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作用
伴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卫生部为将监测合控制医院感染的优劣列为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作为医院感染检测和控制中一支生力军,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医院领导关心与支持医院感染工作,因此,加强与发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监控作用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医疗任务重,门诊量大,急夜诊及疑难危重患者多,增加了控制医院感染的任务和难度。为了适应全国各级医院对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多年来我们在院内感染的检测和控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与大家进行一下探讨与交流:
一、与医院感染科合作共同制定医院感染的控制指标,对医院感染决策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根据《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规范》、《消毒管理条例》以及其它防止医院感染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规划措施:如建立合理使用抗生素条例、重点科室细菌学监测制度等。督促医院各科室对感染条例的贯彻执行,定期与被监测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更改和补充有关感染细则。细菌室指派专人配合院内感染科工作,定期参加全国医院感染教育培训,共同监督规定的具体实施。
二、监测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1、监测方法:医院所有病房和其它相关科室都配有一名兼职感染护士,每月一次定期送检。通过细菌学监测使各科室对本科消毒不合格的项目及时清查,寻找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如发现消毒不符合要求,必须重新消毒,合格后方可使用,避免医院交叉感染。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环境检测及日常用品监测的分析,以便及早发现传染源。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总结,报告感染科,汇总分析,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2、监测内容:环境检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器械、高压消毒的物品等的细菌数量,防止医护人员手、医疗器械及其它医疗用品污染病原菌后,传染病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加强监测管理,严格把关;对重点科室进行致病菌(如化脓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监测,发现异常细菌或有流行趋势及时通报相应科室,同时上报院内感染科,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定期总结和反馈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检测资料,追踪病原菌变迁及耐药趋势变化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后,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已发生很大变化,病原体的多元化和多极化取代了以往较单一的化脓性球菌。抗生素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使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甚至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后,便有一批新的耐药菌株出现,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每半年向院内感染科总结汇报:全院各病区
病人标本送检数量;各病区病原菌分布情况;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数量、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所分离的病原菌种MRS、ESBL的发生率。特别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各临床科室通报病原菌谱、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临床医生在患者感染发生前或病原菌培养阴性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采用预防措施或有效治疗。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四、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协助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与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从不同感染患者同一时期分离出的同种病原菌,药敏结果如有相同抗菌谱,初步判断为同源性感染。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证实,正确地追踪传染源。分子流行病学是以分子生物学地理论和技术研究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技术,对院内感染所分离到的病原体和通过采样所得环境中相同的细菌,除进行血清学、噬菌体、耐药谱分型外,还进行了基因分型:如质粒图谱、核酸内切酶图谱、核酸探针等。以保证更稳定、准确的追踪传染源,为院内感染流行病学的分析提供有利的依据。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多次杜绝了院内感染的发生。这项工作中我们有过成功的例子:1994年12月我院32名住院患者痰液中培养出阴沟肠杆菌17株,通过生化反应、药敏试验初步判定可能是医院交叉感染所致,在呼吸病房使用过的吸痰器中检出同种菌,及时反映给临床科室,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再发生;1993年我院心外科发生由深红沙雷菌引起的术后感染流行,持续半月,手术11人,感染7人,发病率63.6%,对环境进行了监测的结果在呼吸机三叉接头处分离出深红沙雷菌,对三叉接头用2%戊二醛彻底消毒,使感染得到控制。后来,又分别对两次流行菌进行了噬菌体、质粒图谱、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证明了其同源性。
五、密切与临床的关系,满足临床的迫切需要
采取有利的措施强调细菌检验的重要性。缩短细菌报告时间,增加可靠性,增强临床治疗对细菌检验的依赖性。目前从采集标本到给临床以明确的细菌检验结果往往需要3-4天,有的更长,给临床及时治疗带来了不便。我们对进行培养的标本先进行了革兰染色镜检,对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一方面可以掌握标本质量,以确定是否培养或重新留取标本;另一方面通过镜检对某些细菌可以作出初步分类,甚至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对血液、腹水、脑脊液等多为单一菌感染的标本,如发现细菌生长,在移种血平皿分离细菌的同时直接作细菌药敏试验,这样大多数败血症患者在标本送检后48小时内,在获得阳性结果的同时得到药敏试验,受到临床好评。对同一标本选择多种合适培养方法,以提高阳性率。采取较先进的鉴定技术及药敏方法,尽快报告结果,增加准确性,使细菌学检验的地位大大提高。
六、积极开展院内感染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提高医院感染科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
医院感染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广大医务 工作者对其充分地认识。一些医生有些错误地观念:如应
用抗菌药物前不作细菌培养,盲目用药;有些医生受患者及家属影响认为新药、贵药就是好药,最好能“一步到位”;再者,一些外科医生手术预防用药的时间不当,用药量不合理,这些都是造成难治性医院感染增加的原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有责任定期向广大医务人员讲述病原菌谱、分布及动态状况及耐药率。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方面与医生有关,另一方面与抗菌药物使用的信息沟通有密切联系。临床微生物室应配合医院感染管理机构,结合有关试验数据,有计划地向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有关信息;是医生明确医院致病菌株的种类特点,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以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防感染知识,自觉遵守院内感染控制规范,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预防用药有根有据。协助医院感染相关专题研究,更详尽地了解各类感染的发病因素,探索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更好的为医院感染的控制作贡献。
第二篇: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6.对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监控指标。
7.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7.1压力蒸汽灭菌
1、工艺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每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3M指示胶带。
3、B-D试验:每日一次。
4、生物监测:每月一次。
7.2紫外线
1、日常监测: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7.3消毒剂
1、生物监测:碘、酒精、过氧乙酸、氯每季一次,戊二醛每月一次。
2、化学监测:氯等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滴定法测浓度。
7.4消毒或灭菌物品、手、物表、空气,每月生物监测一次。
