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训练(五)
八年级语文训练
(五)一. 心灵加油站,作文步步高。
1、作文凤头七法之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我快要死了------我躺在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安静,偌大的房间里,只听见我微弱的呼吸声。忽视只有到我该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
2、关于分享。(河南2009年作文题。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小姑娘把橘子皮剥去,看见里面有很多小瓣,就问:“橘子,你为什么长这么多小瓣呢?”“是为了让你和大家一起分享啊。”橘子回答说。小姑娘又问苹果:“苹果,你为什么没
有长成小瓣呢?是为了让我一个人独吃吗?”“不!”苹果回答。“是为了让你能够完整的把我奉献出去。”
3、精美开头。
○1 如果说人生是一汪浩瀚的大海,那么分享则是一条条小溪,使人生更加迷人;如果说人生是一首和谐的歌,那么分享则是不可或缺的音符,使人生更加优美;如果说人生是一杯热腾腾的咖啡,那么分享则是一块块冰糖,使人生香气四溢。
○2 如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会完全奉献给你;如果我有一个橘子,我会分好多瓣给大家;如果我有一杯果汁,那我的果汁分一半给你。也许我没有范仲淹岳阳楼上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白象着想的大爱,也没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但是我会倾我所有,奉献大家。
二、汉字读音。
(1)选择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3分。
A.阅读让灵魂站立。他使你在暴风骤雨中站成威严的雕像,在骄阳烈日下站成叱咤(cha)风云的勇士。
B.走进自然,嗅一缕沁(qin)人心脾的画像,听一曲微风清爽的吟唱,整个世界仿佛都在想我微小。
C.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生活就只会让你咀嚼(jiao)出淡淡的苦味。D.《济南的冬天》行文如山中高士闲庭信步,左右踱(du)行,醉心吟哦,怡然自得。(2)给加点的字注音。
暂.时()栖.息()纤.细()诲.
人不倦()瑰.丽()泥泞.()拮.据()海市蜃.楼()解剖.()粗犷.()挑衅.()苦心孤诣.
()蓦.然()陨.落()贮.藏()揠.苗助长()
三、辨析字形:找住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A.提炼化装品全神贯注汗流夹背B.热衷百叶窗措手不及相得益彰C.规矩口头禅以逸待劳浮想联翩D.装潢照相机理屈词穷出谋画策
四、作业情况。1.古诗词背诵。
2.《红楼梦》阅读。
五、文言文相关知识。(古今异义)
六、现代文阅读。(散文)21分。
无人看到你的忧伤
①他从小便生长在我的光环里,说不清是悲是喜,就那样悄无声息地行走,听着我轰隆隆碾过的得意的车轮。
②我读大学的时候,他才刚刚小学毕业,没有考入重点中学,有人见了他便嬉笑说:“你姐姐当初读的可是最好的初中,你念的这所,她看都看不上眼呢。”他也不争辩,白人家一眼,便用力地甩一下书包,嗖一下跨上车走人。
③他在学校里,遇到的老师,有听说过我的,上课的时候看他开小差,偷偷听流行歌曲,便用教鞭敲他的脑袋,挖苦他说:“你和你姐姐一个爹妈生的孩子,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呢?”他红了脸,将CD机关掉,耳机却是塞在耳朵里,始终不肯摘下。下课后有同学围拢过来,将一本最新的杂志放在他面前,指着上面我的笔名,说:“看你姐姐又发文章了,写得好棒呢,你那些经常被老师念的文章,不会是她替你写的吧,或者,是将你姐姐读书时的作文拿出来抄了一下?”他并不气,拿过杂志,翻到我的那篇文章,趴在书桌上,默默地看完,而后起身默默地还回去。
④那时,我和他很少说话,放假回家的时候,看到我来,他都不会喊一声姐姐,却会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笨手笨脚地去厨房做饭,烧了稀粥,炒了青菜,还用油炸了丸子。我坐在沙发上看书,他便端过来,说:“吃吧。”父母回来看到他烧的饭菜,尝一口,说:“真咸,怎么能吃?”我替他解围:“比我做得好吃多了。”父亲便瞪眼:“做饭再好吃管什么用?学习要比你一半好我们也知足了。”我在家的时候,他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几率也高。常常便不知怎么,就和他们争吵起来。他不是那种叛逆到跟父母气势汹汹吵闹的孩子,他只是争辩两句,便出了家门。家人从不去找他,也知道他没有钱,根本走不远,顶多是在小城里游逛到天黑,而后踩着稀薄的月光,寂寞地走回家去。
⑤有时候我会背着父母出去寻他,在家门口父母不会经过的小巷子里,他坐在石凳上,低头用一根树枝胡乱地画着什么,我劝他起来回家,他始终不肯,只说:“让我一个人待会儿。”我只好走开,没多远,听见后面啪嗒啪嗒的有脚步声,回头,却看到一只毛色灰暗的流浪狗,停住了,用忧伤的目光,安静地注视着我。我的心突然很疼,不忍再看,扭头走开。
⑥年龄愈大,我们的话语愈少,后来他用几十元钱,从同学手里买了二手手机,开始发短信给我。为了省钱,他的每一条短信有好几十字,而我因为懒惰,回复给他,常常就一两个字。
⑦有一天在家,我无意中进入他的卧室,打开床前的抽屉,看到一本厚厚的留言册。心里好奇,打开来看,一页页地翻过去,心内便生出丝丝的疼痛,犹如一把小刀,面无表情地割着我的手臂。几乎每隔两页,便会看到别人给他的留言里,千篇一律地说:真羡慕你,有一个如此优秀的姐姐,有她一路帮扶着,想必你也会有美好幸福的未来。留言册的下面,是一本一本的杂志,我的文字,在其中光芒闪烁。而我出过的第一本书,也不知他从哪儿买到,已经翻看得书页脱落,却在抽屉的最里面,以它夺目的光泽,将他整个的年少时光,霸道地笼罩。
