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眼中的慈善
中国人眼中的慈善机械116班王飞飞学号:2011071291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以飞快的速度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开始慢慢的了解到慈善。然而,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与之相应的是,其慈善思想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与随后的佛家、道家都对慈善有过精辟的阐述。譬如,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各流各派虽在表述上不尽相同,然义理相近,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为民以及人类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
然而从现在看来看,每当中国人谈到慈善,更多的是谈及到钱,食物,以及各种物质上的东西,确实不错,从一些层面上来讲,慈善与物质是分不开的,然而它的局限性却在某些层面上让慈善变了味道。每当人们将需要的目光投向那些富人,似乎得到的只是等待。对于某些中国人来说,让他们拿出一些物质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这其中也暴露出中国慈善事业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慈善和世界的接轨也会产生巨大的阻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现行的法律法规法制层次低:迄今为止,我们现行的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此外,就是一些行政法规和主管部门规章。这一状况造成目前我国慈善事业无法可依,使慈善事业很难在这样的法律环境和条件下得到发展。
二、慈善主体不明确,慈善机构体制和管理落后:目前合法的慈善机构都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登记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而这些主管单位基 本上是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组织。这使得慈善机构在法律和行政体系中层次都不高。政府依旧在慈善事业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政府办慈善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大大阻碍了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准入,使得慈善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慈善救助所需;而且造成慈善机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现有的许多慈善机构普遍体制陈旧,管理模式和资金运作缺乏专业化,与国外的慈善机构有很大差距,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社会捐助机制不完善,渠道不畅通,捐助信息欠透明:缺乏普遍的激励机制,目前给予慈善机构捐赠全额免税的,仅限于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五家慈善机构。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中小慈善机构和公众的捐助热情。对于善款的分配和用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信息查询系统。善款的来源、运用和去向等信息不透明,导致慈善机构和捐助活动的公信力不足。从近年来社会捐助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公众对慈善事业和社会捐助活动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意愿。但上述问题影响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政府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所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
要求尽快对慈善事业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稚嫩的负重希望工程的那双大眼睛盯着我们看了十多年,使人们以为,捐资助学已经蔚然成风。每逢自然灾害,民政 部门总能及时反应,普通人从单位里的捐款摊派上,切身体会到,自己已经在参与慈善了连自己都在其中了,中国那么大,肯定是人人参与了。然而,实际上中国的慈善事业还非常稚嫩。目前,全国城镇享受低保的生活困难人口有2000多万农村居住着数千万贫困人口,全国还有约6000万残疾人口,有近200万流动儿童失学辍学。任务不可谓不严峻。然而,中国慈善机构的绝对数字非常少。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非营利民间组织为28万家其中许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与慈善有关的则更少。而美国早在1990年,就已经有140多万家非营利民间机构。在我国,“慈善”的定义还非常混乱,跟国际惯例不同的是在扶贫、赈灾、助学等传统的慈善项目以外,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许多“公益”范畴的组织和活动,并未被包括在“慈善这个概念中。慈善的影响面过于狭隘。同慈善机构数量少相对应,我国慈善机构的募捐能力弱,执行也弱。总体来说中国的慈善事业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去完善和发展!
