有己,更有他人,有小组,有班级,有学校,从而克服了因个人竞争而带来的心理偏差等负面效应。
2、提倡互助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旨在培养将来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的人,社会中不同的人存在着分工,分工则意味着协作的必然。因此,在微观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精神,增强其凝聚力。新课程中,班级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甚至还有一些实践活动课根本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而是到广阔的社会中体验。这确为我们打开了创新教育的思路。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班主任对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班主任应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助小组:如学习互助小组、放手发动学生自己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班主任由少指导到不指导,这就使学生们在处理许多事情各环节中注意加强团结、互助,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协作精神。“互助协作”所形成的团体意识则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得以蔓延的弹性空间这种形式能够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主体参与思想,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班级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讨论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让学生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齐心协力,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产生参与探索、乐与质疑的动力和灵感,产生“1+1〉2”的合作教学效果。合理的小组组合非常重要。如何分组?能不能真正地合作?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和协调。必须不断地提醒小组成员,小组一旦确定下来,小组成员应容辱与共,告诉他们如何磨合,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在互相合作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同时通过班主任对小组的表扬或鼓励,促进小组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更好地合作,取得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小组学习中,还应考虑如何处理小组间的矛盾。由于小组间的水平、能力不同,学生、小组间的竞争,往往会在小组之间表现出来。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分析状况,确定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压力转变为动力促进大家共同发展。总之,班主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
三、建立和谐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班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新课改也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一个更高要求,这便要求我们的班主任树立和谐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班级即建立一个能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动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
1、人际关系的和谐
教师往往容易犯的毛病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讨厌有余。使一部分学生骄傲自满,又使一部分学生灰心丧气,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现在班级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不仅有父母的关爱,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爱甚至溺爱。他们劳动观念差,团结协作意识差,自以为是,文明礼貌差,自理能力差„„。由于受升学就业压力的影响,注重学业成绩,忽视思想品德绝非个别现象。有的只顾自己学习,不愿帮助同学学习;有的怕影响自己学习,逃避公益劳动;有的嫉妒同学成绩,讽刺挖苦先进;有的上进无望,骚扰他人学习„„所有这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化解矛盾,必然影响班风学风,使得班级同学之间不和谐,就是就单个同学自身发展而言,也势必出现不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构成教育、教学的氛围、背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知识场”和“心理场”。因而班主任的交往风格和民主作风往往成为能否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2、班级管理的和谐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实现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大力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常想: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是管,不是导,而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能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改造自己,自觉不断前进。所以,为了从“保姆式”班级管理中解脱出来,就必须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3、个性发展的和谐
和谐班集体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班集体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会走终身学习的路子,成为学习型的教师,班主任成为学习型班主任,教师、班主任做学问、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现实。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是班级事务的权威,凡事居高临下,班主任的意见就是唯一正确的,此时的班主任,常会让学生有一种敬畏。而新课程的实施,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很多不足马上暴露出来了,无论上一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控制学生的方式方法上,都明显地感受到力不从心,学生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己见解的人。班主任应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未来的新社会培养新人。教育面向未来,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培养人才要着眼于社会未来以及个体发展的思想品德素质、道德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性,从而培养适应变化快、自主能力强的“未来人”。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班主任上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榜样和领路人。班主任应当被学生视为社会成年人的优秀代表,其个性修养、成熟状态甚至才情学识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上午班主任都能不断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将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需要强调的是:班主任获得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往往比掌握局部的工作技能更重要。拥有全新教育管理理念的班主任一定能建设好一个融洽的班级体,在这样融洽的班集体中,人人都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虽然充满着竞争,但更多的是溢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友谊。拥有全新教育理念的班主任一定深知教育的真缔是塑造人、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使他的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人。
第四篇:读书,生命成长的第一需要
读书,生命成长的第一需要
——听陶继新教授报告有感
整整一天,听了山东教育社总编,著名学者陶继新教授的两场报告,《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和《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没有激昂的语调,没有华丽的语言,我们却被他的虚怀若谷、从容淡定所深深打动,这才是博学多才,这才是大家风范!短短一天中,陶教授带领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学养深厚成就斐然的名师,那么多诗情画意才华卓著的普通老师,而他的“读书与生命成长”的报告,让我们有感于自身不足的同时,内心又多了一份宁静与自信,坦然与释怀!