⑧突然想念10岁以前的他。在雨后的泥地里,我载不动他,他便啪一下跳下车去,踩着软泥,在小路上一边奋力飞奔,一边回头看我,而且兴奋地大喊:“姐姐,快点骑啊!你追不上我啦!”我看着他两条瘦瘦的小腿,犹如一只鸟儿的翼翅,自由地在风里拍打,心底的温情,慢慢膨胀,成为一朵大大的棉花糖。
⑨那段记忆,我写入了书里,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看到;而我也会看到,他褪掉沉重的外壳,如一只蓬勃的大鸟,毫不犹豫地飞离我锐利冷硬的光环。
1.概括出①段画线句“他从小便生长在我的光环里”相应的事例(任意三个)。(3分)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3分)
3.第⑧段的记叙顺序是,作用是:。(3分)
4.第⑤段画线句,“我”看到流浪狗,心突然很疼,不忍再看的原因是什么?(3分)
5.分析文中弟弟的形象。(4分)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作文训练之五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次写作题目,范围,目的,要求。
2、明确根据中心需要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3、掌握快速、准确审题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难点】
掌握快速、准确审题的基本方法。
一、题目:我与______的亲密接触
要求:
从自己亲身经历着手选材,写一篇650左右的记叙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作文指导——
二、审题
1、作文命题方式分类: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选择题目、自拟题目。有的是材料作文(含话题作文和看图作文),有的无任何材料。
2、审体裁
有的题目,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可以,但有的题目,其中有些词语就是暗示体裁的标志。
如果题目中有“谈”、“论”、“评”、“议”“„„的看法”(或启示)、“从„„说起”一类词语,都应当写成议论文。
题目中有“议”、“记”字样的,都是记叙文。
有“颂”、“赞”、“唱”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
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又不限文体的,那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和擅长来决定。
3、审范围、限制
(1)审限制时间:
例:《„„二三事》,明确规定时间——„„,内容——记二三事。有的用“前”、“后”等词来限制时间。如《暴雨前》、《放学后》。
(2)限制空间:
例:《我家的乐事》、《校园里》、《社会见闻》等等。
(3)限制对象:
例:《我的一点收获》是写自己的,《我的好朋友》则是写别人的,《猫》主角则是动物。
4、审中心与写人称
审中心:例如《校园新风》,“新风”即题目的中心。作文时不能大写校园生活,而忽略“新风”的含义。《母亲的手》,中心是手,而不能去再写特写母亲的外貌、爱好、性格等等。
定人称:一般地说,记事、写人、散文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
5、审寓意
象征义:如《在阳光下成长》,“阳光”则象征“党的阳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美好”。
请举例:如《路》
比喻义:如《春蚕颂》《„„赞》之类的6、大题变小
有的问题比较大,在审题时,可在原题上添加新条件,使之变得小而具体,但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只可在草纸上或心中填补。
如《歌声》,添加新条件后,是题目成为“我的歌声”、“老师的歌声”、“校园里的歌声”、“艺术节的歌声”。这样,就具体形象了。
犹如《告别》。实际上,“告别”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泛泛而谈。但是,如果以“告别自卑”、“告别初二”、“告别童年”、“告别感伤”等等这样具体的角度来切入,那么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7、虚题变实
(1)《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虚,在审题时要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使题目变实在了。此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农民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都可以写。
(2)《喝彩》此题要写为谁喝彩,为自己、为老师、为家人、为体育健儿、为英雄模范等等。
第三篇:2017年暑假初二八年级语文课外拓展训练(五)
2017年暑假初二八年级语文课外拓展训练(五)
课前小测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一、现代文阅读
秋 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但佳卫坚持。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你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我先来。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接着是老李。
(2)遂逾垣凿室 .(3)以生吾禾,殖吾稼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C.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D.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6.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三、诗歌鉴赏