现在来看中国人作秀的远比做实事的人多的多,不管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在募捐现场,多少企业,多少人高举着牌子,捐款多少亿多少万,然而事实上他们拿出了多少?又有多少人真正拿了出来,我们不知道,就是真正拿出来的这些钱,又是怎样分配的,这些钱有多少用到了真正的该用的地方。或许中国的慈善事业过于官方化,政府在这些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现在政府的公信力实在是不敢恭维,他们总是用那些无聊的数字来糊弄老百姓,糊弄那些纳税人,某些官员的做法甚至是腐败到底。
做慈善事业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发展慈善事业,有利证社会稳定。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是手段,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慈善事业兼顾效率与公平问题有效的促进社会成员共同进步,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慈善组织是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提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慈善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人们之间相互信任、诚实和互助的建立,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构建公民参与网络,让公民、公民性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最后,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道德素质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慈善事业展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提倡人道主义,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形成相帮互助相互关爱、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在中国,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首先,以奉献爱心为宗旨的慈善事业是我国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第二,志愿服务是慈善事业的核心价值形式,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慈善事业,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慈善事业,也是缩小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现实途径。我国现阶段城乡间贫富差距在逐步扩大、地区间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增大,尤其在东西部地区,因此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完善对缩小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现实选择来自国家民政部统计的数据
目前中国除了每年有6000万以上的灾民要救济、2200多万城市低收入口享受低保以外,还有750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6000万疾人和1.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形式的救助。我国慈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救助贫困群众、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和谐等方面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因此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十分必要。综上所述,认清了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以及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对于探讨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慈善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认清其意义,才能按照“人人可慈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慈善事业一定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一定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总结,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有很大啊进步空间,我们需要社会各界发挥力量,将我国的慈善事业做大做强,将我们的慈善理念进行扩展,这将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稳定!
参考文献:《人民日报》
《慈善》
第二篇:读四大名著,谈我眼中的中国人
读四大名著,谈我眼中的中国人 《西游记》读后感
众所周知,《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翻开了《西游记》,就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中国人的思考和曹雪芹当时的想法有些相同吧!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叛逆得无所畏惧了,但最终还是受到了其师傅紧箍咒的压制。孙悟空其实就是封建社会革命者的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叛逆有创意,他始终在追求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不受约束,但是他摆脱不了长期累积起来的力量的制约,就像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摆脱不了封建势力的统治。
总之,我觉得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创新的精神。如今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对于“英雄”这个词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读《西游记》,让我觉得中国人缺少这种甘为英雄的精神,太安分守己,缺乏敢于竞争的精神。
《红楼梦》读后感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现代人仍能从灰飞烟灭中感受到强烈的力与美,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共鸣的感情中正夹杂着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疏远与隔膜。这个时代一多半的男人择偶时会选择薛宝钗,至于癫狂情痴的怡红公子,失去他显赫的门第,他在一多半女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文不值。现代人的眼泪肯定越来越少,比过去至少少一条黄河的水份。不知道这意味着情感的荒芜干旱还是精神上的愉悦幸福。人们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多变,也更加蒙昧狡猾。他们经常处于言不由衷、情感与理智相悖离的状态,胸怀理想但并不听从理想的召唤。他们有七情六欲,但往往跟情感背道而驰。如果说古典情感时代个人情爱的悲剧来自家族和社会,几无可调,但毕竟是在前进着。