陶教授认为“高效教学”隐含的一个因素是教师自身丰厚的积淀,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运筹帷幄,驾驭自如,而积淀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读书,不言自明,这又指向了第二场报告,读书,为一生奠基。
陶教授主张读大师的书,即所谓经典的书。他举了个例子,他的一个熟人,同样是读了二十多年的书,自己却认为依旧碌碌无为,没多大提升。这让我想到了前几天读的闫学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中的主张:读书要有梯度,当看某种书可以一目十行的时候,就该走下更高一级的阶梯了,这种路子是陶教授所谓“由浅入深”,而他主张读背《论语》、《大学》、《中庸》、《学记》,则是“由深入浅”的路子。事实证明,今天很多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早已在先师孔老夫子那里总结的精辟入理,很多所谓教育名家的教育观点,在几千年前的著作中也有迹可循。
教师读书不能光读专业的书,也要看闲书,这是我很赞同的一个观点,这跟季羡林老先生主张孩子看闲书的道理是一样的,曾经有人说“语文老师要有闲情逸致”,我想就应该是陶教授说的读闲书、读经典的中外的小说,他会愉悦身心,开拓思路,启迪智慧。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书,不光是教师,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都应该熟知,因为人会在其中走近愉悦,走向幸福。
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说:要想去俗气、去浮气,而增逸气,第一要读书,第二要读书,第三还是要读书(大意如是)。现代的人,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以前我也抱怨过没时间故而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今天才知道自己只处在陶教授所谓“读书三境界”(坚持、习惯、审美)中的第一境界,而且连第一境界“坚持”也还没达到,因为坚持总还有些勉强有些任务的味道,而习惯是一种必需,审美则是一种享受了。这让我想起了泰安的孙明霞老师,她的读书,是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是在办公室里“闹中取静”,在孙老师那里,读书早已成了她的什么愉悦了吧,所以才有了那份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所累,才有了课堂上的“用生命润泽生命”,内心一片敞亮的天地,才会有外表看起来的那份从容与洒脱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陶老师说:“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生存的必需”。人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格不断提升的过程。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源头活水。愿每一位教师都读书!
第五篇: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聂震宁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乏味,面目可憎。我还没有到达这种境界。但一日不读,心下总有些忐忑,像是日子过得有些问题似的。
一
我的阅读启蒙来源于母亲。20世纪60年代初,母亲经常从县图书馆借书回家。她习惯于晚上倚着床头读书。跟着母亲,我也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活,那主要是在她放下书的时候,我就拾起她的书来读。我因此认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碑式的人物,如鲁迅、茅盾、老舍、郭沫若、叶圣陶,还有张恨水等。美中不足的是,很多书还没来得及读到结局,就被母亲还了。为此我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己也有一份借书证。当这个愿望在初中一年级实现时,那种满足感,现在己经很难体会到了。
刚读完初中,“文革”爆发,学校停课,一切秩序都乱了,图书馆也关了门。百无聊赖之下,有同学撬开学校图书室的窗户,爬进去偷书看。被我发现了,我也偷偷钻了进去。那真是书的世界,任意翻找书籍,让我有极大的自在感。选好几本书,我便把报纸铺在地上,躺在上面看书。那种阅读比较零乱,一本还没读透,就拿起另一本来翻,可见那时侯的浮躁。那时读得最多的就是前苏联小说,还有就是一部名为 《沉浮》的当代长篇小说,作者是谁至今也没有弄清楚。记得作品描写的是建筑工地的生活,作品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令我有点儿心动,所以至今依稀记得。后来做插队知识青年,我们有一个同学,他父亲是县里的干部,家藏了一些书,他经常拿书给我们看。于是我有幸读到了契诃夫的小说、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读到了中国四部古典长篇小说名著,读过《物理学的未来世界》、《宇宙之谜》、《进化论及伦理学》等。还读过德国民间流传的古典长诗《尼伯龙根之歌》,长诗极长,我当小说来读,在里面寻找故事情节。
不过,这个时期的阅读是分裂的。阅读是在相对隐蔽的情形下进行,因为这是一些“封资修”的东西,不能在当时的阳光下进行。阅读中接触到的思想、理念、感悟我是不敢与现实生活对接的。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过什么样的人生、受什么样的教育,特别是如何看待社会,那时是不能与阅读发生关系的。而且,自己还自觉地提醒自己,阅读就是阅读,切勿受到不好的影响,做出那个时代不能容忍的傻事来。那时更多时候是为阅读而阅读,读了就很好,是一种纯粹的阅读。其实,那时肯定受到一些阅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我所未知。直到改革开放,阅读才跟我的人生、事业紧密相连,成就了我今天作为“作家”和“出版人”的职业,也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
二 “文革”结束,我就开始真正的文学创作。那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多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阅读的也是与其相关的一些作品。1981年,我参加广西作家西北访问团,同行的一位老作家带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沈从文《湘行散记》,我借来读了,有一种豁然开朗发现新天地的新奇感。沈氏笔下的湘西风情、风景、风俗和人情,以其美丽震撼了我。我原本很执著地以为文学就应该像鲁迅的文字一样成为揭露社会黑暗面的利器,至于一些风情文字,意义总归是不大的,现在从文中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豪爽的土匪身上,我看到了朴实人生的庄严美丽。大师级作家也应当是各式各样的。后来,我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它成为我的常读之书。