韦 陟① 王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注】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③高馆:驿馆。④岁方晏:一年将尽。
7.该诗首联“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中的“自”和“空”用得妙,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请具体赏析其妙处。
8.这首诗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都写到边塞孤城,但写景抒情的手法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四、语言应用
9.班级开展以“把握幸福,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⑴活动前,你代表班级去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王主任来给大家做一次专题讲座,请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你:王主任,我是九年级×班的学生×××,我们班想请您在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我
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吃 面
阿塔
我喜欢吃面。我喜欢吃面的时候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那表示你很痛快。而吃米饭只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会招人烦。
我的老家,川东南的一个县城,每一个清晨,都被这呼哧呼哧的声音唤醒。
小城里的人们习惯早餐吃面,吃面的时候到处都是熟人。谁先吃完,站起来,吼一声 “老板结账”。临走时再弯回熟人处,笑着招呼一声:某某,我帮你开了哈。
老家话,开了,就是给了,付钱的意思。被请的那人也不慌乱不矫情,因为下次他会记着,先“开了”。
如果没有特别交代,只说“煮一碗面”,那就是二两兔儿面,没得商量。似乎只有在我们那个小城,才有将兔肉作为常规臊子的传统。老板也不会多嘴问红味还是白味。我们的字典里没有白味。
兔子肉切丁焯水,加料爆炒,爆炒,还是爆炒,最后加水熬汁。成品浇头介于干煸与红烧之间的口感,干湿得宜,有表面的焦脆感,也有绵长的肉感。最奇怪的是汤汤水水似乎和肉并不是一锅炖出来的,但又和谐地混合在一起。
面是窄窄的水叶子面。我小时候城东头有一整条街都是手工的面作坊,我有个同学家里就是做面的。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在院子里穿梭,透过一层一层的挂面看天,是我的童年记忆之一。
我们吃面须得有时令的青菜。冬天是豌豆尖,夏天是藤藤菜。我们不接受裸体的面。我们还有一个秘密,将韭黄切成段,放在面里,比香菜美味太多。1998年以后,我就离开了老家,离开了兔儿面。
到成都后,最稀奇的就是这里面可以一两一两地要,状态好的时候,一个人可以一次性尝试三种臊子(三两而已)。好多年前经常看美食节目推荐一家万州来的号子面,臊子都是现炒,达到了三十种之多,印象深刻的是霸王鱿鱼、小米辣牛肉和土匪鸡丝。
鱿鱼面汤十分浓郁,但完全不油腻,喝起来咸鲜味。面条软糯,关键是,浇头扎实,鱿鱼须之多,根根弹牙。
我自己的经验是,每次先来一两鲜椒,又干又辣,然后一两鱿鱼,马上综合了辣度,喝汤也能缓解干拌面带来的刺激。加一碗鱿鱼臊子,最妙的是再加一碗泡豇豆臊子,吃完面以后,一
第四篇:语文八年级能力训练(四)
八年级语文能力训练(四)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11分)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为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文化情怀,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jīng
suǐ,并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jí
qǔ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hán
yǎng心灵,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特别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诗人如橼巨笔下喷涌而出的A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目睹了中华文明的最美姿态。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6分)
(精髓)
(汲取)
(涵养)
2.请结合语境,在A处选择最合适的成语填在横线上。(2分)
____跌宕起伏_______
3.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修改。(3分)
语序不当
把“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和“目睹了中华文明的最美姿态”调换位置。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阅读《新城游北山记》,完成4—8题。
(19分)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4.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一峰高绝
/
有蹊介然
/