7.5内窥镜
1、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监测。
2、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必须每月监测。
7.6污水、污物
1、污水余氯每日2次监测。
2、每月进行粪大肠杆菌监测。
3、每月进行一次致病菌监测。
第三篇: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
2011年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
一、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
1-10月份共监测出院病人12685 例,187人发生医院感染,感染例次数20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47%,例次感染率为1.62%。感染病人病原学送检率为62.96%.其中各科室的感染率如下:呼吸内科0.61%、消化内科0.83%、心血管内科1.96%、内分泌科1.1%、老干部病房3.55%、感染科0.6%、肿瘤科7.94%、神经内科1.8%、中西医内科0.65%、普内科3.24%、普外科1.65%、肛肠外科1.39%、普儿科0.51%、新生儿科2.65%、南院急诊2.35%,骨一科、妇科、产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均为0。
2011年监测ICU出院病人170人,11人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47%。
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2011年共监测出院病人12685人,187人发生医院感染,漏报1人,医院感染漏报率为0.008%。
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调查: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15%,Ⅰ类手术切口Ⅰ期愈合率为99.85%。
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
2011年对全院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横断面调查,共调查病例3489份,使用抗菌药物的1822例,使用率52.22%;
其中一联使用1128例,二联使用632例,三联使用60例,使用
率分别为32.33%、50.44%、1.72%。
细菌学检查114例次,菌检率60.96%。
五、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调查:
2011年前三个季度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调查42个科室,采集样本2159份,具体情况如下:
1、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共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表面情况543份,合格数543份,合格率100%。其中空气270份,合格数270份,合格率100%;物体表面167份,合格167份,合格率100%;医务人员手表面106份,采集的对象主要是医生、护士、实习生、进修人员,合格数106份,合格率10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监测使用中消毒剂286份,消毒物品201份,灭菌物品934份,内窥镜、活检钳、细胞刷共监测51件,合格率均为100%。
3、监测血透中心使用中的透析液、反渗水共33份,合格33份,合格率为100%。
4、生物监测灭菌器共223个,合格数223,合格率为100%。
第四篇: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范文模版)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一、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二、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每半年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三、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半年培训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四、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如有流行暴发倾向及时报告。主要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8%,漏报率≤1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3)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进灯管≥90 uW/cm2
五、建立严格的科室清洁、消毒与隔离制度,对不同传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六、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七、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登记、交接、运送、焚烧等流程的管理,八、污水污物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个管理环节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医院
2013年1月8日
第五篇: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1、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于科室,使之依照标准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2、、各病房及有关的医技科室的感染管理领导小组,设监控医师、护士各一人,负责发现上报医院内感染病例。
3、各病房发现感染病例后,应及时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认真填写登记表,并在24小时以内报感染管理科。
4、专职感染监控人员,定期到病房巡视,发现新的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并对其隔离、诊断项目的执行和抗生素的使用进行检查。
5、定期去临床微生物室查询送验标本阳性结果并登记。
6、必要时去放射科和超声波室查询阳性结果。
二、回顾性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定期对出院病历进行检查。
2、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检查每份病历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并做好登记。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
4、对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登记,并与该月上报病例核对,计算出医院感染漏报率。
5、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填写医院感染统计报表。
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监测制度
1、当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医院感染暴发情况,24小时内报卫生主管部门。
2、对该种感染的病人接触者和其它可疑传染源的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的检查。
3、对病人做适当治疗和对环境、物品、排泄物做正确的消毒处理,需要隔离的病人,及时隔离,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从流行病学角度对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比较,推测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或因素,实验室检验结果及采取措施的效果作出综合判断,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
四、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1、消毒供中心、口腔科等高压锅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锅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灭菌操作者签名等项)和化学监测(每包监测,手术包中心放化学指示卡)。
2、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预真空灭菌锅每日B—D试验)。
五、使用中消毒液监测制度
1、用于物表、物品消毒的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其使用浓度,消毒液每天更换。
2、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3、浸泡器械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在使用中随时监测,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六、紫外线灯监测制度
1、新灯管用前紫外线辐照强度≥100uw/cm2。
2、使用中灯管每半年监测一次,强度不低于70uw/cm2。做好记录。
3、每个紫外线灯均建立登记本,记录照射时间和操作者签名。
七、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监测制度
1、高危区如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母婴同室,产房、ICU、NICU、PICU、配液中心、输血科等部位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每月一次。
2、普通病房治疗室、换药室、急诊科等每季度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一次。
3、母婴同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监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一次。
感染管理科 2014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