再后来,我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它成了我不离左右的第二本书。作品冷峻的机智,渊博的幽默,以其智慧震撼了我。“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婚姻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等关于婚姻的比喻,仍然是现在的流行语。我己搞了所谓的文学创作几年,这样的好作品竟然不曾读过,使我稍感不好意思。尽管这部作品因为书写知识分子的灰暗心理过重而受到诟病,但其细腻绵密,对人性、心理揣摩的准确,表达的趣味,让我好生喜欢。使我更感惊讶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严家炎编选的 《新感觉派小说选》。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他们笔下,表现的是都市发达的商业文化和成熟的欧洲生活方式,都市人在物欲诱惑下的内心世界,被生活挤压、抛弃因而寂寞、悲哀的精神生活。他们把小说写得如此纵横捭阖,把人的心理描写得如此细微,把分裂状态写得如此奇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知道他们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也知道一些作品搞了意识流,但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它发生在50年前的中国文坛。人们习惯说新时期文学有拓荒之功,当然这是不错的,我们用了十来年时间把世界上近世以来重要的文学流派几乎都尝试了一遍,颇有些创新的勇气。但得承认,20世纪最初30年,这些玩意儿也都有前辈试过,而且一点都不比我们现在差。对 《新感觉派小说选》,我觉得很好玩。
我的阅读史里还有一本书不能不说,甚至可以说是我的文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乃至心灵的历程中绕不过去的一本书,那就是《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的文学评论准则让所有评论家心向往之。李健吾的美文式、贴切感悟式的文学评论,让我如痴如醉。我敢说,到现在也没有出其右的人,称他为现代文学评论里的第一把交椅,肯定没人有异议。这部书至今仍是我的案头必备。上述四本书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我此前阅读的遗憾,对我的文学修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些书让我对20世纪的文化和历史进程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知道中国20世纪之初文学就有过很好的创新、实践和书写。过去,我们佩服鲁迅式的深刻冷峻、巴金式的道德激情、茅盾式的社会分析、老舍式的市井幽默,并愿意以他们为学习相借鉴的文本,接受他们的影响。在上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时,我发现许多同学大体如此。读这四本书,当然,还包括后来接着读废名、萧红、胡适、林语堂、张爱玲、林徽因等,逐步完善了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原来,文学这座大厦是可以有许多窗口进人的— 这是一位大作家说的。
三
我从最初的《金城》文学杂志到漓江出版社,继而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都时刻没有忘记这四本书,我从作家到一个编辑再到一个国企高管,这四本书对我影响的痕迹随处可见。
沈从文、钱钟书、李健吾以及新感觉派作家是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文学史上及近消失的人物,他们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当时的文学理念也很少提及。但在改革开放初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就钓沉了现代文学的奇萌,这种创新的勇气让我佩服不己,也影响了我的写作观和出版观,他们提醒我要始终保持一种创新追求。后来我在北京大学上严家炎先生的课,我特意向他表达了感激之情。或许正因为我深切认识阅读对人生的影响,所以一直在努力寻找并出版更好的作品提供给读者,我以为这才是一个出版人应有的职业境界。我的出版文化观的一个基点是“敬惜字纸,敬重读者,敬畏历史”。作为一个生产精神产品的出版人,要做到这 “三敬”。现在有一些人是三不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要说,只要进入传播领域,就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天下知”,我们要有为天下人做出版、替万世人留文章的责任感。
我现在依然在读,再忙也得读。只是现在的阅读分成了三种:一是兴趣阅读,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选择读一些书,文学作品自然为主,一些口口相传的书籍也设法找来一睹风采;二是专业阅读,主要跟我的工作有关,譬如出版研究和文化类、经管类等方面的图书;三是涉猎阅读,由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是出版门类比较多的出版单位,各方面的书我都得涉猎一些,社科、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等方面的书都要翻看。
尽管渴望阅读,事实上许多时候我无法长时间地悠游从容地阅读,时时要放下读到一半的好书去上班,去解决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我总要读下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社长楼适夷给出版社的同事们讲过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在20世纪20年代,他坐过监狱,监狱里难友们经常传阅书籍打发坐牢的时光。一天早晨,有一本书传到楼适夷同监室的一位难友手上。这位难友已经被判死刑,而且那天早上就要被执行,可他还是很专心地去读这本书。楼适夷当时就想,他马上就要结束生命了,读书还有什 么用呢?后来他理解了,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这个故事很是让我感动。生命不息,阅读不止。在海量信息的今天,似乎要经常这样来要求我们自己了。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