仅可步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稍西(向西)
(2)相顾而惊(看)
(3)声切切不已(停止)
(4)二三子不得寐
(睡觉)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C)
A.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
【资料卡】
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
——《古汉语常用字典》
_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
_
(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_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1
题。(10分)
材料一: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经过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摘编自《环球时报》 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除探测器上的德国和瑞典载荷外,中继星上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嫦娥四号发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勘探轨道器LRO团队与嫦娥四号工程团队科学家进行了密切沟通,就月球与深空探测合作进行了讨论。
嫦娥四号软着陆月球背面以来,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试验,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深空探测领域积累重要经验。
(摘编自《科技日报》 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5月15日,《自然》杂志发布了有关月背巡视探测的一篇文章,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团队基于嫦娥四号探测数据的硏究结果,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要知道,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是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美国人评论称:“根据这项新的研究,史上首次登陆月背的中国嫦娥四号,再一次实现一个首次,并正在揭示月球最大的谜团。”这是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做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9年5月17日)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B.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德国、瑞典等诸多参与国的贡献。
C.嫦娥四号已获得大批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为深空探测积累了重要经验。
D.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
10.请你为“材料三”拟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3分)
示例一:嫦娥四号探测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
示例二:中国科学家基于探测数据研究结果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
示例三:《自然》杂志公布中国科学家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的研究结果。
11.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做出了哪些卓越贡献?请加以概括。(4分)
①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②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③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试验;④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或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
(三)阅读下面议论文《后天的太阳》,完成12-14题。
(10分)后天的太阳
①被誉为“创业教父”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一度将玩转高尔夫球作为他的理想。随之诞生的高尔夫球场上“一杆定乾坤”的故事,更是成为商界广为流传的一个传奇。现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马云把打高尔夫作为他生活和生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坚持。在长期的挥杆中,马云悟出了他独特的“云式高球哲学”,就是两个“永不”——永不抬头、永不后退。
②永不抬头,就是要目标专一,排除所有杂念,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