珠泪滚滚冲跨了红楼,雕梁画栋堆满了石头,昔日的富贵温柔埋进了荒坟野冢。幸亏木石前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假如成为事实,接踵而来的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对宝哥哥和林妹妹而言,不啻于另一场崭新的噩梦,婚后一个爱招惹女人一个爱吃醋,这样下去婚姻能维持多久?其实金玉良缘只不过是张有名无实的过期银票。貌合神离、行尸走肉般的夫妻生活,不是陷入了另一种苦难方式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烟般的风花雪月一去不复返了。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毁灭、精神和肉体都无法取得胜利。恋爱变成病根,女人成了婆姨,男人成了女婿,大观园内一群贵族男女成了世人叹为观止的情爱玩偶。
然而,现代人并不见得会比古人轻松到那里去,相反,他们保存精神之爱的难度更大,阻力不仅来自社会,更主要来自人心本身,它蕴藏的愚蠢和激情似乎仍然大有潜力。斩断了旧问题,繁杂的新问题又在涌现,时代的问号就像一只此起彼伏的九头怪。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有时结解决一个难题,却要耗费数千年之久。从《红楼梦》一书到当代文学,这近三百年的时间也许离集体解疑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还差很远,人们仍在迷茫,情感的艰难状态仍然是一个悬念。为报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为人的绛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作者都将古典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但是社会的进步,已经彻头彻尾地改变了中国人对感情的态度,速食爱情,闪婚,闪离,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不是恰好证明了物质恋爱超越精神恋爱的社会现实吗?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古人两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中国人有这样的决心但很缺乏。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次下达《求贤令》。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其次感触最多的是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但是作为一个人,他追求的只不过是吃好的喝好的,过自己想过的安乐日子而已。他的表现正好反映了中国人安于平凡的特征,很多老百姓把过上安稳日子视为最大的幸福并安于此,不再有更高的追求。在我看来,这才是近代中国被列强蹂躏践踏的真正原因,闭关锁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国人能安居乐业罢了。
再看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而各国国君呢,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魏国智谋的确很强,曹操的用兵堪
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可惜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性格上的一些共性的特征。俗语说:人心隔肚皮。既然古人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教训,那肯定是有不少互猜互疑的例子,也有很多阴险的人物,就像曹操和司马懿。然而周瑜的嫉妒心理在中国人身上也不少见,嫉妒邻居的有钱,活活烧死人家的儿子的悲惨事件也有发生过。
以上是中国人的一些缺点,当然,中国人也有令我们感到骄傲的地方,比如抗震救灾中国人的英勇与无私,对同胞的深情厚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等等。我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中国人,但愿大家能在生活中改变一下自己,只要我们都真诚待人,都锐意进取,国家必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在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家庭最幸福?
报告称七成中国家庭觉得较幸福 3口之家最幸福
2011年12月26日02:13北京晨报崔红
在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家庭最幸福?答案竟然出奇地简单——家人身心健康、与邻居关系融洽。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
邻居决定你的幸福感
调查显示,“家人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和谐”、“与邻里关系融洽”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更幸福一些。有意思的是,收入并没有出现在“幸福感最强的家庭”中,而人们的幸福感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甚至比不过中等收入的家庭。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邻里关系融洽”成为“最幸福家庭”的一项指标。而与邻居“从不来往”的人幸福感要差很多。调查者分析认为,邻里关系融洽不仅让人感觉幸福,更让人感觉安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安全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一环。
而立之年最幸福
年龄在30岁到34岁之间的人家庭幸福感评分最高,其次是29岁以下的调查对象;而年龄在3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家庭幸福感评分最低。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家庭的幸福。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离婚或丧偶者是家庭幸福感最低的一类。相应地,3口之家最幸福,4人及以上家庭次之,其次是2人家庭。1人家庭的幸福感最差。
亲子关系影响大
亲子关系对家庭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幸福感的评分随受访者与子女交流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天与子女交流超过2小时的家庭更幸福。与子女几乎没有交流的家庭幸福感最差。由此看,比较好的亲子关系与更多的交流能够提高家庭的幸福感。
婆媳翁婿关系处理好