③不妨重提那一杆挥就10亿美元的辉煌经典。2005年5月的一天,时任UT斯达康(中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吴鹰,电话邀请不会打高尔夫的马云一起“去练练”。嗅觉敏锐的马云立即料想其中必有深意,于是欣然前往。果不其然,等在加州卵石滩高尔夫球场的,正是包括雅虎“酋长”杨致远在内的一些硅谷投资界、互联网界的重量级人物。
④打球伊始,有人就提议让同样不会打球的吴鹰和马云一起比赛打定点,看谁打得远,且是一杆定胜负。吴鹰身高一米八零,身体壮实,一副运动健将架势;而马云身高不足一米七,身体瘦弱,俨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见马云神情淡定地低头站到球前,按照杨致远指导的要领,屏气、转肩、挥杆……“嗖”的一声,白色的小球高高地飞了出去。而吴鹰却在一片加油声中,挥杆打了个空,小球纹丝不动。结果,吴鹰输,马云赢。就是这一杆,不仅让马云赢了球,还赢来了雅虎中国给阿里巴巴注入的10亿美元。
⑤马云赢在了他的专注,他的气定神闲,赢在了他对寻求合作机遇的全心把握。正如马云语录所言: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学习高尔夫之初,只在练习场练了三次的马云,就直接下了球场。因为他觉得:高尔夫并不难,老在练习场也很枯燥。起初,马云打得并不好,但他勇敢地跟着朋友下场了。一年左右的锲而不舍,马云很快就取得了150多杆到110多杆,再到稳定于95杆左右的骄人成绩。
⑧马云对这一成绩的取得,有他的独到体悟:高尔夫是一项不断追求进取的运动,打高尔夫要永不后退。要坚持打完18洞。不管是低于标准杆,还是100多杆,你都不能后悔。就像生命,一旦开启,不管好与坏、顺与逆、快乐与悲哀,都只能向前。正如马云语录所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12.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在文中第⑥段横线处拟写一个分论点。(2分)
永不后退,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想好的事情就要做到底,不到最后绝不放弃。
13.第⑤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列举马云语录中有关抓兔子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永不抬头,就是要目标专一,排除所有杂念,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引用马云语录,论证了现实和未来都很残酷,但将来也许会很美好,可是大多数人会在安逸中死去,不会见到将来的美好,只有那些努力进取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第五篇:语文八年级能力训练(三)
能力训练三
班级
姓名
得分
总分:50
一、积累运用。
(共10分)那天下午,我翻开书,听雨声叮咚,沉(jìn)于书中意境,多么清新【甲】多么快意!可一段文字,却将我拉回现实:只有经历过暴风雨,才可领悟乌云下的金光是多么令人温暖【乙】只有经历过砂石磨(lì),才可在阵痛中孕育并凝结成珍珠。这是在启迪我吗?我终于醒悟:原来啊,幸福不只属于幸运的宠儿,只有经历站在(xuán)(yá)峭壁上的绝望,才会珍惜生命的美好,顽强攀登和刻苦跋涉,成功之巅才归属那勇于和智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逗号
【乙】逗号
B.【甲】顿号
【乙】分号
C.【甲】顿号
【乙】逗号
D.【甲】逗号
【乙】分号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只有经历站在(xuán)(yá)峭壁上的绝望,就会珍惜生命的美好”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B.根据不同的语气,可以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这是在启迪我吗?”这个句子属于疑问句。
C.文中提到的“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D.“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个成语,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明】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完成第4~5题。
(6分)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
B.“秋色遥看入楚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
C.第二句中“迷”字用得极妙,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
D.这首诗在感情处理和意象安排上,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其感情由激越转入低沉,意境高远转入凄冷。
5.请赏析“白云相送大江西”这句诗。(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仆①去年秋始游庐山,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白莲生池砌。……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⑤尘念,此际暂生。
【注释】此信白居易写于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微之,即元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两人世称“元白”。①仆,我。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7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因置草堂()
②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③修竹千余竿()
④去我万里()
(2)下列各项与例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封题之时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
C.鹏之徙于南冥也
D.安知鱼之乐
7.用“/”断句。(两处)(2分)
流
周于
舍
下
飞
泉
于
檐
间
白
莲
生
池
砌。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9.本文情景交融,除了表达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之情外,还有的情感。(2分)
(三)阅读陈雨轩的《老木匠》一文,完成13—16题。
(19分)①祖父曾是小镇里数一数二的木匠。
②祖父家中的大多数家什也都是祖父自己做的。大到衣柜箱桌,精细到犁耙斧柄,甚至门窗,用料虽不是什么名贵的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③我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我寄住在祖父母家,最喜欢观看的便是祖父的“魔术”——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在祖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件件木制的精致家什。
④祖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回乡了也从不闲着,应着乡亲的请求做些木工活儿。每天清晨我醒来时,祖父便已经沉浸在令他感到快乐的工作中。老屋的前坪里,他推着刨子在木材的表面掠过,细碎、蓬松而轻盈的木刨花便伴随着沙拉沙拉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而飘落到地面上。他把装着墨的一个小盒子固定在平面的一边,一只手勾着着缠线的线轮,另一只手的手指挑起那根黑漆漆的弦,一弹,那木材的平面上便留下一根笔直的黑线,动作总会让人联想起伯牙那高山流水的铮铮琴音。
⑤祖父的作品从来就没有用过钉子。每当我问起,他都会说:“傻孩子,以前的木匠哪用什么钉子啊。”他在用角尺在木材上比划着,用凿子和锤子精细地修整着木块,看似毫无章法,实则胸有成竹。将那些奇形怪状的木块一一组装,竟真成了一件密致而稳固的器具。当我惊叹这一绝妙手艺的时候,祖父总会眉飞色舞地说,教他这门手艺的师父有多厉害,能够不比划直接凭经验做出贴合紧密的榫卯结构的部件,还会画符镇宅。
⑥那时山中的树木想要运到城镇中并不容易,往往是通过水流将由木材扎成的木排运送到下游。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水运的风险也骤然上升。在运送过程中,木排突然被一个大浪打散,那时年纪尚轻的祖父为了保住木材死死地抓紧了捆绑木材的绳子,在水中被翻白的浪花击打着,想把松散的木材捆紧。有两根木材由于水流的推动,在祖父正将它们捆扎紧实的时候猛烈地撞击在了一起。在那之后,祖父右手的中指便失去了半截。
⑦幸亏我失去的只是半截手指,而不是我的命。说到这里,祖父的眼中如同一泓平静的泉水。当年的伤对于他来说仿佛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永远打不倒他那颗坚韧而乐观的心。这个小伤并不能阻止他的生活继续前行。
⑧再往后说起那些在家中经济困难时艰苦的日子,祖父只是笑了笑,要我们这些孩子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他说自己读书不多,考技师证的时候颇费一番功夫。
⑨他从来不向生活低头。即便是面对养活家中两个孩子、最为艰苦的时候,即便顶着炎炎夏日做着常人最不愿意做的拆模活儿,他的心中也从未向生活屈服,而是像一棵长在石缝中的野草,坚忍而顽强。
⑩除了做木工和给我们这一代、以及小时候的父辈们讲述他的传奇故事外,祖父最大的爱好便是打纸牌,有时甚至可以玩个通宵。他也爱和老朋友两两三三聚在一起喝酒,回忆年轻时的逸闻趣事。
⑪祖父的离开很突然,却也不突然。
⑫他曾经中过两次风,但都是中了风的第二天就站起来了。因此祖父也从未把这些当回事儿,还是打牌喝酒两不误,依旧过着顺着自己心意的快活日子。
⑬在人越来越少的老同事聚会上,他喝了很多酒。深夜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里,往床上一躺,第二天再看到他时人已经没了。他的面色很黑,脸上的神情却很安详。那时的我并不懂死亡是什么概念,只是觉得祖父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直到后来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祖父,我才明白这竟是永别。
⑭祖父的葬礼上,前来探访慰问的人很多,有的好友甚至从十几里外翻过了好几个山头来见他最后一面,直叹可惜。
⑮也许十几年后,没有人会记得还有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木匠。
⑯唯有那些任凭岁月侵蚀的老家什仍然沉默地立在原地,无声地宣告着岁月的流逝。
13.概括文中“祖父”的“传奇”之处。(3分)
①祖父做家什不用名贵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②
③
④为护木头失去半截手指,却很乐观。
⑤为养活家人在夏日做常人不愿做的拆模活儿。
⑥
14.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赏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勾”“挑”“弹”的表达效果。(3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3分)
15.文章第⑯段耐人寻味,结合全文说说它的作用。(4分)
16.阅读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⑭段划线句,比较二者在描写角度的相同点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6分)