家庭不幸福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婆媳、翁婿关系紧张”、“夫妻沟通不好”和“工作压力大”是导致不幸福的罪魁祸首。调查者认为,与配偶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家庭中需要首先处理好的,而工作压力大对家庭造成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此外,“收入低”排在影响家庭幸福感的第四位,反映出家庭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家庭最需要三类服务
受访者最需要帮助的三项内容是: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咨询;婚姻与家庭关系指导;婴幼儿托管服务。此外,对老人的护理和赡养需求也占相当的比例。但是,面向家庭提供以上服务的社区机构还相当欠缺,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家庭的需要。
调查者认为,在完善公共健康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提高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家庭服务业也是当务之急。(记者 崔红)
第四篇:外国人与中国人眼中不同的春节文化
外国人与中国人眼中不同的春节文化.txt12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外国人与中国人眼中不同的春节文化
时间2007-02-20 1414 作者 新闻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记者李惠子 吴陈)在北京上大学的周吉坐了近30小时的火车来回重庆老家与父母过年。从去年春节到现在,他已经整整一年没回家了。暑假时,他留在北京勤工俭学。
“但无论如何,春节是一定要回家的,春节应该全家团聚,”他说。
过年期间周吉没有放焰火,因为市中心禁放。“我还记得小时候放焰火,家人和邻居们都出来一起看。现在已经很多年没碰过了。”他们没有在家吃年夜饭,因为妈妈会很辛苦,爸爸早早地在饭店预订了一桌。他也不去逛庙会,因为庙会上人太多。“忙了一年,只想好好休息。”
新一代中国年轻人会兴高采烈地过圣诞节、情人节,对于他们,中国传统的春节的主要内容是回家看看父母。
正因为这样,许多民俗专家和学者以及一部分中国民众惊呼:中国的春节要消亡了,我们要保护春节。中国政府去年也宣布,把春节和京剧、针灸、少林功夫等一起定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加强保护。
但是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他们似乎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学中文的巴西小伙子克里斯蒂安·贝林吉尔说,巴西圣保罗去年举办了大规模的春节庆祝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巴西人。
在中国留学的美国人瑞恩·鲍尔说,人们喜欢看游行、放焰火,尽管他们可能对这些传统没有深刻的理解。“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还有为什么每年都在不同的日子,但不管怎样,他们还是对这个节日感兴趣。”
“人们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全世界每年有越来越多地方举办春节庆祝活动,”利用寒假到中国旅游的贝林吉尔说。活动的内容通常有舞龙,民乐演奏,还有品尝中国传统春节美食——年糕。
在旧金山,一家网站公布了由西南航空赞助的2007春节庆典节目单,这个城市还会在春节期间举办一年一度的“美国唐人街小姐”评选。此外,由花车、高跷、乐队,武术、杂技、舞龙、舞狮及缤纷的焰火组成的新春大游行也格外热闹。
不仅纽约、旧金山、华盛顿这些大城市,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小镇也有庆祝中国新年的活动,通常由中国文化机构和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团体组织举办。
“如果舞龙舞狮已传到新西兰的小镇,我不认为中国的春节要消亡了,”来自新西兰的约翰·迈克唐纳对记者说。
克里斯蒂安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感兴趣,因为她在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以及传承千百年的独特传统,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很多现代中国人却无暇欣赏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应该感到羞愧。”克里斯蒂安说。
旧金山的爱德温·杨说他的父母仍然保留着传统过年的习俗——掸尘、布置屋子、准备年夜饭、拜年和祭祖,但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只是在除夕去父母家一起吃顿年夜饭。
“我们不再在大年初一穿新衣服,也不怎么出去拜年了。”杨说,提到过年的传统可能会在中国消亡他就有些伤感,“如果在国内都消亡了,怎么可能在旧金山延续下去呢?”
中国作家冯骥才说,老一辈觉得春节意味着穿新衣、放花炮、年夜饭,但年轻人把春节作为休息或旅游的好机会。“生活好了,但压力大了,人们需要在传统节日里和家人团聚来获得心灵的慰藉。”
第五篇:圣诞和春节在当今中国人眼中的差异
场外采访心得
我们在五道口对各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关于过圣诞与春节的采访,心里有一些感慨。
采访的结果是年轻人大多在前几年开始过圣诞节,中老年人大部分不过圣诞。春节在人们心中地位还是比较重,但是其中有了变化。
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是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渗透到中国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开放,人们的眼光也不断放开,看得更远。但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采访中,很多人提到现在过年不如以前有年味儿了,这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才导致的吗?在传统节日被淡化的同时,西方的东西已经悄然的来到我们身边,而且愈加强烈,什么哈韩、情人节、圣诞节等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世界开放了、融合了,但是不希望这种融合变成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同化,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把我国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让世界人随熟知,而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一定要有限度,不要过分的去崇拜与弘扬,那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要传承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文化,传承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在世界的文化洪流中立足。
针对这样的情况,党和国家也做出了政策改革,增加了传统节日的假期,比如清明、端午、中秋,这么做无非就是要广大人民加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姓名:周颖君 班级:艺设07-1 070544102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