链接材料: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描写角度的相同点:
本文的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
能力训练三(教师版)
班级
姓名
得分
总分:50
一、积累运用。
(10分)那天下午,我翻开书,听雨声叮咚,沉(jìn)于书中意境,多么清新【甲】多么快意!可一段文字,却将我拉回现实:只有经历过暴风雨,才可领悟乌云下的金光是多么令人温暖【乙】只有经历过砂石磨(lì),才可在阵痛中孕育并凝结成珍珠。这是在启迪我吗?我终于醒悟:原来啊,幸福不只属于幸运的宠儿,只有经历站在(xuán)(yá)峭壁上的绝望,才会珍惜生命的美好,顽强攀登和刻苦跋涉,成功之巅才归属那勇于和智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浸、砺、悬崖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D)(3分)
A.【甲】逗号
【乙】逗号
B.【甲】顿号
【乙】分号
C.【甲】顿号
【乙】逗号
D.【甲】逗号
【乙】分号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3分)
A.“只有经历站在(xuán)(yá)峭壁上的绝望,就会珍惜生命的美好”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B.根据不同的语气,可以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这是在启迪我吗?”这个句子属于疑问句。
C.文中提到的“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D.“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个成语,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明】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完成第4~5题。
(6分)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
B.“秋色遥看入楚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
C.第二句中“迷”字用得极妙,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
D.这首诗在感情处理和意象安排上,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其感情由激越转入低沉,意境高远转入凄冷。
5.请赏析“白云相送大江西”这句诗。(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想象),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以及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仆①去年秋始游庐山,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白莲生池砌。……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⑤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有删改)
【注释】此信白居易写于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微之,即元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两人世称“元白”。①仆,我。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7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因置草堂(于是,就)
②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所以)
③修竹千余竿(长)
④去我万里(距离)
(2)下列各项与例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3分)
【例】封题之时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
C.鹏之徙于南冥也
D.安知鱼之乐
7.用“/”断句。(两处)(2分)
流
周于
舍
下/
飞
泉
于
檐
间
/白
莲
生
池
砌。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我)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略。
9.本文情景交融,除了表达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之情外,还有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任一点即可)的情感。(2分)
(三)阅读陈雨轩的《老木匠》一文,完成13—16题。
(19分)⑴祖父曾是小镇里数一数二的木匠。
⑵祖父家中的大多数家什也都是祖父自己做的。大到衣柜箱桌,精细到犁耙斧柄,甚至门窗,用料虽不是什么名贵的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⑶我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我寄住在祖父母家,最喜欢观看的便是祖父的“魔术”——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在祖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件件木制的精致家什。
⑷祖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回乡了也从不闲着,应着乡亲的请求做些木工活儿。每天清晨我醒来时,祖父便已经沉浸在令他感到快乐的工作中。老屋的前坪里,他推着刨子在木材的表面掠过,细碎、蓬松而轻盈的木刨花便伴随着沙拉沙拉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而飘落到地面上。他把装着墨的一个小盒子固定在平面的一边,一只手勾着着缠线的线轮,另一只手的手指挑起那根黑漆漆的弦,一弹,那木材的平面上便留下一根笔直的黑线,动作总会让人联想起伯牙那高山流水的铮铮琴音。
⑸祖父的作品从来就没有用过钉子。每当我问起,他都会说:“傻孩子,以前的木匠哪用什么钉子啊。”他在用角尺在木材上比划着,用凿子和锤子精细地修整着木块,看似毫无章法,实则胸有成竹。将那些奇形怪状的木块一一组装,竟真成了一件密致而稳固的器具。当我惊叹这一绝妙手艺的时候,祖父总会眉飞色舞地说,教他这门手艺的师父有多厉害,能够不比划直接凭经验做出贴合紧密的榫卯结构的部件,还会画符镇宅。
⑹那时山中的树木想要运到城镇中并不容易,往往是通过水流将由木材扎成的木排运送到下游。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水运的风险也骤然上升。在运送过程中,木排突然被一个大浪打散,那时年纪尚轻的祖父为了保住木材死死地抓紧了捆绑木材的绳子,在水中被翻白的浪花击打着,想把松散的木材捆紧。有两根木材由于水流的推动,在祖父正将它们捆扎紧实的时候猛烈地撞击在了一起。在那之后,祖父右手的中指便失去了半截。
⑺幸亏我失去的只是半截手指,而不是我的命。说到这里,祖父的眼中如同一泓平静的泉水。当年的伤对于他来说仿佛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永远打不倒他那颗坚韧而乐观的心。这个小伤并不能阻止他的生活继续前行。
⑻再往后说起那些在家中经济困难时艰苦的日子,祖父只是笑了笑,要我们这些孩子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他说自己读书不多,考技师证的时候颇费一番功夫。
⑼他从来不向生活低头。即便是面对养活家中两个孩子、最为艰苦的时候,即便顶着炎炎夏日做着常人最不愿意做的拆模活儿,他的心中也从未向生活屈服,而是像一棵长在石缝中的野草,坚忍而顽强。
⑽除了做木工和给我们这一代、以及小时候的父辈们讲述他的传奇故事外,祖父最大的爱好便是打纸牌,有时甚至可以玩个通宵。他也爱和老朋友两两三三聚在一起喝酒,回忆年轻时的逸闻趣事。
⑾祖父的离开很突然,却也不突然。
⑿他曾经中过两次风,但都是中了风的第二天就站起来了。因此祖父也从未把这些当回事儿,还是打牌喝酒两不误,依旧过着顺着自己心意的快活日子。
⒀在人越来越少的老同事聚会上,他喝了很多酒。深夜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里,往床上一躺,第二天再看到他时人已经没了。他的面色很黑,脸上的神情却很安详。那时的我并不懂死亡是什么概念,只是觉得祖父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直到后来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祖父,我才明白这竟是永别。
⒁祖父的葬礼上,前来探访慰问的人很多,有的好友甚至从十几里外翻过了好几个山头来见他最后一面,直叹可惜。
⒂也许十几年后,没有人会记得还有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木匠。
⒃唯有那些任凭岁月侵蚀的老家什仍然沉默地立在原地,无声地宣告着岁月的流逝。
13.概括文中“祖父”的“传奇”之处。(3分)
①祖父做家什不用名贵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②祖父刨木头、弹墨线像音乐一样。
③祖父的作品从来就没有用过钉子。
④为护木头失去半截手指,却很乐观。
⑤为养活家人在夏日做常人不愿做的拆模活儿。
⑥他曾经中过两次风,但都是中了风的第二天就站起来了。
14.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赏析文中第⑷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勾”“挑”“弹”的表达效果。(3分)
动作描写,具体描写了祖父做木工时熟练使用墨盒的场景,写出了祖父木工手艺的娴熟精湛。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⑺段划线句子。(3分)
比喻,把祖父的眼神比作平静的泉水,写出祖父面对自己失去的半截手指时内心的平静淡然,表现了祖父坚韧而乐观的性格。
15.文章第⒃段耐人寻味,结合全文说说它的作用。(4分)
结构上:以祖父打的老家什结尾,呼应标题和文章中心“老木匠”;
收束全文,引发读者的深思。内容上:营造伤感的氛围,表达对祖父的怀念;祖父去世了,但是他的木工作品长久保留,表现了祖父是一个技艺精湛的老木匠。
16.阅读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⒁段划线句,比较二者在描写角度的相同点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6分)
链接材料: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描写角度的相同点:
侧面描写
本文的表达效果:写祖父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人很多,甚至有人远途而来,写出了家乡的人对祖父非常认可,侧面表现了祖父是一个技艺精湛、令人尊敬的老木匠。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通过外甥的家信,写出母亲年老也不停止劳作,写出母亲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特点,朱德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母亲。